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粘非织造布生产中牵伸狭缝距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家坛[1](2021)在《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使用塑料、一次性物品带来的大量废弃物,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人们亟需寻找可代替石油基聚合物的环境友好型材料。聚乳酸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成为石油基聚合物的替代品。目前,非织领域内主要是聚乳酸纺粘热轧产品,该类产品的表面光滑但不柔软。同时,聚乳酸熔喷材料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并未实现稳定的生产。为改善聚乳酸产品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本课题从工艺角度出发,结合纺粘水刺复合技术、熔喷技术,制备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聚乳酸熔喷材料。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纺粘、熔喷气流场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指导实验。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纺粘、熔喷气流场模拟。纺粘气流场中,在0.8 m/s的冷却风速环境下存在稳定的纤维牵伸点,牵伸风压的改变不影响冷却吹风的气流场分布。熔喷气流场中,气流流速和温度在喷嘴口下方15-20 cm处发生波动。第二部分为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牵伸风压和水刺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随着牵伸风压的增大,纤维结晶度增大,产品横纵向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增加,纵强高达147 N/5cm,横强高达344 N/5cm。随着水刺压力和水刺道数的增加,产品横纵向断裂强度显着提升,纵强高达152 N/5cm,横强高达354 N/5cm,产品的柔软性表现出先硬挺再柔软的趋势。牵伸风压对产品透气、透湿性的影响远大于水刺工艺参数。第三部分为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探究了热风牵伸压力和网帘接收距离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随着牵伸风压的增大,纤维直径可达3.56μm,产品透气性下降,过滤性能提升。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加,纤维直径在3-4μm,产品透气性和过滤性能均得到提高。工艺改进后的聚乳酸熔体静电纺材料在15 g/m2时就能实现过滤效率在95%以上,实现低定量高滤效。
邹志伟[2](2020)在《插层熔喷气流场模拟及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纤维直径细,过滤性能优异,材料的孔隙小,比表面积大。但材料的蓬松性不够好,在熔喷材料中加入常规纤维,增加材料的厚度和蓬松性能,提高材料的吸音性能和保温性能。本文首先采用FLUENT软件对熔喷气流场和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插层熔喷气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插层出风口的气流速度和位置的变化对熔喷气流的速度和温度影响不大,但影响熔喷气流的偏转程度。熔喷气流压力的改变,影响气流场的速度,对温度影响也不大,但影响了纤维直径的变化。对熔喷和插层熔喷进行实验,根据不同的工艺参数制造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熔喷工艺参数时,纯熔喷纤维比插层熔喷材料中的熔喷纤维直径更细。熔喷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高于插层熔喷,但保温和吸音效果低于插层熔喷非织造材料。随着插层气流速度的增加,材料的过滤保温和吸音性能都变大;随着熔喷气流速度的增加,纤维变细,材料结构内部孔隙数量变多,保温吸音和过滤性能都变好;改变插层出风口的位置,会影响插层纤维进入熔喷气流中与熔喷纤维结合的位置,影响插层熔喷材料中纤维混合状态,和材料的吸音保温和过滤性能。相同的单位面积质量,不同的熔喷和涤纶纤维比例,随着中空涤纶纤维比例的增加,厚度增加,保温和吸音性能增加,过滤性能降低。
王敏[3](2016)在《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双组分纺粘水刺是将双组分纺粘工艺与水刺工艺相结合的一种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它通过螺杆挤出机将两种聚合物熔融,经过滤计量后从喷丝孔挤出形成双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经冷却牵伸后铺网,最后双组分纤网经水刺开纤和缠结形成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纺粘水刺技术是直接从聚合物到非织造材料,所以其生产效率高,而且其产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过滤材料、擦拭材料和人造革等领域。虽然国内有两家企业实现了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投产,但生产工艺的探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以聚酯和聚酰胺6切片为原料,通过纺粘水刺设备制备了中空双组分纤维和双组分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首先研究了原料的熔融指数、热稳定性以及流变性能;同时重点研究了纺粘过程中牵伸气流压力对双组分纤维热性能、结晶性能、取向结构、表面形貌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面密度、PET/PA6配比以及水刺能量对双组分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表面形貌、厚度、孔径分布、过滤性能、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ET和PA6切片的熔融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PET熔体的流动性要好于PA6熔体;PET和PA6熔体都是假塑性流体,其表观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剪切速率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低剪切速率时,PET和PA6熔体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快速下降,当剪切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熔体表观粘度变化趋势减小。2.PET组分的熔点随着牵伸气压的增大而升高,而PA6组分熔点随气压增大基本不变;当牵伸气压大于1.5 Bar时,PET组分有两个连续的熔融峰,即主峰和小肩峰,这说明纤维中折叠链片晶和伸展链片晶共存。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也是随着牵伸气压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通过双组分纤维截面和表面形貌可知,双组分纤维由8瓣PET和8瓣PA6相间排列组成,且两组分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面,这表明两组分不相容。当牵伸气压增大时,双组分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而其平均直径和断裂伸长率都减小。3.随着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面密度的增大,其厚度增大,平均孔径减小;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也是随着纤网面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与此同时它的过滤阻力也是逐渐增大的。当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面密度增大时,它的横纵向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力都是逐渐增大的,但其纵向拉伸强力大于横向拉伸强力,纵向撕裂强力小于横向撕裂强力。4.对于PET/PA6配比分别为50/50、60/40和70/30的这三种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它们表面的纤维基本裂离为超细纤维,而中间层的纤维大部分都是保持完整的中空结构。当PET/PA6配比为50/50时,材料的平均孔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是最大,而其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最小。随着材料中PET组分比例的增大,其平均孔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是呈减小的趋势,而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增大。5.随着水刺能量的增大,非织造材料的厚度和平均孔径减小,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增大;它的横纵向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力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水刺能量为24.46J/g时,其拉伸和撕裂性能最好。
王俊南[4](2016)在《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组分纺粘纤维加工技术是双组分纺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突破点,而牵伸工艺是双组分纤维加工技术的核心。目前纤维牵伸的两种主流方式是刚性握持的罗拉牵伸和柔性握持的气流牵伸。但是罗拉牵伸的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双组分纺粘高速生产的需求,因此,不能在线完成双组分纺粘纤维的在线牵伸;气流牵伸的最大缺陷在于其单向握持的特性需要很高的气压才能提供足够的牵伸作用力。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寻找一种具有双向握持并能在线完成双组分纺粘纤维牵伸的装置—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通过分析双组分纤维在基于“梯形”结构摩擦牵伸装置内的受力机理,构建了适用于“梯形”结构摩擦牵伸装置的作用力模型。发现本文模型与实测值的重合度较高。表明该模型能够用来预测双组分纤维在“梯形”结构的摩擦装置内的受力。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摩擦装置的过丝性能,分析了摩擦装置内气流流场特征。验证了管式牵伸系统内气流速度,发现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性很好。表明利用数值模拟可以很好的数值模拟能很好的表征气流速度沿着轴线的速度分布规律。利用响应面优化法,以“过丝效果”为优化准则,最终获得摩擦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探究了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牵伸风压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直径、力学特性以及结晶度有显着的影响,而在相同的牵伸风压下,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特性影响较为显着。
李亚兵[5](2015)在《皮芯型聚酯/聚烯烃纺粘熔喷复合成型及产品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纺熔复合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耐磨性好,屏蔽性能优异”的特点,一直是用即弃卫生用品和过滤领域的热点。在目前的非织造市场上,对卫生及医用方面的纺熔复合非织造布需求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市场,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是市场的推动力,也是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本论文就如何提高用于卫生及医用方面纺熔复合产品的主要性能(力学性能、柔软度和阻隔性能)以及节约生产中的成本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课题。首先,基于国内外纺熔复合成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采用皮芯型双组分聚酯/聚烯烃纺粘熔喷复合的方案。一方面是利用低熔点皮层热粘合纺熔复合的原理来提高产品柔软度和强度;另一方面皮层和芯层原料的价格及熔点差异可以节约成本和能耗。要实现这一目标,生产设备的效率和稳定性,工艺技术的先进和灵活性则是不容低估的关键因素。通过生产设备对纤网成型影响的研究,确定了用于PE挤出的单螺杆挤出机、用于PP和PET挤出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管道分配熔体形式的纺丝箱体、长径比为4:1的3.5m矩形喷丝板、双侧吹风的冷却、正压宽幅狭缝气流牵伸及烘房结构的热风粘合生产系统。其次,为了增强产品的阻隔性能和节约能耗,采用创新型的在线翻网复合技术。选取了直线成网和翻网成网三种不同面密度(13g/m2、18g/m2、24g/m2)的试样,对它们的透气性、力学性能以及孔径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通过采用翻网成网技术,试样的平均孔径减小,透气性下降,阻隔性增强,断裂强力增大;通过网帘下风机的抽吸规律研究,得出经过翻网工艺后,生产能耗降低了30%左右,极大的节约了能耗。最后,将面密度为60g/m2的PE/PP皮芯双组分SMS复合材料和单组分SMS复合材料的性能(拉伸性能、柔软性能、孔径、透气性、耐静水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E/PP皮芯双组分SMS非织造复合材料的柔软性、耐静水压性能、过滤性能均优于单组分SMS非织造复合材料;透气性和过滤阻力比单组分SMS非织造复合材料稍差;两种试样的纺粘纤维和熔喷纤维细度相差不大。因此皮芯双组分SMS复合材料在医疗卫生、室外防护、过滤等应用领域更有竞争优势。本文结合产品性能和生产能耗的分析,对皮芯型聚酯/聚烯烃纺粘熔喷复合生产线的设备系统特点、核心部件结构及机理进行详尽的介绍,对于皮芯双组分纺粘技术以及自主研发双组分SMS生产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力[6](2014)在《基于静电分丝器作用下聚酯(PET)纺粘产品均匀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粘法是一种将聚合物熔融经拉伸成丝直接成网的成本效益非常高的一种非织造产品生产方法。纺粘产品的均匀度直接影响着其产品的外观、手感和力学能性能。由于采用的是直接成网的方法,纤网的均匀度控制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提高纺粘均匀度方面,有通过改进牵伸装置,添加偏转辊,摩擦分丝法和静电分丝法。前人主要从控制熔体温度、调节计量泵、抽单体风量、牵伸压力、侧吹风速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提高纺粘产品的均匀度,但在对采用简单易行、效果显着的静电分丝器来改善纺粘产品均匀度方面的研究在国外都十分欠缺。特别是在国内,对于采用静电分丝器来改善纺粘均匀度的研究罕见报道,在这方面做专门的学术研究的人稀少,已经将静电分丝器用于实际生产的厂家更是寥寥无几。该项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本课题对纺粘均匀度的表征指标重新进行了定义计算,借助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计算模拟了放电针与接地辊之间的电场状况为静电分丝器的改进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了方差分析法分析了静电分丝器各参数与产品均匀度的关系,得出了这三个影响因素对纺粘产品均匀度的影响的显着性:电压对产品均匀度有显着影响,电流对产品均匀度有一定的影响,放电针尖与接地辊之间距离对产品均匀度无明显影响,同时确定了最优应用参数:静电电压为14.8KV,直流电流为0.4mA,放电针尖与接地辊间距为50mm,在此条件下,生产得到的产品所表现出的均匀性最佳。本文首先在综合通常用于表征非织产品均匀度的三个CV值的基础上,通过Matlab数学软件里面提供的Fuzzy Logic Toolbox模糊理论工具,综合克重、厚度和透气率三者的CV值,得出一个表征非织产品均匀度的综合指标值。其次对静电分丝器进行了探索性设计与应用,运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二维模型,计算模拟了放电针与接地辊之间的电场状况,得出了影响静电分丝器正常工作的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对静电分丝器进行了改进设计。在使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静电分丝器分丝后得到的薄型PET产品均匀度优于未经过静电分丝器分丝生产得出的产品;确定了静电电压、直流电流和放电针尖与接地辊之间距离对薄型PET纺粘产品综合均匀度的影响显着程度,得出:静电电压值对产品综合均匀度有显着影响,直流电流有一定影响,放电针尖与接地辊之间距离对产品均匀度无明显影响;同时确定了最佳应用参数:静电电压为14.8KV,直流电流为0.4mA,放电针尖与接地辊间距为50mm,在此条件下,生产得到的产品所表现出的均匀性最佳。最后对PET纺粘产品的取向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可以通过取与纵横向夹角为45度方向的布样进行拉伸测试,通过观察其断裂痕迹与水平线夹角的大小来对取向CD方向的纤维数量进行定性判定。
崔凯[7](2014)在《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纺粘法针刺非织造布是纺粘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员,经干燥的纤维级聚酯切片经熔融纺丝,铺成均匀的纤维网,然后通过两道针刺加固工序制成非织造材料。其特点在于将纺丝工艺与非织造中的针刺加固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的非织造材料在土工合成材料领域具有特殊性能,其各项力学、水力学性能均优于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材料。但是,国内外学术及工程界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水力学性能缺乏系统研究,工程设计依据多是参照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非织造材料,本文的相关研究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品,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技术有其特殊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材料生产各个重要环节的设备特点及参数,包括起到熔融作用的螺杆挤出机、熔体过滤器、计量泵装置及原理、侧吹风装置及原理、管式气流牵伸器及其牵伸原理、分丝铺网装置及原理、针刺加固工艺及其特点。并设计了各个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以便对工艺特性及产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关键工序有侧吹风工序、分丝铺网工序以及针刺工序。本课题测试了实验用纤维级聚酯切片的特性粘度,测试结果为[η]=0.649dl/g.作为工艺设计时的参考数据。课题重点研究了聚酯纺粘针刺和涤纶短纤维针刺产品四个单位面积质量级别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断裂强度及伸长率、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握持强力及伸长率,将同等克重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测试的四种单位面积质量的土工布,涤纶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纵横向拉伸断裂强度、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以及握持强力均大于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前者的各项力学指标均约是后者的2倍。克重较低时(低于250g/m2),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比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低;随着克重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及握持拉伸变形稳定性逐渐增大,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也逐渐增大,但增长缓慢;克重为400g/m2的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其拉伸断裂伸长率为44.3%,而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断裂伸长率达到90%。以上结论为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和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本课题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另一项重要性能:水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土工布的垂直渗透性和水平导水性。垂直渗透性以垂直渗透系数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了纤维直径、土工布厚度、土工布实验层数对垂直渗透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垂直渗透系数为0.25cm/s-0.37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和厚度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垂直渗透系数增大;单位面积质量较小时,由于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测得的垂直渗透系数随着测试层数的不同,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但克重较高时,随着测试层数的增加,垂直渗透系数逐渐增大。水平导水性以水平导水系数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土工布的压缩性能(法向压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纤维直径和法向压力对土工布水平导水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水平导水系数为0.30cm/s-0.72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逐渐增大;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在开始时迅速减小,当法向压力再增大时,水平导水系数趋于一个定值,这个定值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和纤维直径。
伍时锦[8](2012)在《国产丙纶纺粘热轧非织造布生产线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国产丙纶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相关工艺问题和解决方案。
赵博[9](2010)在《纺粘非织造布的新技术和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的起源、工艺原理、工艺类型、原料、新技术和发展方向等的特点,指出新型纺粘设备应具有效率高、能耗少、灵活性好、适应性强、保养方便和产品质量优的性能。
赵博[10](2010)在《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纺粘法生产技术是依靠气流的作用将聚合物牵伸细化成长丝纤维,然后长丝纤维又在气流的作用下随机铺放到接收装置上形成纤网。由于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属于一步法生产技术。目前,纺粘法主要采用气流拉伸工艺,它依靠拉伸装置提供的高速气流对丝条进行拉伸,由于纺丝、拉伸、铺网和加固是连续进行的,所以要求拉伸在极短的时间中完成,因此,它采用的拉伸方法与普通化学纤维纺丝的牵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影响聚合物气流拉伸性能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间的关系较复杂,因此,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在非织造布领域中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就以纺粘工艺中影响纤网结构的根本原因——聚合物气流拉伸模型和气流拉伸机理研究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该研究不仅使得纺粘工艺的理论更趋于完整,而且对如何提高纤网的质量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以便于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规律,为提高非织造布产品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纺粘法喷射流场理论的建模和数值模拟;二是在对前人纺粘聚合物牵伸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纺粘法喷射流场理论模型完整的聚合物牵伸模型;三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就有关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等影响进行了仿真实验和讨论。论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背景,首先就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研究和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几何外形研究等做了一简单的综述,然后从国外和国内的两个方面,综述了聚合物纺粘非织造布气流拉伸机理研究的特点、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等情况。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情况,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比较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他们研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介绍了我国在纺粘气流拉伸方面的研究情况,分析和评价了聚合物纺粘气流拉伸的数学模型,展望了纺粘气流拉伸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指出重点在于开发纺粘新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最后介绍了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的工艺类型、原料、新技术、几种典型的新型纺粘设备、发展方向和特性等等。论文第二章介绍了有限差分方法,论述了建立有限差分的两种基本方法,即采用的Taylor级数展开法和采用的控制体积积分法。介绍了控制微分方程离散化成代数方程后,求解代数方程组的常用方法。建立了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根据纺粘非织造布气流拉伸的机理和特点,纺粘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由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边界条件等等组成。湍流模型采用κ—ε方程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中的控制体积法对纺粘喷射流场理论模型进行离散化,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差分方程。论文第三章讨论了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求解方法,并对几种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相应的流场矢量图等。通过流场矢量图的分析,发现:适当设计牵伸器的收缩比,能使气流速度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对纺粘聚合物熔体进行气流牵伸,使纤维直径变细。论文第四章介绍了粒子图像测速仪的性能和特点,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对五种设计参数的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气流速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和数值模拟求解结果,所得的试验测试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从而显示了本文所建立的数值模拟算法能够预测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论文第五章讨论了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以及有关工艺参数对最终纤维直径等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纺粘气流牵伸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给出了完整的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采用五阶Runge-Kutta法求解该理论模型,数值求解结果和试验测定结果相吻合。给出了纺粘聚合物气流牵伸模型,它包括五个方程,即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本构方程和结晶动力方程,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求解牵伸器的喷射流场,预测的直径和结晶度与实测的十分吻合,分析了纺粘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等的影响,得出:聚合物流量越小,聚合物熔体初始温度越大,气流初始温度越大,气流初始速度越大时,可以使纤维直径减小,并能提高纺粘成网的质量。同时,该方法也显示了本研究在对纺粘设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文给出了基于纺粘喷射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完整的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进行了研究,从而能准确预测纺粘非织造布纤维直径等,它对非织造布加工中利用牵伸气流的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纺粘非织造布生产中牵伸狭缝距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粘非织造布生产中牵伸狭缝距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聚乳酸简介 |
1.2.1 聚乳酸单体——乳酸 |
1.2.2 聚乳酸的合成 |
1.2.3 聚乳酸的改性 |
1.3 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
1.3.1 聚乳酸纤维的制备 |
1.3.2 聚乳酸及其纤维的性能 |
1.3.3 聚乳酸在非织造材料领域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SIMPLE算法的FLUENT气流场模拟 |
2.1 引言 |
2.2 CFD软件概述 |
2.3 Fluent软件的基本介绍 |
2.3.1 Fluent离散原理 |
2.3.2 Fluent基本控制方程 |
2.3.3 Fluent迭代求解方法 |
2.3.4 Fluent的湍流模型 |
2.4 纺粘气体流场的仿真求解过程 |
2.4.1 创建几何模型和区域离散化 |
2.4.2 选择解算器和基本控制方程 |
2.4.3 设置模型流体材料及边界条件 |
2.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5 熔喷气体流场的仿真求解过程 |
2.5.1 创建几何模型和区域离散化 |
2.5.2 选择求解器与基本控制方程 |
2.5.3 设置模型流体材料及边界条件 |
2.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性能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原料性能表征 |
3.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
3.3.1 纺粘工艺参数 |
3.3.2 水刺工艺参数 |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3.4.1 面密度测试 |
3.4.2 厚度测试 |
3.4.3 纤维结晶度测试 |
3.4.4 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
3.4.5 力学性能测试 |
3.4.6 透气性能测试 |
3.4.7 透湿性能测试 |
3.4.8 柔软性能测试 |
3.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1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厚度 |
3.5.2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纤维结晶度 |
3.5.3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纤维微观形貌 |
3.5.4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力学性能 |
3.5.5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透气性能 |
3.5.6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透湿性能 |
3.5.7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柔软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
4.2.1 熔喷工艺流程 |
4.2.2 熔喷工艺参数 |
4.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3.1 面密度测试 |
4.3.2 纤维形貌与分布 |
4.3.3 透气性能测试 |
4.3.4 过滤性能测试 |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1 牵伸风压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4.2 接收距离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4.3 熔喷实验总结 |
4.5 聚乳酸熔体静电纺复合材料的制备 |
4.5.1 工艺参数 |
4.5.2 结构与表征 |
4.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插层熔喷气流场模拟及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发展 |
1.1.1 熔喷工艺原理及产品特点与应用 |
1.1.2 熔喷新材料与新产品 |
1.2 插层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以及应用范围 |
1.2.1 插层熔喷非织造材料工艺原理及过程 |
1.2.2 插层熔喷复合非织造材料的应用 |
1.3 熔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熔喷牵伸气流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2 聚合物熔体拉伸机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插层熔喷模拟分析 |
2.1 FLUENT软件的简介 |
2.2 控制方程的建立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2.3 湍流模型的建立 |
2.4 熔喷气流场的模拟 |
2.4.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
2.4.2 求解器SIMPLE |
2.4.3 建立熔喷气流场几何模型 |
2.4.4 网格划分及基本原则 |
2.4.5 设置参数 |
2.5 熔喷和插层熔喷模拟对比 |
2.6 插层气流速度对插层熔喷气流的影响 |
2.7 插层气流对不同熔喷牵伸气流压力下的熔喷气流的影响 |
2.8 插层出风口上端距喷丝板高度Y对牵伸气流的影响 |
2.9 插层出风口距喷丝板轴线距离X对牵伸气流的影响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插层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与测试 |
3.1 原料的选用 |
3.1.1 聚丙烯(PP) |
3.1.2 高卷曲中空涤纶短纤维 |
3.2 工艺条件设计及制备插层熔喷材料 |
3.2.1 熔喷工艺参数设计 |
3.2.2 插层装置参数 |
3.3 不同工艺参数下插层熔喷样品的制备 |
3.4 基本性能测试 |
3.4.1 厚度 |
3.4.2 透气 |
3.4.3 压缩回弹性 |
3.4.4 力学性能 |
3.4.5 纤维直径的测量 |
3.4.6 保温性能测试 |
3.4.7 吸音性能测试 |
3.4.8 过滤性能测试 |
3.4.9 表面形貌观察 |
第四章 插层熔喷材料性能分析 |
4.1 不同PP/PET的比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1 PP/PET的比例对微观结构影响 |
4.1.2 PP/PET的比例对材料厚度的影响 |
4.1.3 PP/PET的比例对材料透气性能的影响 |
4.1.4 PP/PET的比例对材料压缩回弹性的影响 |
4.1.5 PP/PET的比例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6 PP/PET的比例对材料吸音性能的影响 |
4.1.7 PP/PET的比例对材料保温性能的影响 |
4.1.8 PP/PET的比例对材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插层风速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插层风速对基本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插层风速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2.3 不同插层风速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插层风速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4.3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基本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熔喷PP纤维直径的影响 |
4.3.3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3.4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
4.3.5 不同牵伸气流压力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4.4 插层出风口距喷丝板的高度Y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1 高度Y对基本性能的影响 |
4.4.2 高度Y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4.3 高度Y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
4.4.4 高度Y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4.4.5 高度Y对材料截面形状的影响 |
4.5 插层出口距离喷丝板轴线的距离X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5.1 不同水平距离X的材料的基本性能 |
4.5.2 不同水平距离X的材料的吸音性能 |
4.5.3 不同水平距离X的材料的保温性能 |
4.5.4 不同水平距离X材料的过滤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纺粘非织造材料 |
1.1.1 纺粘非织造工艺和特点 |
1.1.2 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发展 |
1.1.3 纺粘中牵伸工艺的研究 |
1.2 水刺非织造材料 |
1.2.1 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和特点 |
1.2.2 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发展 |
1.3 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 |
1.3.1 双组分纺粘水刺工艺和特点 |
1.3.2 双组分纤维 |
1.3.3 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应用 |
1.4 双组分纺粘水刺材料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状况 |
1.4.2 国外研究状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组分纺粘原料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测试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3.2 熔体流动指数分析 |
2.3.3 热失重分析 |
2.3.4 毛细管流变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ET/PA6双组分纤维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双组分纤维的制备 |
3.2.3 测试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3.2 热失重分析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3.3.4 取向度分析 |
3.3.5 形貌分析 |
3.3.6 拉伸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ET/PA6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
4.2.3 测试表征方法 |
4.3 不同面密度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
4.3.1 形貌特征分析 |
4.3.2 厚度分析 |
4.3.3 孔径分析 |
4.3.4 过滤性能分析 |
4.3.5 拉伸性能分析 |
4.3.6 撕裂性能分析 |
4.4 不同PET/PA6配比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
4.4.1 形貌特征分析 |
4.4.2 孔径分析 |
4.4.3 过滤性能分析 |
4.4.4 拉伸性能分析 |
4.4.5 撕裂性能分析 |
4.5 不同水刺能量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
4.5.1 形貌特征分析 |
4.5.2 厚度分析 |
4.5.3 孔径分析 |
4.5.4 过滤性能分析 |
4.5.5 拉伸性能分析 |
4.5.6 撕裂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组分纺粘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双组分纺粘工艺原理 |
1.1.2 双组分纺粘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超纤非织造材料的研究 |
1.2.2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超纤非织造材料的应用 |
1.3 牵伸方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机械牵伸方式 |
1.3.2 气流牵伸方式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6 本课题的研究和意义 |
第二章 双组分纺粘新型牵伸装置的设计、受力分析及验证 |
2.1 新型牵伸装置的设计 |
2.1.1 设计原理 |
2.1.2 新型牵伸装置的基本结构 |
2.1.2.1 新型牵伸装置的选择 |
2.2 新型牵伸装置-摩擦牵伸管制备 |
2.3 新型牵伸装置的受力分析 |
2.3.1 PET/PA6中空-橘型纤维的受力机理 |
2.3.2 单瓣纤维的受力机理 |
2.4 双组分纺粘纤维的摩擦系数 |
2.5 新型牵伸装置受力分析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牵伸方式基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及结果验证 |
3.1 国内外牵伸气流数值模拟的研究概况及FLUENT软件的简介 |
3.1.1 国内外牵伸气流数值模拟的研究概况 |
3.1.2 FLUENT软件的简介 |
3.2 牵伸气流的流体力学基础 |
3.2.1 新型牵伸装置内流体控制方程组的选择 |
3.2.2 离散格式及求解方法的选择 |
3.2.3 计算区域(新型牵伸系统结构) |
3.2.4 网格划分 |
3.2.5 边界条件 |
3.3 新型牵伸系统内牵伸气流的数值模拟 |
3.3.1 计算条件 |
3.3.2 新型牵伸系统内气流流场的特征 |
3.3.2.1 速度场分布 |
3.3.2.2 压力场分布 |
3.4 模拟结果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梯形”牵伸装置的优化 |
4.1 过丝系数 |
4.1.1 过丝系数的概念 |
4.1.2 压力因子(ε) |
4.1.3 牵引系数(η) |
4.1.4 长迂曲度(μ_Q)、局部迂曲度(μ_(Ji)) |
4.2 摩擦牵伸管的结构参数对过丝系数的影响 |
4.2.1 1号板的伸入长度 |
4.2.2 倾斜管的倾斜长度 |
4.2.3 1/2号板之间的间距 |
4.2.4 1/2组之间的间距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的制备及新型牵伸装置对其特性的影响 |
5.1 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制备 |
5.1.1 原料特性 |
5.1.2 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的制备工艺 |
5.2 新型牵伸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特性的影响 |
5.2.1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细度的影响 |
5.2.2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5.2.3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皮芯型聚酯/聚烯烃纺粘熔喷复合成型及产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组分 SMS 非织造复合材料简介 |
1.2 双组分 SMS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双组分 SMS 非织造复合材料的成型研究 |
2.1 双组分纺粘设备系统对成型的影响 |
2.2 熔喷系统对成型的影响 |
2.3 在线加固方式对成型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丝成网系统接收复合成网的方式和影响 |
3.1 在线直线成网复合方式 |
3.2 在线翻网成网复合方式 |
3.3 直线成网与翻网成网复合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料及试样各项基本性能测试 |
4.1 原料性能 |
4.2 PP/PE 纺粘试样截面形态观察 |
4.3 PP/PE 纺粘试样力学性能测试 |
4.4 PP/PE 纺粘试样的柔软度测试 |
4.5 PP/PE 纺粘试样的耐静水压测试 |
4.6 PP/PE 纺粘试样的透气性测试 |
4.7 PP/PE 纺粘试样的孔径分布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组分 SMS 和单组分 SMS 产品性能对比 |
5.1 双组分和单组分 SMS 非织造布性能测试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基于静电分丝器作用下聚酯(PET)纺粘产品均匀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基于MATLAB模糊工具产品综合均匀度的构建 |
2.1 模糊理论 |
2.2 MATLAB模糊理论工具FUZZY LOGIC TOOLBOX |
2.3 变异系数CV值 |
2.4 非织产品均匀度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电分丝器的初始设计与改进及电场模拟 |
3.1 静电分丝器的原理 |
3.2 静电分丝器的设计及其第一次实验 |
3.3 静电分丝器电场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验证及测试分析 |
4.1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简介 |
4.2 静电分丝器的第二次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4 静电分丝器主要应用参数对产品综合均匀度值的影响 |
4.5 长丝取向情况的测试及长丝取向情况与综合均匀度的关系 |
4.6 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简介 |
1.2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生产设备与工艺设计 |
2.1 原料性能 |
2.2 聚酯纺粘设备与工艺设计 |
2.3 分丝成网设备及工艺设计 |
2.4 针刺加固设备及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3.1 PET切片特性粘度测试 |
3.2 纺粘法聚酯纤维性能测试 |
3.3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力学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水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 垂直渗透性 |
4.2 水平导水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国产丙纶纺粘热轧非织造布生产线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产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1.1 断丝 |
1.1.1 熔体温度过高, 使熔体粘度过低 |
1.1.2 熔体温度过低 |
1.1.3 油炉温度设定值过高 |
1.1.4 喷丝孔异常 |
1.1.5 清洁 |
1.2 静电 |
1.3 翻网 |
1.3.1 断丝 |
1.3.2 网下吸风过大或过小 |
1.3.3 网帘状况 |
1.4 缠压网辊 |
1.5 成品表面云斑 |
1.6 缠轧辊 |
1.7 成品均匀性 |
2 结语 |
(10)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纺粘非织造工艺理论及相关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几何外形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纺粘法非织造设备和原料的新进展 |
1.3.1 设备方面新进展 |
1.3.2 原料方面新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及其有限差分离散 |
2.1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 |
2.1.1 湍流模型的选择 |
2.1.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2.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3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有限差分方程 |
2.3.1 控制体积法简介 |
2.3.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二维有限差分方程 |
2.4 有限差分方程的求解 |
2.4.1 逐线迭代法和三对角阵(TDMA)法 |
2.4.2 松弛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数值模拟 |
3.1 差分格式的选择 |
3.2 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有限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
3.2.1 基本变量法求解的困难与交错网格的引入 |
3.2.2 动量方程的离散 |
3.2.3 SIMPLE算法 |
3.2.4 贴体坐标的应用 |
3.2.4.1 贴体坐标基本概念与坐标变换 |
3.2.4.2 贴体坐标下控制方程的转换与离散化 |
3.2.4.3 贴体坐标下计算平面上的SIMPLE算法 |
3.2.4.4 生成贴体坐标网格的微分方程法 |
3.2.5 商用软件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
3.3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数值求解结果 |
3.3.1 数值模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实验测试 |
4.1 粒子图像测速仪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
4.1.1 工作原理 |
4.1.2 PIV粒子图像测速仪的系统结构 |
4.1.3 示踪粒子 |
4.2 流场测试实验装置 |
4.3 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粒子图像测速仪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聚合物熔体在纺粘非织造牵伸器中的气流牵伸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 |
5.1 聚合物熔体在纺粘非织造牵伸器中的气流牵伸模型 |
5.2 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模型数值求解 |
5.2.1 实际工业应用纺粘非织造宽狭缝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5.2.2 实际纺粘非织造宽狭缝牵伸器气流牵伸模型的数值求解与结果 |
5.2.3 纤维直径和结晶度实测结果及其数值求解结果的比较 |
5.3 纺粘非织造布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影响的仿真试验 |
5.3.1 聚合物流量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5.3.2 聚合物熔体初始温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5.3.3 气流温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5.3.4 气流速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获奖情况 |
四、纺粘非织造布生产中牵伸狭缝距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 肖家坛.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插层熔喷气流场模拟及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D]. 邹志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3]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D]. 王敏.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4]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D]. 王俊南.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5]皮芯型聚酯/聚烯烃纺粘熔喷复合成型及产品性能的研究[D]. 李亚兵. 东华大学, 2015(12)
- [6]基于静电分丝器作用下聚酯(PET)纺粘产品均匀度的研究[D]. 刘力. 东华大学, 2014(04)
- [7]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D]. 崔凯. 东华大学, 2014(05)
- [8]国产丙纶纺粘热轧非织造布生产线工艺分析[J]. 伍时锦.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01)
- [9]纺粘非织造布的新技术和进展[J]. 赵博. 纺织机械, 2010(01)
- [10]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D]. 赵博. 东华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