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过量注射副伤寒疫苗致1例

仔猪过量注射副伤寒疫苗致1例

一、一起仔猪副伤寒疫苗超量注射引发的病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俊[1](2019)在《仔猪副伤寒病例分析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仔猪副伤寒病现又被称作猪沙门菌病, 1~6月龄左右的仔猪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2~4月龄的仔猪中,在任意季节均会发生,特别是潮湿多雨、寒冷的冬季以及季节交替时发生的频率高。近几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的扩大,养殖者对仔猪副伤寒病防治要求很高。因此,鉴于当今情况,本文着力对仔猪副伤寒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临床症状、防治方法、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概论。

李玉军[2](2019)在《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沙门菌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人能够通过食入沙门菌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感染沙门菌。沙门菌在人和动物之间的循环感染通常称为沙门菌循环,这种循环感染关系复杂,野禽也是这种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野禽中沙门菌的分布情况,与家禽中沙门菌的关联度研究对家禽业和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调查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携带情况、耐药情况、MLST分子分型情况及代表菌株的致病性,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理论依据。一、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为了解野禽中沙门菌的携带情况和耐药情况,于2015-2018年采集华东地区野禽新鲜粪便样品5889份,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并采用多重PCR试验结合玻板凝集试验的方法确定其血清型;利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岛(SGI)中主要的11个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0.95%。其中,鼠伤寒沙门菌30株(占53.57%),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10株(占17.86%),肠炎沙门菌7株(占12.50%),波斯坦沙门菌5株(占8.93%),猪霍乱沙门菌4株(占7.1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唑啉、苯唑西林、红霉素和利福平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尤其对苯唑西林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00%,多重耐药率达10.71%。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blaCMY-2、blaTEM-1-like、blaCTX-M、blaOXA-1-like、sul1、aacC4、Aac(6’)-1b、floR 和tet(G)检出率分别为 42.9%、67.9%、26.8%、5.4%、60.7%、10.7%、48.2%、23.2%和41.1%;blaPSE和blaSHV均未检出。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耐药的表型。以上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野禽携带的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首次从野禽中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二、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PCR扩增沙门菌的7个管家基因,分别是aroC、thrA、purE、dnaN、sucA、hisD和hemD,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MLST分型,结果表明,56株野禽源沙门菌可以分成 7 个 ST 型,分别为 ST808、ST99、ST19、ST1498、ST11、ST314和ST413。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包括多个ST型,包括ST99型、ST19型和ST1498型,肠炎沙门菌、波斯坦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均为单一 ST型,分别为ST11型、ST808型、ST314型和ST413型。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的ST型与猪霍乱沙门菌弱毒疫苗株C500的ST1753不一致,属不同来源。三、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致病性的初步研究挑取单菌落培养,绘制细菌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分离株和疫苗株的生长曲线无显着差异。选取猪霍乱沙门菌(P1、P2)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K1、K2)分离株各2株,猪霍乱沙门菌弱毒疫苗株C500作对照,分别以107、108和109 CFU的剂量腹腔注射攻毒3日龄的SPF鸡,结果显示,5株菌株对SPF鸡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P1组以及K1和K2组的SPF鸡在3天内全部死亡,P2组和C500组的在1×107 CFU剂量组各存活一只。说明P1、K1和K2菌株对SPF鸡的毒力强于P2和C500株。选取P1、K2和C500菌株分别测定SPF鸡和小鼠的LD50,结果显示,在SPF 鸡,K2 和 P1 及 C500 株的 LD50 分别为 9.0 × 1 06 6 CFU、3.0 × 1 05 8 CFU 和 8 × 1 07 5 CFU,说明分离株与疫苗株相比,毒力稍强;在小鼠,3株的LD50分别为3.0×107.5 CFU、9.0×107.6 CFU和8×107.5 CFU,说明分离株对小鼠的毒力与疫苗株相比,毒力差异不显着。病变结果显示,死亡的鸡和小鼠以急性炎症为主。综上所述,野禽中携带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耐药情况与家禽中的比较一致;首次在国内野禽中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及其孔成道夫生物型,初步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对SPF鸡的致病力强于疫苗株C500;对小鼠的致病性与疫苗株相当,其致病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朱悦[3](2019)在《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肠炎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宿主谱广泛且具有侵害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利用抗生素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极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及肉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因此,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畜禽肠炎沙门菌病的有效措施。随着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沙门菌的重要毒力基因敲除,构建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减毒活疫苗具有使用方便、免疫原性好、毒力弱等优点,即使在“免疫空白期”也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力。此外,通过基因敲除可获得血清学上的阴性标记,建立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动物的(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Animals,DIVA)检测方法,从而为养殖与生产过程区分疫苗接种动物和野生型细菌感染动物提供依据。本研究联合应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和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分别将肠炎沙门菌CZ14-1的毒力相关基因spiC和外膜蛋白相关基因nmpC以及脂多糖O-抗原链合成相关基因rfaL敲除,在构建CZ14-1AspiC单缺失株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株双基因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并评价了两株双基因缺失株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对不同品种雏鸡的致病性,同时对双缺失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进行了初步探究,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1.减毒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A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以肠炎沙门菌CZ14-1为模板,通过重组自杀质粒pGMB152-ΔspiC/Cm介导的同源重组系统,敲除肠炎沙门菌CZ14-1的spiC基因,成功构建CZ14-1ΔspiC缺失株。随后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两端与肠炎沙门菌基因nmpC上、下游序列同源且中间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和两端与肠炎沙门菌基因rfaL上、下游序列同源且中间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电击转化入含有质粒pKD46的CZ14-1ΔspiC中,分别获得替换nmpC和rfaL的阳性克隆(CZ14-1ΔspiCΔnmpC::cat和CZ14-1ΔspiCΔrfaL::cat),再电转入温度敏感性型质粒pCP20以消除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PCR以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对野生株CZ14-1和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CZ14-1ΔspiCΔrfaL的体外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spiC和nmpC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显着影响,但是rfaL基因的缺失会使细菌的生长速度减缓,并且对甘露醇的代谢能力发生了变化。2.减毒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保护效力的初步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在3日龄海兰白蛋鸡上的LD50为1.58 X 107CFU,细菌CZ14-1ΔspiCΔrfaL在3日龄海兰白蛋鸡上的LD50为7.76 ×106CFU。与野生株CZ14-1的LD50相比(约为2.24× 104CFU),毒力约下降了 705倍和346倍。细菌CZ14-1ΔspiCΔnmpC在3日龄SPF雏鸡上的LD50为2.57 × 107CFU,细菌CZ14-1ΔspiCΔrfaL在3日龄海SPF雏鸡上的LD50为4.07× 106CFU。与野生株CZ14-1的LD50相比(约为1.26× 104CFU),毒力分别约下降了 2030倍和323倍。与野生株相比,在不同品种的雏鸡上,两株双缺失株的毒力均明显下降。将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Z分别以肌肉注射的途径免疫7日龄的海兰白雏鸡,在14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10天后以肌肉注射的方式人工感染野生型菌株 CZ14-1,剂量为 2.0 X 109CFU/只。结果显示,CZ14-1ΔspiCΔnmpC 和 CZ14-1ΔspiCΔrfaL能够对野生株的大剂量攻毒分别产生80%和75%的保护力,未免疫组的存活率仅有5%;且免疫组体重净增量也较未免疫组有明显提高。在体内分布与定植试验中,将野生株和2株双缺失株以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3日龄的海兰白雏鸡,在肝脏和回肠内,两株缺失株在接种后21天被机体清除。利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显示,两株缺失株在免疫后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G抗体,抗体水平在随后的数周逐渐上升并在免疫后第5周达到高峰。荧光定量PCR检测CZ14-1Δsp/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在免疫过程中脾脏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FN-γ和IL-6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表明两株双缺失株都能引起强烈的Th1倾向的免疫应答,有助于胞内沙门菌的清除。以SpiC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检测,可以明显的区分出野生株感染和两株双缺失株接种的鸡。通过玻板凝集试验(SPA)可以明显区分野生株感染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接种的鸡,说明两株双缺失株都具有DIVA能力,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区分出疫苗接种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以上结果显示,两株双缺失株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能针对野生型毒株的高剂量攻毒提供较好的保护和DIVA能力,为将其开发成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奠定了基础。

杨科平[4](2017)在《浅谈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猪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和国内生猪及其产品的频繁流动,对许多猪的疫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往往是大批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甚至殃及全群,严重影响养猪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仔猪副伤寒是影响猪业的几个重要传染病之一,它影响着猪业的生长发育,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猪业的发展。

赵建平[5](2013)在《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文中指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是常规饲养猪群上呼吸道中寄生的一种常在菌,但在动物体应激、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某些分离株可侵入机体并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近年来鉴于养殖场饲养模式的不断调整以及新型呼吸道疾病的层出不穷,副猪嗜血杆菌病日趋流行,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危害。近年来基因工程产业发展迅猛,使得疫苗的研发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沙门氏菌减毒菌株和利用减毒沙门氏菌作为活载体表达外源抗原研制多联疫苗等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是基于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菌株Aasd缺失株平衡致死载体系统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基本思路是利用仔猪副伤寒商品疫苗菌株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作为宿主菌株,插入已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重要免疫原性基因hps06257、HbpB及PalA,从而获得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菌株C501(06257)、C501(HbpB)、 C501(PalA),并对这些重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安全性评价以及免疫效应方面的研究,为临床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制提供新对策。首先扩增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至原核载体质粒pYA3493中,获得中间质粒pYA-06257、pYA-HbpB、pYA-PalA。再将重组质粒电转至猪霍乱沙门氏菌asd基因缺失菌株C501中,构建互补菌株C501(06257)、C501(HbpB)、C501(PalA)。PCR扩增鉴定和测序结果证实二联基因工程疫苗菌株构建成功。对上述重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研究表明:1)重组菌株能够正确表达目的蛋白且保持其原有免疫特性;2)外源质粒可在宿主菌株中稳定遗传,保证了疫苗菌株的遗传稳定性;3)外源基因的插入对于载体菌株的生长没有特别影响;4)在碳代谢方面重组菌与亲本菌生化特征一致,外源质粒的克隆与表达不影响沙门氏菌自身的碳代谢。重组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检测结果显示,C501(06257)、C501(HbpB)、 C501(PalA)与空质粒对照菌株C501(pYA3493)在小鼠体内LD50非常接近,证明外源基因片段的插入基本不影响载体菌的弱毒特性。在本体动物仔猪体内进行重组疫苗菌株的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口服或肌肉注射10倍免疫剂量(300亿)的疫苗菌株后仔猪的采食、饮水及精神状态均比较正常,机体只在接种后第二天发生轻微发热之外并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力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副猪嗜血杆菌强毒株致死剂量攻毒,口服组的攻毒保护率明显高于注射组,其中C501(HbpB)口服组、C501(PalA)口服组免疫小鼠分别具有83.3%、100%的保护率;针对猪霍乱沙门氏菌强毒株的致死攻毒结果表明,口服组的攻毒保护率略低于注射组,其中C501(HbpB)注射组、C501(Pa1A)注射组均能为机体提供87.5%的保护力。从整体来看不论是口服方式还是注射途径,重组疫苗组的免疫保护力均高于对照组,能够为机体抵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良好的保护力。

蓝荣庚[6](2012)在《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体会》文中指出仔猪副伤寒也称仔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一种仔猪传染病。本病临床上以败血症、坏死性肠炎(持续性下痢)、脱水和肺炎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患病,又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断奶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极少,哺乳期(1月龄以内)仔猪发病更少。以10-25 kg仔猪(断奶后1个月的仔猪)为重点发病猪群。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

王建[7](2011)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文中提出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osis)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 equi s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类马亚种(S. equi ssp. equisimilis)、猪链球菌(S. suis)、类猪链球菌(S. porcinus)、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S. dysgalactiae ssp. equisimilis)等链球菌引致猪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其中以败血症的危害最大,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80%。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该茵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近年来猪链球茵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染,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1998~2010年13年临床病例的回顾调查及猪场的采样监测,了解猪链球菌在畜间、空间分布的情况、以及茵株毒力和耐药性的变异情况、为防控本病提供依据。通过对1998~2010年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的猪链球菌病病例回顾调查和菌株收集,并于2009~2010年发放并回收《猪链球菌病调查表》,开展血清学、病原学监测等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猪群链球菌病征复杂多样,败血症型和关节炎型最多,分别占30.13%和26.99%,其次为脑膜脑炎型和心内膜炎型分别占22.8%和14.64%,脑膜脑炎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多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茵等形成多重感染,对宿主造成更大的危害。实验证实,猪链球菌是目前临床病例的优势菌株(47.78%),其中猪链球菌2型有109株,占21.08%,其他分离到猪链球菌还包括1、3、4、5、7、8、9、l0、11、13、15、16、25、28等血清型。C群链球菌仍占有一定比例(16.05%),其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有48株,占9.28%。另外排除猪链球菌交叉反应后D群有41株(7.93%)、B群有15株(2.9%)、A群1株(0.19%),值得注意的是有159株(30.75%)不属于A~D、F和G群,也不是猪链球菌。说明猪链球菌2型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已经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健康猪群猪链球菌带茵率为8.55%,分离到2、3、4、5、9、10、11、13、15、16、19、21、22、25、26、29等血清型猪链球菌,其中15型最多(13.24%),其次为2型(10.5%)、29型(6.85%)、26型(5.48%)、3型(5.48%),另外从3家猪场的猪舍空气样本中检出24株猪链球菌,分离率为1.45%,其中3型4株,15型1株,29型2株,17株未鉴定血清型。采用7种毒力因子两组多重PCR方法,检测63株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及26株健康猪群分离株,结果发现,高毒力基因型mrp+epf+sly+gdh+gapdh+orf2+fbps+的菌株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2型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68.75%),健康猪携带菌株也具有临床菌株相似的毒力因子(60.86%)。106株猪源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对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对磺胺类药物产生40%左右的耐药性;以往临床首选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也分别有34.9%和11.3%的菌株产生了耐药性。为控制猪场链球菌感染的风险,降低猪链球菌发病率。对猪链球菌感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引入HACCP理念,绘制了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流程图,识别出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关键控制点(CCP-like):隐性带菌猪、混群饲养、精液、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疫苗免疫、药物预防。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思路。为能控制猪场链球茵感染的风险,根据识别出的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上海地区猪场的猪链球菌综合防控措施。控制重点为隐性带菌及病死猪、猪链球菌疫苗免疫结合药物防治、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控制等。控制措施在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崇明县年出栏为1万头以上的4个猪场以及2个农户示范应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和验证。结果表明,示范猪场猪链球菌隐性带茵猪的的比例由实施前的9.12%(31头)下降至6.47%(22头),下降了2-3%,猪链球菌2型带菌率由实施前的1.47%(5头),下降至0.29%(1头),效果均显着(p<0.05),但该措施的实施对猪场管理、设施等要求较高,需在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否则效果并不明显,如管理不到位的示范猪场四。

王念[8](2011)在《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文中提出在农村的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临床症状,很多因素都可引发。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发生率很高,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患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同时由于腹泻,体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9](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李刚,邓绍基[10](2010)在《影响猪病难防难治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疫苗接种,药物治疗仍是防治生猪疫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却使人纳闷的是:某些养猪场(户)同时或在允许的时间内,接种了1~3种、甚至5~6种疫(菌)苗的猪仍惧患相关的传染病;

二、一起仔猪副伤寒疫苗超量注射引发的病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仔猪副伤寒疫苗超量注射引发的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仔猪副伤寒病例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2 发病症状
    2.1 急性型
    2.2 慢性型
3 防治方法
    3.1 饲养管理
    3.2 免疫预防
4 治疗方法
5 结语

(2)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沙门菌流行情况、分子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沙门菌概述
        1.1 生物学特性
        1.2 血清学分类
    2 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
        2.1 流行特点
        2.2 流行现状
        2.3 野禽中的流行情况
        2.4 家禽中的流行情况
    3 沙门菌的分子分型
        3.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3.2 多位点序列分型
    4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4.1 细菌耐药性分类
        4.2 细菌的耐药产生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2015-2018年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和革兰氏染色镜检
        2.2 血清型鉴定
        2.3 生化试验结果
        2.4 菌株来源分布
        2.5 药敏试验结果和表型多重耐药分析
        2.6 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2.7 耐药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覆盖率统计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野禽源沙门菌MLST分子溯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结果
        2.2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与血清型的关系
        2.3 野禽源沙门菌的MLST分子分型与分离地的关系
        2.4 野禽源沙门菌ST型遗传进化树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霍乱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孔成道夫生物型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菌株生长曲线
        2.2 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2.3 SPF鸡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2.4 SPF鸡的剖检结果
        2.5 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2.6 小鼠的剖检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3)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沙门菌疫苗研究进展
    1. 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
    2. 沙门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常见的沙门菌疫苗种类
        2.1.1 传统灭活疫苗
        2.1.2 亚单位疫苗
        2.1.3 基因缺失疫苗
        2.2 减毒沙门菌疫苗的构建方法
        2.2.1 化学诱变减毒
        2.2.2 基因工程减毒
        2.3 减毒沙门菌常见的突变基因
        2.3.1 芳香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2.3.2 htrA
        2.3.3 phoP/phoQ调控基因
        2.3.4 腺苷酸环化酶和环AMP受体蛋白编码基因
        2.3.5 hilA
        2.3.6 其他减毒基因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突变株的筛选与验证
        1.2.3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扩增与纯化
        1.2.4 λ-Red同源重组系统的诱导表达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5 目的基因nmpC的替换和鉴定
        1.2.6 目的基因rfaL的替换和鉴定
        1.2.7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敲除与验证
        1.2.8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1.2.9 缺失株对雏鸡的LD_(50)测定
    2 结果
        2.1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的筛选和验证
        2.2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的筛选和验证
        2.2.1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获得与纯化
        2.2.2 目的基因nmpC的缺失与鉴定
        2.3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rfaL的筛选和验证
        2.3.1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获得与纯化
        2.3.2 目的基因rfaL的缺失与鉴定
        2.3.3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消除
        2.4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突变株的生化特性鉴定
        2.5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突变株的生长曲线
        2.6 肠炎沙门菌缺失株对3日龄雏鸡的LD_(50)测定
        2.6.1 三株细菌对3日龄SPF雏鸡的LD_(50)测定
        2.6.2 三株细菌对3日龄海兰白雏鸡的LD_(50)测定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保护力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突变株对鸡群的免疫保护试验
        1.2.2 细菌在鸡体内的分布与定植变化规律测定
        1.2.3 缺失株免疫后血清抗体IgG的动态消长变化
        1.2.4 缺失株所诱导的鸡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分析
        1.2.5 缺失株的DIVA能力评价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缺失株对鸡群的免疫保护力评价
        2.1.1 野生株攻毒后鸡群的存活情况
        2.1.2 缺失株免疫后鸡体重的变化
        2.1.3 攻毒后细菌在脏器内的定植情况
        2.2 细菌在鸡体内的分布与定植变化规律
        2.2.1 细菌在鸡肝脏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2 细菌在鸡脾脏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3 细菌在鸡回肠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4 细菌在鸡盲肠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3 缺失株免疫后血清抗体IgG的动态消长变化
        2.4 RT-PCR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
        2.5 缺失株的DIVA能力评价
        2.5.1 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后血清的鉴别诊断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4)浅谈仔猪副伤寒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2 发病原因
3 流行特点
4 临床症状
    4.1 急性型(败血型)
    4.2 慢性型(结肠炎型)
5 诊断
    5.1 临床症状诊断
    5.2 病理解剖学诊断
    5.3 实验室诊断
6 治疗
    6.1 抗生素疗法
    6.2 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胺类疗法
    6.3 大蒜疗法
    6.4 抗菌药物疗法
7 预防
    7.1 免疫注射
    7.2 饲养管理

(5)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与发病机理
        1.1.2 流行病学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4 诊断
        1.1.5 防制
    1.2 减毒沙门氏菌活疫苗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1.2.1 减毒策略
        1.2.2 免疫机理
        1.2.3 减毒沙门氏菌活疫苗载体系统的优势与局限
        1.2.4 减毒沙门氏菌活疫苗载体系统的临床应用
        1.2.5 沙门氏菌载体活疫苗与肠道粘膜免疫
2 前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细菌、质粒及试验动物
    3.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缓冲液
        3.2.1 试验试剂
        3.2.2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3.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3.2.4 主要试验器材
    3.3 试验方法
        3.3.1 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菌株构建
        3.3.2 二联基因工程疫苗菌株生物学特性鉴定
        3.3.3 疫苗菌株C501(06257)、C501(HbpB)、C500(PalA)安全性评价
        3.3.4 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制备
        3.3.5 二联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小鼠免疫试验
        3.3.6 免疫小鼠体内疫苗菌株的定植检测
        3.3.7 二联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对免疫小鼠的攻毒保护性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二联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菌株构建
        4.1.1 目的基因分析与克隆
        4.1.2 表达质粒pYA-06257、pYA-HbpB和pYA-PalA酶切鉴定
        4.1.3 重组菌株C501(06257)、C501(HbpB)及C500(PalA)鉴定
    4.2 重组菌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研究
        4.2.1 重组菌株C501(06257)、C501(HbpB)及C500(PalA)表达特性
        4.2.2 重组疫苗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4.2.3 重组菌C501(06257)、C501(HbpB)及C500(PalA)生长特性研究
        4.2.4 重组菌株生化特性鉴定
        4.2.5 重组菌株对小鼠的LD_(50)测定
    4.3 重组菌株对易感仔猪的安全性评估
    4.4 重组蛋白HPS06257、HbpB及PalA的SDS-PAGE分析
    4.5 免疫小鼠特异性抗体检测
        4.5.1 HPS06257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亚类分析
        4.5.2 HbpB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亚类分析
        4.5.3 PalA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亚类分析
        4.5.4 沙门氏菌抗原特异性IgG水平检测
        4.5.5 免疫小鼠体内IgA水平检测
    4.6 免疫小鼠组织载菌分布检测
    4.7 免疫小鼠攻毒试验
        4.7.1 免疫小鼠对副猪嗜血杆菌SH0165菌株的攻毒保护试验
        4.7.2 免疫小鼠对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菌株的攻毒保护试验
5 讨论
    5.1 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作为疫苗载体的应用前景
    5.2 关于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的一些探讨
    5.3 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疫苗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6 小结
    6.1 主要结论
    6.2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链球菌病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 概述
        1.1 分类地位
        1.2 病原
        1.3 流行状况
        2 临床诊断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3 病原学诊断
        3.1 样品的采集
        3.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3.3 血清学鉴定
        3.4 分子诊断技术
        3.5 分子分型技术
        3.5.1 MLST 分型
        3.5.2 PFGE 分型
        4 血清学诊断
        4.1 猪链球菌
        4.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5 防治措施
        5.1 管理措施
        5.2 免疫策略与疫苗免疫
        5.3 药物防治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ACCP管理体系及其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1 HACCP简介
        1.1 名词解释
        1.2 HACCP的特点
        1.3 HACCP原理
        1.3.1 危害分析(原理 1) (Hazard Anaylsis- HA)
        1.3.2 确定关键控制点(原理2)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
        1.3.3 确定与各CCP相关的关键限值(原理3) (CL)
        1.3.4 确立CCP的监控程序(原理4)
        1.3.5 纠偏行动(原理5)
        1.3.6 验证程序(原理6)
        1.3.7 记录保存程序(原理7)
        2 畜禽养殖过程HACCP体系的应用
        2.1 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危害
        2.2 养殖过程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
        2.3 养殖过程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的监控
        2.3.1 引种
        2.3.2 词料采购、加工与储藏
        2.3.3 药物疫苗采购与使用
        2.3.4 饲养管理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方案
        1.2 样品采集
        1.3 病原分离和鉴定
        1.4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猪场猪链球菌病摸底调查
        2.2 猪链球菌病临床病例发病情况
        2.3 猪场健康猪群猪链球菌监测情况
        2.4 细菌毒力因子谱基因型分布
        2.4.1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2.4.2 猪链球菌健康猪携带菌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2.5 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形式
        3.2 1998~2010年流行菌株分布情况
        3.3 毒力因子分布特征
        3.4 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猪链球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及控制要点
        摘要
        1 猪链球菌在环境及载体中存活能力
        2 猪链球菌的传播途径
        3 猪链球菌在猪体内分布
        4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5 猪链球菌病发病诱因
        6 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分析
        7 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控制要点
        8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制定和应用效果
        摘要
        1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
        1.1 制定思路和主要措施
        1.2 体系文件的编制
        2 示范猪场的选择
        3 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
        3.1 隐性带菌猪控制
        3.2 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
        3.3 疫苗免疫、药物防治
        3.4 PRRS、PCV-2、PR等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控制
        3.5 其他主要措施
        4 监测、验证情况
        4.1 隐性带菌猪控制
        4.2 精液疫病监测
        4.3 猪群主要疫病监测
        5 结果与讨论
        6 防控效益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附件一 猪链球菌病调查问卷
附件二 规模猪场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附件三 上海市中小规模家庭生态养猪场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及猪链球菌控制方案
附件四 规模猪场二点四段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附件五 猪场消毒程序
附件六 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8)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剖检变化
5 防治措施

(9)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2 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4 预防措施
5 治疗方案

(10)影响猪病难防难治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接种预防
    1.1 免疫程序不科学
    1.2 传染性疾病免疫抑制
2 药物治疗
    2.1 不对症用药
    2.2 不注意药物的配伍
    2.3 用药剂量过大或小
    2.4 不按疗程用药
3 综合防制

四、一起仔猪副伤寒疫苗超量注射引发的病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仔猪副伤寒病例分析及防治[J]. 王新俊. 中国畜禽种业, 2019(06)
  • [2]华东地区野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和MLST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的初步研究[D]. 李玉军. 扬州大学, 2019(06)
  • [3]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D]. 朱悦. 扬州大学, 2019(02)
  • [4]浅谈仔猪副伤寒的防治[J]. 杨科平.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8)
  • [5]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D]. 赵建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6]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体会[A]. 蓝荣庚. “生泰尔”杯全国养猪技术征文大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
  • [7]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D]. 王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1)
  • [8]仔猪腹泻的流行及诊治[J]. 王念.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9]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10]影响猪病难防难治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 李刚,邓绍基. 畜禽业, 2010(05)

标签:;  ;  ;  ;  ;  

仔猪过量注射副伤寒疫苗致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