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掺杂二氧化态光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杉[1](2021)在《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通过光催化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太阳能分解水产生氢气实现了太阳能至化学能的转换,可以通过光催化降解自然界中的有机污染物,这一新技术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意义非凡,对于未来解决人类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光催化技术的关键因素在于光催化剂,一种优异的光催化剂应该具备较宽的光谱吸收范围以及较低的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速率。因此,开发低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更大光谱响应范围、高效低成本、环保无污染的光催化剂势在必行。本论文主要围绕构筑高效半导体基/Cu5FeS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展开,旨在通过设计、制备出一系列高效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一系列分析方法、利用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反应或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反应对其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并探索分析了半导体基纳米复合光催剂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联系。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1)使用尿素作为前驱体合成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并作为基体,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态石墨烯(GO),通过一种简便的方法使g-C3N4、Cu5FeS4以及RGO三者形成一种紧密三维异质结构,并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g-C3N4/Cu5FeS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其中Cu5FeS4与RGO作为助催化剂,同时RGO在g-C3N4和Cu5FeS4之中促进了电子的传输和转移,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与纯g-C3N4与Cu5FeS4相比,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降解效率分别提高了1.47倍和45.5倍,并通过光催化降解循环实验验证了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2)以氯化镉(CdCl2·2.5H2O)与硫脲(H2NCSNH2)为原料,合成了形貌独特的纳米棒状硫化镉并作为基体。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Cu5FeS4,并通过一种自组装的方法负载Cu5FeS4以及RGO,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CdS/Cu5FeS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发现:CdS/0.50 wt%Cu5FeS4/0.75 wt%RGO的产氢性能相比于纯CdS其产氢性能提高了1.44倍,是纯Cu5FeS4产氢性能的726.02倍,是CdS/0.50 wt%Cu5FeS4二元纳米复合光催化剂产氢性能的3.18倍,同时通过可见光分解水生产氢循环实验验证了所制备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本论文所制备的两种纳米复合光催化剂,与原始物质相比,光催化活性均有大幅提升,这为以后设计低成本、高效率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对未来光催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冯唐略[2](2021)在《碳化聚合物点调控过渡金属基材料的纳米结构及其电解水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高的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的特性,氢能被认为是一种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而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电化学裂解水,作为一种效率高、选择性好、反应过程易于操控获取氢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的电化学裂解水制氢,开发有效的析氢和析氧电催化剂来加速水的解离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研究者发展了许多优异的过渡金属基裂解水电催化剂,然而这些催化材料通常面临诸如导电性和稳定性较差,催化功能单一,甚至成本高等问题。碳化聚合物点(CPDs)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电子性质,以及优异的稳定性,因此在调控过渡金属基电解水材料的纳米结构和催化活性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具体来说,CPDs表面丰富的结构位点能提供高密度的金属结合位点,即为过渡金属基材料提供界面修饰和支撑,因此优化催化过程中间体反应动力学,甚至降低贵金属用量;CPDs优异的电子给体-受体特性在调控催化剂的组分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还能促进催化剂的电子转移动力学过程。这些结构和电学特性使得CPDs在增强过渡金属基电解水催化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极大的潜力。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旨在利用具有丰富结构位点和优异电子给体-受体特性的CPDs与金属基材料形成界面电子耦合作用,对过渡金属基材料的电子结构、组分和形貌进行调控,从而发展高效稳定的电解水催化剂。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高氮、氧含量的CPDs强的金属配位能力和独特的还原(氧化)特性,原位构建了氮掺杂碳包覆钴纳米粒子(N-C@Co NPs)和CPDs负载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CPDs@Co3O4NPs)复合电解水催化剂。本部分工作揭示了CPDs能充当钴基纳米粒子形成和结晶的纳米模板,从而赋予催化剂独特的形貌和键合结构;详细研究了CPDs和钴基材料增强催化剂活性的协同效应。CPDs@Co3O4NPs催化体系进一步验证了CPDs在调控过渡金属基材料的组分、形貌和界面结构以及催化活性的通用性。所得N-C@Co NPs电催化材料展示良好的析氢和析氧性能,CPDs@Co3O4NPs表现出高效稳定的析氧性能。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CPDs丰富的金属结合位点,即不仅可以继承前驱体中掺杂的Co离子,也可以与外源的Ru原子耦合,从而发展了一种高效稳定且p H通用的Ru Co@CPDs全裂解水电催化剂。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原子Co对Ru的合金化和采用CPDs进行界面修饰能通过强的电子耦合作用分别对Ru的本体和界面电子结构进行合理调控,即改变Ru的化学结构和价态,从而优化催化剂的电子转移动力学以及水的解离动力学。我们发展的电催化剂在较宽的p H范围内展现出高效稳定的析氢和析氧活性。该工作使Ru Co首次获得了高效稳定的p H通用全裂解水性能,同时建立了原子水平上化学价态和电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金属离子掺杂CPDs表面丰富的金属结合位点和独特的电子受体(辅助氧化)特性,发展了CPDs耦合的Ru O2基电解水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催化剂具有丰富的电荷转移通道以及高的Ru O2结晶性,且原位掺杂的锰增加了材料中晶格氧含量和氧空位,从而赋予催化剂优异的析氧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中掺杂的Ru-Ru原子排列不仅能协同增强Ru O2的析氧性能,还能充当析氢活性位点。优化的催化剂展示出高效稳定的p H通用电化学析氧性能,以及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析氢性能。综上所述,本论文旨在通过CPDs的结构设计,充分发挥其界面修饰和支撑特性对过渡金属基材料的形貌、组分和电子结构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其高效稳定的电解水催化过程。本论文建立了制备高效稳定的CPDs与过渡金属基复合电催化剂的普适性策略,为拓展CPDs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袁竞优[3](2021)在《MIL-125衍生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未能被生物体吸收的抗生素和未能得到妥善处理的抗生素废水会随着生物代谢和排水系统进入生态环境中,这些抗生素在环境中虽然只是微量,但是造成的隐患不容小觑。目前常见的处理手段(如吸附,过滤等)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抗生素污染,只有对抗生素进行降解处理才能彻底消除其对环境的威胁。光催化降解作为一种绿色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在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处理有机污染物且不消耗其他能源。而TiO2作为最早被用于光催化的材料,由于低成本、低毒性、光催化性能好等特点,多年来一直广受关注,但其带隙较宽,只能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这一点也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论文以制备具有可见光响应能力、高活性的光催化剂为目标,选择制备工艺成熟的MIL-125为原料,制备了碳掺杂TiO2催化剂(C-TiO2)。表征结果证明C-TiO2以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两种晶相共同存在,不仅结晶度良好且其碳掺杂分布均匀。光降解实验表明,C-TiO2对40 mg/L的四环素可以达到65.2%的去除率。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通过浸渍Ce(NO3)3制备了性能更佳的CeOx@C-TiO2复合材料,且10%CeOx@C-TiO2对40 mg/L的四环素降解去除率达到83.5%。经表征可知,CeOx@C-TiO2继承了C-TiO2的形貌特征,且随着CeOx的含量增加,各晶相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比表面积也逐渐增加。另外,运用电化学工作站对CeOx@C-TiO2复合材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光电性能研究,证实了10%CeOx@C-TiO2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较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和数倍于C-TiO2的光电流强度。其XPS Ce 3d窄扫谱的拟合峰证明了材料中Ce元素以+3及+4价氧化态共同存在,证明了Ce的氧化还原性能。结合各种表征及实验结果,可知10%CeOx@C-TiO2的光催化机理为II型异质结。
商娟[4](2021)在《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稀土氧化物@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染料废水因其组成成分复杂,因而降解难度系数大。目前,光催化技术是降解污染物最具有前景的技术之一,该过程中使用的光催化剂主要是半导体氧化物,如TiO2、CeO2、Fe3O4等。在光催化技术发展初期,TiO2由于具有催化性能优良、高氧化能力以及成本低等优点被研究人员高度青睐。然而,由于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窄、利用率低和空穴-电子对复合率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半导体。CeO2因具有特殊的电子和光学结构以及价格低等优点,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由于具有氧化态快速转换和在镧系氧化物中具有最高的氧离子迁移率特点,镨(Pr)元素也备受光催化领域专家的关注。而碳具有高效电子传导性、对可见光具有高吸收性、作为桥梁易形成异质结光催化剂,所以是光催化领域中常用的物种。废水中的染料具有丰富的碳源,若以其为碳源,将减少实验成本以及环境污染。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合成了Ce-Pr-O@C、Ce-Pr-Fe-O@C和Pr6O11@C光催化剂,并对其光催化降解染料分子性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1.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Ce-Pr-O@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合成Ce、Pr氢氧化物,再用该氢氧化物吸附染料,经煅烧形成Ce-Pr-O@C复合材料。针对不同Pr量掺杂以及引入不同C量合成的催化剂在光催化性能方面的差异,做了深入探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示当掺Pr量为25%,以0.075 mmol/L偶氮宝石红(AR14)溶液为碳源引入C量时,所合成产物的光催化性能最佳。主要是该材料内部产生较多氧空位且包含碳键数量较多,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有效分离。2.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Ce-Pr-Fe-O@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本研究以Ce(NO3)3·6H2O,Pr(NO3)3·6H2O,Fe(NO3)3·9H2O为原料,以染料为碳源,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Ce-Pr-Fe-O@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Raman),紫外-可见光(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相应的表征,结果证明所合成产物为立方萤石结构。光催化结果表明Ce-Pr-Fe-O@C1材料对AR14溶液光催化降解效率高于其他催化剂的,光照4 h,可将0.15 mmol/L AR14溶液基本降解完全,主要是该材料对可见光利用率较高,其内部产生较多氧空位且包含碳键数量较多,有利于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有效分离。3.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Pr6O11@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合成Pr(OH)3@dye复合物,在管式炉中煅烧形成室温下稳定的Pr6O11@C。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表明Pr6O11@C-3对可见光的吸收增大,拉曼光谱图表示样品Pr6O11@C-3中的Pr3+和氧空位数量大于Pr6O11的,因而前者光催化效果强于后者。光催化实验表明Pr6O11和Pr6O11@C-3光催化剂在光照3 h,不加任何氧化剂情况下,可将浓度为0.3 mmol/L AR14溶液降解完全,而且Pr6O11@C-3对AR14光催化降解速率略大于Pr6O11的。因为碳引入后,提高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且增强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任朝君[5](2021)在《窄带隙(ZnSe、CdSe)和宽带隙(Eu2O3)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制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反应能够实现太阳能向清洁能源氢能的转化,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但是,较低的可见光利用率和快速的载流子复合限制了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发展,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可见光驱动光催化剂一直是光催化制氢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论文选取了窄带隙(ZnSe、CdSe)和宽带隙(Eu2O3)两类半导体材料,并结合形貌调控、构建异质结/肖特基结、负载纳米簇、染料敏化等手段,制备了一系列光催化材料。通过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结构、物相成分、表面载流子复合速率、光生电子寿命、过电势、表观量子效率和电化学性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制氢性能,探究了光催化作用机理,为以后设计和构建稳定、高效和宽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出纳米颗粒、微球和棒状三种不同形貌的ZnSe材料,对三者结构、组分和光催化制氢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性能最好的ZnSe纳米颗粒为主催化剂,通过一步溶剂热法成功将ZnSe纳米颗粒负载在块状WC表面,制备出一种新型WC/ZnSe异质结光催化剂,光催化结果表明具有类似贵金属性质的WC能够显着提升ZnSe纳米颗粒的光催化制氢活性,样品20WCZS在5 h内获得了最佳的产氢量2978.31 μmol g-1,是ZnSe纳米颗粒产氢量的5.4倍;提高的光催化制氢活性主要是归因于体系内丰富的反应位点、拓宽的可见光吸收和肖特基势垒的形成,表征结果证明该异质结催化剂能够有效地降低过电势、加速光生电子的分离和延长载流子的寿命。本项工作对设计不含贵金属的光催化剂以及在可见光下提高硒化物光催化制氢活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2、在探究ZnSe材料的基础上,利用一种简易可行的超声-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可控形貌的菊花状CdSe,并将其原位沉积到块状WC的表面,构造了一种新型WC/CdSe肖特基结光催化剂。相比活性较低的CdSe而言,该催化剂表现出显着提升的光催化制氢活性,在可见光下,5 h内的最大产氢量达到了2711.9 μmol g-1,是菊花状CdSe产氢量的7.4倍。升高的制氢活性是因为该体系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且明显降低了初始过电势(-0.25 V),减小了表面载流子复合速率(0.011 s-1);同时,在CdSe/WC的界面之间存在紧密的面间接触,驱动了协同效应,形成了肖特基势垒,从而有效地加速了水的还原制氢反应的进行。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合成途径,对设计形貌可控的CdSe肖特基结光催化剂以及提高其他光催化体系的催化制氢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探索并制备了宽带隙半导体Eu2O3,并利用原位沉淀-还原法成功合成出一系列Pt纳米簇负载Eu2O3光催化剂。电化学测试结果发现Eu2O3的导带电势为-0.82 V(vs NHE);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负载在Eu2O3表面的Pt纳米簇具有良好的分散和超小的尺寸(~1.81 nm);EY敏化5PEU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获得了最优的光催化制氢活性,2 h内的产氢量达到807.4 μmol,且该催化剂有最佳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的光催化制氢活性主要归因于敏化体系中的协同效应,有效地驱动了激发态染料分子和光生电子的转移,同时Pt纳米簇优异的导电性和丰富的活性位点进一步促进了电子的分离和水还原产氢。这项工作表明稀土氧化物在光催化制氢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半导体材料,同时也为设计构建染料敏化光催化体系和稀土氧化物光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新手段。因此,以上工作通过合理的选题和有效的改性方法,设计和构建了三种复合材料,为解决光催化剂的载流子快速复合和可见光利用率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开发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制氢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拓展了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发展前景。
胡晓洋[6](2021)在《二氧化钛-木质活性炭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木质活性炭(AC)为载体,将具有光催化性能的二氧化钛(TiO2)负载于活性炭载体上,使得制备出的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净化空气等环境污染问题,致力于缓解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实验首先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木质活性炭,再通过水热法制备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RD、SEM、EDS、XPS、FT-IR、UV-Vis等检测技术对制备样品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溶液为模拟目标降解物,探究TiO2-AC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改性方法(稀土掺杂、半导体复合)使复合材料吸光范围从紫外光扩展到可见光范围,以至于更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杨木屑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木质活性炭。再以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通过设置不同初始AC/Ti质量比、溶液pH、反应时间、水热温度四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正交实验,探究各因素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于材料光催化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水热温度>反应时间>溶液pH>初始AC/Ti质量比,水热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水热温度对材料的影响,采用初始AC:Ti=1:3、溶液pH=3、温度(140℃、180℃、220℃)、反应时间6 h制备复合光催化材料。对样品测试后显示:生成的TiO2为锐钛矿型,致密地分布于AC表面;水热温度对于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三种温度下制备的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均具有光催化性能,在180 min内对20 mg/L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180℃下制备的材料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0%以上。(2)基于前期研究结果,以六水合硝酸镧(La(NO3)3·6H2O)为镧源,设置不同掺杂比La/Ti(0.5、1、2、3、5 at%),对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进行掺杂改性,探究稀土元素掺杂量对La/TiO2-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对样品测试后显示:经稀土掺杂后,生成的TiO2为锐钛矿型,未出现La2O3或其他镧的化合物特征峰;经SEM、EDS、XPS与UV-Vis测试分析后,掺杂的La元素以La3+形式进入TiO2晶格内,抑制了晶粒的长大,使得在AC表面生成的TiO2粒径更加均匀,排列更加致密;La3+的引入在TiO2禁带中形成掺杂能级,降低了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使其吸光范围从403 nm扩展至425 nm,带隙能降低了 0.16 eV;其中,2%La/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180 min内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了 65%。(3)以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为原料,采用化学沉积法与水热法制备Cu2O/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探究p-n型半导体复合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对样品测试后显示:生成的TiO2为锐钛矿型,Cu2O为赤铜矿型,TiO2随机负载于Cu2O及活性炭表面;经UV-Vis测试分析发现,Cu2O与TiO2两者的结合组成p-n型异质结导致复合材料的禁带宽度降低,有效地扩展了复合材料在紫外光及可见光的吸光能力;其中,Cu2O/TiO2-AC复合光催化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180 min内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了 73%,使其基本具备了在可见光条件下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达到了利用自然光的目的。
崔蕾[7](2020)在《TiO2基微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自1972年Fujishima等人发现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效应以来,关于半导体光催化相关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光催化领域。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也成为处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剂中,TiO2氧化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几乎可以无选择性地降解所有有机物,因此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光催化材料之一。然而,TiO2在应用中也存在相转变温度低(450~550oC)、缺乏可见光响应、光量子效率低、反应后难回收以及易团聚等缺点,因此针对TiO2基光催化剂的复合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从改善TiO2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别以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SiO2和具有可见光响应的g-C3N4对其进行复合改性。在目前SiO2和g-C3N4对其进行复合改性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体系中可以拓展和改进的问题,重点围绕复合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和简单制备,探索了制备复合体系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并对合成的系列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降解有机物的性能研究。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内核尺寸的SiO2@TiO2:Eu3+复合微球,考察了SiO2内核尺寸对复合催化剂性能和TiO2晶粒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复合样品在700oC煅烧后TiO2仍为结晶性良好的锐钛矿相。研究发现,随着内核尺寸的增大,TiO2的晶粒逐渐增大,催化活性逐渐增强。研究了TiO2层中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对TiO2晶体生长过程、相变过程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低浓度Eu3+(2%mol)掺杂增加了催化活性,高浓度Eu3+(18%mol)掺杂诱导了TiO2相转变。2.采用静电纺丝法合成了SiO2-TiO2共混纳米纤维,在含有钛酸四丁脂(TBOT)的纺丝前驱体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硅酸四乙酯(TEOS),进一步考察在共混结构中,SiO2的含量对复合纤维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当体系中Si/Ti摩尔比逐渐增大时,SiO2抑制TiO2相转变的作用越明显,当Si/Ti摩尔比增至5%时,相转变温度由600oC以下提升至600~700oC。同时研究发现SiO2对维持TiO2晶体内部介孔结构有重要作用。催化降解实验证明经SiO2修饰的样品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一组分的TiO2,其中,600-2%和700-2%样品的催化活性分别为同煅烧温度下纯TiO2样品的3.7和3.2倍。3.将静电纺丝和蒸汽沉积法相结合,探索了一种制备形貌良好的核壳结构的TiO2@g-C3N4复合纤维的方法,并详细研究了g-C3N4在TiO2纺丝上生长的过程及机理。考察了g-C3N4在TiO2纺丝上负载的量对样品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TiO2/g-C3N4之间形成了异质结构,复合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效率分别为单一组分g-C3N4和TiO2的4.0和2.7倍。
任远航[8](2020)在《钙钛矿型氧化物光催化氧化脱除单质汞的研究》文中提出汞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污染物。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汞废气的排放,其中以锌冶炼烟气最为严重。经过洗涤或除尘过程后锌冶炼烟气中的含汞量仍有1~30 mg/m3,其中主要是零价汞(Hg0),Hg0不仅难被洗涤或除尘过程去除,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迁移性与挥发性,是烟气中的重点控制污染物。近年来,随着环保清洁的光催化技术的日渐成熟,成为了脱汞研究的新方案。而对于光催化技术,催化剂是影响光催化效果的重要因素。钙钛矿型氧化物在光催化领域取得的优异表现使其迅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Ce/Cr双掺杂改性的钛酸锶(Sr Ti O3)型钙钛矿材料,然后进行光催化氧化脱除锌冶炼烟气中的Hg0的研究。首先,在254 nm紫外光照及常温反应条件下,考察了Ce/Cr掺杂改性对光催化脱汞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e/Cr双掺杂样品的性能要优于单掺杂样品与未掺杂样品,并且当掺杂材料组成为Sr0.9Ce0.1Ti0.9Cr0.1O3时取得最好的光催化效果为99%。Sr0.9Ce0.1Ti0.9Cr0.1O3材料的净光催化效率比商业纳米级二氧化钛高10%,长时间下的催化效率也比商业纳米级二氧化钛更稳定,循环使用5次后的效率仍在85%以上。然后研究了烟气的组分与温度对Sr0.9Ce0.1Ti0.9Cr0.1O3光催化氧化脱汞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氧量为0~10%时,O2的增加对反应有促进作用;在实验的水蒸汽浓度梯度下(0、4%、7%),水蒸汽会抑制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在实验的SO2浓度下(500-1500 ppm),SO2可以促进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在实验的NO浓度下(50-200 ppm),NO则对光催化反应有抑制作用。另外,烟气温度的长高会降低材料的光催化脱汞效率。最后,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合前述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XRD表征结果表明Ce取代Sr Ti O3中Sr的位置、Cr取代Ti的位置均匀进入晶格中;XPS结果表明Ce通过转移电子使Cr保持在了较低的价态;FE-SEM结果表明制备出了均匀的颗粒状样品,Sr0.9Ce0.1Ti0.9Cr0.1O3的粒径最大是Sr Ti O3的4倍,粒径的增加主要由于Ce的掺杂;不同样品的BET比表面积都在10 m2/g,光催化效果的差异与比表面积无关;UV-vis DRS、ESR、PL等表征表明Sr0.9Ce0.1Ti0.9Cr0.1O3的光响应活性、表面自由基的强度及光生电子空穴利用率都有明显的优势。根据表征及实验提出了包含表面反应及内部电子转移两个过程的光催化机理。
赵国峥[9](2020)在《介孔氧化铈基材料制备及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微波辅助软模板法制备系列有序介孔氧化铈(CeO2)基纳米催化材料、生物模板法制备无序介孔CeO2。借助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表征手段研究了制备条件对CeO2的形貌、结构及性能的调控规律,阐明了软模板法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及生物模板法制备无序介孔材料的形成机制。同时以催化湿式过氧化(CWPO)反应体系降解丙烯腈废水中的有机物,对材料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阐明了介孔CeO2基催化材料降解有机物的作用机理。研究内容及结果主要为五部分:(1)基于协同作用机理,以硝酸铈为前驱体,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F127)为软模板剂,微波辅助技术制备了有序介孔CeO2。系统研究了F127添加量、微波加热温度、微波加热时间及酸改性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及表面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微波辅助软模板法生成介孔结构的机理。通过丙烯腈废水中有机物的CWPO降解试验,揭示介孔CeO2材料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mmol硝酸铈中添加2g F127,100℃反应60min,550℃煅烧6h得到形貌规整的球形颗粒堆积的介孔CeO2,比表面积为350.1m2/g,平均孔径为9.06nm,硫酸酸化能显着提高CeO2表面酸性。CeO2吸附有机物机理包括静电作用和表面络合作用,为化学型吸附。CWPO催化降解试验中,商品CeO2的COD去除率为35.6%,而酸化介孔CeO2达到89.3%。(2)基于氧化物掺杂理论,以硝酸铈和硅酸钠为原料、F127为模板剂在微波辅助加热下制备出了介孔分子筛复合材料CeO2-SBA-16。系统研究了硅源和铈源的投加量、搅拌时间及微波反应时间对CeO2-SBA-16的物相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并将制备的CeO2-SBA-16用于微波辅助湿式催化氧化(MW-CWPO)降解丙烯腈废水试验,阐明其吸附催化性能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铈源投加量5%、搅拌60min、微波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80min,获得材料比表面积317.5m2/g,平均孔径6.937nm。CeO2-SBA-16在60min的时间达到吸附平衡,COD吸附率为51.2%。催化试验中CeO2-SBA-16投加量为1.0g时,丙烯腈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3)基于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在有序介孔CeO2的基础上,采用沉积-沉淀法和光还原法制备等离子体复合材料Ag/Ag Cl/CeO2。系统地研究了Ag负载量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吸光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Ag/Ag Cl/CeO2在可见光-CWPO催化联用体系(photo-CWPO)的催化性能,阐明催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mmol硝酸银负载的Ag/Ag Cl/CeO2比表面积为317.5m2/g,平均孔径8.82nm,禁带宽度为2.9e V,Ag/Ag Cl增强了CeO2对400~700nm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在photo-CWPO试验体系,COD去除率由单一CWPO体系的51%提高到photo-CWPO体系的90.1%,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COD去除率仍能达到84.8%。(4)基于生物矿化及仿生学原理,以多糖为生物模板剂制备无序介孔CeO2,系统考察不同模板剂、模板剂浓度、煅烧温度对无序介孔CeO2结构和形貌的影响,揭示多糖模板合成介孔材料的机理。并通过制备材料在微波辅助CWPO(MW-CWPO)体系中对丙烯腈和苯酚的降解过程研究,阐明介孔CeO2的催化活性机理。结果表明:以0.02mol硝酸铈为前驱体,分别以10%壳聚糖、1%海藻酸钠、5%淀粉为生物模板剂,400℃煅烧制备的三维网状无序介孔CeO2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20.37 m2/g、256.43m2/g、210.0m2/g,平均孔径分别为3.66nm、12.87nm、7.13nm。在MW-CWPO降解试验中,微波反应20min,丙烯腈和苯酚降解完成,COD去除率符合Arrhenius经验模型中的二级动力学过程,相关系数R2达0.95以上。(5)基于离子掺杂原理,软模板法制备了银掺杂氧化铈材料Ag/CeO2。阐明了Ag的掺杂对介孔CeO2的结构形貌的影响。在连续流CWPO反应体系,阐明Ag/CeO2降解有机物的途径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mmol硝酸铈、2mmol硝酸银中添加2g F127,100℃反应60min,550℃煅烧6h得到形貌规整的介孔Ag/CeO2,比表面积297.2m2/g,平均孔径8.57nm。CWPO体系中,Ag/CeO2为催化剂COD去除率93.4%比CeO2催化剂的COD去除率提高约10%。在CWPO体系中,Ag/CeO2的催化性是由CeO2的Lewis酸位、碱位和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论文有图101幅,表21个,参考文献190篇。
易云莉[10](2020)在《微波水热法制备硫、锆和硫-锆掺杂TiO2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三种掺杂型光催化剂,分别为硫、锆单掺杂(TiO2-S、TiO2-Zr)和锆-硫共掺杂(TiO2-Zr-S)。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具体分析以下因素:掺杂比例、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的设置参数(合成功率、合成温度、合成时间),马弗炉的(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三种掺杂型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甲基橙溶液(10mg.mL-1)作为模拟污染物,通过改变自制紫外灯、微波(MW)、微波-紫外(MW-UV)、微波-超声-紫外(MW-UT-UV)、可见光等催化降解条件来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不同催化降解条件对三种掺杂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将经过催化降解的三种催化剂洗净、烘干并反复投入甲基橙溶液的降解实验中,考察三种掺杂型催化剂的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X射线能谱分析(XPS)、N2吸附-脱附分析(BET)、热重示差分析(TG-DTG)、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荧光光谱分析(PL和PEL)、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合成的三种掺杂型TiO2光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研究掺杂型催化剂结构及形貌的变化对光催化活性所产生的影响,所得研究结果具体如下:一、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S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S光催化剂的最佳条件为: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的设置参数为:合成温度150℃、合成时间2.5h、合成功率550W,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2.5 h,n(S6+):n(Ti4+)=1.0(物质的量之比)。在催化降解条件为紫外灯(自制)照射30 min时,TiO2-S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为96.41%;而在催化降解条件为分别在MW、MW-UV和MW-UT-UV条件下反应40 min时,TiO2-S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则分别为10.20%、98.99%和99.90%;当催化降解条件为可见光时,在可见光下反应4 h后,TiO2-S光催化剂可对甲基橙溶液近乎完全降解。XRD、FESEM分析结果显示,微波水热法制备的TiO2-S催化剂具有晶化度高、粒径大小均匀等特点,因微波水热合成法的局限性引起团簇现象;N2吸附-脱附测试分析表明TiO2-S是一种孔径大小分布均匀的介孔材料,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着较多的活性位点,所以TiO2-S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EDS、XPS测试分析表明,TiO2-S中含有Ti、O、C、S元素,S主要以+6价的硫酸盐(SO42-)的离子形态存在于TiO2,SO42-引入到TiO2晶格当中,减小了催化剂的带隙;PL和PEL测试分析表明,硫掺杂极大的抑制了TiO2-S光催化剂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延长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其光催化活性得以改善。UV-Vis测表明,相比于纯TiO2,TiO2-S光催化剂会向着可见光波方向移动,发生红移,提高了可见光的利用率。S掺入使得TiO2的晶相构成改变、带隙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及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降低,故而提高了TiO2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二、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Zr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Zr光催化剂的最佳条件为: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的设置参数为:合成温度150℃、合成时间2.5 h、合成功率550 W,煅烧温度600℃及煅烧时间2.5 h,n(Zr4+):n(Ti4+)=0.04(物质的量之比)。在催化降解条件为紫外灯(自制)照射30 min时,TiO2-Zr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为97.10%;而在催化降解条件分别为MW、MW-UV和MW-UT-UV下反应40 min时,TiO2-Zr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则分别为10.90%、99.98%和100%;当催化降解条件为可见光时,在可见光下反应4 h后,TiO2-Zr光催化剂可对甲基橙溶液近乎完全降解。XRD、FESEM分析结果显示TiO2-Zr晶型单一,结晶度高、粒径小且分布均匀、N2吸附-脱附测试分析则表明,TiO2-Zr光催化剂的孔径小且结构规整,比表面积大、有着较多的活性位点,所以TiO2-Zr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XPS测试分析表明,TiO2-S中含有Ti、O、C、Zr元素,Zr主要以+4价的氧化锆(ZrO2)存在于TiO2光催化剂的表面,ZrO2会让光催化剂的带隙减小,从而提高了TiO2-Zr光催化的活性;PL和PEL测试分析表明,Zr掺杂使得TiO2-Zr光催化剂中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重组率降低,即延长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使得TiO2-Zr光催化剂的活性增强。UV-Vis测试表明,TiO2-Zr和TiO2-S均会向可见光的长波方向移动(红移),前者红移现象更为明显,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更高。Zr的掺入TiO2后其结晶度增加、晶相改变、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加,从而使得TiO2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活性得以提高。三、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Zr-S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微波水热法制备TiO2-Zr-S光催化剂的最佳条件为: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的设置参数为:合成温度150℃、合成时间2.5 h、合成功率600 W,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2.5 h,[n(Zr4+):n(Ti4+)=0.04,n(S6+):n(Ti4+)=1.0](物质的量之比)。在催化降解条件为紫外灯(自制)照射30 min时,TiO2-Zr-S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为97.82%;而在催化降解条件为分别在MW、MW-UV和MW-UT-UV条件下反应40 min时,TiO2-Zr-S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分别为11.24%、99.98%、100%;当催化降解条件为可见光时,在可见光下反应3.5 h后,TiO2-Zr-S光催化剂可对甲基橙溶液近乎完全降解。XRD、FESEM分析结果显示,TiO2-Zr-S光催化剂的结晶度高、晶粒小且大小均匀,且因为合成方法的局限性和物理研磨不均形成团簇;N2吸附-脱附测试分析则表明,TiO2-Zr-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小、孔的结构规整等优点,所以TiO2-Zr-S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XPS测试分析表明,TiO2-Zr-S中含有为Ti、O,C、Zr元素,Zr以+4价的氧化锆(ZrO2)存在于TiO2表面,使得光催化剂带隙减小;S主要以+6价的离子形态存在于TiO2间隙,从而减小催化剂的带隙宽度。PL和PEL测试分析表明,因S和Zr的掺杂,催化剂的光致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降低,光生电子-空穴的寿命延长,其光催化活性得以提高。而UV-Vis测试表明,与S或Zr掺杂的TiO2相比,TiO2-Zr-S光催化剂向可见光长波方向移动的距离最多,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加。Zr和S共掺TiO2,改变了TiO2的晶相组成比例、比表面积、带隙宽度及光生电子-空穴的寿命,进一步提高了TiO2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活性。本文结果表明,用微波水热法于最佳制备条件所得的三种掺杂型TiO2光催化剂(TiO2-S、TiO2-Zr、TiO2-Zr-S)均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三种掺杂型光催化剂在不同的催化降解条件下的反应结果表明:微波和超声对TiO2光催化剂的催化降解过程有着辅助强化作用,TiO2光催化活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微波水热法下制备的催化剂在高温高压的密闭环境下进行,没有温度梯度和剪切力的影响,反应物能够均匀受热,能溶解一些常规水热法较难溶或不溶的物质,Ti(OH)4胶体能够良好的成核,再经重结晶、分离及高温煅烧处理后即可制备晶化度高、粒径均匀的的光催化剂,催化活性良好。这为掺杂型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实际的生产应用提供了一条节能、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绿色途径,并丰富了微波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稀土掺杂二氧化态光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掺杂二氧化态光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催化简介 |
1.2.1 光催化的简单定义 |
1.2.2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反应 |
1.2.3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 |
1.2.4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1.3 光催化材料概述 |
1.3.1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概述 |
1.3.2 硫化镉(CdS)简介 |
1.3.3 斑铜矿(Cu_5FeS_4)简介 |
1.3.4 石墨烯(RGO)简介 |
1.4 光催化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2.3.4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性能测试 |
2.3.5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H_2)性能测试 |
第三章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制备g-C_3N_4样品 |
3.2.2 制备还原态石墨烯(RGO)样品 |
3.2.3 制备Cu_5FeS_4样品 |
3.2.4 制备g-C_3N_4/Cu_5FeS_4纳米复合材料 |
3.2.5 制备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材料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3.2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
3.3.3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漫反射分析 |
3.3.4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橙性能分析 |
3.4 g-C_3N_4/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制备硫化镉(CdS)样品 |
4.2.2 制备还原态石墨烯(GO)样品 |
4.2.3 制备Cu_5FeS_4样品 |
4.2.4 制备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材料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2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4.3.3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漫反射图谱分析 |
4.3.4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测试 |
4.4 CdS/Cu_5FeS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2)碳化聚合物点调控过渡金属基材料的纳米结构及其电解水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碳化聚合物点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 |
1.2.1 碳点的分类和碳化聚合物点的简介 |
1.2.2 碳化聚合物点的合成 |
1.2.3 碳化聚合物点的丰富结构 |
1.2.4 碳化聚合物点的性质 |
1.2.5 碳化聚合物点的应用 |
1.3 过渡金属基电解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3.1 过渡金属基析氢(HER)电催化剂 |
1.3.2 过渡金属基析氧(OER)电催化剂 |
1.4 碳化聚合物点基电解水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
1.4.1 纯碳化聚合物点电催化剂 |
1.4.2 碳化聚合物点与过渡金属基化合物复合电催化剂 |
1.4.3 碳化聚合物点基的无金属复合电催化剂 |
1.5 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碳化聚合物点调控钴基材料的纳米结构和电解水性能 |
2.1 引言 |
2.2 碳化聚合物点调控钴纳米粒子的纳米结构和电解水性能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碳化聚合物点的合成和表征 |
2.2.2.2 N-C@Co NPs复合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
2.2.2.3 N-C@Co NPs复合催化剂的电解水性能 |
2.3 碳化聚合物点调控Co_3O_4的纳米结构和电化学析氧性能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CPDs@Co_3O_4NPs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2.3.2.2 CPDs@Co_3O_4NPs复合催化剂的电解水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碳化聚合物点耦合钌钴合金用于高效稳定宽p H范围电化学全裂解水.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o-CPDs的合成和表征 |
3.3.2 Ru Co@CPDs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3.3.3 Ru Co@CPDs催化剂的电化学全裂解水性能 |
3.3.4 理论计算研究催化剂的结构和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化聚合物点耦合二氧化钌基高效稳定电解水催化剂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碳化聚合物点的合成和表征 |
4.3.2 CPDs耦合RuO_2基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4.3.3 CPDs耦合RuO_2基催化剂的电化学全裂解水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MIL-125衍生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生素污染的危害及现状 |
1.2 抗生素的处理技术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生物处理法 |
1.2.3 化学处理法 |
1.3 光催化反应简介 |
1.3.1 光催化反应机理 |
1.3.2 光催化剂的分类 |
1.3.3 光催化剂的局限及其改性的方法 |
1.4 MOFs材料及其衍生材料 |
1.5 MOFs基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1.5.1 MOFs衍生金属基掺杂材料 |
1.5.2 MOFs衍生材料与金属基材料复合 |
1.5.3 MOFs衍生材料与非金属材料复合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
2.3.3 热重(TGA)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6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BET)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8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 |
2.3.9 光致发光光谱(PL) |
2.3.10 电子自旋共振(ESR) |
2.3.11 光电性能表征 |
2.4 实验方法 |
2.4.1 四环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2.4.2 光催化性能降解实验 |
2.4.3 自由基捕获实验和循环使用性能实验 |
第三章 MIL-125(Ti)衍生C-TiO_2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
3.1 引言 |
3.2 材料的制备 |
3.2.1 MIL-125 的制备 |
3.2.2 MIL-125 衍生C-TiO_2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征结果 |
3.3.2 光电性能研究 |
3.3.3 光催化性能研究 |
3.3.4 实验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eO_x@C-TiO_2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4.2.1 C-Ti O2 的制备 |
4.2.2 CeO_x@C-TiO_2 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2 光电性能研究 |
4.3.3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4 光催化性能对比 |
4.3.5 自由基捕获剂实验 |
4.3.6 反应机理研究 |
4.3.7 循环使用性能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稀土氧化物@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染料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
1.3 染料污水处理方法 |
1.3.1 物理法去除染料废水 |
1.3.2 化学法去除染料废水 |
1.3.3 生物法去除染料废水 |
1.4 光催化技术概述 |
1.5 稀土氧化物在光催化应用方面的概述 |
1.5.1 铈基氧化物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2 镨基氧化物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1.6 碳材料在光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选题意义 |
1.7.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Ce-Pr-O@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与材料合成 |
2.2.2 样品表征 |
2.2.3 光催化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2.3.2 光催化实验分析 |
2.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Ce-Pr-Fe-O@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与材料合成 |
3.2.2 样品表征 |
3.2.3 光催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3.3.2 光催化实验分析 |
3.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Pr_6O_(11)@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与材料合成 |
4.2.2 样品表征 |
4.2.3 光催化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4.3.2 光催化实验分析 |
4.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窄带隙(ZnSe、CdSe)和宽带隙(Eu2O3)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制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1.2 半导体光催化研究进程 |
1.3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1.4 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方法 |
1.5 窄带隙金属硒化物半导体的研究现状 |
1.5.1 硒化锌(ZnSe)简介 |
1.5.2 硒化镉(CdSe)简介 |
1.6 宽带隙稀土氧化物半导体的研究现状 |
1.7 本工作的思路及研究内容 |
2 硒化锌(ZnSe)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制氢性能研究 |
2.1 不同形貌ZnSe的合成与光催化制氢性能的初步探索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表征结果分析 |
2.1.4 光催化制氢活性评价 |
2.2 纳米颗粒ZnSe/WC异质结光催化剂制氢性能的深入研究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表征结果分析 |
2.2.4 光催化制氢活性评价 |
2.2.5 光催化机理讨论 |
2.3 本章总结 |
3 菊花状硒化镉(CdSe)的可控合成与CdSe/WC肖特基结光催化剂制氢性能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催化剂的合成 |
3.2.2 实验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征结果分析 |
3.3.2 光催化制氢活性评价 |
3.3.3 光催化机理讨论 |
3.4 本章总结 |
4 纳米簇负载稀土氧化铕(Eu_2O_3)的合成及染料敏化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催化剂的合成 |
4.2.2 实验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表征结果分析 |
4.3.2 光催化制氢活性评价 |
4.3.3 光催化机理讨论 |
4.4 本章总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二氧化钛-木质活性炭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废水来源、种类、危害 |
1.1.2 常用的处理方法 |
1.2 活性炭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活性炭制备原料 |
1.2.2 活性炭制备方法 |
1.2.3 活性炭应用现状 |
1.3 二氧化钛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光催化基本原理 |
1.3.2 二氧化钛制备方法 |
1.3.3 二氧化钛改性方法 |
1.4 活性炭负载二氧化钛研究进展与现状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样品的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分析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
3 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3.2.1 木质活性炭的制备 |
3.2.2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3.3 正交实验优化制备条件 |
3.3.1 正交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3.3 最佳制备方案的确定 |
3.4 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3.4.1 XRD分析 |
3.4.2 SEM分析 |
3.4.3 EDS分析 |
3.4.4 FT-IR分析 |
3.5 TiO_2-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分析及机理探究 |
3.6 本章小结 |
4 La/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La/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4.2.1 木质活性炭的制备 |
4.2.2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4.3 La/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4.3.1 XRD分析 |
4.3.2 SEM分析 |
4.3.3 FT-IR分析 |
4.3.4 XPS分析 |
4.3.5 UV-Vis分析 |
4.4 La/TiO_2-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分析及机理探究 |
4.5 本章小结 |
5 Cu_2O/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Cu_2O/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5.2.1 木质活性炭的制备 |
5.2.2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5.3 Cu_2O/TiO_2-A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5.3.1 XRD分析 |
5.3.2 SEM分析 |
5.3.3 FT-IR分析 |
5.3.4 XPS分析 |
5.3.5 UV Vis分析 |
5.4 Cu2O/Ti_(O2)-AC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分析及机理探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TiO2基微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氧化钛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二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 |
1.2.2 二氧化钛的制备 |
1.2.3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
1.2.4 二氧化钛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性 |
1.3 二氧化硅改性的二氧化钛材料 |
1.4 氮化碳改性的二氧化钛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不同尺寸核壳结构SiO_2@TiO_2:Eu~(3+)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2.4 样品表征 |
2.2.5 光催化性质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形貌分析 |
2.3.2 结构、成分与漫反射光谱分析 |
2.3.3 比表面积分析 |
2.3.4 荧光性能 |
2.3.5 催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SiO_2-TiO_2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晶相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3.2 形貌分析 |
3.3.3 比表面积分析 |
3.3.4 XPS分析 |
3.3.5 催化性能分析 |
3.3.6 光催化反应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核壳结构TiO_2@g-C_3N_4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过程 |
4.2.4 样品表征 |
4.2.5 光催化性质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与合成过程分析 |
4.3.2 晶相分析 |
4.3.3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
4.3.4 光吸收性质分析 |
4.3.5 N_2吸附-脱附曲线 |
4.3.6 催化性能 |
4.3.7 电化学性质和光电化学性质 |
4.3.8 催化反应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8)钙钛矿型氧化物光催化氧化脱除单质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有色金属冶炼烟气汞污染排放现状 |
2.2 烟气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
2.3 光催化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
2.3.1 光催化脱汞原理 |
2.3.2 光催化脱汞研究进展 |
2.4 钙钛矿型氧化物研究现状 |
2.4.1 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结构与分类 |
2.4.2 钙钛矿型氧化物的性质 |
2.4.3 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 |
2.4.4 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应用 |
2.4.5 钙钛矿的改性研究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 催化剂制备 |
3.3 催化剂表征 |
3.3.1 X射线衍射谱(XRD) |
3.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 |
3.3.5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测试(BET) |
3.3.6 光致发光光谱(PL) |
3.3.7 电子自旋共振(ESR) |
3.4 实验方法 |
3.4.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3.4.2 单质汞去除效率测定 |
第4章 Ce/Cr掺杂及烟气条件对光催化氧化Hg~0影响的实验 |
4.1 实验过程 |
4.1.1 光催化脱汞性能 |
4.1.2 烟气组分的控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Ce/Cr掺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2.2 烟气组分对催化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催化剂表征及光催化机理分析 |
5.1 X射线衍射谱(XRD)分析 |
5.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测试(BET)分析 |
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5.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分析 |
5.5 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 |
5.6 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 |
5.7 光催化反应机理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B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 |
(9)介孔氧化铈基材料制备及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稀土催化材料研究现状 |
1.2 介孔材料研究进展 |
1.3 介孔氧化铈的制备进展 |
1.4 氧化铈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进展 |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部分 |
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4 表征方法 |
2.5 性能测试方法 |
3 有序介孔氧化铈的制备及吸附催化机理 |
3.1 模板剂添加量对样品结构形貌的影响 |
3.2 微波反应温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3.3 微波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3.4 酸化条件对样品表面酸性的影响 |
3.5 有序介孔氧化铈形成机理分析 |
3.6 有序介孔氧化铈吸附性能及机理 |
3.7 有序介孔氧化铈催化性能及机理 |
3.8 本章小结 |
4 分子筛复合氧化铈的制备及催化机理 |
4.1 铈源浓度对样品结构形貌的影响 |
4.2 搅拌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4.3 微波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4.4 分子筛复合介孔氧化铈的吸附性能 |
4.5 分子筛复合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5 等离子体复合介孔氧化铈的制备及催化机理 |
5.1 银负载量对样品结构形貌的影响 |
5.2 银负载量对样品光吸收性能影响 |
5.3 等离子体复合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性能 |
5.4 等离子体复合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无序介孔氧化铈的制备及催化机理 |
6.1 模板剂种类对样品结构形貌的影响 |
6.2 模板剂浓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6.3 煅烧温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6.4 无序介孔氧化铈的形成机理分析 |
6.5 无序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性能 |
6.6 无序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机理 |
6.7 本章小结 |
7 银掺杂介孔氧化铈的制备及催化机理 |
7.1 银掺杂对介孔氧化铈结构形貌的影响 |
7.2 银掺杂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性能 |
7.3 银掺杂介孔氧化铈的催化机理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微波水热法制备硫、锆和硫-锆掺杂TiO2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TiO_2光催化剂概述 |
1.1.1 TiO_2光催化剂晶型结构 |
1.1.2 TiO_2光催化机理 |
1.1.3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1.3.1 溶胶—凝胶法 |
1.1.3.2 水热法 |
1.1.3.3 微波水热合成法 |
1.1.3.4 液相沉积法法 |
1.1.4 离子掺杂改性TiO_2光催化剂 |
1.1.4.1 金属离子掺杂 |
1.1.4.2 非金属离子掺杂 |
1.1.4.3 共掺杂 |
1.1.4.4 S和 Zr元素掺杂改性TiO_2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1.5 改性TiO_2光催化剂的其他方法 |
1.1.6 TiO_2光催化剂的应用 |
1.1.6.1 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 |
1.1.6.2 抗菌消炎 |
1.1.6.3 能源方面的应用 |
1.1.6.4 纸制品 |
1.1.6.5 建筑材料与化妆品 |
1.2 微波化学 |
1.2.1 微波化学简介 |
1.2.2 微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1.2.3 微波在无机合成中的应用 |
1.2.4 微波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2.5 微波水热法制备TiO_2的研究进展 |
1.3 选题的依据以及课题内容、意义 |
1.3.1 选题依据以及课题内容 |
1.3.2 课题意义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微波水热法制备掺杂型TiO_2光催化剂 |
2.3.2 TiO_2光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实验 |
2.4 掺杂型TiO_2光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及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FESEM与 EDS)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2.4.5 热分析 |
2.4.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
2.4.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8 荧光光谱分析(PL和PEL) |
第三章 硫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
3.1 TiO_2-S光催化剂的制备 |
3.2 TiO_2-S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
3.2.1 S掺杂量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2 微波水热合成功率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3 微波水热合成温度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4 微波水热合成时间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5 煅烧温度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6 煅烧时间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 降解条件对TiO_2-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3.3.1 微波、超声强化TiO_2-S光催化活性 |
3.3.2 TiO_2-S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 |
3.3.3 TiO_2-S的稳定性测试 |
3.4 TiO_2-S光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3.4.1 FESEM以及EDS分析 |
3.4.2 XPS分析 |
3.4.3 TG-DTG 分析 |
3.4.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3.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3.4.6 荧光光谱分析(PL和PEL) |
3.5 小结 |
第四章 锆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
4.1 TiO_2-Zr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 TiO_2-Zr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4.2.1 Zr掺杂量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2.2 微波水热合成功率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2.3 微波水热合成温度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2.4 微波水热合成时间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2.5 煅烧温度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2.6 煅烧时间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3 降解条件对TiO_2-Zr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4.3.1 微波、超声强化TiO_2-Zr的光催化活性 |
4.3.2 TiO_2-Zr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 |
4.3.3 TiO_2-Zr光催剂稳定性实验 |
4.4 TiO_2-Zr光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4.4.1 FESEM分析 |
4.4.2 XPS分析 |
4.4.3 TG-DTG分析 |
4.4.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4.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
4.4.6 荧光光谱分析(PL和PEL) |
4.5 小结 |
第五章 锆-硫共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
5.1 TiO_2-Zr-S光催化剂的制备 |
5.2 TiO_2-Zr-S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5.2.1 锆和硫掺杂量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2.2 微波水热合成功率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2.3 微波水热合成温度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2.4 微波水热合成时间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2.5 煅烧温度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2.6 煅烧时间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 降解条件对TiO_2-Zr-S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1 微波、超声对TiO_2-Zr-S的强化作用 |
5.3.2 TiO_2-Zr-S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 |
5.3.3 TiO_2-Zr-S光催剂稳定性实验 |
5.4 TiO_2-Zr-S光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5.4.1 FESEM分析 |
5.4.2 XPS分析 |
5.4.3 TG-DTG分析 |
5.4.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5.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UV-Vis ) |
5.4.6 荧光光谱分析(PL和PEL)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稀土掺杂二氧化态光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 赵杉.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碳化聚合物点调控过渡金属基材料的纳米结构及其电解水性能[D]. 冯唐略. 吉林大学, 2021(01)
- [3]MIL-125衍生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D]. 袁竞优.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以酸性染料为碳源制备稀土氧化物@C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商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5]窄带隙(ZnSe、CdSe)和宽带隙(Eu2O3)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制氢性能研究[D]. 任朝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二氧化钛-木质活性炭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晓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7]TiO2基微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D]. 崔蕾. 吉林大学, 2020(02)
- [8]钙钛矿型氧化物光催化氧化脱除单质汞的研究[D]. 任远航.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介孔氧化铈基材料制备及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D]. 赵国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10]微波水热法制备硫、锆和硫-锆掺杂TiO2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 易云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