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1](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文中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欣欣向荣,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实施群体,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因此,本研究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力图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入手探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本研究首先从时代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角度指出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容说明,同时对以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精神内容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进行梳理,找出不足。其次,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划分类型,对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解读,进而有助于加深对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再者,通过分析、列举多位一线语文教学名师有关爱国主题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提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要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写作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通过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三种策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从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赵雪琴[2](2021)在《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拥有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名师的素质影响教育质量,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研究名师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名师成长的经验、路径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四川省特级教师姚嗣芳老师为个案,以个案研究的窗口理论、内外因素论、教学做合一和终身学习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观察法对名师成长经历进行考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并发现与探讨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和作用。在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到了名师成长的如下特点:首先,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二,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第三,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贯穿着教学做合一;第四,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最后,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方面有如下发现:第一,名师发挥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第二,名师影响的发挥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学校和社会应积极为名师影响的发挥创设条件。个人在研究中的收获和启示: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广泛读书,敢于实践,注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发展自己;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坚定教育信念,积极反思,设置目标;最后,以课为本,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彰显教育风格。
高琪琪[3](2020)在《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于永正是我国着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是他从教几十年语文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研究“五重教学”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简要概括“五重教学”的形成及内涵、“五重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并对“五重教学”进行科学性考察;第二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五重教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价值;第四部分围绕“五重教学”对教师研读教材的要求和“五重”在教学中的关系处理两方面分析概括“五重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对于永正“五重教学”的研究,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实际的帮助。
万雅聪[4](2020)在《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于永正是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在五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范式是他在听说教学之路上探索的结晶,代表着他对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认识,对口语交际教学规律的认识,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口语交际单列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是对口语交际的强化,也是对小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视。但是因为口语交际是以口头的形式进行的,无法进行考核检验,因此有不少的教师不太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但是于永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考虑,非常重视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不断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开辟出一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新道路。本文主要研究于永正在其教育思想指导下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通过研究其口语交际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带给现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在文献综述部分中,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和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两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教师对学生“影响”与“激励”的作用以及“五重”教学在其口语交际课堂上是如何运用的。第二部分从“基于个体认知发展水平”“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基于社会口语交际需要”三个维度对于永正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从六个层面阐释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运用,分别是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关注学情,“配合”学生;丰富角色,美化语言;现场反馈,及时评价;读说分明,说写结合;一题多做,和谐统筹。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对现代教学实践的启示:教师要关注生活,丰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内容;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还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需要努力探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水平。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于永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精要,同时也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王言言[5](2020)在《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阅读中潜藏着写作奥秘,阅读教学通往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探析文本建构的艺术和技巧,将其化为读写结合点训练学生写作,对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随文练笔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写作训练,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它直接指向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随着部编版教材的使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更为凸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切写作,具有现实层面的意义。笔者以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为研究论题,为了便于研究,将研究范围定位于小学高年段。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随文练笔教学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随文练笔教学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一体,旨在巩固阅读教学成果,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读写结合教学。它是以课标、文本和学生学情为依据确立教学目标,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为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相应的练笔要求,使学生从知识层面得到理解,思维层面得到提升,既可以检验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又是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此外,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探明本研究的必要性,笔者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两个层面阐述了随文练笔教学的理论依据,并对随文练笔教学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结合笔者在实习期间对教学的观察,发现当前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文练笔教学目标模糊、随文练笔教学指导不足和随文练笔教学评价欠缺等三个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三个层面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并结合以及已有研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背后成因,主要有教师写作教学观的影响;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学情;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此,笔者在阅读了广泛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的名师教学实录的基础上,对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阐释并说明了教学实施要点,同时呈现了样例设计,使得教学实施策略更具操作性。在最后,就随文练笔教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分别是学思并重,明确练笔目的;研读教材,设计练笔内容;根据学情,加强练笔指导;注重整体,完善练笔评价。随文练笔教学是连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言语层面的训练,更指向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给读者、教师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张静[6](2019)在《于永正“双有”阅读教学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阅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阅读课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但是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不愿意融入课堂;部分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法单一。于永正老师“双有”阅读教学理念追求阅读教学的有趣和有效,在“双有”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这对于当下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双有”阅读教学理念是本人根据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感悟提炼出来的,它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要求相符合,因此它能够吸引小学生,促进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双有”阅读教学理念追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实施路径分为三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因素。教学内容注重积累基础知识和挖掘课文情感。教学方法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读精思、读写结合来自主学习,于老师通过传授阅读策略、提供示范来帮助学生学习,于老师还引进书法、绘画、音乐、京剧等艺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陶冶学生情操。教学辅助因素主要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幽默的表达和积极的评价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因素的结合,使“双有”阅读课堂富有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当然“双有”阅读教学理念也有不足,它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需要老师长时间地准备,所以在践行“双有”阅读教学理念时,教师们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省时有效。
罗芳[7](2019)在《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过渡到高段的黄金时期,在中段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低段的“学会阅读”过渡到高段的“从阅读中学习”。从2015年9月起,邛崃市开始在小学中段实践主题阅读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本文以邛崃市三所小学(邛崃市市区南街小学、邛崃市郊区文昌小学、邛崃市冉义镇冉义小学)的614名中段学生、9名老师、3名校长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PIRLS测试、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了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发现,邛崃市经过三年的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提高了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但也存在选文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整合和评价能力偏低、城乡主题阅读教学存在差距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对中段课文内容理解不到位,对中段主题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训练,城乡教师专业素养存在差距。笔者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在选文内容方面,应围绕主题,精选阅读内容,即选文要与中段课文同步,贴近中段学生生活,富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中段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即重视读写结合,着力句段练习,重视类比阅读,发展逻辑思维,重视批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在教师素养方面,通过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中段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管清筱[8](2019)在《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于永正是我国着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研究他的教学将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于永正的教学经历及其着作入手,对于永正语文教学历程、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启示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五个部分:前言,首先对目前有关于永正教学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总结,对研究较少的“教学智慧”一词进行概念界定,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根据于永正教学生涯将其教学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从这三个阶段的成长历程入手,研究于永正的教学特点,总结这些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提出于永正的教学智慧。第二章,根据学者对于永正教学特色的研究,提出教学智慧,并紧靠教学智慧的概念界定,结合具体课例从各个方面的教学谈于永正教学智慧在具体教学中的表现,对于永正教学智慧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其精华和独到之处。第三章,通过对教学历程和教学智慧的整体分析与研究,对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智慧进行深度思考,总结其对准教师、教师素养等方面的启示。结语部分,理清文章脉络,明晰章节间的逻辑关系,使于永正教学智慧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明晰,以期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智慧的重视,并能将于永正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去。
单照[9](2019)在《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永正作为老一辈的优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五十余年的教学实际探索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其明确的理念和深入的思考。目前梳理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比较少,并不全面。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的成长历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梳理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实践前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基本主张,中期沉淀的“五重教学”基本主张,归纳得出后期成熟的“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其次,以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不同时期的教学课例为研究对象,得出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一般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后,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得出于永正教学实践的价值,以及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本研究一方面既可使得读者了解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成长路径及教学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学实施过程当中真正有利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策略迁移到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给一线青年教师提供一点方向,促进青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
俞静雯[10](2018)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话语研究 ——以名师教学实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反馈话语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促进点。很多新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存在反馈话语使用形式单一、语言匮乏等问题,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对反馈话语研究程度不深,对名师反馈话语运用策略的研究文献很少。基本上只有特定名师的反馈话语运用作为案例说明,所占篇幅很小。而名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于教学反馈话语的运用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名师的教学实录为例,搜集十二位名师共170篇教学实录建成语料库,对反馈话语做了细致分类。二是采用定量分析法,得出客观结论,探讨名师教学反馈话语运用策略,或许能为新教师提供一些学习思路。整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对反馈话语进行概述。说明反馈话语的界定、研究现状。对反馈话做了细致分类,分为重复、引导、补充、追问、点评、表扬、归纳总结和鼓励安慰八大类,制定了《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反馈话语分类统计表》,明确分类标准。最后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名师教学反馈话语进行样本分析。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对每种反馈话语占课堂使用频率的比重进行分析,从量上细化反馈话语使用策略。对每一类反馈话语出现的课堂位置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出了每种反馈话语一般出现的位置,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该反馈话语最合适。此外,还对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的名师运用反馈话语的情况作出分析。第三章对反馈话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名师反馈话语运用的经验,提出反馈话语运用的四点原则,分别为提高教师对反馈话语作用的认识、培育教师教育情感、提高教师运用反馈话语的丰富性、增强教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对新教师在运用教学反馈话语时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根据名师反馈话语运用策略提出相应对策。
二、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
(二)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
(三)语文教材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爱国主义 |
(二)爱国主义教育 |
(三)教学策略 |
四、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理论依据 |
(一)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
(二)认知同化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
一、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
(一)民俗风情 |
(二)名胜古迹 |
(三)中国汉字 |
二、教材中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分析 |
(一)谨记民族屈辱 |
(二)重温革命岁月 |
(三)重获民族独立 |
三、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容分析 |
四、教材中的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分析 |
第二章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
一、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
(二)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
(三)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 |
(二)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
(三)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 |
(二)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 |
(三)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 |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 |
(二)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 |
(三)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 |
五、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 |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 |
(三)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 |
第三章 提高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
一、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
(一)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
(二)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 |
二、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
(一)学习时事政治 |
(二)阅读爱国主义书籍 |
(三)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 |
三、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 |
(一)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二)突出语文本体的教学意识 |
四、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育改革呼唤名师 |
1.1.2 课程改革需要名师 |
1.1.3 学生发展需要名师 |
1.1.4 个人心向与导师意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个人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对“名师”概念的界定 |
2.1.2 对“名师成长”的界定 |
2.1.3 对“名师影响”的界定 |
2.1.4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
2.1.5 对“个案研究”的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窗口理论 |
2.2.2 内外因素论 |
2.2.3 教学做合一 |
2.2.4 终身学习 |
2.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对象 |
2.4.1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
2.4.2 姚嗣芳老师 |
2.4.3 研究的访谈对象 |
3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3.1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内部因素 |
3.1.1 “最适合当老师” |
3.1.2 “不忘初心,必有轴心” |
3.1.3 “走了研究性变革之路” |
3.2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外部因素 |
3.2.1 师范教育:铺好一块基石 |
3.2.2 学校环境:培育一片沃土 |
3.2.3 外部支持:搭建一步台阶 |
4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和作用 |
4.1 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 |
4.1.1 带教徒弟制度化 |
4.1.2 教育媒体传师魂 |
4.1.3 着书立说论教育 |
4.1.4 示范课堂显风格 |
4.2 名师影响发挥的作用 |
4.2.1 理清教学思路 |
4.2.2 鼓励给足勇气 |
4.2.3 敢于接受挑战 |
5 研究发现与启示 |
5.1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成长 |
5.1.1 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
5.1.2 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 |
5.1.3 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教学做合一 |
5.1.4 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 |
5.1.5 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 |
5.2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 |
5.2.1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多样 |
5.2.2 名师影响的发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
5.2.3 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名师发挥作用 |
5.3 研究的个人收获与启示 |
5.3.1 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 |
5.3.2 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
5.3.3 以课堂彰显教学主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成都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名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理论指导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于永正“五重教学”概述 |
第一节 “五重教学”的形成及内涵 |
一、“五重教学”的形成及发展 |
二、“五重教学”的内涵 |
第二节 “五重教学”的教学特点 |
一、简要的教学目标:意文兼得 |
二、简炼的教学方法:多读、多写 |
三、简约的教学过程:整体感知、局部研读、读写发散 |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愉悦 |
第三节 “五重教学”的科学性考察 |
一、契合课程理念 |
二、顺应学生心理 |
三、引导教师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于永正“五重教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价值 |
第一节 注重情趣,寓教于乐 |
一、教学有情 |
二、教学有趣 |
第二节 以读代讲,学生感悟 |
一、对朗读意义的认识 |
二、朗读法的灵活运用 |
第三节 重视积累,扎实教学 |
一、当堂背诵 |
二、书写训练 |
第四节 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
一、读的迁移 |
二、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
第五节 培养习惯,提升素养 |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规范的语言运用习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五重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节 “五重教学”对教师研读教材的要求 |
一、研“读”课文 |
二、备课常“新” |
三、学生视角 |
第二节 “五重”在教学中的关系处理 |
一、“重情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二、“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是语文学习的进程 |
三、“重习惯”是最终目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价值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一、于永正的主要教学思想 |
(一) 注重“影响”和“激励” |
(二) 倡导“五重教学” |
二、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 基于个体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内容 |
(二) 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
(三) 基于社会口语交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
三、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一) 情境创设,联系生活 |
(二) 关注学情,“配合”学生 |
(三) 丰富角色,优化语言 |
(四) 现场反馈,及时评价 |
(五) 读说分明,说写结合 |
(六) 一题多做,和谐统筹 |
四、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
(一) 关注生活,丰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活动 |
(二) 平等对话,“蹲下来看学生” |
(三) 创设情境,重视对话训练素材的创新 |
(四) 努力探究,提升教师的口语交际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的相关阐释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读写结合 |
二、随文练笔 |
三、随文练笔教学 |
第二节 随文练笔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节 随文练笔教学的价值意义 |
一、以写促读 |
二、阅读促进写作 |
第二章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随文练笔教学目标模糊 |
二、随文练笔教学指导欠缺 |
三、随文练笔教学评价不足 |
第三节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写作教学观的影响 |
二、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入解读 |
三、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学情 |
四、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
第三章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内容整合型 |
一、内容整合型概述 |
二、内容整合型实施要点 |
三、内容整合型样例设计 |
第二节 语言运用型 |
一、语言运用型概述 |
二、语言运用型实施要点 |
三、语言运用型样例设计 |
第三节 理解体验型 |
一、理解体验型概述 |
二、理解体验型实施要点 |
三、理解体验型样例设计 |
第四章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学思并重,明确练笔目的 |
第二节 研读教材,设计练笔内容 |
一、整合单元内容 |
二、聚焦文本特质 |
第三节 依据学情,加强练笔指导 |
一、转变练笔形式 |
二、创设写作情境 |
三、提问促进表达 |
四、提供练笔支架 |
第四节 注重整体,完善练笔评价 |
一、评价标准的量表化 |
二、评价内容的针对性 |
三、评价主体的全面性 |
四、评价之后的再修改 |
结语 |
附录一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于永正“双有”阅读教学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于永正及“双有”阅读教学理念 |
(一)语文教育观及“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 |
1.语文教育观 |
2.“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 |
(二)“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概况 |
1.“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含义 |
2.“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目标 |
3.“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对象 |
二 于永正“双有”阅读教学理念的实施路径 |
(一)教学内容:基础知识与丰富情感并重 |
1.积累知识,强化基础 |
2.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并用 |
1.熟读精思,读写结合 |
2.传授策略,教师示范 |
3.引进艺术,陶冶情操 |
(三)教学辅助因素:和谐关系与轻松氛围同在 |
1.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
2.幽默表达,积极评价 |
三 于永正“双有”阅读教学的思考 |
(一)“双有”阅读教学的优点 |
1.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2.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二)“双有”阅读教学的不足 |
1.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较少 |
2.教师投入时间较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过渡性特征和价值 |
第一节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过渡性特征 |
一、字词到句段的过渡 |
二、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
三、辅助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渡 |
第二节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价值 |
一、帮助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
二、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
三、促进基本阅读方法的掌握 |
第二章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访谈实录 |
二、课堂观察实录 |
第二节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经验与问题分析 |
一、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经验 |
二、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围绕主题,精选阅读文章 |
一、选文要与中段课文同步 |
二、选文要贴近中段学生生活 |
三、选文要富含优秀的传统文化 |
第二节 根据中段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
一、重视读写结合,着力句段练习 |
二、重视类比阅读,发展逻辑思维 |
三、重视批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
第三节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
一、专业技能方面 |
二、科研能力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于永正及其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的形成 |
第一节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历程 |
第二节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
第二章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的内涵 |
第一节 简约语文儿童易懂 |
第二节 关爱学生微笑教学 |
第三节 行为示范明理导行 |
第三章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
第一节 准老师的职业规划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探索 |
第三节 教师素养的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发展历程 |
第一节 1985 年-1995 年作文实验阶段 |
一 作文实验的缘起 |
二 概念解说 |
三 作文教学基本主张 |
第二节 1996 年-2000 年五重教学实践阶段 |
一五 重教学的提出 |
二五 重教学基本主张 |
第三节 2001 年至今深化研究与推广阶段 |
一 构建理论 |
二 区域推广 |
第二章 “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及特点 |
第一节 课例简析 |
一 写作教学课例 |
二 阅读教学课例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侧重 |
一 写作教学内容的侧重 |
二 阅读教学内容的侧重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追求 |
一 写作教学方法 |
二 阅读教学方法 |
第三章 “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价值 |
一 在言语交际中学会交际 |
二 重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一 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
二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三 “影响”即“身教” |
四 “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
第三节 教学实践推广的局限 |
一 课堂艺术气息过浓 |
二 时代特色的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于永正个人成果一览表 |
致谢 |
(10)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话语研究 ——以名师教学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反馈话语概述 |
1.1 反馈话语的界定 |
1.2 反馈话语研究综述 |
1.3 反馈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章 名师课堂教学反馈话语样本分析 |
2.1 名师运用反馈话语样本总体分析 |
2.1.1 名师运用反馈话语的总频数分析 |
2.1.2 不同性别的名师运用反馈话语分析 |
2.1.3 不同学段的名师运用反馈话语分析 |
2.2 名师运用反馈话语的分类分析 |
2.2.1 引导 |
2.2.2 点评 |
2.2.3 追问 |
2.2.4 补充 |
2.2.5 表扬 |
2.2.6 重复 |
2.2.7 归纳总结 |
2.2.8 鼓励安慰 |
第3章 反馈话语的策略分析 |
3.1 反馈话语运用的原则 |
3.1.1 提高对作用的认识 |
3.1.2 培育教师教育情感 |
3.1.3 提高运用的丰富性 |
3.1.4 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
3.2 反馈话语运用的案例 |
3.2.1 消极重复 |
3.2.2 忽视 |
3.2.3 请他人回答 |
3.2.4 批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语料来源 |
致谢 |
四、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D]. 于丽. 喀什大学, 2021(07)
- [2]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D]. 赵雪琴. 成都大学, 2021(07)
- [3]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研究[D]. 高琪琪. 苏州大学, 2020(03)
- [4]于永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D]. 万雅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D]. 王言言.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于永正“双有”阅读教学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D]. 张静.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7]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D]. 罗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8]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智慧研究[D]. 管清筱. 聊城大学, 2019(01)
- [9]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研究[D]. 单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话语研究 ——以名师教学实录为例[D]. 俞静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