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传统间歇工艺与固定化酵母连续工艺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芹[1](2020)在《碳纳米管-泡沫镍固定化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1-芘丁酸(Py BA)修饰后的碳纳米管(CNTs)-泡沫镍为载体(简称f CNTs-泡沫镍),开发了一种整体式的新型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并将其成功地应用到生物催化合成领域,如乙酸肉桂酯的高效合成过程。方法:1.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以CNTs-泡沫镍为催化剂载体,通过Py BA预先对载体中碳纳米管表面进行修饰,然后利用载体表面与脂肪酶分子之间的化学成键作用,最终制得新型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同时借助FESEM、TEM、FTIR、XPS、EDS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结构、形貌以及组成等进行表征。2.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以p-NPP(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水解反应为模型反应,分别在传统间歇反应器和自制的连续流动微反应器中,对固定化脂肪酶生物催化剂进行催化性能评价。3.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应用研究将f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应用于乙酸肉桂酯生物合成过程,并对反应工艺条件(反应物浓度、温度、空速等)进行优化,以期建立较优的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体系。结果:1.FTIR结果表明经Py BA修饰后,CNTs-泡沫镍载体中碳纳米管表面引入了大量的羧基官能团,且证实所负载的脂肪酶在载体表面主要以化学成键形式固定。对CNTs-泡沫镍载体修饰前后进行了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发现所引入的羧基官能团可以使得CNTs-泡沫镍载体的亲水性大为改善。FESEM、TEM、XPS、元素分析等表征结果显示脂肪酶成功地负载于CNTs-泡沫镍载体中碳纳米管表面,且高度分散。再通过CD谱分析发现脂肪酶在经Py BA改性后的载体表面固定能更好地保持酶原始结构。2.载体表面性质对固定化酶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PyBA修饰后将羧基成功引入CNTs-泡沫镍的表面,使得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性提高。催化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与传统间歇反应器相比,f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在微型反应器系统中展现出更优的催化性能。3.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在乙酸肉桂酯生物合成过程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肉桂醇的转化率为90%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结论:首次制备了新型f CNTs-泡沫镍固定化脂肪酶复合结构催化剂。该催化剂在p-NPP水解过程以及乙酸肉桂酯生物合成过程皆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徐朝阳[2](2017)在《啤酒高效后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的工业化生产在我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跃升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众所周知,在啤酒酿造过程中,VDK与非生物稳定性(冷混浊)是制约啤酒后贮周期、成品啤酒品质及其稳定性的两大制约因素。本文采用连续热处理的方法处理啤酒后发酵液,加速VDK前驱物α-乙酰乳酸脱羧生成VDK。热处理后的发酵液冷却后通过固定化酵母将VDK还原成2,3-丁二醇,使成品啤酒TVDK维持在低水平,有效防止了VDK的反弹。同时,采用-3℃低温贮存,加速了嫩啤酒中HAPL和HAPT的析出,保证了成品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后酵工艺参数的研究发现,啤酒后酵液最佳热处理条件为热处理温度77℃、热处理时间20min。此条件下将VDK前驱物α-乙酰乳酸转化成VDK,使成品啤酒中TVDK控制于低水平,有效地防止了成品酒中VDK的反弹。研究发现,热处理对后发酵液TBA值、乙醇正丙醇、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等无显着差异(P<0.05)。(2)采用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随后酵液在填充床反应罐中滞留时间的延长,后酵液中TVDK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2.75h左右达到最低值。(3)在-3-0℃贮存嫩啤酒,温度越低,HAPL和HAPT析出与冷混浊生成速度越快。其中:HAPL析出动力学方程为K=7×1018e-0.162/T(R2=0.968)HAPT析出动力学方程为K=3×1029e-0.249/T(R2=0.9718)冷混浊生成动力学方程为K=1×1020e-0.168/T(R2=0.935)(4)在最佳热处理条件(77℃、20min)下,成品啤酒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与风味物质含量均无显着变化。根据冷混浊动力学方程,-3-2℃时冷混浊生成速度是-10℃时速度的1.5倍,与-10℃相比,后贮时间可缩短1/3。
陈光斌[3](2013)在《固定化酵母在啤酒连续后发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以山毛榉木片、多孔陶瓷为固定化载体,进行啤酒酵母的固定化研究及连续后发酵啤酒的风味和氨基酸品质分析。以固定酵母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酵母固定化载体;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啤酒酵母的固定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比较分析连续后发酵与传统后发酵生产啤酒的风味物质和氨基酸构成及含量,结果如下:1.以山毛榉木片和多孔陶瓷为固定酵母的载体,比较分析两种载体在固定化连续后发酵中的固定化效果及生产啤酒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山毛榉木片固定酵母的量高于多孔陶瓷31.2%/g及其生产的啤酒其中双乙酰和乙醛含量分别低于多孔陶瓷12.9%和6.3%。2.固定化时间-温度对载体酵母固定量影响分析及载体固定化机理热力学研究显示,山毛榉木片酵母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0)和活化能(Eact)分别为-37.4KJ和-4.50KJ,吸附平衡建立迅速。细胞-载体和细胞-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温和的吸热的过程。3.酵母浓度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分析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显示。试验测定的平衡吸附量Q测与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得到的理论曲线十分相似,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98和0.948。同时动力学试验结果证明载体对酵母的吸附是以简单的表面吸附为主。4.生长阶段酵母固定效果分析显示:酵母生长时期对山毛榉木片固定酵母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衰亡期固定酵母量最高,其次是稳定期,但是考虑到保持酵母活力的需要,选择活力最高的稳定期的酵母进行固定化。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酵母固定化条件,最佳固定化条件:酵母浓度为5×106个/mL,填充率为90%,固定化时间为10h。6.比较分析固定化连续后发酵与传统后发酵生产啤酒的风味物质和氨基酸构成及含量显示:连续后发酵生产的啤酒双乙酰和乙醛含量分别高于传统后发酵0.036mg/L和4.589mg/L;连续后发酵生产啤酒所测的13种氨基酸中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分别低于传统后发酵13.1%、7.5%、31%、2.2%、29.5%。综上所述,山毛榉木片作为载体固定化酵母能力优于多孔陶瓷,可用作固定化的载体材料,且其固定化原理是表面物理吸附,同时作为载体其生产的啤酒的风味物质均在啤酒阈值范围内,可用于固定化连续后发酵生产啤酒。
杨猛,黄亚东,刘凯[4](2012)在《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后发酵工艺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得到海藻酸钠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啤酒连续后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对发酵温度、酒液流量和固定化酵母胶粒填充量对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12℃,酒液流量6L/h,固定化酵母胶粒填充量60%。该条件下,啤酒中的双乙酰含量最低,啤酒的品质和风味最佳。
马磊[5](2012)在《木片固定酵母用于啤酒连续后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的发酵过程在冷媒控制下的低温条件下进行,传统工艺耗时长,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利用固定化酵母进行连续后酵,缩短发酵时间,意味着提高设备利用率,对推动啤酒工业节能降耗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本试验为利用山毛榉木片作为载体将酵母固定在填充床反应器内,经加热前处理的主酵液在反应器进行连续后酵过程。本文以此工艺过程为主线,同时进行固定化技术、主酵液热处理过程优化和连续后酵工艺的研究。最后,将连续后酵与传统后酵生产啤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并做了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装置使用稳定性的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木片固定酵母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酵母固定过程的影响参数研究,建立固定酵母量的评价方法,最后通过试验确定较优的固定化条件:温度12℃,酵母液pH值4.4,培养时间为10h的酵母,木片尺寸0.50cm×0.20cm×0.24cm。并为评价木片固定酵母量,建立了评价方法。2在达到降低双乙酰的基础上,降低热处理温度,缩短时间,使不影响或少影响啤酒质量。经过热处理过程参数的选择试验,最终选择影响较低的条件是:温度为80℃、时间为10min。3对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后酵温度和不同滞留时间酒液各种参数的变化。最终选择后酵温度为10℃、滞留时间为3.1h。4经过风味物质测定,两种工艺生产啤酒的DMS、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的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风味物质不显着(P>0.05)。感官品评的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后酵工艺生产的啤酒杀口力不强,口感得分低于传统后酵,与传统工艺生产的啤酒相比,在风味上略有差别,但啤酒品质无明显缺陷。5对传统后酵和连续后酵两种工艺的VDK还原耗时进行了比较,经过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工艺,后酵时间由6d缩短为3.1h,大大缩短了啤酒生产时间。对两种后酵工艺还原动力学的研究,经计算,加热前处理的主酵液比传统工艺的VDK还原常数大37.4倍。6对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装置使用稳定性进行了试验,在14d内,各风味物质含量稳定,略有波动。第14d与第2d进行比较,各风味指标变化如下:乙醛变化略大,为16.6%;总酯变化了5.8%;高级醇变化了2.6%,此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系统相对稳定。
刘凯[6](2012)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生产纯生啤酒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用海藻酸钠作为啤酒酵母细胞固定化载体,通过对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发酵工艺的研究,以及膜孔径大小、压力等因素对纯生啤酒膜过滤的影响,为固定化技术在啤酒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纯生啤酒风味和质量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研究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固化时间等因素对凝胶硬度的影响,优化出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的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5%、钙离子浓度2%、固化2h,在此条件下,载体硬度达482.74g。海藻酸钠载体固定化酵母进行啤酒连续发酵过程中,研究发酵温度、酒液流量和固定化酵母胶粒填充量等因素对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获取连续发酵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12℃,酒液流量6L/h,胶粒填充量60%,此时发酵液中双乙酰含量最低,仅为0.085mg/L。采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生产的啤酒主要理化指标与传统间歇发酵工艺生产的啤酒接近,对成品啤酒的品质和风味无不良影响。海藻酸钠载体固定化酵母啤酒连续后发酵工艺稳定性高,连续生产15d双乙酰含量稳定,酵母细胞活力无显着下降。采用错流膜过滤技术进行生啤酒过滤试验中,研究膜孔径大小、压力等因素对纯生啤酒错流膜过滤效果和渗透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醚砜膜可用于纯生啤酒的错流膜过滤。膜孔径越大,在初始阶段啤酒的渗透通量越大,随后稳定在0.6~0.9kg/m2·h。膜孔径对临界压力有影响,孔径越大,压力对通量的影响越大,压力超过一定值时,渗透通量趋于稳定。孔径为0.2μm、0.3μm和0.5μm的膜均有显着的除菌、除浊效果,采用0.5μm膜能满足生产需要。错流膜过滤有改善纯生啤酒理化指标的作用,截留双乙酰和蛋白质使纯生啤酒口味纯正爽口,风味稳定。
程江峰,张宁宁[7](2008)在《啤酒连续发酵研究应用进展与分析》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在啤酒工业领域国内外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实际工业应用进程。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两种连续发酵工艺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应用和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王杏文[8](2007)在《游离及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制取乙醇》文中指出本文利用戊糖发酵效率较高的树干毕赤酵母,在小型中试规模上研究其间歇和连续发酵规律,并利用海藻酸钙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实现了固定化酵母三级连续发酵,同时探讨了在乙醇生产中利用低pH处理技术防治杂菌污染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别以60g/L的纯木糖和混合糖(葡萄糖与木糖比率为2:1)为发酵底物,研究了树干毕赤酵母纯木糖和混合糖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树干毕赤酵母对于混合糖的代谢速率明显快于纯木糖,至发酵20h,总糖浓度仅为5.22g/L,并且葡萄糖总是先被利用,在发酵12h已经利用完全。以混合糖为发酵底物,在工作体积为7L的机械搅拌罐中研究了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发酵规律,结果表明,较为适宜的初始碳源浓度为60g/L;较为适宜的接入酵母浓度为0.5~1.0%;较为适宜的发酵温度为35.0~37.5℃:适宜的pH值范围为5.0~6.0之间;搅拌速度对溶解氧影响明显大于通气量,较为适宜的DO值范围为10~12%,即溶解氧浓度为0.80~0.96mg/L,此时乙醇得率可达0.422~0.434g/g。以混合糖为发酵底物,研究了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规律,结果表明,较为适宜的稀释率在0.04~0.06h-1之间,此时糖利用率在75.51~87.38%之间,乙醇得率与理论得率之比在75%左右,而乙醇产率为0.586~0.754g/L·h之间;随流加糖浓提高,醪液残糖浓度不断增加,乙醇浓度增加则有一定限度,而酵母浓度变化不明显。在稀释率为0.06h-1时,较为适宜的流加糖浓是45g/L;初始酵母浓度不会对达到“稳态”的连续发酵产生影响;通过在两种稀释率下总共288h的单级连续发酵表明,连续发酵在40h后基本可达到“稳态”,此后各项参数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可稳定连续发酵约104h。以45g/L混合糖为发酵底物,对树干毕赤酵母进行了2轮共40天三级串联连续发酵的研究。底物流加速率分别为:第1轮约350ml/h,第2轮约420ml/h。实验结果表明:第1轮发酵中,在稳定期(15天~20天),45g/L还原糖在罐1中平均被利用了35.00g/L,余下10.00g/L还原糖,分别在罐2和罐3中被发酵了4.81g/L和2.84g/L,三级连续发酵平均总糖利用率为94.78%,平均总乙醇得率与理论得率之比为78.46%。在第2轮发酵中,45g/L还原糖在罐1、罐2和罐3中平均分别被利用了32.71g/L、4.18g/L和3.41g/L,,经过三级连续发酵,平均总糖利用率为89.56%,平均总乙醇得率与理论得率之比为76.00%。以明胶、卡拉胶、壳聚糖、海藻酸钙和聚乙烯醇等几种常用固定化材料包埋树干毕赤酵母,以60g/L混合糖为发酵底物,进行10轮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0轮发酵后,海藻酸钙和聚乙烯醇包埋发酵性能并未下降,残糖浓度最终为0.28g/L和0.43g/L,而明胶和卡拉胶,经过几轮发酵后,珠体破裂,酵母严重流失,发酵性能大蝠下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海藻酸钙作为适宜的固定化载体材料。以海藻酸钙来包埋树干毕赤酵母,分别以葡萄糖、混合糖以及木糖为碳源进行了固定化酵母增殖实验并与游离酵母相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游离酵母还是固定化酵母增殖,三种底物最终利用率均为葡萄糖>混合糖>木糖,最终酵母浓度为葡萄糖≈混合糖>木糖,并且固定化酵母还原糖利用快于游离酵母;通过混合糖间歇发酵实验对比发现,固定化酵母发酵糖利用速率高,最终残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分别为3.11g/L、12.46g/L。固定化酵母由于凝胶的包裹作用,抵御发酵抑制物能力强于游离酵母。无论固定化还是游离酵母发酵,当外源性添加发酵抑制物时,其临界抑制浓度分别为:甲酸0.4%,乙酸0.4%,乳酸1.5%,乙醇4%;固定化酵母耐高糖渗透压的能力强于游离酵母,在初始糖浓超过60g/L情况下,经36h发酵,其最终乙醇浓度明显高于游离酵母发酵:固定化酵母耐受环境温度变化能力明显好于游离酵母,当环境温度为50℃时,游离酵母几乎不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仅为0.07g/L,而此时固定化酵母发酵乙醇浓度为3.75g/L。以海藻酸钙固定化的树干毕赤酵母为发酵菌种,在工作体积为7L发酵罐内分别进行两种稀释率和两种流加糖浓的单级连续发酵,结果表明,由于酵母流失较少,当稀释率由0.04h-1提高到0.06h-1时,并没有使“稳态”发酵指标下降,而乙醇产率却由0.647g/L·h提高至0.837g/L·h;当流加糖浓度由45.0g/L提高至60.0g/L时,乙醇浓度和乙醇产率分别由14.13g/L和0.868g/L·h提高至17.20g/L和1.032g/L·h。分别以游离和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为发酵菌株,60.0g/L混合糖(葡萄糖与木糖比率为2:1)为发酵底物,前后进行了29轮间歇发酵,其间共进行4次不同低pH值(2.4~3.6)处理,结果表明,低pH处理对酵母具有一定损害,但经过多轮处理驯化和恢复性发酵,酵母完全可以适应低pH环境,经过4轮处理后,其糖利用率几乎不再下降,而固定化酵母对低pH值适应能力明显强于游离酵母,pH值为3.6的环境并不能引起其发酵性能下降,经过3次处理后对pH值为2.4~3.2的环境就已完全适应。实验室条件下pH值为2.4~2.8的处理条件是适宜的。以游离树干毕赤酵母为发酵菌株进行三级连续发酵,流加底物为45g/L混合糖(葡萄糖与木糖比率为2:1),稀释率为0.04h-1,总共进行24天连续发酵,期间共进行了3次低pH处理。结果表明,低pH值对游离酵母三级连续发酵的影响是逐级降低的,并且经过3次处理驯化和几轮恢复性发酵,低pH处理对游离酵母连续发酵影响已经很小,最终3个罐子的平均乙醇浓度和乙醇得率分别为13.73g/L和78.34%、15.67g/L和80.14%以及16.75g/L和81.94%,将低pH处理技术应用于游离酵母连续发酵中是可行的以海藻酸钙固定化的树干毕赤酵母为发酵菌种进行三级连续发酵,流加底物为45g/L混合糖(葡萄糖与木糖比率为2:1),稀释率为0.05h-1,总共进行了24天连续发酵,期间进行了3轮低pH处理。结果表明,低pH处理对固定化连续发酵影响小于游离酵母,并且对三级发酵影响是逐级降低的,第1轮处理使罐1的残糖浓度上升了9.81g/L,同时糖利用率、乙醇浓度、乙醇得率分别下降了21.80%、6.89g/L,23.72%,而罐2和罐3的发酵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罐1:第2轮处理使罐1各项参数变化幅度小于第1轮处理,罐2和罐3由于未进行任何处理,各项参数变化很小。第3轮处理时,由于固定化酵母已经适应此低pH值环境,处理几乎未对3个发酵罐的发酵参数造成影响,其波动完全来自于底物浓度变化。
郭春晓[9](2007)在《鼠曲草啤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鼠曲草的茎叶花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黄酮,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食功能于一体,极具开发利用潜质的野生资源,值得大力开展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以鼠曲草提取物为保健因子,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对鼠曲草啤酒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鼠曲草黄酮提取方法的研究。探讨了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鼠曲草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效果好,合适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温度80℃,时间30 min,料液比1:25,功率分数70%;在此条件下,鼠曲草黄酮得率为4.55%。鼠曲草啤酒酵母菌种的选育及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研究。以微波辐射技术对啤酒酵母菌进行诱变,以发酵液中双乙酰含量为主要指标筛选获得一株优良的啤酒酵母菌株,此菌株发酵液中的双乙酰含量比原始菌株降低了36%;其发酵液保持了亲株的优良风味和凝聚性。研究了固定化技术在啤酒酵母上的应用。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和机械强度,并对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的发酵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化后使用寿命增加、发酵周期缩短。海藻酸钠浓度为4.0%,氯化钙浓度为1.0%,固化时间为1.0 h的固定化效果比较理想。鼠曲草啤酒的工艺参数和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研究了添加鼠曲草提取液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糖代谢的角度看,鼠曲草提取物对啤酒酵母的糖代谢无抑制作用,且添加鼠曲草提取液的麦芽汁在发酵过程中糖代谢速度明显快于未添加鼠曲草提取液的麦芽汁的糖代谢速度,有利于提高啤酒的发酵速度;从双乙酰还原的角度看,添加鼠曲草提取液的麦芽汁的双乙酰还原速度明显快于未添加鼠曲草提取液麦芽汁的双乙酰还原速度,有利于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鼠曲草啤酒发酵工艺为主发酵阶段添加7.0%鼠曲草提取液,微波诱变啤酒酵母接种量2.0%,固定化发酵时间为9 d,为鼠曲草啤酒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所得啤酒清亮、透明,有明显的酒花香气,爽而不淡、柔和适口;啤酒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啤酒质量标准,黄酮含量≥0.03 mg/ml;添加鼠曲草提取液不但可以改善啤酒风味,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
方维明[10](2005)在《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文中研究说明双乙酰和高级醇是啤酒发酵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双乙酰也是啤酒发酵成熟的标志物质,过量的双乙酰给啤酒带来不愉快的“馊饭味”,而适量的高级醇可使酒体丰满圆润、口感柔和协调,但高级醇含量过高,不仅会给啤酒带来异杂味,还易发生醇类中毒,导致醉酒。因此,双乙酰和高级醇超量已成为制约啤酒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提高温度、缩短周期、增加辅料的低成本快速发酵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研究采用双乙酰和苯磺隆抗性法筛选,获得YZB、YZD菌株经EBC放大实验其双乙酰峰值为0.36 mg L-1,比出发菌株APV下降42%~44%。发酵结束后酒液中双乙酰含量为0.07~0.08 mg L-1,真正发酵度为65.8%~66.1%,其余发酵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连续转接7代后其遗传性状稳定。 结合酵母中高级醇代谢和乳酸代谢,建立了一套以高活性的乳酸脱氢酶为筛选目标的低含量高级醇菌株选育方法。采用该方法,以低双乙酰啤酒酵母YZD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及乳酸平板、麦芽汁—碳酸钙平板、TTC上层平板显色方法,选育分离得到的Y1110菌株,高级醇积累量为70.2 mg.L-1,比出发菌株YZD降低了28.7%,双乙酰和其它发酵性能基本不变;经8次转接培养,菌株Y1110为遗传性能稳定的低双乙酰、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株。 本研究对Y1110菌株及其出发菌株、突变等株16株不同来源的酵母菌株进行全基因组RAPD分析,建立并优化了酵母RAPD扩增体系和分型系统,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3条具有较好的扩增多态性,共扩增出34条RAPD谱带,多态性为85.3%;获得了稳定清晰的RAPD指纹图谱。对图谱特征谱带的分析和菌株差异性分析显示了遗传相似系数和距离与菌株不同亲缘关系之间的联系;聚类分析发现Y1110和Y0403、Y0705属于同一类群,与原始菌株APV、出发菌株YZD及菌株YZB类群相近,显示了Y1110菌株与选育菌株谱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Y1110菌株的分型、标记、发酵菌株检测以及菌种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反映了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菌株的表型、生理生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低双乙酰、低高级醇菌株Y1110进行的发酵营养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原麦汁浓度11.0%的和α-氨基氮含量165 mg.L-1有利于控制较低的双乙酰和高级醇,得到
二、啤酒传统间歇工艺与固定化酵母连续工艺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传统间歇工艺与固定化酵母连续工艺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纳米管-泡沫镍固定化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酶的概述 |
1.2 酶固定化的研究 |
1.3 酶催化反应溶剂 |
1.4 酶催化反应器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二章 fCNTs-NI泡沫负载脂肪酶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催化剂的表征 |
2.2.2 催化剂性能的评价 |
2.3 结论 |
第三章 fCNTs-Ni泡沫固定化脂肪酶在乙酸肉桂脂的合成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主要仪器 |
3.1.2 实验主要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溶剂的影响 |
3.2.2 空速的影响 |
3.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2.4 底物浓度的影响 |
3.2.5 长期催化稳定性评价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啤酒高效后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啤酒概述 |
1.2 啤酒原料 |
1.2.1 麦芽 |
1.2.2 小麦芽 |
1.2.3 酒花 |
1.2.4 水 |
1.3 啤酒酿造 |
1.3.1 制麦 |
1.3.2 麦汁制备 |
1.3.3 啤酒酵母发酵 |
1.4 VDK |
1.4.1 VDK产生的分子机制 |
1.4.2 影响VDK的主要因素 |
1.4.3 控制双乙酰的方法 |
1.4.4 TVDK |
1.5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1.5.1 固定化 |
1.5.2 固定化技术与载体 |
1.5.3 固定化反应器 |
1.5.4 固定化技术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 |
1.5.5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1.6 冷混浊 |
1.6.1 冷混浊概述 |
1.6.2 冷混浊形成机理 |
1.7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HAPL的测定方法 |
2.4.2 HAPT的测定方法 |
2.4.3 冷混浊的测定方法 |
2.4.4 TVDK的测定方法 |
2.4.5 热处理过程参数的选择试验 |
2.4.6 连续后酵酒液滞留时间的选择试验 |
2.4.7 风味物质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工艺参数的研究 |
3.1.1 热处理对主酵液VDK含量的影响 |
3.1.2 热处理对主酵液羰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1.3 主酵液和热处理后酒液质量指标的对比 |
3.1.4 连续后酵酒液滞留时间的确定 |
3.2 冷混浊及相关物质不同贮藏温度下含量变化情况 |
3.2.1 HAPL变化情况 |
3.2.2 HAPT变化情况 |
3.2.3 冷混浊 |
3.3 冷混浊生成动力学模型 |
3.3.1 HAPL动力学模型 |
3.3.2 HAPT动力学模型 |
3.3.3 冷混浊 |
3.4 温度对冷混浊反应速率的影响 |
3.4.1 HAPL的影响 |
3.4.2 HAPT的影响 |
3.4.3 冷混浊 |
3.4.4 温度对后贮时间的影响 |
3.5 啤酒质量分析 |
3.5.1 理化指标 |
3.5.2 风味指标 |
3.5.3 感官品评 |
4 讨论 |
4.1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设备参数研究的实验 |
4.2 冷混浊及温度的关系 |
4.3 冷混浊及非生物稳定性 |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固定化酵母在啤酒连续后发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文献综述 |
1.1 啤酒 |
1.1.1 啤酒的发酵阶段 |
1.2 固定化概述 |
1.2.1 固定化细胞技术 |
1.2.2 固定化技术与载体 |
1.2.3 选择固定化载体原则 |
1.2.4 固定化反应器 |
1.2.5 酵母凝聚性对固定化的影响 |
1.2.6 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
1.3 连续发酵的概述 |
1.3.1 连续发酵历史背景 |
1.3.2 连续发酵的研究现状 |
1.4 固定化连续发酵 |
1.4.1 固定化连续发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2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载体选择 |
2.3.1.1 比较两种载体固定的生物载荷量 |
2.3.1.2 载体固定酵母速率比较 |
2.3.1.3 载体固定量比较 |
2.3.1.4 固定化连续发酵 |
2.3.1.5 不同载体生产啤酒指标比较 |
2.3.2 固定化技术参数优化 |
2.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2 固定时间-温度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 |
2.3.2.3 固定化热力学机理的初步分析 |
2.3.2.4 酵母浓度对固定量的影响 |
2.3.2.5 载体固定化酵母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2.3.2.6 酵母生长期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 |
2.3.2.7 填充率对固定酵母量的影响 |
2.3.2.8 酵母凝聚性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 |
2.3.2.9 酵母固定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2.3.3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优化试验 |
2.3.3.1 木片的处理 |
2.3.3.2 酵母液的稀释 |
2.3.3.3 固定化连续发酵 |
2.3.3.4 测定后发酵酵母的固定量 |
2.3.3.5 感官评定 |
2.4 分析方法 |
2.4.1 氨基酸测定 |
2.4.2 风味物质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载体选择 |
3.1.1 载体生物载荷量的比较 |
3.1.2 酵母固定速率的比较 |
3.1.3 固定化牢固程度比较 |
3.1.4 固定化连续后发酵啤酒理化指标比较 |
3.2 固定化技术参数优化 |
3.2.1 酵母-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2 固定时间-温度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 |
3.2.3 固定化机理热力学的初步研究 |
3.2.4 酵母浓度对固定量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的探讨 |
3.2.5 不同生长阶段的酵母对固定酵母量的影响 |
3.2.6 填充率对固定酵母的量的影响 |
3.2.7 酵母凝聚性对酵母固定量的影响 |
3.2.8 时间、填充率、酵母浓度的正交试验 |
3.3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优化试验 |
3.3.1 与传统后发酵啤酒的理化指标比较 |
3.3.2 固定化连续后发酵的稳定性试验 |
3.3.3 感官评定 |
4 讨论 |
4.1 载体固定化性能的研究 |
4.2 固定化技术参数的优化 |
4.3 固定化机理的初步研究 |
4.4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优化试验 |
4.5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体系使用稳定性试验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后发酵工艺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3.1 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发酵工艺 |
(1) 主发酵: |
(2) 离心分离: |
(3) 后发酵: |
1.3.2 传统间歇发酵法生产啤酒工艺 |
(1) 工艺流程: |
(2) 工艺参数: |
1.3.3 酵母菌悬液制备 |
1.3.4 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 |
1.3.5 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后发酵工艺的优化 |
(1) 发酵温度对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2) 酒液流量对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3) 固定化酵母胶粒填充量对双乙酰含量影响: |
(4) 正交试验[6]: |
1.3.6 分析检测方法 |
(1) 残糖测定: |
(2) 酒精含量测定: |
(3) 双乙酰含量: |
(4) 总酸含量: |
(5) 二氧化碳含量: |
(6) 固定化酵母胶粒填充量测定[7]: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单因素分析 |
2.1.1 温度对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2.1.2 酒液流量对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2.1.3 胶粒填充量对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2.2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
2.3 啤酒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及口味品评 |
3 结论 |
(5)木片固定酵母用于啤酒连续后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啤酒简介 |
1.2 固定化技术 |
1.2.1 固定化技术介绍 |
1.2.2 酵母固定化技术在啤酒连续发酵中的应用 |
1.2.3 固定化方法和载体 |
1.2.4 固定化酵母系统应用于啤酒酿造的成功案例 |
1.3 连续发酵 |
1.3.1 连续发酵的历史背景 |
1.3.2 连续发酵的国内外实际应用情况 |
1.4 双乙酰生成和还原理论 |
1.5 固定化反应罐 |
1.6 缩短啤酒生产周期的方法 |
1.7 展望 |
1.8 本课题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
1.9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研究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研究目标 |
1.9.3 研究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麦汁制备工艺曲线 |
2.4.2 啤酒连续后酵流程 |
2.4.3 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
2.4.4 热处理过程参数的选择试验 |
2.4.5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工艺的研究 |
2.4.6 连续后酵与传统后酵生产啤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的比较 |
2.4.7 传统后酵和连续后酵两种工艺的 VDK 还原耗时比较及还原动力学的研究 |
2.4.8 连续后酵体系的稳定情况及连续后酵液的质量变化情况 |
2.5 分析方法 |
2.5.1 酵母数的测定 |
2.5.2 VDK 的测定 |
2.5.3 双乙酰的测定 |
2.5.4 α-乙酰乳酸的测定 |
2.5.5 α-氨基氮的测定 |
2.5.6 pH 值的测定 |
2.5.7 羰基化合物含量测定 |
2.5.8 风味物质的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片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
3.1.1 酵母固定化过程的影响参数研究 |
3.1.2 木片固定酵母量的评价 |
3.2 热处理过程参数的选择试验 |
3.2.1 热处理对主酵液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3.2.2 热处理对主酵液羰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2.3 主酵液和热处理后酒液质量指标的对比 |
3.3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工艺的研究 |
3.3.1 连续后酵酒液滞留时间的确定 |
3.3.2 连续后酵温度的选择试验 |
3.4 连续后酵与传统后酵生产啤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的比较 |
3.5 传统后酵和连续后酵两种工艺的 VDK 还原耗时比较及还原动力学的研究 |
3.5.1 两种工艺的 VDK 还原耗时比较 |
3.5.2 两种后酵工艺过程 VDK 还原动力学的研究 |
3.6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体系使用稳定性试验 |
4 讨论 |
4.1 木片固定酵母技术的研究 |
4.2 热处理参数选择试验 |
4.3 连续后酵工艺参数选择试验 |
4.4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啤酒的风味特点 |
4.5 连续后酵 VDK 还原耗时比较及还原动力学研究 |
4.6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酵体系使用稳定性试验 |
4.7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生产纯生啤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啤酒工业现状 |
2 国内外纯生啤酒发展概况 |
3 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其应用 |
3.1 固定化细胞技术 |
3.2 固定化细胞方法 |
3.2.1 吸附法 |
3.2.2 包埋法 |
3.2.3 交联法 |
3.2.4 共价法 |
3.3 固定化细胞载体 |
3.3.1 有机高分子载体 |
3.3.2 无机载体 |
3.3.3 复合载体 |
3.4 固定化啤酒酵母 |
3.5 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 |
3.5.1 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 |
3.5.2 用于废水处理 |
3.5.3 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4 啤酒发酵工艺 |
4.1 间歇式发酵 |
4.2 连续发酵 |
5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6 啤酒过滤技术 |
6.1 发展状况 |
6.2 传统啤酒过滤技术 |
6.2.1 硅藻土过滤 |
6.2.2 珍珠岩过滤 |
6.2.3 膜过滤 |
6.3 啤酒过滤新技术 |
6.3.1 深床式多层次无菌过滤系统 |
6.3.2 错流过滤 |
7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7.1 立题意义 |
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藻酸钠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酵母菌悬液制备 |
1.4.2 海藻酸钠固定化载体的制备 |
1.4.3 海藻酸钠浓度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1.4.4 钙离子浓度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1.4.5 固化时间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1.4.6 固定化载体正交试验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酵母浓度 |
1.5.2 海藻酸钠载体硬度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海藻酸钠浓度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2.2 钙离子浓度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2.3 固化时间对载体硬度的影响 |
2.4 载体制备正交试验优化 |
2.5 验证性试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海藻酸钠固定化载体制备 |
1.4.2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系统 |
1.4.3 发酵温度对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1.4.4 酒液流量对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1.4.5 胶粒填充量对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
1.4.6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正交试验 |
1.4.7 啤酒主要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评 |
1.4.8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工艺稳定性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温度对双乙酰的影响 |
2.2 酒液流量对双乙酰的影响 |
2.3 胶粒填充量对双乙酰的影响 |
2.4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正交试验 |
2.5 啤酒中主要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评定结果 |
2.6 固定化酵母连续后发酵工艺稳定性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纯生啤酒错流膜过滤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材料预处理 |
1.4.2 膜孔径对生啤酒渗透通量的影响 |
1.4.3 压力对生啤酒渗透通量的影响 |
1.4.4 膜孔径对纯生啤酒相关指标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膜孔径对生啤酒渗透通量的影响 |
2.2 压力对生啤酒渗透通量的影响 |
2.3 膜孔径对纯生啤酒相关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啤酒连续发酵研究应用进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游离细胞啤酒连续发酵 |
2 固定化细胞啤酒连续发酵 |
3 分析与展望 |
(8)游离及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制取乙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燃料乙醇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2.2 植物纤维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
2.2.1 植物纤维原料 |
2.2.2 植物纤维原料生产乙醇过程 |
2.2.2.1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
2.2.2.2 植物纤维原料的水解 |
2.2.2.3 植物纤维原料发酵工艺 |
2.3 戊糖发酵 |
2.3.1 戊糖发酵微生物 |
2.3.2 戊糖代谢机理 |
2.3.3 戊糖发酵重组菌 |
2.3.4 木糖发酵的影响因素 |
2.3.4.1 培养基成分、温度和pH值 |
2.3.4.2 溶解氧对木糖发酵影响 |
2.3.4.3 乙醇的抑制作用 |
2.4 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 |
2.4.1 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
2.4.1.1 吸附法 |
2.4.1.2 包埋法 |
2.4.1.3 交联法 |
2.4.1.4 膜截流固定化 |
2.4.2 固定化酵母制取乙醇 |
2.5 连续发酵 |
2.5.1 发酵工艺简介 |
2.5.2 连续发酵特点与优缺点 |
2.5.2.1 连续发酵的特点 |
2.5.2.2 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
2.5.3 连续发酵系统与设备 |
2.5.3.1 开放式连续发酵系统 |
2.5.3.2 封闭式连续发酵 |
2.5.4 连续发酵稳态培养动力学 |
2.5.4.1 单级恒化器连续培养动力学 |
2.5.4.2 多级恒化器连续培养动力学 |
3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间歇发酵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接种物制备 |
3.1.4 间歇发酵扩大培养流程 |
3.1.5 分析方法 |
3.1.5.1 总还原糖浓度 |
3.1.5.2 葡萄糖浓度 |
3.1.5.3 木糖浓度 |
3.1.5.4 酵母浓度 |
3.1.5.5 乙醇浓度 |
3.1.5.6 溶解氧浓度 |
3.1.5.7 pH值 |
3.1.6 符号说明与计算方法 |
3.1.6.1 符号说明 |
3.1.6.2 计算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碳源对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发酵影响 |
3.2.1.1 碳源种类对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发酵影响 |
3.2.1.2 碳源浓度对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间歇发酵影响 |
3.2.2 初始酵母浓度 |
3.2.3 不同温度下间歇发酵 |
3.2.4 不同pH值下间歇发酵 |
3.2.5 溶解氧对间歇发酵影响 |
3.2.5.1 搅拌速率对溶解氧及间歇发酵影响 |
3.2.5.2 通气量对溶解氧及间歇发酵影响 |
3.2.5.3 间歇发酵下适宜溶解氧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4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连续发酵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营养盐 |
4.1.4 连续发酵流程及装置 |
4.1.4.1 连续发酵扩大培养流程 |
4.1.4.2 连续发酵装置 |
4.1.5 测定方法 |
4.1.5.1 总还原糖浓度 |
4.1.5.2 酵母浓度 |
4.1.5.3 乙醇浓度 |
4.1.5.4 pH值 |
4.1.6 符号说明与计算方法 |
4.1.6.1 符号说明 |
4.1.6.2 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 |
4.2.1.1 稀释率对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4.2.1.2 流加糖浓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4.2.1.3 初始酵母浓度对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4.2.1.4 两种稀释率下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 |
4.2.2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三级连续发酵 |
4.2.2.1 游离酵母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 |
4.2.2.2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残糖浓度变化比较 |
4.2.2.3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酵母浓度变化比较 |
4.2.2.4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乙醇浓度变化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发酵性能比较及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1.3 游离酵母培养 |
5.1.4 固定化酵母制备及培养 |
5.1.4.1 明胶包埋 |
5.1.4.2 壳聚糖包埋 |
5.1.4.3 海藻酸钙包埋 |
5.1.4.4 聚乙烯醇(PVA)包埋 |
5.1.4.5 固定化酵母培养 |
5.1.5 游离及固定化酵母间歇发酵 |
5.1.6 添加发酵抑制物的间歇发酵 |
5.1.7 高糖渗间歇发酵 |
5.1.8 不同温度间歇发酵 |
5.1.9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5.1.10 分析方法 |
5.1.10.1 总还原糖浓度 |
5.1.10.2 葡萄糖浓度 |
5.1.10.3 木糖浓度 |
5.1.10.4 酵母浓度 |
5.1.10.5 乙醇浓度 |
5.1.10.6 pH值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
5.2.1.1 几种固定化包埋体发酵性能比较 |
5.2.1.2 综合性能比较 |
5.2.2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增殖及发酵比较 |
5.2.2.1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增殖曲线比较 |
5.2.2.2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混合糖发酵比较 |
5.2.3 添加发酵抑制物及环境因子对游离及固定化酵母影响 |
5.2.3.1 添加抑制物对固定化和游离细胞发酵的影响 |
5.2.3.2 不同底物糖浓的影响 |
5.2.3.3 耐受高温的影响 |
5.2.4 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连续发酵 |
5.2.4.1 两种稀释率下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5.2.4.2 两种流加糖浓下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5.3 本章小结 |
6 低pH处理技术在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及连续发酵中的应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菌种 |
6.1.2 发酵营养盐 |
6.1.3 酵母细胞固定化 |
6.1.4 低pH处理方法 |
6.1.4.1 低pH处理游离酵母细胞 |
6.1.4.2 低pH处理固定化酵母细胞 |
6.1.5 分析测定方法 |
6.1.5.1 还原糖浓度 |
6.1.5.2 酵母浓度 |
6.1.5.3 pH值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游离树干毕赤酵母对低pH处理的适应过程 |
6.2.2 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对低pH处理的适应过程 |
6.2.3 低pH处理技术在游离酵母连续发酵中应用 |
6.2.4 低pH处理技术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中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8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鼠曲草啤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鼠曲草黄酮的提取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设备与仪器 |
1.3 溶剂法提取鼠曲草黄酮 |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鼠曲草黄酮 |
1.5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剂法提取黄酮 |
2.2 超声波辅助提取鼠曲草黄酮 |
2.3 溶剂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黄酮提取效果的比较 |
2.4 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工艺条件 |
2.5 提取次数的确定 |
3 小结 |
第二章 鼠曲草啤酒酵母菌种的选育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与培养基 |
1.2 麦芽汁的制备 |
1.3 菌种的分离纯化 |
1.4 啤酒酵母的微波诱变 |
1.5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酵母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
2.2 微波诱变酵母菌株的致死率 |
2.3 微波诱变的结果 |
2.4 发酵度和酒精度的测定 |
2.5 凝聚性的测定 |
3 小结 |
第三章 鼠曲草啤酒酵母细胞固定化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啤酒酵母细胞固定化研究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试验分析 |
2.2 细胞固定化最适条件选择 |
2.3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发酵性能的比较 |
3 小结 |
第四章 鼠曲草啤酒发酵工艺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鼠曲草提取液对啤酒酵母发酵过程的影响 |
2.2 鼠曲草啤酒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鼠曲草啤酒产品质量标准 |
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我国保健啤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0 前言 |
1 啤酒种类 |
2 啤酒生产技术 |
2.1 啤酒的发酵流程 |
2.2 啤酒发酵技术方法类型 |
2.3 啤酒发酵生产控制 |
2.4 啤酒发酵技术发展 |
3 啤酒品质及其控制技术 |
3.1 啤酒的品质 |
3.2 啤酒的风味及成熟 |
4 啤酒中的双乙酰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4.1 啤酒中双乙酰产生的分子机制 |
4.2 影响双乙酰含量的主要因素 |
4.3 啤酒中双乙酰的控制途径 |
4.4 控制啤酒中双乙酰的具体措施 |
5 啤酒中的高级醇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5.1 啤酒中高级醇形成的机理 |
5.2 啤酒中高级醇阈值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5.3 影响高级醇含量的主要因素 |
5.4 啤酒高级醇含量的控制及措施 |
6 分子生物学与啤酒酿造技术 |
6.1 啤酒酵母菌种的鉴定、分型和标记 |
6.2 啤酒酵母特性的改良 |
6.3 啤酒发酵中的杂菌检测 |
6.4 啤酒酿造原辅材料的鉴定与改良 |
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7.1 立题依据 |
7.2 研究内容 |
7.3 论文设计 |
第二章 低双乙酰啤酒酵母选育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2.3 双乙酰耐性培养方法 |
1.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由双乙酰抗性筛选目标菌株 |
2.1.1 双乙酰抗性菌株获得 |
2.1.2 双乙酰抗性菌株发酵性能实验 |
2.1.3 双乙酰耐性培养 |
2.1.4 双乙酰抗性菌株发酵放大试验 |
2.2 由紫外诱变及苯磺隆抗性筛选目标菌株 |
2.2.1 由紫外诱变及苯磺隆抗性菌株的获得 |
2.2.2 苯磺隆抗性菌株低温发酵 |
2.2.3 苯磺隆抗性菌株双乙酰耐性培养 |
2.2.4 苯磺隆抗性菌株放大试验 |
2.3 筛选菌株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选育方法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啤酒发酵常规指标测定 |
1.3.2 啤酒发酵副产物测定 |
1.3.3 啤酒发酵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变处理结果 |
2.1.1 不同时间处理对致死率的影响 |
2.1.2 目标菌株的初筛 |
2.1.3 目标菌株的复筛 |
2.1.4 目标菌株的终筛 |
2.2 菌株Y1110与出发菌株的比较 |
2.2.1 外观浓度与α-氨基氮 |
2.2.2 高级醇与双乙酰 |
2.2.3 乳酸和乳酸脱氢酶活性 |
2.3 菌株Y1110与出发菌株YZD发酵成品啤酒质量指标的比较 |
2.4 筛选菌株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3.1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种选育新方法的代谢基础 |
3.2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种选育方法的建立 |
4 小结 |
第四章 Y1110菌株RAPD分型分析与标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随机引物 |
1.1.5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酵母DNA提取方法 |
1.2.2 D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1.2.3 啤酒酵母RAPD-PCR扩增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1.2.4 随机引物的筛选和RAPD多态性谱带的确定与分析 |
1.2.5 聚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2.2 啤酒酵母RAPD分型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
2.2.1 RAPD扩增体系的优化 |
2.2.2 RAPD的重复性 |
2.3 Y1110菌株的RAPD分析 |
2.3.1 随机引物的筛选 |
2.3.2 .RAPD扩增结果 |
2.3.3 Y1110等酵母菌株特征谱带分析 |
2.3.4 菌株差异程度分析 |
2.3.5 诱变获得的目标酵母菌株及其突变株等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Y1110菌株发酵条件及其对双乙酰和高级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3 指标分析方法 |
1.3.1 啤酒发酵常规指标测定 |
1.3.2 啤酒发酵副产物测定 |
1.3.3 啤酒酵母生长形态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条件对啤酒发酵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2.1.1 原麦汁浓度的影响 |
2.1.2 α-氨基氮的影响 |
2.1.3 富铁麦汁的影响 |
2.1.4 富锌麦汁的影响 |
2.1.5 富硒麦芽的影响 |
2.2 发酵条件对啤酒发酵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2.2.1 主发酵温度的影响 |
2.2.2 不同接种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麦芽汁营养成分与啤酒发酵代谢产物 |
3.2 发酵培养条件与啤酒发酵代谢产物 |
4 小结 |
第六章 啤酒发酵中高级醇代谢与乳酸脱氢酶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LA测定用主要溶液 |
1.1.6 LDH测定用主要溶液 |
1.2 试验方法 |
1.2.1 乳酸测定方法 |
1.2.2 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1.2.3 乳酸测定试验处理方法 |
1.2.4 乳酸脱氢酶试验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啤酒发酵中乳酸测定方法研究 |
2.1.1 检测波长扫描选择 |
2.1.2 乳酸标准曲线 |
2.1.3 抗干扰试验 |
2.1.4 显色稳定性试验 |
2.1.5 精确度试验 |
2.1.6 回收率试验 |
2.2 啤酒酵母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
2.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
2.2.2 酵母细胞破碎方法比较 |
2.2.3 乳酸脱氢酶提取液透析时间比较 |
2.2.4 酶反应初速度动力学曲线 |
2.2.5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
2.2.6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
2.3 啤酒酵母LDH活力与啤酒高级醇含量关系 |
2.3.1 不同菌株LDH活力、LA及高级醇含量比较 |
2.3.2 菌株Y1110发酵过程研究 |
2.3.3 麦汁浓度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4 主发酵温度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5 接种量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6 添加乳酸对Y1110菌株LDH、LA及啤酒高级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啤酒发酵中LA测定方法比较 |
3.2 啤酒酵母LDH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
3.3 啤酒发酵中高级醇与酵母LDH活力及啤酒LA含量的关系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啤酒传统间歇工艺与固定化酵母连续工艺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纳米管-泡沫镍固定化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 谢文芹.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啤酒高效后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徐朝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3]固定化酵母在啤酒连续后发酵中的应用[D]. 陈光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7)
- [4]固定化酵母细胞啤酒连续后发酵工艺条件优化[J]. 杨猛,黄亚东,刘凯. 食品与机械, 2012(06)
- [5]木片固定酵母用于啤酒连续后酵的研究[D]. 马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6]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生产纯生啤酒工艺研究[D]. 刘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7]啤酒连续发酵研究应用进展与分析[J]. 程江峰,张宁宁.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2)
- [8]游离及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制取乙醇[D]. 王杏文. 南京林业大学, 2007(10)
- [9]鼠曲草啤酒的研制[D]. 郭春晓. 四川理工学院, 2007(07)
- [10]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D]. 方维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