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

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

一、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钧[1](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徐梓铭[2](2021)在《华法林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及视网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觉。视网膜是视觉感知的第一站,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递给脑中枢以形成图像视觉。视网膜一旦损伤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全身唯一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血管系统,可以体现全身的血管情况。视网膜血管病变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紧密相关。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血氧供给不足、炎症等一系列病变,进而引发视网膜退变。眼底的脂代谢障碍是视网膜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之一,其特点是病变部位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多糖的堆积;进而出血、血栓形成,发展到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积、组织纤维化等,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同时随着长期血管损伤,血管内斑块逐步形成。视网膜血管管径损伤是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标志之一。华法林(Warfarin)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s),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了数十年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然而,VKAs不仅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化,还抑制了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不良作用。有动物实验的证据以及临床和流行病学结果表明,长期使用华法林,会增加血管钙化风险,甚至诱发血管钙化,而且会导致动物和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加速形成,这可能是长期使用抗凝剂华法林带来的风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另外两种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临床上用来降低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可导致脂肪代谢出现异常,发生脂质堆积。因此我们推测长期服用这几种药物的病人具有更高的视网膜动脉硬化风险,并有可能出现视网膜的退化。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对Apo E-/-小鼠进行高脂饮食饲养,促使Apo E-/-小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药物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DEHP对Apo E-/-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华法林有可能导致高脂饮食诱导的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现象更为严重,并且造成视网膜细胞衰退。我们也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华法林的服用有可能在临床上加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起视网膜退化,导致视觉能力下降。目的:研究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EHP是否存在促进或加重小鼠视网膜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引发视网膜退行性变化,并进一步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po E-/-小鼠,观察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EHP分别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及视网膜的影响。高脂饮食喂养Apo E-/-小鼠8周。造模成功后按要求分别灌胃给药2周。取主动脉HE染色、油红O染色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取小鼠视网膜冰冻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RNA-seq实验等,比较不同药物作用效果。结果:1.各组小鼠的体重较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各组之间的TC和LDL-C有显着性差异,随实验的进行TC和LDL-C的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较明显的是DEHP组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与各组之间的HDL-C和TG之间有显着性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较,各实验组小鼠主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其中华法林低、中剂量组AS斑块沉积较模型组更为明显,斑块面积增大,管腔狭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小鼠主动脉管腔内均可见AS斑块,斑块面积较模型组减小。DEHP组斑块大小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别。3.实验结果发现华法林高剂量组动物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出现明显变薄。视网膜外核层主要是视网膜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s)。感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因此感光细胞的减少提示动物的视觉能力下降。此外,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导致了视网膜内核层的变化,提示了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发生退化。4.脾脏和肾脏组织切片染色并未发现明显病变。证明华法林对视网膜的影响是有一定组织特异性的。结论:我们的结果发现,华法林可能加剧高脂饮食诱导的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现象,并且造成视网膜细胞衰退。我们也利用RNA-seq测序初步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华法林的服用有可能在临床上加剧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起视网膜的退化,导致病人视觉能力下降,加剧病人的视网膜损伤风险。

王彬[3](2020)在《Tctn3基因敲除导致小鼠细胞凋亡和神经管缺陷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纤毛疾病是指由于纤毛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系统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0多个基因被发现与纤毛疾病有关。在这些基因中,Tectonic(TCTN)基因突变是一些初级纤毛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因。TCTN基因家族包括三个成员:TCTN1、TCTN2、TCTN3。这些基因编码的TCTN蛋白主要分布在纤毛的过渡区,参与纤毛的形成和一些信号通路如Sonic Hedgelog(Shh)的调控。该TCTN基因家族的突变会导致许多纤毛类疾病,如Joubert综合征、Bardet-Biedl综合征、Oral-facial-digital综合征、Meckel-Gruber综合征等。以前的研究表明,在人和小鼠中,TCTN1和TCTN2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神经管发育缺陷以及脑发育异常,但TCTN3基因在大脑发育中的作用却仍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利用piggy Bac转座子系统产生的Tctn3基因敲除小鼠来探究Tctn3对神经管发育和Shh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探讨调控细胞死亡的机制。实验方法:培育piggy Bac转座子系统产生的Tctn3基因敲除小鼠,以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孕10.5(E10.5)天的Tctn3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和杂合敲除(Heterozygote,Het)小鼠脑组织中Tctn1、Tctn2、Tctn3 m RNA表达;观察出生后存活的Tctn3 KO小鼠的外形以及进行骨染色,观察Tctn3 KO对小鼠发育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10.5 Tctn3 KO小鼠和Tctn3 Het小鼠神经管发育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研究Tctn3 KO对神经管发育的影响;收集E10.5的小鼠脑组织进行RNA测序分析,同时Q-PCR验证E12.5天Tctn3 KO小鼠脑组织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12.5的Tctn3 KO小鼠神经元数量的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凋亡标记物Bcl2、Bax、Cleaved PARP1的变化以及Shh信号通路调节的PI3K/Akt信号通路和m 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培养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p MEF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ctn3 KO小鼠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给予Akt特异性激动剂SC79对凋亡影响;为探讨Tctn3的调控机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php1(纤毛过渡区的抗凋亡蛋白)在E12.5小鼠胚胎脑组织表达,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Tctn3和Nphp1之间的相互作用;NIH3T3细胞转染Nphp1质粒,观察Nphp1过表达对Tctn3敲减的细胞凋亡、Shh信号及PI3k/Akt信号的影响。实验结果:我们研究结果表明Tctn3 KO小鼠中没有检测到Tctn3 m RNA的表达,证实该基因在该小鼠中被敲除,而Tctn3基因敲除不影响Tctn1和Tctn2 m RNA表达;统计发现几乎有一半Tctn3 KO小鼠死于E14.5,Tctn3 KO小鼠表现出全身发育异常包括眼球变小、眼睑闭合、多指畸形、胚胎致死;出生后1-2天仍存活的Tctn3KO小鼠骨染色发现Tctn3 KO小鼠头部呈圆顶状且闭合不全、前后长度减少和胸骨异常融合。这些结果提示Tctn3基因敲除造成小鼠发育畸形和胚胎致死。免疫荧光染色表明E10.5 Tctn3 KO小鼠胚胎腹侧神经管Shh和Foxa2表达明显降低,神经管标记物Nkx2.2、Olig2、Hb9、Isl1/2、Pax6的表达区域发生了改变,移向腹侧,而Pax3表达没有改变。特别重要的是纤毛特异性标记物蛋白Arl13b表达明显减少。RNA测序后KEGG富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Tctn3 KO小鼠中Shh和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明显下调,如Gli1和Ptch2等。Q-PCR结果进一步证实Shh信号通路下游的Gli1和Ptch1 m RNA表达水平在Tctn3 KO小鼠中显着减少。这些结果提示Tctn3基因敲除影响了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我们还发现Tctn3KO小鼠脑组织中Neu 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同时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表达减少,而剪切的PARP-1和促凋亡蛋白Bax显着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的Tctn3 KO小鼠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也存在显着的细胞凋亡;Akt的特异性激动剂SC79处理细胞显着减少了凋亡细胞,提示Tctn3基因敲除引起了PI3k/Akt依赖的细胞凋亡。Nphp1存在于纤毛过渡区且有抗凋亡蛋白作用,我们检测发现在E12.5 Tctn3 KO小鼠胚胎脑组织Nphp1含量明显降低,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Tctn3和Nphp1可能存在相互作用。Nphp1过表达抑制了Tctn3敲减细胞的凋亡,以及逆转了细胞内Shh信号和PI3k/Akt信号的降低,证实Tctn3可能通过与Nphp1形成复合物起到抗凋亡作用。结论:Tctn3基因敲除抑制了Shh信号通路的激活并造成了小鼠胚胎发育异常和胚胎期致死,特别是影响了神经管发育,造成脑发育异常。Tctn3基因敲除引起了神经细胞凋亡增加;作为与Tctn3共存于纤毛过渡区的蛋白,Nphp1能够与Tctn3形成蛋白复合物参与调控神经细胞的凋亡。探讨Tctn3蛋白功能以及其在纤毛疾病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纤毛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星辰[4](2020)在《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酸钙骨水泥(CPC)的组成成分与人体骨质的矿物成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并且CPC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等优点,对其研究和开发成为当今生物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磷酸钙骨水泥所具有的可注射性和任意塑性成型的特点,使其在创伤性骨修复外科手术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磷酸三钙(Ca3(PO4)2、TCP)由于在常温下即可水化形成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已成为磷酸钙骨水泥制备中最常用的原料之一。但目前以TCP为主要粉剂原料所制备的各种磷酸钙骨水泥主要应用于非承重骨的修复,为了进一步改善骨水泥的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还需要对该类骨水泥进行改性研究,促进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本论文利用高温烧结方法合成出了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新型骨水泥粉料,并与纯水、模拟体液、植酸钠溶液等多种固化液进行固化制备出了新型掺硅磷酸钙(Si-CPC)骨水泥。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与成分分析(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物理机械性能分析等表征手段,对硅钙磷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结构、孔隙率、生物活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湿混球磨的方法将二水磷酸氢钙(CaHPO4·2H2O、DCPD)与碳酸钙(CaCO3、CC)及硅酸钙(CaSiO3、CS)按一定原子比进行混合,加热至1250℃后烧结150min后急冷,制备出了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骨水泥粉料。研究结果表明,DCPD与CC、CS粉末按照Ca/P=1.5的原子比混合后的骨水泥粉料,经1250℃烧结150min后,生成的Si-α-TCP中没有HA相,Si元素的添加提高了原料中α-TCP的纯度,但却降低了 α-TCP的生成温度约40℃,致使α-TCP空冷时的失稳性增加,发生少量α-TCP向β-TCP转变的现象。模拟体液(SBF)作为固化液比纯水固化Si-α-TCP骨水泥粉料有明显优势。模拟体液补充了生成HA所需的Ca元素并且提高了α-TCP向HA的转化率,另外在Si掺入含量为3.3 at%时,良好的晶须增韧效果使得硅钙磷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达到了 35.83 MPa,该值约为纯水固化Si-α-TCP骨水泥的抗压强度的2倍。磷酸四钙(TTCP)与Si-α-TCP混合作为粉剂原料时,TTCP阻碍了 α-TCP向HA转化,致使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较低,但随着TTCP的引入含量的增加,该阻碍作用会逐渐减弱。模拟体液固化的骨水泥在浸泡过程中,其抗压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HA的生成反应大于降解反应,最终骨水泥完全由与人体骨组织成分相近的HA构成,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植酸根的螯合作用能够使Si-α-TCP骨水泥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以植酸或掺入植酸的固化液固化Si-α-TCP骨水泥时,因植酸酸性过强导致骨水泥的力学性能欠佳。但利用4wt.%植酸钠溶液固化Si-α-TCP骨水泥中,植酸根的螯合作用促使骨水泥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有益转变,提高了硅钙磷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超过了修补松质骨所需的力学性能要求。在生物活性浸泡试验中,利用4wt.%植酸钠溶液固化的Si-α-TCP骨水泥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并且其抗压强度在浸泡7天后达到38.98 MPa。磷酸氢二钠溶液固化的硅钙磷骨水泥其力学性能受溶液浓度影响较小,所制备的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均在20MPa以上,但随着随固化液浓度的升高,由于固化液中缺乏Ca2+离子,最终产物中的Ca2+离子得不到有效补充,生成了非典型的缺钙羟基磷灰石(Ca9H(PO4)6OH,CDHA)。磷酸氢二钠溶液与SBF溶液混合后,可以进一步改善磷酸氢二钠溶液的固化能力。磷酸氢二钠固化的硅钙磷骨水泥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速度较快,但在浸泡过程中抗压强度可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浸泡溶液pH先升高后降低并稳定于弱碱性,可以很好的与人体液环境兼容。综上所述,本实验所制备的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及植酸钠螯合型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相对较佳,在利用磷酸氢二钠溶液这一常规固化液对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骨水泥粉料进行广泛适用性的验证结果良好。因此,硅钙磷骨水泥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运燚[5](2020)在《基于SERS光谱技术的融合基因(b3a2)和甲胎蛋白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在特殊条件下甚至能够实现单分子检测。同时,还具有稳定性、半峰宽窄、丰富的物质结构信息、耗时短等许多优点。这使得SERS技术非常适合于物质的定性分析或定量检测。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是将SERS技术应用到医学上的疾病标志物、细胞等成分的检测,这一研究方向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融合基因(b3a2)是血液肿瘤之一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物,它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强、特异性明显、区分度高,是临床上用于检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参考标准之一。甲胎蛋白(AFP)与肝癌相关性强,原因是肝癌细胞能产生甲胎蛋白,而正常的细胞一般不能产生,所以甲胎蛋白对肝癌的早期检测、诊断、转移和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这两种肿瘤标志物在人体内的含量较低,需要具有很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到,SERS技术刚好能满足这两种物质的检测标准。第二章中,我们通过将银纳米粒子组装在二氧化硅片上来制备我们的SERS基底,我们先后对二氧化硅片进行羟基化、氨基化和质子化的操作,然后将银纳米粒子通过Ag-N键结合在二氧化硅片上,同时由于银纳米粒子与二氧化硅片表面的修饰物电荷不同,提高了组装的效率。我们为了提高二维SERS基底的性能,对组装过程中的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和提高。第三章中,我们将制备好的二维SERS基底应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b3a2)的检测中。我们将融合基因(b3a2)的互补序列拆分为两段,一段修饰在二维SERS基底上,另一段修饰在溶液中均匀分散的银纳米粒子上,将融合基因(b3a2)与它们一起培养,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可以得到它们的复合物,同时能够检测到信号分子的信号。我们根据信号分子的信号强度变化实现对融合基因(b3a2)的定量检测。第四章中,我们将制备好的二维SERS基底应用于甲胎蛋白的检测中。我们利用甲胎蛋白适配体能与甲胎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性能,先将甲胎蛋白适配体修饰在二维SERS基底上,适配体的互补序列修饰在溶液中分散的银纳米粒子上。两者一起培养,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复合物,同时能检测到拉曼标记分子的信号。甲胎蛋白的加入会引起适配体与其特异性结合,导致拉曼标记分子的信号强度下降。我们根据拉曼标记分子的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实现对甲胎蛋白的超灵敏定量检测。本文首先制备出一种均匀的二维SERS基底,并应用于融合基因(b3a2)和甲胎蛋白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我们特殊设计的纳米结构并结合SERS技术能够实现极低浓度的肿瘤标志物包括融合基因(b3a2)和甲胎蛋白的定量检测,为这两种肿瘤标志物的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高效和快速的潜在检测方案。

彭金秀[6](2020)在《组氨酸引入对抗菌肽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肽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耐药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严重临床问题,抗菌肽(AMPs)被认为是常规抗生素对抗耐药菌威胁的潜在替代物。自然界中大多数阳离子抗菌肽不含组氨酸,只有部分含有组氨酸,而组氨酸的侧链咪唑基团往往使得这些抗菌肽具有与含其它阳离子氨基酸不同的性质,如易受金属离子的影响等。然而,组氨酸对阳离子抗菌肽结构、功能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以两种天然阳离子抗菌肽Polybia-MPI(MPI)和Protonectin(Pro)为研究对象,探究将组氨酸引入天然的、不含组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中而对抗菌肽的活性、构效关系、稳定性、毒性及肽对金属离子的响应等的影响。MPI和Pro分别是从社会性黄蜂Polybia paulista、Agelaia pallipes pallipes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较好的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其中MPI序列中含三个赖氨酸,Pro的序列中含有一个赖氨酸。首先我们探讨了用组氨酸全部替换赖氨酸对MPI的抗菌活性、稳定性、二级结构、细胞毒性和细胞选择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与MPI相比,His-Polybia-MPI(HMPI)只表现与MPI相当的抗真菌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不表现活性;HMPI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了,相比较于MPI其对胰蛋白酶更稳定;HMPI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 3T3的细胞毒性有显着性降低。二级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组氨酸替换后抗菌肽在膜模拟环境中呈现出典型的α-螺旋结构,但α-螺旋含量相比MPI有所下降。检测MPI和HMPI与LPS结合力发现,HMPI与LPS结合力要大大低于MPI与LPS结合力,它们与LPS的结合的解离常数(Kd)分别是3.22μM和21.5μM,这可能能部分解释HMPI对细菌抗菌活性大大降低。此外,我们研究还发现,HMPI诱导真菌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活性与MPI相当,这可能是其与MPI能保持相当抗真菌活性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组氨酸的引入使得HMPI的等电点降低了,而使HMPI在中性偏碱环境中不表现阳离子性,这可能是造成其在中性环境中活性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然后,我们探究了HMPI是否能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以及金属离子会对HMPI的生物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显示Cu2+、Zn2+、Al3+、Mn2+、Cr3+、Ag+、Cd2+及Pb2+对HMPI的抗真菌活性没有影响。但有趣的是,OD值检测酶解稳定性实验、菌落计数实验及RP-HPLC分析显示,铜离子可显着提高HMPI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造成HMPI-Cu2+复合物酶解稳定性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HMPI与Cu2+的结合影响胰蛋白酶与HMPI的相互作用。CD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Cu2+的情况下,HMPI在水中呈无序构象,而在CuCl2和CuSO4的存在下,HMPI的CD谱在208和222nm处都是负峰,呈α-螺旋构象。进一步,我们通过ESI-MS、1H NMR和ITC实验研究了Cu2+与HMPI的结合情况,证实了Cu2+可以与HMPI结合。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显示,Cu2+可以降低HMPI的溶血毒性,不仅不会影响HMPI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毒性,甚至还可以降低HMPI的细胞毒性。此外,活性氧实验表明Cu2+可以促进HMPI在白色念珠菌细胞中产生ROS,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其抗真菌活性。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金属离子对序列中含有不同数量组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与HMPI相比,仅含有一个组氨酸的抗菌肽His-Protonectin(HPro)虽不受Cu2+的影响,但是Zn2+却影响其活性。体外抗菌实验表明,Zn2+可以抑制HPro的抗真菌活性,使其抗光滑念珠菌的活性下降8倍以上,而Cu2+、Ag+、Cd2+、Pb2+、Mg2+、Ca2+、Ni2+则对其抗真菌活性没有影响。PI摄取实验表明,在Zn2+存在的情况下,HPro不能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同样,体内抗真菌实验显示Zn2+在小鼠体内对HPro的杀真菌活性同样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溶血实验表明,Zn2+的加入显着提高了HPro的溶血毒性。活性氧实验表明,Zn2+可以显着降低HPro诱导真菌产生活性氧的量,这可能与HPro+Zn2+抗真菌活性的降低相关。真菌代表性多糖结合实验表明,随着β-1,3葡聚糖浓度的增加,HPro的抗真菌活性逐渐下降,而HPro+Zn2+的抗真菌活性逐渐恢复。然而,1H NMR谱却不能证实Zn2+与HPro的结合。Zn2+是如何影响HPro的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组氨酸替换对抗菌肽进行改造,降低了抗菌肽HMPI的等电点,使其在中性偏碱环境中不表现阳离子性,可以通过改变pH值来调节HMPI的抗菌活性。与此同时,组氨酸还可以降低抗菌肽HMPI的细胞毒性并提高其酶解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引入组氨酸后,在所测试的金属离子中,虽然抗菌肽HMPI的抗真菌活性不受Cu2+的影响,但Cu2+的结合可以增加其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降低其溶血毒性。然而,与HMPI不同的是,含单个组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HPro不受Cu2+影响,却受Zn2+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也与Cu2+对HMPI的影响不同。Zn2+的存在可以降低HPro的抗真菌活性,增加其溶血毒性。因此,可以推断组氨酸的引入对不同序列的抗菌肽的抗微生物活性、毒性及肽对金属离子的响应等影响都不同。尽管组氨酸对阳离子抗菌肽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可以为探究组氨酸在多肽修饰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王驰名[7](2020)在《卟啉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反应机理及光电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卟啉酞菁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大环共轭结构的多吡咯分子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配位能力,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离子配位。在与离子半径较大,配位数高的金属离子配位时,可以形成二层或多层夹心配合物,这些配合物统称为三明治型配合物。另外,由于其大环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分子自身的化学易修饰性,以及高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卟啉酞菁类化合物能够表现出独特的光、电、磁性质,从而可以应用于光伏电池、分子催化剂、场效应晶体管和光动力治疗药物等。而同样具有N4中心空穴的四吡啶化合物作为配位基底可以形成金属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活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速进步,使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成为了化学研究的新趋势。本论文从计算和实验两方面出发,研究了四吡啶化合物电还原CO2的反应机理,双核酞菁和亚酞菁的合成机理,以及三明治型卟啉酞菁化合物与C60的组装及光电性质研究。以下几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四吡啶钴化合物电催化还原CO2的反应机理。另外,通过改变中心金属、在吡啶对位引入推-拉电子取代基、替换桥连基团的方式,充分研究了一系列新型氨基四吡啶化合物的催化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当中心金属替换成Cr、或在吡啶对位引入给电子取代基、或将桥连基团替换成p-π共轭的基团后,均能获得理论上性能更优良的电催化剂。(2)使用核磁共振氢谱、电子吸收谱、荧光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三明治型卟啉酞菁化合物[(TClPP)Y(Pc)Y(TClPP)]和C60在溶液态和固态的相互作用。这两种化合物在共晶中紧密的接触面上可以诱发出强烈的电子转移现象,使得共晶化合物能够给出强于两单体自身之间的光电转化响应。(3)使用三明治型卟啉酞菁化合物[(Pc)Y(Pc)Y(TClPP)]与C60组装生成的共晶制备得到了晶体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在其共晶超分子层表面上得到了均衡的高载流子迁移率,其中空穴迁移率为3.72 cm2 V-1 s-1,电子迁移率为2.22 cm2 V-1 s-1。这一数值是现有双极性共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中最优秀的结果之一。(4)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一种平面双核酞菁二聚体的合成反应历程,并预测了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稳定中间体。通过实验手段成功分离出这一中间体,并使用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对其基本性质进行表征。另外,理论计算结果所预测的产物氨气也成功通过实验得以验证。这一结果对今后应用该反应机理合成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提供了有益支撑。(5)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以邻二氰基苯和三氯化硼为起始原料在二甲苯中合成亚酞菁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此反应的速控步为形成碳-氮单键的基元反应。另外,三氯化硼不仅作为反应试剂,同时也作为催化剂促进了反应发生。而由于三氯化硼会与中间体的活性位点进行配位,使得中间体失去反应活性,因此三氯化硼存在使亚酞菁的合成获得最高产率的最优浓度。(6)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耦合-微扰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共轭尺寸、不同推-拉电子取代基的酞菁类化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揭示了尺寸效应和取代基效应的局限性,并发现了一种不常见的八极矩静电分布形式。

范宏英[8](2019)在《脆弱拟杆菌抑制阪崎克罗诺杆菌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sakazakii,CS)是一种引起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和细胞死亡增加与CS致NE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益生菌具有抑制致病菌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黏膜和免疫细胞发育等功能,已成为NEC防治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前期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筛选到一株无毒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fragilis)(ZY-312),具有治疗肠道炎症、腹泻等功能。本研究将开展ZY-312能否防治CS致NEC的发生,并初探其防治机制。2.研究方法(1)建立基于人结肠腺癌Caco-2的体外肠屏障模型,明确ZY-312能否抑制CS对肠屏障的损伤及其保护作用机制。(2)建立基于“CS定植肠黏膜-破坏肠屏障-引发NEC”发病过程的新生大鼠模型,利用ZY-312干预,评价ZY-312防治CS致新生大鼠NEC感染的效果。(3)探讨ZY-312防治CS致NEC感染的作用机制:1)明确ZY-312对新生大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2)检测ZY-312对CS致新生大鼠肠组织炎症小体NLRP3及细胞焦亡的调控;3)明确ZY-312是否抑制CS诱导的细胞凋亡。3.研究结果(1)体外研究结果显示ZY-312能抑制CS降解Caco-2分泌的黏蛋白,抑制CS的黏附和侵袭,减轻CS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2)体内研究结果显示ZY-312能有效预防新生大鼠CS感染致NEC,降低死亡率。(3)ZY-312防治CS致NEC的机制包括:1)ZY-312可增强小鼠肠屏障功能,包括:①增加肠道表层黏蛋白、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降低肠道的通透性来增强新生大鼠肠机械屏障功能;②增加肠道表层的免疫球蛋白A、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增强新生大鼠肠免疫屏障功能;③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丰度,增加拟杆菌的数目,减少致NEC变形菌门的数量,实现微生物屏障功能的修复。2)ZY-312可抑制CS激活的炎症小体NLRP3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IL-1β的释放,缓解炎症。3)ZY-312可抑制C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发生焦亡和凋亡,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防治NEC的发生。4.结论新生儿早期肠屏障功能的不完善和致病菌导致的细胞死亡增加是NEC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引入二代益生菌脆弱拟杆菌ZY-312开展防治CS引起的NEC,结果表明ZY-312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屏障、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活化,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焦亡和凋亡),调控NEC。本研究为脆弱拟杆菌ZY-312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细菌性NEC的防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高雪芹[9](2019)在《中日同形动词的对比分析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日同形词同中有异,日本留学生在使用同形词汇时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偏误率较高,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的374个二字同形动词作为考察对象,从中日同形动词的来源、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对来华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中日同形动词概说。本章首先阐述了同形词语的来源,探讨同形词的文化背景,界定了同形动词的定义,对同形动词做出分类,并统计出《等级划分》高级词汇中同形动词的数量。第三章是《等级划分》高级词汇中的二字中日同形动词的对比分析。本文借助工具书将所有二字同行动词划分为同形同义动词、同形近义动词、同形异义动词。分别从词形、词义、语用、词性等角度分析词汇,重点分析同形近义词与同形异义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四章是来华日本留学生习得中日同形动词的偏误分析,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用例,归纳总结日本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类型。从词形偏误、词性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搭配偏误等五方面研究,并分析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同形动词的教学建议。

李桂玲[10](2019)在《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文中指出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作家,于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莫言研究热潮。关于莫言的研究文章数量巨大,研究成果各有特色。本文以“生存体验”为视角,审视莫言的小说创作,论证方向集中于其小说创作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的读解,努力挖掘其小说所葆有的人性共通性特征,通过对这种共通性特征的学理性发掘,探寻莫言如何运用体验性文学观念与方法创造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辉煌,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与世界文学交流融通。论文主要围绕“体验”这一理论进行论证与铺展,详细解读莫言小说创作主体诉求中所蕴藉的生存体验及其来源,及其小说创作艺术中的体验性、感觉性表现特征,进一步解析莫言如何以这种体验性的方式实现了生存体验、主体叙事、民间立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联通,即莫言对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故乡,是莫言生存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神秘土地是莫言魂牵梦绕、安身立命的“家”,源于故乡的生存体验是莫言最刻骨铭心的体验。这里的乡村生活、乡土经验既是承载其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人性血脉的基础,这其中的中国故事和民族传统构建了莫言的诗性灵魂,构建了其文学创作的思想理念,也构建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作为一种体验性文学观念,是莫言创作理念的核心。莫言认为,文学创作的宗旨就是源于故乡源于自我的生存体验的“为自己而写作”,他要作为老百姓写作,书写农民和土地,书写土地上的历史与传奇,书写故乡生存现实中的中国经验和悲悯情怀。莫言小说创作的立场和方法是一种源于“血地”父母之邦的感觉化言说。他既主张民间立场的写作态度,又提倡一种自我个性化的写作精神;他既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努力把作家主观自我的体验、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积极融入小说的艺术表现之中,用感觉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情感,出色地实现了一种超越故乡实有的超验性故乡想象与建构。生命谱系的书写,是体验性视域下莫言小说创作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核心话语。莫言写出了自我生存体验下的乡土世界,其作品的主题、情节等大都源于其生活现实、社会历史,其作品的精神意向又具有通过主观想象建构起来的民间性想象特征,深刻地展示出特定地域人群的生活史、情感史。小说从感觉、记忆等角度出发,写出了生活与生命自由存在、与民间伦理道德之间的博弈较量;从“我”、“我母亲”、“我父亲”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写出了生命强力与生存极限的奇崛喧嚣;从小说的主题意象、结构情节、美感体验等方面解析了莫言小说如何以体验性、感觉化的艺术方式,使得其讲述的中国故事具有丰富而张扬的独特个性与民族性特征。生存体验是莫言文学创作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度挖掘的有价值的命题。莫言选择了非常适合自己的一种体验性、感觉性的创作方法,而选择体验性视域的研究视角,来解读莫言的生存体验及其体验性的小说创作,更能够发现莫言小说联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途径与意义。首先,莫言小说的体验内容主要是生存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体验之一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存在,指向生命、人性等普适性向度。其次,莫言小说体验性书写的性质是一种自我主体的诉求,它指向人的主体存在、人性的奥秘、人道主义的悲悯等思想启蒙、现实批判、历史反思问题。最后,莫言小说体验性的艺术表达最明显的特征是感觉化、体验式,这种主观感觉的艺术方式既立足于现实主义根基,又充分吸收现代主义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体验性叙事升华为一种超验性的艺术表征,从而以感觉化、体验式的故事书写,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融。关于体验性文学创作的思辨与追问,也关乎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层面的交流融通问题。一方面,体验性书写及其研究作为心灵沟通的方式,使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国家间的文学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体验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容、途径与方法,但不应该是其终极目标,即对生存体验的描写不能限于体验层次,如何使感性体验在面对理性认知时,实现一种互补或超越,而不是逃逸或规避,是对作家的一种挑战。如面对写生存与思想、写肉体与灵魂等关系时,将莫言小说与鲁迅小说进行比较,会发现莫言小说描写生存体验,对于体验性、感觉性层面的书写有时甚至达到了一种极致,但对比鲁迅刻画民族的灵魂特质、挖掘国民劣根性方面,仍显得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

二、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小结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小结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华法林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及视网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小鼠灌胃给药
        2.2.2 小鼠的处理(取眼球、取主动脉)
        2.2.3 血脂检测
        2.2.4 主动脉大体油红染色
        2.2.5 主动脉石蜡切片和染色
        2.2.6 视网膜冰冻切片的制作
        2.2.7 视网膜免疫组化染色
        2.2.8 RNA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
        2.2.9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体重与血脂
    3.2 主动脉大体油红染色
    3.3 主动脉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
    3.4 视网膜HE染色
    3.5 视网膜免疫组化染色
    3.6 脾和肾HE染色
    3.7 RNA-SEQ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Tctn3基因敲除导致小鼠细胞凋亡和神经管缺陷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组织RNA抽提步骤
        2.2.2 cDNA合成
        2.2.3 Real-time PCR
        2.2.4 DNA提取, Tctn3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
        2.2.5 免疫荧光染色
        2.2.6 Western blot
        2.2.7 免疫共沉淀
        2.2.8 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pMEFs)培养及给药
        2.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10 质粒构建
        2.2.11 质粒提取
        2.2.12 细胞培养
        2.2.13 细胞转染
        2.2.14 骨染色
        2.2.15 TUNEL染色
        2.2.16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2.2.17 旷场实验
        2.2.18 强迫游泳实验
        2.2.19 悬尾实验
        2.2.20 Rotarod实验
        2.2.21 统计分析
三. 实验结果
    3.1 Tctn3 KO小鼠鉴定
    3.2 Tctn3 KO小鼠表现出发育的异常
    3.3 Tctn3 Het小鼠没有表现出发育的异常
    3.4 Tctn3 Het小鼠的行为学检测没有表现出异常
        3.4.1 Tctn3 Het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学检测没有表现出异常
        3.4.2 Tctn3 Het小鼠运动和焦虑样行为学检测没有表现出异常
    3.5 Tctn3 KO导致小鼠神经管的发育异常
    3.6 Tctn3 KO导致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3.7 Tctn3 KO导致小鼠脑内神经元数目减少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改变
        3.7.1 Tctn3 KO导致小鼠脑内神经元数目减少
        3.7.2 Tctn3 KO导致小鼠脑内凋亡相关蛋白的改变
    3.8 Tctn3 KO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而非mTOR信号通路
    3.9 Akt激动剂SC79抑制Tctn3 KO小鼠pMEFs的凋亡
    3.10 Tctn3 KO导致小鼠脑内Nphp1表达减少
        3.10.1 Tctn3 KO导致小鼠脑内Nph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3.10.2 Tctn3 蛋白和 Nphp1 蛋白在小鼠脑内的相互作用
    3.11 Nphp1过表达抑制Tctn3敲减NIH3T3细胞的凋亡现象
        3.11.1 Nphp1过表达抑制Tctn3敲减细胞的Shh信号降低和凋亡现象
        3.11.2 Nphp1过表达导致Tctn3敲减细胞PI3k/Akt信号改变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CTN家族在初级纤毛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磷酸钙骨水泥的临床应用优势
        1.2.1 磷酸钙骨水泥的骨传导性
        1.2.2 磷酸钙骨水泥的可降解性
        1.2.3 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
        1.2.4 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1.2.5 磷酸钙骨水泥的载药性
        1.2.6 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率
        1.2.7 磷酸钙骨水泥的结合应用能力
    1.3 磷酸钙骨水泥的固态合成进展
        1.3.1 磷酸钙骨水泥的组分及制备
        1.3.2 磷酸三钙的合成及理化特性
        1.3.3 硅磷酸三钙的合成
    1.4 磷酸钙骨水泥中引入元素的作用
        1.4.1 多种元素引入磷酸钙骨水泥发展现状
        1.4.2 硅元素引入磷酸钙骨水泥进展
    1.5 植酸根的螯合作用
    1.6 TTCP的合成与作用
    1.7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制备方法
    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所用主要化学试剂
        2.1.2 性能测试方法
    2.2 骨水泥基体粉料的制备
        2.2.1 掺硅磷酸三钙(Si-α-TCP)的制备
        2.2.2 高纯磷酸四钙(TTCP)的制备
    2.3 实验过程
        2.3.1 固化液的制备
        2.3.2 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
第三章 仿生固化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研究
    3.1 硅钙磷粉末的合成分析
        3.1.1 不同硅含量骨水泥粉料的XRD分析
        3.1.2 典型α-TCP粉末的TG-DSC分析
    3.2 纯水固化A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3.2.1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3.2.2 骨水泥的XRD分析
        3.2.3 骨水泥的SEM分析
        3.2.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3.3 模拟体液(SBF)固化A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3.3.1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3.3.2 骨水泥的XRD分析
        3.3.3 骨水泥的SEM及EDS分析
        3.3.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3.4 纯水及模拟体液固化B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3.4.1 纯水固化骨水泥的XRD分析
        3.4.2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XRD分析
    3.5 本章主要结论
第四章 固化液改性对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4.1 植酸固化液改性对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4.1.1 固化液的制备
        4.1.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4.1.3 骨水泥的XRD分析
        4.1.4 骨水泥的SEM分析
        4.1.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4.2 植酸钠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4.2.1 固化液的制备
        4.2.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4.2.3 骨水泥的XRD分析
        4.2.4 骨水泥的SEM及EDS分析
        4.2.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4.3 植酸钠固化液改性对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4.3.1 固化液的制备
        4.3.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4.3.3 骨水泥的XRD分析
        4.3.4 骨水泥的SEM分析
        4.3.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4.4 磷酸氢二钠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4.4.1 固化液的制备
        4.4.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4.4.3 骨水泥的XRD分析
        4.4.4 骨水泥的SEM分析
        4.4.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4.5 磷酸氢二钠与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4.5.1 固化液的制备
        4.5.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4.5.3 骨水泥的XRD分析
        4.5.4 骨水泥的SEM分析
    4.6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磷酸四钙添加对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5.1 高纯磷酸四钙(TTCP)粉末的制备与分析
        5.1.1 Ca_2P_2O_7的制备与分析
        5.1.2 高纯磷酸四钙(TTCP)粉末的合成与分析
    5.2 固化TCP与T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5.2.1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5.2.2 磷酸氢二钠与柠檬酸固化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5.2.3 典型骨水泥的XRD分析
        5.2.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5.3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六章 硅钙磷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6.1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6.1.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培养液pH分析及骨水泥力学性能趋势
        6.1.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XRD分析
        6.1.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SEM分析
        6.1.4 在模拟环境下7天骨水泥的FT-IR分析
        6.1.5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6.2 植酸钠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6.2.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培养液pH分析及骨水泥力学性能趋势
        6.2.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XRD分析
        6.2.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SEM分析
        6.2.4 在模拟环境下7天骨水泥的FT-IR分析
        6.2.5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6.3 磷酸氢二钠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验证研究
        6.3.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培养液的pH分析
        6.3.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分析
        6.3.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6.4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七章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SERS光谱技术的融合基因(b3a2)和甲胎蛋白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一章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和肿瘤标志物的简介
    1.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简介
    1.2 二维SERS基底的简介
    1.3 肿瘤标志物的简介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维SERS基底的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b3a2)SERS光谱检测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RS光谱技术的甲胎蛋白灵敏定量检测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缩略名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组氨酸引入对抗菌肽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肽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菌肽概述
        1.1.1 抗菌肽的发现
        1.1.2 抗菌肽的分类
        1.1.3 抗菌肽的共同特性
        1.1.4 抗菌肽作用机制
        1.1.4.1 直接杀伤:膜靶向作用机制
        1.1.4.2 直接杀伤:非膜靶向作用机制
        1.1.4.3 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1.1.5 AMPs的细胞选择性
        1.1.6 抗菌肽面临的挑战
        1.1.7 改善抗菌肽稳定性的策略
        1.1.7.1 AMPs的化学修饰
        1.1.7.2 AMPs的输送系统
    1.2 过渡金属离子与抗菌肽
        1.2.1 金属离子与抗菌肽的相互作用
        1.2.1.1 金属离子作为结构辅因子
        1.2.1.2 与金属离子螯合
        1.2.1.3 调节活性氧(ROS)的产生
        1.2.1.4 金属离子通过天然氨基酸诱导肽的自组装
        1.2.1.5 金属离子与抗菌肽的复合物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组氨酸的引入对抗菌肽HMPI的活性、构效关系、稳定性及毒性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菌株
        2.2.3 菌种的活化与保藏
        2.2.4 多肽合成
        2.2.5 多肽的纯化
        2.2.6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检测
        2.2.7 最小杀菌浓度(MBC/MFC)
        2.2.8 细胞增殖实验
        2.2.9 体外稳定性实验
        2.2.10 圆二色谱(CD)
        2.2.11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2.2.12 活性氧(ROS)检测实验
        2.2.13 pH对 MPI和 HMPI抗菌活性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
        2.3.1 MPI和 HMPI的体外抗菌活性
        2.3.2 MPI和 HMPI对 NIH3T3 的细胞毒性
        2.3.3 通过拍照实验检测MPI和 HMPI的酶解稳定性
        2.3.4 MPI和 HMPI的二级结构
        2.3.5 ITC检测MPI和 HMPI与 LPS的结合
        2.3.6 MPI和 HMPI活性氧的产生
        2.3.7 pH对 MPI和 HMPI抗菌活性(MIC)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Cu~(2+)降低抗菌肽HMPI的溶血毒性并增强其酶解稳定性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真菌菌株
        3.2.3 真菌菌种的活化与保藏
        3.2.4 多肽合成
        3.2.5 多肽的纯化
        3.2.6 HMPI-Cu~(2+)复合物的制备
        3.2.7 抗真菌试验
        3.2.8 溶血活性
        3.2.9 细胞毒性检测
        3.2.10 酶解稳定性测定
        3.2.10.1 活力测定
        3.2.10.2 菌落计数测定
        3.2.10.3 RP-HPLC分析
        3.2.11 活性氧(ROS)分析
        3.2.12 圆二色性分析
        3.2.13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3.2.14 核磁共振(NMR)
        3.2.15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3.3 实验结果
        3.3.1 金属离子对HMPI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3.3.2 Cu~(2+)对HMPI溶血毒性的影响
        3.3.3 Cu~(2+)对HMPI细胞毒性的影响
        3.3.4 铜离子对HMPI酶解稳定性的影响
        3.3.4.1 通过测量OD值检测酶解稳定性
        3.3.4.2 通过菌落计数检测Cu~(2+)对HMPI酶解稳定性的影响
        3.3.4.3 RP-HPLC分析
        3.3.5 活性氧(ROS)
        3.3.6 圆二色谱分析
        3.3.7 铜离子结合研究
        3.3.7.1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3.3.7.2 核磁共振(NMR)
        3.3.7.3 等温滴定热法(ITC)检测Cu~(2+)与MPI或 HMPI的结合
    3.4 讨论
第四章 Zn~(2+)可抑制抗菌肽HPro的抗真菌活性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真菌菌株
        4.2.3 多肽合成
        4.2.4 多肽的纯化
        4.2.5 抗真菌试验
        4.2.6 杀菌时间动力学实验
        4.2.7 体内抗真菌活性检测
        4.2.8 PI摄取实验
        4.2.9 流式细胞术
        4.2.10 真菌细胞壁代表性多糖结合实验
        4.2.11 溶血实验
        4.2.12 活性氧(ROS)
        4.2.13 圆二色性分析
        4.2.14 核磁共振(NMR)
    4.3 实验结果
        4.3.1 HPro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4.3.2 杀菌时间动力学
        4.3.3 通过HPro或 HPro+Zn~(2+)治疗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小鼠
        4.3.4 Zn~(2+)对HPro破坏真菌细胞膜完整性的的影响
        4.3.5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Zn~(2+)对HPro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4.3.6 真菌细胞壁代表性多糖结合实验
        4.3.7 Zn~(2+)对HPro溶血毒性的影响
        4.3.8 Zn~(2+)对HPro诱导真菌产生活性氧的影响
        4.3.9 圆二色谱分析
        4.3.10 核磁共振(NMR)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卟啉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反应机理及光电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四吡咯化合物简介
        1.1.1 卟啉、酞菁简介
        1.1.2 卟啉、酞菁的应用
        1.1.3 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配合物简介及其应用
    1.2 亚酞菁化合物概述
        1.2.1 亚酞菁简介
        1.2.2 亚酞菁的合成方法
        1.2.3 亚酞菁的结构与性质
    1.3 CO_2资源化
        1.3.1 大气中CO_2概况
        1.3.2 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
    1.4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4.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简介
        1.4.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界面影响
    1.5 非线性光学简介
        1.5.1 非线性光学产生机理
        1.5.2 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1.5.3 酞菁类化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应用
    1.6 密度泛函理论
2 氨基四吡啶钴化合物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o-类四吡啶化合物电催化CO_2还原机理
        2.3.2 中心金属效应
        2.3.3 取代基效应
        2.3.4 桥连基团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三明治型卟啉酞菁化合物与C_(60)的组装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细节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卟啉-酞菁-卟啉化合物与C_(60)的组装
        一、核磁氢谱研究
        二、紫外光谱研究
        三、荧光光谱研究
        四、纳米晶体组装研究
        五、超分子相互作用
        六、电化学研究
        七、电荷转移性质研究
        3.3.2 酞菁-酞菁-卟啉化合物与C_(60)的组装
        一、溶液态分子间相互作用
        二、共晶制备
        三、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双核酞菁合成的反应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细节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计算方法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论计算
        4.3.2 实验证实
    4.4 本章小结
5 亚酞菁合成机理的理论化学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反应历程
        5.3.1 反应模型的选取
        5.3.2 前驱体活化
        5.3.3 链状三聚体的生成
        5.3.4 链状三聚体的生成
        5.3.5 环状三聚体的形成
        5.3.6 环状三聚体的形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为何低聚物处于较低产率
        5.4.2 四氯化硼的电子态
    5.5 本章小结
6 酞菁类衍生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论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与方法
        6.2.1 二阶非线性光学的计算原理
        6.2.2 计算细节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子设计
        6.3.2 线性光学性质
        6.3.3 共轭尺寸效应
        6.3.4 取代基效应
        6.3.5 色散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信息图片与表格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脆弱拟杆菌抑制阪崎克罗诺杆菌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益生菌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现状及机制
    2.新型益生菌——脆弱拟杆菌防治NEC的潜力及机制
    3.脆弱拟杆菌抑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其他可能机制
    4.阪崎克罗诺杆菌简介
    5.本论文的研究构想
第二章 阪崎克罗诺杆菌对肠屏障的损伤及脆弱拟杆菌ZY-312的保护作用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ZY-312通过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治阪崎克罗诺杆菌致新生大鼠NEC感染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ZY-312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阪崎克罗诺杆菌致新生大鼠NEC感染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章 ZY-312通过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活化减少肠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实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References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9)中日同形动词的对比分析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3 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支撑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日同形动词概说
    2.1 同形词的来源
    2.2 同形动词的界定
    2.3 同形动词的分类
    2.4 同形动词的数量统计
第三章 中日同形动词的对比分析
    3.1 中日同形同义动词的比较
        3.1.1 字形的对比分析
        3.1.2 词性的对比分析
    3.2 同形近义动词的比较
        3.2.1 同形近义动词的词义对比分析
        3.2.2 词性、语用的对比分析
    3.3 同形异义动词的比较
        3.3.1 词义的对比分析
        3.3.2 词性、语用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来华日本留学生习得同形动词的偏误及教学建议
    4.1 偏误类型
        4.1.1 词形偏误
        4.1.2 词性偏误
        4.1.3 语义偏误
        4.1.4 搭配偏误
        4.1.5 语用偏误
    4.2 偏误产生的原因
        4.2.1 教师的影响
        4.2.2 词典和教材的影响
        4.2.3 母语负迁移
    4.3 对来华日本留学生的同形动词的教学建议
        4.3.1 发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4.3.2 编写针对日本学生的词典或者教材
        4.3.3 培养学生的同形词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莫言研究现状概述
        1.2.2 海外莫言作品传播、研究概述
    1.3 论文的理论框架和写作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体验的视域:生存体验与文学的体验性表现
    2.1 体验与生存体验:文学创作的本原性探寻
        2.1.1 体验的切入:文学活动的原点与指向
        2.1.2 体验的书写:源于生存源于主体的共生共存
        2.1.3 体验的重构:对传统经验的借鉴与传承
    2.2 莫言的生存体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
        2.2.1 生存体验:乡土经验与民族性的承载
        2.2.2 民间立场:民族精神与中国故事的生成
        2.2.3 体验性言说:生命话语与世界性品格的感觉性汇通
第3章 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生命根基
    3.1 故乡的生命根性与文学地理的源头
        3.1.1 土地的承载:安身立命的“家”
        3.1.2 生命的寓言:动植物的灵性及其隐喻
        3.1.3 农民的形象:乡野性情与生命的强力
    3.2 故乡的文化根性:历史性的积淀与民族性的传承
        3.2.1 民间故事:志怪神话与鬼狐幻化的理想世界
        3.2.2 民间艺术:茂腔与忧郁悲凉曲调的情感寄托
        3.2.3 民俗信仰:民风巫术与因果报应的原始崇拜
        3.2.4 民间视角:管氏家族的传奇经历与生存智慧
    3.3 故乡的生存体验:人性探微与生命存在的焦虑
        3.3.1 饥饿情结:苦难的原初记忆带来生存现实的执着批判
        3.3.2 孤独幽闭:自卑的性格与文学创作的感觉化言说
        3.3.3 精神创伤:焦虑的创作心理与生命本体的超验性追求
第4章 体验性的文学理念:“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
    4.1 故乡情结:源于生命体验的为内心而写作
        4.1.1 生命体验:文学的原创性与“影响的焦虑”
        4.1.2 人性与人心:自由地表现人的复杂多义的本性
    4.2 故乡记忆:源于民间生命体验的创作资源
        4.2.1 农民与土地:回归土地的作为老百姓而写作
        4.2.2 传奇与历史:心灵史的描述与英雄情结的变种
        4.2.3 苦难与命运:中国经验和中国感受的大悲悯
    4.3 故乡想象:源于“血地”父母之邦的感觉化言说
        4.3.1 发现故乡:对人类普遍认可的情感的揭示
        4.3.2 民间写作:超越故乡的自我个性化写作
        4.3.3 现实主义主流:作家主观体验的介入性契合
        4.3.4 想象与虚构:用感觉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
第5章 体验中的生命谱系:生存本能与生命本体论的焦虑书写
    5.1 生存与身体的献祭:生存体验与生命谱系的建构
        5.1.1 身体体验:生存欲望与生命自由存在的挣扎呼唤
        5.1.2 生存体验:乡村生活与民间伦理道德的怅惘叩问
        5.1.3 平民记忆:个体体验与历史发展轨迹的博弈较量
    5.2 人与生命的实践:生命强力与生存极限的奇崛喧嚣
        5.2.1 “我”:敏感羸弱的金童与灵魂炼狱的磨难
        5.2.2 “我母亲”:最宽容最坚强的胸怀与生殖女神的屈辱沧桑
        5.2.3 “我爷爷”:最丑陋最英雄的性格与生命意志的自由不羁
    5.3 体验与感觉化的描述:人鬼神共舞与东方想象主义的狂欢
        5.3.1 意象与主题象征:中国故事借助东方想象而丰富而张扬
        5.3.2 体验与结构情节:叙事时间伴随生命体验而敞开而断裂
        5.3.3 超验与美感语言:民间艺术倚重生命气息而释放而怪诞
第6章 体验与超越:生存体验与乡土中国的世界性交流
    6.1 生存的体验:个性体验与生命本体意义的普适性关怀
        6.1.1 底层的生存体验:个体生命与生存现实的挣扎和自我博弈
        6.1.2 民间的道德理想:个体自由与传统理性之间的寻找探索
    6.2 主体的体验:自我存在与乡土中国经验的批判性指向
        6.2.1 现实性批判:自我主体的叙事与人道主义的人性审判
        6.2.2 历史性批判:生命主体的搏斗与民族脊梁的精神呼唤
    6.3 感觉的体验:主观感觉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验性表现
        6.3.1 体验的内向性:现代主义感觉与生命强力的民族性张扬
        6.3.2 体验的超越性:现代主义隐喻与中国故事的世界性沟通
第7章 体验与思辨: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的心灵性沟通
    7.1 体验的追问:感性体验面对理性认知的感觉性规避
        7.1.1 生存体验的拘囿:生存物欲与灵魂批判之间的悖论性选择
        7.1.2 审美体验的异质:感性叙事与美感意象之间的迷失性狂欢
    7.2 体验的思辨:现实经验与文学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7.2.1 个体体验的镜像:自我想象与现实真实之间的文学性指向
        7.2.2 文学体验的主体:本土经验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世界性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华法林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及视网膜的影响研究[D]. 徐梓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Tctn3基因敲除导致小鼠细胞凋亡和神经管缺陷的机制研究[D]. 王彬. 苏州大学, 2020(06)
  • [4]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明星辰. 山东大学, 2020(10)
  • [5]基于SERS光谱技术的融合基因(b3a2)和甲胎蛋白的检测研究[D]. 王运燚.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组氨酸引入对抗菌肽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肽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D]. 彭金秀. 兰州大学, 2020
  • [7]卟啉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反应机理及光电性质研究[D]. 王驰名.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8]脆弱拟杆菌抑制阪崎克罗诺杆菌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D]. 范宏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9]中日同形动词的对比分析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例[D]. 高雪芹. 青岛大学, 2019(02)
  • [10]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D]. 李桂玲.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一种不常见的沸腾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