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论文文献综述)

任思思[1](2021)在《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益气活血治疗法则是将补益元气与活血行血相结合而成的中医治疗法则。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衍化源流,其形成、发展、确立,建立在对气血理论、瘀血理论的逐渐深刻认识之上。气血为人身之本,其二者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二者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气血认知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疾病抗争史。益气活血法萌发于秦汉时期,从认识到气血调和人体安和,气血失调遂生病证,再到瘀血病因辨证,气虚血滞的逐步出现,为益气活血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直到明清时期,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明确出现在医学典籍中,益气活血法随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创立,逐渐得以完善、确立。气血二者,气旺促血行,气虚血生滞,益气则可以活血。若是正气虚损,气机失调,运血无力,经脉瘀阻,血行不畅无法濡养四肢百骸,则成气虚血瘀证。气为阳主煦之,血为阴主濡之,气虚致阳虚无力温养机体,且寒从中生,易为邪所侵袭;同时无力推动血液濡养周身,则脑髓清窍失养,周身经脉不利,行动障碍,麻木不仁;血液瘀阻,经脉气血更为滞涩,肢体失养,经脉拘挛,肌肤色变,不通而痛。历代医家皆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人体气血失调紧密相关。脑主神明,为元神之府,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主感觉、肢体运动等功能。孙思邈有云“头者,人之元首,人神气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手足三阳经络汇于头面、行于四肢百骸,因而气血失调,脑髓失养,或外感邪气,则有瘫痪、肌肉萎缩、抽搐、震颤的症状。《黄帝内经》提出“血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指出气血的变化是厥病发生的基础。气虚而致清阳不升、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脑失濡养,导致神明失用。刘完素认为“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血涩难行,瘀滞不通,滋养不能,则人体肢节肌肉痿软,活动不利。“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说明气血流畅,肢骸贯通,则恢复如故。关于中风,张景岳认为“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王清任同样赞成中风肢体痿厥为“非风”,因此正气虚损,血液瘀滞,气虚血瘀成为脑病常见病因病机。由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而致的肢体筋脉拘挛、震颤、行动不利、大脑神机不用神志障碍,可用益气活血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正气充足,血行通畅,气血通和,神机得运,人体安和。现代益气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有学者对其相关方剂进行实验室研究,有证据显示,益气活血法类方能很好的修复和改善人体病理状态。在脑血管病发病初期以及恢复期,运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理上的损伤,而且在残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认知以及有效率、神经功能恢复上均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因此,对益气活血法理论源头进行梳理,并对20年来益气活血法关于脑病的临床随机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益气活血法则在现代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中医文献理论的支撑、循证医学的证据。第一部分基于中医古籍探讨"益气活血"理论源流及运用目的全面检索古代医经典籍中有关“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认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古代各个时期益气活血相对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临床运用情况,并从整体上讨论益气活血法发展规律,探寻其历史源流,发展衍化。从整体上总结历代中医学家临症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现代中医药关于益气活血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医古籍文献检索与现代文献检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秦汉时期到清末的中医古籍经典中,有关益气活血相关的气血理论分析、气虚血滞、瘀血、辨证论治、用药思路等内容。梳理源流脉络时以时间顺序为经纵向体现益气活血思想发展进程,以作者、着作为纬横向展开论述,整理各个时期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字描述,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归纳总结益气活血法的发展衍化。结果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发展经历了萌芽、奠基、充实、发展、完善五个阶段。全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分为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1萌芽阶段(秦汉时期)。本阶段充分阐释了气血理论,认为二者不可缺一,功能相辅成,气血为人体之本,气充成形,血畅则流行于全身,气充血足,人体安和。其中,《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血瘀的概念,并有相应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治疗法则,见于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2奠基阶段(晋隋唐时期)。对气血的理论认识逐渐深刻,辨证论治需察明气血,诸病寻源,明确病因病机,论证瘀血致病之时,常考虑气虚成分,多见于外科、妇产科。随着唐朝本草类专着的问世,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断被总结、运用,为后世益气活血治疗法则,相应的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用药思想构建起到了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充实阶段(宋时期)。丰富了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气血二者对人体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了气的重要性,并从内、外、不内外三方面探讨了血瘀症的产生,认为“虚”是血瘀产生的内在因素。益气活血法则在此阶段得到了充实,益气从补元气、益卫气具体到健脾气。4发展阶段(金元时期)。随着医家流派的出现,益气活血法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血二者载运相因,气虚无力,血生瘀滞,瘀血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不生,易成症瘕积聚。此时期,益气活血多用于外科、女科。益气包括益正气、卫气、脾胃之气,药物多用黄芪、人参、白术等,活血药物多用归地芎芍、干漆、桃红。5完善阶段(明清时期)。本阶段在气血之中,突出了气的作用,气虚血瘀作为益气活血法则的病因病机开始明确出现在本时期的医学着作中,相应用药则益补之活之,于活血之时增加参、芪等补中益气。直至益气活血代表方BYHWD的问世,补气益气,以大剂量黄芪为君,配以桃红四物,补气活血化瘀生新,益气活血法则正式确立下来。常见使用于临床各科。结论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历史衍化脉络,发现益气活血法始终伴随着历代医家对气血认识的深入程度而不断升华。形成最初,不仅认识到了气血二者生理关系,还需继续挖掘气血二者病理上的关系,益气活血法开始萌发。随着气血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刻,开始探讨气为二者关系的主要部分,认识到气机变化确实能影响血行变化,再到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不离气虚,即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开始纳入研究,这为益气活血法的形成起到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益气活血不断充养、成熟的道路上,益气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对益气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积累,分别有了益元气、益卫气、益脾胃中焦之气的升华,用药思路也出现了参芪、白术、补中益气,但仍为随症加减,没有形成固定的方药配伍。直到清朝王清任,集大成者,创立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才将益气活血法正式确立起来。方中120g黄芪为君,以促气复血行,益气生血,归地芎芍稍加桃红,则为桃红四物,多用则破血,少用则活血,共同起到益气活血化瘀生新的功效。与此同时,益气活血法正式出现。第二部分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治疗脑病(中风、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头痛、头晕等)的临床疗效,为益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本研究由2名独立研究员按照PRISMA国际标准,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1999.6-2020.6的中文、英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对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纳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以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GRADE系统推荐级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合并数据,评价指标为RR、MD。结果本研究共有21项原始文献,1946例患者纳入研究。1有效率: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1.19(95%CI[1.14,1.24]),I2=21%,P<0.00001];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2.38(95%CI[1.59,3.55]),I2=0,P<0.05];表明在脑病常规治疗中加载BYHWD或者单用BYHWD的有效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2 NIHSS评分: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的NIHSS评分,结果为[MD=-2.38(95%CI[-3.32,-1.44]),P<0.00001,I2=81%],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中风基础上加用BYHWD,能够明显降低神经损伤NIHSS评分,提升患者神经功能;BYHWD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MD=-0.35(95%CI[-2.45,-1.75]),P>0.05,表明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对比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方面没有差异。3 ADL评分:单用BYHWD与常规西药对比治疗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MD=6.4(95%CI[5.23,7.57]),P<0.00001,I2=0];BYHWD+常规治疗与常规西药比较治疗中风的ADL评分,[MD=16.27(95%CI[13.73,18.80]),I2=0,];结果表明BYHWD的加载治疗对比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ADL评分。4 GRADE证据质量评级: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纳入文献GRADE证据质量评级偏于中等。结论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语益气活血法是中医理论指导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病的防治中的疗效优越,多受重视,广为推崇。1.益气活血法萌芽于秦汉时期,气血理论、瘀血概念深入人心;奠基于晋隋唐时期,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辩证逐渐清晰,并对益气活血之药进行总结;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充实于宋时期,对血瘀进行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方面的详细论述;发展于金元时期,血瘀病因病机辩证明确,用药思路渐趋成形;完善于明清时期,气虚血滞的病因病机的明确,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开始临床运用。2.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在脑病急性期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在脑病恢复期单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治疗脑病单用或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在源流衍化汇总中,仍有不足,总结梳理的不够全面,存在相关古籍遗漏的可能;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中,缺乏高质量RCT,整体文献质量等级不高,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同时,本研究未系统关注益气活血法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对益气活血法提供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支撑。鉴于益气活血法的使用价值,今后有必要多利用生物学、免疫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有效成分和组方,对发挥作用的细胞、分子进行阐述,继续为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微观的、具体的理论支撑。

廖映迪,倪小佳,吴梁晖,王睿弘,刘文琛,蔡业峰[2](2021)在《中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WanFang)数据库,检索单用或联用中药治疗TI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工具评价偏倚风险,任何分歧通过讨论或第3方仲裁解决,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项RCT,涉及病人1 9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就新发卒中而言,中西医联合较常规西医治疗可明显降低长期随访后(≥3个月)病人的新发卒中风险[RR=0.37,95%CI(0.22,0.62),P=0.000 2];单独中药治疗较常规西医治疗对降低治疗结束后或随访后的新发卒中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能更明显地降低长期随访后新发卒中风险[RR=0.32,95%CI(0.15,0.68)]。4项研究报道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无严重不良事件报道。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TIA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中药可更好地降低新发卒中的风险,且未增加不良事件;但单独使用中药则未呈现明显的优势。

侯慧敏[3](2021)在《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观察研究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组3天(BDP 3d)、5天(BDP 5d)、7天(BD P 7d),中风膏预适应模型组3天(ZFG+I/R 3d)、5天(ZFG+I/R 5d)、7天(ZFG+I/R 7d),每组各8只。S组仅暴露CCA、ECA及ICA,但不阻断MCA,灌服生理盐水;I/R组参照Longa等改进的大脑中动脉二次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DP组制备脑缺血预适应模型;ZFG+I/R组予中风膏悬浊液预先灌胃,再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在麻醉清醒前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D34蛋白表达;E LISA法进行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测定;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内VEGF、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脑缺血大鼠的精神、饮食及体重等情况,说明中风膏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一般情况的恢复;(2)中风膏预适应与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中风膏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更显着。(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发现脑缺血区CD34蛋白表达增加,说明中风膏对缺血区脑组织具有血管重塑作用;(4)通过ELISA法检测出缺血区脑组织VEGF的蛋白含量增高、MMP-9的蛋白含量降低,RT-PCR技术检测出缺血脑组织内VEGF基因表达增加、MMP-9基因表达减少,说明中风膏具有诱导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结论:中风膏预适应能够诱导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机制,而这种机制对脑组织具有延迟保护效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而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了缺血损伤区域CD34蛋白的表达,增加了VEGF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降低了MMP-9的含量及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张笑颜[4](2021)在《通督调神针刺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为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收集60例在安徽省针灸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针药联合组各30例,西药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2粒/次,1次/d;针药联合组在同西药组处理的基础上,予通督调神针刺,6次/周,两组均连续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纳入的TIA患者进行中风先兆证的中医症候评分,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血脂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汇总评分及各项数值,观察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1)IMT及Crouse斑块积分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IMT及Crouse斑块积分测定,具有可比性(P>0.05)。1疗程后,两组患者IMT及Crouse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药联合组患者IMT数值及Crouse斑块积分与西药组相比,下降更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联合组对颈动脉IMT和斑块形态的干预效果更佳。(2)FIB治疗前,两组TIA患者FIB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1疗程后,两组患者FIB数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药联合组对比西药组FIB数值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联合组对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干预效果更佳。(3)Hcy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Hcy检测,具有可比性(P>0.05)。1疗程后,两组患者Hcy数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药联合组对比西药组Hcy数值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联合组对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干预效果更佳。(4)血脂水平治疗前,两组TIA患者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1疗程后,两组患者TC、TG、LDL-C数值下降明显,HDL-C数值上升明显(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脂水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药联合组对比西药组TC、TG、LDL-C数值下降更明显,HDL-C数值上升更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联合组对患者的血脂水平干预效果更佳。(5)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两组TIA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疗程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下降明显(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均有良好的干预作用。且针药联合组中医症候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联合组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更佳。(6)总疗效1疗程后,对两组TIA患者总疗效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67%,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差异显着。结论:1、通督调神针刺能够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良性干预。2、通督调神针刺能够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良性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吴东南,肖政,陈影,郭丽珍,李逢春,范世平,邓旭辉[5](2020)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降血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cy、hs-CRP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3.68%,治疗组有效率为88.37%,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TIA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可调节患者血压、Hcy水平,有效预防脑卒中。

王兴周[6](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病例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2方法本次研究受试者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内三科,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住院的符合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所有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用法用量:0.9%NaCl100ml+前列地尔10ug,静滴每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用法用量:水煎内服,每日1剂,2次服用,每次100ml。两组同时连续用药2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情况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比较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tumor necrosis factorαdetection,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用药安全性。本试验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后实施。3结果(1)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失4例,对照组脱失3例。最终完成有效受试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2周后,治疗组36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3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8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s score,NIHS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4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修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有关。

王兆忻[7](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张丹丹[8](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李兴锋[9](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桂陈宣化汤用于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西医诊断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以及第七版《神经病学》教材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中痰瘀阻滞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IA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上首先予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陈宣化汤,疗程均为28天,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CRP水平、脑梗死发生率,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治疗组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TIA,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降低CRP、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冉超[10](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代谢谱,筛选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并对这些代谢物加以分析,初步探究这些代谢物变化在脑梗死恢复期的意义。3.对比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前后的血液代谢谱,并对这些代谢物加以分析,初步探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32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同时纳入16例健康受试者。两组均在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配方颗粒治疗,疗程12周。选取入组当天及治疗12周为疗效观察点,观察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将离心后的血清置于-80度冰箱中冻存。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利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代谢物谱进行分析,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物水平的改变和意义,并探索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应机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根据西医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有效率均在85%以上;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治疗12周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中医气虚证候评分下降较安慰剂组明显(P<0.05),但NIHSS评分和中医血瘀评分方面,两组组间并未有显着差异(P>0.05)。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中上升的物质有PC(18:0/20:4(8Z,11Z,14Z,17Z))、PC(20:3(5Z,8Z,11Z)/20:3(5Z,8Z,11Z))、PC(14:0/22:5(4Z,7Z,10Z,13Z,16Z))、PC(16:1(9Z)/22:2(13Z,16Z))、油酸、左旋缬氨酸、L-乙酰肉碱、LysoPC(20:4(8Z,11Z,14Z,17Z)),下降的物质有脱氢表雄酮。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后上升的物质有PC(18:0/20:4(8Z,11Z,14Z,17Z))、PC(o-18:1)、PC(18:1(9Z)/20:4(5Z,8Z,11Z,14Z)、PC(o-16:1)、亚油酸、花生四烯酸、SM(d18:1)、SM(d18:0),下降的物质有棕榈酸。与治疗前相比,安慰剂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后上升的物质有PC(O-16:0/18:2(9Z,12Z))、L-乙酰肉碱,下降的物质有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全赖氨酸、3-羟基-3-甲基-2-氧代丁酸、PC(16:1(9Z)/22:2(13Z,16Z))。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改善气虚症状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但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瘀症状方面与单纯用西药治疗并无显着差异。2.L-乙酰肉碱、L-缬氨酸和脱氢表雄酮(DHEA)可能能作为脑梗死恢复期的标志代谢物。3.补阳还五汤可以一定程度上调节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代谢水平,通过调节体内脂肪酸代谢和磷脂代谢,增加血清中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磷脂酰胆碱(PC(o-16:1)、PC(o-18:1)、PC(18:0/20:4(8Z,11Z,14Z,17Z))、鞘磷脂(SM(d18:1)、SM(d18:0))含量,使血清中的棕榈酸水平下降,能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保护缺血后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然而此结论尚待进一步探索验证,本研究结果只是初步揭示了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和代谢物质变化的趋势,其可靠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二、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益气活血”历史源流及运用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古籍检索
    4 研究结果
    5 益气活血法源流总结
    6 益气活血法运用探讨
    7 结论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活血法对脑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1.1 研究类型
        1.1.1.2 研究对象
        1.1.1.3 干预措施
        1.1.1.4 结局指标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新发卒中
        2.4.1.1 中西医联合与西医常规相比
        2.4.1.2 单纯中药与西医常规相比
        2.4.2 TIA复发事件
        2.4.2.1 中西医联合与西医常规相比
        2.4.2.2 单纯中药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
        2.4.3 TIA复发次数
        2.4.4 TIA治愈率
        2.4.5 因心脑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情况
        2.4.6 根据中医经方治疗TIA进行亚组分析
        2.4.6.1 补阳还五汤加减+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
        2.4.6.2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西医常规治疗对比西医常规治疗
        2.4.7 安全性评价
3 讨 论

(3)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各实验组大鼠生活状态观察
    3.2 中风膏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3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4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浓度的影响
    3.5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浓度的影响
    3.6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 浓度的影响
    3.7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m RNA表达的影响
    3.8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m RNA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研究
    4.2 中药预适应现代研究
    4.3 中风膏主要组成治疗中风研究
    4.4 中风膏在ICVD中的应用研究
    4.5 中风膏预适应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6 中风膏预适应对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4.7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4.8 中风膏预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VEGF?MMP-9 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4.8.1 中风膏对CD34 蛋白的影响
        4.8.2 中风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4.8.3 中风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5.结语
    5.1 结论
    5.2 体会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1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附录2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附件

(4)通督调神针刺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中风先兆的认识
        1.1 病名及发展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
    2 现代医学对TIA的认识
        2.1 危险因素
        2.2 西医治疗TIA
    3 颈动脉粥样硬化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TIA
        3.2 针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针具选取及疗程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安全性分析
        1.2 观察指标分析
        1.3 评价量表及总疗效分析
    2 通督调神
        2.1 选择通督调神的意义
        2.2 通督调神的应用
        2.3 选穴依据
        2.4 通督调神对CAS的意义
    3 药物选取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TIA西医诊断标准
        1.2.2 H型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 24 h动态血压
        1.7.2 实验室指标
        1.7.3 脑血管意外事件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研究完成情况
    2.2 两组TIM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比较
    2.3 两组TIM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Hcy、hs-CRP水平比较
    2.4 两组TIM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两组TIM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6)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与排除
    2.4 病例选择及分组
    2.5 分组干预
    2.6 标本采集
    2.7 指标观察
    2.8 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3.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3.5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3.6 两组ADL评分比较
    3.7 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 水平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治疗
    4.2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分子机制
    4.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4.4 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病机特点与补阳还五汤干预作用
    4.5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4.6 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作用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
        4 运动疗法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设计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8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5 药品使用情况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7 基线辅助检查
        8 疗效评价
        9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3 临床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创新与优势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TIA的认识
        1.1 西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1.2 TIA的发病机制
        1.2.1 微栓塞
        1.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1.3 TIA的发病病因
        1.3.1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1.3.2 血液流变学
        1.3.3 特殊或少见病因
        1.4 TIA的治疗
    2 中医防治TIA的认识
        2.1 中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TIA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TIA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9 安全性评定
        1.10 疗效评价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脱落病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病例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的变化
        2.6 安全性结果
    3 讨论
        3.1 立法选方依据:
        3.2 化痰通络方方义剖析
        3.3 化痰通络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TIA与 CRP的关系
        3.5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3.6 治疗效果分析
        3.7 药物安全性分析
        3.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中风先兆的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表二 ABCD~2评分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1.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综述二代谢组学在脑梗死研究中的应用
        1.代谢组学简介
        2.代谢组学在脑梗死研究中的应用
        3.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材料与试剂
        2.1 设备与仪器
        2.2 试剂与耗材
        2.3 软件
    3.研究方法
        3.1 研究类型及方法
        3.2 研究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血清样本采集及保存
        3.5 样品制备
        3.6 分析条件
    4.统计分析
        4.1 多元统计分析
        4.2 通路分析
    5.受试者入组及脱落情况
    6.研究结果
        6.1 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6.2 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临床疗效比较
        6.3 健康组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代谢组学
        6.4 安慰剂组治疗前后(A1、A2)代谢物质变化(与健康组(J)比较)
        6.5 治疗组治疗前后(X1、X2)代谢物质变化(与健康组(J)比较)
        6.6 不良反应
        6.7 安全性指标评价
    7.讨论
        7.1 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分析
        7.2 补阳还五汤通过调节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发挥作用
        7.3 补阳还五汤能通过调节体内磷脂代谢发挥治疗作用
        7.4 补阳还五汤能通过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发挥治疗作用
        7.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D]. 任思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eta分析[J]. 廖映迪,倪小佳,吴梁晖,王睿弘,刘文琛,蔡业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0)
  • [3]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D]. 侯慧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通督调神针刺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笑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H型高血压脑卒中临床研究[J]. 吴东南,肖政,陈影,郭丽珍,李逢春,范世平,邓旭辉. 河南中医, 2020(11)
  • [6]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兴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兴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作用机制[D]. 冉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