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醛类污染物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森[1](2020)在《甲醛和丙烯醛对人肺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醛类物质是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常见空气污染物,并且在卷烟烟气、烹饪油烟及汽车尾气等特定环境中大量共存。但目前关于醛类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解这些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醛类污染物在共存时可能具有的联合毒性效应,以甲醛和丙烯醛分别作为常见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醛的代表,基于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和人肺腺癌A549细胞模型,从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两个方面对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后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机制。以期为揭示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醛类污染物在环境中共存时可能具有的潜在风险评估和危害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联合细胞毒性效应: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按均匀设计方式对甲醛和丙烯醛从未观测到效应浓度(NOECs)到亚细胞毒性浓度(≤IC20)范围内的浓度按均一设计方式进行暴露组合,染毒1-24 h后对甲醛和丙烯醛单独及联合暴露后的细胞毒性效应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利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和相互作用系数(IF)法对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作用类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甲醛和丙烯醛单独及联合暴露均能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诱导细胞毒性和细胞死亡,且它们的联合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以细胞凋亡为终点,采用流式分析、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等方法,从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相关凋亡通路进一步探讨了甲醛和丙烯醛协同致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表明:(1)甲醛可以通过加强丙烯醛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因子配体(TRAIL)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途径而诱导细胞凋亡;(2)甲醛和丙烯醛可以协同诱导活性氧(ROS)、脂质过氧化、细胞内Ca2+水平、线粒体膜电势改变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而导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稳态失衡;(3)甲醛和丙烯醛混合物可以诱导脱氧核糖核酸(DNA)链损伤,但对p53及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作用;(4)氧化应激抑制剂可以抑制ROS产生和DNA损伤并能封闭TRAIL死亡受体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但是对p53和AKT通路失活没有营救作用。因此,甲醛和丙烯醛混合物主要通过ROS介导的死亡受体和线粒凋亡途径以及p53和AKT通路的失活而协同诱导了细胞凋亡。2.联合遗传毒性效应用与联合细胞毒性研究中相同的染毒方式、浓度、时间、浓度组合和联合作用评价方法,进一步采用γH2AX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微核实验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实验,从DNA链水平(单双链断裂、)染色体水平(单核微核(MMN)和胞质阻滞微核(CBMN))和基因水平上对甲醛和丙烯醛单独及联合诱导的遗传毒性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诱导联合遗传毒性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单个醛及醛混合物对DNA单双链的断裂及MMN形成的诱导主要具有“S”型或者线性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而对CBMN和HPRT基因突变的诱导主要具有倒“U”型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DNA单双链断裂和MMN形成的诱导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对CBMN形成与HPRT基因突变的诱导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基于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遗传毒性效应,采用流式分析、PCR array及免疫印迹等实验,从间接损伤机制(氧化应激)、直接损伤机制(DNA-蛋白质交联(DPC))、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通路等方面对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的遗传毒性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甲醛主要通过直接机制(DPC)诱导DNA损伤,而丙烯醛主要通过间接机制(氧化应激)诱导DNA损伤;(2)甲醛和丙烯醛协同诱导的DNA损伤虽然包含了甲醛通过DPC主导的DNA损伤,但是总的DNA损伤主要由丙烯醛主导的氧化性DNA损伤负责;(3)甲醛可以加强丙烯醛诱导的细胞应激、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相关凋亡基因的上调,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和蛋白的下调,从而使甲醛和丙烯醛协同诱导的DNA链断裂和MMN形成增多,并进而在DNA修复失活及细胞分裂抑制作用下导致甲醛和丙烯醛对CBMN形成和HPRT基因突变诱导表现为拮抗效应。总之,甲醛促进了丙烯醛诱导的氧化应激,该氧化应激效应主导了甲醛和丙烯醛混合物对DNA链断裂和MMN形成的协同作用。同时,因为甲醛和丙烯醛混合物对DNA修复的失活作用而增强了甲醛和丙烯醛协同性诱导的DNA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从而导致了协同性的细胞毒性和死亡(可同时通过协同诱导的死亡受体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进入程序性死亡),并进而诱导了拮抗性的CBMN和HPRT基因突变。
翟星辰[2](2019)在《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可以杀伤大部分癌细胞,但对自身免疫系统也伤害较大,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能会因此而免疫力更加低下,反而会加速癌细胞扩散。因此,在抗肾癌药物研究过程中,急需开发具有一定抗肿瘤功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病患生存质量的新型药物。作为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低聚糖,壳寡糖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增强等优良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以水溶性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COS的免疫增强作用、对肾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利用三种免疫模型系统研究COS体内外免疫增强作用及机制。以转录组测序结果为线索,发现COS可以增强巨噬细胞RAW264.7的吞噬活性,提高NO、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恢复小鼠降低的单核吞噬指数(P<0.01),提高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P<0.05)和NK细胞活力(P<0.05),表明COS能有效缓解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在60Co-γ诱导的放射损伤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例(P<0.05),延长放射损伤小鼠生存期;在S180皮下移植瘤残瘤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增强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活化和NK细胞活力(P<0.05),促进血浆中TNF-α的表达,在COS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后,对皮下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更显着(P<0.01),高达74.5%和89.3%。基于COS的抗肿瘤功能,结合其生物分布特性,展开COS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合成近红外荧光染料Cy7标记的COS(COS-Cy7),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探明COS主要分布在肾脏。通过构建人源肾癌裸鼠肾原位移植瘤模型,证实COS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肾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40 mg/kg)抑制率可达55.8%,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OS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诱导细胞凋亡。COS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辅助肾原位癌的放疗,促进Caspase-3活化,为放疗增敏;COS联合等剂量化疗药物可以起到化疗增效作用,在抗肾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化疗药物5-Fu的用量(从30 mg/kg降低到15 mg/kg),发挥同效减毒的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信号通路分析,揭示COS抑制肾癌的作用机制。COS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使肾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损伤DNA,诱导凋亡。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COS作用肾癌细胞产生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后发现COS主要参与代谢通路、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等,COS打破了肾癌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启动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制。COS通过激活GRP78-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诱导肾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线粒体释放Cyt c,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刺激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进而诱导肾癌细胞凋亡。COS对肾癌的抑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内质网氧化应激、内源性凋亡、免疫增强等,共同发挥拮抗肾癌的作用。
李君灵,孟紫强[3](2012)在《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大气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首先,总结了细颗粒物(PM2.5)和纳米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理学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然后,评述了二氧化硫(SO2)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内源性SO2生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提出SO2既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又是一种新型信号分子的新观点;对大气环境致癌物,特别是有关苯并芘致癌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讨论;对大气中臭氧和光化学烟雾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作了评述;最后,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尤其是甲醛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论。
赵冬梅,张璐萍,刘洪付[4](2010)在《甲醛致雌性小鼠卵巢细胞DNA损伤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甲醛致小鼠卵巢细胞DNA损伤效应及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与其相关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甲醛染毒(剂量分别为0.3、1.2、4.8 mg/kg)后小鼠卵巢细胞DNA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甲醛致卵巢组织结构损伤,染毒浓度越高,病理损害越明显;卵巢细胞Bcl-2下调,Bax表达上调,并有量-效关系,甲醛染毒各组Bcl-2和Bax表达的相对灰度值较对照组均有差异(P<0.01);试剂量范围内,小鼠卵巢细胞彗星率随甲醛染毒剂量增加而增高(P<0.05),其彗星尾长随甲醛染毒剂量增加而缩短,尤其高甲醛染毒组更短(P<0.01)。结论甲醛能致卵巢细胞DNA损伤效应,损伤小鼠卵巢的结构,使卵巢细胞凋亡增加,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可能是诱导凋亡的机制。
张文珍,原福胜,刘晓丽,杨守林,张志红,白剑英,梁瑞峰,赵五红[5](2010)在《甲醛和苯联合吸入致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甲醛和苯联合吸入染毒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为评价甲醛和苯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60只健康清洁级昆明种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清洁空气),甲醛低(1.0mg/m3)、中(3.0mg/m3)、高(5.0mg/m3)剂量组;苯低(500.0mg/m3)、中(1500.0mg/m3)、高(2500.0mg/m3)剂量组,联合染毒低(0.5mg/m3甲醛+250.0mg/m3苯)、中(1.5mg/m3甲醛+750.0mg/m3苯)、高(2.5mg/m3甲醛+1250.0mg/m3苯)剂量组。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h,连续14d。染毒结束次日处死小鼠,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检测甲醛和苯单独或联合染毒致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均呈现骨髓细胞微核率升高、彗星尾部DNA含量增多、尾距增大(P<0.05)。与相应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各剂量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染毒低、中剂量组彗星尾部DNA含量增多、尾距增大(P<0.05);联合染毒高剂量组彗星尾部DNA含量和尾距高于甲醛高剂量染毒组(P<0.05),与苯高剂量染毒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醛和苯联合吸入染毒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大于甲醛、苯单独染毒时的作用,二者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联合遗传毒性作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张文珍[6](2010)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室内过度装修或使用了劣质建筑装饰材料,大大加重了室内空气污染。甲醛和苯都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常共存于多种污染源中,是我国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二者不仅污染水平高,而且生物毒性大,均具有致突变性,其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普遍关注。目前有关甲醛和苯联合毒性的研究较少,对遗传毒性的联合效应研究的报道更少。本研究通过甲醛和苯单独、联合吸入染毒试验探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效应及其机制,为防治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昆明种纯系雄性小鼠60只,体重18-22 g,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甲醛低(1 mg/m3)、中(3 mg/m3)、高(5 mg/m3)剂量组;苯低(500 mg/m3)、中(1500mg/m3)、高(2500 mg/m3)剂量组;联合低(0.5 mg/m3甲醛+250 mg/m3苯)、中(1.5 mg/m3甲醛+750 mg/m3苯)、高(2.5 mg/m3甲醛+1 250 mg/m3苯)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清洁空气)。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连续14 d。染毒期间动物禁食禁水,其他时间自由进食和饮水(自来水)。染毒结束后禁食12 h,10%水合氯醛麻醉,用冰生理盐水灌注心脏,使小鼠体内血液全部排出,迅速取出肝脏组织和股骨骨髓,测定肝组织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系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含量,观察骨髓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①甲醛、苯单独染毒中、高剂量组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肝细胞DPC系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的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中、高剂量组DPC系数明显升高(P<0.05)。②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肝组织SOD活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下降,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的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各剂量组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③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骨髓细胞微核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各剂量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④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核DNA损伤,各剂量组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与相应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低,中剂量组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增多、尾距增大(P<0.05);联合染毒高剂量组彗星尾部DNA含量和尾距高于甲醛高剂量染毒组(P<0.05),与苯高剂量染毒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对小鼠产生遗传毒性,使小鼠肝细胞发生DPC;引起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性损伤;导致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大于其单独染毒时的作用,二者联合遗传毒性具有协同作用。DPC、脂质过氧化性损伤、DNA断裂可能是甲醛和苯引起小鼠遗传损伤的重要机制。
刘晓丽[7](2010)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已成为新的时尚,由此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甲醛和苯是室内主要挥发性有机物,不仅污染水平高,而且生物毒性大,可能对暴露人群产生联合毒性效应。目前对甲醛和苯的单独毒性作用研究较多,但对于二者联合神经毒性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为综合评价甲醛和苯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为室内环境污染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昆明种纯系小鼠60只,体重18~22 g,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是对照组(清洁空气)(G0),低(1.0mg/m3)(G1)、中(3.0mg/m3)(G2)、高(5.0mg/m3)(G3)剂量甲醛组,低(500mg/m3)(G4)、中(1500mg/m3)(G5)、高(2500mg/m3)(G6)剂量苯组,低(0.5mg/m3甲醛+250mg/m3苯)(G7)、中(1.5mg/m3甲醛+750mg/m3苯)(G8)、高(2.5mg/m3甲醛+1250mg/m3苯)(G9)剂量联合组。采用50 L染毒柜(顶置风扇)进行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h,连续染毒14d。染毒结束后,采用跳台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测试结束后取出脑组织,测定脑组织的SOD活力、MDA含量及DNA损伤情况。结果:1、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可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1)跳台实验,中、高剂量甲醛组,苯组和联合各剂量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犯错误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与单独染毒组比较,各剂量联合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2) Morris水迷宫实验:在定位航行实验中,高剂量甲醛组,中、高剂量苯组和各剂量联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与甲醛、苯单独组比较,中、高剂量联合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中、高剂量甲醛组,高剂量苯组及各剂量联合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所占的百分比小于对照组(P<0.05);与单独染毒组比较,各剂量联合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显着减小(P<0.05)。2、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可导致小鼠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甲醛和苯单独染毒中、高剂量组及联合各剂量组的SOD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甲醛组、高剂量苯组和联合各剂量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与甲醛、苯单独组比较,联合各剂量组SOD活力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3、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可引起小鼠脑细胞DNA断裂作用和DNA-蛋白质交联作用(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与对照组比较,甲醛和苯单独染毒低、中剂量组脑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增高,尾距增大,中、高剂量组DPC系数升高(P<0.05),联合染毒各剂量组脑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增高,尾距增大,DPC系数升高(P<0.05)。与甲醛、苯单独组比较,联合染毒各剂量组彗星尾部DNA含量增高,尾距增大,DPC系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甲醛和苯对小鼠具有神经毒性,能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引起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性损伤和脑细胞DNA损伤,低浓度时引起DNA断裂,较高浓度时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二者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脂质过氧化性损伤及DNA损伤可能是甲醛和苯引起小鼠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机制。
杨慧[8](2010)在《甲醛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醛为较高毒性物质,研究显示其对大鼠的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在人群中亦发现甲醛具有神经毒性。可见研究甲醛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十分必要。海马是脑边缘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部位。CaMKⅡ和Ng是神经系统特异表达的蛋白,尤其高表达于海马和大脑皮层的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中,CaMKⅡ是Ca2+-CaM通路的下游分子,在学习时通过Ca2+内流引起磷酸化而被激活,活化的激酶分子在催化自身磷酸化,从而使激酶分子在学习结束后能持久保持活化状态。实验表明CaMKⅡ是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大量研究报道,Ng是参与调控学习记忆过程的一个重要蛋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信号转导以及突触可塑性的主要调控环节,有研究进一步证实Ng作为记忆形成机制的上游调控子,通过调控游离的Ca2+和CaM,在PKC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大鼠为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染毒,观察甲醛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对大鼠脑组织内Ng及CaMKⅡ表达水平的影响,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甲醛损害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为深入开展防治甲醛神经毒性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用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88只,体重180-200g,在标准SPF级动物房内饲养。每天上午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1m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5mg/kg甲醛溶液;中剂量组:10mg/kg甲醛溶液;高剂量组:20mg/kg甲醛溶液。染毒时间分别为7天和14天。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实验终期,大鼠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一部分断头分离脑组织,将脑组织在冰冷生理盐水中漂洗,用滤纸吸干,置于-80℃冰箱保存;另一部分10%中性甲醛灌注后,将脑组织固定。2.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测试包括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3.收集14天染毒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采用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不同时相血中(0、7、14天和处死时)及处死后大脑组织中甲醛浓度。4.14天染毒组大鼠海马和前额皮层,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对CaMKⅡNg免疫反应产物在前额皮层、海马DG区和CA3区平均光密度值进行测量分析;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海马CaMKⅡ、Ng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HPLC法测定,脑组织中甲醛值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14天两个时间点,中、高剂量组血甲醛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甲醛在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蓄积,并存在时间、剂量效应关系。2.空间探索实验:7天染毒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第一象限的游泳点数及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天组空间探索试验中低、中和高剂量组在第一象限的游泳点数及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游泳速度与低、中和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甲醛染毒对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有损害。3.甲醛腹腔注射染毒对海马、前额皮层的Ng和CaMKⅡ蛋白表达都有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平均光密度低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建立了甲醛致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害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到损害,其中记忆能力的损伤更为严重。2.高剂量甲醛染毒抑制了Ng和CaMKⅡ在海马、前额皮层的表达。3.甲醛染毒后,甲醛在大鼠血液浓度表现为剂量和时间的效应关系;脑组织中甲醛浓度表现为剂量效应关系。
贺庆芝,许雪梅,孙杰[9](2009)在《甲醛对小鼠源性巨噬细胞DNA损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醛对小鼠源性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用0,20,40,80,160,320μmol/L甲醛处理RAW264.7细胞1 h。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甲醛对RAW264.7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甲醛剂量为20,40,80,160μmol/L时,RAW264.7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分别为33.0%,49.7%,82.3%,38.3%和11.2,22.6,30.1,18.9μm,与空白对照组4.3%和9.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甲醛浓度达320μmol/L时,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分别为6.3%和9.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甲醛可造成RAW264.7细胞DNA的损伤。
武茜,成要平[10](2009)在《甲醛与苯联合染毒对子代胎鼠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甲醛和苯对子代胎鼠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雌鼠44只,随机分为11组,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子代胎鼠肝细胞微核检测)和9个实验组。实验组浓度甲醛剂量为(0.8mg/m3、1.6mg/m3、3.2mg/m3),苯剂量为(495mg/m3、990mg/m3、1980mg/m3),苯+甲醛联合染毒。采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甲醛和苯的遗传毒性。结果(1)随着剂量的增加,各染毒组胎肝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甲醛与苯联合暴露对胎肝细胞微核率具有协同作用(P<0.05)。(2)在受试剂量范围内,小鼠胎肝细胞彗星率随苯或甲醛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P<0.01),其彗星尾部DNA百分率(%)与尾距随苯染毒剂量增加而延长(P<0.01),随甲醛染毒剂量增加高剂量染毒组明显低于中剂量染毒组(P<0.01);联合染毒组中尾距随联合染毒中苯染毒剂量增加而延长(P<0.01),随联合染毒中甲醛染毒剂量增加高剂量染毒组明显低于中剂量染毒组(P<0.01)。苯与甲醛联合作用经析因素分析存在协同作用(P<0.01)。结论甲醛和苯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作用,能增强彼此的胎肝细胞损伤效应。
二、典型醛类污染物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醛类污染物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甲醛和丙烯醛对人肺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甲醛和丙烯醛简介 |
1.1.1 甲醛和丙烯醛的理化性质 |
1.1.2 甲醛和丙烯醛的暴露途径及代谢途径 |
1.2 甲醛和丙烯醛的细胞毒性及机制 |
1.2.1 甲醛和丙烯醛的细胞毒性 |
1.2.2 甲醛和丙烯醛的细胞毒性机制 |
1.3 甲醛和丙烯醛的遗传毒性及机制 |
1.3.1 甲醛和丙烯醛的遗传毒性 |
1.3.2 甲醛和丙烯醛的遗传毒性机制 |
1.4 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细胞毒性研究现状 |
1.4.1 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细胞毒性 |
1.4.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细胞毒性的可能机制 |
1.5 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遗传毒性研究现状 |
1.5.1 甲醛和丙烯醛的联合遗传毒性 |
1.5.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遗传毒性的可能机制 |
1.6 联合作用评价 |
1.6.1 联合作用方式 |
1.6.2 联合作用分类 |
1.6.3 联合作用评价方法 |
1.7 研究意义、思路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思路 |
1.7.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甲醛和丙烯醛对人肺细胞的联合细胞毒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2.3 细胞培养和染毒处理 |
2.2.4 细胞活性检测 |
2.2.5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2.2.6 Annexin-V-FITC/PI实验 |
2.2.7 TUNEL/DAPI染色 |
2.2.8 LDH渗出实验 |
2.2.9 细胞脂质过氧化检测 |
2.2.10 细胞内ROS检测 |
2.2.11 细胞内GSH检测 |
2.2.12 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检测 |
2.2.13 线粒体膜电势检测 |
2.2.14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2.2.15 Caspase酶活性检测 |
2.2.16 单细胞凝胶电泳 |
2.2.17 γH2AX实验 |
2.2.18 mRNA的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 |
2.2.19 Western blot |
2.2.20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诱导的细胞毒性 |
2.3.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诱导的氧化应激 |
2.3.3 氧化应激在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
2.3.4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诱导的DNA损伤及p53相关凋亡通路 |
2.3.5 抗氧化剂对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的DNA损伤及p53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甲醛和丙烯醛协同诱导的细胞毒性 |
2.4.2 甲醛和丙烯醛协同诱导了细胞凋亡 |
2.4.3 氧化应激在甲醛和丙烯醛诱导的联合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
2.4.4 氧化应激在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2.4.5 DNA损伤及相关通路在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2.5 小结 |
第3章 甲醛和丙烯醛对人肺细胞的联合遗传毒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细胞培养和染毒处理 |
3.2.4 微核实验 |
3.2.5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
3.2.6 γH2AX实验 |
3.2.7 HPRT基因突变实验 |
3.2.8 DNA-蛋白质交联实验 |
3.2.9 细胞内ROS检测 |
3.2.10 细胞周期检测 |
3.2.11 PCR array |
3.2.12 Western blot |
3.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诱导的遗传毒性评价 |
3.3.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影响 |
3.3.3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DNA修复蛋白的影响 |
3.3.4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5 ROS和DPC在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DNA损伤中的作用 |
3.4 讨论 |
3.4.1 甲醛和丙烯醛诱导的联合遗传毒性 |
3.4.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
3.4.3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暴露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4 氧化应激和DPC在甲醛和丙烯醛联合遗传毒性中的作用 |
3.5 小结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1.1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的细胞毒性 |
4.1.2 甲醛和丙烯醛联合诱导的遗传毒性 |
4.2 展望 |
4.2.1 关于醛混合物联合毒性评价方面的展望 |
4.2.2 关于醛混合物联合毒性机制探索方面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肾癌的研究进展 |
1.3 抗肿瘤天然糖类研究进展 |
1.4 壳寡糖的研究进展 |
1.4.1 壳寡糖的理化性质 |
1.4.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 |
1.5 壳寡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
1.6 活性氧与内质网氧化应激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试剂及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2 体外细胞实验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OS对不同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
2.2.3 CO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4 COS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5 中性红吞噬试验 |
2.2.6 NO、TNF-α和 IL-6 含量测定 |
2.2.7 彗星电泳试验 |
2.2.8 COS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2.2.9 COS对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
2.2.10 RNA的提取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2.2.12 COS对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2.2.13 蛋白印迹实验 |
2.2.14 表达luc-GFP细胞的建立 |
2.2.15 COS的Cy7荧光标记 |
2.2.16 COS及 COS-Cy7 的表征 |
2.3 体内动物实验 |
2.3.1 不同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2.3.3 肿瘤抑制率的测定 |
2.3.4 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
2.3.5 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及增殖测定 |
2.3.6 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力测定 |
2.3.7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2.3.8 血清中TNF-α的检测 |
2.3.9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壳寡糖的免疫增强作用 |
3.1 引言 |
3.2 COS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 |
3.3 COS对巨噬细胞RAW264.7 的调节作用 |
3.3.1 COS对 RAW264.7 细胞增殖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
3.3.2 COS对 RAW264.7 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
3.4 COS对 RAW264.7 的转录组测序差异分析 |
3.5 COS对正常小鼠的影响 |
3.6 COS对化疗药物CTX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 |
3.6.1 对免疫器官指数及单核吞噬功能的影响 |
3.6.2 对脾淋巴细胞转化和NK细胞活力的影响 |
3.7 COS对放射损伤小鼠的影响 |
3.8 COS对S180皮下移植瘤术后残瘤小鼠的影响 |
3.8.1 COS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8.2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脾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3.8.3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血浆中T细胞和TNF-α的影响 |
3.8.4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3.9 COS免疫增强作用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寡糖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1 引言 |
4.2 COS的生物分布研究 |
4.2.1 COS-Cy7的合成 |
4.2.2 COS-Cy7的体内分布研究 |
4.3 肾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4.3.1 稳定表达luc-GFP的 KCC853 细胞的构建 |
4.3.2 肾癌KCC853-luc-GFP裸鼠肾原位移植瘤生物发光模型的建立 |
4.4 COS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4.1 COS对 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4.4.2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4.4.3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检测 |
4.5 COS辅助放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5.1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4.5.2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荷瘤鼠体重及脾指数的影响 |
4.5.3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4.6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6.1 COS辅助化疗对抑制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增效作用 |
4.6.2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减毒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寡糖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 |
5.1 引言 |
5.2 COS对肾癌细胞的增殖抑制 |
5.2.1 COS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5.2.2 COS对肾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5.2.3 COS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2.4 COS对肾癌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5.3 COS对肾癌细胞的信号通路分析 |
5.3.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5.3.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4 COS对肾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作用 |
5.4.1 COS对肾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5.4.2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
5.4.3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相关m RNA表达的影响 |
5.4.4 COS对肾癌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5.4.5 COS对肾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COS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悬浮颗粒物 |
2 SO2 |
3 大气环境致癌物 |
4 臭氧及其他光化学氧化物 |
5 室内空气污染 |
6 展望 |
(4)甲醛致雌性小鼠卵巢细胞DNA损伤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的病理组织结构 |
2.2 甲醛对Bcl-2、Bax表达的影响 |
2.3 甲醛染毒对卵巢细胞DNA损伤作用 |
3 讨论 |
(5)甲醛和苯联合吸入致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和染毒 |
1.3.2 微核试验 |
1.3.3 彗星试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甲醛、苯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表1) |
2.2甲醛、苯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表2) |
3 讨论 |
(6)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甲醛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甲醛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甲醛染毒大鼠脑内CaMKll和Ng蛋白水平的改变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甲醛染毒大鼠体内甲醛浓度的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一 甲醛毒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一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学习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甲醛对小鼠源性巨噬细胞DNA损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和仪器 |
1.2 细胞培养及分组处理 |
1.3 单细胞凝胶电泳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RAW264.7细胞DNA损伤彗星图 (图1) |
2.2 液态甲醛对RAW264.7细胞的损伤分级 (表1) |
3 讨 论 |
四、典型醛类污染物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醛和丙烯醛对人肺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D]. 张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翟星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J]. 李君灵,孟紫强.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2)
- [4]甲醛致雌性小鼠卵巢细胞DNA损伤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 赵冬梅,张璐萍,刘洪付.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05)
- [5]甲醛和苯联合吸入致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J]. 张文珍,原福胜,刘晓丽,杨守林,张志红,白剑英,梁瑞峰,赵五红.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5)
- [6]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D]. 张文珍.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7]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D]. 刘晓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8]甲醛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杨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6)
- [9]甲醛对小鼠源性巨噬细胞DNA损伤作用[J]. 贺庆芝,许雪梅,孙杰. 中国公共卫生, 2009(12)
- [10]甲醛与苯联合染毒对子代胎鼠遗传毒性的研究[J]. 武茜,成要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