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研究成功一种瓷砖的生产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廖祖旺[1](2018)在《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创新性地以废料铬铁废渣、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量的西矿陶土和石英,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以坯体的抗折强度为性能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和正交分析寻找到最佳配方。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EDS能谱分析、热膨胀系数测量仪、万能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不同铬铁废渣含量、粉煤灰的含量、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对坯体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和正交分析得到釉面光泽度较好、釉面平整无开裂、坯釉结合性较好的透明釉的优化配方。结果表明:坯体在烧成温度为1120℃1160℃范围内,保温时间为2030min时,抗折强度在79100Mpa、吸水率0.412.2%、线收缩率在9%10%之间、体积密度为2.352.54。两种废渣的用量分别为:铬铁废渣的引入量为30.7wt%,粉煤灰的引入量为30.7wt%。建筑陶瓷仿古砖坯体中主要含有莫来石和石英相,两者按照特定的比例存在且分布均匀,其内部含有的大量短柱状外形的莫来石,板块状外形的石英以及颗粒状的尖晶石相互黏合在一起时,坯体中含有较小和较少的气孔存在,表现出良好的致密结构,坯体的抗折强度等性能指标达到最优。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坯体的性能变差,可能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产品之间的物化反应不充分、不均匀,使得制品的结构不一致;当保温时间过长时,会造成产生的晶粒溶解,坯体的骨架塌陷,样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过烧现象,从而导致坯体的力学性能下降,本实验的优选保温时间为30min。在此基础上,本文成功的制备出了一种与坯体有较好结合性的透明釉。利用热膨胀系数测量仪测得坯和釉的热膨胀系数,得到α坯=6.70×10-6/℃,α釉=6.73×10-6/℃,两者接近。同时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釉面平整度较高、无开裂和针孔气泡等情况出现、光泽度较好坯釉结合性优良的透明釉。在烧成温度为1120℃,得到釉的综合性能指标最佳。釉料最优配方为钠长石51wt%、石英19wt%、方解石7.7wt%、碳酸钡7.0wt%、高岭土3.8wt%、氧化锌3.8wt%、白云石7.7wt%。因此,利用废料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建筑陶瓷中由于优质矿物原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可以较大量的对这两种废料起到了综合运用,变废为宝,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符合国家提倡的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对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孙玉[2](2015)在《宝钢钢渣磁选尾矿脱磷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钢渣产量巨大,但利用率较低,仅为3040%。而钢渣在钢铁企业内部循环利用是促使钢渣少排放以致零排放的最佳途径,也是钢渣大宗量应用的最好途径。但是,钢渣在钢铁企业内部循环利用遇到了磷富集问题。因此,脱除钢渣中的磷是钢渣作为部分烧结替代熔剂使用的关键研究课题。本课题根据化学选矿、湿法冶金原理与探索试验,提出宝钢钢渣磁选尾矿脱磷清洁生产的新工艺。研究了氯化铵溶液处理宝钢钢渣磁选尾矿的浸出性能,获得的氯化铵溶液处理钢渣磁选尾矿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铵与氧化钙的物质的量比为2:1;钢渣粒度200目;浸出温度室温(2025℃);液固比(v/m)5:1;搅拌强度380 r·min-1;搅拌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钢渣磁选尾矿浸出率可达到18.70%左右。浸出后的料浆滤液经补氨和通二氧化碳沉钙获得可作为烧结原料的碳酸钙。沉钙后滤液调整氯化铵浓度,返回循环浸出钢渣磁选尾矿。硫酸浸出氯化铵浸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为10%、钢渣尾矿粒度为200目、室温(2025℃)、液固比(v/m)8:1、搅拌强度230 r·min-1及搅拌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酸浸脱磷率稳定在80%以上。分离出来的硫酸浸出渣含磷(P2O5)仅为0.292%,可以直接用作烧结原料。酸浸液石灰混凝沉淀脱磷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参数为:石灰实际投入量与理论投入量比2.17:1,反应时间60 min,反应后沉降时间3.5 h,反应温度为室温(2025℃),搅拌强度230 r·min-1。在此条件下,除磷率在98%以上,且除磷渣还可以进一步加工为其他化工产品。宝钢钢渣磁选尾矿脱磷清洁生产的新工艺,可分离出更多的无磷烧结原料,使钢渣达到了有效利用,降低了钢铁企业废渣的排放,可作为钢铁企业钢渣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胡芳芳[3](2014)在《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煤提钒行业的快速发展,尾渣的排放量逐年提高,大量堆积的尾渣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并使生产企业成本增加,也严重制约了石煤提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地聚物材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以硅铝质原料在碱性激发剂的作用下,采用适当工艺制备出的性能好、绿色环保型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石煤提钒尾渣中硅铝含量高,具有作为制备地聚物原料的基本性质,因此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实现二次资源在线循环和零排放尾渣的目标,利用其制备地聚物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在石煤提钒尾渣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石煤提钒尾渣为主要原料制备地聚物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石煤提钒尾渣直接制备地聚物和石煤提钒尾渣活化后制备地聚物的工艺条件,并对尾渣的活化机理、地聚物产品的性能、结构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石煤提钒尾渣直接制备地聚物的试验研究对石煤提钒尾渣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包括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粒径分布、微观形貌和火山灰活性及其他性能分析;确定了石煤提钒尾渣制备地聚物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硅铝原料配比尾渣/偏高岭土为7:3,碱激发剂不经过冷却直接加入,碱激发剂组成为NaOH掺量12%,Na2SiO3/NaOH(质量比)为1.0,成型水固比为0.16,成型压力为15MPa。该条件下制备出的地聚物制品3d、7d和28d的最大抗压强度分别为14.27MPa、15.18MPa和22.49MPa,并在7d后出现了严重的“泛霜”问题。(2)石煤提钒尾渣活化制备地聚物的试验研究通过机械活化、化学活化、热-化学活化这三种方式对尾渣进行了活化,研究了不同活化方式对尾渣的活性及其制备地聚物的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尾渣最佳的活化工艺条件:Ca(OH)2为12%,Na2SO4为1.5%,煅烧温度750℃,煅烧时间90min,所制备的地聚物3d、7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为42.762MPa、42.854MPa和44.753MPa。比较石煤提钒尾渣活化前后制备的地聚物的试验研究可知,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活化的尾渣制备地聚物的3d、7d和28d抗压强度比未经过活化的尾渣制备地聚物的3d、7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28.492MPa、27.674MPa和22.263MPa,并且在28d内未出现“泛霜”问题。(3)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反应机理研究通过XRD、FTIR和SEM及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最佳工艺条件下的不同龄期的地聚物制品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形成过程包括火山灰反应和地聚合反应两个部分,碱硅铝酸盐凝胶、少量的类沸石矿物生成和C-S-H凝胶的共同存在,使得活化后尾渣制备的地聚物试样抗压强度大幅度增大。(4)石煤提钒尾渣的活化机理研究通过对尾渣活化前后的活性测定和XPS分析及尾渣活化前后分别制备的地聚物制品的XRD、FTIR、EDS和孔径分析表明:尾渣经过活化后,矿物的聚合度变低,矿物结构变得不稳定,表面反应活性增大,胶凝性提高;活化尾渣制品中胶凝产物增加,使得制品中的无害孔增多,有害孔减少,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大,从而使得制品强度提高,并在28内抑缓解了“泛霜”现象。
裔兆宏[4](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表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商小虎[5](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指出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俞康泰[6](2009)在《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侯景新,王兆宇[7](2009)在《我国城市各类开发区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对发展开发区的力度有增无减。但是长期以来,开发区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情况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各类开发区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成因,举出大量案例深层次地分析该现象,最后,提出防治我国城市开发区内企业恶性竞争的对策。
博文[8](2008)在《奇妙实用的科技陶瓷》文中认为柔软陶瓷美国市场上推出一种软性陶瓷,其成分中除含有□土外,还含有合成橡胶,因而具有柔软性。用这种软陶瓷可制成砖面、卫生洁具、贴面层的柔软陶瓷,具有一定的韧性,不易破碎,其表面光滑、阻燃、隔音、便于蕴藏。
《江苏陶瓷》编辑部[9](2007)在《信息库》文中研究表明国外陶瓷虹彩装饰新工艺陶瓷虹彩现有装饰工艺是在墙地砖等陶瓷制品表面涂装氯化钛金属氧化物,通过蒸镀金属工艺,使其表面形成酷似光亮镜面的金属薄膜层,获得反射光泽。但此装饰工艺色泽变化单一。而采用一种新的虹彩装饰能克服色泽变化单一的缺点,丰富装饰艺术效果。该装饰工艺的构成是在施加无
郁夫[10](2005)在《科技扮靓精品 时尚引领生活》文中认为在这里您将看到最新的建材产品,感受最流行的建材元素。一句话,我们的老记、老编们将带给您一些您想了解、想知道的东东。我们也欢迎大大小小的建材商或研究院与我们联系,把您研究的最新最好的产品展示出来。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这些最新的建材科技产品也许会为您带来一丝清凉。
二、日本研究成功一种瓷砖的生产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研究成功一种瓷砖的生产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建筑陶瓷发展概况 |
2.1.1 建筑陶瓷简介 |
2.1.2 建筑陶瓷发展趋势 |
2.2 铬铁废渣的概况 |
2.2.1 铬铁废渣简介 |
2.2.2 铬铁废渣国内研究现状 |
2.2.3 铬铁废渣国外研究现状 |
2.3 粉煤灰的概况 |
2.3.1 粉煤灰的简介 |
2.3.2 粉煤灰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粉煤灰的国外研究现状 |
2.4 综合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概述 |
2.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意义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所用原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
3.2.1 坯体及釉料工艺流程简介 |
3.3 坯体部分 |
3.3.1 铬铁废渣和粉煤灰的组成分析 |
3.3.2 废料制备仿古砖试验配方 |
3.3.3 单因素改变对坯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釉料部分 |
3.4.1 釉料配方的确定 |
3.4.2 釉料配方中对原料的煅烧处理实验 |
3.4.3 釉料配方的不同烧成温度实验 |
3.4.4 釉料配方的不同保温时间实验 |
3.4.5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坯体部分 |
4.1.1 废渣料的组成分析 |
4.1.2 坯体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3 单因素改变对坯体性能的影响结果分析 |
4.2 釉料部分 |
4.2.1 釉料配方中对原料的煅烧处理实验结果 |
4.2.2 釉料配方的不同烧成温度的实验结果 |
4.2.3 釉料配方的不同保温时间的实验结果 |
4.2.4 坯釉的结合性 |
5 结论 |
6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宝钢钢渣磁选尾矿脱磷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钢渣的种类及其主要化学成分 |
1.2 国内外钢渣的利用现状 |
1.2.1 国外钢渣综合利用现状 |
1.2.2 国内钢渣综合利用现状 |
1.3 钢渣处理工艺 |
1.3.1 热泼工艺 |
1.3.2 盘泼工艺 |
1.3.3 热闷工艺 |
1.3.4 水淬工艺 |
1.3.5 风淬工艺 |
1.3.6 机械力工艺 |
1.3.7 弃渣工艺 |
1.3.8 钢渣处理工艺的比较与选择 |
1.4 钢渣除磷现状 |
1.4.1 钢渣中磷的存在形式 |
1.4.2 钢渣除磷技术现状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1 钢渣磁选尾矿水分测定 |
2.3.2 钢渣磁选尾矿粒度测定 |
2.3.3 钢渣磁选尾矿堆比重测定 |
2.3.4 钢渣磁选尾矿及其浸出液中磷含量的测定 |
2.3.5 钢渣磁选尾矿及其浸出液中铁含量的测定 |
2.3.6 钢渣磁选尾矿铵盐浸出液及氨吸收液中NH_3的测定 |
2.3.7 钢渣磁选尾矿铵盐浸出液中NH_4~+的测定 |
2.3.8 钢渣磁选尾矿浸出液中Ca~(2+)的测定 |
2.4 钢渣磁选尾矿综合利用新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三章 钢渣磁选尾矿氯化铵浸出及其浸出液沉钙的研究 |
3.1 氯化铵浸出钢渣磁选尾矿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铵盐种类及不同的液固比对尾矿浸出率的影响 |
3.1.2 钢渣磁选尾矿粒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3.1.3 浸出温度对尾矿浸出率的影响 |
3.1.4 氯化铵用量对尾矿浸出率的影响 |
3.1.5 搅拌强度对尾矿浸出率的影响 |
3.1.6 浸出时间对尾矿浸出率的影响 |
3.1.7 钢渣磁选尾矿氯化铵浸出的最佳工艺参数 |
3.2 尾矿浸出过程中挥发氨回收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鼓气速率对尾矿浸出挥发氨吸收的影响 |
3.2.2 循环浸出吸收氨的试验结果分析 |
3.3 尾矿浸出液沉钙及母液循环利用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3.3.1 补氨量对沉钙率的影响及沉钙母液直接浸出尾矿的效果 |
3.3.2 二氧化碳通气时间对沉钙率与母液浸出率的影响 |
3.3.3 二氧化碳鼓气速率对沉钙率与母液浸出率的影响 |
3.3.4 母液调整循环浸出试验结果 |
3.4 氯化铵浸出产物成分分析 |
3.4.1 钢渣磁选尾矿与氯化铵浸出渣的化学成分的比较 |
3.4.2 碳酸钙的化学成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化铵浸出渣酸浸脱磷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氯化铵浸出渣酸浸脱磷工艺参数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1 酸种类对氯化铵浸出渣脱磷率的影响 |
4.1.2 尾矿粒度对其氯化铵浸出渣脱磷率的影响 |
4.1.3 硫酸用量对浸渣脱磷的试验研究 |
4.1.4 液固比对浸渣脱磷的试验研究 |
4.1.5 搅拌强度对浸渣脱磷的试验研究 |
4.1.6 浸出时间对浸出渣脱磷的试验研究 |
4.1.7 浸出温度对浸渣脱磷的试验研究 |
4.1.8 氯化铵浸渣硫酸浸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4.2 硫酸浸出渣的化学成分与其在烧结中应用的可能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浸液沉降除磷及其母液循环利用的研究 |
5.1 石灰混凝沉淀法对硫酸浸出液脱磷试验的研究 |
5.1.1 氧化钙投入量对硫酸浸出液除磷的影响 |
5.1.2 反应时间对硫酸浸出液中磷去除的影响 |
5.1.3 反应后溶液静止沉降时间对浸出液磷去除的影响 |
5.1.4 反应温度对硫酸浸出液中磷去除的影响 |
5.1.5 搅拌强度对硫酸浸出液中磷去除的影响 |
5.1.6 石灰混凝沉淀法对硫酸浸出液脱磷工艺的最佳条件 |
5.2 石灰除磷渣的成分分析 |
5.3 母液调整循环浸出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3)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石煤提钒尾渣概述 |
1.1.1 石煤提钒尾渣的特征 |
1.1.2 石煤提钒尾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地聚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聚物的概念 |
1.2.2 地聚物原料组成 |
1.2.3 地聚物制备工艺 |
1.2.4 地聚物的结构 |
1.2.5 地聚物的反应机理 |
1.2.6 地聚物的性能 |
1.2.7 地聚物的应用前景 |
1.3 石煤提钒尾渣制备地聚物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及内容 |
1.5.1 研究方案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及其性质 |
2.1.1 石煤提钒尾渣特性分析 |
2.1.2 偏高岭土 |
2.1.3 碱激发剂 |
2.1.4 活化试剂 |
2.1.5 水泥 |
2.1.6 骨料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方法 |
2.3.2 分析测试 |
第3章 石煤提钒尾渣制备地聚物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计及工艺流程 |
3.1.1 试验设计 |
3.1.2 工艺流程 |
3.2 硅铝原料配比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 碱激发剂加入方式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 碱激发剂种类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1 纯碱激发剂 |
3.4.2 水玻璃激发剂 |
3.4.3 复合激发剂 |
3.4.4 碱激发剂的选择 |
3.5 成型工艺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
3.6 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泛霜”现象 |
3.7 小结 |
第4章 石煤提钒尾渣活化制备地聚物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及工艺流程 |
4.1.1 试验设计 |
4.1.2 工艺流程 |
4.2 尾渣的机械活化及其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2.1 机械活化尾渣及其活性 |
4.2.2 机械活化尾渣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3 尾渣的化学活化及其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3.1 化学活化尾渣及其活性 |
4.3.2 化学活化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4 尾渣的热-化学活化及其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4.1 热-活化尾渣及其活性 |
4.4.2 热-活化尾渣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微观结构与机理研究 |
5.1 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
5.1.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5.1.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1.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5.2 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反应机理分析 |
5.3 石煤提钒尾渣的活化机理 |
5.3.1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5.3.2 孔结构分析 |
5.3.3 X 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
(5)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技术与知识 |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
2.1.5 小结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生产厂家、分布地区及相关资料 |
2 主要产品介绍 |
3 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和研发能力 |
4 标准化和品质管理 |
5 结语 |
(10)科技扮靓精品 时尚引领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卫生洁具新型产品:坐便器防溅浮球 |
国外推出一种花纹图案墙地砖生产新工艺 |
阻断病菌用马桶传播的液体研制成功 |
日本开发的新型弯曲形建材正式上市 |
建筑门窗幕墙保护膜通过鉴定 |
我国近研发出世界先进的新型厨柜材料 |
韩废弃混凝土中分离水泥技术研发成功 |
南京沈晓东:水泥绿色生产工艺新突破 |
Holcim大力研究水泥生产替代燃料 |
“燃烧”的地板进京六层设计复杂 |
绿色环保幕墙:光电幕墙工程诞生 |
塑料陶瓷一体化复合材料已面世 |
科技眼: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墙地砖 |
胜利油田生产新型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 |
重点产品布面石膏板新型墙体材料面世 |
英国建筑陶瓷技术部新方法减少成本二成 |
巴斯夫Acrodur系列环境友好胶粘剂问世 |
四、日本研究成功一种瓷砖的生产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铬铁废渣和粉煤灰复合制备建筑陶瓷仿古砖[D]. 廖祖旺.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7)
- [2]宝钢钢渣磁选尾矿脱磷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D]. 孙玉. 安徽工业大学, 2015(03)
- [3]石煤提钒尾渣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机理的研究[D]. 胡芳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4]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5]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6]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J]. 俞康泰. 陶瓷, 2009(03)
- [7]我国城市各类开发区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侯景新,王兆宇. 学习与实践, 2009(01)
- [8]奇妙实用的科技陶瓷[J]. 博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8(04)
- [9]信息库[J]. 《江苏陶瓷》编辑部. 江苏陶瓷, 2007(05)
- [10]科技扮靓精品 时尚引领生活[J]. 郁夫.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