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特性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特性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药抗高血压之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秦梦云,杨威,吕媛媛,张明高,韩红彦[1](2022)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和维持不可或缺的环节;RAAS抑制剂治疗高血压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主要包括直接肾素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它们作用于RAAS不同靶点,对RAAS抑制剂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地位和意义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对三者各靶点作用特点的进行总结,以揭示RAAS抑制剂多靶点干预的重要性和意义。

朱政,付常喜,马文超,马刚,彭朋[2](2022)在《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文中提出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介导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对于诸多心血管疾病均具有防治作用,然而针对高血压的最佳运动处方仍未确定。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局部和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其间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SHR安静组和SHR运动组,同时将15只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WKY组和SHR安静组大鼠在鼠笼内安静饲养,SHR运动组进行8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实验后,利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尾动脉血压;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荧光底物法测定血清、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心脏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水平;Western bolt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Mas受体蛋白表达量。研究经徐州工程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批准号:XZUTLL 2019-003-02)。结果与结论:(1)心脏结构与功能:与WKY组比较,SHR安静组大鼠血压升高(P <0.05),左心室发生向心性肥大与心肌纤维化(P <0.05),心功能下降(P <0.05);与SHR安静组比较,SHR运动组血压下降(P <0.05),左心室呈现离心性肥大、心肌纤维化减轻,心功能改善(P <0.05);(2)局部(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SHR安静组比较,SHR运动组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蛋白表达量以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P <0.05),血管紧张素(1-7)水平升高(P <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Mas受体蛋白表达量上调(P <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和蛋白表达比值、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比值以及AT1R/Mas受体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 <0.05);(3)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比值、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水平和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4)结果提示,有氧运动调控局部(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导ACE-AngⅡ-AT1R轴向ACE2-Ang(1-7)-Mas受体轴转变,进而抑制SHR心脏重塑。

吴钟琪[3](2021)在《心血管疾病述要》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心血管疾病进行介绍。

丁虹,张翔,张小卫,袁若雯,寇城坤,李宁荫,余静[4](2021)在《不同降压药对绝经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网状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不同降压药对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ails、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20年4月,纳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或安慰剂对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的研究。比较结果主要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方法评价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运用Stata15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结果本项荟萃分析涉及8项研究。与安慰剂相比,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对收缩压的降压效果最显着(均数差=-9.25,95%CI-12.24~-6.26);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表明ARB(SUCRA=76.3%)和利尿剂(SUCRA=72.4%)降压效果最佳。利尿剂对舒张压效果最佳(均数差=-11.98,95%CI-14.42~-0.95);SUCRA表明利尿剂累积概率最高(SUCRA=94.9%)。结论对于绝经后女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ARB对收缩压的疗效更好,而利尿剂对舒张压的效果更佳。

杨琦,杨许花,杨雪妍,杨扬,马烨杰,程子天,高丹丹[5](2021)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血压调节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是重要的影响因子。ACE抑制肽具有抑制ACE活性、降低血压等作用。其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该文主要对血压调节机制、ACE抑制肽的降压机理、食源性ACE抑制肽的制备以及定量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介绍,对指导ACE抑制肽的分子设计过程给予理论分析,有望开发出高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及降血压药物。

谈军涛[6](2021)在《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以FAERS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ACEI类药物上市后的不良反应事件数据进行安全性再评价,发现新的风险信号,促进临床对ACEI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2020年第1季度期间接收到的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不良事件报告。从逐年呈报趋势、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和临床结局等角度对上述ADE报告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上述药物的安全信号,并分析重点累及器官和高危信号。结果:(1)ADE呈报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和卡托普利。获批上市后五种药物的ADE呈报数随年份变化趋势大体一致。ADE报告性别方面,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女性多于男性;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和赖诺普利则是男性多于女性。ADE报告年龄分布方面,五种药物大体分布一致,45-64岁年龄段人数占比最高,18岁以下青少年人数占比最低。ADE报告临床结局方面,五种药物均以死亡和住院为主。(2)在系统器官(SOC)层面,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五种药品挖掘出的ADR信号分布大致相同,多集中在血管及淋巴类疾病、心脏器官疾病、检查指标的改变以及胃肠系统疾病4个SOC分类上。其中卡托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心脏器官疾病,信号数为83;贝那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04;依那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85;培哚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04;赖诺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92。(3)经过ROR法检测,分别得到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性别差异性信号2、1、9、20、50个。对于男性患者,卡托普利(ROR=0.41,P=0.001)、贝那普利(ROR=0.47,P=0.000)、依那普利(ROR=0.36,P=0.000)、赖诺普利(ROR=0.16,P=0.000)均提示冠心病是高危的ADR信号,赖诺普利易诱发血管性水肿(ROR=0.36,P=0.000);对于女性患者,依那普利(ROR=3.08,P=0.000)和培哚普利(ROR=6.00,P=0.001)同时挖掘出尿路感染的高危ADR信号,培哚普利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ROR=8.69,P=0.000)、低血糖症(ROR=4.60,P=0.000),贝那普利未见ADR信号。结论:(1)ACEI类各药物ADE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结局的分布上无较大差异。但女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风险大于男性患者,临床用药需注意个体差异性。(2)ACEI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信号在各器官系统分布上较为广泛,血管及淋巴类疾病、心脏器官疾病、检查指标的改变以及胃肠系统疾病应重点关注,同时对于本研究挖掘出的并未在文献中报道和说明书中出现的新的ADR信号应给予高度警示。(3)基于FAERS不良事件数据库数据挖掘能够快速检测出不良反应信号,可为信号验证和评价提供基础,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高杰[7](2021)在《发酵与酶解法处理马乳酪蛋白制备ACE抑制肽》文中提出高血压是一种公共心血管疾病,并且是导致脑梗死,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危险因素。临床上使用的降血压药物虽能很好的维持血压的稳定,但长期服用会对肾脏等器官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与人体两个血压调节系统相关,分别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al Angiotensin System,RAS)和激肽-一氧化氮系统(Kinin-Nitric Oxide System,KNOS)。其中RAS系统是调节血压的主要系统,而ACE是RAS系统的核心酶,因此ACE抑制剂的筛选是降血压药物开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食源性ACE抑制肽由于具有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从乳蛋白中分离纯化出ACE抑制肽,但它们大都集中在对牛乳的研究。本研究以马乳酪蛋白为原料,将高产ACE抑制肽的酵母菌与优化的蛋白酶水解条件相结合制备ACE抑制肽,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马乳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测定其经过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的ACE抑制率,结果表明马乳酪蛋白的ACE抑制率显着性高于乳清蛋白。从传统酸马奶中筛选获得一株酵母菌,发酵马乳酪蛋白产物的ACE抑制活性为47.56%,通过ITS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哈萨克斯坦(Kazachstania)属的单胞酿酒酵母(Ka.unispora),将其命名为Ka.unispora KU530菌株,简称KU530。(2)利用五种商业蛋白酶,分别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水解马乳酪蛋白,以ACE抑制率为指标,筛选得到胰蛋白酶水解2 h产物的ACE抑制率为最高58.15%,并对其水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酪蛋白浓度为20 mg/ml、p H 7.6、酶添加量E/S为6.8%、36℃下水解1.5 h为最佳条件,其中温度对水解马乳酪蛋白产物的ACE抑制率影响最大,p H次之,酶添加量最小,优化后的ACE抑制率最高可达70.17%,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2.02%。(3)将发酵与蛋白酶水解相结合,利用KU530发酵后在优化的胰蛋白酶水解条件下继续水解马乳酪蛋白,其产物ACE抑制活性显着性高于单独KU530发酵(高出35.77%)和单独胰蛋白酶水解(高出13.16%),并对其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单个峰R2-2-2组分,经MALDI/TOF-TOF-MS/MS鉴定R2-2-2组分。结果显示鉴定出4种新型ACE抑制肽,分别为TVDMESTEVVTEK、VNNQALPQPIER、PQPIERT、TPKGEKFPSMSEAR。将4种多肽与ACE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多肽能很好的结合到ACE活性位点形成稳定的复合体并与其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推测此4种多肽能很好的抑制ACE活性,并将其进行固相合成。

王斌[8](2021)在《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衰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对于研究更为深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49%)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心衰分型。HFmrEF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疾病负担重,预后不良,但多数被心衰临床试验排除,或者仅部分纳入,因此有关HFmrEF的药物治疗证据较为匮乏,临床指南大多未对其进行单独的用药推荐。未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有关HFmrEF的治疗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 受体阻滞剂与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MRA)的四类药物治疗与HFmrEF患者的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心衰前瞻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了 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HFmrEF患者,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根据出院记录或医嘱处方确定出院带药否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四类药物,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利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加权的 COX 回归模型分别评价四类药物的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带药的使用剂量占指南推荐的每日目标剂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不同剂量组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组别相对于未用药组的预后差异,分析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补充两项敏感性分析,一是在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中校正合并用药,二是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053例HFmrEF患者,平均年龄66岁(标准差13岁),女性占比36.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史的比例分为64.5%、26.0%和20.9%,出院带药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23.6%、33.0%、63.2%和67.9%,19.8%患者的出院带药没有使用四类中的任何一种。一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75(16.6%)例患者死亡,其中148(84.6%)例死于心血管病因。2.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CEI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ARB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0.85,P=0.01)和心血管死亡(HR,0.54,95%CI,0.32-0.89,P=0.02)风险降低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RB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3.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1,95%CI,0.51-0.97,P=0.03)风险降低显着相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74,95%CI,0.53-1.05,P=0.09)的相关性为统计学边缘显着。剂量-效应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4.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RB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0,95%CI,0.77-1.56,P=0.61)或心血管死亡(HR,1.12,95%CI,0.77-1.64,P=0.55)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CEI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的关联趋势。5.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MRA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1,95%CI,0.77-1.60,P=0.56)或心血管死亡(HR,0.95,95%CI,0.65-1.40,P=0.80)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MRA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RA用药组有5%使用剂量超过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剂量-效应分析显示这部分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用药者显着升高(HR,2.24,95%CI,1.20-4.19,P=0.01)。结论在本研究出院存活且无药物禁忌症的HFmrEF患者中,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风险降低幅度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未检测到ACEI和MRA治疗HFmrEF患者的有效性,超过目标剂量的使用MR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本研究为HFm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为临床指南的用药推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唐蓉[9](2021)在《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发酵驼乳中ACE和DPP-Ⅳ抑制肽的研究》文中认为食源性活性肽由于来源广泛、无毒副作用和成本低廉而成为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证明酸驼乳具有调节血压、降血糖等多种生活性。近年来,有关鲜驼乳和发酵驼乳在辅助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研究发酵乳的生物活性与发酵菌种之间关系的报道却较少。本研究利用来自传统发酵乳的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驼乳,筛选出高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肽的菌株,分离、鉴定和合成了具有活性的小分子肽,并对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发酵驼乳降血糖和降血压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活性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根据菌株在驼乳中的生长情况对来自内蒙古传统发酵乳的173株乳酸菌和70株酵母菌进行筛选,得到能在驼乳中生长发酵的141株乳酸菌和62株酵母菌,并测定了发酵驼乳的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ACE和DPP-Ⅳ抑制活性。初筛到ACE抑制活性较高的5株乳酸菌和4株酵母菌,DPP-Ⅳ抑制活性较高的5株乳酸菌和3株酵母菌。以ACE和DPP-Ⅳ抑制率为指标,将初筛的菌株进行组合发酵得到ACE和DPP-Ⅳ抑制率较高的发酵组合,乳酸菌L108菌株和酵母菌Y15。测序后的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得L108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Y15为解脂耶氏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2.乳酸菌和酵母菌共发酵驼乳产ACE和DPP-Ⅳ抑制肽的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了L108和Y15共发酵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发酵时间87 h、转速153 rpm。最优条件下发酵驼乳的ACE抑制率比L108单独发酵提高了35.44%,比Y15单独发酵提高了20.12%;DPP-Ⅳ抑制率比L108单独发酵提高了30.55%,比Y15单独发酵提高了17.24%。在驼乳的共发酵体系中,Y15的活菌数比单菌发酵增加了1.8%,L108的生长代谢对Y15起到促进作用。共发酵驼乳进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显着提高,ACE的半抑制浓度由15.349 mg/m L降至2.825 mg/m L;DPP-Ⅳ半抑制浓度由30.12 mg/m L降至6.82mg/m L。3.ACE与DPP-Ⅳ抑制肽的分离、鉴定及合成(1)用截留超滤、葡聚糖凝胶色谱和RP-HPLC分离纯化发酵驼乳产生的ACE和DPP-Ⅳ抑制肽。截留超滤膜分离到的<3 KDa组分ACE和DPP-Ⅳ抑制率均最高;选取<3 KDa的组分用AKTA葡聚糖G-10凝胶色谱分离,得到ACE抑制率最高的3号峰和DPP-Ⅳ抑制率最高1号峰;分别选取两个组分用半制备RP-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最终分离到ACE抑制率最高的单峰5-2和DPP-Ⅳ抑制率最高的单峰D3-2。(2)对分离到的单峰序列进行鉴定,并通过BIOPEP及BIOWARE预测了肽序列的ACE和DPP-Ⅳ抑制活性,选择评分较高的ACE抑制肽VFGK、VYPYYG和DPP-Ⅳ抑制肽PHPALLAP、FGGY进行合成。体外测定ACE抑制肽VFGK和VYPYYG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067±0.45μmol/L和484±0.98μmol/L,均为竞争性抑制;DPP-Ⅳ抑制肽PHPALLAP和FGGY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20±0.49μmol/L和1946±0.58μmol/L,也均为竞争性抑制。(3)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了合成肽VFGK、VYPYYG与ACE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与作用力;合成肽PHPALLAP、FGGY与DPP-Ⅳ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与作用力,结果表明氢键是抑制肽与两种酶结合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VFGK与ACE酶的His344、Glu372和His348相结合形成了3个氢键,且与ACE酶活性位点Zn2+结合也形成了氢键;VYPYYG与ACE酶的His314和Met184相结合形成了2个氢键,且与ACE酶的Pro368、Arg479共同结合形成了氢键。FGGY与DPP-Ⅳ酶的Ser1318、Glu893、Glu894和Tyr1350相结合形成了5个氢键;PHPALLAP与DPP-Ⅳ酶的Arg1248相结合形成了氢键,且与DPP-Ⅳ酶活性位距离较近可能存在范德华力。

田文慧[10](2021)在《啤酒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肽的筛选及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及降糖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食源性多肽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多种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功能。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饮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本文以小麦白啤酒、黑啤酒、纯生啤酒为研究对象,对啤酒多肽进行了提取、鉴定、筛选及活性研究,获得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二肽基肽酶(DPP-Ⅳ)抑制率较高的小分子多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小麦白啤酒(白啤)、黑啤酒(黑啤)、纯生啤酒(纯生)为原料,对多肽粗提物进行研究,应用UHPLC-Q-Oritrip-MS2进行肽段定性分析,筛选出置信度大于85%的肽段,其中白啤鉴定到68个肽段,黑啤41条、纯生50条。结果显示,白啤与纯生存在16条重合肽段,白啤与黑啤存在14条重合肽段,黑啤与纯生存在13条重合肽段,三者共有肽段为8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种啤酒肽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种不同酿造方式的啤酒有显着差异性。2、以鉴定得到的肽段为基础,筛选高ACE和DPP-Ⅳ抑制可能性的多肽。首先通过Peptide Ranker对其进行活性评分,同时又根据先前文献对抑制肽氨基酸活性位点的报道,筛选出符合ACE及DPP-Ⅳ抑制肽氨基酸序列的肽段。对筛选出的肽段进行吸收、代谢、毒性预测,保留能够有效被人体吸收代谢的毒性较低的肽段,最后对这些肽段进行分子对接模拟评分评价,筛选出六条肽段,分别为白啤中两条肽段LAKLQR和VPFPHTP,黑啤中两条肽段DLGGFFGFQR和LPQQQAQFK,纯生中两条肽段LNFDPNR和LAQMEAIR。3、通过体外活性实验验证了筛选出的肽段的ACE及DPP-Ⅳ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探究了多肽和ACE及DPP-Ⅳ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六条肽段都有一定的ACE及DPP-Ⅳ抑制能力。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六条多肽都可以与ACE酶和DPP-Ⅳ酶相互作用,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紧密结合,并证实了六条多肽和蛋白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能为非竞争性抑制。

二、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药抗高血压之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药抗高血压之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肾素抑制剂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4 结语

(2)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药品和仪器设备
        1.3.3 实验用主要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1.4.2 大鼠有氧运动能力测定和跑台运动方案
        1.4.3 血压以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测定
        1.4.4 动物取材
        1.4.5 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1.4.6血清、心脏ACE和ACE2活性测定
        1.4.7 血清、心脏AngⅡ和Ang(1–7)水平测定
        1.4.8 Western blot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蛋白表达量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各组大鼠血压水平比较
    2.3 各组大鼠体质量、心脏质量、心脏质量指数以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比较
    2.4 心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2.4.1 心肌苏木精-伊红染色
        2.4.2 心肌Masson染色
    2.5 各组大鼠血清、心脏ACE和ACE2活性以及AngⅡ和Ang(1-7)水平
        2.5.1 血清ACE、ACE2活性和AngⅡ、Ang(1–7)水平
        2.5.2 心脏ACE、ACE2活性
        2.5.3 心脏AngⅡ、Ang(1–7)水平
    2.6 各组大鼠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轴相关蛋白表达量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3.1 有氧运动对SHR心脏重塑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对SHR全身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3)心血管疾病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
    1.1 病因
    1.2 症状
        1.2.1 一般表现
        1.2.2 并发症表现
    1.3 诊断
        1.3.1 高血压的定义
        1.3.2 高血压水平分类见表1。
    1.4 治疗
        1.4.1 利尿药
        1.4.2 受体阻滞药
        1.4.3 钙通道阻滞药
        1.4.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1.4.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
        1.4.6 受体阻滞药
    1.5 预防
        1.5.1 饮食
        1.5.2 适当运动
        1.5.3 戒烟、戒酒
        1.5.4 情绪
    1.6 就医指导
2 心肌炎
    2.1 病因
    2.2 症状
    2.3 诊断
        2.3.1 病史和体征
        2.3.2 发生的改变
        2.3.3 心肌损害的参考指标
        2.3.4 临床诊断
    2.4 治疗
        2.4.1 病因治疗
        2.4.2 一般治疗
        2.4.2. 1 休息
        2.4.2. 2 抗生素
        2.4.2. 3 保护心肌
        2.4.3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2.4.4 控制心力衰竭
        2.4.5 抢救心源性休克
        2.4.6 纠正严重心律失常
        2.4.7 中药
    2.5 预防
    2.6 就医指导
3 心律失常
    3.1 病因
        3.1.1 生理情况
        3.1.2 病理情况
        3.1.2. 1 器质性心脏病
        3.1.2. 2 非心源性疾病
    3.2 症状
    3.3 诊断
        3.3.1 病史及发作时伴随的症状
        3.3.2 进行心电图记录
        3.3.3 动态心电图记录
        3.3.4 有创性电生理检查
        3.3.5 运动试验
        3.3.6 超声、X线、核素显影等
    3.4 治疗
        3.4.1 病因治疗
        3.4.2 药物治疗
        3.4.2. 1 Ⅰ类
        3.4.2. 2 Ⅱ类
        3.4.2. 3 Ⅲ类
        3.4.2. 4 Ⅳ类
        3.4.3 非药物治疗
    3.5 预防
    3.6 就医指导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1 病因
        4.1.1 年龄、性别
        4.1.2 血脂异常
        4.1.3 吸烟
        4.1.4 高血压
        4.1.5 糖尿病
        4.1.6 其他因素
        4.1.6. 1 肥胖
        4.1.6. 2 体力活动少
        4.1.6. 3 饮食方式不当
        4.1.6. 4 A型性格
        4.1.6. 5 微量元素
        4.1.6. 6 饮酒过量
    4.2 症状
        4.2.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2.2 心绞痛型
        4.2.2. 1 稳定型心绞痛
        4.2.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4.2.3 心肌梗死型
        4.2.4 缺血性心肌病
        4.2.4. 1 心绞痛
        4.2.4. 2 心力衰竭
        4.2.4. 3 心律失常
        4.2.5 猝死
    4.3 诊断
        4.3.1 心电图检查
        4.3.2 心电图连续监测
        4.3.3 放射性核素检查
        4.3.4 冠脉动脉造影
        4.3.4. 1 0级
        4.3.4. 2 Ⅰ级
        4.3.4. 3 Ⅱ级
        4.3.4. 4 Ⅲ级
        4.3.5 影像学检查
    4.4 治疗
        4.4.1 药物治疗
        4.4.1. 1 扩张血管药
        4.4.1. 2 调整血脂
        4.4.1. 3 抗血小板药物
        4.4.1. 4 抗凝
        4.4.1. 5 溶栓
        4.4.1. 6 β受体阻滞药
        4.4.1. 7 钙离子拮抗药
        4.4.1. 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4.4.2 介入治疗
        4.4.3 手术治疗
    4.5 预防
        4.5.1 合理膳食维持正常体重
        4.5.1. 1 低胆固醇(不超过300 mg/d)饮食
        4.5.1. 2 富含维生素饮食
        4.5.2 适当劳动和体育锻炼
        4.5.3
        4.5.4 规律生活节奏
        4.5.5 治疗相关疾病
    4.6 就医指导
5 心肌梗死
    5.1 病因
    5.2 症状
        5.2.1 先兆
        5.2.2 疼痛
        5.2.3 胃肠道症状
        5.2.4 其他
    5.3 诊断
    5.4 治疗
        5.4.1 急性期治疗
        5.4.1. 1 溶栓治疗
        5.4.1.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5.4.1.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5.4.2 恢复期处理
        5.4.2. 1 硝酸酯制药
        5.4.2. 2 β受体阻滞药
        5.4.2.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5.4.2. 4 抗血小板药
        5.4.2. 5 他汀类降脂药
    5.5 预防
    5.6 就医指导
6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6.1 病因
        6.1.1 基本病因
        6.1.1. 1 原发性心肌损害
        6.1.1. 2 心脏负荷过重
        6.1.2 诱因
    6.2 症状
        6.2.1 左心衰
        6.2.1. 1 呼吸困难
        6.2.1. 2
        6.2.1. 3 头昏、疲倦、心悸
        6.2.1. 4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6.2.2 右心衰
        6.2.3 全心衰竭
    6.3 诊断
    6.4 治疗
        6.4.1 病因治疗
        6.4.1. 1 基础病因治疗
        6.4.1. 2 诱因治疗
        6.4.1. 3 改善生活方式
        6.4.2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6.4.3 急性左心衰治疗
        6.4.4 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
        6.4.5 心衰治疗注意事项
    6.5 预防
        6.5.1 防止初始的心肌损伤
        6.5.2 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
        6.5.3 防止心肌损伤后恶化
    6.6 就医指导

(4)不同降压药对绝经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网状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对象
        1.1.2 干预措施
        1.1.3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的提取及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 间接比较网状荟萃分析的统计效能及样本量估算
    2.4 网状荟萃分析
        2.4.1 网状关系图
        2.4.2 不一致性检验
        2.4.3 降压药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
        2.4.4 小样本效应估计
3 讨 论
本主题国内外已有的结论
本文特色与见解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CE抑制肽作用机理及制备来源
    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1.2 高血压产生机制
    1.3 ACE及其抑制肽的相互作用
    1.4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制备
2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2.1 二维定量构效方法
    2.2 三维定量构效方法
    2.3 高维定量构效方法
3 ACE抑制肽定量构效研究进展
4 展望

(6)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
    2.2 数据预处理
        2.2.1 重复值处理
        2.2.2 异常值处理
        2.2.3 标准化处理
    2.3 FAERS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2.4 信号监测方法
        2.4.1 报告比值比法
        2.4.2 比例报告比值比法
        2.4.3 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
    2.5 性别差异性不良反应信号分析法
    2.6 不良反应信号分类法
第三章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
    3.1 一般结果
        3.1.1 呈报年份分布
        3.1.2 性别分布
        3.1.3 年龄分布
        3.1.4 临床结局分布
    3.2 ACEI类药品ADR信号挖掘结果
        3.2.1 各ACEI类药品ADR信号频数分布
        3.2.2 ACEI类药品-SOC分类热点图
        3.2.3 ACEI类药品重点系统ADR信号分析
    3.3 ACEI类药品性别差异ADR信号挖掘结果
    3.4 ACEI类药品联合用药挖掘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ADR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4.2 性别差异性ADR挖掘结果讨论
    4.3 联合用药结果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降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发酵与酶解法处理马乳酪蛋白制备ACE抑制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血压与ACE抑制肽
        1.1.1 高血压概述
        1.1.2 ACE抑制肽
    1.2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概述
        1.2.1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来源
        1.2.2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制备方法
    1.3 马乳及研究现状
        1.3.1 马乳的营养价值与特性
        1.3.2 马乳及酸马奶的功能性作用
    1.4 发酵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
        1.4.1 鉴定方法
        1.4.2 分布和多样性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发酵马乳酪蛋白产ACE抑制肽菌株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剂配置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马乳酪蛋白的提取
        2.2.2 马乳乳酪蛋白和清蛋白的蛋白质浓度测定
        2.2.3 马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模拟胃肠道消化
        2.2.4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2.2.5 霉菌的分离纯化
        2.2.6 高产ACE抑制肽菌株的筛选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8 生长曲线的绘制
        2.2.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制备
        2.2.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力测定
        2.2.11 ACE抑制率的测定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质标准曲线
        2.3.2 马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模拟胃肠消化后产物的ACE抑制率
        2.3.3 霉菌和酵母菌的分离
        2.3.4 高产ACE抑制肽菌株的筛选
        2.3.5 系统发育分析
        2.3.6 KU530菌株的生长特征
    2.4 讨论与总结
第3章 酶解马乳酪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解马乳酪蛋白最佳用酶的选择
        3.2.2 蛋白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3.2.3 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3.2.4 ACE抑制率的测定
        3.2.5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马乳酪蛋白最佳用酶的选择
        3.3.2 胰蛋白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马乳酪蛋白制备ACE抑制肽及其分离纯化与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发酵与蛋白酶水解组合制备ACE抑制肽
        4.2.2 发酵与蛋白酶水解组合产物的超滤分离
        4.2.3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分离纯化
        4.2.4 半制备RP-HPLC分离纯化ACE抑制肽
        4.2.5 MALDI/TOF-TOF-MS/MS鉴定ACE抑制肽
        4.2.6 模拟分子对接
        4.2.7 ACE抑制率的测定
        4.2.8 IC_(50)值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发酵与蛋白酶水解组合产物的ACE抑制活性
        4.3.2 超滤分离结果
        4.3.3 葡聚糖凝胶色谱分离结果
        4.3.4 半制备RP-HPLC分离结果
        4.3.5 MALDI/TOF-TOF-MS/MS鉴定结果
        4.3.6 分子对接结果
    4.4 讨论与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8)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既往研究和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用药分组依据
    4. 研究终点
    5. 数据采集和变量定义
    6. 数据分析
    7. 研究伦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选情况
    2. 患者特征分析
    3.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4.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 药效分析: β受体阻滞剂
    6. 药效分析: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1. 主要结果
    2. 患者特征、治疗现状和临床预后
    3. 药效分析
    4. 临床建议
    5. 研究优势
    6. 研究局限性
    7. 研究结论
总结
论文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起源、现状和展望
    综述引言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历史沿革
        1. 射血分数降低是早期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 实用出发
        2.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入选临床试验: 弥补空白
        3. 射血分数分型的界值: 标准统一
    第二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现况
        2. 病理生理机制
        3. 临床基线特征
        4. 临床预后
        5. 治疗证据
        6. 争议和挑战
    第三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展望
        1. 特征谱和表型分类研究
        2. 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
        3. 真实世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发酵驼乳中ACE和DPP-Ⅳ抑制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发酵驼乳及其研究现状
        1.1.1 驼乳概述
        1.1.2 传统酸驼乳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
        1.1.3 发酵驼乳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1.4 酸驼乳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2 生物活性肽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1.2.1 生物活性肽的概述
        1.2.2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2.3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2.4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1.2.5 生物活性肽的鉴定
    1.3 二肽基肽酶Ⅳ与糖尿病
        1.3.1 糖尿病概述
        1.3.2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1.3.3 二肽基肽酶Ⅳ与胰高血糖素样肽
        1.3.4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1.4 血管紧张素(ACE)与高血压
        1.4.1 高血压概述
        1.4.2 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1.4.3 血管紧张素与血管紧张素1 与缓激肽
        1.4.4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活性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样品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培养基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驼乳发酵
        2.2.3 发酵乳p H的测定和提取液的制备
        2.2.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5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2.2.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制备与酶活测定
        2.2.7 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2.2.8 DPP-Ⅳ抑制活性的测定
        2.2.9 蛋白水解能力的测定
        2.2.10 酸度的测定
        2.2.11 菌株的鉴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驼乳发酵菌株的初筛
        2.4.2 乳酸菌-酵母菌的共发酵与活性筛选
        2.4.3 活性菌株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5 讨论与总结
第3章 乳酸菌和酵母菌共发酵驼乳产ACE和DPP-Ⅳ抑制肽的条件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培养基配方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3.2.2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3 发酵过程中代谢物的测定
        3.2.4 发酵产物的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3.2.5 SDS-PAGE分析发酵产物的组成
        3.2.6 RP-HPLC分析发酵产物组成
        3.2.7 ACE抑制率的测定
        3.2.8 DPP-Ⅳ抑制率的测定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发酵条件对DPP-Ⅳ和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最优条件下共发酵与单菌发酵的比较分析
        3.3.4 发酵的组成及抑制活性分析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ACE与DPP-Ⅳ抑制肽的分离、鉴定及合成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
        4.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截留超滤膜分离ACE、DPP-Ⅳ抑制肽
        4.2.2 AKTA葡聚糖G-10凝胶色谱分离ACE、DPP-Ⅳ抑制肽
        4.2.3 半制备RP-HPLC纯化ACE、DPP-Ⅳ抑制肽
        4.2.4 ACE、DPP-Ⅳ抑制活性测定
        4.2.5 LC-MSMS鉴定ACE和 DPP-Ⅳ抑制肽
        4.2.6 多肽的抑制活性预测
        4.2.7 ACE、DPP-Ⅳ抑制肽的合成
        4.2.8 ACE、DPP-Ⅳ抑制肽的活性测定
        4.2.9 ACE、DPP-Ⅳ抑制肽的抑制动力学测定
        4.2.10 分子对接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截留超滤膜分离样品的肽谱及半抑制浓度
        4.4.2 葡聚糖G-10凝胶色谱分离及活性
        4.4.3 半制备RP-HPLC纯化ACE抑制肽
        4.4.4 半制备RP-HPLC纯化DPP-Ⅳ抑制肽
        4.4.5 ACE肽序列鉴定及活性预测
        4.4.6 DPP-Ⅳ抑制肽序列鉴定及活性预测
        4.4.7 ACE抑制肽的抑制活性及抑制动力学
        4.4.8 分子对接分析ACE抑制肽的作用位点及方式
        4.4.9 DPP-Ⅳ抑制肽的抑制活性及抑制动力学
        4.4.10 分子对接分析DPP-Ⅳ抑制肽的作用位点及方式
    4.5 讨论与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啤酒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肽的筛选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啤酒概述
        1.1.1 啤酒制造工艺
        1.1.2 啤酒营养成分
        1.1.3 研究现状
    1.2 高血压合并高血糖
        1.2.1 高血压定义和分类
        1.2.2 糖尿病定义和分类
        1.2.3 高血压合并高血糖定义、危害及现状
        1.2.4 高血压糖尿病原因及治疗方式
    1.3 食源性多肽概述
        1.3.1 降血压肽
        1.3.2 降血糖肽
        1.3.3 酿造酒多肽研究进展
        1.3.4 食源性多肽筛选方法
    1.4 多肽虚拟筛选
        1.4.1 ADMET
        1.4.2 分子对接
        1.4.3 多肽虚拟筛选应用现状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种类啤酒肽段定性解析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啤酒前处理
        2.3.2 多肽组成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总离子流图比较
        2.5.2 多肽组成分析
        2.5.3 主成分分析
        2.5.4 肽段数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E抑制及DPP-Ⅳ抑制肽的虚拟筛选
    3.1 实验方法
        3.1.1 生物活性预测
        3.1.2 ADMET性质
        3.1.3 分子对接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白啤抑制肽的虚拟筛选
        3.2.2 黑啤抑制肽的虚拟筛选
        3.2.3 纯生抑制肽的虚拟筛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E抑制及DPP-Ⅳ抑制肽的分子对接及活性验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ACE抑制肽抑制活性验证
        4.2.2 DPP-Ⅳ抑制肽抑制活性验证
        4.2.3 分子对接结构研究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抑制活性分析
        4.4.2 分子对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药抗高血压之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 秦梦云,杨威,吕媛媛,张明高,韩红彦.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2(02)
  • [2]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J]. 朱政,付常喜,马文超,马刚,彭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4)
  • [3]心血管疾病述要[J]. 吴钟琪.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10)
  • [4]不同降压药对绝经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网状荟萃分析[J]. 丁虹,张翔,张小卫,袁若雯,寇城坤,李宁荫,余静.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08)
  •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杨琦,杨许花,杨雪妍,杨扬,马烨杰,程子天,高丹丹. 中国酿造, 2021(06)
  • [6]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D]. 谈军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发酵与酶解法处理马乳酪蛋白制备ACE抑制肽[D]. 高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8]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D]. 王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发酵驼乳中ACE和DPP-Ⅳ抑制肽的研究[D]. 唐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10]啤酒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肽的筛选及活性研究[D]. 田文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