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气集中供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丽[1](2020)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压力逐渐加大,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评价体系,据此来检验建筑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十分必要。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是对建筑消耗的水、电、气、集中供热和集中供冷等各类能耗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耗监控系统,已被广泛设计在新建建筑及有节能要求的改造项目中。本文细述了建筑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架构、数据采集与数据统计功能的设计与构建,分析了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的设计要求,通过工程实践,重点探讨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如何从建筑配电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建筑配电干线,以满足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采集需求。文中阐释了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分析数据的原理及功能,并通过一个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的年度能耗分布图,结合该既有建筑的情况,分析了该建筑各类能耗的构成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降低各项能耗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也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更高效的能耗管理控制方法。各栋建筑的能耗数据最终需要上传到各省市乃至国家的上级系统管理中心,为后续绿色建筑决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也会促进建筑节能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文末提出了对未来建筑能耗系统大数据平台的展望,希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越来越完善。
曾祥敏[2](2019)在《N2O基复合燃料的安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推进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绿色推进剂已是21世纪液体推进剂发展的重要方向。N2O因具有无毒、自增压、相容性好等优良特性被作为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氧化剂,可与烷烃、氨等燃料复合制备绿色推进剂。本文基于能量与安全性能指标的考量,选取相对安定的可燃气体Q与N2O进行匹配,并加入能量较高的烷烃制成不同系列的复合燃料,对系列配方的燃烧爆炸安全特性进行研究。基于C-J理论对N2O基复合燃料系列配方的爆轰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设计实验装置对复合燃料的燃烧爆炸特性开展了研究,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2O基复合燃料系列配方理论计算爆速为2503m/s2539m/s,爆压为3.8MPa3.91MPa,其中烷烃含量为1.9%时爆速和爆压最大。N2O基复合燃料在配有螺旋加速环的管道中更容易发生燃烧转爆轰,火焰阵面呈对称的Tulip结构;火焰锋面稳定速度为2243m/s2508m/s,爆炸压力为3.5MPa6MPa,爆速为2000m/s2500m/s,其中烷烃含量为1.9%的复合燃料的火焰锋面速度、冲击波速度和超压最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两种燃烧爆炸能量测量装置,对N2O基复合燃料的燃爆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燃爆能量随烷烃含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烷烃含量为3.8%的复合燃料燃爆能量达到最大,为5692.32J/g,加入烷烃有利于促进复合燃料的能量释放,提高燃烧效率。通过实验对N2O基复合燃料爆轰传播的临界直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烷烃含量为0、1.9%、3.8%、5.6%的复合燃料的临界直径范围为1.2mm2mm,烷烃含量为7.5%的复合燃料临界直径大于2mm,在实验范围内,烷烃含量对N2O基复合燃料的临界直径的影响较小。
徐博[3](2018)在《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工业气体的产业规模非常的小,相关的生产设备以及尖端技术还是依靠进口,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工业气体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慢慢的形成了多个独立、完整的行业,国外工业气体巨头也都陆续到中国开展业务,建设工厂、配套工程,在销售工业气体产品的同时也提供相关应用技术,作为跨国企业X公司,在国内市场面临行业宏观调控的缺乏,重复建设情况不断,综合利用资源不足,市场竞争激烈,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情形下,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找出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中国工业气体的稳步发展,外资品牌企业以及国内工业气体企业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力度,推进本地一体化战略,企业依托工业技术、资金投入、管理质量和品牌的优势,不断上演气体市场厮杀大戏。作为外资代表的X公司,必然要制定在中国符合公司自身特点的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从而有效帮助X公司在工业气体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以抵消行业竞争的威胁并建立企业长久稳定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以X工业气体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气体市场布局和气体产品供应为切入点,重点研究X公司在中国市场工业气体产品的营销策略,在终端客户的使用当中提高竞争力,并就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市场行业应用的细分以及不同区域目标市场的研究分析,明确X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和在我国营销策略。通过X公司自身内部分析、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有效帮助X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的策略,基于工业气体产品三大类型,在人员、流程、项目、绩效上面进行逐个讨论、研究,促成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
韩姝[4](2018)在《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电工程作为升级改造中的重头戏,其专业性高,系统复杂,在物业维修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对于这种专业维修改造的质量管理,单凭物业管理公司的质量管理无法保障,维修改造项目存在单项体量小,缺少第三方质量监督等问题。通过数据搜罗分析,对比、总结,运用机电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手段,结合BIM新技术等方法,有效提高物业维修改造项目中机电改造的品质,减少反复维修对建筑物的破坏并降低维修成本,减少维修改造不当造成的资源及能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物使用能效及提升建筑物自身价值,将质量问题诱发的事故率降到最低,提升使用群体的安全保障。服务终极客户,让非专业人事能够得到专业的服务品质。
马骁[5](2018)在《高层建筑燃气供气系统及用户调压器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国各个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解决了用地问题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与此同时,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的一次清洁能源也越来越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在各省、各地区大力发展基础管网建设的基础上,天然气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国内外各大城市中,天然气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较于低层民用建筑和商业用户建筑,高层建筑燃气供应系统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向高层建筑供气时,供气系统的复杂程度、类型选择、材料成本、输配过程中附加压头、后期运维等问题的存在,凸显了高层用户用气在安全性、稳定性和方便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就目前高层燃气供应系统的现状,针对因层高出现的附加压头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比对目前高层建筑燃气供应系统的几种形式和对比处理高层建筑供气附加压头的几种方式,以及对用户调压器的运行原理、实际应用效果和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低低压燃气输配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高层建筑燃气供气中存在的附加压头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陈潞[6](2018)在《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文中认为医用气体是医院进行医疗过程中使用的气体,可用于治疗、麻醉、驱动医疗设备。常用的医疗气体有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以及压缩空气等。本研究主要探讨手术室医用气体的用途和供应方式,并结合医院手术室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确保医院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可以达到《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
李宏菱[7](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系统,是负责列车牵引供电变流、电机牵引控制及列车制动控制的车辆关键单元,是城市轨道交通电动客车的重要子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牵引和制动训练设备涉及到现代控制和工程技术,如模拟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本文主要研究和设计了以城市轨道交通B型车的牵引子系统(MCM控制单元)和制动控制子系统(KBGM)为原型进行参考设计的高集度和高仿真度的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平台——牵引制动及驾驶操控设备(以下简称“牵引制动设备”)。牵引制动设备是面向中高级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教学与实训用途的综合演练平台。牵引制动设备主要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与制系统结构、原理、操作、拆装、检修等教学与实训功能,并能通过教员机,管理设置学员用户及学习任务,进行故障设置,进行实训操作记录及评价等功能。通过实践证明,用于高职牵引动力学院的牵引制动设备,具有较好的教学与实训体验,能很好满足学生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由部件到系统的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要求,突出地解决了难以在实车现场进行结构原理性教学与检修实训的问题,摸索出一条在职业教育课堂上高效高质学习现场设备与系统的新思路,还为中国现代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和培训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巩二磊[8](2017)在《内燃波转子工作过程及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燃波转子是一种新型非定常增压燃烧装置,具有大幅度提高推进系统性能的潜在优势。目前国内外针对内燃波转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领域,关于其工作过程及燃烧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其对涡轴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其工作过程及燃烧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⑴建立了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循环分析模型,验证了内燃波转子提高发动机总体性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初始参数,完成了内燃波转子气动方案设计,研究表明该方案可以实现约32%的压力增益和10.4%的温度增益,以氢气为燃料燃烧所产生压力波压力约为2MPa,验证了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内燃波转子试验系统。⑵为了解决内燃波转子点火问题,设计加工了射流点火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燃料沿切向孔填充时,可以实现较低点火极限及更宽的稳定燃烧范围,确定为射流点火器的燃料填充方案;采用出口直径为10mm的“渐缩—渐扩—直段”喷管,产生的射流达姆克勒数最适合应用于内燃波转子点火,此时射流核心长度为45mm以上,射流核心内能量和动量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分别呈线性分布和二次分布。⑶为了验证所设计热射流点火器的实用性,设计建立了静止预混气单通道内燃波转子燃烧试验系统,研究发现采用设计的热射流点火器,可以成功实现内燃波转子的点火,同时发现喷管出口距波转子通道端面为38mm时对点火不利,预混气油气比为(37)(28)1.5燃烧过程压力增益最高,而且预混气成分对火焰锋面倾斜程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⑷为了揭示内燃波转子详细工作过程,设计建立了进排气端口旋转的单通道内燃波转子试验系统,试验研究发现内燃波转子稳定工作的填充速度范围和当量油气比范围分别约为:Vin(28)636 m/s,(37)(28)0.31.5,燃烧所产生压力波峰值压力最大可达0.73MPa。总体上预压缩增压比?P随填充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填充气体的油气比增加而减小;燃烧所产生压力波强度随波转子转速和油气比增加而增加,内燃波转子循环不可重复性指数?P与燃烧所产生压力波强度呈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泄漏的影响,反应区的扩张速度随波转子转速增加而迅速增加,其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从900rpm时的0.05迅速增加到1500rpm时的0.195。混气成分对火焰锋面形状具有显着影响,油气比较低时,火焰锋面向内弧面倾斜,当油气比增加到一定值时,火焰倾斜方向改变,且该临界值随波转子转速增加逐渐减小。⑸试验研究了三种进排气端口相对位置对内燃波转子燃烧性能的影响,其中在作用时序Ⅰ下,波转子的工作范围最宽。探索了堵塞比为18%和28%两种情况下,强化燃烧装置对内燃波转子燃烧性能的影响,发现火焰经过扰流片之后,燃烧峰值压力增加,火焰传播速度迅速增加,最大可以达到100m/s。⑹为了探索多通道内燃波转子协调工作问题,建立了旋转双通道的内燃波转子试验系统,通过试验调试实现了其中一个通道的稳定工作,而另一个通道由于反压影响,工作过程存在不稳定性;燃烧性能随气流填充速度和油气比增加而增加,最后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离心力场对内燃波转子燃烧特性的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初步给出了内燃波转子工作过程的特点,掌握了内燃波转子混气填充及热射流点火等关键技术,获得了其火焰传播与发展、压力增益等随波转子转速、边界条件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内燃波转子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国防科工局[9](2016)在《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科工计[2015]1198号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深圳市国防科工办,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关民口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有关咨询评估机构:为进一步规范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推动提高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局研究制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议书编制
张盼[10](2016)在《村镇沼气与天然气联合供气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季低温气候条件下沼气产气率较低,目前提高沼气产量还存在较大技术难度,而冬季是用户用气的季节高峰,沼气供应常常无法满足用户的用气需求。针对沼气产气率较低问题,本文提出了毛细管网增温发酵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冬季沼气产气率;同时为了解决高峰期沼气供应不足问题,采用了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方案。本文设计了一个20m3的玻璃钢沼气发酵罐,建立了发酵罐的散热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沼气增温发酵方式。基于毛细管网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等传热特性的研究,创新性的采用毛细管网作为前端换热器进行增温发酵。冬季采用毛细管网对10℃发酵原料加热到25℃,沼气产气率由0.25m3/(m3.d)提高到0.75m3/(m3.d)。加热过程中沼气壁挂炉消耗的沼气量远低于由于温度升高新增沼气量,同时比采用电加热方案节约一半的费用。因此采用毛细管网进行沼气增温发酵方案经济可行。为解决冬季村镇沼气供气不足问题,选取空气、天然气与沼气掺混补足6T天然气供气方案。运用华白数、燃烧势进行互换性判定,辅以爆炸极限的安全性验算。最终得出三种混合气源,只要天然气和空气按照49:5154:46的比例范围混合均匀,混合气就能与6T天然气互换并且无爆炸风险。工程实践中搭建了天然气引射空气补足沼气掺混装置,通过对引射压力、空气入口阀门开度的控制,研究了引射比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引射比随引射压力与出口压力两者差值的增大而上升,其中引射比受引射混合器进口压力的影响更大。实际掺混工程中,引射器出口压力宜稳定在6kpa,引射压力控制在0.120.15MPa时,天然气、空气、沼气三种混合后的气体经权威部门检测符合6T天然气标准,掺混方案可行。本文针对冬季产气率低、沼气供应不足提出了采用毛细管网增温发酵,天然气掺混空气补足沼气的方案。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毛细管网增温发酵可以经济有效地提高沼气产气率,掺混方案也能很好的解决村镇沼气供应不足难题,进一步为村镇沼气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案。
二、笑气集中供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笑气集中供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向 |
1.2.1 建筑能耗的概念 |
1.2.2 降低建筑能耗的方法 |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
1.2.4 系统需要计量的建筑能耗分类 |
1.3 国内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需求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
2.3 系统的构成 |
2.3.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 |
2.3.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 |
2.3.3 能耗数据中心 |
2.4 数据采集的原则 |
2.4.1 分类能耗的采集 |
2.4.2 分项能耗的采集 |
2.5 系统基本设计要求 |
2.5.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3 能耗数据中心的设计要求 |
2.5.4 能耗数据中心采集数据的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设计实例及分析 |
3.1 工程设计概述 |
3.2 按分类与分项进行能耗设计 |
3.3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点的设计原则 |
3.4 工程设计实例比较 |
3.4.1 建筑内没有设置变电所的情况 |
3.4.2 建筑设置有变电所的情况 |
3.5 结合配电系统设计分项能耗时发现的问题 |
3.5.1 公共区域的计量范围 |
3.5.2 电开水器的配电设计 |
3.5.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机的配电 |
3.5.4 设置变电所建筑的能耗数据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4.1 系统在单一建筑中的功能 |
4.1.1 建筑的综合能耗计算 |
4.1.2 建筑的分类能耗及其等效电量的计算 |
4.1.3 建筑分项能耗各数据的计算 |
4.1.4 数据上传功能 |
4.1.5 系统可实现的其它功能 |
4.2 上级数据中心的系统功能 |
4.3 系统应用及设计拓展 |
4.3.1 应用系统分析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 |
4.3.2 结合建筑智能网络系统的设计 |
4.3.3 系统可拓展的用户管理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N2O基复合燃料的安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液体推进剂发展现状 |
1.2.2 氧化亚氮基推进剂发展现状 |
1.2.3 N_2O/可燃气体燃烧爆炸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N_2O/Q燃烧爆炸特性研究 |
2.1 气体爆炸理论的发展 |
2.1.1 C-J理论 |
2.1.2 Z-N-D模型 |
2.1.3 近当代爆轰理论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原料及装置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步骤 |
2.3 N_2O/Q燃烧爆炸特性参数研究 |
2.3.1 N_2O/Q在有机玻璃管中的燃烧爆炸特性 |
2.3.2 N_2O/Q在螺旋环管中的燃烧爆炸特性 |
2.3.3 螺旋环对N_2O/Q燃烧爆炸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烷烃对N_2O/Q燃烧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
3.1 复合燃料爆轰参数计算 |
3.1.1 C-J理论基本内容 |
3.1.2 复合燃料爆轰参数计算 |
3.2 烷烃对N_2O/Q燃烧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 |
3.2.1 火焰传播特性 |
3.2.2 压力成长特性 |
3.2.3 冲击波传播特性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燃料燃爆能量特性研究 |
4.1 燃爆能量基本理论及计算 |
4.2 燃爆能量特性实验 |
4.2.1 能量特性验装置-氧弹 |
4.2.2 能量特性验装置-爆热弹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氧弹燃爆能量研究 |
4.3.2 爆热装置燃爆能量研究 |
4.3.3 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燃料临界直径研究 |
5.1 实验方案及装置 |
5.1.1 实验原理 |
5.1.2 实验装置 |
5.1.3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2 营销相关理论和方法概述 |
2.1 STP理论 |
2.2 营销组合理论 |
2.2.1 新4P营销理论 |
2.2.2 工业品大客户营销理论 |
2.2.3 网络营销理论 |
2.3 营销环境分析方法 |
2.3.1 五力模型分析工具 |
2.3.2 PEST分析工具 |
2.3.3 SWOT分析工具 |
3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3.1 X公司和工业气体产品介绍 |
3.1.1 X公司简介 |
3.1.2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介绍 |
3.2 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3.2.1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现状 |
3.2.2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问题 |
4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产品竞争对手的威胁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 |
4.3.2 营销中介 |
4.3.3 客户 |
4.3.4 竞争对手 |
4.3.5 社会公众 |
5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SWOT分析及营销战略设计 |
5.1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SWOT分析 |
5.1.1 竞争优势 |
5.1.2 内部劣势 |
5.1.3 市场机会 |
5.1.4 市场威胁 |
5.2 营销战略设计 |
5.2.1 市场细分 |
5.2.2 市场目标 |
5.2.3 市场定位 |
6 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
6.1 内部营销策略 |
6.1.1 人员选择与培训 |
6.1.2 人员促销 |
6.1.3 提升团队执行力 |
6.1.4 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 |
6.2 营销模式策略 |
6.2.1 网络营销 |
6.2.2 加强服务营销 |
6.2.3 产品创新 |
6.3 营销目标实现策略 |
6.3.1 产品结构布局 |
6.3.2 产品价格策略 |
6.3.3 渠道建设 |
6.3.4 促销策略 |
6.3.5 大客户关系营销 |
6.4 绩效营销改进策略 |
6.4.1 品牌形像提升 |
6.4.2 企业社会责任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检索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选择代表性项目进行研究实践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概述 |
2.1 物业维修改造及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与内容 |
2.1.1 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 |
2.1.2 物业维修改造的含义 |
2.2 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
2.2.1 传统管理 |
2.2.2 全面质量管理 |
2.2.3 PDCA质量管理 |
2.2.4 国内质量管理理论及发展 |
2.2.5 国外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
2.3 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
3 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政策性维修改造问题 |
3.2 主体竣工交付过保系统产生的质量问题 |
3.3 机电系统老化造成问题及隐患 |
3.4 机电系统资源消耗问题 |
3.4.1 能源的消耗问题 |
3.4.2 人力资源消耗问题 |
3.5 导致政策性维修改造的原因分析 |
3.6 竣工交付过保系统产生的维修改造原因分析 |
3.7 机电系统老化造成维修改造的原因分析 |
3.8 机电系统资源消耗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 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专业的提升方法及改善对策 |
4.1 针对老旧小区政策性维修改造品质的提升方法 |
4.2 对竣工交付过保系统的质量提升方法 |
4.3 针对机电系统老化的改善对策 |
4.4 提升物业维修改造资源消耗的管理方法 |
5 BIM技术在物业维修改造中的应用 |
5.1 BIM新技术在物业运行维护中的作用 |
5.2 BIM在物业机电维修、改造施工中的作用 |
5.3 BIM对物业维修改造施工及运维成本的改善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LMMJ监控维修改造工程 |
6.2 方案对比 |
6.2.1 本项目应用质量管理所达到的目标 |
6.3 案例二:某商业中心机电改造工程 |
6.3.1 M安装机电安装企业现状 |
6.3.2 某物业管理公司近两年发包机电维修改造项目概况 |
6.3.3 本项目维修改造机电施工内容 |
6.3.4 M安装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应用 |
6.3.5 M公司在本项目中BIM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层建筑燃气供气系统及用户调压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层建筑定义 |
1.2 目前国内天然气使用情况 |
1.3 国内外在高层建筑及燃气供应方向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第二章 高层建筑供气方式及存在问题 |
2.1 高层建筑燃气供气方式的种类 |
2.1.1 上环下行供气系统 |
2.1.2 下环上行供气系统 |
2.1.3 上环下行+下环上行供气系统 |
2.2 高层建筑供气存在的问题 |
2.2.1 高层住宅建筑出地引入管受建筑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2.2.2 高层住宅建筑燃气户内立管的重量应力和温度应力及补偿措施 |
2.2.3 高层建筑燃气系统附加压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层建筑燃气供气系统附加压头分析 |
3.1 附加压头定义 |
3.2 附加压头在天然气高层建筑供气系统中的影响 |
3.3 附加压头处理办法 |
3.3.1 多根立管分段调压的方法 |
3.3.2 立管变径分段调压的方法 |
3.3.3 中压管道直接进入建筑物的方法 |
3.3.4 燃气立管上设置用户调压器的方法 |
3.3.5 户内表前设置用户调压器的方法 |
3.4 附加压头处理办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调压器机理建模研究 |
4.1 用户调压器介绍 |
4.2 用户调压器流动特性分析 |
4.3 用户调压器动态特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附加压头处理方法的比选和新技术展望 |
5.1 设计及施工难度对比 |
5.1.1 多根立管分段调压 |
5.1.2 立管变径分段调压 |
5.1.3 户内表前加装用户调压器调压 |
5.2 施工成本经济核算对比 |
5.2.1 多根立管分段调压与立管变径分段调节的对比 |
5.2.2 立管变径分段调节与户内表前设置用户调压器的对比 |
5.2.3 用户调压器入户的改进计算 |
5.3 运行安全性对比 |
5.3.1 多根立管分段调压的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 |
5.3.2 多根立管分段调压的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 |
5.3.3 用户调压器入户调压的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 |
5.4 新技术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室医用气体的种类和用途 |
1.1 氧气 |
1.2 一氧化二氮 |
1.3 氮气 |
1.4 二氧化碳 |
1.5 压缩空气 |
1.6 氩气 |
1.7 负压真空系统 |
1.8 麻醉吸废气装置 |
1.9 备用氧气系统 |
2 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的设计 |
2.1 手术室配置要求 |
2.2 手术室气管设计 |
3 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的调试 |
3.1 系统验收 |
3.2 系统调试 |
4 结束语 |
(7)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控制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控制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2.1 仿真科学与技术 |
2.2.2 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 |
2.2.3 自动控制理论原理 |
2.2.4 电力电子技术 |
2.2.5 机械工程方法 |
2.3 仿真控制平台的技术基础 |
2.3.1 仿真控制平台的设计工具 |
2.3.2 仿真控制平台的开发工具 |
2.3.3 组态平台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3 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的总体设计 |
3.1 总体设计目标 |
3.2 系统的功能 |
3.2.1 牵引系统 |
3.2.2 制动系统 |
3.2.3 司机控制器 |
3.2.4 其它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4 仿真控制平台气路和软件的分析与设计 |
4.1 气路的分析与设计 |
4.1.1 气路阀体、管路及风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2 气路工作流 |
4.2 软件的分析与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5.1 组态平台的配置 |
5.2 组态平台的管理 |
5.3 气路图开发与设计 |
5.3.1 气路原理图的绘制 |
5.3.2 基于组态的图元属性设置 |
5.3.3 基于组态的图元流水设计制作 |
5.3.4 制动流水设计制作 |
5.3.5 流水文件 |
5.3.6 运行与测试 |
5.4 仿真控制平台的应用 |
5.4.1 制动控制设备的应用 |
5.4.2 试验台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内燃波转子工作过程及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总体性能分析及方案设计 |
1.2.2 内燃波转子非定常流动特性 |
1.2.3 内燃波转子泄漏密封问题 |
1.2.4 内燃波转子混气形成技术 |
1.2.5 点火技术及非定常燃烧过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燃波转子方案设计及试验系统 |
2.1 内燃波转子发动机性能分析 |
2.1.1 数学分析模型 |
2.1.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2 内燃波转子气动方案设计 |
2.2.1 初始参数 |
2.2.2 方案设计 |
2.3 内燃波转子气动方案验证 |
2.3.1 物理模型 |
2.3.2 控制方程 |
2.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2.3.4 非定常流动特性分析 |
2.3.5 混气形成特性 |
2.3.6 非定常燃烧特性 |
2.4 内燃波转子试验件设计及试验系统 |
2.4.1 波转子及密封盘设计 |
2.4.2 进气段及燃料填充方案设计 |
2.4.3 热射流点火系统设计 |
2.4.4 数据采集方案 |
2.4.5 内燃波转子试验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波转子热射流点火技术研究 |
3.1 热射流点火器射流特性试验研究 |
3.1.1 试验系统 |
3.1.2 射流点火器点熄火特性 |
3.1.3 射流特性分析 |
3.1.4 热射流点火器冷却性能分析 |
3.2 热射流点火器射流特性数值研究 |
3.2.1 物理模型 |
3.2.2 计算方法及验证 |
3.2.3 不同进口流量对热射流特性的影响 |
3.2.4 喷管结构的影响 |
3.3 热射流点火过程及火焰传播研究 |
3.3.1 内燃波转子试验系统简化及建立 |
3.3.2 丙烷作燃料时热射流点火结果分析 |
3.3.3 丙烷和乙烯作燃料点火及燃烧性能比较 |
3.3.4 泄漏对内燃波转子燃烧特性影响及密封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通道内燃波转子非定常燃烧特性 |
4.1 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
4.1.1 试验系统 |
4.1.2 燃料喷注方式确定 |
4.1.3 试验方法 |
4.2 旋转密封盘结构内燃波转子燃烧性能分析 |
4.2.1 内燃波转子稳定工作范围 |
4.2.2 内燃波转子燃烧过程特点分析 |
4.3 内燃波转子燃烧性能及工作过程变化规律 |
4.3.1 冷态预压缩效果变化规律 |
4.3.2 燃烧所产生压力增益变化规律 |
4.3.3 火焰传播速度及火焰传播过程变化规律 |
4.4 内燃波转子结构变化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4.5 内燃波转子强化燃烧技术探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转双通道内燃波转子系统及燃烧特性 |
5.1 试验系统建立 |
5.2 试验系统强度分析 |
5.3 试验结果讨论 |
5.4 通道旋转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村镇沼气与天然气联合供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质能发展趋势 |
1.1.2 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 |
1.1.3 沼气掺混的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2 村镇沼气与天然气联合供气工程 |
2.1 沼气工程简介 |
2.1.1 沼气工程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
2.1.2 沼气工程的设计、选址、布置 |
2.1.3 黄瓜山镇沼气与天然气联合供气工程工艺设计 |
2.2 各分项工程概要 |
2.2.1 发酵罐 |
2.2.2 搅拌池 |
2.2.3 沼液池 |
2.2.4 湿式储气罐 |
2.2.5 掺混装置 |
2.2.6 脱水、脱硫塔 |
2.2.7 沼气输配管网 |
2.3 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
2.3.1 户用沼气池的启动 |
2.3.2 户用沼气池的运行管理 |
2.3.3 沼气池的安全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毛细管网沼气发酵增温系统 |
3.1 沼气发酵增温系统 |
3.3.1 温度对沼气发酵影响 |
3.3.2 沼气发酵常见的增温方式 |
3.2 毛细管增温发酵系统设计 |
3.2.1 毛细管增温发酵系统结构图 |
3.2.2 发酵罐的能量计算 |
3.2.3 换热系统设计 |
3.3 毛细管网增温发酵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的理论计算 |
4.1 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方案 |
4.2 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的互换性理论计算 |
4.2.1 燃气互换性 |
4.2.2 互换性判定分析 |
4.3 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的安全性理论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沼气与天然气掺混供应的工程应用 |
5.1 混气装置的选择 |
5.2 引射混合器运行特性实验 |
5.3 天然气掺混空气补足沼气系统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笑气集中供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D]. 李艳丽. 东南大学, 2020(01)
- [2]N2O基复合燃料的安全特性研究[D]. 曾祥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X公司工业气体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徐博.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4]物业维修改造中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韩姝.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5]高层建筑燃气供气系统及用户调压器的应用研究[D]. 马骁.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6]手术室医用气体集中供应系统的设计和调试[J]. 陈潞. 医疗装备, 2018(17)
- [7]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仿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李宏菱.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8]内燃波转子工作过程及燃烧特性研究[D]. 巩二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9]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的通知[J]. 国防科工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2016(02)
- [10]村镇沼气与天然气联合供气技术研究[D]. 张盼.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