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慧[1](2021)在《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 ——以周口市恒大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高中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关注点往往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上,却没有看到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生英语学习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基于英语课堂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本文将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很多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选择非智力因素作为研究内容,是由于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优秀品质的培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处于发展阶段,相比其他需要学习的科目,非智力因素在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上的现状,并对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期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以周口市恒大中学的3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调查问卷是在齐春法(2007)的中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以沈德立主编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为框架。该问卷有五个维度:成就动机、认知兴趣、学习焦虑、学习意志力、好胜心。本研究关注的三个问题为:(1)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总体情况如何?(2)高中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性,如果有,差异性如何?(3)非智力因素主要在哪些方面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认知兴趣的水平最高,其次是学习动机、学习焦虑、好胜心,学习意志的水平最低;(2)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性别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女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成就动机、学习焦虑、好胜心方面高于男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有下降的趋势,高二学生在学习焦虑上明显低于高一学生,其他非智力因素趋向于稳定。(3)动机因素排在五种非智力因素的首位,是对高中生英语学习最关键和最起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因素是表现最明显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非智力因素中影响较强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格,情感等因素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也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等,来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其潜能,进入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欧蒙蒙[2](2021)在《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一直都是热点问题。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成绩不仅受到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份关注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多个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非智力因素与高中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展开探讨,从而更好地加强高中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本文选取M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期末英语测试卷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得到英语测试成绩,依据成绩将学生分成高分组与低分组;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对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进行调查,本文的研宄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1)当前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是什么?(2)英语成绩高分组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与英语成绩低分组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之间区别是什么?(3)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关性?本文的研宄结果:(1)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动机不明确,同时缺乏坚持学习的动力和意志。(2)英语成绩高分组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水平情况要比成绩低分学生高出很多。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均与高中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3)学生非智力因素与高中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并不是很高,这可以认为是高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不仅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智力因素的影响。(4)为了佐证研宄,还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学生访谈结果表明,成绩低分组的学生相比高分组的学生来说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培养自身学习动力、兴趣、意志、情感以及性格方面几乎没有概念。教师访谈结果表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力度,将非智力因素充分应用到英语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上述研究,作者提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建议,如有意识地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宄,能够为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
程鑫[3](2021)在《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影响研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施,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逐渐从注重应试教育向强调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以适应考试为主,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因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固然重要,但是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培养在教学中也应受到重视,这是加强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收集国内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而确定研究范围。以西宁市三所高中的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影响,旨在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全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相关文献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阐述非智力因素相关概念、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的关系;第二章专门探讨非智力因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三章是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影响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维度等,依次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掌握了较为翔实的资料;第四章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思想政治学习中调动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并做了专门分析;第五章是策略与思考,针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若干对策,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五种视角,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
张少阳[4](2021)在《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合力作用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因而想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教师在教育中就要把重视非智力因素放到和智力因素一样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非智力因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如此丰富,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如何确定学生所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其物理学业学习的有益影响?这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先依据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原理并结合调查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份信效度合适的调查问卷,然后借助这一工具分别在国际高中的VCE课程班(简称澳洲班)和上海地区的公办高中(简称上海班)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并分析其与学生的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成绩的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确定对学生物理学习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以明确班级学生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澳洲班和上海班两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平均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上上海班学生平均得分略高于澳洲班,而在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和独立性这三项上则反之。此外,澳洲班学生在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均分达7.30分,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最低,只有0.95分;上海班学生也在人际关系有8.63的最高均分,在学习动机上只有0.69分。(2)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澳洲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0.316、0.384、0.334、0.363、0.548、0.807、0.753,即澳洲班学生除去自尊心和注意稳定性两项非智力因素外,其他的非智力因素都与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或极其显着的相关性。而上海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362、0.394、0.368、0.357、0.400,即上海班学生的在以上六项非智力因素上确实与其物理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对澳洲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集中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则集中于动力系统维度。澳洲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上海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除学习动机以外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独立性这些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澳洲班还是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间多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因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发现对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习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对澳洲班学生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属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则属于动力系统维度,因而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重心也应有不同。总的来说,对两校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都属于较低维度,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越高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稳定、越持久,因而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培养的。
高冬冬[5](2020)在《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根基,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与生命线,义务教育质量则是国家教育之根本。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作本国教育发展的主旨,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提高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诉求,推行素质教育也急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以对本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教育质量测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借鉴国际及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为保障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尝试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对构想的体系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以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测评框架及内容的构建、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全国首个“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单位”的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以及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等现状来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内容主要为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在内的德、智、体、美及影响因素的测评,测评工具一般由学科能力测评试卷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部分构成,通过学科测试卷了解学生达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测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反馈测评结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通过分析与整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就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及由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进行分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关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释和解决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将学生的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将课程作为测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测评。分析并探寻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对构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由专业教育测评机构负责实施,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区县中小学协同并监督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辖的3个街道、9个镇、1个乡88所小学(包括农村完小和初小)的四年级学生和20所的八年级学生展开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学科测评,并测查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以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加以实际的考证。
刘攀[6](2020)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国家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教育——尤其是乡镇高中教育面对着一系列的巨大挑战,如何培养符合时代标准、走向未来的人才,是横在乡镇高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和个体成长的因素,不仅仅体现在记忆、观察、想象和思考等智力因素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逐渐显现。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和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日后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高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够健全,这样往往会呈现出所谓的“高分低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者对于个体的成才同等重要,甚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格外重要。在新课改面前,尤其在条件艰苦的乡镇高中里,更应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通过培养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水平还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例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活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研究非智力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整理国内外相关非智力因素的文献资料可知,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内涵,国内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包含的内容有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国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包含于智力因素之中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因素等。因为国内外专家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因此对于非智力因素而言,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次研究将在综合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国家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燕国材先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方式。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第一中学和第五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物理非智力因素调查时得出:(1)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整体良好。男生物理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女生;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高、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物理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2)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不明确。男生的物理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女生;高二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得分最高、高一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在物理学习动机上没有明显差异,重点班学生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3)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习惯不佳。男生的物理学习习惯略好于女生,但是差异性不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习惯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普通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反而好于重点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4)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意志良好。男生的物理学习意志好于女生,且差异性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意志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意志好于普通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5)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整体上表现优秀。女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性不明显;高一表现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的学习情感价值观明显高于普通班。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乡镇高中的教学特点,本次研究将从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是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有:重视课堂导入、理论联系实践、活跃课堂氛围等;接着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可以从树立合理学习目标开始,进行合理归因,鼓励并关注学生等;接下来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家校合作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等;然后是学习意志的提升,包括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制力等;最后是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和竖立远大理想等。本文的主要结论:(1)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除了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其他的非智力因素的维度,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佳,亟待提高。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两点:(1)丰富了非智力因素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研究理论,包括编撰出了物理非智力因素测量量表等;(2)给乡镇高中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与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王奋平[7](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田璐璐[8](2019)在《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强度、大负荷和科学化已成为当今竞技体育领域训练的主要特征,加之世界一体化带动科学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使得现代体育竞赛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一贯强盛的乒乓球运动也不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挖掘运动员的体能潜力是有限的,但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着无穷的挖掘潜力。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索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一般,在注意稳定性和运动焦虑消除等方面得分较低;不同性别和不同组别运动员在总得分上两者差异性不明显,但在运动独立性、运动焦虑消除、运动坚持性、成就动机和运动责任心因子方面存在男女差异,情绪稳定性因子上存在组别差异;前四强运动员的总体非智力因素得分显着高于首轮淘汰组选手,表明非智力因素与运动竞赛成绩存在一定相关性。(2)非智力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并对男子运动员和女子运动员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总体而言,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运动坚持性、运动自信心和注意稳定性五个因子对竞赛成绩起决定性作用,或至少起重要作用,其他因子只起到基础性作用。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运动坚持性、注意稳定性及运动自信心五因子对女子运动员竞赛成绩起到重要作用,运动责任心、运动热情、注意稳定性和运动坚持性等四因子对男子运动员竞赛成绩起到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指标的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维度,性格指标的运动自信心维度以及意志指标的注意稳定性和运动坚持性维度能够显着正向预测运动成绩,其可共同解释运动成绩32.6%的变异量。
何丹[9](2019)在《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英语阅读焦虑的实证研究 ——以镇平县一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阅读学习是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的语言输入方式,阅读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逐步淡化语法教学,更加侧重对词汇的运用。而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艰巨而且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不大,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这些情况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阅读焦虑现象,他们的英语学习也进入盲目、无效的被动状态。另一方面,阅读文本的理解主要依赖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习语和半固定句型的理解,而这些正是词块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通过探究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及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生英语阅读焦虑的积极影响是有必要且可行的。本文在分析近十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县级高中从教三年的经历,探讨学生在高中英语阅读学习中的焦虑现象、焦虑成因及词块教学对阅读焦虑症状的缓解作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学习焦虑表现?(2)高中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词块教学法对缓解学生的阅读焦虑主要具有哪些积极效果?作者以河南省南阳市某县级中学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下访谈、课堂观察和测试的试验方法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本研究为期一个学期。研究发现,该县级中学高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焦虑症状,具体表现为对阅读学习任务做出消极回应,做题速度较慢,准确度较低,对英语阅读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在英语课堂上出现兴趣缺失甚至注意力涣散等问题。导致学生焦虑的原因主要在于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可归纳为:第一,单词记忆形式单一枯燥,记忆效果不理想导致阅读中遇到大量生单词,阅读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第二,对短语、句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这极大限制了阅读速度和流畅性,使学生的焦虑感和阅读效果之间形成负强化。第三,教学过程中语法知识内容的减少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学术式的语法讲解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第四,升学压力导致校本课程中忽视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进而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多困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英语阅读有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在阅读精读课和评讲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词块教学法后,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也有所改善。另外学生在阅读中使用词典的频率明显下降,从侧面反映了学生阅读词汇量的增加。词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习语和固定短语结构,增强学生文化背景的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旨在了解学生英语阅读焦虑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语言信息加工理论和外语教学心理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等有关理论探讨学生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及词块教学法对缓解学生阅读焦虑的积极效果,对存在阅读困扰的学生和寻找解决办法的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共同给学生打造一个轻松舒适的英语阅读环境。
康毅冰[10](2017)在《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漳州八中高一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作为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考中有很多学生因为英语成绩的不理想而影响了录取,甚至有一些其他学科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单科成绩的不理想而与名校失之交臂,这对学生来说影响甚大。然而,在普通高中尤其是我校,英语学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深入研究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这既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笔者所在的漳州市第八中学高一年级英语学困生为调查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对英语学困生成因进行调查研究,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高一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发现影响学困生的诸多因素: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是学习兴趣欠缺、学习动机不足、不科学的学习策略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主要存在学校没有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家庭因素主要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密切交流,家长对孩子重视不够等。笔者针对学困生不同的成因从课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后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高一英语学困生进行相关转化策略的制定,尝试对执教班级里的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选择其中两名学生做个案研究,最后获得成功,学生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 ——以周口市恒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The Purposes of Research |
1.3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
1.4 The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scription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
2.1.1 Definitions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
2.1.2 Functions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
2.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
2.2.1 The Input Hypothesis |
2.2.2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2.2.3 Humanism |
2.3 Brief Reviews of Researches o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
2.3.1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broad |
2.3.2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t Home |
2.4 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
2.5 Relation betwee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English Learning |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Subjects |
3.3 Instruments |
3.3.1 Source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
3.3.2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
3.3.3 Interview |
3.4 Data Collection |
3.5 Data Analysis |
Chapter4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Overall Descript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
4.1.1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English Learning |
4.1.2 Cognitive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
4.1.3 Learning Anxiety in English Learning |
4.1.4 Learning Stamina in English Learning |
4.1.5 Will to Excel Others in English Learning |
4.2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
4.3 The Grade Differenc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
4.4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Interview |
Chapter5 Implications |
5.1 The basic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
5.2 The role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
5.3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
5.3.1 Methods of Mo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
5.3.2 Methods of Building Students' Motivation |
5.3.3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Will and Emotion |
5.3.4 Methods of Cultivating Favourable Personality |
Chapter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
6.2 Research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高中生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Appendix B 学生访谈问题提纲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2)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
2.2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
2.3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Factors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
2.4.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
2.4.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
2.5 Theoretical Basis |
2.5.1 Self-Efficacy Theory |
2.5.2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
2.5.3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Research Subjects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3.3.1 Questionnaire |
3.3.2 Interview |
3.4 Research procedures |
Chapter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
4.1.1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for Students |
4.1.2 Results of interviews |
4.2 Discussion |
4.2.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Non-intellectual Factors |
4.2.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High Scores and Low Scores |
4.2.3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and English Achievem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4.3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Study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I Questionnaire |
AppendixⅡ Interview with Students |
AppendixⅢ Interview with Teachers |
Appendix IV Interview Record |
(3)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影响研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梳理 |
一、智力因素 |
二、非智力因素 |
三、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
二、成就动机理论 |
三、发展性教学理论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区别 |
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联系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的作用 |
一、动力作用 |
二、定向作用 |
三、引导作用 |
四、维持作用 |
五、调控作用 |
六、强化作用 |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的意义 |
一、非智力因素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 |
二、非智力因素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始终 |
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思想政治课成效的重要因素 |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
一、生理方面的成长 |
二、心理方面的成长 |
第二节 调查的设定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五、调查结果 |
第四章 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动机不够明确 |
二、学生的兴趣不够充分 |
三、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 |
四、学生的情感较为脆弱 |
五、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教育模式的影响 |
三、学生的心理因素 |
四、家庭的教育方式 |
第五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
第一节 树立正确动机,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
一、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合理安排德育内容 |
第二节 培养良好兴趣,坚定学生道德信念 |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紧贴日常实际生活 |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道德信念教育 |
第三节 表达良好的情感增进学生道德情感 |
一、寓情于教 |
二、以理育情 |
三、以趣生情 |
第四节 塑造坚强意志,锻炼学生道德意志 |
一、锻炼坚强意志力,树立自信 |
二、培养良好意志力,因材施教 |
第五节 养成良好习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
一、形成良好习惯,注重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
二、养成良好习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影响研析》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三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 |
2.2 理论讨论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
2.2.2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 |
2.2.3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核心素养 |
第3章 问卷设计 |
3.1 测评原理和方法 |
3.1.1 测评原理 |
3.1.2 测评方法 |
3.2 问卷编制 |
3.2.1 已有问卷的分析 |
3.2.2 初测问卷的设计 |
3.2.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3 质量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背景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过程 |
4.2 澳洲班调查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 上海班调查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4 对比分析 |
4.5 教学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5)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旨 |
1.1.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是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要求 |
1.1.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义务教育质量 |
1.4.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 |
1.4.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经典测量理论 |
2.2 项目反应理论(IRT) |
2.3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
2.4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分析 |
3.1 北京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1 东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2 海淀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3 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 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1 组织模式 |
3.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2.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3 武汉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1 武昌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2 江岸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3 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 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1 组织模式 |
3.4.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4.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分析 |
3.5.1 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
3.5.2 测评内容不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
3.5.3 数据分析缺乏科学性,结果应用存在局限性 |
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现状 |
4.1.1 组织模式 |
4.1.2 阅读素养 |
4.1.3 数学素养 |
4.1.4 科学素养 |
4.2 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测评现状 |
4.2.1 组织模式 |
4.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2.3 测评结果描述 |
4.3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评现状 |
4.3.1 组织模式 |
4.3.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3.3 测评结果描述 |
4.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
4.4.1 测评内容重情境与应用 |
4.4.2 测评工具多样化 |
4.4.3 测评结果重能力描述 |
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构想 |
5.1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5.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内容及指标 |
5.2.1 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测评 |
5.2.2 学业成就水平测评 |
5.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5.4 测评的元评价 |
6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实施 |
6.1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6.2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小学生学业性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测评及分析 |
6.2.1 测评对象 |
6.2.2 测评内容 |
6.2.3 测评工具 |
6.2.4 测评结果分析 |
6.3 语文阅读测评 |
6.3.1 测评基本情况 |
6.3.2 测评结果分析 |
6.3.3 建议 |
6.4 数学学科测评 |
6.4.1 测评基本情况 |
6.4.2 测评结果分析 |
6.4.3 建议 |
6.5 英语学科测评 |
6.5.1 测评基本情况 |
6.5.2 测评结果分析 |
6.5.3 建议 |
6.6 科学学科测评 |
6.6.1 测评基本情况 |
6.6.2 测评结果分析 |
6.6.3 建议 |
6.7 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评 |
6.7.1 测评基本情况 |
6.7.2 测评结果分析 |
6.7.3 建议 |
6.8 体育学科测评 |
6.8.1 测评结果分析 |
6.8.2 建议 |
6.9 测评体系修正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组成 |
2.1.3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2.1.4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基础 |
2.2.2 教育学基础 |
2.3 国内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3 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乡镇高中生物理非智力因素现状 |
3.1 黄梅一中和黄梅五中基本情况介绍 |
3.2 测量工具的编制和实施 |
3.2.1 国内非智力因素测量工具的发展 |
3.2.2 测量工具的编制 |
3.3 数据统计 |
3.3.1 样本的选取 |
3.3.2 信效度检验 |
3.4 结果分析 |
3.4.1 非智力因素总体情况及分析 |
3.4.2 各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均值情况及分析 |
3.4.3 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4 不同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5 不同班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6 访谈结果 |
3.5 结论 |
3.5.1 问卷调查结论 |
3.5.2 访谈结论 |
第4章 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对策 |
4.1 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
4.1.1 重视课堂导入,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4.1.2 理论联系实际,减少性别影响 |
4.1.3 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年级影响 |
4.2 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
4.2.1 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学习动机 |
4.2.2 进行合理归因,消除性别影响 |
4.2.3 鼓励并关注学生,保持学习动机 |
4.3 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
4.3.1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 |
4.3.2 家校结合,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
4.3.3 改善教学模式,产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
4.4 物理学习意志的培养 |
4.4.1 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意志 |
4.4.2 培养学生自制力,提升意志品质 |
4.4.3 克服困难情境,磨练意志品质 |
4.5 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4.5.1 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
4.5.2 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访谈设计 |
致谢 |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范围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
3.4 教学实验设计 |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 |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 反思和建议 |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编着作 |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奖 |
致谢 |
(8)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
2.1.3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2 非智力因素相关研究 |
2.2.1 研究趋势概况 |
2.2.2 关于非智力因素及其发展的研究 |
2.2.3 关于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得分情况分析 |
4.1.1 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
4.1.2 不同性别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3 不同组别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4 不同竞赛名次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5 小结和讨论 |
4.2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与竞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2 非智力因素各因子与竞赛成绩的相关性比较 |
4.2.3 非智力因素与竞赛成绩的回归分析 |
4.2.4 小结和讨论 |
4.3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对策分析 |
4.3.1 加强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情感的培养 |
4.3.2 注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意志的培养 |
4.3.3 重视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性格的培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9)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英语阅读焦虑的实证研究 ——以镇平县一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语言信息加工理论 |
2.1.2 外语教学心理学(非智力因素) |
2.2 词块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
2.2.1 词块的定义、分类 |
2.2.2 词块教学法的界定及其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
2.2.3 词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
2.3 英语阅读焦虑的研究现状 |
2.3.1 英语阅读焦虑的定义 |
2.3.2 外语阅读焦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4.1 问卷调查 |
3.4.2 访谈 |
3.4.3 课堂观察法 |
3.4.4 测试法 |
3.5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 前测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2 访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3 前后测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4 课堂观察记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5 测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6 小结与讨论 |
4.6.1 高中生英语阅读焦虑表现 |
4.6.2 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
4.6.3 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英语阅读焦虑的积极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
5.2.2 学生应保持积极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
5.2.3 课堂教学方法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调查问卷前后测成绩 |
附录 C: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各小题得分平均分值 |
附录 D:访谈提纲和记录转写 |
附录 E:课堂观察记录日志表 |
附录 F:阅读测试前后测成绩 |
(10)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漳州八中高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学困生的界定及类型 |
2.1.1 学困生的概念 |
2.1.2 学困生的类型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非智力因素理论 |
2.3 国内外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高一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
3.1 高一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调查设计 |
3.1.3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 影响学困生的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分析 |
3.2.1 学生个体因素 |
3.2.2 外部因素 |
第4章 高一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与个案研究 |
4.1 转化英语学困生应树立的基本观念 |
4.1.1 树立素质教育观,正确看待学困生 |
4.1.2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帮助学困生成才 |
4.1.3 树立和谐的师生观,关注学困生发展 |
4.2 转化英语学困生应遵循的原则 |
4.2.1 个体差异原则 |
4.2.2 循序渐进原则 |
4.2.3 发展性原则 |
4.2.4 多元化评价原则 |
4.3 转化高一英语学困生的具体对策 |
4.3.1 因材施教,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 |
4.3.2 创设情境,营造西方文化氛围 |
4.3.3 赏识学生,适时表扬鼓励 |
4.3.4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
4.3.5 网络辅导,延伸课堂教学 |
4.3.6 心理互容,和谐师生关系 |
4.3.7 家校合力,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
4.4 高一英语学困生转化案例 |
4.4.1 学困生转化个案一 |
4.4.2 学困生转化个案二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一英语学困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 ——以周口市恒大中学为例[D]. 郭文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 欧蒙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影响研析[D]. 程鑫.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4]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D]. 张少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D]. 高冬冬. 武汉大学, 2020(03)
- [6]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D]. 刘攀. 河南大学, 2020(02)
-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D]. 田璐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词块教学法对缓解高中英语阅读焦虑的实证研究 ——以镇平县一高为例[D]. 何丹.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10]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漳州八中高一学生为例[D]. 康毅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