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改革面对“六难”(论文文献综述)
席崇程[1](2021)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基本框架和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其肾命学说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知识图谱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进行研究,望能为现代文献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知识图谱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三人的研究,构建其肾命学说知识图谱。对于知识图谱的分析,以节点度、BC度量和人工判定确定肾命学说核心组成,并在可视化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的方式。最后从哲学、医学两方面出发探讨三者肾命学说,以及其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对名老中医治疗腰痛的医案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腰痛的辨治特色,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各个板块所涉及的主要数据挖掘算法详细如下。孙一奎:改进后关联规则、K-Means聚类、PCA降维赵献可:改进后关联规则、XGBoost张介宾: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名老中医:改进后关联规则结果1孙一奎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元气、命门、原气、三焦、真气、动气、肾。原气与动气同类,是人体之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原气与谷气共同构成元气,并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临床辨证多从元气入手,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人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是导致元气不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营卫不足、脏腑失养、经络异常、躯体异常、神志异常和三焦异常六方面论述元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治疗方面,除了戒除奢欲和日常调养保养元气,孙一奎还通过方药以复元气之不足。关于孙一奎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孙一奎补元气方剂108个,最常用剂型为汤剂;孙一奎补元气常用药物19味,常用药对18个,以温热药物和甘味药物为主。药物剂量方面,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等核心药物用量之差较大,但是总体用量偏小。2赵献可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命门之水、命门之火、真阴、真水、元精、三焦、相火、真火、真阳、元气、肾阴、肾阳、肾。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性属火,为真君太极。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主宰后天脏腑。命门水火作为先天之水火,位于两肾之中,二者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相火与真阴为命门水火下一级的先天水火,相火为命门之火寄运于三焦的产物,并由命门之火主管;真阴为命门之水所化生,并由命门之水主管。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赵献可认为导致命门水火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奢之欲望,分而论述命门水火不足的表现与治法。关于命门火衰的表现,赵献可从元气不足、命门之火不归元、水液不化、冲任异常、脾胃阳虚、神光化生不足和真水偏盛七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关于命门水亏的表现,赵献可从冲任异常、后天失养、肾阴不足和相火离位四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关于赵献可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相关方剂77个,赵献可补命门的主要治法体现在对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加减应用。附子、熟地、芍药、肉桂、陈皮、人参对于赵献可补命门水火方剂贡献较大。3张介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元气、元精、元阳、命门之水、真阴、真气、命门之火、元阴、肾、真水、真阳、真精。命门之水火蕴藏于命门之中,属于先天精气的范畴。命门在人体为子户,兼备水火二性,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真阴,向下形成命门水火。真阴藏于命门,决定命门功能的发挥,嗜欲过度、气血失调、邪气侵扰和不合理治法可以导致真阴异常;命门在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因此既可通过调节命门水火调补肾阴肾阳,又可补益肾阴肾阳恢复命门水火。张介宾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以真阴与命门水火为中心,而真阴的相关内容可以归入命门水火。张介宾认为嗜欲过度、外邪侵袭、不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肾阴不足会影响命门之水,先天不足、外感邪气、命门水盛、后天失养可以影响命门之火。治之之法,张介宾不仅通过戒除奢欲、艾灸等治法恢复命门水火,还自创新方,培补真阴命门。关于张介宾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补命门之水方剂95个,补命门之火方剂152个,补益真阴方剂29个;张介宾补命门常用药物24个,形成补命门之水马尔科夫毯21条,补命门之火马尔科夫毯22条。张介宾补命门之水以平性药和甘味药为主,补命门之火以温热药和辛温药为主。4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方剂一共纳入284份,涉及7位名老中医的腰痛诊治病例,治疗18个西医疾病,共涉及常用药物39味,以温性药和甘味药为主。常用药对49个,以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编码形成亚类别5个,类别2个。结论1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对知识图谱包含的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可以获取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似的结论。而在症状、方药节点的处理上,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点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都十分可观。因此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中医古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切实可行。2孙一奎吸收“气一元论”的思想,借由《黄帝内经》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相关内容定义命门,并借“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命门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构建起命门-三焦主水道系统和命门-三焦气化系统。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孙一奎构建起元气-原气(动气)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以《黄帝内经》和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病因病机,确定治法和指导养生,其处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温脾健运、补中兼温、补中兼升、脾肾双补和营卫同调五方面。3赵献可从《黄帝内经》、道家、《易经》等角度定义命门,并旁参阴阳学说为指导定义命门水火、真阴相火的相关内容。赵献可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津液代谢系统、命门之火-三焦阳气运行系统和命门之水-三焦神水运行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于命门火衰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温补命门、补肾生脾、脾肾双补以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水亏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滋补命门、引火归原、滋阴降火、肝肾同调、脾肾同调以壮命门之水。4张介宾借无极定义真阴,以《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定义命门,并以太极为指导,构建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同时张介宾借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并以太极、理气、精气和道器等相关概念定义命门与命门水火、真阴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张介宾以理学和《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张介宾将“补法”作为其调理命门之核心,视真阴亏损之程度,而分别采用补益真阴和峻补真阴的治法;补命门水火处方以药物阴阳属性为依据,调节真阴之动静而达到化生命门水火的作用。同时张介宾以精气学说作为切入点,补精以复命门之水,佐以补气“阳中求阴”;补气以复命门之火,佐以补精“阴中求阳”。5明代温补学派继承《黄帝内经》精气阴阳学说,进而构建肾命学说的组成以及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继承《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以命门与肾的关系突出命门之重要地位,以三焦和相火为媒介将命门与后天联系起来;继承《黄帝内经》的温补思想,使其与肾命学说相佐为用;继承《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与处方。6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最常用的治法为补肾、补脾、清湿热、除寒湿和活血。明代温补学派的肾命学说中以六味八味作为补肾基础方,脾肾双补等思想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腰痛的治疗效果显着。
徐侠侠[2](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吴立夏[3](2020)在《“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一名教龄九年的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访谈、课堂观察和个案素材数据,探究她的成长经历及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发现:首先,这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持续、动态和互动的过程。她儿时的梦想促使她选择师范专业,在校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帮助她成功应聘成为一名在职教师,工作初期付出的努力为她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在这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她的教学信念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对自身角色,对学生和对教学的看法的变化。教学信念的变化促使她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其中课堂管理的提升更为明显,似乎是其教学信念变化的最直接反映。数据还表明,她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丰富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被更多地激发出来。其次,该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来自个人、人际、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促进或阻碍因素的影响。其中促进因素包括优秀的个人品质,家庭支持,有效的教研活动与培训。阻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学校纷杂的事务,家长的高期望和不配合,以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压力。虽然她的专业发展受内外因素共同的影响,但个人优秀的品质似乎是她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尝试从教师个人和环境支持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从教师个人方面来看,要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形成发展的内驱动力。从环境支持方面来看,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减轻他们教学外的工作负荷,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王晋[4](2020)在《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着名的教育家、学者,梁启超早在上世纪初就对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他力主废科举、进行学制改革,开启了语文现代化的新纪元,致力于办学、讲学,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在总结民初之际的作文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思想、求真求达”的作文教学观点,而且主张作文可教的是规矩,不可教的是技巧。这对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学者和一线教师日渐认识到写作教学对育人的重要性,真实语境写作也受到普遍关注。升入中学,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进入快速增长期,此时也是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整理思想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所需观点,还能促进组织材料以形成科学的思维框架,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反映本真的作文教学重新受到青睐。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需要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整合,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文章构造原则是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秉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研习中外写作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实习期间的写作教学实践,对梁启超中学写作教学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首先,建立在对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的学理价值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梁启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教育实践经历,分析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新文体蕴含的写作观。其次,结合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法专着系统梳理写作教学思想,依次从重“规矩”轻“言巧”、教做“真人”教作“真文”、心中常怀“读者意识”的教学原则,为“立人”而“立文”、立“规矩”弃“技巧”、重“结构”轻“修辞”的教学目标,文体分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方面来阐述。最后,结合当下写作教学理论来对梁启超写作教学的局限进行补充修正,总结出适应核心素养下写作教学的范式策略,从加强情境化写作设计、激发写作兴趣、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加强写作序列训练的过程性管理、完善写作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上的策略能够提高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效果,使中学写作教学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刘凯丽[5](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立身之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概的智慧结晶,制约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此传统文化是当今学校教育所必须重视的教育内容。语文学科因其学科性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而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则成为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探讨现有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状况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类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对传统文化类作品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个体、社会和语文学科价值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陈先云先生的选文标准理论作为本文构建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分析框架的依据,确定了文质兼美、守正创新、内容丰富、文体协调和便教利学五个评价标准,并由此延伸出内容分析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类作品进行了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得出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的现状特点并就其选编合理性提出自身的建设性思考。通过研究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类作品的选编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人文性价值功能发挥;2.时代与地域选择各有侧重;3.传统文化要素比例差距较大;4.多元改编适应学生认知发展;5.文体分布倾向文艺文文体选编;6.难字量、篇幅学段差异不显着;7.重视编排构建助学辅助作用。最终本文结合相关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从选编内容的均衡分布、作品年段安排的合理化、文化面貌的适宜呈现、作品插图的有效配备以及作品学科功能的发挥五个方面对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提出建设性思考,以期最好的发挥教科书的文化传承效果。文化传承是语文教材编写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教科书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写提供新的视角,使教科书更好发挥文化传承功能。
姚久潇[6](2020)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又称为作业系统、训练系统,它承载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层次钻研解读文本、检测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测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实践实现知能转换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管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不仅突出了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随后,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该教材是由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综合性学习、名着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几大板块组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有更多的突出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熟练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以及根本目的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来习得。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势必会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本文在倡导语文教育要体现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以“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调查学生的使用情况,结合案例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们提供使用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语文核心素养源自于核心素养,它是核心素养体系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中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一样具有基础性和建构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它也是“语文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继续补充和不断完善,和三维目标相比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强调的是既定的“目标”和达到的“结果”。同时,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是在高中阶段,我们通过分析得知核心素养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实施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可以凝练出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练习系统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和育人要求,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为学生“练”落实到具体可供操作的层面。同时练习系统还作为一种检测手段,能够对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诊断。此外,练习系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的链条中不断地清晰化,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从古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零散到规范具体的过程,追溯过去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待当今的语文教育,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对于今天的借鉴价值。第三、“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原人教版教材相比,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从课后练习题的数量来看“统编本”教材在课后练习的题目上做出了调整,前者的题目整体上要明显少于后者,但增加了教读课文习题数量,以帮助学生更由针对性的理解巩固,更好的贯彻了课标所提倡的“少而精”的理念;从课后练习的题型来看“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评价型作业和记忆性作业所占比重多于人教版,理解性作业和应用类作业的比重少于人教版,同一课课后练习题目设置也有差异。此外,在其他版块中,新版教材也做出了调整,编排更加完善,育人优势更加突出。第四、语文核心素养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因此,练习系统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对于“统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其练习系统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第五、“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在“人教版”的基础上内容编排更加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在练习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同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渗透下,语文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将近两年时间,由于处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渡阶段,受旧教材的评价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下许多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认识了解不完善,练习系统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克服畏难心理,更好的利用练习系统指导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肖旭[7](2020)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中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学审美鉴赏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落实新课标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以学习任务为教学导向,整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探讨教学实施路径和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基础。重点探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是什么”,阐述其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学习目标,分析其教学价值和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重点探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教什么”。根据典范性、可接受性、教学最优化原则,从新课标附录选篇、现有教材和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等学习资源中选择整合的内容;从体裁、题材和文学发展史等角度构建专题研习内容,为任务群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选择。第三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重点探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怎么教”。提出了创设研习情境、选择研习方式、呈现研习成果、开展研习评价的实施路径;讨论了基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不同体裁作品以及基于阅读、写作、研讨等不同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第四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反思。认为这一学习任务群目前存在任务设置难度较大、学习活动不易调控、学习成果展示趋于形式等问题,由此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教学资源库等教学建议。结语,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反思研究之不足,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黎龙敏[8](2020)在《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及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步伐,在党十九大以来,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及健全。刑事辩护律师作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特殊行业、特殊阶层、特殊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一员,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大的贡献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作为刑事辩护律师而言,其执业风险仍然不尽人意,特别是在李庄案、林小青案所展现的刑事执业风险引发社会和法律界一片哗然和关注,由此凸显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合法权益,更是对律师执业本身造成极大影响。执业风险防范不仅是为了能够保证刑事辩护律师在刑事辩护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去维护和保障当事人的利益,更是刑事辩护律师切实完成辩护使命以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保障。因此,基于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风险,有必要就其执业风险的背景与原因等予以分析,并就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需完善的地方进行阐述与探讨,这既是在顶层设计之下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以及营造和谐稳定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所必要的环节,更是整个法律共同体在司法实践中面临和亟需解决的严峻问题。第一部分,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背景与呈现,通过阐述执业风险的概念、特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执业风险、其具备什么特征。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识别执业风险不是目的,仅是防范执业风险的前提,进一步阐述刑事辩护律师执业中存在的执业风险分类以及执业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关系,通过上述的阐述以便识别何为执业风险,刑事辩护律师执业过程中的执业风险又具体呈现在哪些方面,为防范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提供了关键的前提作用。第二部分,阐述了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困境,指出了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当前的立法困境和现实执业困境,当前的困境对刑事目的价值存在了什么样的损害,为下文深入探讨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提供了必要性的理由。第三部分,论文首先分析了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防范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对策的相关建议。本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通过剖析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原因,给出了现实司法问题的解决答案。论文研究的构想是立足我国司法现状,通过对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基本理论要素解构及分类,并指出该风险所产生的困境及对刑事目的价值的损害,然后揭示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原因所在,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
张俊[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姚婕[10](2018)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考试卷主观性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4%,且在即将实施的高考改革中作文分值必将随着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而增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新型”高考作文命题形式,首次出现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调整,目的在于调和材料型作文泛角度和传统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本次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写作教学的开展,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教学的建议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几点进行阐释。选题缘由从目前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研究的局限性出发提出本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本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正文部分由以下三章内容构成。第一章“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及命题的相关依据”分别从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四种题型和三个时期和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依据展开论述。提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并不是一种全新的题型,它应该是带有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试题评价标准。第二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特点及分类”具体分析说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四个驱动内涵、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三个区别、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五个特点和五个类别。第三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分析、教学建议”总结了学生写作中存在五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基本写作思路和相应的教学上的建议。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罗列出了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本论文的写作之后还会继续进行。
二、课程改革面对“六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程改革面对“六难”(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明代温补学派概述 |
2 肾命学说的基本内容 |
3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4 小结 |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
3 小结 |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问题及解决建议 |
4 小结 |
综述四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 |
2 扎根理论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问题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
第一节 知识图谱构建 |
1 数据来源 |
2 抽样方法 |
3 本体构建 |
4 知识抽取 |
5 消歧技术 |
6 知识补充 |
7 剂量换算 |
8 核心组成确定 |
9 图数据库构建 |
10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图 |
第二节 知识图谱分析 |
1 可视化展示 |
2 扎根理论编码 |
3 数据挖掘 |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 |
第一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
4 元气不足内容展示 |
5 补元气用药特点 |
第二节 以藏象和儒道相关概念定义命门 |
1 借太极阐释命门特征 |
2 以气一元论定义命门所指 |
3 以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确定命门位置 |
第三节 基于精气学说构建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
2 命门-肾主呼吸系统 |
3 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
第四节 基于三焦的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
1 命门-三焦-膀胱主水道系统 |
2 命门-三焦气化系统 |
第五节 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的元气-原气思想 |
1 元气真气所指为一 |
2 元气原气所指不同 |
3 原气动气所指相同 |
第六节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相关理论指导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
1 以《黄帝内经》“劳伤”与理学“人欲”构建病因病机 |
2 以《黄帝内经》治则和理学“革尽人欲”构建治法 |
3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道教“真气”指导养生 |
第七节 基于元气理论的辨治思路 |
1 温脾健运 |
2 补中兼温 |
3 补中兼升 |
4 脾肾双补 |
5 重营卫气血 |
第八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总结 |
1 孙一奎肾命学说框架 |
2 孙一奎以元气为纲的辨治特色 |
第三章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 |
第一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经验 |
第二节 以精气、藏象和哲学定义命门 |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
2 以真君真主、太极定义命门人身之主 |
3 以“中道”“坎卦”和“小心”确定命门位置 |
4 以命门指导养生 |
第三节 以阴阳为指导阐释先天水火 |
1 医哲范畴下的阴阳 |
2 以阴阳理论构建先天水火 |
3 以阴阳理论阐述先天水火关系 |
4 以阴阳理论指导先天水火的临床应用 |
5 以阴阳理论形成“重阳”特色 |
第四节 基于“理气”与藏象阐释命门-命门水火-肾系统 |
1 基于理气关系构建命门与命门水火的关系 |
2 从藏象理论阐释先天水火-肾内容 |
第五节 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
1 三焦概念 |
2 命门-三焦-膀胱的津液代谢系统 |
3 命门之火-三焦-相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
4 命门之火-相火-君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
5 命门之水-三焦-神水的神水运行途径 |
第六节 肾命学说下的命门水火应用 |
1 八味丸处方思路 |
2 六味丸处方思路 |
第七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
1 赵献可肾命学说框架 |
2 赵献可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
第四章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 |
第一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特点 |
第二节 借无极定义真阴 |
1 真阴类似无极 |
2 真阴之象在形体 |
第三节 以藏象和太极定义命门 |
1 以藏象定义命门形而下内容 |
2 以哲学构建命门形而上的内容 |
第四节 以太极定义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 |
1 以太极定义命门主宰后天 |
2 以太极定义命门水火为阴阳之根 |
第五节 以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 |
1 真阴藏于肾与命门 |
2 命门主肾 |
第六节 借“道器”、太极动静定义先天关系 |
1 命门与命门水火关系 |
2 真阴与命门关系 |
第七节 以理气阴阳阐释命门水火之关系 |
1 以理气为框架阐释命门与命门水火 |
2 以阴阳精气阐释命门水火之联系 |
3 以重阳思想定义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
第八节 以理学和《内经》指导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
1 以“过用”指导认识病因病机 |
2 将“灭人欲”作为真阴命门异常基本治则 |
第九节 肾命学说下的真阴、命门应用 |
1 真阴之治分缓急 |
2 命门水火重精气动静 |
第十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
1 张介宾肾命学说框架 |
2 张介宾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
第五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内容讨论 |
第一节 医哲互参构建基本框架 |
1 哲学思想为划分先后天之依据 |
2 医学思想是肾命学说成形之保证 |
3 医哲相合服务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
第二节 以阴阳学说作为基础,辅以精气 |
1 以阴阳学说决定肾命学说的组成 |
2 以精气学说对肾命学说进一步完善 |
第三节 重阳思想与肾命学说互补互用 |
1 重阳思想贯穿于肾命学说 |
2 肾命学说为重阳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
第四节 重视命门与脏腑的相关性 |
1 肾与命门理论相关 |
2 补肾以复命门之不足 |
3 温脾以助补肾 |
第五节 三者肾命学说特色 |
1 三者肾命学说框架比较 |
2 孙一奎肾命学说重元气 |
3 赵献可肾命学说重水火 |
4 张介宾肾命学说重水火精气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发扬 |
第一节 对《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学说的继承发扬 |
1 天人相应理论 |
2 精气学说 |
3 阴阳学说 |
第二节 对《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继承发扬 |
1 命门与肾 |
2 脾与肾 |
3 三焦与相火 |
第三节 对《黄帝内经》温补思想的继承发扬 |
1 温补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
2 处方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 |
第四节 对《黄帝内经》病机治法的继承发扬 |
1 命门之不足源于“过用” |
2 保命门之关键在于防止过用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举隅 |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流程 |
1 数据来源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结果 |
1 数据基本情况 |
2 jaccard相关系数结果 |
3 定量研究结果 |
4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
第三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辨治思路 |
1 扶正以治本 |
2 驱邪以治标 |
3 现代名老中医与明代温补学派诊治相似之处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之处 |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人才 |
1.6.2 人才资本 |
1.6.3 人力资本 |
1.6.4 创新 |
1.6.5 创新人才 |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
3.5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
5.3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及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青年教师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Dewey的经验观 |
2.2.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建构理论 |
2.2.3 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教师成长研究 |
2.3.2 教学信念研究 |
2.3.3 教学实践研究 |
2.3.4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 |
2.4 指导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场景 |
3.2 研究对象 |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
3.3.1 访谈 |
3.3.2 课堂观察 |
3.3.3 个案素材 |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
4.1 秦老师的成长经历 |
4.1.1 “儿时的梦想” |
4.1.2 “榜样就在身边” |
4.1.3 “两次实习,两种体验” |
4.1.4 “越心虚,越努力” |
4.1.5 “三人行,必有我师” |
4.1.6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4.1.7 小结 |
4.2 秦老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变化 |
4.2.1 教学信念变化 |
4.2.2 教学实践变化 |
4.2.3 小结 |
4.3 影响因素 |
4.3.1 促进因素 |
4.3.2 阻碍因素 |
4.3.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主要发现 |
5.2 本研究启示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附录二: 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三: 访谈信息总结样表 |
附录四: 访谈数据分析(样本) |
附录五: 课堂观察表(样本) |
附录六: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样本) |
附录七: 个案素材数据分析(样本) |
致谢 |
(4)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形成过程 |
第一节 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 |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变革 |
二、丰富的人生阅历 |
三、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一、传统写作教学的文化基因 |
二、传统写作教学的理论借鉴 |
三、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梁启超“新文体”所蕴含的写作观 |
一、新文体的文体意识 |
二、新文体的结构特点 |
三、新文体的语言形式 |
第二章 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内容 |
第一节 教学原则 |
一、重“规矩”轻“言巧” |
二、教做“真人”教作“真文” |
三、心中常怀“读者意识”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一、为“立人”而“立文” |
二、立“规矩”弃“技巧” |
三、重“结构”轻“修辞” |
第三节 教学内容 |
一、记述之文的文体教学 |
二、论辩之文的文体教学 |
第四节 教学方法 |
一、教授法的形式 |
二、自主学习的作文法 |
第三章 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的应用及启示 |
第一节 实践起点: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
一、作文讲授现状 |
二、作文训练现状 |
三、作文评改现状 |
第二节 学习指导:学生写作的实践指导 |
一、培养求真求达的态度 |
二、尊重个体差异 |
三、培养语文素养 |
第三节 教学实施:教师教学的实践引领 |
一、循序渐进指导 |
二、注重不同文体 |
三、改变传统的命题教学 |
四、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 |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文化传承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
(二)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
(三)语文教科书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
(四)语文教科书在文化传承方面仍需完善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文化传承的研究 |
(二)有关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研究 |
(四)有关传统文化教材编制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六)语文教科书在文化传承方面仍需完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文化类作品概念界定及教育价值 |
一、传统文化类作品概念界定 |
(一)传统文化起始时间节点 |
(二)传统文化内容具体类目 |
(三)传统文化类作品总体特征 |
二、传统文化类作品的教育价值 |
(一)传统文化的个体价值 |
(二)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
(三)传统文化的语文学科价值 |
第三章 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分析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析框架 |
(一)框架设计的依据 |
(二)分析指标的确立 |
(三)具体分析框架的确立 |
第四章 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现状分析 |
一、传统文化类作品功能价值取向分析 |
二、传统文化类作品时代和地域分布分析 |
(一)传统文化类作品时代分布分析 |
(二)传统文化类作品地域分布分析 |
三、传统文化类作品改编情况分析 |
四、传统文化类作品文化要素分析 |
(一)传统文化类作品总量分布 |
(二)传统文化要素总体分布 |
(三)具体传统文化要素分布 |
五、传统文化类作品文体特点分析 |
六、传统文化类作品难字量与篇幅分析 |
(一)难字量分析 |
(二)篇幅字数分析 |
七、传统文化类作品编排构件分析 |
(一)文字助读分析 |
(二)插图情况分析 |
(三)课后练习分析 |
第五章 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结论及思考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结论 |
(一)注重人文性价值功用发挥 |
(二)时代与地域选择各有侧重 |
(三)传统文化要素比例差距较大 |
(四)多元改编适应学生认知发展 |
(五)文体分布倾向文艺文选编 |
(六)难字量、篇幅学段差异不显着 |
(七)重视编排构件助学辅助作用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思考 |
(一)选编内容的均衡分布—侧重化与多元化的协调 |
(二)作品年段的合理安排—离散性到衔接性的转变 |
(三)文化面貌的适宜呈现—原貌保持与改编的选择 |
(四)作品插图的有效配备—渲染性与契合性的兼顾 |
(五)作品学科功能的发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价值和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
二、“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之辨析 |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章 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与练习理念 |
一、练习系统的内涵 |
二、练习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三、语文教材练习理念的演变和练习系统的发展 |
第三章 “统编本”与“人教版”练习系统比较分析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板块构成 |
二、“统编本”与“人教版”语文练习系统宏观分析 |
三、“统编本”与“人教版”语文练习系统微观比较 |
第四章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
第五章 “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调查与案例分析 |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
二、课后练习使用案例分析 |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
四、写作板块教学案例分析 |
第六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统编本”练习系统使用策略 |
一、借助练习系统明确教学目标 |
二、师生互动,注重听说能力与诵读训练 |
三、讲练结合,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
四、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识 |
五、融会贯通,发挥教材资源优势 |
六、练习系统使用的反思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研究调査(学生卷) |
附录B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C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
作者简历 |
(7)“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基础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
(一)整体目标 |
(二)具体目标 |
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 |
(一)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二)促进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建设 |
(三)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 |
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 |
(一)任务驱动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资源整合 |
(一)资源整合的原则 |
(二)选择整合的内容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内容 |
(一)从体裁特征确定专题内容 |
(二)从题材内容确定专题内容 |
(三)从文学发展阶段确定专题内容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
(一)明确主题,创设研习情境 |
(二)整合资源,选择研习方式 |
(三)设计活动,呈现研习成果 |
(四)以评促学,促进研习深度 |
二、基于不同体裁作品的任务群实施策略 |
(一)主题诵读与诗歌散文结合 |
(二)“1+x”阅读与小说结合 |
(三)精读与戏剧表演结合 |
(四)思维导图与文学史结合 |
三、基于不同学习活动的任务群实施策略 |
(一)相同题材作品的群文阅读 |
(二)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
(三)研讨与个性化阅读结合 |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反思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问题 |
(一)任务设置难度较大 |
(二)学习活动不易调控 |
(三)成果展示趋于形式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 |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资源 |
致谢 |
(8)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背景与呈现 |
一、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如影随形 |
二、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特征 |
(一)风险因素不可控性 |
(二)风险是否爆发不可预见 |
(三)风险后果的严重危害性且不可逆转性 |
(四)风险后果幅度无法确定 |
三、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分类 |
(一)委托前咨询的风险 |
(二)会见的风险 |
(三)调查取证的风险 |
(四)阅卷的风险 |
(五)人身风险 |
(六)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中的风险 |
四、刑事辩护律师执业活动的主要关系 |
(一)刑事辩护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
(二)刑事辩护律师与检察官之间的关系 |
(三)刑事辩护律师与法官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困境与价值损害 |
一、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立法困境 |
二、刑事辩护律师现实执业困境 |
三、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困境对刑事目的价值的损害 |
(一)损害刑事辩护律师执业权利实现的基础 |
1.影响民主制度目标的实现 |
2.无法客观公正对待刑事辩护律师辩护权 |
3.未充分呈现刑事辩护律师是辩护权的主导性主体 |
(二)损害刑事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价值 |
1.无法完整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
2.无法完整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
3.无法完整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第三章 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 |
一、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原因体现 |
(一)刑事辩护律师刑事执业保障的法律规范不完善 |
(二)传统文化导致刑事辩护律师主体地位低下 |
(三)刑事辩护律师行业及律所内部管理不科学,监控形式化 |
(四)刑事辩护律师个人执业素养原因 |
二、防范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的对策 |
(一)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律师刑事执业保障的体制 |
1.根本在于落实和完善当前保障刑事辩护执业权利的法律法规 |
2.树立沟通和服务意识是保障刑事辩护律师执业权利重要手段 |
3.权利救济的不可或缺 |
(二)提升刑事辩护律师服务市场主体地位 |
1.提高刑事辩护律师职业地位的认可度 |
2.加强刑事辩护公益法律服务,树立公平正义形象 |
3.落实刑事辩护律师参政议政,提升政治属性 |
(三)健全刑事辩护律师所在行业及律所内部管理制度 |
(四)提升刑事辩护律师个人执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评论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留学人员 |
(二)统一战线 |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及命题的相关依据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 |
一、从题型角度划分 |
二、从发展阶段分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依据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语文考试大纲》 |
三、高考作文试题评价标准 |
第二章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 |
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
二、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
第二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 |
一、交际性 |
二、指令性 |
三、矛盾性 |
四、比较性 |
五、辨析性 |
第三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分类 |
一、针对某一事件(现象、形式),表明态度,阐释看法 |
二、联系生活实际与感受,阐述看法 |
三、材料提供选择,形成有机关联 |
四、两则材料之间形成对立或并列、递进关系 |
五、明确规定话题、标题、副标题、文体 |
第三章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分析、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逸出材料情境 |
二、缺失读者意识 |
三、缺乏文体意识 |
四、虚假写作目的 |
五、贴统一的标签 |
第二节 具体写作分析 |
一、针对具体材料进行写作分析 |
二、写作建议 |
第三节 教学建议 |
一、转变教学观念 |
二、更新教学内容 |
三、改变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课程改革面对“六难”(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D]. 席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吴立夏. 苏州大学, 2020(03)
- [4]梁启超写作教学思想研究[D]. 王晋. 河南大学, 2020(02)
- [5]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类作品选编研究[D]. 刘凯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D]. 姚久潇. 鲁东大学, 2020(02)
- [7]“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 肖旭.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论刑事辩护律师执业风险及防范[D]. 黎龙敏. 兰州大学, 2020(01)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D]. 姚婕.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