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藏书年代结构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保持藏书年代结构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保持藏书年代结构常新的一种定量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玗璠[1](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西部地区省级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

李海铭[2](2020)在《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表现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企业家精神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提高人民福祉和促进全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逐渐由微观个体层面转向宏观区域层面,并且相关研究也逐渐从关注企业家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量”转向对企业家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质”的关注。因此,研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测度中国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营商环境这一关键要素,分析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把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集聚效应与企业家精神的空间特征相结合,探讨中国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七个章节,具体为:第一章,绪论。本章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内容结构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通过系统梳理文献,厘清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质量及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脉络及重要观点,并对企业家精神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中国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分析。本章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确定了企业家精神的测度指标,并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测度了2005年-2016年期间中国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水平。第四章,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本章以营商环境为切入点,提出关于企业家精神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研究假设,选取市场化指数来衡量营商环境,由于相关数据从2008年更新至2014年,因此以2008-2014年中国30个区域(除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以及营商环境在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第五章,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效应分析。本章进一步基于空间视角考察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选取中国30个区域(除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为保持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选取2005年-2016年期间相关数据,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六章,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分析。本章将我国30个区域(除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选取2005年-2016年间相关数据,比较并探讨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空间差异性。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管理启示和研究局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两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家精神,并分别选取专利申请授权数和私营企业雇佣比率作为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指标。从总体角度看,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地区角度看,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较不均衡,呈现较为显着的地区差异特征,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东部地区企业家精神逐年发展态势良好,中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的体量较小,增幅不高,属于缓慢增长型,而东北地区企业家精神增幅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2)本研究从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成果和经济增长环境四个维度(子系统)建立了包含25个基础指标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发现:2005-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总体上呈现稳定上升态势,经济增长效益指数、经济增长成果指数和经济增长环境指数呈现出相似的上升态势,且对经济增长质量起到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增长环境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贡献度最大,而经济增长结构指数呈现下降态势,且与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相反。这表明我国在民生福祉、福利成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善与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经济开放结构的失衡成为抑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从地区角度来看,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四大子系统指数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地区相关指数明显优于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四大子系统指数出现波动及下降态势,尤其是经济增长环境和经济增长结构两方面的乏力导致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滞缓;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四大子系统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动较为平缓。(3)本研究引入营商环境视角,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分别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营商环境在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调节效应,且营商环境正向调节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即随着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化,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4)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增长率差距较大。就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排名来看,上升位次较多的区域有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和重庆市,相比之下,海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和新疆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排名下降较多,且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差异不断扩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由西部内陆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升高的趋势,且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相近,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演化类型可划分为“提升演化”、“同级演化”和“滞后演化”三大类,三者之比为6:13:11。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演化特征呈现较大的差异,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地理集中性。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2005-2016年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Moran’s I均大于0,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增长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可分为横向演化、同位演化、纵向演化和多重演化,四者的数量比为6:15:2:7,经济增长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发生同位演化的数量较多,发生纵向演化的数量最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性较为稳定。(5)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均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在受到本区域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影响的同时,还受到相邻区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影响,且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影响程度高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6)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均在不同水平上显着影响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系数分别为0.0158和3.636,东部地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无空间溢出效应,但企业家创业精神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系数分别为0.177和2.853,东北地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系数分别为0.123和3.057,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系数分别为0.493和1.25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创业精神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从指标体系构建、机理阐释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本研究从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成果和经济增长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化了对经济增长“质”的考察。以营商环境作为切入点,检验了营商环境能够正向调节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从而揭示了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为分析企业家精神影响区域经济质量的机理提供了理论框架。此外,本研究突破了企业家精神的地理局限,通过引入空间相关性,探讨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响应。进一步,分析比较中国四大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空间溢出效应的区别,为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提供依据,并为党中央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实践参考。

刘思露[3](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形态构成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华传统汉民族服饰“云肩”在现代文化生活当中的日益衰颓,云肩逐渐消失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仅在汉服、戏服和影视剧服饰中偶有出现。众多学者研究了云肩的纹饰、文化和形制等感性语义,而理性客观的形态构成鲜有讨论。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对现存的云肩样式进行再探究,以广泛收集的云肩素材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形艺术图形和云肩平面图形在艺术美学和数理逻辑上的相似点,从而构建了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分类判断模型。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检索、田野调研、观察法、类比法、定量分析法和模拟法等,并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博物馆云肩科普交互系统的设计。论文包括:(1)对研究对象(云肩)的简考,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现状;(2)对分形理论的整体认识及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概况;(3)结合分形艺术图形与云肩平面图形的相似性,收集一定数量的云肩素材样本进行形态构成原理分析,推导出云肩的分类判断模型;(4)使用李克特量表对模型进行定性验证,以及感知哈希算法中的汉明距离对模型进行定量验证,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探究实际应用方向;(5)根据研究的理论成果完成云肩DIY图形交互系统的设计。

于淑侦[4](2020)在《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H学院图书馆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分室管理的传统服务模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图书馆的发展,传统服务模式显然不适合当下读者服务。新型的服务模式的改造是在原有图书馆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馆内布局改造,涉及因素较多,难度更大。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包括以下任务:馆内再布局、磁条更换、RFID技术应用、建材采购、人事调整等,改造复杂性高。因此本文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对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研究,以便能够全面、科学、系统的完成大流通改造项目。本文首先介绍了图书馆大流通的概念、项目进度管理概念、项目进度控制方法、项目进度控制原则等理论,然后介绍了大流通改造项目基本情况,完成项目进度计划,包括项目任务分解,项目作业关系、估算工作时间、编制甘特图、绘制项目节点网络计划图、确定关键路径等内容。最后制定项目进度控制流程,采用挣值法分析了项目进度偏差,并采用相应手段调整项目进度偏差,保证了大流通改造项目能顺利完工。通过研究发现,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复杂的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其中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项目进度保障又是项目完成的保证。本文将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俪静[5](2020)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产业进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资源型城市亟需进行转型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调性面临严峻考验,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期间的协调性,明确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状况,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持下,以2010-2018年期间34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状况。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政策与资源基础状况,并从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在结合相关文献与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选取24个指标构建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整体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稳定上升,但个别城市发展水平较低,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经济方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平均协调性水平逐步提升,研究期间协调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西部,再生型>成熟型>衰退型>成长型;整体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阶段向更高层次逐渐转移,但2018年整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协调阶段仍较低,且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各资源型城市发展较为薄弱的系统,并把资源型城市分为经济障碍类、社会障碍类、环境障碍类,其中经济障碍类城市最多。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有四个方面:调整经济障碍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加强社会障碍类资源型城市民生建设;完善环境障碍类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因地制宜,注重系统协调发展。文章采用TOPSIS-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34座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并针对发展较为薄弱的系统提出相关对策,对于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之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原浩然[6](2020)在《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文化”一词备受瞩目,数学文化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高考作为现今国内极其重要的人才遴选方式,考查的内容对高中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要求高考试题的命制中要融入数学文化,可喜的是随着高考数学试题内容的不断丰富,已有不少数学文化内容融入到高考试题之中,并且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内容不断繁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有关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的研究多以某套试卷或个别题目进行研究,分析题目中的数学文化,但鲜有提及试题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与处理,归纳出目前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而引出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其次,鉴于同一地区文理科试题中有较多的重复题与姊妹题,数学文化背景相似度较高,故本文以2015年-2019年全国理科试卷(包括全国卷I、全国卷II、全国卷III、北京卷、浙江卷、江苏卷、天津卷、上海卷)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出98道蕴含数学文化背景的高考试题,给出数学文化试题统计表,统计涉及年份、出处、文化背景、考查的数学内容、题型、分值六项内容,并对其进行整体的分析.接着从中选取部分数学文化背景鲜明的试题,将这些题目按照数学文化背景分为融入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应用三类的考查,毎类中给出子类别,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每道试题进行评析,以便概括出每类试题的共性.再次,对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进行了七个方面的统计与分析:文化背景分布、题型分布、考查数学内容分布、不同地区试卷分布、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应用在高考试题中的逐年变化、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数学文化试题逐年变化、数学文化试题中函数及预备知识、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逐年变化,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继而,本文借鉴汪晓勤教授等人所建立的研究框架,将高考题目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依次分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逐级升高.运用定量分析法,先对题目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进行了整体的分析,之后又进行了数学文化背景分布、题型分布两方面的统计分析.最后,基于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的分布特征与运用水平,给出高考命题与教学两方面的启示.命题方面:数学文化背景丰富化与创新化;注重题型的均衡化与多样化;增加数学文化试题考查数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数学文化运用水平.教学方面:开展数学文化专题教学;注重隐性数学文化的教学;利用历史相似性原理进行教学;与时俱进,将先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

陈田[7](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地和华南、西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特点,虽然区位优越,但区域内情况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6市人均GDP为36639元,而桂西资源富集区仅为23939元;柳州市、防城港市人均GDP分别为75945、73601元,而河池市、贵港市分别仅为22302元、26635元。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整个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并且区域经济差距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划分广西的经济区域才能较全面的观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程度是怎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如何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进行划分,剖析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测度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探究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内容安排: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前人成就、挖掘文献留白,借鉴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第3章介绍广西的禀赋,动态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总体的经济演进,静态解剖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章基于所划分的经济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法,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四种指数,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第5章在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第6章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机遇,结合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件,探寻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横向比较依然落后。从广西内部的区域来看,桂南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则相对滞后。(2)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存在于经济板块间、城市间、县域间、城乡间,表现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是多维的不平衡。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3)经济总体水平在各等级的区域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依次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超变密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呈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小学教育差距和医疗卫生差距的缩小,但是,中学教育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广西的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自治(待遇)县之间、陆地边境县之间、民族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不平衡性突出,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明显。未来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注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5)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逐渐向2018年的中等协调或初级协调转变,预计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但是,面临边地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以及地理禀赋、科教水平、开放程度区域差距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诸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6)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集中均衡”式发展模式,要积极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高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要加大力度支持广西欠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待遇)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要深化新时代广西经济对外开放,以大开放激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经济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语言障碍,力求缩小广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

李艳艳[8](2020)在《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加入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建设美丽新疆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北疆地区发展的城镇化指标体系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改进的TOPSIS模型、综合指数模型、障碍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展开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认识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操性的建议,助推北疆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研究表明:(1)2006-2017年,北疆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城镇化指数从2006年的0.1436,增长到2017年的0.3505,年均增长12.01%,根据北疆地区城镇化指数综合得分以及增长率情况,将北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6-2010年属于城镇化的初期缓慢发展阶段;2011-2015年属于城镇化的稳步发展阶段;2016-2017年属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北疆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出现以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为中心的双核特征,向外围城镇化水平降低。影响北疆地区各地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虽各不相同,但社会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影响北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子系统,因此,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快社会城镇化以及经济城镇化的建设。(2)2006-2017年,北疆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2006年的0.3495,增长到2017年的0.4566,根据北疆地区生态安全综合得分以及增长率情况,将北疆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大致分为2个阶段:2010-2013年属于生态安全的缓慢发展阶段;2014-2017属于生态安全快速发展阶段。北疆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基本呈现“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北疆地区各地州市生态安全的因素虽各不相同,但资源环境响应和资源环境压力是影响北疆地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子系统,因此,在未来生态安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响应力度以及减少资源环境对生态安全的压力。(3)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相对发展度介于0.4026-0.7446之间,相对发展度处于不断稳定上升的趋势,2009年出现一个异常降低的值,其值为0.4681,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整体上处于城镇化低度滞后于生态安全型,但各地州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度处于不断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0.4733上升到2017年的0.6325,年均增长率达2.8%,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类型特征大致分为2个阶段:2006-2012年处于濒临协调类型,2013-2017年处于低度协调类型,各地州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出现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周围降级的特征,因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

王俊雅[9](2020)在《基于眼动实验的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研究及优化》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作为大众获取文化知识的传统媒介之一,其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愈加重要。同时高校图书馆建筑规模扩大化,设计复杂化,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促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人员密集场所,风险也日益增大,因此研究人员快速疏散成为热点。疏散标志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指引目标受众快速、正确疏散,是应急疏散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的研究尚有空缺。因此,本论文针对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进行研究。首先,对高校图书馆疏散影响因素及疏散标志国家标准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研究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的必要性。提出目标受众对疏散标志的信息处理六阶段,并初步确定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评级体系27个三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得到6个二级指标。再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利用超级决策(SD)软件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完整的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体系。随后,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进行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模糊评价打分,得到70.3216∈(60,80],评价等级为良,表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疏散标志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再针对疏散标志“位置有效性”进行眼动实验研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借助Tobii120对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较为典型的4处场景(楼梯间、书架间、自习区域、过道)进行眼动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楼梯间与书架间场景疏散标志实验得出位置最为显着区域与实际设置区域不同。因此得出结论: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疏散标志位置有效性整体为良,可针对系统内局部进行提升,即针对疏散标志客观因素(下属位置有效性、设计显着性)优化,且可首先针对疏散标志位置有效性进行优化。最后,对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眼动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楼梯间场景进行位置优化(区域(8)(中下)优化至区域(5)(正中))及设计优化(优化边框白色闪烁),优化方案有效;书架间场景进行位置优化(区域(8)(中下)优化至区域(5)(正中))及设计优化(优化边框白色闪烁),优化方案有效;自习区域场景进行设计优化(优化边框白色闪烁),优化方案有效;过道场景进行设计优化(优化边框白色闪烁),优化方案有效。对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其他优化提出了建议。

陈会然[10](2019)在《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河北省各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基本公共服务无论在水平还是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在影响社会公平的同时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均等化状况进行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构建了包括基础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保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6个子系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熵值法确定产出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近10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产出水平状况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和极差公式对河北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市基本公共服务在供给水平和产出水平上的绝对差异十分显着。在理论结合实证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河北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产出水平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转移支付结构和财政支出偏好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非均等的成因;而城镇化水平、社会组织发育程度和区域间合作机制缺乏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非均等的成因。最后,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和产出水平均等化两个维度为实现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出对策建议。

二、保持藏书年代结构常新的一种定量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持藏书年代结构常新的一种定量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2)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企业家精神研究综述
        2.1.1 企业家精神内涵
        2.1.2 企业家精神的测度
    2.2 经济增长质量综述
        2.2.1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2.2.2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2.3 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2.5 理论基础
        2.5.1 企业家理论
        2.5.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5.3 经济增长理论
        2.5.4 空间经济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分析
    3.1 企业家精神的测度与评价
        3.1.1 企业家精神测度指标选取
        3.1.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评价
    3.2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
        3.2.1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2.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企业家创新精神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4.1.2 企业家创业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4.1.3 企业家精神、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2.3 计量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
        4.3.1 模型检验与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效应分析
    5.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演化分析
        5.1.1 研究样本选择
        5.1.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
        5.1.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5.1.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 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设计
        5.2.1 问题提出
        5.2.2 研究假设
        5.2.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2.4 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3.1 实证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6.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指标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研究区域划定说明
    6.3 统计分析
        6.3.1 基于东部地区的统计分析
        6.3.2 基于东北地区的统计分析
        6.3.3 基于中部地区的统计分析
        6.3.4 基于西部地区的统计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形态构成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理论意义
        1.2.3 实际应用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云肩简考
    2.1 云肩的定义
    2.2 云肩的起源及演变
        2.2.1 云肩的起源
        2.2.2 云肩的发展及成熟
    2.3 云肩的分类
        2.3.1 外观形态类型
        2.3.2 审美意趣类型
        2.3.3 形制手法类型
    2.4 云肩的艺术美学
        2.4.1 装饰美学
        2.4.2 构成美学
        2.4.3 文化美学
    2.5 云肩的应用现状
        2.5.1 服饰应用
        2.5.2 首饰应用
        2.5.3 文博展览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形理论的整体认识及艺术应用
    3.1 分形理论概览
        3.1.1 理论来源
        3.1.2 分形理论用于艺术创作
    3.2 分形艺术
        3.2.1 分形艺术的定义
        3.2.2 分形艺术的美学规律
    3.3 分形艺术图形
        3.3.1 分形艺术图形的视觉特征
        3.3.2 分形艺术图形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肩的分形思想探讨
    4.1 云肩素材样本的收集
        4.1.1 收集来源
        4.1.2 收集汇总
    4.2 素材的分类整理
        4.2.1 视觉化分类
        4.2.2 素材汇总整理
    4.3 素材样式的提取和整理
        4.3.1 形态提取过程
        4.3.2 色彩搭配规律
        4.3.3 纹饰归类
    4.4 云肩平面图形与分形艺术图形性质的相似性
        4.4.1 设计原理的比较分析
        4.4.2 视觉构图的比较分析
        4.4.3 经典图形案例的比较分析
    4.5 基于分形理论探究云肩的形态构成
        4.5.1 云肩形态中的分形原理
        4.5.2 基于分形原理的云肩形态判断流程图
        4.5.3 云肩分类模型的表格整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分类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5.1 模型验证分析
        5.1.1 模型验证框架
        5.1.2 基于模型设计样本图形
        5.1.3 定性对比分析
        5.1.4 定量对比分析
        5.1.5 分析结论
    5.2 分类模型的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实践意义
    5.3 分类模型的局限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设计案例-博物馆DIY云肩图形交互设计
    6.1 博物馆云肩展览及科普方式
        6.1.1 云肩的展览形式
        6.1.2 云肩的科普方式
    6.2 云肩DIY交互系统设计概述
    6.3 交互系统的设计内容及思路
    6.4 交互系统的具体设计说明
        6.4.1 交互系统功能设计说明
        6.4.2 交互系统原型设计说明
        6.4.3 交互系统UI界面设计说明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关于传统服饰云肩的平面图形调查问卷
    附录2: 汉明距离定量分析图片相似度的源代码

(4)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图书馆大流通概念
    2.2 项目进度管理概念
    2.3 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
    2.4 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2.4.1 项目分解方法
        2.4.2 里程碑计划编制方法
        2.4.4 甘特图计划编制方法
        2.4.5 网络计划技术
        2.4.6 偏差分析法
    2.5 项目进度控制措施
        2.5.1 组织措施
        2.5.2 技术措施
        2.5.3 经济措施
        2.5.4 合同措施
    2.6 项目进度控制原则
        2.6.1 动态控制原则
        2.6.2 封闭循环原则
        2.6.3 弹性控制原则
        2.6.4 信息控制原则
第3章 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3.1 项目基本概况
        3.1.1 项目内容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技术标准
    3.2 项目进度计划
        3.2.1 项目任务分解
        3.2.2 项目作业关系
        3.2.3 项目估算工作时间
        3.2.4 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3.2.5 编制项目节点网络图
    3.3 项目进度保障措施
        3.3.1 项目的组织保障
        3.3.2 项目的信息保障
        3.3.3 项目的资源保障
        3.3.4 项目的管理制度保障
        3.3.5 项目的技术保障
第4章 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进度控制
    4.1 项目进度控制流程
    4.2 项目进度对比
        4.2.1 成本核算
        4.2.2 费用偏差
        4.2.3 进度偏差
    4.3 项目进度偏差调整
        4.3.1 调整关键工作
        4.3.2 优化工序组织方式
        4.3.3 非关键工作的调整
    4.4 项目进度优化评价
        4.4.1 压缩关键工作时间
        4.4.2 优化工作组织方式
        4.4.3 资源合理分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
        二 协调发展的研究
        三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概念
        二 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概况
        一 政策与资源基础
        二 经济方面
        三 社会方面
        四 环境方面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第一节 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 TOPSIS-熵权法
        二 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一 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二 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三 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时空变化
        二 分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变化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阶段特征
        一 标准划分
        二 协调性阶段特征分析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系统分析
        一 障碍度模型
        二 协调发展的障碍系统分析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地区发展差异大
        二 整体协调阶段仍较低
        三 部分城市系统发展不均衡
    第二节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经济障碍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二 加强社会障碍类资源型城市民生建设
        三 完善环境障碍类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四 因地制宜,注重系统协调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1.2.2 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的必要性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的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
        2.1.2 数学文化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评述
3 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的分类及评析
    3.1 2015年-2019年全国理科高考试卷中数学文化试题统计表
    3.2 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的分类及评析
        3.2.1 融入数学史的考查
        3.2.2 融入数学美的考查
        3.2.3 融入数学应用的考查
4 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的分布特征与运用水平分析
    4.1 融入数学文化的高考试题的分布特征
        4.1.1 文化背景分布
        4.1.2 题型分布
        4.1.3 考查数学内容分布
        4.1.4 不同地区试卷分布
        4.1.5 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应用在高考试题中的逐年变化
        4.1.6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数学文化试题逐年变化
        4.1.7 数学文化试题中函数及预备知识、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逐年变化
    4.2 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分析
        4.2.1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分析框架
        4.2.2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示例剖析
        4.2.3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统计分析
5 基于高考中数学文化内容的启示
    5.1 对命题的启示
    5.2 对教学的启示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广西禀赋、经济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禀赋
    3.2 广西的经济演进(1949-2019)
    3.3 广西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维差距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4.2 区域经济发展多维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4.3 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
    4.4 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
    4.5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
    4.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4.7 小结
第5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
    5.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4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
    6.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7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7.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镇化研究进展
        1.2.1.1 国外城镇化研究进展
        1.2.1.2 国内城镇化研究进展
        1.2.1.3 城镇化研究评述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1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2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3 生态安全研究评述
        1.2.3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关系研究进展
        1.2.3.1 国外研究进展
        1.2.3.2 国内研究进展
        1.2.3.3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城镇化
        2.1.2 生态安全
        2.1.3 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城市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状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3.1.2 气候、水文特征
        3.1.3 土地利用状况
    3.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1 人口状况
        3.2.2 经济发展状况
        3.2.3 社会发展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构建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4.2.3 城镇化等级划分
        4.2.4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4.2.5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4.3 数据标准化
    4.4 指标权重确定
        4.4.1 变异系数法
        4.4.2 熵值法
    4.5 评价模型构建
        4.5.1 改进的TOPSIS模型
        4.5.2 综合指数模型
        4.5.3 障碍度模型
        4.5.4 相对发展度模型
        4.5.5 耦合协调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镇化水平评价
    5.1 城镇化水平时间分布特征
    5.2 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5.3 城镇化障碍因子分析
第6章 生态安全水平评价
    6.1 生态安全水平时间分布特征
    6.2 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6.3 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第7章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关系评价
    7.1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相对发展状态分析
        7.1.1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相对发展总体水平分析
        7.1.2 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相对发展水平分析
    7.2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分析
        7.2.1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总体水平分析
        7.2.2 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7.3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7.3.1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宏观对策
        7.3.2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8.2.1 不足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眼动实验的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概述及有效性评价体系
    2.1 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概述
    2.2 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方法
    2.3 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
    2.4 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某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评价
    3.1 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方案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某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眼动实验的某图书馆疏散标志优化设计
    4.1 某图书馆疏散标志位置优化方案及设计
    4.2 位置优化方案验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某图书馆疏散标志设计优化方案及设计
    4.4 设计优化方案验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其他优化对策与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基本公共服务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及评价
    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视角
        3.1.3 指标体系构建及依据
    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方法
        3.2.1 熵值法
        3.2.2 变异系数
    3.3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3.3.1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测度
        3.3.2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均等化测度
    3.4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
        3.4.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绝对差距显着
        3.4.2 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绝对差距显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成因分析
    4.1 河北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非均等的成因
        4.1.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1.2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4.1.3 财政支出偏好加剧供给水平的非均等
    4.2 河北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非均等的成因
        4.2.1 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
        4.2.2 各地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
        4.2.3 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导致要素流动不畅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5.1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
        5.1.1 发展经济,提高政府财政实力
        5.1.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机制
        5.1.3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纠正财政支出偏好
    5.2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均等化
        5.2.1 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
        5.2.2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2.3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保持藏书年代结构常新的一种定量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西部地区省级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研究[D]. 何玗璠. 西南大学, 2021
  • [2]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海铭. 辽宁大学, 2020(07)
  • [3]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形态构成研究与应用[D]. 刘思露.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4]H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于淑侦. 青岛大学, 2020(01)
  • [5]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 王俪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6]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研究[D]. 原浩然. 河南大学, 2020(02)
  • [7]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D]. 陈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8]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D]. 李艳艳. 新疆大学, 2020(07)
  • [9]基于眼动实验的高校图书馆疏散标志有效性研究及优化[D]. 王俊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D]. 陈会然. 燕山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保持藏书年代结构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