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程建文,唐士婷,杨志,谭桢,石小荣,李育泉,韦东磊,胡峰,赵劲民[1](2021)在《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2例, 女4例;年龄21~66岁[(45.3±10.6)岁]。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9例, 前方+后半横骨折6例, 前柱骨折1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 腹直肌外侧入路7例, 复位骨盆及髋臼骨折, 均使用3.5 mm皮质骨全螺纹钉或钢板阻挡四边体骨折块内移。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 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价标准评估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4个月[(16.1±2.9)个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长12~26 cm[(18.6±4.0)cm];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8~15 cm[(10.7±2.3)cm]。手术时间107~215 min[(159.2±27.8)min], 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853.1±489.7)ml]。术后第2天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 良7例。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1~18分[(15.2±2.2)分], 其中优4例, 良7例, 可4例, 差1例, 优良率为69%;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3~18分[(16.9±1.4)分], 其中优7例, 良8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4%。术后12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P<0.05)。切口脂肪液化、膀胱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各1例, 无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 骨折复位满意, 可有效防止髋臼四边体骨折移位,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发症少。

冯子航,钟子毅,林诗源,王钢[2](2021)在《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髋臼骨折的流行病谱也发生了改变,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上应遵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但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及髋臼骨折的固有特点,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具备多种选择,个性化治疗需求日益突出。为提高骨科医师对老年髋臼骨折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

古金山[3](2021)在《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并比较单一前路(Stoppa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Stoppa+K-L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由我院骨创科同一组医师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患者20例。按照手术治疗时所选用的手术入路将其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中的患者均采用Stoppa手术入路,共计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6.82±9.60岁;B组患者的手术入路为Stoppa+K-L入路,共有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有6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为28-60岁,平均40.33±11.62岁。两组患者都有完整的术前、术后X线片和术前、术后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间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臼双柱骨折复位治疗和髋关节功能。用临床Matta标准评价骨折的复位治疗,用Harri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2.选取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骨盆CT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骨盆髋臼数据导入Mimics,Geomagics和Hypermesh等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在ABAQUS中分别建立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及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比较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中,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差异性。结果:1.在对两组患者的随访中,均未发现有伤口愈合不佳、伤口感染、术后骨折不愈合、术后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对A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3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0.82±1.47个月;手术时间为2.58±0.37h,术中出血量为527.27±88.67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3.27±1.19周;通过Stoppa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8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72.73%。对B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1.11±1.96个月;手术时间为4.39±0.27h,术中出血量为1111.11±194.90ml,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为12.78±0.83周;通过Stoppa+K-L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9%;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6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66.67%;其中1例患者术后下肢麻木,经甲钴胺治疗4周后恢复。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明显差异性,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两种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模型中,髋臼的应变位移量无显着差异;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前柱、髋臼顶及四方区;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应力均匀分布,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顶,四方区应力明显减小;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的股骨颈最大应力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结论:1.对于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经前路固定满意后也可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后方手术入路不是必须进行的。2.在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后柱未产生额外应力,但在四方区及股骨颈应力更加集中,且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模型。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对于经前路固定稳定的髋臼双柱骨折,不需要额外行后方入路手术。但是,对于有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倾向、下肢力线畸形、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或极度肥胖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方式为佳。

邵启鹏[4](2021)在《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髋臼T形和前柱伴后半横行(anterior column posterior hemi-transverse,ACPHT)骨折是Letournel-Judet髋臼骨折分型中的两种复杂类型,AO分型分别属于B2、B3型。两者均以髋臼横行骨折(AO分型B1型)为基础,共同特点为都有一条横行的骨折线,B3型骨折实际上是B2型的变异,有类似的损伤特点,处理比较困难。对伴有明显移位的髋臼T形骨折和ACPHT骨折,临床治疗的金标准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者骨折线均涉及方形区,而方形区骨质薄弱,解剖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神经,这使得在此区域复位骨块极为困难。方形区复位不良、固定不佳,可能会增加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与股骨头中心性半脱位的发生率。因此,方形区的解剖复位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与功能恢复尤为重要。临床上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为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双柱钛板,但存在螺钉误入关节腔、手术创伤较大等缺点。2005年,蔡贤华等创新性提出采用“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即第一代DAPSQ治疗此类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采用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且无螺钉误入关节腔之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吴咏德等通过骨盆生物力学实验与有限元分析证实了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由于第一代DAPSQ需术中临时塑形,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巧妙之处较难掌握,可能造成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同时学习曲线长,使得临床上较难推广。故2016年,课题组团队在第一代DAPSQ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出了标准化的第二代DAPSQ供临床使用,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生物力学依据。故本研究将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明确两代DAPSQ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来评估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推广提供更多的指导与生物力学依据。第一章第一代与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疗效对比目的探讨并比较第一代DAPSQ与第二代DAPSQ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B2型髋臼骨折28例,B3型髋臼骨折3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及骨折类型的不同分为4组:F1组和F2组采用第一代DAPSQ固定:F1组B2型髋臼骨折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43.5±9.1)岁,F2组B3型髋臼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7±8.1)岁;S1组和S2组采用第二代DAPSQ固定:S1组B2型髋臼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2.5±7.0)岁,S2组B3型髋臼骨折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5.6)岁。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64例患者术后获1260个月(平均34.64个月)随访。S1和S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93.9±33.3)min、(196.2±26.8)min]和术中出血量[(830.8±177.4)mL、(838.2±159.9)mL]显着少于 F1 和 F2 组患者[(231.3±40.0)min、(229.5±32.2)min];[(1043.3±190.7)mL、(1040.0±208.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折复位质量根据髋臼Matta评分标准评定:F1组优8例,良5例,差2例;S1组优8例,良4例,差1例;F2组优10例,良6例,差3例;S2组优11例,良5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F1组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S1组优9例,良2例,可2例;F2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差1例;S2组优12例,良2例,可3例。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患髋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F1、S1、F2、S2组分别有2、1、1、1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两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与第一代DAPSQ相比,第二代DAPSQ可显着缩短减少B2与B3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第二章第二代DAPSQ治疗B2型髋臼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第二代DAPSQ治疗B2型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建立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及有效性验证:选取1名33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予以CT扫描腰5椎体至股骨上1/3,将扫描后的图像导入Mimics 12.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works 19.1等软件建立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并从解剖学及力学传导上进行有效性验证。2.第二代DAPSQ与两种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B2型髋臼骨折力学性能的比较:在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右侧臼顶下型B2型髋臼骨折模型及三组内固定模型:第二代DAPSQ(A1组),双柱钛板(B1组)及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C1组)。模拟站位下加载600N生理载荷,比较各组应力分布、应力遮挡率及骨折线路径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结果1.三组内固定所受最大应力分别为45.07MPa、44.24MPa、40.75MPa,A1>B1>C1。2.三组骨折线路径上节点的平均位移分别为(2.04 ± 0.16)μ m、(2.05±0.17)μm、(2.25±0.18)μm,A1<B1<C1。3.三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61.50± 1.84)%、(62.80±2.30)%、(59.30±2.47)%,B1>A1>C1。4.就平均位移与应力遮挡率而言,A1与B1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1与A1、B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第二代DAPSQ在治疗B2型髋臼骨折时,较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能更为有效地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双柱钛板相当,且两者均优于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第三章第二代DAPSQ治疗B3型髋臼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第二代DAPSQ治疗B3型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右侧高位前柱B3型髋臼骨折模型及三组内固定模型:第二代DAPSQ(A2组),双柱钛板(B2组)及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C2组)。模拟站位下加载600N生理载荷,比较各组应力分布、应力遮挡率及骨折线路径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结果1.三组内固定所受最大应力分别为52.50MPa、42.76MPa、37.69MPa,A2>B2>C2。2.三组骨折线路径上节点的平均位移分别为(2.09 ± 0.24)μm、(2.11±0.23)μm、(2.32±0.23)μm,A2<B2<C2。3.三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60.96± 1.74)%、(62.49±2.06)%、(58.34±3.82)%,B2>A2>C2。4.就平均位移与应力遮挡率而言,A2与B2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2与A2、B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第二代DAPSQ在治疗B3型髋臼骨折时,较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能更为有效地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双柱钛板相当,且两者均优于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

赵北[5](2021)在《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目的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解剖参数,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和危险区,以提高四边体区域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影像中心行骨盆CT扫描的成年人图像20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后,测量四边体内侧面的边长和面积,进行性别间和左右侧比较;定义并测量危险区和安全区长度,确定最危险置钉点位置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四边体内侧面上边界长度65.54±4.5 1mm,下边界长度39.24±2.96mm,前边界长度62.46±3.45mm,后边界长度67.91±3.92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3276.22±309.33mm2;女性四边体上边界长度63.92±3.37mm,下边界长度36.85±2.39mm,前边界长度55.25±3.13mm,后边界长度61.89±3.75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为2787.21±246.21mm2。男性的五组数据值均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左右侧数据之间的配对样本比较发现四边体内侧面的上边界和前边界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边界、后边界和内侧面表面积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0.42±6.88mm,前后缘长度42.75±3.22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48±0.15;女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4.43±5.04mm,前后缘长度39.18±2.21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62±0.13。男性四边体的前后缘长度大于女性,但危险区长度小于女性,男性危险区占据前后缘的比例要低于女性。三组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最危险进钉点到参考线的距离为14.42±4.22mm,女性为12.89±3.38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工具软件Mimics结合CT图像可建立完整的骨盆三维模型,通过调整视图方向,能够定义并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相关参数。由于性别间的生理差异,男性四边体内侧面的各边长均大于女性。在髋臼前入路观察角度下女性四边体危险区范围大于男性,确定最危险进钉点的位置有利于术中安全操作。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目的选取四边体危险区多个进钉点模拟螺钉的安全放置,测量螺钉的多方位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性别间比较,以提高四边体危险区置钉的安全性,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参考。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对200例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四边体内侧面将矢状面和横断面视图重新定义,在真骨盆上缘和下缘分别确定危险进钉点位置,应用直径3.5mm的圆柱体模拟螺钉置入。真骨盆上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螺钉的最小内倾角(MIMIA),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真骨盆下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平行螺钉的长度,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通过调整髋骨的三维半透明模型,确定髋臼下螺钉的最佳位置,模拟置钉并测量该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的位置及进钉方向,对上述置钉参数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在四边体最危险进钉点O处,男性MIMIA为13.32±3.98°,螺钉长度28.96±7.57mm,MIAIA 为 31.97±9.89°,螺钉长度 42.99±5.44mm,MIPIA 为23.67±5.99°,螺钉长度 60.98±4.94mm;女性角度分别为 16.54±5.45°,39.40±10.07°,32.04±8.65°,螺钉长度分别为 22.54±5.16mm,36.02±3.27mm,50.51±3.82mm。男性各角度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钉点O比较,A点和B点对应的MIMIA值均减小,而对应的螺钉长度均增加。真骨盆上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值逐渐增加,而MIPIA值逐渐减小,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四边体进钉点O’处,男性的平行螺钉长度为19.23±4.38mm,女性为13.86±3.53mm,男性MIAIA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36.39±7.29°和33.59±2.73mm,女性分别为40.73±6.63°和28.73±2.39mm;男性 MIPIA 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 33.01±7.07°和 9.07±2.66mm,女性分别为39.33±5.82°和43.36±2.73mm。男性的最小前倾角度和最小后倾角度均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骨盆下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和MIPIA值变化趋势同上缘对应点一致。男性髋臼下螺钉的最大直径为5.54±1.38mm,最大长度为100.23±6.37mm,女性分别为4.49±0.89mm和87.74±6.36mm,94%的男性和86%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3.5 mm;而77%的男性和53%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4.5 mm。螺钉参数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字化软件的切面重建,三维图像透明化及轴向透视等方法,可以在四边体危险区内以不同方式安全置钉,获得相关的置钉数据参数,指导个体化术前设计,为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由于男女骨盆的生理解剖差异,四边体区域置钉的方向角度和螺钉的长度直径等属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将解剖标记作为置钉参照物和参考平面方便术中安全精确操作。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起髋臼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四边体区域设计不同的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模型装配后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四边体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例健康成年女性的DICOM格式的骨盆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及3-matic软件中,分别建立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及Solidworks软件中根据骨折线位置设计不同内固定,在3-matic中最终装配成髂腹股沟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4组固定模型,Stoppa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3组固定模型及后柱骨折固定的5组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材料属性赋值,弹簧单元模拟韧带及接触设置。约束边界条件后对模型求解,分析评价骨盆和内固定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比较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结果前柱骨折模型中,增加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后,可以降低钢板和固定螺钉的最大应力和松动断裂的风险,同时可以降低钢板对骨盆的应力遮挡作用。髂腹股沟钢板和Stoppa钢板在增加了两枚四边体双皮质螺钉后,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组内比较均为最小。后柱骨折模型中,联合固定模型组由于增加了耻坐螺钉,后柱钢板和后柱螺钉的应力均下降,三种状态下骨折面的平均位移差和最大位移差的最小值均出现在联合应用耻坐螺钉模型组。结论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和Stoppa入路处理髋臼前柱骨折时,钢板联合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力学相容性和稳定性。在处理髋臼后柱骨折时,放置四边体螺钉可增加后柱钢板或后柱螺钉的固定强度,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张超[6](2021)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异位骨化是临床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并发症,会造成不良的预后。其原因可能包括年龄、手术时机及其他的相关的损伤,但研究报道尚少,病因尚不明确,故分析其异位骨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是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减轻其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38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患者的异位骨化的发展情况,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350名患者纳入研究。以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为诊断依据,根据术后患者髋部周围是否有异位骨化的形成将350名患者分为有髋部异位骨化组87例(A组)和无异位骨化组263例(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骨折类型(AO分型)、术中是否切开复位、手术延迟(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后钉尾是否突出大转子区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医学询问及体格检查,记录两组患者大转子区压痛及髋关节的活动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性别、骨折类型(0A分型)、手术延迟、手术时长、术后大转子区尾帽突出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0A分型)、术中切开复位、手术延迟、手术时长是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异位骨化在24.85%患者中形成。其中,Brumback I级为45例(12.85%),II级为24例(6.86%),III级为15例(4.28%),IV级为3例(0.85%)。无异位骨化组在术后大转子区压痛及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上优于异位骨化组。结论:异位骨化是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年龄大、骨折分型、术中切开复位、手术延迟、手术时长。提示临床在术中切开复位时要谨慎,避免手术延迟、控制手术时长,并针对各类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干预,对于有异位骨化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术后应用NSAIDs或放疗进行预防,但也应注意NSAIDs及放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王琦[7](2021)在《死亡冠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预防损伤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 1.分析临床Stoppa入路下“死亡冠”血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意义2.探讨“死亡冠”血管的原发性和医源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措施。研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共60例采用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9~69岁,平均(49.5±9.1)岁。所有患者中,单侧骨折56例,双侧同时骨折4例,共计64侧半骨盆。其中,骨盆骨折8例,髋臼骨折47例,骨盆与髋臼同时骨折4例。髋臼骨折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可分为前壁骨折1例,前柱骨折5例,前柱加前壁骨折5例,横行骨折5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4例,“T”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4例。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可分为A型1例,B1型2例,B2型1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1例,C3型1例。患者从受伤到手术所花时间范围在4~18d,平均为(7.1±4.5)d。所有生命体征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前路均采用Stoppa入路进行手术内固定,术中仔细解剖探查“死亡冠”血管并统计该血管的发生率、数量、动静脉类型,并进行血管直径的测量和血管距离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同时对发现的“死亡冠”血管进行缝线结扎或钛夹夹闭以避免其损伤。结果 在纳入的64侧半骨盆中,其中56侧存在“死亡冠”血管,8侧无“死亡冠”血管,“死亡冠”血管发生率为89.1%(56/64)。按其类型分类为动脉型10例,发生率为17.8%(10/56);静脉型43例,发生率为76.8%(43/56);动静脉混合型3例,发生率为5.4%(3/56)。按性别划分,男性发生率为90.7%(39/43),女性发生率为88.2%(15/17)。“死亡冠”的直径统计为:静脉血管直径1.6~4.5mm,平均(3.1±0.6)mm,距耻骨联合的距离平均(59.8±7.1)mm;动脉血管直径2.2~3.7mm,平均(2.9±0.4)mm,距耻骨联合距离平均(55.6±4.3)mm。总的“死亡冠”血管与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平均(58.2±7.4)mm。结论 临床Stoppa入路术中下发现“死亡冠”血管的发生率约为89.1%,发生率高,血管直径较粗,距离耻骨联合距离近。在临床手术中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时,应警惕“死亡冠”血管的原发性损伤和医源性损伤,特别是在耻骨骨折或髋臼骨折中,骨折块距离耻骨联合在(58.2±7.4)mm范围内时,术前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检查有无“死亡冠”血管的损伤,术中预防血管损伤,对已损伤的血管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以免引起大出血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丰瑞兵[8](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得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巨大魅力与实用性。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是髋臼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术后的功能与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髋臼骨折继发PTOA疾病进展较缓慢,适用于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手段在髋臼骨折患者尚未出现PTOA之前进行早期预防(“未病先防”)或者已表现出轻度PTOA的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延缓其进展(“既病防变”)。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常见中药淫羊藿的提纯物之一,既往研究显示,ICA对PTOA具有防治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创立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利用现代实验技术,旨在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作用机制,为ICA在未来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PTOA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第一章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索髋臼骨折术后继发PTOA的发生率。方法:采用EMRS病例系统查询中部战区总医院2008.01.01~2018.12.31期间行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分别采用Kellgren-Lawrence骨关节炎标准(简称:K-L标准)与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髋部骨关节炎标准(简称:ACR标准)对患者的PTOA进行评估,并计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PTOA的发生率。结果:2008.01.01~2018.12.31中部战区总医院共对38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据K-L标准和ACR标准分别计算髋臼骨折术后PTOA的发生率为22.22%和26.86%。结论:髋臼骨折治疗技术的提高并未显着降低术后PTOA的发生率,因此,急需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研究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方法及其机理。第二章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并验证,为进一步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手段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将成年雄性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4)、模型组(Model组,n=4)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组,n=4)。除Sham组外,其余兔均通过手术造成髋臼后壁骨折。ORIF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Model组在造成骨折后不予以复位固定。所有实验兔于造模后6月(6 month,6m)处死,对各组实验兔左髋关节的大体观、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与Mankin组织学评分分别对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8只兔髋臼骨折模型中,7只(87.5%)为单纯后壁骨折,剩余1只为合并骨折(后壁+横形骨折),所有兔在髋臼骨折后髋关节稳定,并且未见坐骨神经损伤。Sham组和ORIF组实验兔在造模后2周(2 week,2w)内恢复正常步态。而Model组实验兔在造模后2w仍表现出明显跛行,活动受限,造模后6m,Model组实验兔左髋关节在大体观、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出现明显PTOA表现,ORIF组与之相比,PTOA程度均有一定减轻。三组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与ORIF组的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ORIF组评分无显着降低(P>0.05)。三组Mankin组织学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odel组>ORIF组>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种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在造模后6m能从大体、X线及病理组织学三个方面出现典型的PTOA表现,并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为采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防治PTOA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动物模型。第三章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二章建立的模型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早期干预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RIF组)和淫羊藿苷组(ICA组),每组各12只。除Control组与Sham组外,其余兔均通过手术造成髋臼后壁骨折。ORIF组与ICA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Model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不予以复位固定,ICA组在造模后给予淫羊藿苷(60mg/kg/day)灌胃,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造模后3天(3 day,3d)、3周(3week,3w)、6月(6 month,6m)随机处死各实验兔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处死4只实验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左髋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左髋关节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NFκB p65、P-IκBα、IKK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与RT-PCR检测关节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与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关节软骨组织的软骨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与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组织的形态学表现。结果:炎症因子(IL-1β、TNF-α)、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软骨细胞凋亡指数的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造模后3d、3w、6m上述指标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上述指标在造模后3d、3w、6m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Control组、Model组、ORIF组、ICA组除合成代谢标志物以外其他指标的表达比较均为Model组>ORIF组>ICA组>Control组,合成代谢标志物的两两比较结果相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NF-κB信号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合成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指数组内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结果显示,Control组,Sham组上述指标在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odel组、ORIF组、ICA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炎症因子的含量随时间先升后降(3d<6m<3w),NF-κB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均是随时间逐渐上升(3d<3w<6m),而合成代谢标志物的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3d>3w>6m)。各组髋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表现比较结果显示,Control组与Sham组在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无明显退变。而Model组、ORIF组、ICA组的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退变均是随时间逐渐加重,其中Model组在造模3d时可见关节表面出现明显损伤破裂痕迹,但是细胞数量、形态,分布、排列无明显异常,造模后3w时,仍可见关节面损伤破裂痕迹,关节表面粗糙不平,软骨层变薄,软骨细胞数量稍减少,分布稍不均、排列稍紊乱,而造模6m时,关节软骨已经看不出明显的关节面结构,软骨组织内出现巨大的囊性改变,软骨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正常形态软骨细胞数量极少,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分布严重不均、排列非常紊乱,出现明显的关节软骨退变。造模后3d、3w时,ORIF组、ICA组与Model组的软骨退变无明显差异,而在造模后6m时,ICA组优于ORIF组,优于Model组。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关节炎症因子、炎症通路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软骨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采用ICA早期干预可能通过影响关节炎症因子(IL-1β、TNF-α),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起到改善实验兔关节软骨组织的代谢失衡、软骨细胞凋亡,进而减轻实验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软骨退变与PTOA程度。这表明中医“治未病”理论仍然具有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第四章淫羊藿苷对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干预机制的体外研究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淫羊藿苷(ICA)预处理对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human chondrocytes-articular,HC-A)炎症表型的干预机制。方法:对HC-A进行常规复苏、培养、传代,实验中使用1~3代之间的HC-A进行体外实验。采用CCK-8检测ICA对HC-A的最佳作用浓度。空白组(Control组):HC-A中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Model组):HC-A中加入含有1ng/ml IL-1β的培养基处理24h;淫羊藿苷组(ICA组)HC-A中加入含有1ng/ml IL-1β+10-9mol/L ICA的培养基处理24h。观察指标包括ICA对IL-1β诱导HC-A炎症表型的炎症介质PGE-2、NO、NF-κB信号通路、软骨细胞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10-15~10-9mol/L ICA对HC-A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其中10-9mol/L ICA作用于HC-A时,细胞活力最佳。经IL-1β处理后,PGE-2、NO、P-NFκB p65、P-IκBα、IKKα、MMP-1、MMP-13的表达水平及HC-A凋亡指数均显着增长,与单纯用IL-1β处理的HC-A相比,加入10-9mol/L ICA预处理后HC-A的PGE-2、NO、P-NFκB p65、P-IκBα、IKKα、MMP-1、MMP-13的表达水平及HC-A凋亡指数均显着降低,Aggrecan、CollagenⅡ的组间比较结果相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IL-1β诱导HC-A模拟PTOA的炎症反应并进行ICA预处理,从细胞水平验证了ICA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PGE-2、NO)的过表达,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起到抑制HC-A的代谢失衡及细胞凋亡作用。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ICA早期干预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提供了体外细胞实验证据,也为ICA在未来应用于PTOA的临床防治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李彦锦[9](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期的西医对症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关节置换之外,目前尚缺乏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淫羊藿是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益精健骨的功效,在漫长的中医药历史发展中,淫羊藿长期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提取物淫羊藿苷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对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病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现代实验技术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及其机制,观察淫羊藿苷的防治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探索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病变机制及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体内实验的有效模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2)和内固定组(ORIF组,n=12)。确认骨骺闭合并排除下肢畸形后开展实验。通过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作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模型,模拟车祸“仪表盘”式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后壁骨折。Sham组仅显露左侧髋臼后侧骨面,不进行骨折造模;Non-ORIF组骨折造模后不予复位和固定;ORIF组骨折造模后直视下解剖复位并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完成X线片、处死取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各组病变特点,并采用影像学半定量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本组实验24只模型兔中,21只(87.5%)呈单纯后壁骨折,骨折类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和ORIF组随时间进展表现出进行性的关节退变,特别是Non-ORIF组,PTOA病变发生早且快,第3周即呈现软骨退变和关节间隙变窄,第6周可见明显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硬化、大量骨赘增生,与临床髋臼骨折继发PTOA病变出现早进展快的特点相符。第6月Non-ORIF组髋关节肥大畸形,软骨严重退变剥脱,臼窝变浅,股骨头变扁并半脱位,也与临床常见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晚期病变高度相似。与Non-ORIF组相比,虽然ORIF组影像学半定量评分无显着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着改善,骨软骨结构层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软骨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第6月OARSI评分较Non-ORIF组显着降低,显示出ORIF对创伤性关节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备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骨折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骨折后第3周和第6周髋关节病变符合髋臼骨折继发PTOA发病早进展快的特点,第6月病变特点也与临床常见髋关节PTOA晚期病变高度相似。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也为开发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体内实验模型。第二部分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和内固定组(ORIF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TUNEL法比较软骨下骨细胞凋亡。结果:Mico CT显示Non-ORIF组骨折后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大,同时软骨下骨板厚度减小、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第6月时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缓解。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血清CTXI浓度从第3天至第3周显着增加,至第6周增幅回落;第3天至第6周血清P1NP和BALP浓度随时间进展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Non-ORIF组软骨下骨第3天、第3周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OPG表达减少,第6周RANKL增幅回落,OPG表达回升,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第3天、第3周软骨下骨Caspase3和Bax表达显着增加,Bcl-2表达减少,骨细胞高度特异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减少,第6周各基因和蛋白改变趋势缓解;TUNEL显示第3周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与Non-ORIF组相比,ORIF组Micro CT显示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改善;各时间点CTXI浓度明显降低,P1NP和BALP浓度增加,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UNEL显示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显着减少。此外,Micro CT显示ORIF组第6月软骨下骨呈现骨硬化改变,Tb.BMD、BVF、Tb.Th、Ct.Th均显着高于Sham组,同时Tb.Sp显着降低。结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骨重建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且与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软骨下骨改变与软骨退变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契合中医整体观在PTOA病理诊断中的指导意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骨细胞进一步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软骨下骨破坏,有利于改善PTOA病变。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4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内固定组(ORIF组,n=16)和淫羊藿苷组(ICA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ICA组自造模当天起以淫羊藿(60mg/kg/day)连续灌胃给药3周,其余各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于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和OARSI评分,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结果:与ORIF组相比,虽然ICA组第6月组织病理学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ICA组能进一步改善软骨下骨早期骨质疏松性改变,第3周时Tb.BMD显着升高,Tb.Sp显着降低;第6周时Tb.BMD、Tb.Th、Ct.Th均显着增加,Ct.Po显着下降。与ORIF组各时间点相比,ICA组血清CTXI浓度进一步降低,P1NP和BALP浓度进一步增加,软骨下骨中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时间点Caspase3和Bax表达较ORIF组进一步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ICA组第6月软骨下骨硬化改变较ORIF组明显改善,Tb.BMD、BVF、Tb.Th均显着降低。结论:淫羊藿苷能显着改善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其对PTO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即改善软骨下骨病变有利于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达到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的治疗效果。淫羊藿苷不仅能抑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还能显着改善成骨活性,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骨细胞凋亡有关,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方晗[10](2020)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纳入文献结果Meta分析,评价改良Stoppa入路(Modified stoppa approach,MSA)和髂腹股沟入路(Ilioinguinal approach,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据库Cochran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等检索文献,评价MSA和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所有纳入的文章均由2名训练有素的审稿人根据Cochrane协作网《潜在风险评估手册》(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Handbook for potential risk)进行评估。检索截止日期2020年2月。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两组手术入路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了20篇研究(15篇RCT随机对照研究及5篇CCT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观察组患者679例,对照组患者726例,共计患者1405例。结果分析显示:手术时间[MD=-42.60,95%CI(-52.66,-32.55),Z=8.30,df=17,P<0.00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MSA短于IA;术中出血量[MD=-173.81,95%CI(-219.17,-128.46),Z=7.51,df=15,P<0.0000 1],MSA少于IA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手术切口长度[MD=-5.95,95%CI(-9.12,-2.77),df=9,Z=3.67,P<0.00001],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切口长度短于IA组;术前准备时间[MD=-0.15,95%CI(-0.63,0.33),Z=0.60,P=0.55],无显着差异,MSA组与IA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引流量[MD=-54.62,95%CI(-67.52,-41.72),P<0.000 01],MSA组与IA组差异有显着性义;骨折愈合时间[MD=-0.73,95%CI(-1.05,-0.42),Z=4.61,P<0.00001],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愈合时间短于IA组;住院时间[MD=-3.32,df=5,95%CI(-5.25,-1.40),Z=3.38,P<0.001],差异有意义,MSA组住院时间少于IA组;术后并发症[RR=0.43,95%CI(0.33,0.56),Z=6.11,P<0.000 01],MS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IA组有统计学意义;骨折复位优良率[RR=1.12,df=10,95%CI(1.05,1.19),Z=3.44,P<0.001],MSA组骨折愈合较IA组概率更高;髋关节功能优良率[RR=2.59,95%CI(1.69,3.96),Z=4.39,P<0.0001],MS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较IA组优良率更高。结论:1、MSA组在行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的长短、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多少、住院时间长短、骨折复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方面相较IA组有更多优势,值得推广;2、MSA组与IA组在术前准备时间、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DVT及疝的发生上有明显差异;3、根据骨折类型、手术条件等具体情况,骨科医师具体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4、本荟萃分析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比较MSA和IA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应进行长期随访研究,总结更为可靠的结果,指导临床选择最为恰当的入路方式。

二、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3)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力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髋臼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前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4)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第一代与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疗效对比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
        1.2.4 评价指标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4.1 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1.4.2 两代DAPSQ的设计特点
        1.4.3 两代DAPSQ临床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二代DAPSQ治疗B2型髋臼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3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2.4 B2型髋臼骨折及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5 加载及假设条件
        2.2.6 评价指标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3.3 B2型髋臼骨折及内固定模型的建立
        2.3.4 各组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B2型髋臼骨折的特点
        2.4.2 B2型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2.4.3 两代DAPSQ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2.4.4 本研究构建的有限元模型特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第二代DAPSQ治疗B3型髋臼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3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2.4 B3型髋臼骨折及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5 加载及假设条件
        3.2.6 评价指标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3.3.2 骨折及内固定模型的建立
        3.3.3 各组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B3型髋臼骨折的特点
        3.4.2 B3型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3.4.3 两代DAPSQ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3.4.4 本研究构建的有限元模型特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5)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综述 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附录 髂腹股沟入路四边体危险区螺钉的临床应用病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6)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主体
    2.2 术后异位骨化发生及单因素分析
    2.3 术后异位骨化Logistic分析
    2.4 Brumback 分级情况
    2.5 大转子区疼痛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异位骨化概述
    3.2 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3.3 术后大转子区疼痛
    3.4 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死亡冠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预防损伤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Abbreviation)
前言
    1.髋臼骨折的研究现状
    2.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基础研究现状
    3.PTOA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4.淫羊藿苷治疗PTOA的机制研究进展
    5.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髋臼骨折术后PTOA治疗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研究
    1.研究方法
        1.1.患者检索策略
        1.2.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1.3.患者PTOA评价标准与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方法
    2.结果
        2.1.患者的特征资料
        2.2.患者的PTOA发生率
    3.讨论
        3.1.两组患者特征资料结果比较分析
        3.2.两组患者PTOA发生率结果分析
        3.3.祖国医学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3.4.现代研究对PTOA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3.5.祖国医学对PTOA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主要仪器与试剂
        1.3.分组与造模方法
        1.4.取材方法
        1.5.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2.2.大体观比较
        2.3.X线表现及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比较
        2.4.病理组织学表现及Mankin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3.讨论
        3.1.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的特点
        3.2.本章建立的PTOA模型与常见PTOA模型的比较
        3.3.兔较其他实验动物在髋臼骨折继发PTOA研究中的优势
        3.4.本章研究的局限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1.3.分组与造模方法
        1.4.干预方法
        1.5.取材方法
        1.6.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7.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关节液或滑膜组织IL-1β、TNF-α 的含量
        2.2.关节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
        2.3.关节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 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
        2.4.关节软骨组织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
        2.5.软骨细胞凋亡指数
        2.6.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表现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髋臼骨折继发PTOA治疗的指导意义
        3.2.关节液及滑膜组织IL-1β、TNF-α 的含量比较结果分析
        3.3.关节滑膜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4.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 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5.软骨组织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6.软骨细胞凋亡指数比较结果分析
        3.7.关节软骨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比较结果分析
        3.8.各指标观测时间节点选择依据
        3.9.淫羊藿苷防治PTOA的潜在作用机制
        3.10.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淫羊藿苷对IL-1β 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干预机制的体外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1.2.人软骨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鉴定方法
        1.3.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检测方法
        1.4.分组、造模与干预方法
        1.5.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HC-A的鉴定
        2.2.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
        2.3.各组HC-A上清液炎症介质PGE-2、NO的含量比较
        2.4.各组HC-A 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比较
        2.5.各组HC-A分解代谢水平比较
        2.6.各组HC-A合成代谢水平比较
        2.7.各组HC-A凋亡水平比较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预处理对IL-1β 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的影响
        3.2.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结果分析
        3.3.HC-A上清液的炎症介质PGE-2、NO含量比较结果分析
        3.4.HC-A 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5.HC-A代谢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6.HC-A凋亡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3.7.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创伤性关节炎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和术后大体情况
        2.2 标本大体观
        2.3 影像学特点与评分
        2.4 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3 讨论
        3.1 中医骨伤科学对髋臼骨折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基础
        3.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特点
        3.4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ORIF的疗效
        3.5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MicroCT扫描
        2.3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4 Rt-PCR基因检测
        2.5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6 破骨细胞TRAP染色
        2.7 凋亡细胞TUNEL荧光法检测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指导分析软骨下骨病变与PTOA的内在联系
        3.2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变化特点
        3.3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生化改变
        3.4 骨细胞凋亡在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中的作用
        3.5 ORIF对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作用
        3.6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2.3 MicroCT扫描
        2.4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5 Rt-PCR基因检测
        2.6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7 破骨细胞TRAP染色
    3.讨论
        3.1 淫羊藿苷治疗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3.2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的作用
        3.3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的生化改变
        3.4 淫羊藿苷改善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机制
        3.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一、创伤性关节炎概述
    二、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三、中医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二):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文献检索
    2.文献筛选
    3.文献质量评价
    4.数据分析模型
结果
    1.文献资料检索结果
    2.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综述 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J]. 刘伟,程建文,唐士婷,杨志,谭桢,石小荣,李育泉,韦东磊,胡峰,赵劲民.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0)
  • [2]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J]. 冯子航,钟子毅,林诗源,王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09)
  • [3]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D]. 古金山.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第二代DAPSQ治疗B2与B3型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有限元分析[D]. 邵启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赵北. 山东大学, 2021(12)
  • [6]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死亡冠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预防损伤与治疗[D]. 王琦. 山东大学, 2021(12)
  • [8]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D]. 丰瑞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彦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方晗. 蚌埠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