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蒗县森林资源管护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进烜,余昌元,申瀚文,王勇,蔡文婧,杨国伟,杨东,华朝朗[1](2021)在《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宁蒗县域内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2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进行空间重叠、保护空缺和矛盾冲突分析后加以整合优化,提出将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建1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的方案,总面积100 291.15 hm2,占国土面积的16.65%。保护地面积比整合优化前增加了81 838.15 hm2,保护率提高了13.58%。分析认为,保护地整合优化后,填补了保护空缺区域,涵盖了宁蒗县全部的重要(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效解决了原有保护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将缓解自然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杨福泉[2](2021)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丽江经验论析——基于田野民族志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对云南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之一。在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每个历史阶段的经验和成功的个案调研都很重要。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丽江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和独特做法从历史与现状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了丽江经验的独特示范意义。同时还总结了丽江各民族团结齐心以推进建设绿色家园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内容的做法;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丽江在学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创新方式;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具体做法等。
赵书学[3](2019)在《宁蒗青龙海湿地保护措施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宁蒗青龙海湿地的现地调查,分析对其构成影响的主要威胁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梁红君[4](2019)在《南宁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动态调整新机制》文中认为结合南宁市所辖县、城区、开发区所在地的公益林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出补偿动态新机制思路,为南宁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参考依据。
黄莉[5](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石漠化形势严峻,有石漠化土地约320万公顷,居全国第二,另有潜在石漠化200万公顷,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云南省石漠化治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我省11州市石漠化治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5种具有代表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别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生态+产业”融合模式、“生态+扶贫”治理模式、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笔者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支撑,运用SFIC模型进行分析,提出治理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三是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四是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刘荣昆[6](2016)在《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研究通常被归入自然科学领域,然而由于森林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间又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属性。客观上讲,林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困扰的时候,绿水青山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森林的资源和生态两大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多构筑于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一些文明的衰落或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往往也因森林的毁坏而引起。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认识、利用、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彝族森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这是彝族物质层面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及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即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等三个方面。彝族地区森林在清代以前变化不大,而清代以后因人口剧增、农业垦殖、矿冶及烤烟耗薪、商业采伐、皇木采办、工业耗材、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致使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引发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后果。森林变迁、科技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介入等引起彝族森林文化变迁,进而使与森林相关的一些文化淡化甚至消失,为森林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彝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林人共生。林人共生关系中林处于主要地位,林是前提,有林才能有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认知体系以及利用森林的技术体系。林人共生关系发端于林而又回归于林,发端于林是指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回归于林是指人类为了森林作用的长久持续发挥而保护森林,林人共生关系的模式为从林到人,再从人到林,即林——人——林,抑或用林——护林——用林。林人共生的生态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彝族森林文化对彝族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减弱以及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应当挖掘并传承彝族森林文化,为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和路径。彝族植物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彝族植物文化元素应用到彝族聚居区的城市绿化中,以彰显出彝区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葛绪忠[7](2015)在《美溪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美溪林业局2009年和1999年两个经理期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实施"天保工程"的10年中,美溪林区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得到了显着增长。
张平贵[8](2015)在《宁蒗县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宁蒗县的基本地理情况、气候情况和公益林的建设现状,指出了宁蒗县在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着公益林补偿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较差、公益林养护与监管难度大、公益林的利用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这4个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杨永丽,杨忠兴,徐吉洪,李连翔,曾忠清[9](2014)在《云南省宁蒗县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文中提出利用3S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查清了云南省宁蒗县的湿地资源现状。该县共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8个湿地型。针对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管理机构、强化执法力度等对策。
周永兴[10](2014)在《宁蒗县林业生态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认为介绍宁蒗县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具发展规模,科技含量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资金投入不足,苗木冬季防冻困难,建设资金投入偏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企业等。藉此,提出标准化种植,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选育抗寒品种培育龙头企业等建议。
二、宁蒗县森林资源管护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蒗县森林资源管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保护地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自然保护地现状分析 |
2.1 空间重叠分析 |
2.2 保护空缺分析 |
1)天然植被、天然湿地和高山岩祼地区域。 |
2)高山亚高山岩裸地。 |
3)金沙江干热河谷陡峭生态敏感脆弱区域。 |
2.3 矛盾冲突分析 |
1)城镇建成区 |
2)耕地 |
3)集体人工商品林和其他人工林 |
4)村庄和居民 |
5)建筑设施 |
6)环保督察问题与整改 |
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与分析 |
3.1 自然保护区 |
3.1.1 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数量 |
3.1.2 调整地块与功能区优化 |
3.1.3 评价 |
3.2 森林自然公园 |
3.2.1 新建省级森林自然公园 |
3.2.2 调整地块 |
1)拉伯嘉泽片区 |
2)石佛山片区 |
3)青龙海片区 |
4)竹山片区 |
3.2.3 评价 |
4 整合优化后的效益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2)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丽江经验论析——基于田野民族志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江经验的独特示范意义 |
二、各民族团结齐心推进建设绿色家园是丽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
(一)玉龙县各民族团结齐心推进建设绿色家园的具体做法 |
(二)宁蒗县拉伯乡人民保住了长江上游的一片绿色屏障 |
三、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
四、丽江走出了一条学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之路 |
五、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新做法 |
结语 |
(3)宁蒗青龙海湿地保护措施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
3 主要威胁及存在问题 |
3.1 森林自然更新慢,森林质量降低,湿地水量减少 |
3.2 放牧量增加,牧草逐渐矮化、退化 |
3.3 不同部门在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分歧 |
3.4 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设施设备不齐全 |
3.5 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存在冲突 |
4 措施建议 |
4.1 构建完备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
4.1.1 成立湿地保护修复领导机构 |
4.1.2 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机构 |
4.1.3 设置合理数量的湿地管护人员 |
4.2 建立翔实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
4.3 确定恰当的湿地保护形式 |
4.4 落实必要的湿地保育工程 |
4.4.1 标识系统工程 |
4.4.2 巡护系统工程 |
4.4.3 管护设施建设工程 |
4.4.4 水源保护工程 |
4.4.5 采取恰当的湿地修复措施 |
4.4.6 开展必要的科研生态监测 |
4.4.7 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
4.4.8 建立联防巡逻机制 |
4.4.9 促进社区共管 |
4.4.10 完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 |
4.4.11 争取广泛的资金投入 |
(4)南宁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动态调整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宁市公益林建设现状 |
1.1 概况 |
1.2 自然地理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地形地貌。 |
1.2.3 河流水库。 |
1.2.4 植被。 |
1.2.5 生态区位。 |
1.2.6 森林资源。 |
1.3 公益林成效 |
1.3.1 建设成效。 |
1.3.1.1 规划自然保护小区。 |
1.3.1.2 区划饮用水 (备用) 水源地。 |
1.3.1.3 区划国有林场。 |
1.3.1.4 天然商品林区划落界。 |
1.3.2 生态服务功能成效。 |
1.4 公益林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
1.5 增加投入, 资金拨付规范有序 |
1.6 公益林管护机制不断完善 |
2 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
2.1 公益林 (地) 布局不够完善 |
2.2 公益林 (地) 补偿标准仍然过低 |
2.3 管护整体水平不高 |
2.4 公益林管理经费缺乏 |
3 探索补偿动态新机制 |
3.1 公益林补偿基金的构成 |
3.2 公益林的分类 |
3.2.1 公益林事权的分类。 |
3.2.2 公益林补偿经费的分类。 |
3.3 公益林护林员的聘用及其开支标准 |
3.4 测算依据 |
4 结语 |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石漠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
(二) 国内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
(三) 石漠化治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
第一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现状 |
一、云南省石漠化现状 |
(一) 云南省石漠化分布 |
(二)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现状 |
二、石漠化成因 |
(一) 自然因素 |
(二) 人文因素 |
三、云南省石漠化特点 |
(一) 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滇东、滇东南地区 |
(二) 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 |
(三) 岩溶土地石漠化主要发生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峭山地 |
(四) 石漠化分布地区经济状况总体贫困 |
四、云南省石漠化危害 |
(一) 自然灾害频繁 |
(二) 加剧贫困 |
(三) 生态恶化 |
第二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分析研究 |
一、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概况 |
(一) 滇中地区 |
(二) 滇东、滇东北地区 |
(三) 滇南、滇东南地区 |
(四) 滇西、滇西南地区 |
(五) 滇西北地区 |
二、各州市石漠化治理比较分析 |
(一) 相似之处 |
(二) 不同之处 |
三、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 |
(一)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二) “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 |
(三) “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
(四) “生态+扶贫”治理模式 |
(五)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
四、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成效 |
五、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困难与问题 |
(一) 石漠化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
(二) 岩溶地区生境依然十分脆弱 |
(三) 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素依然存在 |
(四) 工程建设资金瓶颈依然未破解 |
第三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石漠化治理 |
一、基于SFIC模型的石漠化治理 |
(一) 初始条件 |
(二) 催化领导 |
(三) 制度设计 |
(四) 协同过程 |
(五) 结果与问责 |
二、构建协同治理下的石漠化治理体系 |
(一) 治理主体 |
(二) 组织架构 |
(三) 治理流程 |
(四) 治理目标 |
(五) 信息交互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分析 |
二、对策建议 |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 |
(二)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 |
(三) 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 |
(四) 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
三、相关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方法 |
第一章 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
第一节 森林及森林文化 |
一、森林的双重属性 |
二、森林文化及其内涵 |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定义及生境 |
一、民族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
二、彝族森林文化的生境 |
第二章 彝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
第一节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生计活动 |
一、妙用森林的农耕技艺 |
二、以森林为载体的牧猎文化 |
三、靠山吃山的采集文化 |
四、柴的广泛使用及生火、砍柴技艺 |
五、竹木餐饮器具的制作技艺 |
六、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饮茶技艺 |
第二节 森林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立体呈现 |
一、建寨选址对森林环境的追求 |
二、建房取材于林 |
第三节 呈示在服饰上的森林文化 |
一、取于森林的服饰材质 |
二、动植物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 |
第四节 竹木在艺术、体育领域的利用 |
一、采用竹木制作乐器 |
二、漆器的选材及制作 |
三、雕刻绘画的木质用材及涉林图景 |
四、承载彝文的木质材料 |
五、木质体育器材 |
第三章 原始宗教及人生礼俗中的彝族森林文化 |
第一节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森林文化 |
一、山神崇拜 |
二、树神崇拜 |
三、林神崇拜 |
四、花神崇拜 |
五、植物崇拜举隅 |
六、宗教活动中的植物 |
第二节 人生礼俗中的森林文化 |
一、诞生礼仪中的森林文化 |
二、婚恋中的森林文化 |
三、葬礼中的森林文化 |
第四章 彝族维护森林的途径及实效 |
第一节 植树造林以固森林之本 |
一、森林的实用价值为造林护林提供原动力 |
二、植树造林的原则及方法 |
三、植树造林的实践 |
第二节 信仰习俗的护林功能 |
一、风水观中的护林因素 |
二、神山森林体系的护林功效 |
三、具有重要护林意义的护林节 |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制度 |
一、明确森林权属 |
二、保护森林的地方组织 |
三、分类保护、用林有度 |
四、1949前的护林碑刻 |
五、1950年后的护林乡规民约 |
第四节 保护森林的实效 |
一、森林状况较好 |
二、数目众多的名木古树 |
三、提供丰富的生计物产 |
第五章 彝族森林及森林文化的变迁 |
第一节 彝族地区森林变迁及其动因 |
一、彝族地区森林变迁 |
二、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动因 |
三、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 |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变迁 |
一、森林资源利用淡化 |
二、科技进步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
三、神山森林体系的变迁 |
四、彝族森林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六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地位及特质 |
第一节 森林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
一、彝族文化在森林环境中产生 |
二、富含植物化特征的哲学理念 |
三、彝族文化以森林文化为内核而不断衍生 |
第二节 林人共生的文化特质 |
一、人与植物的生命同构 |
二、林人共生的生态观 |
第三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
一、彝族地区森林差异及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
二、利用森林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
三、与森林相关习俗的区域性差异 |
第七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
一、树立自然与人共生的生态导向 |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
三、林人共生理念在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
四、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立法的启示 |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在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
一、彝族森林文化对生态恢复的意义 |
二、彝族森林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
第三节 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
一、彝族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二、彝区城市绿化缺乏地域特色 |
三、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
四、巧用彝族植物文化装点彝区现代城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美溪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经理期内森林资源现状 |
1.1 对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的分析 |
1.2 各类森林资源蓄积变化 |
2 经理期内森林经营的主要成就 |
2.1 调整产业结构,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
2.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 奠定了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基础 |
2.3 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取得很大成绩 |
2.4 经理期内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和恢复 |
3 实施措施 |
3.1 建立了局场两级责任制 |
3.2 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天保工程” |
3.3 严格抓好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 |
3.4 探索林业经营新模式,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产业 |
3.5 全面实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 |
3.6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职工利益 |
(8)宁蒗县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宁蒗县基本状况 |
3 宁蒗县公益林建设现状 |
3.1 林木占地面积划分 |
3.2 增长量与消耗量 |
3.3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总体情况 |
4 存在的问题 |
4.1 公益林补偿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
4.2 结构不合理, 林分质量较差 |
4.3 公益林养护与监管难度大 |
4.4 公益林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
5 对策与建议 |
5.1 增加公益林补偿金来源, 合理分配补偿金 |
5.2 改善林木结构, 提高林木质量 |
5.3 加强管护力度, 提高养护水平 |
5.4 合理进行补偿, 加强采伐管理 |
(9)云南省宁蒗县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
1.1 调查区概况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湿地资源状况 |
2.2湿地植物与植被 |
2.3湿地动物 |
3 湿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管理体制不顺 |
3.2 湿地用途被改变和破坏 |
3.3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
3.4 外来物种入侵 |
4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
4.1 完善管理机构,强化执法力度 |
4.2 加强外来物种的防控 |
4.3 建立青龙海湿地保护小区 |
4.4 编制湿地保护发展规划 |
(10)宁蒗县林业生态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
2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
3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不具规模 |
3.2 科技含量低 |
3.3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
3.4 苗木冬季防冻工作难 |
3.5 生态产业建设资金投入偏低 |
3.6 市场化程度低, 缺乏深加工企业, 没有形成产业链 |
4 发展建议 |
四、宁蒗县森林资源管护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J]. 郑进烜,余昌元,申瀚文,王勇,蔡文婧,杨国伟,杨东,华朝朗.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5)
- [2]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丽江经验论析——基于田野民族志的个案研究[J]. 杨福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宁蒗青龙海湿地保护措施建议[J]. 赵书学. 防护林科技, 2019(10)
- [4]南宁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动态调整新机制[J]. 梁红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1)
-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D]. 黄莉. 云南大学, 2019(03)
- [6]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D]. 刘荣昆. 云南大学, 2016(12)
- [7]美溪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 葛绪忠. 林业勘查设计, 2015(02)
- [8]宁蒗县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 张平贵. 绿色科技, 2015(02)
- [9]云南省宁蒗县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J]. 杨永丽,杨忠兴,徐吉洪,李连翔,曾忠清.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4(04)
- [10]宁蒗县林业生态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 周永兴. 林业调查规划,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