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闽粤十市刑事侦查合作会议以来广东省工作及未来展望

第十次闽粤十市刑事侦查合作会议以来广东省工作及未来展望

一、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东[1](2008)在《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中部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及大旅游的思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产生,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程度来看,现有的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重宣传,许多观念还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因此,为确保区域旅游合作的持续健康与和谐发展,有必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度研究。本研究旨在对国内现有的区域旅游合作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借鉴国内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建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论文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交代本命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书的结构与创新。第二章对区域旅游互动合作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集中阐释。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因而指导旅游合作发展的理论也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地理学(包括政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博弈论等。第三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主体及其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地位与角色进行定位研究;对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对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态势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当前区域旅游互动与合作的误区与障碍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制度性障碍是当前中国区域旅游互动合作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对如何克服制度性障碍进行研究。第五章指出地方政府作为质量是关乎区域旅游合作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业的互动合作中,改变职能,规范行为,发挥政策主导作用,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第六章集中对欧盟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进行解析。中国现阶段区域旅游合作走向深度发展,必须充分吸取欧盟区域旅游一体化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中成功的经验,在合作机制与模式上进行创新。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创新,首先要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制度创新,减少交易成本;并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分享和协调机制创新。第七章对中部六省旅游崛起开展研究。首先对中部六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整合;进而对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进行诊断分析,指出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存在的非制度化、时效性与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机制,即:①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必须建立在统一市场、统一政策的基础上;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中部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合作发展中的基础性功能;③必须协调和统一中部六省的区域旅游规划,统一的规划才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基础;④必须建立统一的市场营销机制,整合中部六省的旅游产品和线路,通过整体营销将中部的优秀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第八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集中阐明论文的理论贡献与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努力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科学地界定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阶段、水平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成果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区域旅游合作走向深度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对区域旅游障碍进行了辨析。将区域旅游障碍划分为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制度性障碍具有(1)动态性,它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而有所变化;(2)隐含性,它不会直接表露出来,总是通过地方政府的经济或行政手段表现出来;(3)可协调性,制度性障碍是可以通过双方或多方的沟通与妥协而调和等基本特征,继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克服区域旅游障碍的政策建议。第三,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合作主体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不同主体在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中的相关地位及其发挥作用的空间。特别是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的地位与角色及职能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地方政府行为规范的必要性及途径。第四,在全面考察欧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的框架体系,并以中部地区为案例,探讨推进区域合作深度发展的实践机制。

刘英会[2](2001)在《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文中指出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自《刑法》修改以来,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极不统一。本文试图从刑法学角度,结合社会学、犯罪学的观点,阐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概念,分析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探讨打击与防范此类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对策。文章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概念辨析。首先说明了我国对黑社会犯罪现象的认识历程;其次,分析了黑社会及其性质;再次重点分析了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概念及特征,认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是以获取非法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对外不公开组织的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通过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称王称霸,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犯罪集团组织。基本特征包括:有组织性,隐蔽性,行为手段的残忍性,地域上的势力性,危害的严重性等。最后文章从与相关概念(如黑社会组织、恐怖组织、普通刑事犯罪集团等)比较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概念、特征。 第二部分,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现状、原因和发展趋势。认为犯罪团伙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基础,而我国目前团伙犯罪逐年增多,犯罪团伙名称繁多、分布广泛,其中不少带有黑社会性质。从<WP=3>组织类型看,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可分为:称霸一方的地方恶势力,流动型黑社会势力 ,带封建帮会色彩的和职业化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同时还从此类犯罪的形成、组织、活动、自我保护等方面分析了其特点。对存在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原因,作者认为:一是境外黑社会犯罪渗透和影响;二是封建帮会提供了组织模式和文化支持;三是消极腐朽思想和被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无业人员的增加和异动;五是社会制约机制的弱化;六是走私、贩毒、卖淫、赌博、贩枪犯罪巨额收益的极大诱惑和犯罪需要。关于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如下观点:一般团伙犯罪向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转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必将向典型的黑社会犯罪演化,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不断向更新领域渗透,职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犯罪手段向多样化、极端暴力化、隐蔽化、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针对实践中打击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存在的问题,用比较的方法,借鉴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经验,研究探讨了遏制与防范此类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对策及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解决的问题。立法对策方面,一是建议在刑法规定外,单独制定特别刑法规定;二是要求从目的、组织、手段等要素方面进一步明确“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概念;三是增设“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定;四是提出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所涵盖的犯罪行为范围;五是建议增设对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和个人的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司法对策方面,提出建立功能齐全的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专门机构,实行秘密侦查等有利于“打黑”的侦查手段和措施,强调证人作证义务并为其提供可靠的法律保护,加强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国际协作。文章还针对司法认定和打击该类犯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广东省公安厅[3](2000)在《闽粤两省十市第十一次刑侦协作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牛纪刚[4](2000)在《闽粤两省十市第十一次刑侦协作会议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福建省公安厅刑警总队[5](2000)在《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福建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文中认为

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6](2000)在《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文中提出

二、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中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命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1 命题提出
        1.1.1 背景:强国战略与地方行动
        1.1.2 实践:是谁障碍着区域旅游
        1.1.3 命题:走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误区
    1.2 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内涵的学术界定
        1.2.2 相关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目标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目标
2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1 行政区经济理论
        2.1.2 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
        2.1.3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1 交易成本原理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制度原理
    2.3 国家竞争力理论
        2.3.1 关于生产要素
        2.3.2 关于需求条件
        2.3.3 关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2.3.4 关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2.3.5 关于机遇
        2.3.6 关于政府作用
    2.4 博弈论
    2.5 本章结论
3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式
    3.1 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
        3.1.1 政府
        3.1.2 旅游企业
        3.1.3 旅游行业协会组织
        3.1.4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间关系的架构
    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3.2.1 资源与产品的区域差异性与互补性
        3.2.2 发展与创新的区域间竞争
        3.2.3 一体化进程中的利益共赢导向
    3.3 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模式
        3.3.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分类
        3.3.2 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模式
        3.3.3 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的空间关系模式
    3.4 本章结论
4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进展
    4.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与区域化进程
        4.1.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进程
        4.1.2 中国旅游的区域化进程
    4.2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
        4.2.1 区域旅游合作的萌动期
        4.2.2 区域旅游合作的整合期
        4.2.3 区域旅游合作的高潮期
    4.3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格局
        4.3.1 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
        4.3.2 沿线带状旅游合作区
        4.3.3 内陆旅游合作区
        4.3.4 专项旅游合作区
    4.4 本章结论
5 区域旅游障碍与地方政府作为
    5.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
        5.1.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由来
        5.1.2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进展
        5.1.3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误区与盲点
    5.2 区域旅游障碍辨析
        5.2.1 什么是区域旅游障碍
        5.2.2 区域旅游障碍的制度性因子分析
        5.2.3 区域旅游障碍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5.3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作为质量
        5.3.1 消除区域旅游障碍的价值取向
        5.3.2 提升政府作为质量的战略基点
        5.3.3 规范政府作为的行为空间
    5.4 本章结论:合作共同体中的地方政府有效作为
6 案例聚焦:区域旅游合作的中外经验借鉴
    6.1 欧盟案例:超越国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6.1.1 旅游一体化进程
        6.1.2 旅游业在一体化框架中的互动
        6.1.3 欧盟旅游一体化模式的基本特点
    6.2 珠三角案例:跨越不同社会制度空间的旅游互动模式
        6.2.1 合作区域的地理构成及区域特点
        6.2.2 不断深化的旅游合作进程
        6.2.3 日益成熟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
    6.3 长三角案例:相同制度空间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化模式
        6.3.1 旅游合作的区域基础
        6.3.2 从区域旅游合作到无障碍旅游区
        6.3.3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机制
    6.4 本章结论:国家内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基点
7. 区域旅游合作的中部行动
    7.1 中部崛起的旅游战略行动
        7.1.1 “中部崛起”战略理念的形成
        7.1.2 中部崛起的旅游合作行动
        7.1.3 中部旅游合作板块的崛起
    7.2 深化中部旅游合作的潜力分析
        7.2.1 竞争型资源类型多,特色鲜明
        7.2.2 战略投资企业与支撑产业
        7.2.3 政府支持与机遇共享
    7.3 中部旅游合作的战略提升
        7.3.1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7.3.2 中部旅游合作的竞争力整合路径
        7.3.3 实现两个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目标愿景
    7.4 本章结论
8 进一步关注的命题
    8.1 本文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后记

(2)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概念辨析
    (一) 、我国对黑社会现象的认识历程
    (二) 、黑社会及其性质分析
    (三)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及其特征分析
    (四)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二、 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现状、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 、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活动的现状
        1 团伙犯罪的发展现状
        2 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主要类型
        3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特点
    (二) 、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原因分析
    (三)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展趋势
三、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遏制与防范对策
    (一) 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借鉴境外经验,完善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
        3 司法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解决的问题
    (二) 、刑事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完善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司法体制
        3 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对策
参考书目

四、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中部地区为例[D]. 何小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2]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D]. 刘英会. 华东政法学院, 2001(01)
  • [3]闽粤两省十市第十一次刑侦协作会议纪要[J]. 广东省公安厅.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0(01)
  • [4]闽粤两省十市第十一次刑侦协作会议工作报告[J]. 牛纪刚.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0(01)
  • [5]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福建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J]. 福建省公安厅刑警总队.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0(01)
  • [6]闽粤两省十市第十次刑侦协作会以来广东省的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J]. 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0(01)

标签:;  

第十次闽粤十市刑事侦查合作会议以来广东省工作及未来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