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4例

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4例

一、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多部位结石64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钊[1](2021)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方式有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患者74例,行回顾性分析。将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的手术资料、术后的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74例,其中一期缝合(PS)组34例,T管引流(TD)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1.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影像学胆总管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多发与单发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黄疸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黄疸指标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min)TD组(131.63±35.97)明显大于PS组(113.53±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d)PS组(2.66±0.68)短于TD组(2.23±0.76),引流量(ml)PS组(37.13±7.24)少于TD组(28.82±10.0),术后住院天数(d)PS组(7.35±2.31)少于TD组(5.94±1.50),住院费用(万元)PS组(2.30±0.51)低于TD组(2.59±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没有增加胆漏的风险,与T管引流相比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且不需要留置T管,更加符合微创外科观念。2.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而且性价比方面较T管引流高。

陆思远[2](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舒适[3](2020)在《三种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比较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一般背景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论着,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经胆囊管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及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肝胆胰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手术方式归类为LC+LTCBDE组(12例)、LC+LCPS组(23例)和LC+LCTD组(61例),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背景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从而对LC+LTCBDE及LC+LCPS术式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探索与总结。结果:1.一般背景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间的性别、年龄、体重、胆总管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术前血淀粉酶及术前肝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胆总管结石直径明显小于LCPS组和LCTD组(P<0.05);LTCBDE组胆囊管直径明显大于LCPS组和LCTD组(P<0.05);2.术中及术后情况:三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LTCBDE组明显小于LCPS组和LCTD组(P<0.05),而LCPS组与LCT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LTCBDE组均明显小于LCPS组,且LCPS组均明显小于LC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在术后胆漏、急性胰腺炎、结石残余、戳孔感染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微创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三者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2.LC+LTCBD术式具有术后恢复快、避免胆总管切开和留置T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但其局限性在于对胆囊管直径、结石大小及位置等均有一定要求。3.LC+LCPS术式具有促进营养吸收早期恢复胃肠功能等优势,但该术式仍有不少并发症,其局限性在于对胆总管直径、胆道炎症情况等均有一定要求。

高贤锐[4](2020)在《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在胆管复发结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石症又称为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如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临床上根据胆石症发病部位不同主要分为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等类型,且发病后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将会造成胆囊产生炎症反应,且当结石发生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将会继发感染,造成胆囊急性炎症。同时,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持续性慢性刺激,增加胆囊癌发生率。胆石症病因复杂,普遍认为与喜静少动、体质肥胖、不吃早餐、肝硬化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不同因素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将会引起疼痛、肌紧张、腹痛、发热等,影响患者健康、生活。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尽管术中结石已取净,但术后结石复发在临床中也比较常见,所以复发胆管结石也成为了肝胆外科中的常见疾患。开腹再次胆道探查术是胆管复发结石患者中常用的探查术,但是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则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在胆管复发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2月胆管复发结石患者11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手术探查,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开腹组(n=30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组)(n=40例)、腹腔镜组(n=40例)。开腹组采用开腹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干预,ERCP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干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术治疗干预,治疗后3d对患者效果进行效果评估,术后三组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三组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及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生化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胆汁生化指标、肝功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痛、切口感染、胆漏、高热及腹胀)、复发率。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来处理。结果:(1)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均短(少)于开腹组和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组(P<0.05);ERCP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均短(少)于开腹组(P<0.05);(2)三组手术后3d 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水平均低于手术前(P<0.05);腹腔镜组手术后3d 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和ERCP组(P<0.05),ERCP组手术后3d 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3)三组手术后3d TBA、TBiL、DBiL及IBiL水平均低于手术前(P<0.05);腹腔镜组手术后3d TBA、TBiL、DBiL及IBiL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和ERCP 组(P<0.05);ERCP 组手术后 3d TBA、TBiL、DBiL 及 IBiL 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4)三组手术后3dAST、ALT及r-GT水平低于手术前(P<0.05);腹腔镜组手术后3d AST、ALT及r-GT水平低于开腹组和ERCP组(P<0.05);ERCP组手术后3d AST、ALT及r-GT水平低于开腹组(P<0.05);(5)腹腔镜组、ERCP组、开腹组手术后腹痛、切口感染、胆漏、高热及腹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复发率低于开腹组、ERCP组(P<0.05);ERCP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复发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1)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术和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用于胆管复发结石患者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前者具更多明显优势,如: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量少等优点,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胆汁及肝功能水平,亦可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的发生;(2)ERCP适用于原因不明阻塞性黄疸疑有肝外胆道梗阻、各种胆道结石及胰腺疾病患者、尤其适用于石头小的、胆管扩张不太明显的、年龄大的、心、肺功能不好的,不能耐受手术创伤、基础疾病多的,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通过ERCP,通过LCBDE路径则能进一步明确病灶部位,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高媛[5](2020)在《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良性疾病,成人胆石症患者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10%-20%,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前者常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症状,依结石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Gall Stone,GS)、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血脂出现异常逐渐扩大化、年轻化,胆石症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多伴有血脂指标异常,对于血脂异常与胆石症具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胆石症与血脂指标异常,但是否所有类型结石都与血脂指标异常相关,血脂异常对哪种结石影响最大,相关文献未明确阐述。目的:探究经分类后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指标异常这一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结石的影响,血脂对不同结石间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为临床医生指导预防结石、降低胆石症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s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s B,Apo B),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按结石发生部位分类的三类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按结石化学成分分类的两类四种结石: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类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胆色素结石),整理分组后分别与年龄、性别、BMI、血脂各项指标、2型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该类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胆石症患者845例,去掉重复样本后共有778例,男性379例,女性399例,手术患者585例,保守治疗患者193例,按结石部位分类,胆囊结石572例,胆总管结石189例,肝内胆管结石17例;按结石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55例,胆色素结石71例,混合胆固醇结石288例,混合胆色素结石171例。胆石症的发生与性别、BMI、HDL-C、Apo AI、Apo B、2型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年龄段、血脂中TG、TC、LDL-C升高、吸烟史、饮酒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当结石按部位分类时,结果显示血脂指标中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总管结石中年龄增长与HDL-C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石按化学成分分类时,在胆固醇结石中血脂中TC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中TG、TC升高是混合胆固醇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是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是混合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总体胆石症患者中,年龄、血脂中TG、TC、LDL-C升高以及吸烟、饮酒与胆石症相关。血脂指标异常是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将结石分类时,血脂异常并非是所有类型结石的危险因素。(1)在按部位分类的胆石症中,年龄增加是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即HDL-C低于正常值时,患此两种结石风险增加;(2)结石按成分分类时,TG、TC升高主要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塬,李亚斌[6](2019)在《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分期ERCP联合LC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1、3 d,两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1、3 d,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显着升高,但术后3 d两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低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术后3、7 d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经济负担,安全可行,与分期ERCP联合LC手术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

朱继生[7](2019)在《有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施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施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上腹部手术史分为两组,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组(A组)74例,无上腹部手术史组(B组)253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中转开腹率、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结石复发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4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为94.6%;B组11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为9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更长(168.1±59.0 vs 151.0±49.0 min,P=0.012);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120.2±92.0 vs 106.1±87.6 ml,P=0.244)、术后住院天数(7.3±2.7 vs 6.7±2.6 d,P=0.12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包括3例胆漏和2例胃、十二指肠浆膜损伤。B组1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包括10例胆漏,2例腹腔感染,1例腹腔出血和1例切口感染。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8%vs 5.5%,P=0.777)和胆漏发生率(4.1%vs 4.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再手术和死亡。两组的初次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异(97.3%vs 98.0%,P=0.659),并且两组的最终结石清除率为100%。结石复发A组2例,B组6例,结石复发率(2.7%vs 2.4%,P=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不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禁忌症,但手术难度增加。有上腹部手术史施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其关键在于仔细分离上腹部的粘连清楚显露胆总管,并运用各种取石技术取净胆总管内结石。

周森浩[8](2019)在《不同术式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欧美国家中,成年人群的胆石症发病率在10%-15%之间。在中国,胆石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并且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长。近年来,以腹腔镜、胆道镜、消化内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给临床医师在治疗胆石症的过程中带来更多的选择。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胆总管结石主要的手术方式,两者各有优劣。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每个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将面对的。许多医生开始尝试联合运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给患者带去了良好的诊治体验。目的:(1)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影响胆总管结石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2)分析比较三镜联合、LCBDE、ERCP+LC三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3)为不同类型的胆总管结石,推荐首选的微创治疗术式并明确其疗效。方法:(1)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因胆总管结石接受治疗(LCBDE或ERCP)的707例患者,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胆总管最大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胆总管结石数量、术前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手术方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单次结石取尽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石复发情况等。统计分析影响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方式的临床因素,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组(ERCP组和LCBDE组),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包括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单次结石取尽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等。将胆石症患者按结石位置不同分为两组(单纯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按胆总管直径分为两组(<1cm、≥1cm),分析比较每组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2)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施行三镜联合手术,结合回顾性研究中同类型LC+LCBDE组、ERCP组的临床数据,分析比较三镜联合组、LC+LCBDE组、ERCP组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结果:(1)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共707例,其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483例,接受LCBDE治疗的患者2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结石数量、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并发症率、结石复发率中无统计学差异;ERCP组平均住院时间 11.21 ± 0.35 天,显着低于 LCBDE 组 14.54±1.70 天(P=0.0085),ERCP组平均治疗费用3.56±0.14万元,显着低于LCBDE组4.09±0.25万元(P=0.0429);ERCP组单次结石取尽率69.15%(334/483),显着低于LCBDE组95.54%(214/224)(P<0.0001);(2)单纯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ERCP组平均住院时间8.62±0.49天,显着低于LCBDE组11.77±2.34天(P=0.0421);ERCP组平均治疗费用2.47±0.11万元,显着低于LCBDE组3.38±0.74万元(P=0.025);两组单次结石取尽率分别为ERCP组85.90%(67/78)、LCBDE组100%(13/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4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ERCP组2.56%(2/78)、LCBDE组7.69%(1/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77);两组结石复发率分别为 ERCP 组 5.13%(4/78)、LCBDE 组 15.38%(2/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77);(3)单纯胆总管结石且总管直径≥1cm的患者,ERCP组平均住院时间10.27±0.53天,显着低于LCBDE组13.55±0.86天(P=0.0026);两组治疗费用分别为ERCP组3.30±0.24万元、LCBDE组3.57±0.28万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714);ERCP组单次结石取尽率64.94%(150/231),显着低于LCBDE组97.01%(65/67)(P<0.0001);两组并发症率分别为ERCP 组 13.85%(32/231)、LCBDE 组 11.94%(8/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860);两组结石复发率分别为 ERCP 组 23.38%(54/231)、LCBDE 组 20.90%(14/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01);(4)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ERCP+LC组12.43±0.69天、LC+LCBDE组18.83±6.99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84);两组治疗费用分别为ERCP+LC组4.25 ± 0.23万元、LC+LCBDE组3.35±0.24万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06);ERCP+LC组单次结石取尽率为77.59%(45/58)、显着低于LC+LCBDE组94.23%(49/52),(P=0.0134);两组并发症率分别为 ERCP+LC 组 10.34%(6/58)、LC+LCBDE组11.54%(6/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411);两组结石复发率分别为 ERCP+LC 组 12.07%(7/58)、LC+LCBDE 组 11.54%(6/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14);(5)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ERCP+LC组住院时间13.95±0.72天,显着高于LC+LCBDE组11.78±0.63天(P=0.0284);两组治疗费用两组分别为ERCP+LC组4.47±0.23万元、LC+LCBDE组4.88±0.55万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73);ERCP+LC组单次结石取尽率 62.07%(72/116),显着低于 LCBDE 组 94.57%(87/92),(P=0.0196);ERCP+LC组结石复发率 26.72%(31/116),显着高于 LCBDE 组 11.96%(11/92),(P=0.0084);两组并发症率分别为 ERCP+LC 组 18.97%(22/116)、LC+LCBDE 组 17.39%(16/9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704);(6)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纳入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cm患者共31例,与回顾性分析中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cm的ERCP+LC组及LC+LCBDE组比较,三镜联合组住院时间9.36±0.26天,显着低于ERCP+LC组13.95±0.72天(P=0.0278),低于LC+LCBDE组11.78±0.63天(P=0.0203);三镜联合组治疗费用2.41±0.11万元,显着低于ERCP+LC组4.47±0.23万元(P<0.0001),低于LC+LCBDE组4.88±0.55万元(P=0.0094);三镜联合组单次结石取尽率100%(31/31),显着高于 ERCP+LC 组 62.07%(72/116),(P<0.0001),与 LC+LCBDE 组 94.57%(87/9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51);入组31例三镜联合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无结石复发情况。结论:(1)治疗胆总管结石,ERCP具有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的优点,LCBDE具有单次结石取尽率高的优点;(2)对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ERCP治疗住院时间短,尤其当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其治疗费用更低;(3)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cm的患者,三镜联合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其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单次结石取尽率高,并发症率低,复发率低;LCBDE比ERCP+LC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

熊成名[9](2018)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辨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和术后辨证运用中药治疗情况,探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思路和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外科2015年9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的住院病人共199人,最终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有126例。病人均有分时段诊治,观察期设定为入院当天是首诊,术后第1-3天是次诊,术后第5-7天是末诊。所有纳入的病例均有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运用临床研究调查表开展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工作,运用Excel软件和SPSS22.0软件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辨证情况及术后中药使用情况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观察指标包括:(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生地、职业、病程、既往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2)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等。(3)临床指标:(1)临床表现:腹痛、后背放射痛、身目黄染、小便黄、发热恶寒、纳差、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大便不通等;(2)舌象、脉象;(3)证型;(4)实验室检查指标:WBC、AST、ALT、GGT、TB、DB、IB。(4)中药运用指标:观察期间使用的所有中药。结果:1.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最终入选的126患者首诊时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后背放射痛、纳差、小便黄、身目黄染居多,其次是口干、眠差、大便不通、口苦、恶心呕吐、恶寒发热、口黏。经手术后,临床表现以腹痛、纳差、眠差、口干、腹胀居多,与首诊(术前)相比,腹痛、腹胀、纳差、眠差、口干、咳嗽咳痰、大便稀烂、疲倦乏力等发生率明显升高,而身目黄染、小便黄、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则明显下降。经过中药调理后,末诊时患者腹痛、腹胀、纳差、眠差、口干、口苦、咳嗽咳痰情况较次诊时明显减少,而疲倦乏力、大便稀烂或大便不调等情况相应增加。2.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舌象、脉象变化情况首诊时患者常见的舌象是舌红苔黄腻、舌红苔薄黄、舌淡胖苔白腻、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和舌黯淡苔腻,常见脉象为弦滑数脉、弦脉、弦细脉、弦滑脉和濡细脉。手术后患者舌象仍以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舌淡胖苔白腻、舌暗红苔黄腻、舌红苔黄腻居多,弦细脉、弦滑数脉、濡细脉和弦滑脉仍是常见脉象,较首诊相比,明显增多的舌象是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明显增多的脉象是弦细、沉细脉,同时明显减少弦脉。末诊较次诊相比,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进一步增多变成最常见舌象,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为增幅最大舌象,而弦细脉为最多见脉象,且增幅最大,同时明显减少的舌象为舌红苔黄腻、舌暗红苔黄腻,明显减少的脉象为弦滑脉、弦滑数脉。3.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证型变化情况最终入选的126例患者中,首诊时主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和寒湿阻遏。次诊时主要证型与首诊大同小异,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肝胆湿热、脾虚湿滞、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和瘀血阻滞。末诊时主要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瘀血阻滞、脾虚湿滞、肝阴不足、寒湿阻遏。手术前后相比较,明显减少的是肝胆湿热和肝郁气滞,减幅最大的是肝胆湿热;明显增多的是瘀血阻滞、肝郁脾虚和肝阴不足,增幅增大的是瘀血阻滞。4.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后中药应用情况最终入选的126例患者在术后开始口服或外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收集术后首次和术后末次处方中所使用的中药,共使用中药104味,中药总使用频数达2867次,平均用药11.4味/方。单味中药使用频数排前30名的依次是柴胡、甘草、白术、茯苓、党参、半夏、厚朴、陈皮、枳实、白芍、大黄、枳壳、茵陈、郁金、延胡索、鸡内金、吴茱萸、五指毛桃、当归、黄芩、砂仁、生姜、黄芪、川芎、麦芽、大枣、薏苡仁、金钱草、栀子、木香。若按功效划分,使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消食药、泻下药、温里药、收涩药、安神药、止血药。就药性而言,使用较多的是寒性、温性和平性药物;就药味而言,使用较多的是甘味、苦味和辛味药物;就归经而言,使用较多的是归脾经、肺经、胃经和肝经的药物。运用系统聚类Ward法,当类间距离为5时,可将患者所用中药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包括柴胡、甘草、白术、茯苓、党参、半夏、厚朴、陈皮、枳实、白芍、大黄11味中药,第二类包括枳壳、茵陈、郁金、延胡索、吴茱萸、五指毛桃、当归、黄芩、砂仁、生姜、麦芽等30味中药,第三类包括太子参、桃仁、泽泻、车前草、干姜、五味子、莲子、白花蛇舌草、杏仁、熟地、酸枣仁等63味中药。结论:1.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表现、舌象、脉象变化明显,导致手术前后主要证型差异较大。肝外胆管结石辨证分虚实两端,术前实证居多,常见湿热、气滞、血瘀、寒阻等标实之象,兼有脾胃虚弱等本虚之征;术后虚实主要矛盾逐渐转化,虚证渐多,常见脾气亏虚、肝阴不足等虚损表现,兼有湿热稽留、血瘀气滞、寒湿阻遏。总体来说,以中焦亏虚为本持续存在,湿、热、瘀、滞为标贯穿整个病程,而且湿可凝痰,滞可化热,热可转寒。2.肝外胆管结石术后用药选方常根据病机及证型变化施行,常以补虚药补益中焦,以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去除湿、热、瘀、滞,杂陈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泻下药、温里药、收涩药、安神药、止血药对症治疗;常以四君子汤等为代表的补益剂养护中焦正气,以大柴胡汤为代表的表里双解剂和以四逆散为代表的和解剂驱除半表半里之邪,以柴胡疏肝散为代表的理气剂调畅气机,以茵陈蒿汤为代表的祛湿剂除湿退黄,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的理血剂活血化瘀,以龙胆泻肝汤为代表的清热剂清热泻火,以小承气汤为代表的泻下剂通腑泄浊,以二陈汤为代表的祛痰剂化痰止咳。3.术后运用中药辅助治疗或许可以降低转氨酶、胆红素、白细胞等水平,对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尚需要前瞻性研究证验证。

党振胜[10](2018)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的对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比较,总结双镜联合手术的优缺点。主要方法:收集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5年内行手术治疗的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依据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手术患者分为双镜联合组(38例)及传统开腹手术组(30例),详细统计两手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手术指标、各自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排气时间,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可以得到和开腹手术类似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开腹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结果:两组内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进行双镜联合手术的患者无中转开腹的情况,全组患者均顺利于镜下完成操作。所选取的双镜联合手术组患者样本中有4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手术史;传统开腹组患者样本中有3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史。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腹腔内严重出血、术区周围脏器损伤等状况,无死亡患者。双镜联合组与传统开腹组中各患者在男女构成比及年龄分布区间上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双镜联合组为(203.34±51.40)min,传统开腹组为(202.53±49.58)min;术中出血量:双镜联合组为(30.26±21.96)ml,传统开腹组为(138.83±63.46)ml;两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双镜联合手术组为(3.41±0.29)cm,传统开腹组为(20.0±3.5)cm。结论:1.外科手术微创化是医疗方式革新的主要方向,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患者恢复更快,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手术瘢痕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接受程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2.对于少数因良性疾病切除胆囊,后行影像学检查又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应积极行微创治疗,可极大减轻患者对反复开腹手术的恐惧。3.腹腔镜下进行胆道手术操作以及镜下缝合固定T形管,要求手术者有更高的镜下操作技巧,手术操作者要具备一定的腔镜下操作能力及胆道镜的操作能力。4.本研究所搜集纳入的患者例数较少、病人离院后随访时间较短,且为单中心研究,还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予以支持。5.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切实符合患者病情的手术治疗方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二、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多部位结石6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多部位结石64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围术期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术后并发症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术前影像学指标
    2.3 术中情况
    2.4 术后情况
    2.5 手术前后胆红素指标
    2.6 术后短期并发症
    2.7 术后长期随访
第3章 讨论
    3.1 两组数据分析讨论
    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3 T管引流的优势与劣势
    3.4 一期缝合优势及适应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三种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在胆管复发结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胆总管复发结石病因研究进展
        1.2.1 胆道感染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1.2.2 胆汁淤积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1.2.3 胆道动力学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1.2.4 lemme综合征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1.2.5 乙型肝炎病毒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
    1.3 胆总管复发结石诊疗研究新进展
        1.3.1 胆总管复发结石诊断研究进展
        1.3.2 胆总管复发结石治疗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手术指标比较
    3.2 三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3.3 三组胆汁生化指标比较
    3.4 三组肝功能比较
    3.5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6 三组复发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胆管复发结石发病及传统开腹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存在的不足
    4.2 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术在胆管复发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4.3 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术对胆管复发结石患者胆汁生化及肝功能的影响
    4.4 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术对胆管复发结石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
    1 胆管结石发病机制
    2 胆管结石常用外科治疗方法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收集资料
    4.统计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类
    3.结石按成分分类
讨论
    1.胆石症的结石分类
    2.胆石症与年龄、性别、BMI
    3.胆石症与血脂指标
    4.血脂水平与胆石症的预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住院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3、7、14 d的VAS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有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对象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手术方式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后一般情况
    3.3 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8)不同术式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胆总管结石或并胆囊结石的回顾性研究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一般资料
        1.2.2 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ERCP与LCBDE治疗效果比较
        1.3.3 单纯胆总管结石不同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1.3.4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不同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1.3.5 各临床因素与胆石症并发症的相关性
        1.3.6 各临床因素与胆石症复发的相关性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三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优势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三镜联合组与ERCP+LC组一般资料及治疗效果的比较
        2.3.2 三镜联合组与LC+LCBDE组一般资料及治疗效果的比较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9)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辨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现状
        1.1.1 传统手术治疗
        1.1.2 微创手术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现状
        1.2.1 祖国医学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的中医辨治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入选标准
        2.2.1 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参照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情况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临床指标
        2.4.5 中药运用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
        2.6.1 病例入选情况
        2.6.2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6.3 入选病例的手术方式情况
        2.6.4 入选病例的辨证分型情况
        2.6.5 患者术后运用中药治疗情况
    2.7 讨论
        2.7.1 患者证型变化情况分析
        2.7.2 术后中药辨证应用情况分析
    2.8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多部位结石6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李庆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三种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舒适.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4]腹腔镜胆道再次探查在胆管复发结石中的应用[D]. 高贤锐. 滨州医学院, 2020
  • [5]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 高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ERCP联合LC手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J]. 王塬,李亚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2)
  • [7]有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D]. 朱继生. 南昌大学, 2019(01)
  • [8]不同术式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D]. 周森浩. 浙江大学, 2019(03)
  • [9]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辨治研究[D]. 熊成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的对比性研究[D]. 党振胜. 泰山医学院, 2018(06)

标签:;  ;  ;  ;  ;  

EST联合LC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