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供应不只是“收入线”是从

住房供应不只是“收入线”是从

一、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论文文献综述)

郭兴华[1](2018)在《多维贫困测度、扶贫路径及其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A市农村的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说明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快速脱贫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次历史性的战略举措。深入研究贫困的精准测度、扶贫路径的选设及扶贫绩效评估,不仅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精准识贫是快速脱贫的前提,也是脱贫工作的关键。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改进的A-F模型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以精准识别贫困个体;同时,运用多项probit模型对多维贫困测度和他人主观评价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查找导致个体贫困的原因。在明晰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基于区域特征和个体特征,有针对性的为贫困主体选设适宜有效的扶贫路径,为其快速脱贫提供重要的路径保障。立足于扶贫工作的系统性,抓住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从贫困个体的生活境况、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在对国内外关于贫困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对贫困的测度、扶贫路径、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将共同富裕理论、路径理论、绩效理论作为全文撰写的理论支撑点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工具。论文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贫困特征、扶贫大政方针、扶贫措施及执行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尤其是阐述了我国当前贫困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很好地涓滴效应;扶贫路径的不断拓展和对扶贫对象的不断精准聚焦。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些地方贫困程度仍然较深;仅将收入作为贫困认定标准,缺乏对于致贫原因的系统性认知;精准选设扶贫路径较难以及扶贫绩效评估需进一步科学化等。论文在对我国贫困标准进行纵向比较,与其他国家同时期的贫困标准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对单维贫困测度方法和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行比较,拓展性的构建了改进的A-F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同时,构建了涵盖健康、教育、生活条件、就业和收入等5个维度15项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A市为例进行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证分析,得出A市及各县区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多维贫困指数、各指标的单维贫困发生率及其对贫困的贡献率;体现了贫困精准识别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基于改进的A-F模型多维测度结果与实际调研过程中他人对于调研对象贫困与否的主观评判存在差异的现象,运用多项probit模型进行估值回归和边际效应回归分析;以人均年收入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和多位数回归分析,以检验差异性分析的稳健性。通过对多维贫困测度结果和他人主观评价的差异性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户主个体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对于贫困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扶贫路径的选设提供重要依据。在明晰扶贫路径选设目标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从根源上解决个体的贫困问题。认为应多维发力,系统选设扶贫路径,包括:以特色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个体的收入水平;运用教育扶贫来提升贫困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利用健康扶贫减小健康冲击的不确定性;通过异地搬迁来改其生存环境,提高其机会获取得能力;实施政府兜底为特殊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等。由于绩效评估对扶贫工作具有很强的牵引性和导向性,进行科学的扶贫绩效评估也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A市各县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A市各县区扶贫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得出了各县区在贫困个体的生活境况、对扶贫的满意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公因子的得分排名,以及各县区扶贫绩效综合得分排名。分析表明,所构建的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加强各扶贫主体的绩效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鲍锋[2](2018)在《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供给问题是经济学与法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也是政府与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1998年我国结束了传统的住房实物分配体系,城镇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开始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没有紧跟住房需求的步伐,不断上涨的住房价格使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究其原因在于未从学理上对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的特质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使得研究陷入表层化,进而在实践中表现为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给缺乏效率。因此,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环节和分配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实质是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发展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将“住有所居”作为住房改革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的内涵实质就是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些理念都突出着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也表达着民生对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意义。可见,以“民生”为重点已成为政府的工作常态,其目的就是让社会每一位成员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供给情况是政府能否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兴未艾,不论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及监管机制设计与执行,还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供给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亟待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果处理不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很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加快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亦对限制炒房、控制高房价、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在学理上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正义性和效率性进行了阐释。从经济学与法学结合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可操作的监管法律法规转换的问题,努力弥补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给”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促进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公平与正义,拓展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的内涵与特质,以及相关理论依据;其次,以历史的视角考察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的发展成果和问题;再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影响保障性住房供给及其制度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和作用机制,并从土地财政、政府质量两个角度分析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影响及制度存在的问题;复次,通过实证分析从市场、消费者、政府三个角度考察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效应,揭示保障性住房制度对商品房价格、居民消费和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障性住房制度领域的先进经验得到相应的启示。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总体上对本文的研究体系进行介绍。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通过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观点进行整理分类,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提供依据,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预期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描述。第2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本章阐释了保障性住房的内涵与特质,以及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和特征,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者有关住房与民生的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理论、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阐述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依据。第3章,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供给及存在的问题。本章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总结了我国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制度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第4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考察了影响保障性住房供给及其制度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并运用省级数据和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各地区土地财政、政府质量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影响,分析了居民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满意程度以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第5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效应。本章从市场、消费者、政府三个角度考察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效应,并运用省级数据和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各地区保障性住房制度对商品房价格、居民消费和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第6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本章通过对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发展和当前状况进行介绍,总结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经验,并给出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借鉴和启示。第7章,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主体、保障对象、政府定位以及供应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职能、制度执行效率、立法及配套措施、供应方式、分配环节监管、建设资金来源提出了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唐桂生[3](2000)在《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文中认为 《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中规定“廉租住房必须严格控制面积标准和装饰标准”。这就是说,廉租住房的保障性质是由面积和装饰标准来体现和保证的经济适用房应该是价格适应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面积和装饰标准与其价格相匹配,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广大居民住房。这就是说,经济适用住房的面积和装饰标准是应该有上限的,这个上限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能承受的优惠政策程度以及中等收入家庭所能承受的经济支付能力。否则,随着经济适

二、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贫困测度、扶贫路径及其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A市农村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贫困概念的界定
        1.2.2 关于贫困测度的研究
        1.2.3 关于扶贫路径的研究
        1.2.4 关于绩效评估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共同富裕理论
        2.1.1 共同富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3 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
    2.2 主要反贫困理论
        2.2.1 抑制人口增长理论
        2.2.2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相关路径理论
        2.3.1 路径依赖理论
        2.3.2 路径-目标理论
        2.3.3 路径选择理论
    2.4 绩效评估理论
        2.4.1 绩效
        2.4.2 政府绩效
        2.4.3 绩效管理
        2.4.4 扶贫绩效评估
3 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广义的扶贫
        3.1.1 土地制度创新缓解贫困(1949-1977年)
        3.1.2 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大面积贫困问题(1978-1985年)
    3.2 有计划的扶贫开发
        3.2.1 实施开发式扶贫策略(1986-1993年)
        3.2.2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3.2.3 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1年)
    3.3 现阶段贫困状况分析(2012-2016年)
        3.3.1 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3.3.2 脱贫状况
        3.3.3 我国农村2016年底静态的贫困状况
    3.4 扶贫开发的经验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3.4.1 扶贫开发取得的宝贵经验
        3.4.2 现阶段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4 贫困的精准测度:从单维到多维
    4.1 贫困标准的界定
        4.1.1 世界银行的贫困线
        4.1.2 我国的贫困标准
        4.1.3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贫困标准
        4.1.4 我国的贫困标准和世界银行标准、美国标准的比较
    4.2 单维贫困测度方法
        4.2.1 贫困人口比率度量
        4.2.2 恩格尔系数
        4.2.3 贫困缺口
        4.2.4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度量P和能力方法
        4.2.5 FGT指数法
        4.2.6 单维贫困测度的优点及缺陷
    4.3 多维贫困测度法
        4.3.1 A-F多维贫困测度法
        4.3.2 人类贫困指数
        4.3.3 模糊集法
        4.3.4 多维贫困测度的优点及影响因素
    4.4 贫困测度模型的选取与改进
        4.4.1 贫困测度模型的选取
        4.4.2 A-F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的改进
    4.5 基于改进的A-F模型多维贫困测度实证分析—以A市为例
        4.5.1 A市贫困状况
        4.5.2 多维贫困测度的数据来源
        4.5.3 模型测度结果
        4.5.4 实证分析结论
5 基于改进的A-F模型多维贫困测度与主观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置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型设置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自变量选择
        5.2.2 变量描述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多项probit模型回归
        5.3.2 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
        5.3.3 实证分析结论
6 基于多维贫困视角的扶贫路径选择
    6.1 扶贫路径体系的构建
        6.1.1 扶贫路径选设的目标
        6.1.2 多维贫困视角扶贫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6.1.3 多维贫困视角扶贫路径选择的策略与思路
    6.2 特色产业扶贫路径:通过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收平
        6.2.1 建立特色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
        6.2.2 典型的特色产业扶贫路径
    6.3 教育扶贫路径:系统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6.3.1 贫困人群人力资本建设模型的构建
        6.3.2 系统的学校教育:提升社会一般人力资本
        6.3.3 技术扶贫:提升专业化人力资本水平
    6.4 健康扶贫路径:减小健康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
        6.4.1 完善农村居民的医保制度
        6.4.2 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
    6.5 易地搬迁:提升贫困人口机会获取能力
    6.6 政府兜底:提升贫困人口的保护性安全
        6.6.1 政府兜底扶贫的内涵
        6.6.2 政府兜底扶贫的具体路径
7 扶贫绩效评估
    7.1 扶贫绩效评估的意义、目的与原则
        7.1.1 扶贫绩效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7.1.2 扶贫绩效评估的原则
    7.2 绩效评估模型的比较与选择分析
        7.2.1 绩效评估模型的比较
        7.2.2 扶贫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7.3 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扶贫绩效评估——以A市为例
        7.3.1 构建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7.3.2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7.3.3 数据的检验
        7.3.4 提取因子
        7.3.5 因子的识别与命名
        7.3.6 因子得分
        7.3.7 实证分析结论
8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1.1 理论方面得出的结论
        8.1.2 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如何更好的做好个体的贫困测度
        8.2.2 如何做好扶贫路径的选设与实施
        8.2.3 改进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8.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8.3.1 存在的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与质的规定性的研究综述
        1.2.2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经济学研究综述
        1.2.3 保障性住房建设环节相关制度的研究综述
        1.2.4 保障性住房分配环节相关制度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
    2.1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与特质
        2.1.1 住房保障的必要性
        2.1.2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
        2.1.3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区别
    2.2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2.2.1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
        2.2.2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学与经济学特征
    2.3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者有关住房与民生的思想
        2.3.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相关理论
        2.3.3 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
        2.3.4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供给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3.1.1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1.2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
        3.2.1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史溯源
        3.2.2 近代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尝试
        3.2.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2.4 改革开放至今的现代保障性住房制度
    3.3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给的成绩与问题
        3.3.1 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给的成绩
        3.3.2 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给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影响因素
    4.1 土地财政与保障性住房制度
        4.1.1 土地财政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影响
        4.1.2 土地财政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模型构建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2 政府质量与保障性住房制度
        4.2.1 政府质量影响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作用机制
        4.2.2 政府质量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模型构建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2.4 小结
    4.3 政府支出、个体特征与居民保障性住房制度满意度
        4.3.1 研究背景
        4.3.2 保障性住房制度满意度的模型构建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效应
    5.1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商品房价格
        5.1.1 保障性住房制度影响商品房价格的作用机制
        5.1.2 保障性住房供给与商品房价格的模型构建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1.4 小结
    5.2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居民消费水平
        5.2.1 保障性住房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
        5.2.2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居民消费的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2.4 小结
    5.3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政府信任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政府信任感的模型构建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3.4 小结
第6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德国高福利国策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1.1 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1.2 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2 英国作为福利制度重要部分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2.1 英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2.2 英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3 美国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3.1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3.2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4 日本以非政府法人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4.1 日本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4.2 日本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5 新加坡以政府作为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5.1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5.2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6 香港地区以政府积极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6.6.1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6.6.2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改革的原则及目标
        7.1.1 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则
        7.1.2 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7.2 改革的对策建议
        7.2.1 重塑政府的职能
        7.2.2 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
        7.2.3 出台住房保障法及配套措施
        7.2.4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
        7.2.5 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环节的监管
        7.2.6 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贫困测度、扶贫路径及其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A市农村的调查数据[D]. 郭兴华. 武汉大学, 2018(06)
  • [2]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济学研究[D]. 鲍锋. 吉林大学, 2018(12)
  • [3]住房供应别唯“收入线”是从[J]. 唐桂生. 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0(01)

标签:;  ;  ;  ;  ;  

住房供应不只是“收入线”是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