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卜冰冰[1](2021)在《Graves病患者再次131I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患者首次131I治疗失败再次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间隔时间、甲状腺相关指标与预后结局的状况,探讨Graves病患者再次行放射性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44名于我院行再次131I治疗的Graves病住院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病程、年龄、民族、体重等一般资料,登记两次吸碘时间、甲状腺组织计划摄碘量、实服131I剂量,测定其治疗前血清FT3、FT4、TRAb、TGAb、TPOAb、甲状腺摄碘率、计算甲状腺重量,研究上述指标与Graves病患者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结果:44例再次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中,其治疗有效率为84.1%,与首次治疗基本一致,再次131I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与两次131I治疗间隔时间(X2=5.503,P=0.019)、再次131I治疗前患者甲状腺重量(X2=4.189,P=0.041)、再次治疗时患者病程(Z=3.030,P=0.002)、FT3(Z=3.866,P=0.001)、FT4(Z=3.447,P=0.001)、TPOAb(Z=2.014,P=0.044)有关,其中病程为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发生甲减的独立保护因素,行再次放射性碘治疗时患者病程越长,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性越小。结论:首次放射性碘治疗失败的Graves病患者,可进行第二次131I治疗,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但间隔时间及病例的选择应个体化。
高彦[2](2020)在《乳腺磁共振BI-RADS亚分类与超声、病理对照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Fischer’s评分法结合ADC值及血管征对BI-RADS-MRI4类病变亚分类的可行性。目的:我们想借助Fischer’s评分法结合ADC值将肿块样强化的BI-RADS-MRI4类病变进行亚分类;借助Fischer’s评分法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血管征将非肿块样强化的BI-RADS-MRI4类病变进行亚分类;并与Fischer’s评分法分类进行对照,证明其可行性,以期提高BI-RADS分类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乳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458例(排除月经周期的影响),所有病人中共380例有病理结果,经排除10例由于没有行超声检查而导致没有超声诊断结果的患者,最终共37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手术之前均行乳腺磁共振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扫描完成后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分析,包括形态、边缘、大小、强化方式等;测量并记录动态增强曲线、早期最大强化率、ADC值、血管征等数据。首先根据Fischer’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合根据之前研究确定ADC值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对肿块样强化的BI-RADS-MRI4类病变进行评分,借助Fischer’s评分法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血管征对非肿块样强化的BI-RADS-MRI4类病变进行评分,分别绘制并比较Fischer’s评分法的ROC曲线与磁共振亚分类法的ROC曲线,采用Z检验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利用Kappa分析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两种分类方法的比较:根据此前研究,肿块样强化病灶以ADC值=1.08 × 10-3 mm2/s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界值,非肿块样强化病灶以血管征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界值,进行磁共振亚分类;同时绘制并分析磁共振亚分类法与Fischer’s评分法的ROC曲线;磁共振亚分类法与Fischer’s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0.864,磁共振亚分类法的AUC明显高于Fischer’s评分法的AUC(Z值为6.401,P值<0.0001);Fischer’s评分法的Kappa值为0.571,与病理结果为中度一致,磁共振亚分类法的Kappa值为0.833,与病理结果诊断的一致性较高,因此磁共振亚分类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优于Fischer’s评分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2.磁共振亚分类法4A、4B、4C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在370例病变中,BI-RADS-MRI 4类病变共163例。其中4A类病变共44例,良性病变41例,恶性病变3例;4B类病变共42例,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20例;4C类病变共77例,恶性病变74例,良性病变3例。4A、4B、4C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47.6%、96.1%。结论:Fischer’s评分结合ADC值及血管征对BI-RADS-MRI4类病变的亚分类,在保持较高敏感性的同时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而且数据显示磁共振亚分类方法4A、4B、4C的阳性率符合BI-RADS 4类病变亚分类标准,能使乳腺MRI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降低了误诊及漏诊率,避免了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同时此研究方法简易适用、方便快捷,便于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此磁共振亚分类法进行分类,为患者减轻不必要的有创检查。第二部分BI-RADS-MRI4类亚分类与超声、病理对照分析。目的:我们利用第一部分研究内容对BI-RADS-MRI 4类病变进行合理的亚分类,以病理为金标准,与BI-RADS-US4类病变亚分类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优劣势,帮助临床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降低穿刺活检率。方法:搜集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乳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458例(排除月经周期的影响),所有病人中共380例有病理结果,经排除10例由于没有进行超声检查而没有超声检查结果的病例,最终共370例患者纳入研究。超声分类4类病变共297例,其中4A类病变84例,4B类病变107例,4C类病变106例。所有患者手术之前均行乳腺磁共振检查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DWI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磁共振采用磁共振亚分类方法进行诊断;超声按照超声亚分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Medcalc12.7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绘制并比较磁共振亚分类法与超声亚分类法的ROC曲线;利用Z检验比较两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采用Kappa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绘制超声4类病变与磁共振亚分类病变与病理良恶性病变对照的柱状图,对两种诊断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剖析。结果:1.磁共振亚分类法与超声亚分类法的比较:磁共振亚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超声亚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磁共振亚分类法的AUC高于超声亚分类法的AUC(Z值为4.928,P值<0.0001)。磁共振亚分类法与超声亚分类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8.34%、91.16%,磁共振亚分类法与超声亚分类法的特异性分别为85.19%、65.61%,说明磁共振亚分类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超声亚分类法。磁共振亚分类法的Kappa值为0.833,超声亚分类法的Kappa值为0.829,因此磁共振亚分类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高于超声亚分类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2.超声4类病变与磁共振亚分类及病理对照结果:超声4类病变共297例;4A类病变共84例,其中恶性病变共13例,磁共振亚分类均升为4B以上病变,良性病变共71例,有42例(59%)病变降为3类及以下病变;超声4B类病变中恶性病变共48例,有42例(87.5%)病变升为4C及以上病变,良性病变共59例,其中有34例(58%)降为3类及以下病变;4C类病变中恶性病变共100例,有51例(51%)病变升为5类,4C良性病变共6例,均降为4B以下病变。由此可见超声4类病变亚分类良性病变的磁共振亚分类大部分有所降级,恶性病变的磁共振亚分类大部分有所升级,超声4类病变亚分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磁共振亚分类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更高,说明磁共振亚分类的准确性与特异性较高。结论:磁共振亚分类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超声亚分类法,对于超声诊断为4类病变的乳腺病变,通过MRI检查可以检出很多良性病变,避免了穿刺活检,因此对超声诊断为4类的病变有必要进行MRI检查,从而提高乳腺4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以便帮助临床制定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
王乔羽[3](2018)在《叶酸补充与癌症发生风险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叶酸补充对癌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E mbase,Pubmed等中英文电子数据库,clinical trials.gov等临床试验相关网站,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月。筛选所有关于叶酸补充(≥0.4mg/日)与癌症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使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excel表格提取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结果: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2 108名受试者。分析结果显示,(1)在癌症的类别方面,叶酸组和对照组的癌症总体发生率(n=62108,RR=1.07,95%CI:0.971.17,P=0.165)、结直肠癌发生率(n=46604,RR=0.95,95%CI:0.611.48,P=0.828)、肺癌发生率(n=44723,RR=1.24,95%CI:0.961.60,P=0.093)、乳腺癌发生率(n=37525,RR=0.82,95%CI:0.631.06,P=0.125)、前列腺癌发生率(n=16306,RR=0.74,95%CI:0.411.32,P=0.307)、血液系统肿瘤发生率(n=29971,RR=0.98,95%CI:0.761.27,P=0.89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不同受试者类型方面,有结直肠腺瘤史的受试者,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3492,RR=1.27,95%CI:0.951.71,P=1.10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心血管疾病史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58576,RR=1.06,95%CI:0.971.17,P=0.19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叶酸组的不同干预措施方面,单用叶酸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1532,RR=0.99,95%CI:0.581.67,P=0.96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叶酸和其他B族维生素合用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37914,RR=1.07,95%CI:0.961.69,P=0.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叶酸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20272,RR=1.00,95%CI:0.771.29,P=0.99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叶酸和阿司匹林合用时,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1960,RR=1.43,95%CI:1.002.03,P=0.04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随访时间方面,随访时间至少5年,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28537,RR=1.10,95%CI:1.011.20,P=0.03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少于5年,叶酸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癌症发生率(n=33571,RR=1.03,95%CI:0.841.27,P=0.74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比较补充≥0.4mg/日的叶酸组和对照组对癌症的总体发生率、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影响;对有结直肠腺瘤史、心血管疾病史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补充叶酸对癌症的总体发生率无显着影响;当叶酸和阿司匹林合用时,癌症的总体发生率略微增加;当随访时间至少5年时,癌症的总体发生率也略微增加。
靳凤梅[4](2018)在《乳腺癌ABVS表现与ER、PR、Her-2及Ki67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征象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核增殖标记物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以及ABVS检查、具有分子标记物结果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乳腺癌患者,共118个病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微钙化、冠状面“汇聚征”及BI-RADS分类等。回顾性分析以上指标与PR、Her-2、ER、Ki67及人乳腺球蛋白(hMAM)的相关性。结果1.PR、Her-2、ER及Ki67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70.3%、74.6%、74.6%、90.7%。2.边缘“毛刺征”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2=45.999,P<0.05;?2=39.967,P<0.05)。3.冠状面“汇聚征”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2=6.974,P<0.05;?2=7.118,P<0.05)。4.肿块内微钙化与Her-2阳性表达相关(?2=48.821,P<0.05)。5.肿块大小与Ki67阳性表达相关(?2=9.985,P<0.05)。6.肿块形态与ER、PR、Her-2、Ki6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7.ABVS对乳腺癌BI-RADS分类与人乳腺球蛋白(hMAM)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22,P=0.000)。结论1.乳腺癌ABVS征象,例如:病灶大小、病灶内微钙化、边缘“毛刺征”,尤其是冠状面“汇聚征”与分子生物学指标PR、Her-2、ER、Ki67等有一定的相关性,ABVS对乳腺癌BI-RADS分类与hMAM表达呈正相关,拓宽了超声诊断乳腺癌的视野,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夯实了客观依据。2.以常规超声为基础,ABVS作为诊断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超声医师的主观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专业的帮助。
靳凤梅,马苏美,王惠,冯菲,李金船[5](2017)在《乳腺病灶超声学检查方法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常规超声、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体检和肿瘤筛查的主要检查手段,CT、MRI、核医学检查是辅助手段,此外,对缺乏影像特征的病灶可行CEUS及穿刺活检。本文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及现状进行综述。
姜昊旻[6](2016)在《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和探讨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20-35岁育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关系,选取103名确诊时处于围妊娠期(定义为分娩前9个月至分娩后1年内)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下文用“围妊娠期患者”代),同时选取619名确诊时距上次妊娠1年以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下文用“经产患者”代)和171名确诊时无产育史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下文用“未产患者”代)作为对照组,在肿瘤侵犯包膜、肿瘤多灶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103例围妊娠期患者和619例经产患者发现,(1)围妊娠期患者中有48例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经产患者中276例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两组比较在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2)围妊娠期患者与经产患者在病灶数目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围妊娠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为59.22%(61/103),经产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为42.65%(264/619),两组比较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4)围妊娠期患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为47例,经产患者为311例,两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比较103例围妊娠期患者和171例未产患者发现,(1)围妊娠期患者中有48例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未产患者中79例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两组比较在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2)围妊娠期患者与未产患者在病灶数目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围妊娠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为59.22%(61/103),未产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为45.61%(78/171),两组比较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上具有差异显着(P<0.05);(4)围妊娠期患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为47例,未产患者为80例,两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结论:围妊娠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与经产患者相比,在肿瘤侵犯包膜、肿瘤多灶性以及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围妊娠期患者较经产患者发生率增加。围妊娠期患者与未产患者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增加,两组比较肿瘤侵犯包膜、肿瘤多灶性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妊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作用。
刘增,顾虹,康宇龙[7](2014)在《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文中认为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 ,最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
汪娇[8](2013)在《乳腺专用PET(PE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128例临床发现初患乳腺肿物的女性患者乳腺专用PET(PEM)、钼靶及超声检查结果,比较PEM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乳腺癌诊断的效能,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PEM检查结果与钼靶、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PE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筛选128例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或乳腺超声发现乳腺肿物的女性患者,行双侧乳腺PEM检查,PEM检查后两周内行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2)分析PEM图像,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最佳SUVmax,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将定性诊断与定量诊断进行分析,比较二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效能;(3)根据钼靶、超声BI-RADS分级将乳腺肿物非贴壁的123例患者进行分级,再根据钼靶、超声及PEM检查结果进行再分级;(4)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PEM与钼靶、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并比较三者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诊断中的效能;(5)将PEM与钼靶、超声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应处理与分析。结果:(1)根据病理结果,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所占比例最高,乳腺良性病变以腺纤维瘤所占比例最高;(2)PEM图像乳腺癌病灶常表现为18F-FDG摄取异常浓聚,以2级摄取为主,良性病变则多表现为18F-FDG摄取无明显异常浓聚,以0级摄取为主,病理良性组与恶性组SUVmax比较显示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1);(3)绘制ROC曲线,并选取SUVmax范围2.0~6.0,以0.2为组距,进行不同SUVmax临界值诊断效能评价,通过比较,SUVmax4.2时各项诊断指标均较高,诊断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78.8%,阳性预测值91.4%,阴性预测值56.5%,准确度78.9%,在乳腺癌病灶具体诊断指标上,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4)PEM对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叶状肿瘤及其他特殊类型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4%、83.3%、100.0%、100.0%、100%,较钼靶、超声高;PEM对于导管内癌的诊断准确率(86.6%)与超声诊断水平(86.6%)持平,较钼靶(100.0%)略差,这与原位癌代谢活动较低有关;(5)比较PEM与钼靶、超声在乳腺癌中的诊断准确率,运用x 2检验,x2= 1.872,P值= 0.39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EM与钼靶、超声相比在乳腺癌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差异。(6)将PEM与钼靶、超声联合应用于诊断乳腺癌,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98.8%)。结论:(1)乳腺癌PEM图像常表现为FDG摄取异常浓聚,良性病变则多表现为无明显异常浓聚,但PEM显像存在部分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2)通过绘制ROC曲线得SUVmax4.2作为最佳诊断分界点,此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最高;(3)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4)PEM对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叶状肿瘤及其他特殊类型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钼靶、超声高;(5)PEM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特点,对于较小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6)将PEM与钼靶、超声联合应用于诊断乳腺癌,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蔡春玲,任元珍,黄东梅,张蕊[9](2007)在《临床核医学科的管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陈秀萍,游宝娥,白天旭,王旭光[10](2001)在《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文中研究指明 1 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核医学检查可能受到的影响核医学检查包括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后者主要指放免分析,受检者不受射线照射。体内诊断方法主要是影像诊断,国内主要设备是SPECT,约250台左右,每年受检人数在百万人次以上,其中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约占10%左右。SPECT所应用到的放射性药物90%以上是锝标记物(半衰期为6.02小时,单一纯γ射线,能量140Kev),少部分是131Ⅰ(半衰期为8.04天,81%为γ射线,能量是364Kev)及201TL半衰期
二、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Graves病患者再次131I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核医学检查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2.5 治疗方法 |
2.6 疗效判定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碘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乳腺磁共振BI-RADS亚分类与超声、病理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Fischer,s评分法结合ADC值及血管征进行BI-RADS亚分类的可行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BI-RADS-MRI亚分类与超声、病理对照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叶酸补充与癌症发生风险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数据提取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 |
2.3 癌症发病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015级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
(4)乳腺癌ABVS表现与ER、PR、Her-2及Ki67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仪器与研究方法 |
2.2.1 常规超声检查 |
2.2.2 ABVS检查 |
2.3 主要试剂 |
2.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2.5 结果判定标准 |
2.5.1 ABVS检查的判定标准 |
2.5.2 免疫组化的判定标准 |
2.5.3 hMAM表达水平的诊断标准 |
2.6 技术路线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理结果(见表2) |
3.2 免疫组化学结果(见表3) |
3.3 ABVS检查结果 |
3.4 乳腺癌ABVS表现与ER、PR、Her-2、Ki67的相关性 |
3.5 ABVS对乳腺癌BI-RADS分类与hM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乳腺癌边缘“毛刺征”与PR、Her-2、ER、Ki67的相关性 |
4.2 乳腺癌微钙化与PR、Her-2、ER、Ki67的相关性 |
4.3 乳腺癌大小与PR、Her-2、ER、Ki67的相关性 |
4.4 乳腺癌形态与PR、Her-2、ER、Ki67的相关性 |
4.5 乳腺癌冠状面“汇聚征”与PR、Her-2、ER、Ki67表达的相关性 |
4.6 ABVS对乳腺癌BI-RADS分类与hM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5)乳腺病灶超声学检查方法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检查 |
1.1 二维超声成像 |
1.2 多普勒超声成像 |
1.3 UE |
1.3.1 助力式弹性成像 |
1.3.2 SWE |
1.3.3 ARFI |
1.4 三维超声成像 |
1.5 DOT |
1.6 CEUS |
2 乳腺钼靶X线摄影 (mammography, MG) |
4 核医学检查 |
5 CT检查 |
6 影像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
7 小结与展望 |
(6)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妊娠相关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
2.2 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 |
2.2.1 妊娠期激素水平与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 |
2.2.2 生育相关因素与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 |
2.2.3 碘摄取与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 |
2.3 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 |
2.3.1 病史及体格检查 |
2.3.2 实验室检查 |
2.3.3 超声检查 |
2.3.4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
2.3.5 核素扫描 |
2.3.6 病理学检查 |
2.4 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 |
2.4.1 手术治疗 |
2.4.2 激素抑制治疗 |
2.4.3 放射性碘治疗 |
2.5 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2 术前检查 |
3.3 手术方式 |
3.4 术后辅助治疗 |
3.5 术后随访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病例特点 |
4.2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性的关系 |
4.3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多灶性的关系 |
4.4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4.5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 |
4.6 术后随访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性的关系 |
5.2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多灶性的关系 |
5.3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5.4 妊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关系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乳腺专用PET(PE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8)F-FDG PEM显像在乳腺癌诊断应用中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PEM检查筛选标准 |
1.1.2 PEM检查显影剂 |
1.1.3 PEM检查相关仪器设备 |
1.1.4 PEM检查 |
1.1.5 手术方法 |
1.1.6 病理学分析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病理结果 |
1.2.2 PEM检查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PEM与钼靶、超声比较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效能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钼靶超声检查筛选标准 |
2.1.2 钼靶、超声图像分析 |
2.1.3 手术方法 |
2.1.4 病理学分析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钼靶、超声分级汇总 |
2.2.2 PEM与钼靶、超声诊断乳腺病变符合比较 |
2.2.3 PEM与钼靶、超声诊断乳腺癌符合比较 |
2.2.4 PEM与钼靶、超声诊断准确率比较 |
2.2.5 PEM对钼靶、超声的补充作用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方法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核医学检查可能受到的影响 |
2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受检查的心理特点 |
3对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受检查者进行核医学检查的要求 |
四、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Graves病患者再次131I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卜冰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乳腺磁共振BI-RADS亚分类与超声、病理对照分析[D]. 高彦. 山东大学, 2020(12)
- [3]叶酸补充与癌症发生风险的系统评价[D]. 王乔羽. 成都医学院, 2018(01)
- [4]乳腺癌ABVS表现与ER、PR、Her-2及Ki67的相关性研究[D]. 靳凤梅. 兰州大学, 2018(10)
- [5]乳腺病灶超声学检查方法的现状与展望[J]. 靳凤梅,马苏美,王惠,冯菲,李金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10)
- [6]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特点分析[D]. 姜昊旻. 吉林大学, 2016(09)
- [7]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J]. 刘增,顾虹,康宇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4(12)
- [8]乳腺专用PET(PE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 汪娇.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7)
- [9]临床核医学科的管理体会[J]. 蔡春玲,任元珍,黄东梅,张蕊. 实用医技杂志, 2007(29)
- [10]育龄、妊娠、哺乳期妇女的核医学检查[J]. 陈秀萍,游宝娥,白天旭,王旭光.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