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规范“流动票箱”(论文文献综述)
罗云勇[1](2021)在《浅析疫情对直接选举代表工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选举县乡人大代表,投票方式、组织选民等须作相应调整,以适应要求。一、对投票方式的影响选举法及四川省选举法实施办法规定,选举县级和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各选区选民分布情况,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
滕修福[2](2021)在《投票方式的选择与规范——兼谈规范使用流动票箱》文中指出3月19日,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部署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指出,选举法规定了三种组织选民投票的方式:设立投票站,召开选举大会,使用流动票箱。设立投票站是最主要的方式,应当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设立;对于选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要严格规范流动票箱的使用。那么,如何依法选择投票方式并规范使用呢?笔者认为,选区应以设立投票站为主,以召开选举大会和使用流动票箱为辅。
马仁庭[3](2019)在《农村基层治理视角下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探究 ——基于舟山市A镇村委会选举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村委会选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到现在已历经三十多个年头,村委会选举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实践,树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典范。当前,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面探究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村委会选举,以达到农村善治。文章在经济人假设、制度理论、治理和善治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农村基层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当前村民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行政权力过多干预、村党组织影响村委会选举、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下降、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和拉票等已成为村委会选举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主体、制度、环境、社会动员能力等角度探究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村民作为村委会选举的主体,受教育水平与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意愿呈现曲线模式,村民更关注的是自己在参与选举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制度供给的有效与否、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等对于村委会选举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动员能力、村“两委”动员能力、宗族势力影响则直接关系到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村民比例及村委会选举成功与否。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选举制度、重塑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监督机制等。制度的完善要更加注重调动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积极性;重塑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厘清乡镇、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权力运行边界,建立权力清单;提升村民素质、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塑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对于村委会选举至关重要;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村委会选举全过程监督、畅通监督渠道等,是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和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策的提出,以期能够为基层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段贞锋[4](2017)在《论选举制度中平等原则的实现——以H省P市选举情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3月和2015年8月,我国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修正,在第五次修正中确立了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选举平等原则。通过对P市换届选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选举平等原则在选举实践中并未完全得以实现。针对当前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合理划分选区,规范流动选民登记,加强流动票箱管理,严格委托投票的条件和程序等,能够规范选举程序,更好地贯彻我国《选举法》的规定,确保选举平等原则真正得以实现。
聂全昌,崔浩[5](2016)在《关于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今冬明春,全国县乡两级人大陆续换届,9亿多选民将通过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央8号文件就做好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期,蚌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就选举法修改后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一、关于本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薄其圣[6](2016)在《选举必须依法进行》文中提出《南方日报》8月19日文章《从化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流动票箱"走进"田间》称:"工作人员一户户地走进选民家中,走上田间地头,方便了选民投票,保证每一位选民能够依法行使选举权利。"选民投票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活动。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有三种投票方式,即设立投票站、召开选举大会和辅设流动票箱。以
余涛,孙丽娜[7](2016)在《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石 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海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解读》文中认为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最坚实的制度保障。选举法是保障选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基本法律。《海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于1989年11月制定,1996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修改。实施细则施行以来,对指导我省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保障我省选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挥了
付建军[8](2014)在《差序动员与消极服从: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的行动逻辑 ——畈村村主任选举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选举时代,村庄权力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选举。对于村庄精英来说,参加选举是获取或者巩固权力的合法与关键途径。缘此,村庄精英在选举中的行动逻辑是研究村庄选举、村庄精英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侧面。本文以皖西畈村2011年村主任选举作为研究个案,并把研究时段从选举动员阶段扩展至选举结束后阶段,试图还原个案村庄精英在选举中的行动逻辑图景。对个案的跟踪式调查发现,村庄精英在选举动员阶段的行动逻辑可概括为差序动员。所谓差序动员,具体表现为村庄精英对村庄社会关联和自身社会资本的空间定义和资源整合,是体制精英和非体制精英在村庄权力再生产过程中的共有行动逻辑。差序动员的生成一方面说明村庄精英对村主任选举制度已经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说明村庄精英的行动逻辑是嵌入在村庄社会关联和精英社会资本结构中的。差序动员的本质是村庄精英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和“政治人”的理性行动,其目的是最大化选票数量。在非体制精英赢得选举后,非体制精英巩固权力的行动逻辑体现为公共改革,而体制精英的回应性行动逻辑则体现为消极服从。消极服从是体制精英对非体制精英赢得选举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观念上的否定和行为上的抵触。伴随公共改革进程的推进,体制精英的消极服从经历了从默认性消极服从到反对性消极服从的转变过程,这种内在转变表明由公共改革带来的利益效应发生了量变到分配方式的变化。整体来看,带有“半行政化”身份特征的体制精英在遭遇村庄权力再生产失败或者利益受损的背景下会结成利益同盟,而体制精英的利益结盟则会给当前村庄权力再生产带来封闭性和排外性特征。村庄权力再生产也即村主任选举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并不利于村庄选举的民主转型。
唐虹梅[9](2012)在《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本文对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以便对我国的村委会选举问题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村委会贿选概念的界定,首先对贿选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我国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及学者的观点并且评其优劣,从而兼收并蓄提出了自己对贿选的界定,然后对我国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进行界定,指出它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贿选的特殊之处,并且与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为实践中贿选的界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第三部分是对治理我国村委会贿选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在这一部分,针对我国村委会选举贿选问题,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惩治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村委会选举程序,建立村委会选举监督制度,将村委会贿选纳入刑法的管辖范围,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用好现有的法律制度等对策,以便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贿选问题防控体系。
刘雅斌[10](2011)在《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文中认为以历史的视角回顾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其产生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事实存在到法律规范、从农民创新到国家推动的渐进性过程。在现实的场域中评判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它是我国村民自治和选举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推行政治民主化取得历史性进步的重要象征。然而,在归纳梳理下,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制度缺失、程序缺陷和实践中的负效应等问题,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存,损害了选举的民主、自由与公正。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就有着直接的现实动因。但无论改革与完善的措施怎样,都必须契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主题意蕴,都不可背离村民自治和人民主权的价值追求。
二、应规范“流动票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规范“流动票箱”(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疫情对直接选举代表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投票方式的影响 |
二、对选举程序的影响 |
三、对组织选民的影响 |
(3)农村基层治理视角下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探究 ——基于舟山市A镇村委会选举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关系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基层治理 |
2.1.1 农村基层治理的内涵 |
2.1.2 农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关系 |
2.2 村委会选举 |
2.2.1 村委会选举的内涵 |
2.2.2 村委会选举的流程 |
2.2.3 村委会选举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关系 |
2.3 农村基层治理与村委会选举的逻辑关系 |
2.3.1 两者关系的逻辑契合点——村民自治 |
2.3.2 农村基层治理和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2.4 理论基础 |
2.4.1 经济人假设 |
2.4.2 治理与善治理论 |
2.4.3 制度理论 |
第三章 村委会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舟山市A镇为例 |
3.1 乡镇层面过多干预村级选举 |
3.1.1 选举前提名环节的介入 |
3.1.2 选举中投票环节的介入 |
3.1.3 选举后任命环节的介入 |
3.2 村党组织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 |
3.2.1 党组织任命与民选的矛盾 |
3.2.2 村党组织与乡镇层面的决策权之争 |
3.3 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下降 |
3.3.1 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不强 |
3.3.2 外出人员选举权利保障不力 |
3.3.3 村民对候选人的了解不够 |
3.4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拉票等问题 |
3.4.1 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 |
3.4.2 村委会选举中的拉票现象 |
3.4.3 村委会选举的候选人缺失 |
第四章 农村基层治理视角下村委会选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主体维度分析 |
4.1.1 村民的受教育程度 |
4.1.2 村民的成本与收益权衡 |
4.1.3 村民的民主素养 |
4.2 制度维度分析 |
4.2.1 法律法规层面 |
4.2.2 权力运行层面 |
4.2.3 参与机制层面 |
4.3 环境维度分析 |
4.3.1 村庄经济水平 |
4.3.2 政治因素影响 |
4.3.3 村庄传统文化 |
4.4 社会动员能力维度分析 |
4.4.1 党政部门动员能力 |
4.4.2 村“两委”动员能力 |
4.4.3 宗族势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农村基层治理视角下完善村委会选举对策建议 |
5.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
5.1.1 完善村委会选举有关法律法规 |
5.1.2 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 |
5.1.3 注重保障实体民主 |
5.2 重塑权力运行机制 |
5.2.1 减少乡镇对村委会的不当干预 |
5.2.2 重塑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 |
5.2.3 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 |
5.3 调动村民选举积极性 |
5.3.1 培养村民选举能力 |
5.3.2 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
5.3.3 优化选举外部环境 |
5.4 健全完善监督机制 |
5.4.1 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
5.4.2 健全选举全过程监督机制 |
5.4.3 畅通完善监督渠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论选举制度中平等原则的实现——以H省P市选举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P市选举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 P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结果统计 |
(二) 对选举结果的深层次分析 |
二、选举平等原则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选区划分无法保证平等 |
(二) 流动人口的选举权缺乏保障 |
(三) 代表结构比例失衡 |
(四) 选民往往“被代表” |
(五) 流动票箱使用、管理不规范 |
(六) 选民无法见到候选人 |
(七) 选举委员会成员角色存在冲突 |
(八) 委托投票不规范 |
三、确保选举平等原则实现的对策 |
(一) 增强选民的权利意识 |
(二) 合理划分选区 |
(三) 做好选民登记工作, 保证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
(四) 切实加强对流动票箱的管理 |
(五) 完善候选人提名及与选民见面的法律程序 |
(六) 严格掌握委托投票 |
(七) 发挥好选举委员会的作用 |
(5)关于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本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1. 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增多问题。 |
2. 代表结构问题。 |
3. 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问题。 |
4. 代表候选人的素质问题。 |
5. 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引发的新情况。 |
6. 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
二、关于换届选举工作有关具体问题的对策建议 |
1. 关于如何把好代表候选人“入口关” |
2. 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代表结构 |
3. 关于选举委员会成员构成 |
4. 关于如何提出连任代表人选 |
5. 关于如何对各类开发区进行选区划分,分配代表名额 |
6. 关于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 |
7. 关于如何组织正式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
8. 关于流动票箱的使用 |
9. 关于如何加强代表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处理对当选代表的举报 |
1 0. 关于如何加强换届选举宣传工作 |
(8)差序动员与消极服从: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的行动逻辑 ——畈村村主任选举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回顾和评价 |
(一) 民主视角下的选举 |
(二) 竞争视角下的村委会选举 |
(三) 精英视角下的村委会竞争性选举 |
三、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一) 村委会竞争性选举 |
(二) 权力结构 |
(三) 村庄精英 |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研究的思路 |
五、个案介绍与资料来源 |
(一) 个案村庄素描 |
(二)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名利共谋:支委选举终败北 |
一、“精兵简政”与经济发展:村庄合并的逻辑 |
二、第一次权力结构变化(村庄合并前—2011年8月) |
三、导火索:村支委选举中的败北(2011年7月) |
四、小结 |
第三章 差序动员:陌生面孔突崛起 |
一、初选:制度背景与确定正式候选人(2011年9月19日) |
(一) 制度背景 |
(二) 确定正式候选人 |
二、终选前的动员:陌生面孔突崛起(2011年9月21日) |
(一) 熟悉面孔的保卫战 |
(二) 陌生面孔的反击战 |
三、村庄精英动员的差序格局 |
四、小结 |
第四章 民“主”选举:熟悉面孔冷出局 |
一、流动票箱引发的问题 |
二、终选的结果:熟悉面孔冷出局 |
(一) 熟悉面孔冷出局 |
(二) 村民对村主任选举的态度 |
三、第二次权力结构变化 |
四、小结 |
第五章 消极服从:体制精英强回应 |
一、村主任的上任与改革(2011年9月-2012年6月) |
(一) 上任初始各体制精英的态度 |
(二) 新官上任两把火 |
(三) 经费改革终夭折 |
二、第三次权力结构变化 |
(一) 新任村主任“解甲归田” |
(二) 第三次权力结构变化 |
(三) 村民的态度 |
三、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一、竞争性选举的发生逻辑与权力效应 |
(一) 竞争性选举的发生逻辑 |
(二) 竞争性选举的权力效应 |
二、村庄精英的差序动员 |
三、消极服从与选举转型 |
四、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概述 |
(一)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历史及现状 |
(二)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本质 |
二、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界定 |
(一) 贿选的概念 |
(二)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认定 |
三、治理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的对策 |
(一) 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 |
(二) 完善惩治村委会贿选的救济制度 |
(三) 建立村委会选举监督制度 |
(四) 应当尽快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
(五) 充分利用现有治理贿选的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10)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概述 |
第一节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内涵 |
一、我国的选举、选举权、选举制度简释 |
二、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法律地位 |
三、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含义 |
四、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萌芽与产生:1980——1987 |
二、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试行与突破:1988——1998 |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998——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律确认 |
第一节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律基础 |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
二、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二节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
三、直接选举原则 |
四、差额选举原则 |
五、无记名投票原则 |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民主程序 |
一、选举机构 |
二、选民登记 |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具体程序 |
四、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辞职、职务自行终止、罢免与补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实践负效应及其制度成因 |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实践负效应 |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实践正效应简析 |
二、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实践负效应表现 |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负效应的制度成因 |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律地位低下 |
二、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的设计缺陷 |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监督救济机制的疏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法律形式的重构 |
一、宪法修正:重构的宏观调整 |
二、新法颁行:重构的中观策略 |
三、法规清理:重构的微观举措 |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法律完善 |
一、明定自由选举原则 |
二、细化村民选举委员会规则 |
三、弥补选举程序设计缺陷 |
四、制度借鉴、改革与创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规范“流动票箱”(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疫情对直接选举代表工作的影响[J]. 罗云勇. 民主法制建设, 2021(11)
- [2]投票方式的选择与规范——兼谈规范使用流动票箱[J]. 滕修福. 民主法制建设, 2021(07)
- [3]农村基层治理视角下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探究 ——基于舟山市A镇村委会选举的调查[D]. 马仁庭.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4]论选举制度中平等原则的实现——以H省P市选举情况为例[J]. 段贞锋. 行政与法, 2017(11)
- [5]关于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几点思考[J]. 聂全昌,崔浩. 江淮法治, 2016(23)
- [6]选举必须依法进行[J]. 薄其圣. 山东人大工作, 2016(09)
- [7]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石 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海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解读[J]. 余涛,孙丽娜. 海南人大, 2016(06)
- [8]差序动员与消极服从: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的行动逻辑 ——畈村村主任选举个案研究[D]. 付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法律规制[D]. 唐虹梅.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5)
- [10]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 刘雅斌. 黑龙江大学, 2011(07)
标签:村委会换届选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