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设计

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设计

一、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萍[1](2020)在《基于Petri网展开的OSEK/VDX应用程序验证方法研究》文中提出OSEK/VDX作为分布式实时系统的标准,已被汽车电子行业广泛采用。为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应用程序的设计趋于并行和复杂化,OSEK/VDX程序的正确性验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车载OSEK/VDX应用程序的验证方法目前主要是测试和模型检验。然而,由于并行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及交互复杂性,传统验证方法存在测试不完备与状态爆炸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etri网及其展开的OSEK/VDX程序建模与验证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给出一种基于颜色Petri网的OSEK/VDX关键组件与应用程序建模方法,可根据具体的应用程序构建相应的Petri网模型;(2)提出颜色Petri网的展开与反向展开方法,给出了具体的展开与反向展开算法。进而,将系统中并发任务安全性验证问题转换为Petri网目标标识的可覆盖性问题,并借助所提出的反向展开技术实现了 OSEK/VDX应用程序部分安全性问题的验证。相比传统的验证方法,本方法可以有效缩小需搜索的状态空间、缓解状态爆炸问题。(3)时间因素是影响OSEK/VDX应用程序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基于Petri网的程序验证方法往往忽略时间属性。本文将时间要素引入基于Petri网的OSEK/VDX应用程序建模方法中,给出考虑时间因素后的OSEK/VDX程序正确性验证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颜色Petri网的展开与反向展开技术对程序的死锁、任务安全性与任务同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林文杰[2](2020)在《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分割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遥感传感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不断发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逐渐成为主流。在更精细的空间尺度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呈现更丰富的地物细节信息,表现为信息内容的复杂性、空间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给传统遥感影像分割方法带来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分割模型和并行化的处理方法是有效提高大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精度和处理效率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分割方法及其并行化重构。前者利用层次化最小生成树模型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覆盖的复杂场景信息的有效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化模糊聚类分割方法构建层次化分割模型。后者基于子块切分的并行划分和区域化并行模糊聚类分割方法,实现大尺度高分辨遥感影像的快速、有效分割。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最小生成树模型中,以最小生成树为基本模型,从局部、区域和全局三个尺度,分别利用影像最小生成树域模型、最小异质性区域准则以及区域标号场模型刻画影像的层次化场景信息。其中,影像最小生成树域是一种同时考虑像素空间和光谱信息的影像表达模型,其表现出的空间集聚性对自适应地刻画地物边界有独特效果;同质子区域划分由最小异质性区域划分方法实现,该方法以区域的光谱信息和形状信息为合并准则,对抑制影像中琐碎地物引起的几何噪声有较好效果;同质子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由区域最小生成树模型描述,进一步降低了传统区域分割算法中用区域邻接关系描述区域间空间关联性时造成的冗余,从而提升了区域分割算法的计算效率。(2)在影像的层次化最小生成树基础上,结合区域化隐马尔可夫随机场-模糊聚类(Regional Hidden Markov Random Field-Fuzzy C-Means,RHMRF-FCM)方法构建影像的层次化模糊聚类分割模型。分割模型由RHMRF-FCM目标函数刻画,并由偏微分方法进行求解。为了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World View-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重点探讨了最小异质区域划分算法中划分尺度、光谱测度相似性权重、区域形状紧致度权重对最终分割结果的影响,以及对比分析了本文算法和e Cognition软件中多分辨率分割方法和分水岭算法。分割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出方法不仅能有效克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复杂场景中广泛存在的几何噪声影响,且分割精度优于对比算法。(3)为了提高大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同质子区域划分速度,在串行算法分析基础上,以子块切分为子任务划分准则,提出一种并行最小异质区域划分-子块缝合方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RHMRF-FCM算法的分割速度,从降低并行计算过程中的数据通信量角度,结合主从并行模式,设计一种低数据通信量的并行RHMRF-FCM算法。为了验证提出的并行分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并行分割代价和并行性能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并行方法与串行方法不仅分割精度上较为接近,而且计算时间、加速比和并行效率上均表现卓越,对于6.7千万个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最优分割时间仅为1小时,总体最高加速比达2075,并行效率曲线趋势表明提出方法在并行调度的均衡负载方面表现突出,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该论文有图67幅,表8个,参考文献120篇。

蒋春华[3](2020)在《多系统GNSS并行精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NSS精密数据处理是高精度GNSS大地测量及工程应用的关键。经历多年的研究,GNSS精密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已基本成熟,正朝着更高精度、更多样化应用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随着GNSS系统的发展与成熟,全球国家或区域参考站数量剧增,实时数据服务及产业兴起,GNSS精密数据处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大规模参考站和定位终端的数据处理规模庞大、计算耗时严重,靠提升硬件性能难以满足当前数据处理高效性和计算资源有效利用的迫切需求。其次,随着GNSS系统日益完善和现代化以及未来低轨导航卫星星座的发展,更多导航卫星投入全球应用服务,精密数据处理中与卫星有关的参数解算,其运算量大大增加、计算负担急剧增大。最后,实时或准实时GNSS数据处理与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对GNSS数据处理的低时延和高并发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计算机硬件及并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多系统GNSS大规模、高精度、高效率数据处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文围绕多系统GNSS并行精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将MPI、OpenMP以及Pthread并行技术与GNSS精密定轨与钟差确定、大规模精密位置解算及GNSS大气参数提取与建模等算法进行深度融合,并基于计算机集群平台予以设计和实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卫星轨道理论中的奇点问题,对拉格朗日/高斯无奇点卫星运动方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拉格朗日和高斯运动原始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出发,考虑圆轨道、圆赤道轨道和赤道轨道三种奇点情况,推导了一种全新的拉格朗日/高斯无奇点卫星运动方程,并探讨了方程的连续性。该方程完全消除了零因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卫星运动方程的奇点问题。2)针对多GNSS精密定轨与钟差确定的高时效的计算要求,本文基于MPI/OpenMP并行编程技术,提出了多系统GNSS精密定轨与钟差确定并行计算方法。针对GNSS精密定轨和钟差解算中核心处理过程耗时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并行处理策略与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线程数和不同进程数对计算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测站数不同数量GNSS系统下并行算法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进程和多线程技术均能提升GNSS精密定轨和钟差估计的效率,采用混合并行方法效率提升最大。且线程数越多、进程数越多,加速比也越大。并行方法对多测站和多系统的定轨和钟差估计效率提升更具优势。四系统精密定轨计算效率提高约30%,四系统钟差估计效率提高约59%,且两者精度损失均可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超快速轨道中的预报轨道随外推时间增加精度损失较快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时段混合并行超快速轨道高效确定新方法。分析了当前GNSS超快速产品预报轨道精度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并行解算思路来提高轨道更新频率,推导了 MPI分时段法方程叠加与OpenMP并行消参计算公式,设计了其处理流程。最终实现了多系统GNSS超快速轨道的并行确定方法。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将轨道更新频率从6小时提高到1小时。超快速轨道精度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报轨道结果比传统结果提高约30%。与国际同类轨道相比,新方法预报轨道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GPS、GLONASS、Galileo 和 BDS 轨道 1D RMS 分别为 3.21cm、5.08cm、5.56cm 以及 11.83cm,与国际同类产品最好精度水平一致。3)针对大规模双差网解测站坐标解算效率低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MPI技术与等价性理论的测站坐标并行计算新方法。首先推导了协因数阵、等价消参以及等价并行化的基本原理与算法。其次设计了等价并行算法的核心处理流程,最后对该新方法的精度和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应用中能够有效消去待估参数且精度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约10-9米)。基于此,利用实测数据开展了100个IGS站并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效率提升高达56%,且并行结果精度与串行处理相当。效率提升性能分析表明:该算法比传统串行算法以及高斯约旦并行算法具有更高计算效率,且随着计算规模增大其优势更明显。最后,基于集群开展的并行算例证明:新算法在集群环境同样适用,且所用节点越多计算效率越高,最高提高约19倍。4)针对大规模测站坐标解算计算量庞大、实时处理难度大、并发性强等问题,本文采用多种并行计算思路,设计并实现了 GNSS大规模事后及实时并行处理方法。一方面,对GNSS事后大规模位置解算采用MPI/OpenMP混合并行法。对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推导与分析,并对多进程多线程处理过程进行设计与实现。通过270个测站坐标解算实验,验证了该算法高效性,效率提升高达53.6%。另一方面,对GNSS实时大规模位置解算采用Pthread多线程并行方法。首先分析了并发多数据流和实时处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Pthread多线程并行实时处理流程和实验方案进行了设计。最终在MPI与Perl编程技术辅助下,基于实时数据流,实现了 1500个参考站的实时位置多线程并行解算。5)针对基于高时空分辨率多源气象资料的对流层建模,计算量巨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对流层参数并行解算方法,建立了一种顾及天周期信号的1°×1°中国对流层格网模型。早期基于多源气象资料的对流层模型,受数据时空分辨率限制,其建模仅考虑年和半周年周期项。本文基于最新资料ERA5提取的1小时时间分辨率对流层参数,提出一种顾及天周期变化信息的高时空分辨率对流层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MPI并行编程技术在集群平台,对该模型进行了构建。选用IGS对流层产品和ERA5提取格网信息对该模型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比东南部地区精度高,与GPT2w模型以及其它低时间分辨率模型相比,新模型具有更高精度。同时也证明了,并行计算对高时空分辨率对流层建模和精度提升的积极意义。此外,分析了 ERA5提取的对流层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中国高精度对流层建模及水汽等参数计算提供了参考。6)针对全球电离层模型构建效率提升问题,提出了一种GNSS电离层模型并行构建方法。全球GNSS地面参考站的增加及GNSS各系统的发展为GNSS电离层模型构建增加了巨大计算量,降低了数据处理效率。为此,本文实现了一种GNSS电离层的并行解算与建模方法。首先分析发现电离层模型构建耗时最大的处理过程分别是电离层TEC提取和模型解算。基于此,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采用不同并行策略以及混合并行方法的计算效率和模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并行计算能显着提高GNSS电离层建模效率,与串行方案、多进程方案和多线程方案相比,混合并行计算策略效率提升最为明显,从而为GNSS电离层建模提供一种新策略,有利于提升电离层产品的性能和时效性。

唐树林[4](2020)在《高分辨率计时器测试分析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高分辨率计时器作为一种专用的测试仪器,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在卫星上的星地对时、激光时间传递、高频激光测距、核物理试验等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外对计时器的测试分析,指标的衡量评估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测试工具。本论文根据所研究的高分辨率计时器硬件系统,对计时器软件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由此对事件计时器的测试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课题中对事件计时器的测试分析主要基于时间数字转换法和时间模拟转换法两个设计原理的计时器硬件平台,采用微处理器STM32F407进行程序设计,完成了与计时器硬件系统的通信和PC端应用程序的数据通信,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微处理器STM32F407中完成了μC/OSII操作系统的移植,进行了数据通信程序设计,实现了对计时器硬件系统的控制,并且基于USB通讯模块的设计,实现与PC端应用程序的数据通信,将测量数据上传供用户进行观察分析。2、在PC端进行计时器应用程序设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应用程序的界面和外观,调用USB动态链接库实现通信,运用Labwindows/CVI中的多线程技术实现数据的接收、数据处理和波形绘制的任务。3、对事件计时器工作时的外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温度影响的延时误差进行了测试分析,提出了温度校准方案,经过具体实施对测量数据进行了误差校正。4、从单次计时精度、积分非线性、时刻稳定度等方面来对高分辨率计时器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对评估频率稳定度的阿伦方差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对事件计时器时刻稳定度的评估软件,并将测量数据结果保存到本地,实现应用程序的数据持久化。本课题完成了底层微处理器的程序设计和PC端应用软件的测试分析功能,并经过测试,PC端的应用软件实现了对计时器的工作控制,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界面上波形的绘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误差校正和分析评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易俊[5](2020)在《GPU加速FD-OCT系统实时图像重建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系统的成像速度取决于相机采集速度和图像重建速度。目前的线阵相机技术完全能实现对大型图像数据的实时采集。但是采集到的图像数据特别大且每一线数据都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按照同一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计算量大且重复。因此如何让图像数据的每一线数据实现并行计算,提高FD-OCT图像重建速度是实时成像的关键核心工程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工程问题,本论文采用新型RTX 2080Ti显卡作为FD-OCT系统图像重建的计算处理器,通过把图像数据的每一线数据分配到不同的计算核心中进行同时并行的计算,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实现系统实时图像重建。相比传统GPU显卡,RTX 2080Ti显卡拥有更多计算核心(4352个核心单元)和更大显存容量(11G)、单精度浮点数计算能力比GTX1060显卡提升了 76%,保证了图像数据能够并行分配给更多的计算核心进行计算,实现实时图像重建。在程序设计中,使用CUDAC语言编写图像重建的程序。FD-OCT系统采集到的干涉信号数据和中间变量的传输部分使用了页锁定内存,GPU设备端能直接通过访问页锁定内存在主机端复制数据,干涉信号数据进入GPU中传输速率更快;在FD-OCT系统背景信号处理部分使用了共享内存读写背景信号数据,作为线程块中的内存块,线程块中的线程能直接访问,相比访问其他内存速度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所以将背景信号处理过程中反复被调用的中间变量存放在共享内存中,可以减少内存访问延时,提高计算效率,加速加快图像重建过程。通过实验结果数据对比分析,在对大小为1000线×1024像素/线的图像数据进行重建任务时,RTX 2080Ti显卡的计算速度相比CPU处理平台速度提高了 22倍,相比GTX1060显卡的计算速度提高了 2倍,整帧计算时间为10.5ms,能够保证在系统相机(线速度为92kHz/s)采集完一帧图像的同时完成一帧图像重建的计算,达到92帧/秒的实时图像重建。最后将该系统应用到多层光学视窗的中间胶层厚度测量中,提高多层光学视窗测量的速度和精度。

向东[6](2020)在《基于WEP-L水循环模型的产流并行计算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流域水文信息化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物理计算需要更多的时间开销,流域水文模型的模拟速度已不能满足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求。基于多核的水文模型并行计算技术是提高模拟速度的主流方法,然而如何合理的设计并行算法应用于水文模型,以及如何高效利用CPU、GPU的计算能力已成为快速模拟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WEP-L水循环模型的产流模块,选取OpenMP、MPI和CUDA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并行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并行化设计,并对设计模型进行了效果分析,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OpenMP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本文对子流域循环采取指数调度方式,分配子流域处理个数由大到小的递减,进行CPU上多线程动态分配。以及对存在循环依赖关系的全局变量采取线程私有化设计,解决数据竞争问题。并行化的模型适用于多核的单主机。当线程数为20时,黄河流域产流模块计算的总时间达到最小,由单线程的9556秒缩短至1219秒。当线程数为1820时,加速比峰值为7.8。(2)基于MPI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本文采用对等并行设计模式,全流域划分计算时间相对均匀的子区域,进行CPU上多进程静态分配。消息通信设计采取“点对点”和组通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传递。并行化的模型适用于多核的单主机或多主机集群。当通信开销增量大于产流计算时间减少量时,并行计算达到瓶颈。此时,进程数为10,黄河流域产流模块计算的总时间达到最小,由单进程的5874秒缩短至1231秒,加速比峰值为4.8。(3)基于CUDA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本文划分全流域为子流域个数均匀的处理量,依次分配给GPU上数以千计的线程计算,进行多线程静态分配。线程块数采用流多处理器数量的两倍最优设置,充分利用计算资源。以及强迫限制单线程占用寄存器个数,增加内存存取时间换取更多的线程数运行,从限制前的最短5251秒再次缩短为3422秒,加速倍数为普通主机串行计算的23倍。

黄翊杰[7](2020)在《半导体芯片测试数据写入性能的优化》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芯片生产制造过程中芯片测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效、低成本的测试方案和设备成了半导体行业中ATE公司不断追求的目标。同时,软件模拟测试与辅助实机测试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也越来越多,许多测试机的数据流一开始就进入电脑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封装,即软件处理数据的性能成为了影响完整芯片测试流程表现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处理因芯片集成度、复杂度不断提高导致的测试数据激增而产生的如数据流阻塞严重、测试软件IO占用过高、测试流程耗时过长等问题以提高芯片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即成了半导体行业重点讨论话题。本文以测试软件为主体,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介绍并分析了当前半导体行业与个别公司如Advantest公司采用的测试数据类型与方案,针对Advantest公司采用的使用EDL文件作为生成STDF数据文件过度文件的测试数据生成、写入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压缩算法和并行技术提高数据生成、转译、写入的效率的方案;2.结合测试数据本身的特性与实际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测试、比较了不同压缩算法应用于EDL、STDF文件处理流程中的优劣,最终选择了Deflate算法(包含在zlib库中)与LZ4算法来优化测试数据处理流程,并设计出了针对EDL文件转译STDF文件部分直接将数据压缩写入磁盘的方案;3.根据C++编程语言本身的技术方案,结合整个测试数据流程——生成EDL文件、转译为STDF压缩文件、STDF压缩文件的磁盘写入,分析两种算法流程中存在可进行并行化优化的部分,设计了全局流程的改进方案,用多线程的数据生成流、转译流缩短数据生成、存储耗时,在保证文件完整性情况下提高软件数据处理的性能与效率。最后比较两种算法方案的优缺点。本文针对芯片测试软件在处理芯片数据的流程中的特点,利用压缩和并行化方案改进了测试软件处理数据的表现。该改进方案在公司实际工程测试环境中,对多个工程数据进行测试比对都取得了不错效果。统计而言文件压缩率最低15.7%,最高可超过60%;时间消耗上平均减少了了接近30%,即本文优化测试数据处理的方案确实起到了改善软件数据处理性能的效果。

于斌[8](2019)在《MSVL程序的高效运行时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模仿真验证语言(Modeling,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Language,简称MSVL)是一种时序逻辑程序设计语言,是投影时序逻辑(Projection Temporal Logic,简称PTL)的可执行子集,其包含丰富的数据结构、函数调用以及同步和异步通信机制,已成功应用于并发系统、反应式系统和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模型描述、路径仿真和形式化验证。作为PTL的命题形式,命题投影时序逻辑(Propositional PTL,简称PPTL)具有完全正则表达能力,能够方便地对顺序、并行、区间相关和周期重复的性质进行描述。基于统一的PTL逻辑框架,现有的方法已经实现了对MSVL程序的运行时验证,用于检测程序的动态执行轨迹是否满足期望的PPTL性质。然而,目前的验证方法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针对单条执行路径的时序逻辑性质验证,没有充分利用当前已经广泛普及的多核设备和分布式网络,导致验证效率不高;其次,针对程序执行中分配的内存区域,没有进行动态追踪,使得程序中存在的内存泄漏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最后,针对含有分支路径的时序逻辑性质验证,不能保证发现的反例是所有路径中最短的,导致验证过程需要探索更多的状态空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围绕MSVL程序的高效运行时验证展开,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单机多核系统的MSVL程序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该方法将程序执行生成的状态序列分为若干个被同时验证的片段,每个片段由一个线程池负责,线程池中的多个线程同时对一个片段进行验证,当一定数目的片段被验证后,这些片段的验证结果会被及时汇总以检测能否得到最终的验证结果。基于LLVM平台,开发了验证器PPTLCheck,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目前的验证工具,PPTLCheck的验证效率更高,并适用于大规模程序的完全正则性质的验证。作为验证实例,研究了多线程程序中多个子线程是否正确交替执行的验证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建模和性质描述后,使用PPTLCheck工具对多线程程序的动态执行进行验证。然后,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网络的MSVL程序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该方法利用分布式网络中性能各异的多核机器对程序执行产生的状态序列片段同时进行验证,在每台机器中,一个片段进而又被分为若干个能够被并行验证的子片段。为了多台机器高效合作,建立了用于消息传递的通信机制和任务分配的调度机制,并给出了一种自适应算法以自动调节不同机器中验证线程的数量。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PPTLCheck+工具,实验结果表明,PPTLCheck+比PPTLCheck具有更高的验证效率。作为验证实例,研究了SQLite3数据库提供的API在调用过程中是否符合规范的验证问题,为此,开发了SQLite3Check工具,其通过分析网页上描述的API调用规范,得到相应的PPTL公式描述后,使用PPTLCheck+对调用SQLite3数据库API的程序进行检测。进而,提出了针对MSVL程序内存泄漏的运行时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动态符号执行技术尽可能多地运行程序的不同路径,在每条路径的执行过程中,后端检测器跟踪每个被访问的动态分配的内存块,计算指向每个内存块的指针数量,判断其是否发生泄露,并记录内存泄露位置和指向每个泄露内存块的变量变化情况,在程序执行后,将相应的内存释放语句添加到代码合适位置。基于KLEE工具和MSVL编译器,开发了DEF LEAK工具,实验结果表明,DEF LEAK能够发现更多的内存泄露,并更有效地帮助开发人员理解泄露发生的原因以安全修复内存泄露。最后,提出了含有非确定选择语句的MSVL程序的统一限界运行时验证方法。该方法基于MSVL的统一运行时验证方法和PPTL限界语义,构造深度递增的有界带标记的范式图(Bounded Labeled Normal Form Graph,简称BLNFG),以发现所有分支上违反性质的最短前缀,在资源有限或者不要求整个路径满足性质的情况下,该方法可用于说明在一定的搜索深度内,程序中不存在反例路径。以经典的互斥问题、哲学家就餐问题和银行家算法为案例,说明了所提验证方法对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黄朝华[9](2007)在《网络化数控操作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网络数控作为网络互联背景下的数控制造单元,日益受到国内外制造界的关注。网络数控系统具有信息易集成、功能易扩展的特点,因而可以为先进生产模式提供最底层的支持。网络数控操作平台作为网络数控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软件环境和网络数控系统直观的操作界面,是网络数控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通过操作平台有机地将优秀的CADCAM软件、生产管理软件加以功能集成,有利于短期内建成多功能网络化制造单元,对于提高国有制造企业的制造加工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网络数控操作平台的结构模式,将其功能划分为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运用IDEF系统分析方法对平台信息流进行研究,划分出五大功能模块,绘制出模块功能模型图,为信息集成做好准备工作;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Delphi 5.0开发操作平台软件,实现操作平台的信息管理;实现了串口通信模块、加工仿真模块与操作平台的集成,为进一步的功能集成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将远程视频技术集成入网络数控系统的方案,为网络数控系统提供直观的操作环境。该操作具有平台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学、移植性和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强等优点。

龙华飞,唐月华,欧阳蕙敏,邓千,黄河[10](2006)在《如何在Delphi开发环境中实现多线程的数据查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AMP(S军队住院伤病员管理系统)中多线程的实例,阐述在Delphi环境下,如何使用多线程来加快数据库服务器的查询,以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二、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etri网展开的OSEK/VDX应用程序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相关工作
    2.1 OSEK/VDX操作系统介绍
    2.2 Petri网及其展开
    2.3 本章小结
3 颜色Petri网的展开与反向展开
    3.1 颜色Petri网的展开
    3.2 颜色Petri网的反向展开
    3.3 考虑时间因素的Petri网展开技术
    3.4 相关工作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etri网的OSEK/VDX应用程序建模
    4.1 OSEK/VDX应用程序介绍
    4.2 CAN组件建模
    4.3 简单任务建模
    4.4 基于CAN通信的OSEK/VDX应用程序建模
    4.5 OSEK/VDX同步任务应用程序建模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Petri网展开技术的OSEK/VDX应用程序验证
    5.1 基于Petri网展开的死锁检测
    5.2 基于反向展开的多并发任务安全性验证
    5.3 OSEK/VDX任务同步问题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缩略语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2 基本理论
    2.1 图论基础
    2.2 模糊聚类方法
    2.3 并行计算
    2.4 精度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最小生成树模型
    3.1 影像的图模型
    3.2 影像的最小生成树模型
    3.3 最小异质区域划分
    3.4 区域最小生成树模型
    3.5 层次化最小生成树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层次化模糊聚类分割
    4.1 层次化模糊聚类分割模型
    4.2 分割模型求解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MST的层次化模糊聚类并行分割
    5.1 串行算法分析
    5.2 最小异质区域并行划分
    5.3 并行RHMRF-FCM算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多系统GNSS并行精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并行GNSS精密数据处理的研究背景
    1.2 GNSS并行数据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NSS大规模测站坐标解算
        1.2.2 GNSS精密轨道与钟差快速确定
        1.2.3 大气参数并行解算与建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GNSS精密定轨定位理论与方法
    2.1 GNSS精密定轨力学模型
        2.1.1 运动方程
        2.1.2 变分方程
        2.1.3 数值积分
    2.2 GNSS精密定轨定位观测模型
        2.2.1 GNSS精密定轨观测模型
        2.2.2 GNSS精密定位观测模型
        2.2.3 GNSS观测值线性组合
    2.3 GNSS精密定轨定位主要误差改正
        2.3.1 卫星有关误差改正项
        2.3.2 与测站有关误差改正项
        2.3.3 与信号传播有关误差改正项
    2.4 GNSS精密数据处理参数估计方法
        2.4.1 最小二乘法
        2.4.2 序贯最小二乘
        2.4.3 卡尔曼滤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精密数据处理并行关键技术
    3.1 并行计算简介
        3.1.1 并行计算的概念
        3.1.2 并行计算平台
        3.1.3 加速比
    3.2 GNSS并行数据处理
    3.3 MPI
        3.3.1 MPI简介
        3.3.2 MPI并行程序设计过程
        3.3.3 基于MPI高斯约旦法实验与分析
    3.4 OpenMP
        3.4.1 OpenMP简介
        3.4.2 OpenMP编程模型
        3.4.3 基于OpenMP并行消参实验与分析
    3.5 Pthread
    3.6 其他并行方法
        3.6.1 Perl脚本
        3.6.2 并行库ScaLAPACK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GNSS并行精密定轨与钟差估计方法研究
    4.1 GNSS并行精密定轨方法
        4.1.1 MPI分时段并行
        4.1.2 并行消参
        4.1.3 轨道更新
        4.1.4 并行定轨流程
    4.2 并行轨道确定实验与分析
        4.2.1 分析并行方法对定轨的精度的影响
        4.2.2 并行定轨算法对计算效率的提升情况
        4.2.3 最优并行策略用于超快速轨道确定的精度分析
    4.3 多系统GNSS混合多时段并行钟差估计新方法
        4.3.1 基于MPI/OpenMP混合多时段并行钟差估计基本原理
        4.3.2 基于MPI/OpenMP混合多时段并行钟差设计思路
        4.3.3 基于MPI/OpenMP混合多时段并行钟差估计流程与策略
    4.4 精密钟差并行估计结果及分析
        4.4.1 钟差并行估计方法对钟差估计精度的影响
        4.4.2 并行钟差估计的效率提升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NSS大规模测站坐标并行解算方法研究
    5.1 基于等价性理论的GNSS测站坐标并行解算方法
    5.2 GNSS测站坐标等价并行解算新方法的实验分析
        5.2.1 基于双差网解的等价性算法的数值精度分析
        5.2.2 基于MPI并行等价算法的精度和效率分析
        5.2.3 等价并行算法效率的进一步分析
        5.2.4 基于集群的并行等价算法的计算效率
    5.3 事后大规模GNSS测站坐标并行解算新方法
        5.3.1 基于MPI/OpenMP的分时段混并行测站坐标解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5.3.2 基于MPI/OpenMP的分时段混合测站坐标解算方法的设计流程
    5.4 事后测站坐标并行解算方法实验与分析
    5.5 实时大规模GNSS测站坐标并行解算方法
        5.5.1 基于非差的大规模实时精密定位处理方法
        5.5.2 大规模实时测站坐标并行解算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气参数的并行解算与建模
    6.1 中国区域ERA5提取对流层的精度分析
        6.1.1 ERA5 ZTD精度评估数据与方法
        6.1.2 ERA5 ZTD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及其时空变化特性
    6.2 基于ERA5资料的对流层并行建模
    6.3 电离层的并行解算与建模
        6.3.1 研究背景
        6.3.2 电离层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6.3.3 电离层建模并行处理策略
        6.3.4 电离层并行建模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完成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分辨率计时器测试分析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分辨率计时器整体设计方案
    2.1 计时器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硬件整体框架介绍
        2.2.1 TDC计时器平台总体框架
        2.2.2 TAC计时器平台总体框架
    2.3 软件总体设计介绍
        2.3.1 需求分析
        2.3.2 底层软件设计架构
        2.3.3 PC端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3.1 μC/OS_II操作系统以及移植
        3.1.1 μC/OS_II的任务管理和调度
        3.1.2 μC/OS_II操作系统的移植
    3.2 通信协议程序设计
        3.2.1 TDC计时器通信程序设计
        3.2.2 TAC计时器通信程序设计
    3.3 USB通讯模块设计
        3.3.1 USB协议简介
        3.3.2 USB OTG驱动库移植
    3.4 ARM控制程序设计
        3.4.1 TDC计时器底层ARM控制程序设计
        3.4.2 TAC计时器底层ARM控制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件计时器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4.1 应用程序界面设计
        4.1.1 USB通信功能
        4.1.2 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4.1.3 波形绘制缩放功能设计
    4.2 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4.3 数据接收与处理程序设计
        4.3.1 TDC计时器平台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3.2 TAC计时器平台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分辨率计时器功能算法设计
    5.1 单次计时精度
    5.2 测量数据校正设计
        5.2.1 TDC计时器测量数据校正
        5.2.2 TAC计时器测量数据校正
    5.3 积分非线性误差评估
    5.4 稳定度算法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功能验证
    6.1 测试环境
    6.2 人机交互操作和数据波形绘制功能测试
    6.3 数据校准方案测试
    6.4 常用功能算法测试
        6.4.1 单次计时精度测试
        6.4.2 积分非线性误差测试
        6.4.3 计时稳定度算法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结论
    7.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与项目研究

(5)GPU加速FD-OCT系统实时图像重建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2 FD-OCT技术的概述
        1.2.1 单色光干涉的理论
        1.2.2 FD-OCT的工作原理
    1.3 FD-OCT技术的主要应用
    1.4 GPU应用到FD-OCT系统中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FD-OCT系统组成及成像算法研究
    2.1 FD-OCT系统的组成
        2.1.1 系统光源
        2.1.2 光纤耦合器
        2.1.3 光谱仪
        2.1.4 FD-OCT系统光路
    2.2 FD-OCT图像重建过程
    2.3 FD-OCT系统图像重建算法
        2.3.1 三次样条插值算法
        2.3.2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形处理器(GPU)与CUDA并行计算架构
    3.1 图形处理器的概述
    3.2 CUDA的概述
        3.2.1 CUDA的编程模型
        3.2.2 CUDA内核结构
        3.2.3 CUDA内存结构
        3.2.4 共享内存
        3.2.5 CUDA的内存管理
        3.2.6 C++与CUDA混合开发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U的FD-OCT系统图像重建实现与验证
    4.1 基于GPU的FD-OCT系统的采集和图像重建方法研究
    4.2 FD-OCT系统图像重建的CUDA程序设计
        4.2.1 图像数据及中间变量的内存分配与传输
        4.2.2 FD-OCT系统背景信号处理的CUDA程序设计
        4.2.3 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运算的CUDA程序设计
        4.2.4 快速傅里叶变换运算的CUDA程序设计
        4.2.5 取模、取对数运算的CUDA程序设计
    4.3 实验验证及结果对比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D-OCT系统的多层光学视窗厚度测量
    5.1 基于FD-OCT的多光学视窗厚度测量系统组成
    5.2 基于FD-OCT的多层光学视窗厚度测量原理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6)基于WEP-L水循环模型的产流并行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水文模型概述
        1.1.2 并行计算概述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WEP-L水循环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2.1 流域水循环的研究意义
    2.2 流域概况及数据收集
    2.3 模型结构
        2.3.1 计算单元划分
        2.3.2 平面结构
        2.3.3 垂向结构
    2.4 模拟环境与步骤
    2.5 可并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Open MP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
    3.1 Open MP相关理论
        3.1.1 多线程运作方式
        3.1.2 执行模式
        3.1.3 制导指令与子句
    3.2 基于CPU下的多线程并行设计
        3.2.1 多线程任务划分设计
        3.2.2 数据竞争设计
        3.2.3 主要程序设计
    3.3 实现及效果分析
        3.3.1 实验环境
        3.3.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MPI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
    4.1 MPI相关理论
        4.1.1 多进程运作方式
        4.1.2 执行模式
        4.1.3 MPICH实现
    4.2 基于CPU下的多进程并行设计
        4.2.1 多进程任务划分设计
        4.2.2 消息通信设计
        4.2.3 主要程序设计
    4.3 实现及效果分析
        4.3.1 实验环境
        4.3.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UDA的模型并行计算设计与实现
    5.1 CUDA相关理论
        5.1.1 CUDA简介
        5.1.2 GPU下的多线程计算原理
        5.1.3 编程模型基础
    5.2 基于GPU下的多线程并行设计
        5.2.1 多线程任务划分设计
        5.2.2 参数设置
        5.2.3 程序编译
    5.3 实现及效果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半导体芯片测试数据写入性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及结构组织
第二章 EDL文件与STDF测试文件分析
    2.1 STDF测试文件
        2.1.1 STDF测试文件结构与特点分析
        2.1.2 STDF文件早期应用方案
    2.2 EDL文件
        2.2.1 EDL文件处理方案分析
        2.2.2 EDL文件结构与应用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算法分析与压缩方案设计
    3.1 压缩算法简介
    3.2 Deflate算法分析
        3.2.1 Deflate算法机制分析
        3.2.2 Deflate应用方案
    3.3 LZ4算法分析
        3.3.1 LZ4算法机制分析
        3.3.2 LZ4应用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缩方案程序设计
    4.1 程序流程详解
    4.2 程序流程改进
        4.2.1 特征提取模块
        4.2.2 压缩流设计
    4.3 压缩流程改进效果
        4.3.1 全局压缩比例与时间
        4.3.2 流程改进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行化方案程序设计
    5.1 并行化方案分析
        5.1.1 多线程相关内容简介
        5.1.2 测试流程分析
    5.2 并行化程序与流程设计
        5.2.1 线程池设计
        5.2.2 压缩过程的多线程设计
        5.2.3 数据同步设计
        5.2.4 并行化综合流程设计
    5.3 并行化方案实施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MSVL程序的高效运行时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序逻辑的研究现状
        1.2.2 时序逻辑编程的研究现状
        1.2.3 运行时验证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目前方法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技术背景
    2.1 投影时序逻辑
        2.1.1 语法
        2.1.2 语义
        2.1.3 导出公式与逻辑规则
    2.2 命题投影时序逻辑
    2.3 MSVL及MSVL编译器
    2.4 运行时验证方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运行时验证与其他验证方法的对比
        2.4.3 运行时验证的应用范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机多核系统的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
    3.1 MSVL程序的传统运行时验证方法
    3.2 基于单机多核系统的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
        3.2.1 基本框架
        3.2.2 插桩
        3.2.3 验证任务分配和结果合并
        3.2.4 验证模块中的相关算法
    3.3 实现和评价
        3.3.1 实现
        3.3.2 验证效率评价
        3.3.3 验证规模评价
        3.3.4 并行机制对性能的提升
    3.4 验证实例
        3.4.1 问题背景
        3.4.2 问题模型
        3.4.3 性质描述
        3.4.4 验证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网络的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
    4.1 基于分布式网络的并行运行时验证方法
        4.1.1 基本框架
        4.1.2 调度算法
        4.1.3 单个机器中序列片段的并行验证
    4.2 实现和评价
        4.2.1 实现
        4.2.2 验证效率评价
    4.3 验证实例
        4.3.1 问题背景
        4.3.2 违反SQLite3数据库API调用规范的实例
        4.3.3 API调用序列规范的描述
        4.3.4 实验结果
        4.3.5 相关工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SVL程序内存泄漏的运行时检测方法
    5.1 泄露实例
    5.2 MSVL程序内存泄漏的运行时检测方法
        5.2.1 方法框架
        5.2.2 插桩
        5.2.3 内存泄露检测、消除和修复
        5.2.4 动态符号执行
    5.3 实验结果
        5.3.1 针对单条执行路径DEF LEAK的性能
        5.3.2 采用动态符号执行后DEF LEAK的性能
    5.4 相关工作
        5.4.1 静态内存泄漏检测方法
        5.4.2 动态内存泄漏检测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SVL程序的统一限界运行时验证方法
    6.1 MSVL程序的统一运行时验证方法
    6.2 PPTL限界语义
    6.3 MSVL程序的统一限界运行时验证方法
    6.4 验证实例
        6.4.1 互斥问题
        6.4.2 哲学家就餐问题
        6.4.3 银行家算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网络化数控操作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概况
    1.2 网络化数控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网络数控的系统集成
        1.2.2 网络数控系统与FMS 的区别
        1.2.3 网络数控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任务
        1.3.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3.2 本人的主要工作
2 网络数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网络数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网络数控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2.3 通信网络设计
        2.3.1 公司层网络
        2.3.2 工作站层网络
        2.3.3 设备层网络
3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的系统分析
    3.1 操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及操作系统的选择
        3.1.1 操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1.2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操作系统的选择
    3.2 系统功能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3.2.1 系统分析方法简介
        3.2.2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3.3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的信息分析
        3.3.1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的信息分类
        3.3.2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信息流分析
4 通信软件功能设计
    4.1 通信模块的功能需求
    4.2 通信程序的编制
        4.2.1 串口通信程序的编制方法
        4.2.2 TCP/IP 协议通信程序的编制方法
    4.3 利用DELPHI 5.0 编制通信程序实例
5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的实现
    5.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5.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简介
        5.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5.2 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5.3 数据库的设计
        5.3.1 后台数据库的选用
        5.3.2 数据库的应用
        5.3.3 数据库的连接
        5.3.4 网络数控操作平台数据库特点
        5.3.5 数据表结构设计
        5.3.6 编码规范
    5.4 应用软件的制作
        5.4.1 主界面的设计
        5.4.2 加工设备管理模块界面设计
        5.4.3 NC 加工程序管理界面设计
        5.4.4 编程实例
6 总结与展望
    6.1 将远程视频技术应用于网络数控加工的展望
    6.2 应用远程视频技术的必要性
    6.3 远程视频技术的应用
        6.3.1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结构方案
        6.3.2 系统的设备配置
        6.3.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6.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如何在Delphi开发环境中实现多线程的数据查询(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多线程概念与作用
3 Delphi环境下多线程应用程序的创建
    3.1 线程构件
    3.2 Delphi中多线程同步
        3.2.1 事件和临界区的定义
        3.2.2 事件的使用
        3.2.3 多线程创建和添加OnTerminate事件
        3.2.4 多线程运行及销毁
4 结束语

四、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etri网展开的OSEK/VDX应用程序验证方法研究[D]. 张雪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分割方法研究[D]. 林文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3]多系统GNSS并行精密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蒋春华. 山东大学, 2020(12)
  • [4]高分辨率计时器测试分析软件设计[D]. 唐树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GPU加速FD-OCT系统实时图像重建的研究与实现[D]. 易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2)
  • [6]基于WEP-L水循环模型的产流并行计算研究[D]. 向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半导体芯片测试数据写入性能的优化[D]. 黄翊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MSVL程序的高效运行时验证方法研究[D]. 于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网络化数控操作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黄朝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6)
  • [10]如何在Delphi开发环境中实现多线程的数据查询[J]. 龙华飞,唐月华,欧阳蕙敏,邓千,黄河. 医学信息, 2006(04)

标签:;  ;  ;  ;  ;  

Delphi5中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