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移动存储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杰[1](2019)在《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测绘工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领域,测绘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测绘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地理信息易复制、易传播,一旦地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泄露,就会引发诸多风险。当今测绘生产单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护制度,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有可能会发生诸多地理信息安全事故。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套秘密信息保护机制,预先采取防范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致力于测绘生产单位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的研究。以T市S局测绘部门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找出测绘部门在涉密信息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人才培育机制、设施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用人机制、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培育组织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原有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最终探索出一套更加详细的秘密信息保护机制,这个机制对其他测绘生产单位有借鉴意义,并值得运用与推广。
何竹康[2](2019)在《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银行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发展,信息科技逐渐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能力,信息科技水平领先的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优势显着。因此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大,希望借助信息科技建设来推动业务发展和业务创新。然而商业银行往往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薄弱。近几年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社会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石河子农合行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发展相对缓慢,信息科技管理水平不高。石河子农合行已经认识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于全行业务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理念、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已经成为石河子农合行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并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分类、特点、定义以及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而对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最终识别确定了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的八个大类:信息科技治理风险、战略管理风险、信息科技运维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系统开发风险、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管理风险、合规风险。针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发现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和管理流程进行风险监测。结合石河子农合行评估的信息科技风险问题及目前的管理现状,提出要建立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组织、制度、流程体系,并从优化信息科技治理方式、重视信息科技战略管理、科学开展信息安全工作、健全开发管理流程、加强运维管理能力、提高外包管理能力、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提高合规管理质量等八个方面进行风险防控。本文结合石河子农合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总结出适合核心系统托管的农村合作银行可行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流程和具体的防控方法,对我国同类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项斌[3](2018)在《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消息传递、资源共享的主要渠道,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网络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促使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越来越多,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它的广泛应用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多新的威胁。在一个存在敌手的网络环境中,保证会话参与方安全的通信成为了维护网络稳固发展的重要因素。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是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机制,协议使得通信参与方相互认证身份并且生成共享密钥保护后续的通信内容。传统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通过用户口令来实现身份认证和共享密钥生成,常常遭受到来自网络攻击者的撞库攻击、密码猜测攻击、仿冒攻击、中间人攻击等。随后,为增强协议的鲁棒性,存储技术被应用到协议设计中,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由此形成。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利用设备的存储能力,通过注册手段获取额外的认证参数,大大提高了协议抵抗攻击的能力。本文对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基于三种不同的新兴场景,设计提出了高效安全的协议。其中,无线体域网场景下的协议通过异或运算和哈希散列函数方法实现;远程医疗场景下的协议通过椭圆曲线密码学方法实现;车载自组织网络场景下的协议通过迪菲-赫尔曼算法思想实现。在协议的安全分析中,本文一方面采用攻击者视角,模拟对协议的攻击来进行非正式化的安全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正式化的形式(BAN逻辑、协议自动化分析工具或者随机预言机模型)来证明协议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协议的性能分析中,通过对比相关协议的安全特性和计算、存储方面的成本,可知本文设计的新协议综合表现较好。
李勇,李秀芬,王鹏[4](2016)在《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数据安全防护现状,在分析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建设难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建设目标,并给出了建设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和设计原则,对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基于数据安全治理的分级防护解决方案,可形成具备"智能识别、主动防护、监控响应"能力的一体化防护体系。
卜海玉[5](2016)在《移动Web前端性能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几年,得益于移动终端的兴起,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已成为新的商业战场。对于反应迟缓、用户体验差的移动站点和应用,用户会毫不犹豫地转投同类其它更优秀的产品作为替代。因此提高移动Web系统性能和体验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所面临的主要课题。移动Web系统性能优化关键点之一就是降低用户访问延时。本文就针对于各类前端优化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以移动Web前端和Hybrid APP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类前端优化技术和框架,旨在设计出一套良好的前端优化解决方案和前端架构。从减少HTTP请求优化入手,对页面中HTTP请求过多问题进行探讨,给出多种技术解决方案。之后同现有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势。最终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使用,使得页面载入减少大约36%的加载时间。之后本文使用新一代HTML5移动存储技术Local Storage解决了过去Cookie等各种Web存储的弊端,并对Local Storage进行独立封装,目的是使得其API在易用性和性能上达到最优。论文最后使用移动前端Hybrid技术开发一款计算器移动应用APP,使用MVC思想构造Web前端架构,解决大型移动站点开发中架构组织和代码混乱等问题。通过HTML5、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为基础,在确保站点性能和页面加载速率前提下大量使用先进技术,同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优化与实践。前端技术依旧在不断的发展,本文所阐述的多种前端优化技术现阶段已投入于实际工作之中,不但大幅降低了HTTP请求和加快了移动端载入速度,并且经过实践总结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晶晶[6](2015)在《基于ISO27001的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风起云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国民经济正方兴未艾,依赖于互联网经济的中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信息已成为了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资源,信息安全变成了企业赖以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如今,在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甚至是生死存亡,它已悄然地变为了一项企业的重要资产。数据是现代企业关键业务发展的支撑和基础,不仅包括企业财务数据、计算机产生的数据,还包括企业文化、品牌、知识产权、雇员信息、顾客信息等,像其它重要的商业资产那样,信息资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进行妥善管理和保护。本文描述了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实施过程。运用"PDCA"过程方法论,基于ISO/IEC270011国际标准,建立了适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SMS),将北京XX企业信息管理置于不断安全的良性循环中;本文对ISO/IEC27001标准、风险管理、"PDCA"过程方法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很多案例做了大量的研究,依据标准调研了北京XX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并对差距进行有效的分析,依据企业信息资产的特点设计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设计了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编写了可覆盖11个安全域,39个控制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程序文件,制订了有效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对公司员工进行连续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等,并在组织ISMS体系实施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配合:购买了防火墙、UPS、交换机、域控服务器以及自主研发了NAS存储服务器等设备,使得信息资产所面临的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之内。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实施运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信息资产安全,有效地保护了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存储、控制,建立健全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使公司业务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运行。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取得了IS027001认证,保护了公司的竞争力、提高了公司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维护了公司在客户心中的信誉、增强了公司发展的凝聚力。本文为中小企业成功的建设和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李琍[7](2015)在《发射台站技术网的安全防护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发射台站技术网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安全传输发射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网络信息系统将会受到破坏性的攻击和危害。基于此,详细分析了发射台站技术网的网络安全建设情况,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策略。
苏超[8](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王杨[9](2014)在《金属发丝纹 高速存储芯——SP广颖电通Diamond D05 USB3.0高速移动硬盘》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图片、影片、游戏等向全高清的转化,使得个人用户的数据量成爆发式增长,一款属于自己的大容量高速便携移动存储产品势在必行。随着USB3.0的爆发和普及,USB3.0移动硬盘带来的高速度和大容量空间为广大用户所青睐,成为目前最给力的高性价比移动存储终端。作为全球知名的移动存储品牌,SP广颖电通在提供给消费者"高
胡志勇[10](2013)在《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多媒体产品的广泛运用,当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遭受着各种网络攻击,其中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漏洞及个人的操作不当是泄露信息的普遍行为,而如果泄露的信息与工作相关,甚至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那么这份信息的承载单位及国家都将受到很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的深入分析对比,提出了信息资源安全防范措施。
二、个人移动存储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移动存储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调查问卷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测绘 |
2.1.2 测绘成果 |
2.1.3 地理信息特征 |
2.1.4 国家秘密 |
2.1.5 涉密载体泄密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测绘地理信息定密 |
2.2.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2.2.3 人力资源管理 |
第3章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概况 |
3.1.1 部门组织结构 |
3.1.2 保密工作领导小组 |
3.1.3 涉密人员分级情况 |
3.1.4 保密制度 |
3.2 测绘作业流程中的泄密风险识别 |
3.2.1 最易出现泄密问题的环节调查 |
3.2.2 外业工作中的泄密渠道 |
3.2.3 内业工作中的主要泄密渠道 |
3.3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
3.3.1 涉密人员对保密的认识度不够 |
3.3.2 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
3.3.3 领导重视度不足 |
3.3.4 部门内部保密文化氛围不足 |
3.4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保密安全管理制度待完善 |
3.4.2 涉密人员培养机制不明确 |
3.4.3 对泄密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
3.4.4 安全保密的组织文化氛围不够 |
第4章 国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相关管理经验与启示 |
4.1 美国 |
4.1.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
4.1.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的特点 |
4.1.3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2 欧盟 |
4.2.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
4.2.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3 日本 |
4.3.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 |
4.3.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
4.4 启示 |
4.4.1 开放式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理念 |
4.4.2 有效的组织保障 |
4.4.3 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人才的教育和激励制度 |
4.4.4 完善微观层面的设施保护机制 |
第5章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改进措施 |
5.1 健全工作机制 |
5.1.1 提高定密的科学性水平 |
5.1.2 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
5.1.3 建立生产过程保密责任机制 |
5.1.4 完善成果资料管理制度 |
5.1.5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
5.1.6 完善局域网管理制度 |
5.2 完善涉密人员用人机制 |
5.2.1 完善选拔任用机制 |
5.2.2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
5.2.3 改进涉密人员绩效考核 |
5.2.4 完善涉密人员行为管理制度 |
5.3 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 |
5.3.1 完善对涉密人员的监督 |
5.3.2 技术上加强对涉密数据保护的监督 |
5.3.3 建立地理信息泄密突发事件分级应急机制 |
5.4 培育信息保护组织文化 |
5.4.1 提高领导重视 |
5.4.2 创新宣传模式 |
5.4.3 培养组织价值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保密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测绘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C 访谈统计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创新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概述 |
2.1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特点 |
2.2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分类 |
2.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3.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定义 |
2.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流程 |
2.4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法 |
2.4.1 风险识别方法 |
2.4.2 风险评估方法 |
2.4.3 风险监测方法 |
2.4.4 风险防控方法 |
第三章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 |
3.1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 |
3.1.1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发展概况 |
3.1.2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 |
3.2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 |
3.2.1 风险识别方法 |
3.2.2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分类 |
第四章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
4.1 风险评估流程 |
4.1.1 确定风险评估方法 |
4.1.2 确定权重赋值 |
4.1.3 确定评分标准 |
4.1.4 风险值计算 |
4.1.5 风险等级划分 |
4.1.6 风险评估结果 |
4.2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信息科技治理结构不完善 |
4.2.2 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发展匹配度不高 |
4.2.3 运维管理有待提高 |
4.2.4 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完善 |
4.2.5 系统开发管理有待提升 |
4.2.6 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 |
4.2.7 业务连续性管理需要完善 |
4.2.8 合规风险管理开展不足 |
4.3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3.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层面建设不足 |
4.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 |
4.3.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缺乏相应流程 |
4.4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监测 |
4.4.1 风险监测的方法 |
4.4.2 监测指标管理及分类 |
4.4.3 信息科技风险监测管理流程 |
第五章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 |
5.1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组织体系 |
5.1.1 完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组织体系 |
5.1.2 组织体系提升环节 |
5.2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
5.2.1 建设信息科技风险制度体系 |
5.2.2 优化制度体系的内容 |
5.3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流程体系 |
5.3.1 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流程体系定义 |
5.3.2 流程体系具体内容 |
5.4 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措施 |
5.4.1 转变信息科技治理方式 |
5.4.2 重视信息科技战略管理工作 |
5.4.3 科学管理信息安全工作 |
5.4.4 健全项目开发管理流程 |
5.4.5 加强运维管理 |
5.4.6 提高外包管理能力 |
5.4.7 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 |
5.4.8 提高合规管理质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密码学基础 |
2.1.1 哈希散列函数 |
2.1.2 椭圆曲线及相关数学难题 |
2.1.3 Diffie-Hellman算法及相关数学难题 |
2.2 攻击者模型和安全性要求 |
2.2.1 攻击者模型 |
2.2.2 协议安全性要求 |
2.3 协议安全性分析方法 |
2.3.1 协议非正式的安全分析方法 |
2.3.2 协议正式化的安全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体域网下基于移动存储的密码协议 |
3.1 无线体域网概述 |
3.2 无线体域网下协议的设计 |
3.2.1 无线体域网下协议的流程 |
3.2.2 无线体域网下协议的描述 |
3.3 协议的安全分析 |
3.3.1 安全性分析 |
3.3.2 BAN逻辑证明 |
3.4 协议的性能分析 |
3.4.1 安全特性的比较 |
3.4.2 资源消耗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医疗下基于移动存储的密码协议 |
4.1 远程医疗概述 |
4.2 远程医疗下协议的设计 |
4.2.1 远程医疗下协议的流程 |
4.2.2 远程医疗下协议的描述 |
4.3 协议的安全分析 |
4.3.1 安全性分析 |
4.3.2 ProVerif工具证明 |
4.4 协议的性能分析 |
4.4.1 安全特性的比较 |
4.4.2 资源消耗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自组织网络下基于移动存储的密码协议 |
5.1 车载自组织网络概述 |
5.2 车载自组织网络下协议的设计 |
5.2.1 车载自组织网络下协议的流程 |
5.2.2 车载自组织网络下协议的描述 |
5.3 协议的安全分析 |
5.3.1 安全性分析 |
5.3.2 安全模型证明 |
5.4 协议的性能分析 |
5.4.1 安全特性的比较 |
5.4.2 资源消耗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数据安全防护现状 |
1.1 敏感数据识别难 |
1.2 敏感数据定位难 |
1.3 重要数据防护难 |
2 数据泄露防护系统建设目标 |
2.1 终端核心数据安全目标 |
2.2 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目标 |
2.3 移动及存储介质安全目标 |
2.4 终端安全综合管控目标 |
3 数据泄露防护系统设计原则 |
3.1 自主可控 |
3.2 安全合规 |
3.3 全面的多层次防护 |
3.4 首要解决大概率事件 |
3.5 机密信息的划分标准 |
4 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总体架构 |
4.1 数据安全保护模型 |
4.2 数据安全防护方案框架 |
4.2.1 内容识别 |
4.2.2 分级管理 |
4.2.3 主动防护 |
4.2.4 精细控制 |
4.2.5 平台化部署 |
4.3 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
4.4 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方案 |
4.4.1 网络敏感数据安全防护 |
4.4.2 终端敏感数据安全防护 |
4.4.3 系统敏感数据安全防护 |
4.4.4 敏感数据内容安全防护 |
4.4.5 离网敏感数据安全防护 |
4.4.6 介质外设及移动办公数据保护 |
5 结语 |
(5)移动Web前端性能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
2.1 .前端技术 |
2.1.1 .HTML |
2.1.2 .JavaScript技术 |
2.2 .离线存储技术 |
2.3 .前端MVC |
2.4 .移动Hybrid技术 |
2.5 .小结 |
第三章 移动端性能优化与实现 |
3.1 .合并样式表 |
3.1.1 .解决思路 |
3.1.2 .解决方案 |
3.1.3 .实现细节 |
3.1.4 .优化方案讨论 |
3.2 .内联图片技术 |
3.2.1 .解决思路 |
3.2.2 .解决方案 |
3.2.3 .实现细节 |
3.3 .CSS Sprites技术 |
3.3.1 .解决思路 |
3.3.2 .解决方案 |
3.3.3 .实现细节 |
3.3.4 .优化方案讨论 |
3.4 .移动端点击延迟优化 |
3.4.1 .解决思路 |
3.4.2 .解决方案 |
3.4.3 .实现细节及原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存储技术和移动Hybrid混合应用架构应用实施 |
4.1 .移动存储技术 |
4.1.1 .解决思路 |
4.1.2 .解决方案 |
4.1.3 .实现细节 |
4.2 .前端MVC |
4.2.1 .Mode层 |
4.2.2 .View层 |
4.2.3 .Controller层 |
4.3 .Hybrid混合应用 |
4.3.1 .解决方案 |
4.3.2 .H5+框架核心机制剖析 |
4.4 .Hybrid应用实施 |
4.4.1 .开发环境搭建 |
4.4.2 .Hbuilder实例程序代码构成流程图和界面效果 |
4.4.3 .程序MVC架构实施 |
4.4.4 .程序核心代码 |
4.4.5 .程序事件交互实现 |
4.4.6 .程序运行与调试 |
4.4.7 .打包生成APP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ISO27001的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信息安全大背景 |
1.1.2 中小企业信息安全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ISO 27001国际标准解析 |
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
2.2 选择ISO/IEC 27001标准 |
第3章 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现状的调研 |
3.1 北京XX企业基本介绍 |
3.2 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
3.2.1 北京XX企业管理现状 |
3.2.2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
3.2.3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3.3 北京XX企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法论研究 |
3.3.1 方法论介绍 |
3.3.2 方法论评估 |
第4章 规划和建立ISMS(Plan) |
4.1 规划和准备阶段 |
4.1.1 项目组会议及推进计划 |
4.1.2 培训宣传 |
4.2 建立ISMS方针和目标 |
4.2.1 信息安全管理方针 |
4.2.2 信息安全管理目标 |
4.3 编写体系文件 |
4.3.1 设计文件层级与结构 |
4.3.2 安全区域划分和管理规范 |
4.3.3 域用户管理规定 |
4.4 风险评估与处置 |
4.4.1 信息资产识别 |
4.4.2 风险评估程序 |
4.4.3 风险处理程序 |
4.5 残余风险的评价 |
第5章 运行管理ISMS(Do-Check-Act) |
5.1 贯彻落实ISMS体系 |
5.1.1 关于落实ISMS体系的宣贯 |
5.1.2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 |
5.2 监视和评审ISMS体系 |
5.2.1 组织内部审核 |
5.2.2 组织管理评审和外部审核 |
5.3 保持和持续改进ISMS |
第6章 体系建设总结 |
6.1 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
6.2 体系建设的成功关键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发射台站技术网的安全防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射台站技术网的网络结构组成 |
2 技术网的安全隐患分析 |
2.1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
2.2 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
2.3 网络IP层协议安全缺陷 |
2.4 安全意识淡薄 |
3 技术网安全防范建设 |
3.1 技术网的物理隔离 |
3.2 防火墙技术 |
3.3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
3.3.1 领用和发放制度 |
3.3.2 使用和管理安全 |
3.3.3 维修和报废的监督 |
3.4 重要数据的备份 |
3.5 核心服务器和交换机的安全策略 |
3.6 冷备机冗余设备的部署 |
4 结束语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互联网信息资源安全及防范措施 |
2.1 纵向网安全 |
2.2 内网安全 |
2.3 外网安全 |
2.4 门户网站安全 |
2.5 其他 |
2.5.1 移动介质安全 |
2.5.2 杀毒软件的选择 |
3 结束语 |
四、个人移动存储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D]. 张雅杰. 天津大学, 2019(06)
- [2]石河子农合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 何竹康.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基于移动存储的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的研究[D]. 项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设计分析[J]. 李勇,李秀芬,王鹏.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6(04)
- [5]移动Web前端性能优化研究与应用[D]. 卜海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基于ISO27001的北京XX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刘晶晶. 山东大学, 2015(04)
- [7]发射台站技术网的安全防护策略[J]. 李琍. 科技与创新, 2015(14)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9]金属发丝纹 高速存储芯——SP广颖电通Diamond D05 USB3.0高速移动硬盘[J]. 王杨. 计算机与网络, 2014(01)
- [10]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研究[J]. 胡志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24)
标签:信息安全论文; 科技论文; 测绘工程论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技术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