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穷人爱富人的倾向

厌恶穷人爱富人的倾向

一、一种嫌贫爱富的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纪亚兰[1](2021)在《朱买臣故事流变研究》文中认为朱买臣故事在流传中渐次凸显了两大主题,一是朱买臣起于微贱后位列九卿“否极泰来”,一是朱买臣见弃于妻。朱买臣故事初见于《汉书》记载,本事较为简略。及至唐代,此故事在文人士子笔下得到缓慢发展。他们用朱买臣的事例自我激励,感叹世事无常。此时文人笔记中关于朱买臣的记载大多符合本事。宋元之后,朱买臣故事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明清两代,它成为跨越多种文本体式的题材。文本书写的朱买臣故事细节逐渐完整、故事冲突强烈,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此时期,朱买臣便不再仅是史书中的传主,而是流传于大街小巷,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本文以时间跨度为纲,分析朱买臣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在相应时代文学样式中的故事特点。绪论部分爬梳了目前学界关于朱买臣故事的研究现状,以此探索朱买臣故事可深入研究之处,点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考证历史中的朱买臣其人其事,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婚姻关系中的婚变弃夫现象,为下文探究此故事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转变的原因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梳理从汉至宋的发展阶段中,不同时期文人对朱买臣故事的解读。从汉至唐,文人笔记、诗文中的朱买臣故事主要侧重于其前穷后达的发迹经历,这期间朱买臣这一人物被符号化。至于宋代,朱买臣故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文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朱买臣,也将开始将目光投向买臣妻。第三章以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为中心,以元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为线,分析杂剧中蕴含的文人退隐与入仕的矛盾心态,以及此杂剧在朱买臣故事流变中的开创性的价值。第四章分析跨越明清时期,此阶段朱买臣故事的传播以戏曲、小说为主。《烂柯山》传奇的出世开辟了朱买臣故事传播的另一条线索。本章主要通过戏曲与小说的研究,探索朱买臣故事在进一步传播中人物形象的成熟与发展。第五章主要分析清以后朱买臣故事在戏曲改编、说唱文学、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于鑫源[2](2021)在《“吕蒙正”传统戏曲与说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宋名相吕蒙正年少时沦踬窘乏、居住破窑的事迹在史料中多有记载,同时在戏曲、说唱等通俗文学中被演绎、传唱,使吕蒙正成为始困终亨、发迹变泰的经典形象。以吕蒙正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南戏、杂剧的萌芽时期流传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吕蒙正”产生了大量不同艺术形式的文本,形成自身的演变系统。笔者以杂剧、传奇、地方戏等24种戏曲文本和鼓词、兰州鼓子、宝卷、弹词等15种说唱文本为文献基础,对“吕蒙正”传统戏曲与说唱进行情节模式、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方面的研究。第一章从正史记载和文人笔记中获取信息,考证“吕蒙正”的题材来源,同时介绍“吕蒙正”作品的存世情况和作品内容,最后将笔者经眼文本及其文献情况以表格形式呈现。第二章从整体上把握“吕蒙正”的情节特点,总结“吕蒙正”使用的情节模式,将其根据使用规律分为“主模式”和“次模式”。统计分析每个文本套用情节模式的情况,发现不同形式文本对情节模式使用的偏差,如同样选择“吕蒙正”故事中的一折(出)或几折(出)上演,地方戏中的折子戏往往比说唱片段使用更多的情节模式,由此说明说唱的演出内容更为鲜活。分析每种情节模式在不同文本中的使用频次,发现地方戏偏重于演出矛盾冲突比较丰富、激烈的情节,说唱则偏重于演出含有价值观念引导和发迹变泰的情节。除此之外,同一情节模式在不同时代、文体中的嬗变反映了“吕蒙正”的活态传承规律。第三章立足于文本,考察“吕蒙正”具体情节单元的变化。从叙事主体角度分析,发现变化的情节中文人叙事色彩逐渐退却、民间叙事色彩日渐浓厚,认为“吕蒙正”脱离文人视野后,其地方戏与说唱以民间叙事为主导。而极端的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作品总能打破情节模式化的壁垒,使作品焕然一新。第四章分析“吕蒙正”人物形象在杂剧、传奇、地方戏与说唱等不同文艺形式中的变化。“吕蒙正”跟随地方戏和说唱深入民间,人物形象的日益通俗化是其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经典的重要原因。第五章将所有形式的“吕蒙正”文本作为一类文学现象,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主旨,认为其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的神灵信仰。“吕蒙正”文本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出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影响和民族品格的塑造,也许正是儒家文化的贯穿始终,使“吕蒙正”剧目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喜爱。

刘甜歌[3](2021)在《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文中研究说明梁晓声的小说创作一直带有社会剖析的视角。他的作品一直紧扣时代,反映当下的,或是重大的社会议题;他从阶层、经济、社会心理等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展示了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记录了不同阶层在改革浪潮中走过的道路;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反映了社会的突出矛盾。梁晓声的小说创作符合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在叙事和描写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本文从社会剖析的角度对梁晓声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以更多地挖掘作品的社会价值、历史认识价值和精神价值。正文的第一章对梁晓声创作社会剖析倾向的成因进行溯源,主要从社会剖析派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其个人成长经历和创作理念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剖析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文坛,为现实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影响着后来的许多作家。梁晓声生于1949年,独特的成长经历使他十分关注阶层问题,并塑造了他求真求实的创作理念。他一直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写作,关心平民阶层的生活状况,经常对各行各业进行走访调查,这都促使他在创作中进行社会剖析。第二章探究梁晓声剖析的角度。梁晓声主要从阶层、社会心理、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剖析。他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他也经常从阶层出发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他在作品中通过叙述和人物的言行表现社会思潮的改变,从而展现社会变迁。梁晓声的小说中含有丰富的经济细节和多样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第三章对梁晓声作品中展现的主要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他的小说反映了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塑造了面临生存困境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拜物和拜金的风气日益高涨,及其对伦理道德的冲击以及造成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落,梁晓声的书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第四章主要分析梁晓声的叙事策略。梁晓声的叙事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也带有作者的倾向,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社会生态。同时,梁晓声的现实主义带有建构性。他以他对叙事因素的选取,完成对特定主题和世界的塑造。他通过对特定人物、价值观、场景的叙述,在不同的作品里建构了不同的空间和主题。

李建文[4](2020)在《网络借贷市场资金供需双方行为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借贷借助信息技术撮合借贷双方完成基于信任的匿名借贷交易,其本质仍为民间借贷。技术的引入扩大了借贷交易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范围,来自全国各地的借款人和投资人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借贷交易。网络借贷的准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大量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和拥有闲散资金的投资人参与网络借贷交易。网络借贷市场资金需求侧和供给侧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会对市场运行和市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资金需求侧,由于平台的风险防控技术和贷后联合惩戒措施不足以及监管政策冲击,导致借款人违约风险较高,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问题,不仅致使投资人面临损失,还加剧了行业风险。在资金供给侧,不同于机构投资者,网络借贷投资人主要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个体投资者,其在网络借贷交易中表现出部分非理性行为。此外,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否受到投资人的偏好及其融资成本高低,关系到网络借贷能否助力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监管信号近年密集释放,网络借贷行业正处在清退转的关键时刻。借助网络借贷市场的借款申请和出借记录等标准化交易数据,研究网络借贷主要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扩展影响市场效率和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可为宏观监管、中观平台转型升级和微观参与者调整个体行为提供参考。鉴此,本文聚焦资金需求侧和资金供给侧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以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借贷机构人人贷的借款申请数据和出借记录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借款人和投资人的统计学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信贷配给、偏好理论和亲和效应构建借款人风险和融资成本的分析模型与投资人期望收益、投资偏好和投资决策的分析模型,有层次地提出并实证分析资金需求侧的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资金供给侧的投资偏好、网络借贷的普惠性效果以及投资人特征和借贷双方同质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等问题。在资金需求侧,本文研究发现工作行业、收入水平、负债水平和创业者身份能够预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能够影响挂牌利率和成交利率。关于信用风险,农民群体的信用风险较高,发生违约的几率和违约比例较高,同时信用评分较低。IT和金融/法律业的借款人信用风险较低,而在建筑工程、餐饮/旅馆、公共事业、教育/培训和零售/批发等行业的借款人信用风险较高。网络借贷市场低收入群体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高收入群体的信用风险反而较高。在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资质较好,在网络借贷市场的信用风险较低。此外,创业者的违约几率和违约比例均显着低于非创业者,而且对应的信用评分较高。关于融资成本,借款人设定的借款利率基本符合现代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高风险的借款人设定的借款利率较高,低风险的借款人设定的借款利率较低,但低风险的创业者可能因迫切需求资金而提高借款利率。投资人并不能完全识别借款人特征背后的信用信息,使得部分高风险的借款群体能以低利率达成交易。在资金供给侧,本文研究发现投资人虽存在行业歧视和嫌贫爱富行为,但支持创业者融资,进而支持大众创业。IT行业的借款人违约风险较低,然而申请借款的满标几率和人均投资金额较低;能源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借款人违约风险较高,却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媒体/广告和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借款人违约风险与基准组无显着差异,且申请借款时设定的借款利率和成交利率较高,也未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因而,投资人对来自IT、能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媒体/广告和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借款人的偏好或歧视行为背后无合理的经济解释,该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投资人存在嫌贫爱富现象,高收入和有负债的借款人申请借款的满标几率和投资人平均出借金额较高。收入水平高的借款人信用风险高,负债水平高的借款人信用风险低,因而投资人非理性偏好高收入者,理性偏好高负债者。创业者申请借款的满标几率较高,而且获得投资人出借金额的均值较大,说明投资人偏好将资金出借给创业者。由于创业者的信用风险较低,因而投资人理性偏好创业者。本文研究发现网络借贷助力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效果有限,弱势群体通常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农民、低收入和创业者属于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其与投资人达成交易时的借款利率较高,意味着弱势群体在网络借贷市场面临融资贵问题。农民和低收入借款人不受投资人青睐,申请借款的可得性较低,而且获得投资人出借金额的均值较小,意味着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在网络借贷市场面临融资难问题。创业者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不会面临融资难问题,因而网络借贷支持创业者融资。总体来看,网络借贷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作用效果有限,弱势群体面临融资贵问题,而且农民和低收入者面临融资难问题,仅创业者融资可得性较高。在资金供给侧,本文研究发现投资人的基础信息、资产信息、工作信息和出借信息以及借贷双方的整体同质性、部分局部特征同质性能够显着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出借金额和投资收益。借贷双方相同的特征增加—项,投资人在出借资金时选择的出借利率平均降低8.89基点,单笔出借金额平均增加29.79元,投资收益率平均增加10.73基点。关于局部特征同质性,借贷双方的年龄相同、学历相同、婚姻状况相同、房产情况相同或工作省份相同时,投资人选择的出借利率较低;借贷双方的学历相同、收入水平相同、房产或车产情况相同时,投资人出借的金额较大;借贷双方的性别相同、婚姻状况相同、车产情况相同、房贷或车贷情况相同时,投资人的投资收益率较高。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网络借贷资金需求侧和资金供给侧的行为特征,将信贷配给和偏好理论的研究场景扩展到网络借贷市场,扩展了该理论的应用场景,丰富了网络借贷领域的理论研究;扩展网络借贷市场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为网络借贷平台评估借款人风险和投资人理性决策提供参考;丰富网络借贷中存在的偏好种类,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益和改进投资策略;明晰网络借贷在实现普惠金融目标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界、业界和监管层对网络借贷普惠性的认识和理解;弥补网络借贷市场投资人特征和借贷双方同质性影响投资决策研究的相对空白,有助于从投资人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借贷交易活动的特征;最后,本文的研究可为监管层实施网络借贷专项整治、平台转型升级和改进服务模式以及借贷交易参与者提供诸多理论和经验依据。

陈未阳[5](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科书是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书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等体现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对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儿童形象等,鲜有专门针对父亲形象的研究。但“父亲”作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应当被重视。现行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是学生最常接触到的阅读载体之一,其中包含父亲形象的选文在传递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父亲、对父亲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本文利用NVivo 11软件,对现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全六册)中涉及父亲形象的课文进行编码,从而分析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数量、“父亲”的外表、职业、国别、时代等外在形象、“父亲”的道德形象、个性形象、内在心理类型等内在形象,并将研究结果可视化。由此发现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出现的频率适当,但其外在形象的呈现缺乏多元性、缺少现代性,同时其内在形象的呈现缺乏多面性。总体来说,现行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呈现表现为刻板化、缺乏多面性、缺乏时代感三个特点。笔者针对现行教科书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的特点,进一步阐明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包括社会政治文化期待、经济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等,同时提出了强化教科书选文中父亲外在形象的多元性、提高选文中父亲内在形象的多面性、增强选文中父亲形象的现代性三条选文建议,以及全面把握教学目的、引导补充阅读、鼓励多元解读等三条教学建议,以期教科书能够更好地构建符合学生经验世界的父亲形象,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钟忆雪[6](2020)在《李玉社会风情剧研究》文中指出李玉经历了明清易代,王朝更迭,他出身底层,身世凄凉,又受到晚明苏州剧坛的影响,社会阅历丰富,作品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李玉的社会风情剧表现了对晚明王朝黑暗的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表现了对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的鞭挞与痛心。其作品不仅具有教化意义,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介绍李玉社会风情剧的创作环境。本章通过梳理社会现实环境,个人成长环境,苏州剧坛环境等因素,对李玉社会风情剧创作的影响,揭示剧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色。李玉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江南布衣之士,只能寄情于笔,痛斥世风日下的社会,讽刺黑暗的现实。将李玉的社会风情剧置于当时大环境背景之下,更能够直观地了解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分析李玉社会风情剧的案头编创。李玉作为职业剧作家,其作品既适合案头阅读,又适合场上表演。本章通过分析李玉社会风情剧戏剧结构的架构、戏剧冲突的表现以及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李玉的创作规律,揭示其作品为何既能登上士大夫的厅堂氍毹,又能演于民间的庙堂戏馆。第三章研究李玉社会风情剧的舞台呈现。伶人为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为适应舞台演出,对李玉的社会风情剧做了大量的改编,本章以《缀白裘》为舞台范本,将其与原本一一对照。对比发现伶人的改编主要集中于增删曲牌和宾白,调整脚色,突破排场等方面。李玉的社会风情剧经过伶人一次次舞台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的剧场性与可看性。

马津润[7](2020)在《共享金融的伦理反思》文中指出与传统金融不同,共享金融的内涵要从经济与伦理两种维度去理解。从经济层面看,全球金融资源一直处于稀缺的状况,而共享金融以所有权让渡的方式,使得民众可以通过低门槛的方式参与到金融活动中,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经济效率的意义讲,在共享金融模式下,处于闲置的资源所有者通过有偿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获得了利息收入的同时,资金使用者也通过他人的限制金融资源获得了收益,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率。从伦理层面看,共享金融提升了人们生活自由度,促进了金融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促进了金融领域中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卢德之先生认为社会共享的本质是多数人原则与社会公平,决定因素则来自一定的社会目的和制度。而在《共享金融—金融新形态》一书中,对于共享金融是这样理解的:共享金融就是通过信息与网络时代的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构建以资源、要素、功能、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发展模式努力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从而在促使现代金融均衡发展和彰显金融消费者主权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型发展。共享金融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与伦理意义。从实践上看,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和规模效应明显,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共享金融的蓬勃发展时期。共享经济催生的共享金融模式正在改变现有的和传统的金融模式。新的金融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形成。包括增加和提升传统金融机构的共享服务业务,建立新的共享金融平台和机构。与以往以大客户、高资本群体为服务主体的金融机构不同,共享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泛的消费群体。一般来说,由于缺乏金融资源、缺乏金融知识、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普通消费者无法安全、便捷地参与金融活动。共享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降低了金融参与门槛,让普通消费者轻松享受共享金融服务,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途径。从伦理上看,共享金融的发展不仅是金融与伦理原则融合创新的结果,更是基于伦理视角对金融异化问题的反思与回应。与传统金融不同,共享金融从诞生之初就有深刻的伦理基础。共享金融真正实现了金融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共享性统一,无论是共享金融合约本身,还是共享金融活动所要达成的结果,都符合着共享性价值目标。共享金融的发展也是当下社会对经济正义原则呼唤的回应。在利益分配中,共享金融秉持着“利益共享”的理念,真正做到每一个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都能平等公正合法合理的享有自己应有的回报,这体现了经济正义中的分配正义。此外,共享金融的发展还促进了整个共享经济的正义发展,共享金融的出现加速了共享产业链的完善,在整个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共享平台开始出现,竞争在趋于合理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公平的诉求。最后,共享金融的伦理性还体现在对经济金融活动的责权意识培养中。共享金融淡化了以往金融活动“嫌贫爱富”的特性,强化了每一个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责权意识,每个人既是金融活动权利的享有者,同时也是责任的承担者。然而,共享金融依旧是金融的一种现代理性形式的显现,其金融理性中利己秉性与资本专属性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虽然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共享金融的发展予以归正,但是单纯依靠外部性的法律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隐藏在共享金融内部的资本垄断性和独断性问题。同时,共享金融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传统的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伦理悖论问题,如目标悖论、公正悖论和权利悖论。受金融资本的侵略性和垄断性的影响,共享金融的发展与最初的目标发生偏离,真正的共享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头脑来看待当下共享金融的发展,通过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中得到启示,深挖造成共享金融与目标发生偏离的金融资本独断性本质,通过对信用异化与虚拟经济异化的发现,认识造成共享金融一系列悖论的深刻根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悖论问题,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同时,必须对共享金融的发展予以深刻的伦理反思与哲学追问。对于共享金融的伦理反思,不仅要从伦理视角对共享金融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悖论进行认知,更要从实践方面解决这一发展问题。在中国,共享金融发展有着深刻的传统伦理精神支撑和制度优势。从传统的儒家“义利统一”文化价值观到现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从古代钱庄票号金融体系的建立到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为共享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共享金融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悖论问题,不仅要从共享金融存在的正当性进行追问,更要从制度、政策、伦理和哲学视角中予以回答。作为人类在金融领域追求自由意志的结果,共享金融的发展首先要做到政策的道德哲学回归,即发展共享金融,要维护金融政策制定的基本道德观——正确财富观和利益观,客观公正、公平和诚信的行为准则,富有社会责权的社会制度以及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相统一的道德理性等等。其次,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导向,坚决杜绝资本主义“自利”“自私”价值观的盛行,防止共享金融出现“脱实向虚”走向。正确看待资本增殖本质,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导引下,使金融资本增殖导向金融的共享服务。最后,对共享金融伦理情操进行呼唤,做到共享金融工具向度与人本向度的统一,把握共享金融发展的平衡性,兼顾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将共享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普惠大众的理念融合在一起。

刘美英[8](2019)在《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柳子戏作为山东地方戏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曾盛极一时,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本选题选择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进行文学研究,并对其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本选题所说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起,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后改为戏曲研究室)深入基层,赴山东各地挖掘、整理、抄录的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包括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在20世纪80年代编辑、刊印的《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中的76个剧目,以及山东省艺术研究所2011年启动的科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即“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柳子戏保护研究项目”编辑整理的《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中的93个剧目。这一百多个剧目基本囊括了山东柳子戏所有的传统剧目。因此本选题就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和《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为研究对象,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本进行全方位研究。具体说来拟对山东柳子戏剧本的题材来源及分类、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类型、结构、艺术特色及发展的契机与危机进行分析与阐释。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正文六章及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对山东柳子戏及其剧目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选题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和介绍。第一章在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本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题材来源和分类,展现山东柳子戏的基本面貌。第二章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主要从淳朴的民间道德、张扬的女性意识、浓厚的保国爱家思想以及叛逆与保守、落后与进步并存四个方面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倾向。第三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对其人物类型及其普遍性特点进行分析,挖掘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第四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情节类型。对其典型的情节类型进行概括分析,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对山东柳子戏的结构进行分析。山东柳子戏兼具片段结构与传统的线性结构,符合柳子戏的发展情况,满足地方戏的演出特点。第六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艺术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其语言风格、体式韵律以及修辞上的艺术特色,阐释其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结语全面分析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传承、学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予以观照。本文在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充分挖掘并展现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文学之美,探求其背后的深层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内涵。

欧咏焮[9](2019)在《赣南古文音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赣南古文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并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兴国、信丰、瑞金等赣南各县都零星地存在着古文。明代,在北方曲艺的影响下,赣南古文从道情和话文类演化而来,形成了与道情不同的说唱形式。一开始,演唱者一般为盲人,现在演唱者不再局限于盲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赣南古文比较流行,它的演唱方式一般为单人说唱,演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古代戏曲剧目。赣南古文以客家方言为载体,演唱者用自己的土话演唱。方言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精髓。各县的地理位置邻近,但它们的方言却都各有特点。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于都古文演唱的时候文读音较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其它县的古文要大。赣南古文字调和乐调的关系基本上符合“依字行腔”的规律,比如:于都古文方言阴平调值31,有的字旋律从[6.]降到[5.]音。阳平调值是24,有的字旋律走势从[5.]升到[6.]音。上声调值是213,有的字旋律走势是[1]升到[2]音。阴去调值41,有的字旋律从[2]降到[1]音。阳去调值是52,有的字旋律走势是[1]降到[6.]音。但也有一些例外存在,如于都古文方言阴平调值31,有的字旋律从[5.]升到[6.]音。阳平调值24,有的字旋律走向从[6.]降到[5.]音。上声调值213,有的字旋律也从[2]降到[1]音。阴去调值41,有的字旋律从[1]升到[2]音。阳去调值52,有的字旋律从[5.]升到[6.]音。造成这些例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与声调的“发音初始状态”为低降调[21-31]有关。二是受到了“以腔行字”规律的影响,在现实中很多音乐形式为了旋律的优美动听有时候也会适当地改变字调的语音形式,以求它们达到悦耳和谐的状态。三是赣南古文有时可以即兴演唱,灵活性很强,演唱者以当时的听感为准来进行创作,会出现字调和乐调不相配的情况。赣南古文各县的韵辙系统具有很大的相同点。它们多以发音的最自然状态的[?]/[?]为主要元音的韵,这跟语音发音的省力原则有关,并且以阳声韵为主。韵脚字多属于咸山深臻摄和宕曾梗通摄,这些古韵摄所包含的字较多。于都古文以臻摄字、山摄字和梗摄字为主,合起来占其中的43%。兴国古文以臻摄、梗摄、宕摄和效摄为主,合起来占其中的39%。信丰古文以臻摄字、通摄字和梗摄字为主,合起来占其中的40%。在“十三辙”中,它们多为洪亮级的人辰辙和江阳辙,这些辙适合叙事和表达激荡感情。赣南古文各县的唱词中都蕴含着独有的方言土话语句,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古词语和客家方言语句。很多方言词语都只有音义而没有书写形式,需要我们进行分辨并进一步考究它的本字。赣南古文的濒危状况非常严峻。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发表的《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的9条语言濒危程度分析指标,量化赣南古文的濒危程度指数。发现赣南古文的活力不够,很难传承下来,预测再过几十年,能够完整演唱赣南古文的传承人基本上是找不到了。赣南古文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一代人责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加大经费的投入来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我们也可以丰富它的演唱形式,改变它的演唱内容,让它能随着政策和生活随机创作内容,给它增添上时代性的特征。赣南古文的研究,融合语言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它们的相互对照和发展,对濒危文化传承和方言记录和研究都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意义。

丁杰,李悦雷,曾燕[10](2018)在《网络贷款具有贫民属性吗?谁在嫌贫爱富?——基于“人人贷”的实证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借贷是否具有贫民属性?本文运用"人人贷"的借款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低收入借款人具有更低的融资可得性和更高的借款资金成本,但没有证据表明低收入借款人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这意味着投资人存在嫌贫爱富现象,网络借贷本身不能解决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然而,P2P平台所产生的信息能够部分缓解这一金融排斥问题。这说明,需要P2P平台更好地发挥信息中介作用,才能进一步体现网络借贷的普惠性。进一步运用匹配出来的投资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低收入借款人的金融排斥主要来自高收入的投资人。这表明,通过适当的引导改变投资人结构,可以起到缓解金融排斥的作用。

二、一种嫌贫爱富的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嫌贫爱富的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朱买臣故事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第一章 朱买臣故事的本事
    第一节 本事考源
        一、朱买臣其人:历史书写
        二、朱买臣之死:狭隘偏私
        三、“弃夫”其事:传世缘由
    第二节 婚姻关系的解除
        一、关于“婚变”:历代沿革
        二、关于“弃夫”:历史共性
第二章 魏晋至宋代朱买臣故事的发展
    第一节 魏晋至唐代:人物的解读
        一、朱买臣形象的符号化
        二、买臣妻形象的偏离
    第二节 宋代买臣妻的丑化
        一、“羞墓”之说
        二、改嫁一事
第三章 元代朱买臣故事的异变
    第一节 元代朱买臣故事中文人的矛盾心理
        一、出世风度:诗歌中文人的自我消解
        二、入世倾向:剧作中文人的心迹流露
    第二节 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一、基于文人审美的崭新创作
        二、基于民间趣味的新增内容
    第三节 元代其他朱买臣故事戏剧
第四章 明清朱买臣故事的转变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朱买臣故事的改写
        一、《负薪记》:朱买臣故事叙写的偏轴
        二、《烂柯山》:朱买臣故事的新发展
        三、明代小说中的朱买臣故事
    第二节 定型与传播:朱买臣故事的成熟
        一、清代朱买臣故事的传播
        二、“嫌贫爱富”:买臣妻悍妇形象的定型
        三、“否极泰来”:扭曲报复心理的顶峰
第五章 民间书写:朱买臣故事的新载体
    第一节 地方戏的加工改编
        一、莆仙戏及其他地方戏
        二、朱买臣改编戏
    第二节 说唱文学的发展
        一、宝卷
        二、其他说唱文学
    第三节 民间传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吕蒙正”传统戏曲与说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吕蒙正”题材来源与剧目考
    1.1 “吕蒙正”题材来源
        1.1.1 历史真实——史书、笔记等史料记载
        1.1.2 移花接木——取他人之事归于吕蒙正
    1.2 “吕蒙正”剧目考
        1.2.1 宋元时期的“吕蒙正”剧目
        1.2.2 明清时期的“吕蒙正”剧目
        1.2.3 地方戏中的“吕蒙正”剧目
        1.2.4 说唱话本“吕蒙正”
    1.3 “吕蒙正”文本知见目录
第二章 “吕蒙正”的情节模式
    2.1 情节模式及使用情况
    2.2 情节模式分析
        2.2.1 嫌贫爱富
        2.2.2 疑妻
        2.2.3 发迹变泰
        2.2.4 赏善罚恶
        2.2.5 其它情节模式
第三章 “吕蒙正”的故事流变
    3.1 杂剧、传奇作品奠定的基础情节
        3.1.1 杂剧情节
        3.1.2 传奇情节
    3.2 地方戏、说唱作品改写的经典情节
        3.2.1 《潭府逐婿》
        3.2.2 《逻斋空回》
        3.2.3 《团圆封赠》及其它
    3.3 地方戏、说唱作品新增的特有情节
        3.3.1 《慢师》与《吕蒙正教学》
        3.3.2 《吕蒙正赶斋》
        3.3.3 《卖画听琴》及其它
第四章 “吕蒙正”的人物形象
    4.1 吕蒙正形象的流变
        4.1.1 吕蒙正形象的主要特征
        4.1.2 吕蒙正形象的多样性
    4.2 刘千金形象的流变
        4.2.1 忠贞贤淑
        4.2.2 敢爱敢恨
        4.2.3 刁蛮泼辣
    4.3 其他人物形象的流变
        4.3.1 刘父
        4.3.2 刘母
        4.3.3 蒙正之友
第五章 “吕蒙正”的思想内涵
    5.1 “吕蒙正”思想主旨的流变
        5.1.1 对蹭蹬文人的勉励
        5.1.2 对坚贞爱情的歌颂
        5.1.3 对势利小人的讽刺
        5.1.4 对底层良善的赞扬
    5.2 “吕蒙正”的宗教色彩
        5.2.1 宗教因素的使用
        5.2.2 功利的宗教信仰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梁晓声创作社会剖析倾向溯源
    第一节 文学史社会剖析思潮的源流
    第二节 成长经历:时代政治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创作理念:坚守文艺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章 梁晓声剖析社会的角度
    第一节 对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分析
    第二节 社会心理的剖析
    第三节 经济书写中的社会景观
        一、生活水平
        二、经济活动
第三章 梁晓声笔下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人的扭曲
    第二节 对生存困境的书写和思考
    第三节 欲望书写:道德失落与人的物化
第四章 梁晓声新社会剖析写作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真实与倾向
    第二节 社会生态的典型化
    第三节 建构现实主义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4)网络借贷市场资金供需双方行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借贷资金需求侧的违约风险和融资成本研究
        2.1.1 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
        2.1.2 借款人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2.2 网络借贷资金供给侧的投资偏好研究
    2.3 网络借贷的普惠性研究
    2.4 投资人特征和同质性对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2.4.1 投资人特征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2.4.2 同质性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基于信贷配给、偏好理论与亲和效应的网络借贷行为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与违约风险分析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融资成本分析模型
        3.2.3 违约风险分析模型
    3.3 网络借贷平台的期望收益分析模型
    3.4 投资人的期望收益与投资决策分析模型
        3.4.1 期望收益分析模型
        3.4.2 投资偏好分析模型
        3.4.3 亲和效应与投资决策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金需求侧借款人信用风险研究
    4.1 引言
    4.2 借款端数据概况
        4.2.1 样本平台概况
        4.2.2 样本数据介绍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设计
        4.4.1 变量选取
        4.4.2 模型设定
        4.4.3 样本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4.5 实证分析
        4.5.1 工作行业与信用风险
        4.5.2 财务状况与信用风险
        4.5.3 借款用途与信用风险
        4.5.4 异质性分析
        4.5.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金需求侧借款人融资成本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变量选取
        5.3.2 模型设定
        5.3.3 样本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分析
        5.4.1 工作行业与融资成本
        5.4.2 财务状况与融资成本
        5.4.3 借款用途与融资成本
        5.4.4 异质性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金供给侧投资人行为偏好与网络借贷普惠性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变量选取
        6.3.2 模型设定
        6.3.3 样本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6.4 实证分析
        6.4.1 行业偏好的存在性
        6.4.2 嫌贫爱富的存在性
        6.4.3 网络借贷是否支持大众创业
        6.4.4 异质性分析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金供给侧投资人特征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7.1 引言
    7.2 投资端数据概况
    7.3 研究假设
    7.4 研究设计
        7.4.1 变量选取
        7.4.2 模型设定
        7.4.3 样本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7.5 实证分析
        7.5.1 投资人特征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7.5.2 投资人特征对出借金额的影响
        7.5.3 投资人特征对收益率的影响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借贷双方同质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8.1 引言
    8.2 研究假设
    8.3 研究设计
        8.3.1 变量选取
        8.3.2 模型设定
        8.3.3 样本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8.4 实证分析
        8.4.1 借贷双方同质性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8.4.2 借贷双方同质性对出借金额的影响
        8.4.3 借贷双方同质性对收益率的影响
        8.4.4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一) 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二) 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形象研究现状
        (三) 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一) 教科书
        (二) 父亲形象
    四、理论基础
        (一) 内在父亲理论
        (二) 人物形象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 分析维度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工具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数量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中包含父亲形象的选文数量统计
        一、教科书中包含父亲形象的选文数量统计
        二、教科书中包含父亲形象的选文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科书中“父亲”作为主/配角的统计分析
        一、“父亲”作为主/配角色的数量统计
        二、“父亲”作为主/配角色的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节 教科书中“父亲”作为正/反面角色的统计分析
        一、“父亲”作为正/反角色的数量统计
        二、“父亲”作为正/反角色的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的外在形象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中“父亲”的外表特征统计分析
        一、“父亲”的外表特征编码结果
        二、“父亲”的外表特征编码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科书中“父亲”职业、国别、所处时代的统计分析
        一、“父亲”的职业统计分析
        二、“父亲”的国别统计分析
        三、“父亲”的时代统计分析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的内在形象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中“父亲”的道德形象统计分析
        一、“父亲”的道德形象编码结果分析
        二、“父亲”的道德形象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教科书中“父亲”的个性形象统计分析
        一、“父亲”的性格特征编码结果分析
        二、“父亲”的智慧能力特征编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教科书中“父亲”的内在心理类型统计分析
        一、“父亲”的内在心理类型编码结果分析
        二、“父亲”的内在心理类型与时代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教科书中父亲与子女相处方式的编码分析
        一、教科书中父亲与子女相处方式编码结果分析
        二、教科书中父亲与子女的相处方式与时代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教科书中父亲形象总体呈现、选文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总体呈现、特点及原因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总体呈现
        (一) 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数量呈现
        (二) 教科书中父亲的外在形象呈现
        (三) 教科书中父亲的内在形象呈现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呈现特点
        (一) 父亲形象呈现刻板化
        (二) 父亲形象呈现缺乏多面性
        (三) 父亲形象呈现缺乏时代感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呈现的阐释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选文及教学建议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选文建议
        (一) 强化选文中父亲外在形象的多元性
        (二) 提高选文中父亲内在形象的多面性
        (三) 增强选文中父亲形象的现代性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教学建议
        (一) 全面把握教科书中父亲形象的教学目的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
        (三) 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父亲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李玉社会风情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玉社会风情剧的创作环境
    第一节 易代之际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 颠沛流离的个人命运
    第三节 苏州剧坛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李玉社会风情剧的案头编创
    第一节 戏剧结构的架构
    第二节 戏剧冲突的表现
    第三节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李玉社会风情剧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曲牌和宾白的增删
    第二节 脚色的调整
    第三节 排场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7)共享金融的伦理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实用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共享金融伦理意义
        三、共享金融伦理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合评述
        四、共享金融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金融历史演变中的共享
    第一节 世界与中国金融历史演变中的共享
        一、世界金融演变逻辑中的共享
        二、中国金融历史演变中的共享
    第二节 共享金融现代性演绎
        一、当代金融的模式转型创新
        二、共享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三、共享金融内在逻辑
    第三节 共享金融对人类历史时间的延续
        一、共享属性对人类未来时间价值的发现
        二、金融创新对人类自然进化时间的突破
第三章 共享金融的伦理本质
    第一节 共享金融价值目标
        一、共享金融的共享性目标要求
        二、共享金融契约的共享性
    第二节 共享金融的经济正义属性
        一、共享金融的分配正义要求
        二、共享金融对经济发展有益推动
    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责权意识
        一、责权意识对金融不确定性的抑制
        二、信用契约对共享责权意识的巩固
第四章 共享金融的伦理悖论
    第一节 共享金融的目标悖论
        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共享目标的偏离
        二、金融资本的垄断导致共享目标扭曲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共享大众性目标的异化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共享目标失衡
    第二节 共享金融的公正悖论
        一、金融资本对共享金融公正的破坏
        二、金融资源的不均衡对共享金融公正的破坏
        三、风险转移不平等对共享金融公正的破坏
    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权利悖论
        一、金融资本秉性对共享权利的剥夺
        二、金融资本权力造成的共享失权现象
第五章 共享金融伦理悖论的成因及解决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看共享金融的伦理悖论
        一、马克思对借贷资本不公正性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信用与虚拟资本异化的批判
        三、马克思资本批判对共享金融发展启示
    第二节 我国共享金融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一、共享金融市场中自律体系的不完善
        二、共享金融政府监管的不严格
        三、共享金融平台建设的制度缺失
    第三节 共享金融伦理悖论的解决
        一、金融市场自律体系对共享性的维护
        二、政府权力与执行力对公正性的确保
        三、经济金融制度设计对正义性的呼唤
第六章 中国共享金融伦理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中国共享金融发展正当性追问
        一、共享金融对中国金融市场伦理价值观的传承
        二、共享发展与大众需求的正当性
        三、共享金融发展的中国化道路
    第二节 中国共享金融发展的哲学追问
        一、人类追求自由意志的定在——共享金融
        二、共享视域下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
        三、共享金融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融合反思
    第三节 中国共享金融发展的理念探索
        一、共享金融政策的道德哲学回归
        二、共享金融发展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向
        三、共享金融伦理情操呼唤
    第四节 共享金融发展下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的跨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题材来源及分类
    1.1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题材来源
        1.1.1 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1.1.2 古代通俗小说
        1.1.3 传统戏曲和其他地方剧种
        1.1.4 现实生活
    1.2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题材分类
        1.2.1 争战戏
        1.2.2 婚恋戏
        1.2.3 伦理道德戏
        1.2.4 神怪戏
        1.2.5 公案戏
        1.2.6 生活小戏
第二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思想倾向
    2.1 淳朴的民间道德
    2.2 张扬的女性意识
    2.3 浓厚的保国爱家思想
    2.4 叛逆与保守、落后与进步并存
第三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人物形象
    3.1 男性形象
        3.1.1 官员形象
        3.1.2 武将形象
        3.1.3 书生形象
    3.2 女性形象
        3.2.1 巾帼英雄形象
        3.2.2 大家闺秀形象
        3.2.3 节烈贤妇形象
第四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情节类型
    4.1 女扮男装型
    4.2 梦兆应验型
    4.3 赴任遇害型
    4.4 阴差阳错型
    4.5 思夫型
第五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结构
    5.1 片段结构
    5.2 单线结构
    5.3 双线结构
第六章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艺术特色
    6.1 语言风格
    6.2 体式韵律
    6.3 修辞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中的柳子戏传统剧目
    附录B:《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中的柳子戏传统剧目
    附录C

(9)赣南古文音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赣南古文简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材料、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于都古文
    第一节 于都古文概况
    第二节 于都古文的方言音系
    第三节 于都古文方言的文白读状况
    第四节 于都古文的曲律
    第五节 于都古文字调和乐调的关系
        一、于都古文单字调与乐调的关系
        二、于都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一)于都古文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二)于都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第六节 于都古文的用韵
        一、于都古文的押韵特点及其韵辙
        二、于都古文用韵的语音特点
    第七节 于都古文的方言语句
第三章 兴国古文
    第一节 兴国古文概况
    第二节 兴国古文方言音系
    第三节 兴国古文方言的文白读状况
    第四节 兴国古文的曲律
    第五节 兴国古文字调和乐调的关系
        一、兴国古文单字调与乐调的关系
        二、兴国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一)兴国古文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二)兴国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第六节 兴国古文的用韵
        一、兴国古文的押韵特点及其韵辙
        二、兴国古文用韵的语音特点
    第七节 兴国古文的方言语词
第四章 信丰古文
    第一节 信丰古文概况
    第二节 信丰古文的方言音系
    第三节 信丰古文方言的文白读状况
    第四节 信丰古文的曲律
    第五节 信丰古文字调和乐调的关系
        一、信丰古文单字调与乐调的关系
        二、信丰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一)信丰古文连读变调规律
        (二)信丰古文两字组连读调与乐调的关系
    第六节 信丰古文的用韵
        一、信丰古文的押韵特点及其韵辙
        二、信丰古文用韵的语音特点
    第七节 信丰古文的方言语句
第五章 赣南古文的简短形式—劝世文
    第一节 于都劝世文
    第二节 兴国劝世文
    第三节 信丰劝世文
    第四节 瑞金劝世文
第六章 赣南古文的濒危现状及其传承
    第一节 赣南古文的濒危现状
    第二节 赣南古文的文化发展与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赣南各县古文完整唱词及韵脚标注
附录二 赣南各县古文曲谱示例
致谢

(10)网络贷款具有贫民属性吗?谁在嫌贫爱富?——基于“人人贷”的实证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说明及实证设计
    (一) 数据说明
        1. 借款订单数据
        2. 投标记录数据
    (二) 实证设计
    (三)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是否存在嫌贫爱富
    (二) 信用评级是否有助于缓解嫌贫爱富
    (三) 谁在嫌贫爱富
    (四) 稳健性检验
        1. 修正异方差
        2. 修正稀有事件偏差
四、结论及启示

四、一种嫌贫爱富的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朱买臣故事流变研究[D]. 纪亚兰. 扬州大学, 2021(09)
  • [2]“吕蒙正”传统戏曲与说唱研究[D]. 于鑫源. 济南大学, 2021
  • [3]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D]. 刘甜歌.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网络借贷市场资金供需双方行为特征研究[D]. 李建文. 山东大学, 2020(11)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探究[D]. 陈未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李玉社会风情剧研究[D]. 钟忆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共享金融的伦理反思[D]. 马津润.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D]. 刘美英. 济南大学, 2019(01)
  • [9]赣南古文音韵研究[D]. 欧咏焮.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网络贷款具有贫民属性吗?谁在嫌贫爱富?——基于“人人贷”的实证证据[J]. 丁杰,李悦雷,曾燕. 国际金融研究, 2018(06)

标签:;  ;  ;  ;  ;  

厌恶穷人爱富人的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