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调肝法治疗功能性阳痿80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天昱[1](2020)在《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观察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更多理论和试验依据。方法按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妇科门诊确诊的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对照组(卡双平)两组,每组各32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照组在减重的基础上予卡双平15mg:500mg Bi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右归丸150ml Bid口服,两组均持续用药3个月,3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月后查肝、肾功能,3个月后整体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月经评分、多毛及痤疮评分、体重指数、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水平等方面变化情况,评估上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并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月经评分、痤疮评分、性激素水平(LH、T、LH/FSH)、FPG、FINS、HOMA-IR、血脂水平(TC、TG、LDL-C)均明显下降,FSH、HDL-C水平升高,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积分、月经评分、体重、BMI、性激素水平(LH、T、LH/FSH)、FINS、HOMA-IR、血脂水平(TC、TG、LDLC)下降、HDL-C水平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余无显着性差异(P>0.05)。3.组间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月经评分及单项积分、痤疮评分、性激素水平(LH、T、LH/FSH、FSH)、FINS、HOMA-IR、血脂水平(TC、TG、LDL-C、HDL-C)方面均有显着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未见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调节性激素水平及糖脂代谢,显着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图0幅;表12个;参108篇。
黄昕彤[2](2020)在《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甲减阳虚证模型大鼠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右归丸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以0.1%PTU溶液灌胃复制的甲减阳虚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模型大鼠肾脏形态结构、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的变化和右归丸的干预作用,从分子水平探讨甲减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右归丸对其保护的作用机制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甲减肾损伤提供实验依据,传承并挖掘古方的应用价值。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甲减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右归丸治疗甲减的理论依据,并探讨甲减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西医治疗方法。2.实验研究:6周龄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优甲乐组、右归丸组。后三组均采用0.1%丙基硫氧嘧啶(PTU)溶液(1 mg/100 g)每天灌胃复制甲减大鼠模型给药,正常组给以等体积蒸馏水,连续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和阳虚指标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酸鸟苷(c GMP),确定甲减阳虚模型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模型组、优甲乐组、右归丸组继续按相同剂量给药,给药频率改成每两日一次,在此基础上,优甲乐组给予优甲乐溶液(剂量9μg/kg/d),右归丸组给右归丸溶液(剂量2.43 g/kg/d),正常组给予1 ml/100g饮用水,每天灌胃,给药持续6周。治疗6 w后,心脏取血,ELISA法检测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生化法检测肾功能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取肾组织作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I型胶原(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3,Collagen I m RNA的表达。收集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甲状腺功能检测:造模4 w后,模型组的FT3、FT4较正常组明显降低,TSH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6w后,与模型组相比,优甲乐组与右归丸组可上调FT3、FT4水平,下调TSH水平;与优甲乐组比较,右归丸组上调FT3、FT4不如优甲乐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归丸组下调TSH不如优甲乐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阳虚指标检测:造模4 w后,模型组c AMP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c GMP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 AMP/c GMP比值较正常组显着降低,提示甲减阳虚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3.HE染色: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正常组肾小球、肾小管及肾小管间质形态清晰,结构完整,未发现异常。模型组肾间质水肿,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及脱落。优甲乐组和右归丸组轻微肾间质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现象明显改善。4.肾功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肌酐与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优甲乐与右归丸明显下调肌酐与尿素氮水平;与优甲乐组比较,右归丸明显下调血清肌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归丸下调尿素氮水平不如优甲乐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5.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检测:治疗6 w后,模型组大鼠TGF-β1、Samd3、Collagen I蛋白表达增加显着,右归丸可明显抑制TGF-β1、Samd3、Collagen I蛋白表达。6.TGF-β/Smad信号通路基因检测:治疗6 w后,模型组大鼠TGF-β1、Samd3、Collagen I m RNA表达增加显着,右归丸可明显抑制TGF-β1、Samd3、Collagen I m RNA表达。结论1.肾阳亏虚是甲减的基本病机,应用温补肾阳代表方右归丸治疗甲减有效,因此温肾壮阳、滋补精血是甲减治疗的重要法则。2.给予0.1%PTU灌胃后可使大鼠甲状腺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甲减症状,其证候符合中医阳虚证,提示甲减阳虚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3.甲减模型大鼠BUN及Scr水平升高,提示甲减可影响肾功能。4.甲减模型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3、Collagen I基因与蛋白表达均升高,提示甲减肾损伤的发病可能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实现的。5.中药复方右归丸可以有效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中TGF-β1、Smad3、Collagen I基因与蛋白的高表达,由此推测右归丸改善甲减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胡劭文[3](2020)在《肝经足部区与生殖器区在感觉皮层的汇聚和功能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经绕阴器”是经络学说中“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的典型代表,大量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足厥阴肝经与循行所过部位“阴器”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联系。“肝经绕阴器”是经脉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理论和临床的完美结合,为揭示经脉体表与体表联系的特异性提供了客观证据。现代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足部区域和生殖器区域的特异联系更突出。针刺足部区域的穴位对生殖器区域功能异常可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肝经绕阴器”所蕴涵的循经远道取穴理论重要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利用在体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深入探寻足厥阴肝经“绕阴器”的脑功能重组机制,为揭示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大鼠和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肝经和生殖器的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定位图的基础上,切除支配肝经足部穴位的神经使足厥阴肝经足部穴位去感觉传入,采用金属单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单个神经元或神经元群的自发放电,并在足部大趾外侧及足背内侧(肝经循行部位)、生殖器区(肝经环阴器)、躯干及尾巴等部位进行触觉,针刺等刺激,观察肝经足部穴位去感觉传入后大脑皮层3b区足部及生殖器感受野的变化,绘制这些体表区域在皮层的代表区,同时寻找对大趾区和生殖器区的刺激都起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观察感觉皮层肝经足部与生殖器的相互毗邻关系,同时选择足部其它部位作对照。探讨感觉皮层肝经穴位区域和生殖器区域的功能重组情况。本研究分为急性和慢性实验两部分。急性实验主要观察去感觉传入切除24小时之内,大脑皮层躯体感觉皮层足部及生殖器感受野的变化以及同时对两者起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的分布,探讨急性期躯体感觉皮层肝经穴位区域和生殖器区域的即刻功能重组情况。慢性实验则在此基础上,在神经损伤后3周(大鼠)或3个月(猕猴)躯体感觉皮层观察神经元外周感受野的变化,探讨躯体感觉皮层肝经穴位区域和生殖器区域的长期功能重组。成果:通过在体电生理记录,记录切断阴部神经或足部神经后,大鼠及恒河猴肝经足部穴位和生殖器区域在感觉皮层神经元的汇聚。揭示大脑皮层交叉代表区之间存在竞争性活动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导致肝经足部区域和生殖器区域的功能重组的机制。本课题的结果发现:(1)大鼠在外周感觉神经损伤造成去感觉传入前,在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可以分别记录到触摸或刺激足部区域以及生殖器区时所诱发的神经元放电,以绘制感觉皮层躯体定位图。除了在足部代表区与生殖器代表区的交界区可记录到同时对足部及生殖器受到的刺激其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外,也记录到了生殖器与躯干和尾的感觉皮层汇聚。(2)大鼠在切除胫神经造成足大趾区去感觉传入后即刻,原本对足大趾区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就不对躯体刺激起反应了,而3周后则有部分原来对生殖器的刺激起反应的区域对生殖器的刺激起反应,即生殖器代表区的范围较造模前扩大了;而且出现前肢代表区也向后肢代表区扩展的现象。(3)大鼠在切除阴部神经造成生殖器区去感觉传入后即刻,原本对生殖器区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就不对躯体刺激起反应了,而3周后则有部分原来对生殖器的刺激起反应的区域对足部的刺激起反应了,即足部代表区的范围较造模前扩大了;而且出现尾巴代表区也向生殖器代表区扩展的现象。(4)恒河猴在外周感觉神经损伤造成去感觉传入前,在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可以分别记录到触摸或刺激足部区域以及生殖器区时所诱发的神经元放电,以绘制感觉皮层躯体定位图。在足部代表区与生殖器代表区的交界区可记录到同时对足部及生殖器受到的刺激其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5)恒河猴在切除足背内侧皮神经及足底内侧神经造成足大趾区去感觉传入后即刻,原本对足大趾区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就不对躯体刺激起反应了;3个月后,原本对足大趾区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对生殖器的刺激起反应,在交界区能记录到同时对足部及生殖器受到的刺激起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而有部分原足大趾区代表区则不对任何刺激起反应,即生殖器代表区的范围较造模前扩大了。(6)恒河猴在切除阴部神经造成生殖器区去感觉传入后即刻,原本对生殖器区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就不对躯体刺激起反应了;3个月后,原本对生殖器刺激起反应的代表区对足部的刺激起反应,在交界区能记录到同时对足部及生殖器受到的刺激起反应的双感受野神经元,而有部分原生殖器区代表区则不对任何刺激起反应,即足部代表区的范围较造模前扩大了。结论:大脑皮层交叉代表区之间存在竞争性活动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肝经足部穴区和生殖器区的功能重组,针刺肝经位于足部的穴位对其可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所蕴含的经脉体表与体表(足大趾与生殖器)之间可能存在特定联系的生物学机制。
高晰[4](2020)在《化瘀止痛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汤合耳穴压豆对于改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症状、疼痛强度以及腹痛时间的疗效,分析治疗前后效果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在临床上用此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提供依据,丰富和完善中医的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本课题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共65例,将收集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组。治疗组为口服中药汤剂化瘀止痛汤合耳穴压豆联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口服中药汤剂化瘀止痛汤。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3个月经周期的连续治疗及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性观察指标均较前有所下降,因此说明了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起到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的作用;同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评分降低的明显,这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痛经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除外)均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在缓解痛经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以上数据经过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痛经临床疗效两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中药化瘀止痛汤合耳穴压豆与单纯口服中药化瘀止痛汤都能够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痛经疼痛的程度,减少经期腹痛持续时间,但是前者治疗效果优于后者。2.本课题通过研究口服中药汤剂化瘀止痛汤合耳穴压豆的综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肯定了其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并为其提供科学的数据,丰富了中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式,拓宽了治疗思路。
岳梦[5](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针灸配以养精导痰汤联合来曲唑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针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在门诊最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例。针药组给予针灸配以养精导痰汤结合来曲唑治疗,药物组给予养精导痰汤联合来曲唑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周期排卵率、妊娠率以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83.33%,药物组总有效率56.67%,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针药组的总疗效优于药物组。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针药组及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针药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药物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但治疗后针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药物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3.基础体温:针药组BBT双相周期率(77.11%),药物组BBT双相周期率(61.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4.周期排卵率及妊娠率:针药组周期排卵率为(77.11%),药物组周期排卵率(61.6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针药组的妊娠率为(33.33%)稍高于药物组(26.6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体重指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改善体重指数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针药组在降低BMI效果方面更优于药物组(P<0.05)。6.血清性激素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LH、LH/FSH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针药组对LH、LH/FSH调节的作用优于药物组。治疗前后两组血清FSH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值较治疗前显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2值均较治疗前水平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针灸配以养精导痰汤联合来曲唑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能提高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调控性激素水平(LH、LH/FSH、T、E2),并且可有效降低体重指数,调节基础体温,增加周期排卵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妊娠率,并且无不良反应,由此得知针灸对改善肾虚痰湿型PCOS不孕症有一定的疗效。针灸配以养精导痰汤联合来曲唑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是安全有效、可供临床实践运用的治疗方法。
赵洁[6](2016)在《调经系列方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经系列方(二紫方和潮舒煎)周期治疗PCOS患者的临床观察,探究其机理,评价其疗效,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理论实践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病例60例,年龄在16-40岁患者,均为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治疗组的30例和对照组的30例进行对照。治疗组以调经系列方(二紫方和潮舒煎)治疗,调经系列方(二紫方和潮舒煎)由河南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煎煮浓缩,每袋200ml,1次1袋,1日2次,早晚温服。对照组以调经促孕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Z110200027,生产厂家: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和月月舒(产品批号:国药准字Z41021972,生产厂家: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调经促孕丸每日两次,每次1包,月月舒每日两次,每次1包。治疗三月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个或2个疗程。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性激素六项及优势卵泡的情况,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的情况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6.67%,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更优。在改善月经、中医临床症状、提高优势卵泡排出率及提高妊娠率方面,治疗组更优。在降低LH、LH/FSH、T、FINS水平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相差较大,治疗组前后改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经系列方周期疗法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紊乱内分泌状态,利于月经的规律来潮及尽量避免远期并发症的出现;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优势卵泡的数量,增加受孕几率,提升家庭幸福感。在治疗肾虚型PCOS上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周期疗法能够更好地调整月经周期,使月经定期而至。
张佳莉[7](2015)在《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对近30年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进行整理研究,旨在把握现代中医男科学理论的研究热点,总结规律,丰富中医男科学的内涵,为研究中医男科学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有利于中医男科学更好的发展。方法:通过应用文献法对近30年的中医男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文献搜索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中医男科项目、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中中医男科学专家的理论思想、国家级中医男科奖励项目三个方面,将所得文献按时间顺序、文献类别、专家姓名、疾病名称进行归类,并以疾病名称分类为主;最后采用归纳演绎法以科学性为原则凝练学者的学术观点,将相同类型的理论观点进行对比,加以总结分析。结果: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等疾病,而对于其他男科疾病及男科综合理论相对少且弱,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分型、诊治方法、方药治疗机制、特色方药等方面。结论:近30年来中医男科学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然而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因机治则,多是根据各医家临床经验及理论知识总结得来;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不统一;实验性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本人认为中医男科学理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对中医男科疾病的因机治则方面,采用实验性手段展开探索性研究,加强其科学性与可重复性;建立统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促使中医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拓宽实验基础研究层面,积极开展中药配伍、剂型、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在研究男性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的同时,加强其他男科疾病与综合性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平衡发展。
张少华[8](2014)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育龄期女性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之患者,给予中医周期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出一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二组,各组30例,A为治疗组,B为对照组。A组采用中医周期疗法分阶段性给药进行治疗,B组给予固阴煎治疗,以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恢复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BBT、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及副反应情形。结果A组总有效率96.67%;B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疗效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全身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六项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BT单相改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周期疗法及固阴煎均能改善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的月经周期经量、性激素、子宫内膜的厚度、BBT单相及全身症状,对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中医周期疗法的效果优于固阴煎。中医周期疗法及固阴煎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对患者的副反应较小。
王欣,王慧,金玉忠[9](2012)在《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文中指出勃起功能障碍又称阳痿,是男科常见病,患病率约占成年男性的20%。早在春秋时期中医学就对本病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素问.阳痿》说:"思想无穷,所愿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灵枢.经筋》足厥阴肝病则"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后代医家不断丰富理论认识
薛慈民[10](2010)在《中医药治疗性功能障碍的特色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性功能障碍主要指男子勃起功能障碍,中医称"阳痿"。广义的性功能障碍除了阳痿外,还包括早泄、不射精等病症。历代中医古籍中均有性功能障碍的诊治记载,尤其尤其对阳痿的病因病理、辩证施治有许多精辟的阐述,如明·《景岳全书·阳痿篇》有:"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从七情劳倦,损伤生阳志气,多致此症"等。在应用中医药治疗阳痿等病症中也留有许多
二、补肾调肝法治疗功能性阳痿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调肝法治疗功能性阳痿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选择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用药与规格 |
1.2.2 治疗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3.1 安全性观测 |
1.3.2 疗效性观测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1.6 研究结果 |
1.6.1 一般资料分析 |
1.6.2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1.6.3 两组治疗前后月经评分比较 |
1.6.4 两组治疗前后多毛、痤疮积分比较 |
1.6.5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 |
1.6.6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1.6.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FINS及 HOMA-IR比较 |
1.6.8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1.6.9 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 |
1.7 讨论 |
1.7.1 PCOS的病因病机 |
1.7.2 治法探究 |
1.7.3 药物分析 |
1.7.4 研究结果分析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综述一 PCOS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PCOS的中医病名 |
2.2 PCOS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1 古代医家对PCO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2 现代医家对PCO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PCOS的中医证型分布 |
2.4 PCOS的中医药治疗 |
2.4.1 辨证论治 |
2.4.2 中药周期治疗 |
2.4.3 古方治疗 |
2.4.4 其他疗法 |
综述二 PCOS的西医研究进展 |
2.5 PCOS-IR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
2.5.1 PCOS-IR的病因 |
2.5.2 PCOS-IR的病理生理 |
2.6 PCOS-IR的评估 |
2.7 PCOS-IR的治疗 |
2.7.1 运动饮食疗法 |
2.7.2 西药治疗 |
2.8 PCOS的并发症及预防和治疗 |
2.9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附录 B 多毛评分标准 |
附录 C 痤疮评分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甲减阳虚证模型大鼠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右归丸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率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甲减的认识 |
(一)甲减的中医病名 |
(二)甲减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甲减与五脏的关系 |
(四)甲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
(五)右归丸治疗甲减的依据 |
二、现代医学对甲减的认识 |
(一)甲减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甲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甲减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
(四)甲减的西医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肝经足部区与生殖器区在感觉皮层的汇聚和功能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理论对肝经中足部与生殖器的联系的认识 |
1.1.1 古代文献对肝经足部与生殖器关系的记载与研究 |
1.1.2 肝经足部穴位治疗女性阴部疾病的理论依据 |
1.1.3 肝经足部穴位治疗女性阴部疾病的临床研究 |
1.1.4 肝经足部穴位治疗男性阴部疾病的理论依据 |
1.1.5 肝经足部穴位治疗男性阴部疾病的临床研究 |
1.2 经络现象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1 哺乳动物的感觉皮层 |
1.2.2 躯体感觉定位图的可塑性 |
1.3 皮层功能重组的意义 |
1.3.1 外周和中枢损伤后的皮层功能重组 |
第二章 大鼠足部或生殖器区去感觉传入后感觉皮层的功能重组 |
2.1 大鼠足部和生殖器区在躯体感觉皮层的汇聚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2 大鼠阴部神经切除后感觉皮层生殖器区和足部区的功能重组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3 大鼠足部胫神经切除后感觉皮层生殖器区和足部区的功能重组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恒河猴足部或生殖器区去感觉传入后感觉皮层的功能重组 |
3.1 恒河猴足部和生殖器区在躯体感觉皮层的汇聚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手术准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2 恒河猴足大趾区去感觉传入后感觉皮层生殖器区和足部区的功能重组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手术准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3 恒河猴生殖器区去感觉传入后感觉皮层生殖器区和足部区的功能重组 |
3.3.1 实验材料 |
3.3.2 手术准备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研究的中医理论依据 |
4.1.1 “肝经绕阴器”的中医理论基础 |
4.1.2 体表与体表的特异性联系与“肝经绕阴器”的关系 |
4.1.3 经脉体表一体表特异性联系与“肝经绕阴器”的临床运用 |
4.2 本研究的现代实验依据 |
4.2.1 大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研究 |
4.2.2 外周神经损伤后功能重组的意义和可能的机制 |
4.2.3 急性损伤引起的感觉皮层可塑性变化 |
4.3 本课题分析与讨论 |
4.4 本课题的创新与意义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化瘀止痛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标 |
1.2 主要药品、试剂及器材 |
1.3 诊断标准 |
1.4 .实验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临床病例分组 |
2.2 试验设计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观测性指标 |
4.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病例来源收集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可比性分析 |
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观测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基础体温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周期排卵率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率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2.7 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的比较 |
2.9 临床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调经系列方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6 对照标准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结果 |
3 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学对于PCOS的认识 |
2 对于中医周期疗法的认识 |
3 中医的辨证论治 |
4 导师对于本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分析 |
5 西医治疗 |
6 观察结果分析和机理探讨 |
7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调查表 |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发表论文 |
(7)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医男科学发展概要 |
2 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研究热点及学术进展 |
2.1 男性不育 |
2.1.1 因机治则 |
2.1.2 辨证分型 |
2.1.3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
2.1.4 专病专方 |
2.1.5 文献分析讨论 |
2.2 前列腺炎 |
2.2.1 因机治则 |
2.2.2 辨证分型 |
2.2.3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
2.2.4 治疗手段研究 |
2.2.5 专病专方 |
2.2.6 前列腺炎相关性疾病研究 |
2.2.7 文献分析讨论 |
2.3 前列腺增生 |
2.3.1 因机治则 |
2.3.2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
2.3.3 配伍机制研究 |
2.3.4 专病专方 |
2.3.5 并发症探讨 |
2.3.6 文献分析讨论 |
2.4 阳痿 |
2.4.1 因机治则 |
2.4.2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
2.4.3 治疗手段研究 |
2.4.4 各类型阳痿探讨 |
2.4.5 文献分析讨论 |
2.5 其他男科疾病 |
2.5.1 性功能障碍 |
2.5.1.1 阴茎异常勃起 |
2.5.1.2 早泄 |
2.5.1.3 性欲低下 |
2.5.1.4 遗精 |
2.5.1.5 不射精 |
2.5.2 睾丸附睾精囊疾患 |
2.5.2.1 睾丸疼痛 |
2.5.2.2 附睾结节 |
2.5.2.3 附睾炎 |
2.5.2.4 附睾结核 |
2.5.2.5 血精 |
2.5.3 前列腺疾患 |
2.5.3.1 前列腺痛 |
2.5.3.2 前列腺癌 |
2.5.4 男性顽固性尿频 |
2.5.5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
2.6 男科综合理论 |
2.6.1 腺性精育说 |
2.6.2 睾主藏精主生殖说 |
2.6.3 内肾外肾说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中医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月经产生机理与脏腑关系 |
1.1.2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 |
1.1.4 月经先后无定期中医治疗 |
1.1.5 中医治疗与脏腑相关理论 |
1.1.6 中医治疗与临床参考 |
1.2 |
1.2.1 西医学对月经生理的认识 |
1.2.2 西医学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理认识 |
1.2.3 西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与排卵性功血 |
1.3 中西医结合研究 |
1.3.1 多囊卵巢综合征 |
1.3.2 高泌乳素血症 |
1.3.3 卵巢功能性减退与内膜及月经关系 |
1.3.4 手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的选择 |
2.2.1 病例的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治疗中药与服法 |
2.5.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7.1 临床症候疗效评定 |
2.7.2 月经疗效评定 |
2.7.3 疗效性观测专案 |
2.8. 统计方法 |
2.9. 结果 |
2.9.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2.9.2 两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积分的比较 |
2.9.3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
2.9.4 两组月经周期(主证)疗效比较 |
2.9.5 基础体温(BBT)治疗前后比较 |
2.9.6 两组子宫内膜与疗效关系比较 |
2.9.7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中医周期疗法分析与机理探讨 |
3.1.1 行经期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
3.1.2 经后期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
3.1.3 经间期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
3.1.4 经前期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
3.2. 中药周期疗法的运用与临床探讨 |
3.3 固阴煎方解 |
3.4 中医周期疗法及固阴煎对肾虚型月经无定期疗效的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语 |
4.1. 研究结论 |
4.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4.2.1 存在问题 |
4.2.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痿的分型治法研究 |
2 方药治疗 |
2.1 补肾方 |
2.2 疏肝方 |
2.3 利湿方 |
2.4 肾肝并治方 |
3 单方治验 |
4 针灸治疗 |
5 外用药治疗 |
6 合法治疗 |
7 结 语 |
四、补肾调肝法治疗功能性阳痿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右归丸加减联合卡双平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石天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甲减阳虚证模型大鼠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右归丸干预作用[D]. 黄昕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肝经足部区与生殖器区在感觉皮层的汇聚和功能重组研究[D]. 胡劭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化瘀止痛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高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临床观察[D]. 岳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调经系列方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洁.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D]. 张佳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8]中医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临床研究[D]. 张少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 王欣,王慧,金玉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8)
- [10]中医药治疗性功能障碍的特色与应用[A]. 薛慈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