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通过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情况下添加复合植物多糖,研究其对肉鸭的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并探索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生长性能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开发肉鸭用新型绿色添加剂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选用体重、健康状态相近的23日龄樱桃谷肉鸭4万只,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Con)和复合植物多糖处理组(CP),每个处理组2万只,采用笼养的饲喂模式。所有试验动物均处于相似的环境参数可控的饲养环境中,自由采食。多糖处理组自23天一直到出栏连续14天饮水补充400mg/kg的复合植物多糖;对照组则正常饲喂饮水。连续处理14天后,检测两个处理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分别采集两组肉鸭的粪样和饲料样通过内源指示剂法(盐酸不溶灰分)来测定并计算两组肉鸭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并于第15天(肉鸭37日龄时),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10只肉鸭进行屠宰,摘取肝脏、脾脏、腹脂进行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腹脂沉积率及测定肝脏抗氧化性能,并采集血液、回肠及盲肠内容物来对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发育形态、盲肠微生物组和代谢组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本试验所用复合植物多糖包含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w:w=1:1)两种成分,其中甜叶菊多糖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90.94%)、鼠李糖(6.57%)和木糖(1.32%),分子量为1.209×106 k Da;苜蓿多糖的主要成分为半乳糖醛酸(57.13%)、葡萄糖(16.46%)、葡萄糖醛酸(11.36%)、阿拉伯糖(6.25%)、半乳糖(3.66%),分子量为3.30×106 Da。且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均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持油力。2.复合植物多糖提高了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多糖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为224.00g/d和228.50g/d,差异显着(P<0.01),料重比分别为1.76和1.82,差异显着(P<0.05)。在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方面,多糖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3.复合植物多糖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肝脏抗氧化性能。多糖组和对照组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59U/mgprot和2.73U/mgprot,CAT活力分别为42.24U/mgprot和37.61U/mgprot,差异均极显着(P<0.01)。4.复合植物多糖可降低樱桃谷肉鸭的腹脂沉积率,并改善其脂质代谢。多糖组的腹脂沉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多糖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复合植物多糖可改善樱桃谷肉鸭的免疫机能。多糖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Ig A)的含量分别为1.40mg/m L和1.09mg/m L,免疫球蛋白G(Ig G)的含量分别为4.81mg/m L和2.72mg/m L,差异均极显着(P<0.01)。6.复合植物多糖可改善樱桃谷肉鸭的回肠组织形态。多糖组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多糖组的回肠隐窝深度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7.肠道微生物组分析结果表明:在属(genus)水平上,添加复合植物多糖提高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这两个菌与生产性能、消化率、肝脏抗氧化、免疫球蛋白G指标呈正相关,与腹脂沉积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8.盲结肠内容物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饲喂复合植物多糖的肉鸭,显着提高了吡哆醛(Pyridoxal)、烟酸核糖苷(Nicotinate ribonucleoside)、吡哆胺(Pyridoxamine)、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2-Isobutyl-3-methoxypyrazine)、2-(甲酰氨基)苯甲酸(2-(Formylamino)Benzoic Acid)、L-酵母氨酸(L-Saccharopine)、4-羟基维甲酸(4-Hydroxyretinoic Acid)、5,6-二羟基吲哚-2-羧酸(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烟酰胺(Nicotinamide)的水平,这些代谢物被富集到不同的代谢通路,包括维生素B6的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亚油酸和赖氨酸的代谢、苯丙氨酸的代谢、色氨酸的代谢等代谢通路,均显着上调。上调的代谢物与生产性能、消化率、肝脏抗氧化、免疫球蛋白G指标呈正相关,与腹脂沉积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植物多糖显着提高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ceae)的丰度,并上调了与生长性能相关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维生素B6,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及部分必需氨基酸等代谢通路,由此提高了肉鸭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
李玉帅,周岩,赵晓登,陈腾达,蒋佳琦,魏琦超,曹路遥[2](2020)在《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在饲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苜蓿是分布最广泛的栽培牧草之一,其含有叶蛋白、多糖、黄酮类化合物、膳食纤维等生物活性成分,在生物制药、食品保健和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多糖是苜蓿中重要的药理及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生物活性,是一种优良的饲料添加剂。文章综述了苜蓿多糖的提取技术及工艺优化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苜蓿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李泽民[3](2020)在《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多糖具有抗炎、抗菌作用,然而,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沙门氏菌是一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也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食源性病原体。本试验以感染沙门氏菌的肉鸡为模型,研究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的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试验使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牧场提供的紫花苜蓿,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苜蓿多糖。饲养试验采用双因素实验设计,选用240只1日龄的白羽肉鸡(混合性别),将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基础饲粮),CON+SA组(基础饲粮,感染沙门氏菌),APS组(基础饲粮+500 mg/kg苜蓿多糖),APS+SA组(基础饲粮+500 mg/kg苜蓿多糖,感染沙门氏菌)。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和饮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的紫花苜蓿多糖,是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2.02:6.25:3.66:16.46:2.36:0.77:57.13:11.36,分子量为3.30×106 Da。(2)在42天的生长期内,添加苜蓿多糖的两组显着增加了(P<0.05)肠道免疫球蛋白G和A水平。(3)在21天和42天,APS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显着大于CON组(P<0.05),APS+SA组的隐窝深度显着小于CON+SA组,这些变化显着增加(P<0.05)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比率。在42天,添加苜蓿多糖的两组肠道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MUC-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4)在14、21和42天的时候,CON组的平均分类操作单元(OUT)数量分别为325、405和647;APS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309、456和434;CON+SA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361、482和431;APS+SA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419、408和699。在14天和42天时,APS+SA组的OUT数量显着大于APS组(P<0.05),可以看出,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会增加受沙门氏菌感染的肉鸡盲肠内OTU数量。(5)在门水平上,不同日龄肉鸡的盲肠微生物均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拟杆菌门的丰度持续增加,而厚壁菌门的丰度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持续降低。(6)Odoribacter和Bacteroides是肉鸡盲肠菌群中,与肉鸡体重直接相关的核心微生物。综上所述,无论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感染,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均可通过调节肠粘膜的形态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善肉鸡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沙门氏菌感染增加了肉鸡肠道菌群中兼性厌氧细菌或潜在病原体的数量,而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促进了有益细菌的增殖。苜蓿多糖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增强肉鸡的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促进肉鸡快速生长。
洪日[4](2019)在《紫花苜蓿多糖的分离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糖是紫花苜蓿重要活性成分之一。本论文主要通过响应面试验来优化碱法提取苜蓿多糖的工艺条件,以DPPH清除率为指标,采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碱法提取的苜蓿粗多糖进行纯化,并构建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来鉴定苜蓿多糖的降血糖活性组分。1.将紫花苜蓿进行粉碎,通过除色素、除蛋白等预处理后运用碱法提取苜蓿多糖。使用DPPH初步检测苜蓿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为80.6%,采用响应面试验对碱法提取苜蓿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苜蓿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81.3℃,提取时间为2.12h,酶含量为2.03%,碱浓度为10.11%,此条件下苜蓿多糖的得率为19.7%。2.通过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对苜蓿多糖进行洗脱后得到3个组分,分别为APS-I、APS-II、APS-III,通过Sephadex G-100对APS-II洗脱后均得到单一组分的峰,表明其组分均较为单一。APS-II分子量为8736,单糖组成为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鼠李糖,摩尔比为0.279:0.351:0.305:0.031:0.031。3.使用3T3-L1脂肪细胞构建胰岛素抵抗模型,对苜蓿多糖进行体外降血糖活性的检测,三个组分中APS-II抗氧化活性最高,为88.2%,且APS-II组分的降糖效果最好,与二甲双胍在0.4mg/m L浓度下降糖效果无显着差异。
施伟梅,张颖豪,邓龙华,王君阳[5](2019)在《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提取紫花苜蓿多糖的工艺优化》文中指出采用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提取紫花苜蓿多糖,并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设计试验优化该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提取紫花苜蓿多糖的最佳条件为冻结时间20 min、冻融循环7次、超声时间43 min、超声温度70℃,在此条件下,紫花苜蓿多糖提取量可达8.216 (mg/g)。该法相比于单一的超声波法和超低温冻融法可大大提高紫花苜蓿多糖的提取效率,操作简单,且稳定可靠,可适用于紫花苜蓿多糖的提取。
解玉怀[6](2019)在《苜蓿多糖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苜蓿多糖(Alfalfa polysaccharides,APS)是一种天然活性植物多糖,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APS具有改善畜禽生长、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等作用,而其免疫调控活性及其机制尚不清楚。为进一步揭示APS的免疫功能及其机制,本课题通过体内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在小鼠及保育猪上研究了APS是否具有免疫调控活性;体外试验,构建APS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RAW 264.7巨噬细胞的培养模型,探索APS免疫调控的内在作用机制。1.苜蓿多糖粗提物的纯化、化学组分及单糖构成分析本研究在试验室APS水煮醇沉提取工艺基础上,设计透析工艺剔除小分子杂质以获得纯度较高的APS。化学组分检测结果表明,纯化后APS总糖含量90.04%、黄酮0.78%、皂甙1.77%、蛋白1.92%、水分3.03%、灰分2.47%。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APS主要由8种单糖组成即: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其分子摩尔比为1:3.09:1.81:8.20:1.21:1.42:28.5:5.71。2.APS对小鼠机体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天分别灌服低、中、高剂量的APS(200、400、800 mg/kg体重),空白对照组灌服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小鼠生长状况良好,灌服中、高剂量APS提高小鼠ADG(P<0.05),促进生长。中、高剂量APS显着提高小鼠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P<0.05),并随APS剂量升高呈一次(P<0.01)与二次(P<0.05)升高;高剂量APS显着改善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APS通过提高器官SOD(P<0.001)以及GSH-Px(P<0.05)活性,降低心脏和肝脏MDA水平(P<0.05),表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活性。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APS能够显着提高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和绒腺比(P<0.01),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1),改善肠道健康。3.APS对保育猪脾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本试验旨在初步研究不同水平APS对猪脾脏淋巴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试验选取24头体况相似、健康的三元杂交保育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含不同水平APS(300、500和800 mg/kg),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前采集血液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试验结束后,无菌采取脾脏组织,分离淋巴细胞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及IgM分泌水平。结果显示,500和800 mg/kg APS显着提高脾脏器官指数(P<0.05)及淋巴细胞IgM分泌水平(P<0.05);各APS处理组脾脏淋巴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APS对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为探索APS的免疫调控机制,课题首先构建小鼠T、B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以确定APS对淋巴细胞是否存在免疫调控活性。试验用不同浓度APS(5-30μg/mL)培养T、B淋巴细胞,并设置阳性对照Con A(5μg/mL,T细胞)和LPS(10μg/mL,B细胞),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因子或IgM分泌水平。结果表明,各浓度APS对T、B细胞均无细胞毒性;Con A处理提高T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因子L-2,IL-4和IFN-γ及其基因表达水平(P<0.01);而不同梯度APS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APS与LPS培养的B细胞,其增殖活性均显着提高(P<0.01),且10μg/mL的APS促增殖效果最好;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检测IgM分泌水平发现在10μg/mL的APS处理下,IgM分泌水平显着提高(P<0.01),这说明APS可特异性激活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10μg/mL的APS为最适剂量,并用于后续研究。随后,试验探索APS激活B细胞的膜受体和上游信号通路。TLR4阻断试验结果显示,TLR4受体阻断组IgM水平显着低于未阻断组(P<0.01),证明TLR4为APS结合B细胞的主要膜受体;同时,在TLR4基因缺失小鼠上的试验验证了此结论。对TLR4-MyD88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分析结果说明,APS可显着提高TLR4、MyD88及IRAK1蛋白水平(P<0.05),且在第3 h表达量最高;然而,APS对TLR4-MyD88介导的信号通路上主要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不显着(P>0.05)。在APS激活B细胞下游信号通路试验中,通路阻断试验结果显示,分别单独阻断MAPK(p38、ERK1/2、JNK)与NF-κB通路时,IgM水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显着高于各通路均阻断的阴性对照组(P<0.01),证明MAPK与NF-κB通路均为APS激活B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同时,MAPK通路阻断组IgM分泌水平显着低于NF-κB阻断组;且p38通路阻断组IgM分泌水平最低(P<0.01),说明MAPK是主要信号通路,且p38是MAPK中主要通路。APS对MAPK与NF-κB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影响的结果说明,APS显着提高3 h后p38(P<0.01)总蛋白水平,显着提高3、6 h后p38、ER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P<0.01)。此外,APS孵育B细胞0.5、1、1.5 h时显着提高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P<0.01)。5.APS对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试验设置不同梯度APS(5-500μg/mL)与不同梯度(0.1-5μg/mL)阳性对照LPS培养RAW 264.7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确定APS对巨噬细胞的调控活性。结果显示,各浓度APS对巨噬细胞均无细胞毒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100μg/mL APS及各浓度LPS均显着提高RAW 264.7细胞增殖能力(P<0.01)。ELISA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PS与LPS均显着提高NO与TNF-α的分泌水平(P<0.01),50、100μg/mL APS显着提高IL-6含量(P<0.05)。同时,各浓度APS显着提高iNOS基因水平(P<0.01),50、100与200μg/mL的APS显着提高IL-6与TNF-α基因表达水平(P<0.05)。在探索APS激活RAW 264.7细胞内部信号通路的研究中,通路阻断试验结果显示,MAPK或NF-κB阻断剂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其TNF-α的分泌水平显着低于未阻断组(P<0.01),这表明MAPK与NF-κB均为APS激活RAW 264.7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同时,p38信号通路阻断组,其TNF-α分泌水平最低,这说明p38在MAPK信号通路中有着关键作用,此结果与APS激活B淋巴细胞的结果一致,证实APS通过MAPK与NF-κB信号通路激活免疫细胞活性的论断。此外,APS显着提高JNK、ERK总蛋白水平(P<0.05)与(P<0.01),且随APS剂量的增高呈剂量依赖性;50,100或200μg/mL的APS显着提高p-JNK与p-ERK表达水平(P<0.05)。50,100或200μg/mL的APS显着降低胞核中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说明APS能够活化NF-κB,荧光免疫结果显示50μg/mL的APS与0.1μg/mL的LPS均显着提高NF-κB水平,并促进其核转移进程。综上所述,本课题得出如下结论:透析可提高多糖的纯度,本试验纯化的APS纯度为90.04%,由8种单糖组成。功能研究得出,APS可通过改善机体抗氧化水平和肠道形态来增强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APS能够激活猪淋巴细胞活性。机制研究得出,APS特异性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RAW 264.7巨噬细胞,对T淋巴细胞无激活作用。TLR4被证明是APS激活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受体;MAPK与NF-κB是APS激活B细胞与RAW 264.7巨噬细胞的信号通路,且APS激活MAPK的磷酸化,提高NF-κB的核转移。因此,作为一种天然免疫调节剂APS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卞珺[7](2019)在《紫花苜蓿根部多糖的结构鉴定,硒化修饰和体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于苜蓿属,豆科植物,又名―牧草之王‖,是一种多年生牧草作物,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紫花苜蓿多糖(alfalfa polysaccharide)是从紫花苜蓿植株中提取出来的植物多糖。目前国内外对紫花苜蓿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茎叶部分,而对其地下部分的根部研究较少,为了全面地利用和开发苜蓿这一天然植物资源,本论文对紫花苜蓿根部的多糖进行纯化,结构修饰,并对其体外活性进行了研究。在本论文研究中,使用热水提取法对紫花苜蓿根部的粗多糖进行提取,通过对sevage法和酶+sevage法去蛋白的比较,发现使用酶+sevage法1次即可将多糖中蛋白质去除干净,接着通过DEAE-52色谱柱和Sephadex G-200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DAPS-1和DAPS-2,两者皆为棕黄色粉末。然后采用Na2SeO3/NHO3的条件对DAPS-2进行硒化结构修饰,得到Se-DAPS-2,硒含量为320μg/g。DAPS-1,DAPS-2和Se-DAPS-2(DAPSs)的化学结构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紫外光谱(UV)、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光谱(1H NMR和13CNMR)进行鉴定;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示差检测器(IR)和氨基柱(NH2)对苜蓿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APS-1分子量为10.0 KDa,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00:3.19:2.67:5.44:5.10。DAPS-2分子量为15.8KDa,由鼠李糖,木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21:1.49:3.49:3.11:2.73:1.00。而Se-DAPS-2相比于DAPS-2的分子量明显降低,由15.8KDa降低到11.0 KDa。Se-DAPS-2的FT-IR光谱和13C NMR光谱表明主要在Se-DAPS-2的C-6处发生了硒化反应。另外,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A)对DAPSs的表面形态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在苜蓿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中,与DAPS-1和DAPS-2相比,Se-DAPS-2具有更好的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活性的实验表明,DAPS-1和Se-DAPS-2有一定的抗HepG-2肿瘤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Se-DAPS-2的抗HepG-2肿瘤活性高于DAPS-1和DAPS-2。
刘学贵,丁晓丹,高品一,高一星,李丹琦[8](2018)在《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从微波辅助提取、超声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酸碱提取4个方面介绍了苜蓿多糖的提取方法;同时分析了苜蓿多糖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保肝脏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最后对苜蓿多糖应用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林祥,袁扬,杨叶梅,曾兵[9](2016)在《苜蓿多糖研究进展及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苜蓿多糖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力、降低血糖血脂、抗辐射等。本文分析了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以及其在养殖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综述了苜蓿多糖在养殖中的应用,探讨分析了苜蓿多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苜蓿多糖在养殖生产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
刘松[10](2016)在《苜蓿多糖的提取及其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研究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评价苜蓿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苜蓿多糖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首先结合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和工厂化生产实际条件确立了苜蓿多糖的工厂化提取工艺,并对苜蓿多糖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清除自由基能力评价试验对苜蓿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在饲粮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诱导建立蛋鸡氧化应激模型,并评价添加苜蓿多糖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1.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考察提取料液比、提取次数、脱脂与不脱脂、醇沉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及脱蛋白工艺中三氯乙酸溶液加入量对多糖损失的影响,确定苜蓿多糖实验室提取工艺。结合苜蓿多糖提取工艺实验室研究结果与工厂化生产实际条件,建立了一套适合工厂化提取的苜蓿多糖生产工艺。此工艺多糖提取率为9.35%,提取的苜蓿多糖组成成分为:水分8.78%,灰分23.17%,粗蛋白15.25%,多糖22.71%,黄酮3.32%,皂苷3.67%,未知成分23.1%。2.苜蓿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试验,评价苜蓿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苜蓿多糖具有体外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能力,且具有剂量效应。浓度为1.6 mg/mL时,苜蓿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0.83%;浓度为3 mg/mL时,苜蓿多糖的羟自由基清除率达62.77%,且浓度为0.5 mg/mL和1.0 mg/mL时,苜蓿多糖的羟自由基清除率高于Vc的羟自由基清除率。3.脂肪酸诱导蛋鸡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苜蓿多糖缓解氧化应激作用研究通过在饲粮中添加8%鱼油、豆油和椰子油,建立蛋鸡氧化应激模型。研究发现,日粮添加8%鱼油显着降低蛋鸡产蛋率、采食量,提高料蛋比;降低蛋壳颜色、蛋黄颜色,提高蛋形指数;降低血清GSH-Px、SOD活性和T-AO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提高血清MDA浓度和AST活性,导致蛋鸡氧化应激。日粮添加8%豆油显着降低蛋鸡产蛋率、采食量,提高料蛋比;降低蛋黄颜色,显着提高蛋形指数;显着降低血清GSH-Px、SOD、GR活性和T-AOC水平,导致蛋鸡氧化应激。日粮添加8%椰子油显着降低蛋鸡采食量,但只降低试验第4周产蛋率;降低蛋黄颜色,提高蛋形指数;降低血清GSH-Px、SOD、GR活性和T-AOC水平,提高血清MDA浓度和AST活性,导致蛋鸡氧化应激。通过在饲粮中添加4 000 mg/kg的苜蓿多糖,研究苜蓿多糖对蛋鸡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发现:添加4 000 mg/kg水平的苜蓿多糖缓解添加鱼油导致的料蛋比、血清AST活性、MDA浓度增加升高和血清GSH-Px活性、T-AOC水平降低;提高蛋壳厚度、血清GR活性和GSH浓度,降低血清UA浓度。添加4 000 mg/kg水平的苜蓿多糖缓解添加豆油导致的产蛋率、血清GSH-Px、GR活性、T-AOC水平降低和蛋形指数升高;提高血清GSH-Px活性、T-AOC水平和GSH浓度,降低血清AST浓度。添加4 000 mg/kg水平的苜蓿多糖缓解添加椰子油导致的的采食量、蛋黄颜色、血清GSH-Px、GR活性降低和MDA浓度升高;提高血清GSH-PX、GR活性、T-AOC水平和GSH浓度,降低血清UA浓度。结果表明,饲粮添加8%鱼油、豆油或椰子油可不同程度的导致蛋鸡氧化应激,降低生产性能和蛋品质。饲粮添加4 000 mg/kg苜蓿多糖可缓解蛋鸡氧化应激,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下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二、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多糖的简介 |
1.2 植物多糖的功能 |
1.2.1 降血糖作用 |
1.2.2 降血脂作用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抗肿瘤作用 |
1.2.5 改善肠道结构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
1.3 复合植物多糖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1 复合植物多糖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1.3.2 复合植物多糖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3 复合植物多糖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 复合植物多糖的市场前景 |
1.5 中国肉鸭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复合植物多糖 |
2.1.2 试验日粮 |
2.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复合植物多糖的组成与结构检测 |
2.3.2 复合植物多糖的体外理化性质检测 |
2.3.3 生产性能 |
2.3.4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2.3.5 免疫机能的测定 |
2.3.6 抗氧化性能检测 |
2.3.7 脂质代谢 |
2.3.8 回肠形态测定 |
2.3.9 盲肠中微生物菌群的测定与分析 |
2.3.10 盲肠中代谢组的测定与分析 |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植物多糖组成与结构分析 |
3.1.1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3.1.2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分子量 |
3.1.3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FT-IR近红外分析 |
3.2 复合植物多糖的体外理化性质检测 |
3.2.1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2.2 持油力的测定 |
3.3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6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血清中免疫指标的影响 |
3.7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8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3.9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回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3.10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
3.10.1 盲肠微生物区系概况 |
3.10.2 添加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盲肠微生物菌群分布的影响 |
3.10.3 添加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盲肠中差异菌群分析 |
3.10.4 盲肠中差异性微生物的LEFse分析 |
3.11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代谢组的影响 |
3.11.1 盲肠中代谢物概况 |
3.11.2 盲肠中被富集到的代谢通路 |
3.11.3 差异性代谢通路 |
3.12 生产性能-微生物组-代谢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复合植物多糖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
4.2 复合植物多糖体外理化性质分析 |
4.3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5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免疫机能的影响 |
4.6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7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4.8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回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4.9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
4.10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代谢组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在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多糖的提取技术及工艺优化 |
1.1 热水浸提法 |
1.2 酶解提取法 |
1.3 超滤提取法 |
1.4 超声波提取法 |
1.5 微波辅助提取法 |
2 苜蓿多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
2.1 苜蓿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
2.1.1 提高禽畜免疫调节作用 |
2.1.2 抗肿瘤作用 |
2.1.3 抗病毒作用 |
2.2 苜蓿多糖在禽畜饲料中的应用 |
3 结论 |
(3)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
1.2 植物多糖的纯化 |
1.3 植物多糖浓度的测定 |
1.4 植物多糖改善肠道健康 |
1.5 植物多糖调节肠道微生物 |
1.6 苜蓿多糖的介绍 |
1.6.1 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 |
1.6.2 苜蓿多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7 沙门氏菌基本概括 |
1.7.1 沙门氏菌的危害 |
1.7.2 沙门氏菌的定植 |
1.7.3 沙门氏菌的预防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苜蓿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含量测定 |
2.2.1 苜蓿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2.2.2 苜蓿多糖的浓度测定 |
2.3 苜蓿多糖的结构测定 |
2.3.1 苜蓿多糖单糖组分的测定 |
2.3.2 苜蓿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2.3.3 苜蓿多糖糖苷键的测定 |
2.4 试验设计及饲粮 |
2.5 饲养管理 |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6.1 生产性能 |
2.6.2 血液采集和测定 |
2.6.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多糖的含量和单糖组分 |
3.2 苜蓿多糖的分子量 |
3.3 苜蓿多糖的糖苷键 |
3.4 苜蓿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5 苜蓿多糖对肉鸡免疫状态的影响 |
3.5.1 苜蓿多糖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5.2 苜蓿多糖对肉鸡血清IgG和 IgA的影响 |
3.5.3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SIgG和 SIgA的影响 |
3.6 苜蓿多糖对肉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3.7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
3.7.1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组织学的影响 |
3.7.2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二胺氧化酶的影响 |
3.7.3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7.4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3.8 苜蓿多糖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3.8.1 肉鸡盲肠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研究 |
3.8.2 肉鸡盲肠菌群的特征 |
3.8.3 肉鸡盲肠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因丰度 |
3.8.4 与肉鸡体重相关的核心微生物 |
3.8.5 盲肠微生物与健康参数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苜蓿多糖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 |
4.2 苜蓿多糖的糖苷键 |
4.3 苜蓿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状态的影响 |
4.4 苜蓿多糖对肉鸡肠道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
4.5 苜蓿多糖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4.5.1 肉鸡盲肠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研究 |
4.5.2 肉鸡盲肠菌群的特征 |
4.5.3 肉鸡盲肠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因丰度 |
4.5.4 与肉鸡体重相关的核心微生物 |
5 总体结论 |
6 创新点 |
7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紫花苜蓿多糖的分离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多糖的简介 |
1.2 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
1.2.1 免疫调节功能 |
1.2.2 抗氧化功能 |
1.2.3 降脂功能 |
1.2.4 抗肿瘤作用 |
1.3 天然植物多糖降血糖研究进展 |
1.3.1 α-淀粉酶抑制剂降糖机理 |
1.3.2 天然产物α-淀粉酶抑制剂 |
1.3.3 植物多糖的应用 |
1.4 苜蓿多糖研究进展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紫花苜蓿多糖的提取和分离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紫花苜蓿预处理 |
2.3.2 热水浸提法提取苜蓿多糖 |
2.3.3 碱法提取苜蓿多糖 |
2.4 碱法提取苜蓿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2.4.1 提取温度对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4.2 提取时间对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4.3 碱浓度对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4.4 酶含量对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4.5 碱法提取苜蓿多糖的响应面试验 |
2.5 苜蓿多糖的测定 |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1 热水浸提法与碱法提取产率及溶解性的影响 |
2.6.2 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6.3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6.4 碱浓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6.5 酶含量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6.6 响应面分析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三章 苜蓿多糖的纯化及性质表征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原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苜蓿多糖脱色 |
3.2.2 苜蓿多糖除蛋白 |
3.2.3 苜蓿多糖的透析 |
3.2.4 离子交换柱层析 |
3.2.5 凝胶柱层析 |
3.2.6 苜蓿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3.2.7 苜蓿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
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3.1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3.3.2 对羟基自由基测定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 |
3.4.2 凝胶柱层析结果 |
3.4.3 苜蓿多糖分子量测定结果 |
3.4.4 苜蓿多糖抗氧化活性 |
3.4.5 对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 |
3.4.6 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苜蓿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溶液的配置 |
4.3.1.1 DMEM(H)完全培养液(10%FBS) |
4.3.1.2 细胞冻存液配置 |
4.3.1.3 胰岛素浓储液配置 |
4.3.1.4 地塞米松(DEX)浓储液的配置 |
4.3.1.53 -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浓储液配置 |
4.3.1.6 诱导分化培养液一的配置 |
4.3.1.7 诱导分化培养液二的配置 |
4.3.1.8 油红O浓储液的配置 |
4.3.1.9 油红O工作液的配置 |
4.3.1.10 含苜蓿多糖的DMEM(H)完全培养液的配置 |
4.3.1.11 含二甲双胍的DMEM(H)完全培养液的配置 |
4.3.1.12 MTT溶液的配置 |
4.3.2 3T3-L1前脂肪细胞的预处理 |
4.3.3 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
4.3.4 油红O染色 |
4.3.5 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
4.3.6 MTT试验 |
4.3.7 苜蓿多糖降糖活性组分的筛选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细胞诱导分化结果 |
4.4.2 油红O染色结果 |
4.4.3 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
4.4.4 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维持情况 |
4.4.5 MTT检测结果与分析 |
4.4.6 苜蓿多糖降糖活性组分的筛选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提取紫花苜蓿多糖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3.2 紫花苜蓿粉多糖的提取 |
1.3.2. 1 超声波法 |
1.3.2. 2 超低温冻融法 |
1.3.2. 3 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 |
1.3.3 紫花苜蓿多糖含量的测定 |
1.4 试验设计 |
1.4.1 单因素试验 |
1.4.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4.3 对比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冻结时间对紫花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1.2 冻融循环次数对紫花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1.3 超声时间对紫花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1.4 超声温度对紫花苜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2.2.1 响应面试验结果和方差分析 |
2.2.2 最佳工艺条件的优化及验证 |
2.3 方法比较 |
3 结论 |
(6)苜蓿多糖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多糖的生物化学结构 |
1.2 植物多糖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
1.2.1 促生长作用及其机理 |
1.2.2 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 |
1.2.3 对消化道形态发育影响及其机理 |
1.2.4 对消化道内环境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其机理 |
1.2.5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 |
1.2.6 其他生理功能 |
1.3 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3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
2.3.1 主要试剂 |
2.3.2 主要抗体 |
2.3.3 主要耗材 |
2.3.4 仪器设备 |
2.3.5 溶液配制 |
2.3.5.1 细胞用液配制 |
2.3.5.2 Western Blot用液配制 |
2.4 试验设计 |
2.4.1 苜蓿多糖(APS)粗提物的纯化、化学组分检测及单糖组成研究 |
2.4.2 APS对小鼠机体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调控 |
2.4.3 APS对保育猪脾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
2.4.4 APS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2.4.5 APS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2.4.5.1 APS对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IgM分泌的调控 |
2.4.5.2 APS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膜受体的探索 |
2.4.5.3 APS对TLR4介导的上游信号通路的调控 |
2.4.5.4 APS对激活B淋巴细胞下游信号通路的探索 |
2.4.5.5 APS对B淋巴细胞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 |
2.4.6 APS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2.4.6.1 APS对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的调控 |
2.4.6.2 APS对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内部信号通路的探索 |
2.4.6.3 APS对RAW264.7巨噬细胞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 |
2.5 试验方法 |
2.5.1 细胞培养 |
2.5.1.1 猪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培养 |
2.5.1.2 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 |
2.5.1.3 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分离培养 |
2.5.1.4 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系 |
2.5.2 苜蓿多糖粗提品的纯化 |
2.5.2.1 透析袋前处理 |
2.5.2.2 粗多糖的纯化 |
2.5.3 离子色谱分析APS的单糖组分 |
2.5.4 肠道组织学检查 |
2.5.5 MTT细胞增殖试验 |
2.5.6 QHS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 |
2.5.7 膜受体与内部通路阻断试验 |
2.5.8 RNA提取与反转录 |
2.5.9 荧光定量PCR |
2.5.10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
2.5.11 细胞免疫荧光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多糖(APS)粗提物的化学组分及单糖组成 |
3.1.1 APS的化学组分 |
3.1.2 APS的单糖组成 |
3.2 APS改善小鼠机体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功能 |
3.2.1 APS调控小鼠生长性能 |
3.2.2 APS对小鼠血液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3 APS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调控 |
3.2.4 APS对小鼠器官抗氧化水平的调控 |
3.2.5 APS改善小鼠肠道形态 |
3.3 APS对保育猪脾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
3.3.1 日粮添加APS对猪脾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2 日粮添加APS激活猪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 |
3.3.3 日粮添加APS激活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 |
3.3.4 日粮添加APS提高猪脾脏淋巴细胞IgM分泌 |
3.4 APS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3.4.1 APS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4.2 APS对小鼠T淋巴细胞IL-2,IL-4和IFN-γ分泌水平及其基因表达的调控 |
3.5 APS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3.5.1 APS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
3.5.2 APS提高小鼠B淋巴细胞IgM分泌水平 |
3.5.3 APS对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细胞膜受体的探索 |
3.5.4 APS在蛋白水平激活B细胞TLR4介导的上游信号通路 |
3.5.4.1 APS对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关键元件基因表达的调控 |
3.5.4.2 APS对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关键元件蛋白表达的调控 |
3.5.5 APS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下游信号通路试验的研究 |
3.5.5.1 APS通过MAPK与 NF- κB信号通路激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 |
3.5.5.2 APS激活B淋巴细胞MAPK信号通路主要元件的蛋白表达 |
3.5.5.3 APS激活B淋巴细胞NF-κB的核转移 |
3.6 APS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3.6.1 A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活性 |
3.6.2 APS对RAW264.7巨噬细胞NO、IL-6与TNF-α分泌的调控 |
3.6.3 APS对RAW264.7巨噬细胞i NOS、IL-6与TNF-α基因表达的调控 |
3.6.4 A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内部信号通路的探索 |
3.6.4.1 APS通过MAPK与 NF-κB信号通路激活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 |
3.6.4.2 A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MAPK信号通路 |
3.6.4.3 A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 |
4 讨论 |
4.1 粗多糖的化学组分及单糖组成 |
4.2 APS改善小鼠机体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 |
4.2.1 APS调控小鼠生长性能 |
4.2.2 APS改善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 |
4.2.3 APS改善小鼠器官抗氧化水平 |
4.2.4 APS改善小鼠肠道健康 |
4.3 APS激活保育猪脾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4.4 APS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及机制研究 |
4.4.1 APS对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调控 |
4.4.2 APS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细胞膜受体的研究分析 |
4.4.3 APS在蛋白水平调控B细胞TLR4介导的上游信号通路 |
4.4.4 APS激活小鼠B淋巴细胞MAPK与 NF-κB信号通路 |
4.5 APS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及机制研究 |
4.5.1 A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活性 |
4.5.2 APS调控RAW264.7巨噬细胞NO、IL-6与TNF-α分泌及基因表达 |
4.5.3 APS通过MAPK与 NF-κB信号通路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 |
4.5.4 APS调控RAW264.7巨噬细胞MAPK/NF-κB信号通路 |
5 结论及创新点 |
5.1 总体结论 |
5.2 创新点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紫花苜蓿根部多糖的结构鉴定,硒化修饰和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苜蓿多糖的结构分析 |
1.1.2 苜蓿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 硒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硒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 |
1.2.2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创新性评价 |
第二章 紫花苜蓿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工艺流程图 |
2.3 热水提取法提取粗多糖 |
2.4 粗多糖含量的初步分析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
2.5 紫花苜蓿多糖的去蛋白与脱色 |
2.5.1 sevage法与酶解法去蛋白联用次数 |
2.5.2 酶解法与酶解法+sevage法去蛋白的比较 |
2.5.3 紫花苜蓿多糖的脱色 |
2.6 紫花苜蓿多糖的柱层析纯化 |
2.6.1 紫花苜蓿多糖的DEAE-52 纤维素柱层析 |
2.6.2 苜蓿多糖的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 |
2.7 DAPS-1和DAPS-2 纯度的测定 |
2.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8.1 热水提取法提取粗多糖 |
2.8.2 sevage法与酶解法去蛋白联用次数 |
2.8.3 sevage法与酶解法+sevage法去蛋白的比较 |
2.8.4 紫花苜蓿多糖的脱色 |
2.8.5 紫花苜蓿多糖的柱层析纯化 |
2.8.6 DAPS-1和DAPS-2 纯度的测定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花苜蓿多糖的硒化结构修饰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3.2 DAPS-2 的硒化修饰 |
3.3 Se-DAPS-2 的消解与还原 |
3.4 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检测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DAPS-2 的硒化修饰 |
3.5.2 Se-DAPS-2 的消解与还原: |
3.5.3 Se-DAPS-2 硒含量的测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花苜蓿多糖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DAPS-1、DAPS-2和Se-DAPS-2 的相对分子量 |
4.2.1 溶液的制备 |
4.2.2 色谱条件 |
4.3 DAPS-1和DAPS-2 的单糖组成 |
4.3.1 样品水解 |
4.3.2 混标配制 |
4.3.3 色谱条件 |
4.4 DAPS-1、DAPS-2和Se-DAPS-2 的红外光谱分析 |
4.5 DAPS-1、DAPS-2和Se-DAPS-2 的核磁光谱分析 |
4.6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扫描电镜 |
4.7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热重分析 |
4.8 结果与讨论 |
4.8.1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相对分子量 |
4.8.2 DAPS-1 和DAPS-2 的单糖组成 |
4.8.3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红外光谱分析 |
4.8.4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核磁光谱分析 |
4.8.5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扫描电镜(SEM) |
4.8.6 DAPS-1、DAPS-2 和Se-DAPS-2 的热重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紫花苜蓿多糖的体外活性比较 |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体外抗氧化实验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5.2.2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
5.3 体外抗肿瘤实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5.4.2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
5.4.3 体外抗肿瘤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方法 |
1.1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3 酶辅助提取法 |
1.4 酸碱提取法 |
2 苜蓿多糖的生物活性 |
2.1 抗氧化活性 |
2.2 抗肿瘤活性 |
2.3 抗炎活性 |
2.4 保肝脏活性 |
2.5 免疫调节活性 |
3 展望 |
(9)苜蓿多糖研究进展及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苜蓿和苜草素 |
1.2 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1.3 苜蓿多糖的生物学作用 |
2 苜蓿多糖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
2.1 苜蓿多糖对动物消化代谢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苜蓿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
2.3 苜蓿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
3 苜蓿多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展望 |
(10)苜蓿多糖的提取及其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多糖简介 |
1.2 多糖提取方法 |
1.2.1 多糖提取方法 |
1.3 多糖抗氧化活性评价 |
1.3.1 多糖抗氧化活性体外评价 |
1.3.2 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苜蓿多糖实验室提取工艺研究 |
2.2.2 苜蓿多糖工厂化提取工艺研究 |
2.2.3 苜蓿多糖组成成分测定 |
2.3 试验结果 |
2.3.1 苜蓿多糖实验室提取工艺 |
2.3.2 苜蓿多糖工厂化提取工艺 |
2.3.3 苜蓿多糖的组成成分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苜蓿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苜蓿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评价 |
3.2.2 苜蓿多糖清除羟自由基活性评价 |
3.3 试验结果 |
3.3.1 苜蓿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3.3.2 苜蓿多糖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脂肪酸诱导蛋鸡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苜蓿多糖缓解氧化应激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1.3 采样指标及测定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脂肪酸诱导蛋鸡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4.2.2 苜蓿多糖缓解蛋鸡氧化应激作用研究 |
4.3 讨论 |
4.3.1 脂肪酸诱导蛋鸡氧化应激模型 |
4.3.2 苜蓿多糖缓解蛋鸡氧化应激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D]. 李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在饲料中的应用[J]. 李玉帅,周岩,赵晓登,陈腾达,蒋佳琦,魏琦超,曹路遥. 饲料研究, 2020(08)
- [3]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研究[D]. 李泽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紫花苜蓿多糖的分离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 洪日.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超声波-超低温冻融法提取紫花苜蓿多糖的工艺优化[J]. 施伟梅,张颖豪,邓龙华,王君阳. 粮食与油脂, 2019(04)
- [6]苜蓿多糖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解玉怀.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紫花苜蓿根部多糖的结构鉴定,硒化修饰和体外活性研究[D]. 卞珺.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8]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J]. 刘学贵,丁晓丹,高品一,高一星,李丹琦. 宁夏农林科技, 2018(05)
- [9]苜蓿多糖研究进展及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J]. 李林祥,袁扬,杨叶梅,曾兵. 草业与畜牧, 2016(04)
- [10]苜蓿多糖的提取及其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刘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