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翔[1](2012)在《炼焦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焦化厂各工艺过程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及综合管理进行了简单扼要的叙述,主要对各个控制系统的构成、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司宏业[2](2012)在《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测量、分析与改进在安钢企业管理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缩小与世界一流及标杆企业的管理差距,发现不足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争创全国质量奖,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值无形资产的需要,我国不少企业都在尝试着全面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实例进行剖析总结方法,通过以安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为实例,收集原始的资料积累,利用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并使之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达到进一步推广其价值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安钢引进卓越绩效管理的过程,其中介绍了安钢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数据信息来进行绩效测量,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确保适时改进,从而有力支持战略,使企业不断提升能力。经过对安钢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前后对比,从财务结果、顾客与市场、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总结概括了安钢企业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说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推进卓越绩效的基础,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是关键,以顾客为关注点的经营理念是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系统高效的信息平台是支撑,先进的设备管理是保障,精细的管理是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动力,研发创新给企业推行卓越绩效带来源动力。在探索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应用中,还存在不足,子文化与企业的文化理念之间缺乏有效的承接,发展战略缺少科学规范的战略制定程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财务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另外说明了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具有为企业提供管理体系框架及为“诊断测量仪”等推广价值。文章作者提出如何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现今的中国企业文化背景下更好的与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开创符合中国特色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的方向。
杨扬[3](2012)在《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炼钢检化验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入,作为信息化相对较发达的现代钢铁企业,已经逐步构建了以“ERP(企业资源规划)+MES(制造执行系统)+PCS(过程控制系统)”为主体的企业信息系统体系架构,正在向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闭环反馈式管控一体化新方向发展。炼钢检化验是上述架构中PCS系统的重要环节,主要承担铁水、钢水、渣样、成品样等整个炼钢过程中的样品检验分析,并将有关参数及时反馈至生产控制系统,以便对生产制造过程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产品的质量要求进行准确调控。由于分析试样数量巨大、品种繁多、标准多样,分析设备的通讯联接状况复杂,且对上述分析的快速性与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炼钢检化验环节已成为制约现代钢铁企业管控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瓶颈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为基础,从管控一体化的各项要求出发,提出了炼钢检化验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并对其信息系统的需求作了深入分析。在先进的lOGigabit Ethernet网络平台和Webservice架构下,给出了上述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各类设备的集成接口与转换技术、知识库误差分析技术、检测精度平行对比技术等关键技术作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其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工作,从面向个性化需求的管控一体化要求出发,提出了炼钢检化验现场管理的新模式,并给出了上述管理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及其技术实现过程,为现代钢铁企业的炼钢检化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参考模式和技术方案。
薛理政[4](2012)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以3#高炉建设为背景,结合现有高炉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查阅了高炉自动化最新的技术装备资料,对高炉自动化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迁钢3#高炉过程控制的要求和炼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了3#高炉工业以太网的环网结构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方案。在该方案中各个系统PLC之间以及PLC与工控机之间的通讯采用工业以太网。重要系统的PLC采用冗余设计,实现CPU热备。生产过程控制采用现场、过程、管理三级控制方式。文章论述了3#高炉炼铁生产过程各子系统的电气及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网络结构及通讯协议,重点给出了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和控制软件的设计。整个高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由PLC控制站、INTOUCH监控站和工业以太网组成,各子系统PLC通过工业以太网相连,构成一个分布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高炉生产的工艺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施耐德昆腾140系列高端的PLC和惠普商用控制计算机(IPC)构成了高炉监控系统。主要完成高炉本体和热风炉参数采集、热风炉的燃烧和换炉控制、炉顶上料控制,制粉喷煤控制和炉前出铁设备控制。上位机监控软件以INTOUCH组态软件为开发工具,设计了系统的监控画面,并编制了相应的监控程序,实现了对现场过程数据的动态监视功能、历史数据的存储功能、异常信号的报警功能、现场操作的指导功能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功能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本文还解决了高炉炼铁流程的全程监控问题,以工业以太网为平台实现管控一体化。借助工业以太网平台,把高炉主体系统与外围公辅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内,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与存储,整个高炉炼铁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了全流程的监控。自系统投运以来,运行安全可靠,操作和维护简单,控制效果良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
吴伟,王一洁[5](2011)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冶金除尘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冶金除尘领域电气控制系统,详细分析了卸灰阀电气控制原理、PLC控制以及形成系统通信。通过西门子组态软件SIMATIC WinCC组成上位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实时显示各种数据参数,并对整个系统实施远程控制。
赵洪甫[6](2009)在《喷煤自动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高炉喷煤技术是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这其中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的设计,又是高炉能否实现均匀、稳定、大喷吹的关键之所在。传统喷煤控制系统缺乏有效地煤量喷吹计算模型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喷煤量,从而导致喷煤数据无法真正达到均匀、稳定的煤量喷吹。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一种新的煤量喷吹计算模型,并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良好的软件开发模型实现了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的开发。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高炉喷煤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在高炉喷煤系统中的应用,对传统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传统喷煤自动控制系统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分析项目背景的基础之上,结合安钢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环境,对系统采用的硬件及软件平台进行了分析、选取与设计。2)如何实现高炉煤量喷吹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控制,是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所在。传统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无法有效地解决煤量喷吹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控制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煤量喷吹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输入-处理-输出(IPO)模型进行创建。3)在上述分析和设计的研究基础之上,完成了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模块的代码实现工作和整个系统的测试工作,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严格遵循软件工程思想,并采取了软件设计中的瀑布模型对开发过程进行指导,并编程具体实现了本文所设计的煤量喷吹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煤量喷吹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煤量喷吹系统中喷吹量的准确性控制问题,同时对喷煤量的均匀稳定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投产后经过大量生产和实验数据对系统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动控制效果。
封帆[7](2009)在《重钢4#高炉易地大修计算机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钢铁工业往往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的产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本论文以重钢4#高炉易地大修为背景,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炼铁生产工艺和高炉过程控制的要求以及重钢4#高炉的工艺流程,论述了重钢4#高炉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软硬件配置、生产过程的监控以及系统的通讯。重钢4#高炉易地大修计算机控制系统,围绕现场、过程和管理三级控制模式,采用Step7完成上料系统、高炉本体、炉顶、热风炉及其附属工艺系统温度、流量、压力、重量等工艺参数的检测和PID调节以及工艺设备的逻辑控制;采用Wincc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数据存储、历史趋势记录、生成报表并打印、数据统计分析、报警等功能;采用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实现整个高炉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经过软硬件设计、网络构建、实验室模拟调试、工艺验收、现场安装调试、无负荷联动试车等,现场投运一次性成功,一周达产。实践证明,采用本方案设计的重钢四高炉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成功的,整个系统开放性好,具有简单且安全的过程控制,友好的人机界面,高速、统一的全系统通讯网络。无论是从生产管理系统的角度还是从生产控制系统的角度来看,整个系统是一个联网、协调工作的大系统,数据分布合理、系统运转可靠,符合高炉冶炼生产的要求。
秦建林[8](2007)在《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钢铁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探索了多种节能降耗的手段,而喷煤是钢铁企业降比增效的有效途径。我国对高炉喷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尽管较早,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已不再处于领先地位,国外不少高炉的喷煤量越来越高,而且多数高炉是喷吹烟煤。目前,我国与日本和西欧一些喷煤先进国家相比,有多方面的差距,而自动控制水平低,是高炉喷煤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主要瓶颈。而自动控制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控制——也就是说,要依据系统原理,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控制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工程,是喷煤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完成节能降耗重任的关键。论文结合安钢炼铁厂2200m3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的开发项目,对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研究。论文在详细分析了传统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安钢炼铁厂2200m3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需求分析,针对传统喷煤控制软件系统没有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开发,以及煤量输送不稳定的问题,提出运用结构化分析工具,应用数学原理创建煤量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及PLC软件编程工具,应用面向对象方法和控件技术,在Monitor Pr07.2开发平台上开发完成了整个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基于软件工程思想设计的喷煤自动控制软件在投运后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利用微积分原理思想设计的煤量计算模型,解决了工艺系统中没有气固两相流测量元件的问题,同时,对喷煤量的均匀稳定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整个系统具有应用新型煤量计算模型、新型工艺控制方式、新型开发方法及遵循瀑布模型实现下位软件及上位监控界面的开发设计的特点。系统调试及投运后,采集大量的现场实验数据,并利用建模工具Origin进行理论分析研究,验证了基于软件工程思想设计的2200m3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设计是成功的,效果良好,为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融入到工业控制软件开发设计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杨广福[9](2006)在《宝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对现有钢铁企业的信息化体系结构和生产管理模式等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面向企业管理层ERP系统、关键层制造执行系统MES、底层PCS系统的集成化解决方案,本文着重结合宝钢分公司炼铁厂生产过程的特点,介绍了宝钢铁区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功能架构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管控一体化应用实践使炼铁厂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了管理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董立敏[10](2005)在《基于MES(制造执行系统)的生产管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信息的快速、准确地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车间的管理在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的管理车间,使信息在车间内能快速的传递,已成为信息管理的主要课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由于MES包含了管理车间生产的所有功能模块,所以将MES应用于车间中,可以实现对车间生产的管理与控制,实现信息的无缝集成。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分析了生产管理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出现的新问题,进而引出了钢铁行业在生产管理技术上的新需求;详述了生产管控系统的内容;同时介绍了制造执行系统的定位及功能模型。 (2) 结合天津钢铁有限公司,介绍了天钢现有的底层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指出了天钢炼铁厂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 在对钢铁行业信息化体系结构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成模型为基础的生产管控系统,使数据库成为整个模型的信息核心,其他系统可通过数据库获得共享信息。 (4) 基于天钢炼铁厂的实际生产管理现状,以及MRPII/ERP对车间生产控制的不彻底、不完善的情况,设计出了一套适于天钢实际生产状况的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方案,包括系统的软件架构,硬件架构,以及系统的总体结构,同时提出了系统实施的流程以及系统运行流程。
二、临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炼焦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概述 |
2、系统构成: |
2.1 焦炉炼焦过程控制系统 |
2.2 鼓风冷凝控制系统 |
2.3 煤气净化及回收过程控制系统 |
2.4 皮带上煤输送联锁控制系统 |
2.5 自动配煤控制系统 |
(2)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测量、分析与改进在安钢企业管理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测量分析与改进在安钢的应用介绍 |
2.1 安钢企业简介 |
2.2 安钢引进卓越绩效管理的过程介绍 |
2.3 测量分析与改进在安钢的应用介绍 |
2.3.1 绩效测量的应用介绍 |
2.3.2 绩效分析的应用介绍 |
2.3.3 绩效改进的应用介绍 |
第3章 安钢引进卓越绩效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 财务结果分析 |
3.2 顾客与市场方面分析 |
3.3 内部运营情况分析 |
3.4 学习与成长分析 |
第4章 卓越绩效管理在安钢的经验教训及价值 |
4.1 经验 |
4.1.1 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基础 |
4.1.2 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是关键 |
4.1.3 以顾客为关注点经营理念是先决条件 |
4.1.4 系统高效的信息平台是支撑 |
4.1.5 先进的工艺设备管理是保障 |
4.1.6 生产的精细管理是助推力 |
4.1.7 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是源动力 |
4.2 教训 |
4.3 价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 |
5.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炼钢检化验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
1.2.1 文献检索 |
1.2.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钢铁行业炼钢检化验系统需求 |
2.1 目前钢铁行业炼钢检化验存在的问题 |
2.2 管控一体化思想介绍 |
2.3 管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炼钢检化验系统 |
2.3.1 系统数据流程解析 |
2.3.2 系统功能需求解析 |
第三章 炼钢检化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设计目标 |
3.2 系统工作流程 |
3.3 体系架构设计 |
3.3.1 总体架构 |
3.3.2 网络架构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委托管理 |
3.4.2 试样登记 |
3.4.3 检验数据管理 |
3.4.4 质量预警 |
3.4.5 周期预警 |
3.4.6 试样审核发送 |
3.4.7 环境监控 |
3.4.8 数据处理 |
3.4.9 计算公式设置 |
3.4.10 精度管理 |
3.4.11 设备采集管理 |
3.4.12 系统管理 |
3.4.13 用户管理 |
3.4.14 操作日志 |
3.4.15 通讯管理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表主要清单 |
3.5.2 关键数据库表结构 |
3.5.3 实体关系图 |
第四章 炼钢检化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设备集成接口与转换技术 |
4.2 知识库误差分析技术 |
4.3 检测精度平行对比技术 |
4.3.1 试验室内部抽检管理 |
4.3.2 设备-标样分析管理 |
4.3.3 人-机对比管理 |
第五章 炼钢检化验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应用背景 |
5.2 软件开发环境 |
5.3 硬件开发环境 |
5.4 总体架构实现 |
5.5 系统配置实现 |
5.5.1 服务端配置 |
5.5.2 客户端配置 |
5.5.3 系统登录 |
5.5.4 试样开检控制 |
5.5.5 数据流转控制 |
5.5.6 设备接口集成 |
5.5.7 系统运行效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炉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高炉自动化的现状 |
1.2.2 国内高炉自动化的发展 |
1.2.3 高炉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
1.3 高炉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 |
2.1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 |
2.2 高炉基本结构 |
2.3 高炉系统功能 |
2.4 高炉自动化系统的需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炉炼铁自动化系统设计 |
3.1 自动化系统设计思路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3.1 高炉本体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3.2 热风炉及上料系统硬件设计 |
3.3.3 炉前出铁系统硬件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高炉本体及热风炉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2 上料系统软件设计 |
3.4.3 热风炉系统软件设计 |
3.4.4 炉前出铁系统软件设计 |
3.5 监视系统设计 |
3.5.1 上位监视系统要求 |
3.5.2 高炉本体监视系统设计 |
3.5.3 外围公辅系统监视系统设计 |
3.6 工业以太网组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化系统调试与运行 |
4.1 系统安装与调试 |
4.1.1 系统硬件调试 |
4.1.2 系统软件调试 |
4.2 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 |
4.2.1 系统功能实现 |
4.2.2 系统数据存储和历史曲线功能实现 |
4.3 自动化系统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冶金除尘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要点 |
1.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1.2 WinCC组态软件 |
2 工程应用 |
3 结论 |
(6)喷煤自动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 |
2.1 高炉喷煤技术简介 |
2.2 安钢喷吹煤工艺简介 |
2.3 PLC 基本知识 |
2.3.1 PLC 的发展 |
2.3.2 PLC 的组成 |
2.3.3 PLC 的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煤自动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
3.2 系统软硬件平台分析与设计 |
3.2.1 系统硬件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
3.2.2 软件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
3.3 喷吹煤量计算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
3.3.1 喷吹煤量计算模型 |
3.3.2 喷吹煤量计算模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主要模块及人机界面实现 |
4.1.1 喷吹煤量计算模块的实现 |
4.1.2 喷吹罐逻辑控制模块的实现 |
4.1.3 复位模块的实现 |
4.1.4 系统控制监控界面模块的实现 |
4.1.5 控制系统数据库的实现 |
4.2 系统测试 |
4.2.1 硬件系统测试 |
4.2.2 软件系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重钢4#高炉易地大修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近年来我国高炉自动化进展 |
1.3 国外高炉自动化进展 |
1.4 重钢4#高炉具体现状 |
1.5 目标与内容 |
2 Step7 V5.3 控制软件 |
2.1 Step7 V5.3 控制软件概述 |
2.1.1 Step7 V5.3 特点 |
2.1.2 Step7 V5.3 功能 |
2.2 使用STEP 7 的基本步骤 |
2.3 设计程序结构的基本原理 |
2.3.1 CPU 中的程序 |
2.3.2 用户程序中的块 |
2.4 组态硬件的基本原理 |
2.4.1 组态 |
2.4.2 参数分配 |
2.4.3 硬件配置的基本步骤 |
3 四高炉S7-400 PLC 控制系统 |
3.1 高炉炼铁基本工艺流程 |
3.2 四高炉S7-400PLC 自控系统 |
3.2.1 创建项目 |
3.2.2 炉顶硬件设计 |
3.2.3 炉顶软件设计 |
3.2.4 本体硬件设计 |
3.2.5 本体软件设计 |
3.2.6 槽下硬件设计 |
3.2.7 槽下软件设计 |
3.2.8 热风炉电控硬件设计 |
3.2.9 热风炉电控软件设计 |
3.2.10 热风炉仪控硬件设计 |
3.2.11 热风炉仪控软件设计 |
3.3 主要模板技术参数 |
3.3.1 CPU414-2 DP 技术参数 |
3.3.2 PS407 技术参数 |
3.3.3 CP443-1(TCP/IP、ISO)技术参数 |
3.3.4 DI 模板6ES7421-1FH00-0AA0 技术参数 |
3.3.5 DO 模板6ES7422-1FH00-0AA0 技术参数 |
3.3.6 AI 模板6ES7431-7QH00-0AB0 技术参数 |
3.3.7 AO 模板6ES7432-1HF00-0AB0 技术参数 |
3.4 几个设计中的重点问题 |
3.4.1 利用电子秤判断料空程序设计 |
3.4.2 多环布料软件开发 |
3.4.3 关键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WinCC 的监控系统 |
4.1 WinCC V6.0 监控软件概述 |
4.1.1 WinCC V6.0 监控软件特点 |
4.1.2 WinCC V6.0 监控软件功能 |
4.1.3 使用 WinCC 的基本步骤 |
4.2 四高炉上位机监控系统功能及设计要求 |
4.3 高炉本体监控系统 |
4.3.1 高炉本体工艺流程图 |
4.3.2 高炉本体综合趋势 |
4.3.3 八小时及小时平均值报表 |
4.4 炉顶监控系统 |
4.4.1 主要监控画面 |
4.4.2 炉顶工艺流程图 |
4.5 槽下监控系统 |
4.5.1 主要监控画面 |
4.5.2 槽下工艺流程图 |
4.5.3 槽下存档报表 |
4.6 热风炉监控系统 |
4.6.1 主要监控画面 |
4.6.2 热风炉工艺流程图 |
4.7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
5.1 四高炉控制系统结构 |
5.2 PROFIBUS 过程现场总线 |
5.3 工业以太网 |
5.3.1 WinCC 操作站与PLC 控制站的通讯 |
5.3.2 PLC 控制站间的通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8)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结论 |
第2章 系统特点分析及基本理论介绍 |
2.1 喷煤工艺简介 |
2.2 高炉喷煤新发展 |
2.3 系统应用背景及特点 |
2.4 PLC基本知识 |
2.5 课题硬件及软件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量计算模型设计 |
3.1 煤量计算模型提出 |
3.2 煤量计算的IPO模型 |
3.3 煤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
3.4 煤量计算模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4.1 需求分析与规范确定 |
4.2 总体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维护 |
5.1 硬件系统测试 |
5.2 软件系统测试 |
5.3 系统维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MES(制造执行系统)的生产管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车间生产管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2.1 生产管控系统的内容 |
2.2 生产管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
2.2.1 传统生产管理理论 |
2.2.2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 |
2.3 钢铁企业生产管控系统的现状及新问题 |
2.3.1 钢铁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现状 |
2.3.2 钢铁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新问题 |
2.4 钢铁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新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的含义 |
3.1 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的含义 |
3.2 制造执行系统MES |
3.2.1 制造执行系统的定义 |
3.2.2 制造执行系统产生的原因 |
3.2.3 制造执行系统研究的内容 |
3.2.4 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模型 |
3.2.5 制造执行系统带来的效益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系统简介 |
4.1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 |
4.2 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现状 |
4.2.1 天钢简介 |
4.2.2 天钢炼铁厂过程监控系统 |
4.2.2.1 炼铁厂过程监控系统的硬件组态 |
4.2.2.2 炼铁厂过程监控系统的软件组态 |
4.2.3 天钢炼铁厂工艺流程 |
4.2.4 炼铁厂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5.1 系统的基本思想 |
5.2 生产管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5.3 生产管控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5.4 基于MES的生产管控系统的功能模型 |
5.5 生产管控系统的网络支撑环境及其物理结构 |
5.5.1 生产管控系统的网络支撑环境 |
5.5.2 生产管控系统的物理架构 |
5.5.3 数据采集系统物理架构 |
5.6 生产管控系统软件结构的选择与设计 |
5.6.1 生产管控系统软件结构的选择 |
5.6.2 生产管控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产管控系统的实施步骤及运行流程 |
6.1 天钢炼铁厂生产管控系统的模块设计 |
6.2 生产管控系统的实施步骤 |
6.3 生产管控系统的运行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临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炼焦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J]. 张飞翔.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12)
- [2]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测量、分析与改进在安钢企业管理的应用[D]. 司宏业.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6)
- [3]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炼钢检化验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扬. 复旦大学, 2012(03)
- [4]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薛理政. 东北大学, 2012(03)
- [5]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冶金除尘领域的应用[J]. 吴伟,王一洁.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07)
- [6]喷煤自动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 赵洪甫. 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7]重钢4#高炉易地大修计算机控制系统[D]. 封帆. 重庆大学, 2009(12)
- [8]高炉喷煤自动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秦建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9]宝钢炼铁厂管控一体化实践[A]. 杨广福. 2006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 2006
- [10]基于MES(制造执行系统)的生产管控系统的研究[D]. 董立敏. 河北工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