一、表面节流空气静压润滑轴承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开鑫[1](2021)在《旋杯雾化器气浮轴承结构优化及动态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性能,车身外观也要求具有更好的品质。要获得高质量的车身,就需要具有更高性能的涂装设备。在进行车身涂装时,旋杯静电雾化器喷涂是最为常用的涂装方式,凭借其性能稳定、节能环保、涂覆均匀、对人体伤害小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自动化喷涂技术中。大多数的旋杯静电雾化器采用的是气动涡轮来进行驱动的,该涡轮的核心部件为静压气浮轴承,其具有回转精度高、稳定性好、清洁环保等优点。决定雾化器喷涂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涡轮的转速,转速越高则喷涂的涂膜厚度越薄、覆盖的越均匀,而目前国内所使用的雾化器转速通常为30000~45000rpm,如果采用更高的转速,雾化器会出现振动较大、噪音剧烈和运行不平稳的状况,无法保证喷涂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对气动涡轮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的静压气浮轴承出发,创新优化了一组新的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并通过对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和振动实验后,证明了优化方案是可行的,优化后的旋杯雾化器可在转速为60000rpm下平稳运行,且该方案已被用于实际产品中。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通过气体润滑理论,对N-S方程、状态方程、连续性方程及一般形式的雷诺方程进行推导,建立了静压气浮轴承的压力气膜数学计算模型,并以此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轴承的承载力和刚度。2.利用三维建模软件UG对压力气膜的三维流域建立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中的FLUENT流体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静压气浮轴承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静压气浮径向轴承和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并探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于轴承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从中选择了最优的轴承结构参数。3.根据气体润滑理论,进行了动压效应的理论推导,并利用FLUENT软件分析研究了动压效应对于静压气浮径向轴承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验证了在动压效应下优化后的轴承承载力与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对优化后的气动涡轮轴承-转子系统建立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到了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根据固有频率计算其临界转速;后通过对轴承-转子系统施加一个外载荷进行谐响应分析,研究了其在不同频率的外载荷下轴承安装位置的振动速度响应变化。对优化后的雾化器进行实验测试,通过研究不同转速下的振动速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温众普[2](2020)在《基于修正节流系数的槽腔复合节流导轨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气浮导轨具有精度高、摩擦小和寿命长等优点,是高精密、高速运动领域直线运动基准构建的关键技术。但是气浮导轨存在刚度和稳定性相互制约、承载力和刚度普遍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极端工况下,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研究气浮导轨承载力、刚度和转动刚度的影响因素,对提升气浮导轨的性能,扩大其在高端制造装备及精密测量设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高速可变光阑系统中高速、高加速度扫描运动的气浮导向技术需求,围绕有限空间体积限制下导轨转动刚度难以提升的问题,从理论建模、数值分析、设计方法和实验验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高转动刚度的槽腔复合节流导轨技术研究,以表征槽腔微结构对节流系数和导轨性能的影响为研究重点,为导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新的原理与方法。以流量平衡条件为纽带,将节流器和槽腔微结构附近的局部流场与全局流场形成压力场关联,获得了节流后的压力以及全场压力分布。以此为基础,分别在闭式导轨的偏心和倾斜状态下,推导了刚度和转动刚度的解析方程,建立了复合节流导轨力学性能的解析模型。研究表明,槽腔微结构对导轨性能的影响由节流压力变化引起,而影响压力的关键是节流面积和节流系数。其中有效的节流面积可以通过微结构的特征尺寸进行判别,但节流系数随微结构的解析关系尚未明确,但可以通过数值求解方法进一步研究。为了对带有微结构的狭长气膜流场进行数值求解,以典型的冲击射流模型为出发点,考虑节流喷嘴、槽腔微结构以及气膜间隙等特征,重新描述了气体粘度与近壁高度的关系,获得了一个包括用于层流计算的线性部分和用于湍流计算的对数律部分的无量纲速度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的近壁网格捕捉和细分方法,以满足气体粘度数值计算中对无量纲网格高度的要求。研究了初始网格的最小单元尺寸、分区方式和自适应循环次数的影响,得出了将网格自适应方法用于复合流场体积有限元计算的限定条件,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表明所提出的网格自适应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微结构微米量级变化对节流系数和导轨性能的影响,为研究槽腔微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提供了求解方案。利用网格自适应方法揭示了浅腔直径、浅腔深度、均压槽深度、均压槽宽度、导气槽截面积和导气槽深宽比共六个参数对导轨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保证浅腔深度与当地的气膜厚度相匹配,设计了梯度深度的浅腔微结构,该结构可以显着提升导轨的转动刚度,同时降低其气膜厚度的工作点。结果表明,在微结构参数设计时对气膜厚度工作点进行调整,为节流系数的修正和导轨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建立了节流系数与微结构参数的解析表达,提出将修正节流系数,并与导轨性能的解析模型结合。通过有效节流面积和修正节流系数,将微结构特征引入到导轨性能计算,提出了槽腔局部流场以数值求解为指导的CFD-解析混合设计方法,该方法为高转动刚度槽腔复合节流导轨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采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槽腔复合节流导轨,并搭建实验装置,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极端有限的空间体积中(实际气浮工作面积仅为84mm×20mm)该导轨的转动刚度达到了Kθ=1.03×104 Nm/rad。将设计的新型复合节流导轨应用于高速可变光阑系统的导向机构,工况试验结果表明,扫描加速度达到了a0=50 m/s2,满足了扫描运动性能要求。
肖雅茹[3](2020)在《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静压轴承为非接触型轴承,由外部提供的高压气源经过节流作用后,在轴承与被支撑件之间产生压力气膜,使静压轴承具备承载力。该类型轴承摩擦发热小,工作精度高且使用寿命长,被广泛使用在精密与超精密加工设备、航空航天器械、高精度测量装备等领域。但轴承存在承载力小且刚度低的弱点,为改善轴承性能,获得更高的承载力及刚度,本文以静压润滑气浮承载单元为研究对象,将小孔节流与表面节流相结合,设计不同节流槽形状的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进行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为气体静压轴承的研发做基础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分解静态模型,得到其离散形式,在给定边界条件后,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并制作求解静态特性的可视化界面,仿真得到气浮承载单元润滑膜中压力分布,根据压力分布可计算出静态特性。利用MATLAB仿真,分别得到小孔节流及不同节流槽形状的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的静态特性,分析得到其静态特性影响规律。设计出两种仿生形节流槽,在MATLAB中编写其抗倾斜转矩及角刚度求解程序,并与前面两种节流槽形状下气浮承载单元的静态特性和抗倾斜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节流槽形状的选择方法。采用摄动法得到气浮承载单元动态控制方程,在静态压力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法及超松弛迭代法编写出计算动态特性的MATLAB程序。通过MATLAB仿真动态压力分布,计算出随气膜厚度变化的动态特性曲线,分析得到气膜厚度对气浮承载单元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实验台测量小孔节流及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的静态特性,将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相对比,验证了静态特性求解过程的可靠性;通过微振动测量实验,研究了气源压力及气膜厚度对复合节流承载单元微振动的影响规律。
许泽先[4](2020)在《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静压主轴是超精密加工机床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是机床加工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超精密气浮主轴多采用小孔节流轴承支撑和电机驱动,存在承载能力和刚度偏低、电机发热等问题,限制了主轴的加工能力。针对超精密车削或微铣削等无需角度定位、对转速稳定性要求不高的高速加工场合,气浮主轴采用表面节流轴承和空气涡轮可提升主轴性能。本文在设计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结构方案的基础上,采用CFD仿真方法分析空气涡轮的气动性能和表面节流止推轴承的动静态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轴承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为主轴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所确定的性能指标设计主轴总体结构,并对表面节流轴承和空气涡轮进行详细的设计。采用Fluent中的多运动参考系模型对空气涡轮的气动性能进行仿真,得到涡轮的流场分布和机械特性曲线,并分析供气压力、喷管直径及叶顶间隙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仿真结果研究空气涡轮参数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通过与现有产品进行对比评估所设计的空气涡轮效率。在建立表面节流止推轴承CFD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轴承参数对其静态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化法分析三角形截面和矩形截面节流槽轴承参数对各自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矩形截面节流槽轴承几何参数对其承载力影响的主次顺序。对比分析表面节流轴承和其他几种常见节流形式轴承的静态特性和流场的动态特性,研究不同节流方式轴承在承载力、刚度和流场气旋方面的异同点。采用摄动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分析表面节流止推轴承的动刚度和阻尼系数随扰动频率的变化关系。在确定主轴制造工艺的基础上试制涡轮主轴样机,测试主轴止推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面节流止推轴承CFD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卢志伟,张君安,刘波[5](2019)在《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数值计算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具有密集节流孔的空气静压轴承承载性能变化规律,设计一种具有多孔集成节流器的空气静压轴承,并对该轴承承载能力和刚度进行研究。结合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的物理模型建立极坐标下的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和流量平衡原理对该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差分推导和数值求解并得到气膜流场的压力分布,对空气静压轴承承载力和刚度等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的气膜压力随着气膜间隙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在气膜间隙相同情况下,随着节流器节流孔数量的增加和节流孔孔径的增大,轴承承载力逐渐增大;轴承在一定气膜间隙下具有最佳刚度,随着节流孔数量的增加,最佳刚度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轴承供气压力的增大,其最大承载力和最佳刚度值均显着增大;试验测试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数值计算和数值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李飞飞[6](2019)在《复合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静压气体轴承由于其精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在超精密机床、精密测量仪等超精密设备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气体静压主轴主要采用小孔节流形式,通过在轴承工作面安装小孔节流器产生节流作用,但该类轴承存在承载力小和刚度低的弊端。为进一步改善轴承性能,综合比较各种节流方式轴承性能的优缺点,本文针对采用小孔节流和表面节流相结合的复合节流形式的止推轴承进行静、动态性能的仿真和实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复合节流止推轴承是在小孔节流止推轴承的基础上结合了表面节流的径向槽和周向槽结构。首先在稳态下建立了轴承的解析模型,轴承完成有槽区和无槽区的合理划分,根据质量流量守恒原则计算等效气膜厚度,进而推导出轴承承载力和刚度工程算法计算公式并利用MATLAB编写相关求解程序,初步研究结构参数对轴承静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所研究轴承进行仿真分析,对工程算法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并进一步获得轴承的压力分布情况,基于此,对节流槽长、槽宽和槽深等轴承参数对轴承静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轴承的动特性方面,探究了轴承工作时的微振来源。在静态特性仿真结果基础上,利用CFD-POST后处理软件观察到轴承压力气膜中的气旋现象。并进一步研究了轴承节流孔直径、节流孔个数、气膜厚度和分布圆半径等结构参数对气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复合节流和小孔节流轴承的涡量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设计、加工了复合节流止推轴承和相同尺寸的小孔节流止推轴承,开展了轴承静、动态特性测量实验。实验结果一方面验证了所建立的复合节流轴承工程计算解析模型以及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复合节流轴承与小孔节流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定量对比。本文研究表明复合节流形式相对传统的小孔节流形式具有更佳的承载力和刚度,但复合节流形式的涡量显着增大,造成其微振动加剧。
毛宁宁[7](2019)在《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超精密装备在制造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气体静压轴承因其摩擦小、精度高等优点而在超精密装备领域备受青睐。但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等原因,气体静压轴承的承载能力较低,其应用和发展受到了限制。本文基于这一问题开展提高气体静压轴承承载能力的研究,对促进超精密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气体润滑理论着手,推导了气体润滑雷诺方程,根据通用曲线法利用MATLAB编写了止推轴承性能计算软件,基于扰动法建立了闭式气体静压轴承数学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气体静压轴承结构形式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ANSYS ICEM软件划分六面体结构化网格,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FLUENT软件仿真分析气体静压轴承气膜承载力及流场特性,探究了在气体静压轴承表面开设不同形式沟槽、沟槽的截面形状、在不同位置设置节流器对气体静压轴承承载能力、刚度和耗气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了气体静压轴承表面沟槽几何参数,优选了结构参数的气体静压轴承比传统小孔节流轴承在承载能力和刚度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在气体静压轴承稳定性方面,利用动网格技术将气体静压轴承气膜厚度动态变化转化为气膜有限元模型网格的动态变化,对FLUENT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用户自定义程序来求解运动方程并控制动网格的变化,采用图形法分析了气体静压轴承系统对阶跃输入的响应,根据曲线类比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气体静压轴承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通过后处理软件对气体静压轴承的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简要解释了不同结构形式对稳定性的影响。考虑气体静压轴承及止推板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完成了高推力气体静压轴承整套零件的设计并解决了关键零部件的装配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加工了4种结构的气体静压轴承并进行了稳定性和静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沿直径方向、圆周方向都开设均压槽的气体静压轴承的承载力高于其它结构形式的气体静压轴承,与仿真结果趋势相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并为超精密高推力气体静压轴承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伍奕桦[8](2019)在《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其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气体润滑静压轴承具有刚度大、精度高、摩擦小、发热量小和无污染等优点,能够适应极端工作条件,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仪器、半导体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相关领域。近年来,鼓风机、制冷压缩机、微型燃气轮机等机械设备对功率密度的要求日益增高,需要转子系统运行在较高的工作转速。在较高的工作转速下,传统的滚动轴承磨损严重,轴承寿命大幅度降低。油润滑轴承在较高的工作转速下,轴承的摩擦损耗增大,润滑油温升较大,发热严重,降低了系统的机械效率。因此,传统的滚动轴承和油润滑轴承都很难满足高转速的工作条件,气体润滑静压轴承是高速旋转机械的一种选择。目前,气体润滑静压轴承多用于低速重载的工况,对其在高转速的应用研究较少。在高转速时,由于气膜涡动的影响,传统的径向静压轴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次同步振动,从而影响轴承在高转速条件下的稳定性。本文在多孔质静压气体轴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轴承高速稳定性的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结构。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搭建多孔质材料渗透率测量实验台,测量不同密度的多孔质石墨材料的渗透率,分析了渗透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多孔质材料润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孔质瓦块的运动方程,建立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理论模型。通过牛顿迭代法和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压特性的求解,采用小扰动法求解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动态特性。将多孔质瓦块的承载能力和气体流量的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静压效应和动压效应的作用机理,明确了轴承间隙的合理范围,讨论了轴承间隙、供气压力、瓦块的径向刚度和转动刚度对轴承偏心率、气体流量以及动态特性的影响。(2)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轴承中轴颈的运动情况,将轴颈的运动方程,瓦块的运动方程和气体流动方程进行耦合,建立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非线性模型。讨论了外部供气压力对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供气压力,轴承间隙,瓦块的径向刚度、转动刚度和供气方式对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研究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非线性特性,有助于理解轴承供气压力以及轴承参数对轴承稳定性的影响,为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设计、搭建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的轴承-转子实验台。分析了转子不转动时,轴承供气压力对转子悬浮高度和轴承流量的影响。通过降速实验,研究了轴承供气压力、供气方式以及不平衡质量对转子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4)建立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刚性转子模型,气体在多孔质材料内部与气膜层的流动方程、瓦块的运动方程和转子的运动方程。分析了系统产生次同步振动的原因,以及转子质量、供气压力、瓦块预载、瓦块安装方式对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结构,建立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理论模型和轴承的非线性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轴承参数对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动态性能以及非线性特性的影响。搭建了多孔质可倾瓦支承的轴承-转子实验台,验证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在高速旋转机械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转子动态响应特性在不同供气压力,不同不平衡质量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建立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转子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系统参数对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将多孔质可倾瓦轴承应用到高速旋转机械进行了探索。
徐福鑫[9](2018)在《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精密机床主轴逐渐采用气体润滑取代传统的液体润滑。而静压气体轴承的节流方式主要为小孔节流,不过小孔节流存在承载力和刚度较低的问题,减小最佳刚度对应的气膜厚度以提高刚度和承载力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而小孔节流的结构限制了气膜厚度的降低。因此针对节流器结构的研究对于改善气体静压轴承静态特性十分有必要。本文以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型表面节流槽代替小孔节流,目的是改善轴承静态性能。本文分别从解析解法和有限元解法进行求解气体润滑方程(N-S方程),旨在探究各因素对轴承静态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圆盘表面节流止推轴承,假设气流沿径向均匀流动,根据等效节流面积原理计算出等效节流槽半径,进而推导出表面节流静压气体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解析解,对节流槽的槽长、槽宽、槽深及槽数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止推轴承的气膜承载力及刚度进行验证。利用有限元法对可压缩的雷诺方程进行求解,建立表面节流止推轴承气膜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求解得到止推面的气体压力分布,在此基础上求解静承载力和静刚度等静态特性参数,对止推面节流槽的几何参数、布置形式及轴承不均匀气膜对静态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进行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性能参数测试试验,加工不同类型沟槽的表面节流气体止推轴承,研制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台,通过实验测量表面节流止推轴承的静态性能,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本文旨在为表面节流的节流槽设计提供指导,为复合节流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马武学[10](2013)在《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气体静压轴承具有运动精度高,经久耐用,对环境没有污染等特点,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精密、超精密技术的发展,对气体静压轴承的刚度和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气体静压轴承的刚度与稳定性是一对矛盾,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将二者兼顾,那么在保证气体静压轴承稳定的条件下,气膜刚度最大化是研究气体静压轴承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气体静压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轴承采用的节流技术发展状况给予分析,针对刚度低、承载力不足设计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目的是提高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刚度、承载力,以及轴承稳定性,采取了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对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稳定性和静动态特性加以研究,为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优化设计以及在大型机床和超精密工作平台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建立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及动态特性数学模型。在静态数学模型基础上,推导了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特性参数,建立了节流系统的气阻数学模型,利用气阻势流等效网络分析法对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节流系统气阻进行分析,确定了节流系统气阻以及气膜气阻对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动态数学模型基础上,利用小参数摄动理论推导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动态刚度和动态阻尼表达式,给出了气体静压轴承气膜动刚度、动阻尼的计算方法,对气膜压力系统进行合理的线性化和方程组的简化,分析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刚度和动阻尼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FLUENT软件对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和动特性仿真计算。静特性仿真计算可直观看到气体在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节流通道中流动特点和气膜流场内的压力分布,以及作用在轴承上的压力变化趋势,并绘制了静态特性曲线,得到了气膜入口区域的流场特性和压力回升区域流场特性,当小气膜间隙时的气流速度特性,压力陡降后的压力回升的具体因素;当大气膜间隙时压力陡降后的压力回升具体因素,压力回升过程中是否有激波产生并分析其原因,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高压区使气体静压轴承具有高负载能力,供气压力增加,载荷和气体流速增加。分析影响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刚度提高的因素,为开发高压气浮止推轴承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态特性时,仿真计算了不同供气压力下轴承的干扰频率对气膜系统的动刚度和动阻尼的影响,得到了供气压力和扰动频率对气体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对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台,该实验台能够满足S型力传感器、电感测微测头、微型压力传感器和直线位移传感器同时工作,该实验台的加载机构采用了弹簧加载原理,实现了加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设计了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性能的实验测量方案,同时根据测量系统的要求编写了测量气膜厚度和刚度的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同步采集串口传输的电感传感器测量值和数据采集卡采集的载荷值以及实测点数值与计算的气膜刚度值,使得测量数据可储存,图像实时可视化,实现了这些数据直观的显示并且可以输出打印出来。最后通过实验得到实测值,并将静态实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计算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研究中所设计的物理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气体润滑理论,在实际应用上,为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在设计方面拓宽了设计思路,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表面节流空气静压润滑轴承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节流空气静压润滑轴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旋杯雾化器气浮轴承结构优化及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气动涡轮离心雾化装置的概述 |
1.2.1 气动涡轮离心雾化装置的工作原理 |
1.2.2 气动涡轮轴承-转子系统概念 |
1.2.3 气动涡轮运行不平稳的问题分析 |
1.3 气浮轴承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应用 |
1.3.1 国外气浮轴承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气浮轴承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特色 |
2.静压气浮轴承气体润滑理论及数学计算模型 |
2.1 静压气浮轴承的工作原理 |
2.1.1 静压气浮轴承节流器的特点及选择 |
2.2 静压气浮轴承的数学计算模型 |
2.3 静压气体润滑理论 |
2.3.1 N-S方程 |
2.3.2 连续性方程 |
2.3.3 状态方程 |
2.3.4 Reynolds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气动涡轮静压气浮轴承的静态优化设计 |
3.1 静压气浮径向轴承的静态特性分析与优化 |
3.1.1 静压气浮径向轴承承载力和刚度的计算及支承方式优化 |
3.1.2 气浮轴承的有限元分析 |
3.1.3 仿真软件的介绍及数学计算模型的结构化网格划分 |
3.1.4 静压气浮径向轴承的结构参数优化 |
3.2 静压气浮止推轴承的结构参数优化 |
3.2.1 静压气浮止推轴承的工作原理 |
3.2.2 静压气浮止推轴承的有限元分析 |
3.2.3 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静压气浮径向轴承动压润滑效应对其性能的影响 |
4.1 气体动压润滑 |
4.1.1 不可压缩流体的动压效应 |
4.1.2 可压缩流体的动压效应 |
4.2 静压气浮径向轴承动压效应仿真 |
4.2.1 转速对静压气浮径向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
4.2.2 动压效应下供气压力对轴承性能的影响 |
4.2.3 动压效应下偏心率对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气动涡轮轴承-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 |
5.1 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模态分析 |
5.1.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5.1.2 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模态分析 |
5.1.3 气动涡轮空心轴的临界转速 |
5.2 静压气浮轴承-转子系统的谐响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旋杯雾化器气动涡轮离心雾化装置的振动实验 |
6.1 实验设备及其参数 |
6.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6.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修正节流系数的槽腔复合节流导轨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浮导轨节流形式的研究现状 |
1.2.2 复合节流导轨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高速近壁流场数值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领域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槽腔复合节流导轨的力学性能建模 |
2.1 概述 |
2.2 复合节流导轨的气浮面模型 |
2.2.1 节流器及槽腔微结构类喷管模型的建立 |
2.2.2 气浮工作面全场模型的建立 |
2.3 闭式导轨力学性能解析模型 |
2.4 节流面积和节流系数的分析 |
2.5 闭式导轨的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壁网格自适应捕捉和细分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节流器和微结构处的流态分析 |
3.3 近壁网格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
3.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3.3.2 近壁网格的建立及细分方法 |
3.3.3 基于自适应的网格建模与求解 |
3.4 网格自适应建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验证 |
3.4.1 初始网格的最小单元尺寸的影响 |
3.4.2 初始网格的分区方式的影响 |
3.4.3 自适应的循环次数的影响 |
3.4.4 导轨承载力和节流系数结果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槽腔微结构参数对导轨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气膜厚度工作点对闭式导轨性能的影响 |
4.2.1 宏观结构的分析与选定 |
4.2.2 气膜厚度工作点的分析与预设 |
4.3 浅腔对闭式导轨性能的影响 |
4.3.1 浅腔直径的影响 |
4.3.2 浅腔平均深度的影响 |
4.3.3 浅腔梯度深度的影响 |
4.4 均压槽对闭式导轨性能的影响 |
4.4.1 均压槽深度的影响 |
4.4.2 均压槽宽度的影响 |
4.5 导气槽对闭式导轨性能的影响 |
4.5.1 导气槽截面面积的影响 |
4.5.2 导气槽深宽比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有修正节流系数的CFD-解析混合设计方法 |
5.1 概述 |
5.2 修正节流系数的求取 |
5.2.1 浅腔直径对节流系数的修正 |
5.2.2 浅腔深度对节流系数的修正 |
5.2.3 节流系数修正后沟槽参数的选取 |
5.3 带有修正节流系数的CFD-解析混合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小型槽腔复合节流导轨性能实验 |
6.1 概述 |
6.2 导轨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6.2.1 实验对象与装置 |
6.2.2 气浮工作面的承载力和节流系数验证 |
6.2.3 闭式导轨的承载力和刚度验证 |
6.2.4 闭式导轨的转动刚度验证 |
6.3 可变光阑系统中导轨的扫描运动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气体静压轴承研究概况 |
1.3.1 气体润滑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2 气体轴承计算方法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气浮承载单元的静态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节流方式分析 |
2.2.1 不同节流方式对比分析 |
2.2.2 小孔节流和表面节流工作原理 |
2.2.3 复合节流工作原理 |
2.3 静态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差分求解 |
2.3.1 静态数学模型建立 |
2.3.2 有限差分法求解雷诺方程 |
2.3.3 静态特性求解流程及计算界面 |
2.4 气浮承载单元静态特性仿真计算 |
2.4.1 小孔节流静态特性仿真及分析 |
2.4.2 十字槽复合节流静态特性仿真及分析 |
2.4.3 米字槽复合节流静态特性仿真及分析 |
2.5 仿生形气浮承载单元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2.5.1 转矩及角刚度计算 |
2.5.2 仿生节流槽静态特性及角刚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浮承载单元的动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动态数学模型建立 |
3.3 动态数学模型的有限差分求解 |
3.4 气浮承载单元动态特性求解 |
3.5 气浮承载单元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浮承载单元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静态特性实验研究 |
4.2.1 实验设备及原理 |
4.2.2 气浮承载单元设计及制备 |
4.2.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2.4 实验误差分析 |
4.3 微振动实验研究 |
4.3.1 实验设备 |
4.3.2 实验内容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空气静压主轴的研究现状 |
1.2.2 空气静压轴承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空气涡轮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气静压主轴结构设计及涡轮气动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结构设计 |
2.2.1 空气静压主轴设计指标 |
2.2.2 主轴总体结构布局 |
2.2.3 主轴关键部件设计 |
2.3 空气涡轮性能仿真与分析 |
2.3.1 流体域计算模型的建立 |
2.3.2 网格划分及求解条件设置 |
2.3.3 涡轮流场分布 |
2.3.4 供气压力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2.3.5 涡轮几何参数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2.3.6 空气涡轮效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表面节流气浮止推轴承动静态性能仿真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静态性能仿真与分析 |
3.2.1 止推轴承流体域计算模型建立 |
3.2.2 网格划分及求解条件设置 |
3.2.3 三角形截面节流槽轴承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
3.2.4 矩形截面节流槽轴承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
3.2.5 节流槽几何参数对承载力影响的正交实验分析 |
3.3 表面节流与其他常见节流形式止推轴承性能比较 |
3.3.1 静态性能比较 |
3.3.2 流场动态性能比较 |
3.4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动态特性研究 |
3.4.1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动态特性分析理论 |
3.4.2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动态特性CFD仿真模型 |
3.4.3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样机试制 |
4.3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静态性能测试原理及实验装置 |
4.4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静态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1 止推轴承静态性能测试结果 |
4.4.2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数值计算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物理模型及控制方程 |
1.1 物理模型 |
1.2 气体润滑控制方程 |
1.3 承载力和刚度计算公式 |
2 数值计算求解 |
2.1 气体润滑控制方程的离散 |
2.2 边界条件 |
2.3 计算流程 |
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 气膜压力分布数值计算与分析 |
3.2 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承载性能分析 |
3.2.1 节流器节流孔数量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
3.2.2 节流器节流孔孔径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
3.2.3 不同供气压力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
4 试验研究 |
4.1 试验装置 |
4.2 试验测试步骤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复合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气体静压轴承研究概况 |
1.3.1 气体润滑轴承国外发展概况 |
1.3.2 气体润滑轴承性能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节流气体静压轴承性能解析 |
2.1 引言 |
2.2 复合节流静压润滑原理的分析 |
2.2.1 小孔节流与表面节流润滑原理简析 |
2.2.2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润滑原理简析 |
2.3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的解析模型 |
2.3.1 气膜理论模型的建立 |
2.3.2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数学模型 |
2.3.3 承载力和刚度公式的推导 |
2.3.4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几何模型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轴承气膜模型处理及网格划分 |
3.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3.2.2 网格划分 |
3.2.3 求解条件及边界设置 |
3.3 轴承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1 表面节流槽几何参数对轴承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2 小孔节流几何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3 复合节流不同形式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4 复合节流与小孔节流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比较 |
3.5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
3.5.1 静特性测试原理及装置 |
3.5.2 止推轴承设计及制备 |
3.5.3 实验测试及实验结果 |
3.5.4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动态特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复合节流止推轴承气旋现象及其影响 |
4.2.1 轴承气腔内的气旋现象 |
4.2.2 气体涡旋现象影响分析 |
4.2.3 轴承尺寸参数对气旋影响 |
4.3 复合节流与小孔节流轴承涡旋强度对比分析 |
4.4 轴承微振动实验验证 |
4.4.1 轴承微振动来源辨别 |
4.4.2 气膜厚度和轴承节流方式对微振动影响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气体润滑轴承相关理论和特性研究 |
1.2.2 气体静压轴承承载能力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气体静压轴承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气体润滑基本理论 |
2.3 气体静压轴承性能的工程算法 |
2.3.1 通用曲线法 |
2.3.2 工程算法软件开发 |
2.4 基于扰动法的闭式气体静压轴承理论分析 |
2.4.1 基本思想 |
2.4.2 扰动模型 |
2.4.3 小孔流动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体静压轴承静态性能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气膜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1 气膜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划分 |
3.3 气体静压轴承表面结构对其静态性能的影响 |
3.3.1 传统小孔节流静态性能分析 |
3.3.2 沿直径方向开设沟槽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3 沿圆周方向开设沟槽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4 开设径-周向沟槽对承载力的影响 |
3.4 表面沟槽截面形状对气体静压轴承承载能力的影响 |
3.4.1 截面形状及建立气膜模型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节流小孔分布圆半径对气体静压轴承承载能力的影响 |
3.6 闭式气体静压轴承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3.6.1 结构设计 |
3.6.2 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动网格模型简介 |
4.3 利用UDF定义动网格模型边界运动 |
4.3.1 UDF介绍 |
4.3.2 编写UDF程序 |
4.4 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特性实验 |
5.1 引言 |
5.2 气体静压轴承设计与制造 |
5.2.1 主要零部件设计 |
5.2.2 气体静压轴承零部件制造与检测 |
5.3 实验设计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4.1气体静压轴承稳定性实验 |
5.4.2气体静压轴承静态特性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阶跃响应的UDF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孔质轴承的研究现状 |
1.2.2 可倾瓦轴承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润滑理论模型 |
2.1 引言 |
2.2 多孔质材料的性质 |
2.2.1 多孔质材料的孔隙率 |
2.2.2 多孔质材料的渗透率 |
2.2.3 多孔质材料渗透率的实验测量 |
2.3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结构 |
2.3.1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结构 |
2.3.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结构模型 |
2.4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理论模型 |
2.4.1 多孔质材料内部气体的润滑机理 |
2.4.2 多孔质材料内部气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
2.4.3 气膜层气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
2.4.4 气体连续性方程的边界条件 |
2.5 小结 |
第3章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求解模型 |
3.2.1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态特性的求解 |
3.2.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动态特性的求解 |
3.2.3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模型验证 |
3.3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静压效应和动压效应作用机理 |
3.4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静压和动压效应 |
3.5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 |
3.5.1 轴承间隙对静动态特性的影响 |
3.5.2 供气压力对静动态特性的影响 |
3.5.3 转动刚度与径向刚度对静动态特性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4章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非线性特性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的非线性理论模型 |
4.3 静压效应对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4 轴承参数对多孔质可倾瓦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4.1 供气压力对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4.2 轴承间隙对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4.3 径向刚度和转动刚度对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4.4 供气方式对轴承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测试实验台 |
5.2.1 轴承-转子系统组成 |
5.2.2 信号采集系统组成 |
5.2.3 供气系统组成 |
5.3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
5.3.1 供气压力对气体流量与转子悬浮高度的影响 |
5.3.2 降速过程中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
5.4 供气压力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1 四个瓦块的供气压力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2 上瓦块的供气压力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3 下瓦块的供气压力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4 供气压力对转子系统自由降速时间的影响 |
5.5 不平衡质量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6章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6.1 引言 |
6.2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的理论模型 |
6.2.1 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
6.2.2 系统的模型验证 |
6.3 多孔质可倾瓦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分析 |
6.3.1 多孔质瓦块的摆动分析 |
6.3.2 供气压力对稳定性的影响 |
6.4 系统参数对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
6.4.1 转子质量 |
6.4.2 瓦块预载 |
6.4.3 瓦块的安装方式 |
6.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气体润滑轴承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2 表面节流气体静压轴承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性能的解析解法 |
2.1 引言 |
2.2 表面节流主要节流面积的分析 |
2.3 表面节流止推轴承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核心方程和简化条件 |
2.3.2 承载力公式的推导 |
2.3.3 表面节流静压止推轴承数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性能的有限元解法 |
3.1 引言 |
3.2 三维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1 气膜三维模型的建立 |
3.2.2 模型网格的划分 |
3.3 节流槽径向截面形状及几何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1 三角形截面节流槽几何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2 矩形截面节流槽几何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3.3 节流槽径向截面形状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4 节流槽轴向布置形式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4.1 扇形节流槽与矩形直槽的静态特性对比 |
3.4.2 T形槽和连通型均压槽的静态特性对比 |
3.5 止推轴承气膜的不均匀性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3.6 表面节流与小孔节流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止推轴承静态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台的搭建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气体静压轴承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1 气体静压轴承润滑理论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2 气体静压轴承节流器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3 CFD软件对气体静压轴承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总体研究方案分析论证 |
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数学模型 |
2.2.1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二维定常N-S方程的推导 |
2.2.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参数推导 |
2.2.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节流系统对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
2.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态数学模型 |
2.3.1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二维非定常N-S方程的推导 |
2.3.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扰动微分方程的推导 |
2.3.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刚度和动阻尼微分方程的推导 |
2.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分析 |
2.4.1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节流通道降速增压机理分析 |
2.4.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气锤自激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特性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FLUENT软件概要 |
3.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3.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3.5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台设计 |
4.1 引言 |
4.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方案设计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对象 |
4.2.3 实验内容 |
4.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实验台的总体设计 |
4.3.1 实验台的技术指标 |
4.3.2 实验台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4.3.3 加载系统的设计 |
4.3.4 主要零部件设计 |
4.3.5 编写软件程序 |
4.3.6 实验台测试系统的仪器选择 |
4.4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分析 |
5.1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分析 |
5.1.1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力及刚度分析 |
5.1.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气膜流场压力分布实验分析 |
5.2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稳定性实验分析 |
5.2.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特性实验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表面节流空气静压润滑轴承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杯雾化器气浮轴承结构优化及动态特性分析[D]. 张开鑫. 西华大学, 2021(02)
- [2]基于修正节流系数的槽腔复合节流导轨设计方法研究[D]. 温众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复合节流气浮承载单元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D]. 肖雅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气动涡轮式表面节流空气静压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研究[D]. 许泽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多孔集成节流空气静压轴承数值计算与性能研究[J]. 卢志伟,张君安,刘波. 兵工学报, 2019(10)
- [6]复合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 李飞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气体静压高推力轴承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毛宁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多孔质可倾瓦轴承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其实验研究[D]. 伍奕桦. 湖南大学, 2019(01)
- [9]表面节流气体静压止推轴承的静态特性及实验研究[D]. 徐福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并行多微通道气体静压止推轴承承载特性研究[D]. 马武学.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