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顺[1](2020)在《基于有限损失的化工事故应急处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工事故不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设施严重损毁,处置不当可能对生态和环境造成长期污染破坏。通常化工事故造成事故受体的损失是客观的不易减少,但应急处置成本是可能降低的。目前一些化工事故之所以造成灾难性后果,一方面与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质的危险性和泄漏数量、现场储存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与粗放的不考虑成本的应急处置策略和方案有关。精细化应急处置成本对于减小化工事故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化工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方法进行研究。我国统计化工事故经济损失的现行制度存在间接经济损失不予统计、时间空间边界不明晰、行业领域不分等突出问题,不能完整体现化工事故的危害特点。为此从事故受体和应急视角,提出新的包含12项统计指标的化工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化工事故应急处置成本计算方法。然后,对化工事故应急处置分区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依据化工事故的主要危害特点以及致命伤害准则、严重伤害准则和轻度伤害准则,将化工事故应急处置区域分为泄漏区、扩散区、安全区3个区域。进而针对每个分区提出在监测检测、预告预警、抢险救援、避难疏散以及生产控制等主要应对处置工作应采取的方案和策略。其次,研究了基于以上化工事故应急处置分区方法及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案和对策下的应急处置成本的止损准则。以一氧化碳气柜和氯气2种常见储罐为例,设计了11个中毒事故情景,采用ALOHA软件与Google Earth模拟划分了33个事故处置分区,针对上述两种物质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应急处置策略。最后,选取某化工园区进行了工程验证,计算了各个分区应急处置成本和应急处置成本。表明提出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精细化控制应急处置成本,从而使化工事故的总经济损失降低到有限损失范畴,而不是最大损失。
钱佳萍[2](2019)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建筑业被认为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建筑行业的发展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是建筑业发展的“晴雨表”,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对建筑业的发展及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都提出了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合称为建筑统计报表制度)与广义建筑业发展无法很好匹配的问题,导致了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无法反应广义建筑业真实的发展形态。同时,随着一些新业态的出现,建筑业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且两者的统计制度未能很好的衔接,不利于展示广义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律。本文立足于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现状,基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归纳选取主要指标对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分别以法人和业务为单位对其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论述了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统计的影响,揭示了现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的问题: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未有统一的统计报表制度,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在表式设计上相似度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企业重复填报现象严重。同时,随着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的推广,加大了跨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重复填报数据无法识别等主要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即在现行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基础上,首先实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融合和统一,继而实行广义建筑业的统计,论文还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促进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发挥其统计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任智刚,何奕,曾明荣,金龙哲[3](2018)在《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对以2016年新版《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以12个相关行业领域的规章和报表制度为补充的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阐明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主要特点;从事故统计的协同性、事故范围、填报主体、报表的指导作用、统计结果的发布内容和模式5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任智刚[4](2018)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事故统计相关原始制度、报表的检索分析,以1956年《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91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2007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规章发布为主线,提出将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的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梳理形成30余项关键法规文件列表;从事故统计覆盖范围、事故信息登记、报送和统计模式、事故统计事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不同阶段事故统计制度变革的背景及其特点,明确有关统计数据的口径范畴,以期为历史事故数据的统计应用及后续统计制度的优化完善,提供参考。
张青磊[5](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马瑞孚[6](2018)在《宁夏煤矿事故规律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在我国以及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宁夏煤矿事故总体趋于稳定好转,但是煤矿企业安全基础薄弱,事故仍时有发生,特别是重大事故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宁夏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研究煤矿事故规律是防范事故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从事故类型、事故等级、矿井类别、开采方式、事故发生地域以及事故发生月份等六个方面对2001年至2016年宁夏煤矿发生的事故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宁夏煤矿事故特征和规律;结合轨迹交叉理论,分析宁夏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煤矿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方向,从生产技术、企业安全管理、政府安全监管、国家监察等四个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宁夏煤矿事故防范的对策和建议。
杨乃莲[7](2011)在《对改进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是国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监察工作的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发展情况;指出了当前事故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就改进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向国际劳工组织提供我国职业伤害统计数据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铁民,任智刚[8](2011)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若干统计指标考量》文中认为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宏观决策重要依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伤害统计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规划中若干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索。在进行初步实验计算、理论分析和国内外安全生产事故主要统计指标特点对比研究后,提出:在该规划指标中调整或删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增加非致死性事故统计数据,以能更好代表职业伤害事故总量;适度应用重特大事故起数指标和提高十万人死亡率统计指标精确性等几点建议。作者认为应加强职业伤害指标体系研究,从而尽快实现我国统计指标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劳工统计年鉴》中重现中国职业伤害统计数据。
吴堃[9](2011)在《大型水电工程事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展生产、发展经济过程中,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电力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经常遇到安全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预防风险、避免事故,提高施工期和运行期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效率和科学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流程,辅助安全评价,对于强化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和实现“事后处理”型向“事前预防”型管理的转变非常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在事故管理方面的业务现状及事故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企业在事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接着,按照文章的章节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在需求分析阶段,本文根据大型水电工程施工、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事故管理的业务现状,具体介绍了系统功能需求。随后,介绍了实现以上功能所需的技术框架,如J2EE框架及其组件、MVC模式及B/S结构等等。在设计实现阶段,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设计目标、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及系统的结构设计。本文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系统各功能模块,依据分层设计的思想构建系统的总体结构。接着,具体介绍了系统数据库、持久层、业务层、控制层和表示层的设计实现方式,通过对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的具体介绍分析了系统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外部系统集成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简要介绍了系统如何与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结合神经网络模型对事故危险源评价。
陈凯[10](2009)在《GIS在金满铜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认为鉴于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利用ESRI公司的地图组件MapObjects2.3在PowerBuilder10.0环境下,开发了基于MapObjects2.3的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地图信息的缩放、漫游、导航、定位和对属性数据的查询、分析、统计、预测等功能,使信息查询更迅速、直观,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及灾时实时救援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开发实例表明,将PowerBuilder10.0与地图组件MapObject2.3结合开发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开发方便、速度快,而且还能充分发挥PowerBuilder的管理、访问数据库优势。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对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对项目研发的效益和项目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2.研究了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和基本原则、确定了系统开发的目标。对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运行环境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收集和整理了尽可能多的企业信息和伤亡事故信息、矿井图形资料、监测仪器、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处理。设计了基于SQLServer2000的矿山安全管理数据库,基于ArcCatalog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4.在开发系统过程中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动态SQL语句、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技术,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减小程序的长度,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对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系统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完成软件系统框架的构建,系统实现了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对井下监测信息、企业信息和安全信息的管理、原始数据管理、千人死亡率分析、千人重伤率分析、百万工时伤害率分析、伤亡事故严重率分析、伤害平均严重率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事故的灰色预测以及对地图的缩放、漫游、导航、定位等功能的设计、编码、和调试工作。
二、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损失的化工事故应急处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化工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方法研究 |
2.1 我国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分析 |
2.1.1 现行主要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 |
2.1.2 现行主要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对比分析 |
2.1.3 我国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制度改革建议 |
2.2 化工事故应急处置成本计算方法 |
2.2.1 应急处置费用指标选取依据 |
2.2.2 受体的损失 |
2.2.3 应急处置费用 |
2.3 化工事故应急处置成本案例研究 |
2.3.1 现行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分类问题剖析 |
2.3.2 重大化工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指标体系建立 |
2.3.3 各类损失指标的统计方法 |
2.3.4 吉化“11·13”爆炸事故经济损失核算 |
3 应急处置分区划分与方案研究 |
3.1 危险化学品事故理论基础 |
3.1.1 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 |
3.1.2 危险化学品泄漏模型 |
3.1.3 危险化学品大气扩散模型 |
3.1.4 危险化学品扩散影响因素 |
3.2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管制区域划分与策略 |
3.2.1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管制区域划分 |
3.2.2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管制区域处置策略 |
3.3 基于人员防护监测的应急处置分区划分 |
3.3.1 分区划分依据 |
3.3.2 应急处置分区划分 |
3.4 基于有限损失的应急处置方案 |
3.4.1 监测检测策略 |
3.4.2 应急预警策略 |
3.4.3 现场救援策略 |
3.4.4 生产控制策略 |
4 构建事故情景下的应急处置方案 |
4.1 化工园区事故情景分析 |
4.1.1 自然气候条件 |
4.1.2 主要危险源 |
4.1.3 事故风险分析 |
4.2 基于ALOHA的事故后果模拟与分析 |
4.2.1 CO气柜泄漏模拟分析 |
4.2.2 液氯钢瓶泄漏模拟分析 |
4.3 基于分区的韧性控制应急处置方案应用 |
4.3.1 CO气柜泄漏应急处置策略 |
4.3.2 液氯钢瓶泄漏应急处置策略 |
5 工程实例 |
5.1 液氯钢瓶泄漏事故经济损失 |
5.1.1 泄漏区 |
5.1.2 扩散区 |
5.2 CO气柜泄漏事故经济损失 |
5.2.1 泄漏区 |
5.2.2 扩散区 |
5.3 结果分析 |
5.3.1 液氯钢瓶事故损失结果分析 |
5.3.2 CO气柜事故损失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
1.1 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
1.1.1 统计制度的含义及意义 |
1.1.2 统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
1.1.3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设置 |
1.2 建筑业及其发展的基本分析 |
1.2.1 建筑业的基本含义 |
1.2.2 工程咨询的基本含义 |
1.2.3 工程咨询行业的服务内容 |
1.3 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 |
1.3.1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
1.3.2 现行建筑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
1.3.3 现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
第二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建筑业发展分析 |
2.1 建筑业发展模式 |
2.1.1 建筑业总产值 |
2.1.2 建筑业增加值 |
2.1.3 建筑业固定资产 |
2.2 建筑业产业素质 |
2.2.1 企业数 |
2.2.2 劳动力 |
2.2.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 |
2.3 建筑业组织结构 |
2.3.1 国内承包能力 |
2.3.2 产业集中度 |
2.3.3 国际承包能力 |
第三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
3.1 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分析 |
3.1.1 行业产值 |
3.1.2 人均营业收入 |
3.1.3 企业规模 |
3.1.4 工资水平 |
3.2 以业务活动为单位分析 |
3.2.1 工程咨询行业业务 |
3.2.2 勘察设计行业业务 |
3.2.3 工程监理行业业务 |
3.3 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两个建筑强省为典型分析 |
3.3.1 江苏、浙江两省总体发展情况对比 |
3.3.2 江苏、浙江两省工程监理企业细分业务收入对比 |
第四章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要求与路径分析 |
4.1 建筑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
4.1.1 推行工程总承包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1.2 建立新型工程公司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1.3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 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
4.2.1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2 推行电子招投标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3 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 |
4.3.1 现行统计制度对建筑业发展的不适应分析 |
4.3.2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初步设想 |
4.3.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原则 |
第五章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研究 |
5.1 分设统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5.1.1 统一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 |
5.1.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深入优化 |
5.1.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后的功能实现 |
5.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之统计指标的创新构建 |
5.2.1 “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统计指标 |
5.2.2 “建筑市场模式”统计指标 |
5.2.3 “人才素质”统计指标 |
5.2.4 “建筑信用”统计指标 |
5.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配套措施建议 |
5.3.1 完善建筑统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
5.3.2 放宽资质管理,允许市场准入 |
5.3.3 完善建筑统计监督管理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构成与特点 |
1.1 事故统计法规及报表制度构成 |
1.2 统计制度主要特点 |
1.2.1 对统计工作本身的关注度经历了起伏 |
1.2.2 对统计数据的应用目的表述有所变化 |
1.2.3 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更为匹配 |
1) 第一次“有” |
2) 第一次“无” |
3) 第二次“有” |
4) 第二次“趋近无” |
2 现有统计模式存在的不足分析 |
2.1 事故统计的实际协同性依然不足 |
2.2 将单纯的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纳入统计不够合理 |
2.3 现有事故报表对企业的指导作用较弱 |
2.4 所有事故基础报表都由基层监管部门填报存在不足 |
2.5 事故统计结果发布内容和模式有待提升 |
3 建议 |
3.1 提高事故统计的实际协同性 |
3.2 优化事故登记表内容, 增强对企业事故管理指导作用 |
3.3 改进事故信息报送和调查修正机制 |
3.4 提升统计结果发布的主动性 |
3.5 制修订相关支撑性法规标准 |
4 结论 |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发展历程 |
1.1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变迁沿革 |
1.1.1事故统计工作建立阶段 (1949—1990年) |
1.1.2事故统计工作发展阶段 (1991—2000年) |
1.1.3事故统计工作成熟完善阶段 (2001—2006年) |
1.1.4事故统计工作提升阶段 (2007年至今) |
1.2重点法规及规范文件总揽 |
2事故统计覆盖范围的变化 |
2.1单位范围 |
2.2事故范围 |
2.3人员对象 |
3事故信息登记、报送与统计模式的变化 |
3.1以2002年和2008年为节点的事故登记制度变化 |
3.2以2002年为节点的报表颗粒度变化 |
3.3以2008年为节点的报送主体的变化 |
3.4以2002年和2016年为节点的报送模式的变化 |
4事故具体统计事项的变化 |
4.1事故单位基本信息统计项的变化 |
4.2事故内容统计项的变化 |
4.2.1事故后果整体信息 |
1) 有关伤亡人数统计项的变化 |
2) 有关经济损失统计项目的变化 |
3) 有关损失工作日项目的变化 |
4.2.2伤亡人员信息 |
4.2.3事故原因信息 |
4.3其他事项的变化 |
5结论 |
(5)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
3.3 研究的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
1.2.2 批判安全研究 |
1.2.3 “人的安全”理论 |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
2.4.1 国家善治 |
2.4.2 社会和谐 |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
3.1 政治环境 |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
3.2 经济环境 |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3.3 社会环境 |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
3.3.2 社会转型发展 |
3.4 文化环境 |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
3.5 国际环境 |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
3.6 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宁夏煤矿事故规律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数据来源和研究内容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煤矿事故分类和事故规律研究方法 |
2.1 煤矿事故分类 |
2.2 煤矿事故规律研究方法 |
2.2.1 煤矿事故统计制度 |
2.2.2 煤矿事故统计指标 |
2.2.3 煤矿事故统计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宁夏煤矿事故规律 |
3.1 事故类型规律 |
3.1.1 事故类型特征 |
3.1.2 顶板事故规律 |
3.1.3 瓦斯事故规律 |
3.1.4 机电事故规律 |
3.1.5 运输事故规律 |
3.1.6 爆破事故规律 |
3.1.7 水害事故规律 |
3.1.8 火灾事故规律 |
3.1.9 其他事故规律 |
3.2 事故等级规律 |
3.2.1 事故等级特征 |
3.2.2 一般事故规律 |
3.2.3 较大事故规律 |
3.2.4 重大事故规律 |
3.3 矿井类别规律 |
3.3.1 矿井类别特征 |
3.3.2 中央省属煤矿事故规律 |
3.3.3 市地属煤矿事故规律 |
3.3.4 其他煤矿事故规律 |
3.4 开采方式规律 |
3.4.1 开采方式特征 |
3.4.2 井工煤矿事故规律 |
3.4.3 露天煤矿事故规律 |
3.5 事故发生地域规律 |
3.5.1 事故地域特征 |
3.5.2 各个地域事故类型规律 |
3.6 事故发生月份规律 |
3.7 本章小结 |
4 宁夏煤矿事故原因 |
4.1 事故主要影响因素 |
4.2 宁夏煤矿事故原因 |
4.2.1 直接原因 |
4.2.2 间接原因 |
4.2.3 根本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5 宁夏煤矿事故防范对策 |
5.1 生产技术措施 |
5.1.1 顶板事故防范措施 |
5.1.2 瓦斯事故防范措施 |
5.1.3 机电事故防范措施 |
5.1.4 运输事故防范措施 |
5.1.5 爆破事故防范措施 |
5.1.6 水害事故防范措施 |
5.1.7 火灾事故防范措施 |
5.2 企业安全管理 |
5.2.1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5.2.2 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
5.2.3 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 |
5.3 政府安全监管 |
5.3.1 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 |
5.3.2 落实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 |
5.3.3 加强煤矿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
5.3.4 加大严格执法力度 |
5.4 国家安全监察 |
5.4.1 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
5.4.2 加大依法监察力度 |
5.4.3 加强对煤矿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的监督检查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若干统计指标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规划中几项事故统计指标合理性考量 |
1.1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以下简称:亿元GDP死亡率) 指标 |
1.2 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以下简称:十万人死亡率) 指标 |
1.3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起数指标 |
2 国际安全生产统计指标特点分析 |
2.1 以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累加代表事故总量 |
2.2 职业伤害相对率指标多以就业人数或累积工时数作为相对指标分母, 还没有发现采用经济指标作为分母的情况 |
2.3 将伤亡人数 (occupational injuries) 与职业病人数 (occupational diseases) 合并统计 |
3 完善我国安全生产宏观统计指标的建议 |
3.1 调整或删去“亿元GDP死亡率”指标 |
3.2 增加非致死性伤害事故统计数据, 形成新的工矿商贸伤亡事故总量指标 |
3.3 规划中设定重特大事故起数指标应有冗余度 |
3.4 进一步提高十万人死亡率统计指标的精确性 |
(9)大型水电工程事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系统需求及技术框架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技术框架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数据库设计 |
3.3 代码实现 |
3.4 系统界面 |
3.5 系统安全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危险源评价及系统集成 |
4.1 危险源评价 |
4.2 与事故管理信息系统集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10)GIS在金满铜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况 |
1.2.2 国外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1.2.3 国内矿山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需求 |
2.2 系统开发原则 |
2.3 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 |
2.4 系统总体结构 |
2.5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2.6 系统界面设计 |
2.7 系统数据采集流程 |
2.8 项目效益分析 |
2.8.1 用户特性分析 |
第三章 系统开发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 |
3.1 主要技术简介 |
3.2 开发平台的选择 |
3.2.1 开发语言的选择 |
3.2.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3.3 数据库的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
3.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4 DDE技术的应用 |
3.5 OCX控件的应用 |
第四章 系统运行环境及所涉及的理论 |
4.1 设计开发的系统分析方法 |
4.1.1 系统方法的基本观点 |
4.1.2 系统分析的原则 |
4.2 事故预测方法 |
4.2.1 事故预测概述 |
4.2.2 灰色系统预测法 |
第五章 井下监测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
5.1 井下渗透水监测 |
5.1.1 系统硬件组成 |
5.1.2 各主要部件接线方法 |
5.1.3 报警输出模块 |
5.1.4 信号中继器 |
5.2 微震定位监测 |
第六章 系统各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6.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2 伤亡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2.1 伤亡人员信息维护 |
6.2.2 伤亡人员信息查询 |
6.3 企业事故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3.1 事故信息维护 |
6.3.2 事故信息查询 |
6.4 矿井监测数据 |
6.4.1 登记注册类型模块 |
6.4.2 事故原因模块 |
6.4.3 事故类别模块 |
6.4.4 伤害程度模块 |
6.4.5 死亡人数统计模块 |
6.4.6 千人死亡率统计模块 |
6.5 伤亡事故预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5.1 事故统计分析的意义 |
6.5.2 事故的统计指标 |
6.5.3 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法 |
6.5.4 GM(1,1)灰色预测概述 |
6.5.5 建立GM(1,1)预测模型 |
6.5.6 GM(1,1)建模流程图 |
6.5.7 核心代码示例 |
6.6 伤亡事故上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6.1 伤亡事故情况(发生事故单位)(A1表) |
6.6.2 伤亡事故伤亡人员情况(发生事故单位)(A2) |
6.6.3 伤亡事故情况(按登记注册类型)(B1) |
6.6.4 伤亡事故情况(按事故类别)(B3) |
6.6.5 伤亡事故情况(按事故原因)(B4) |
6.6.6 伤亡事故情况(按时间)(B6) |
6.6.7 监测数据统计 |
6.7 矿井地图信息管理 |
6.7.1 在PowerBuilder中嵌入MapObject组件 |
6.7.2 在PowerBuilder中图形的编辑操作 |
6.7.3 系统数据分析与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损失的化工事故应急处置策略研究[D]. 王海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2]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D]. 钱佳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3]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J]. 任智刚,何奕,曾明荣,金龙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09)
-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J]. 任智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06)
- [5]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6]宁夏煤矿事故规律及防范对策研究[D]. 马瑞孚.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对改进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的思考[J]. 杨乃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07)
- [8]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若干统计指标考量[J]. 刘铁民,任智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05)
- [9]大型水电工程事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吴堃.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6)
- [10]GIS在金满铜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D]. 陈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论文; 生产安全事故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统计报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