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英国产香烟烟气中自由基的ESR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丽敏[1](2020)在《社区居民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心肺功能损害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中介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环境污染物。除致癌作用外,众多证据表明PAHs的长期慢性暴露还与心肺疾患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近几十年来,心肺疾病始终位居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前列。为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防控,本研究选取肺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十年风险两个指标来评估普通人群心肺功能早期损伤风险。肺功能不仅是表征机体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还与心肺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而ASCVD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多个国家均建立起预测模型来评估人群罹患该病的风险。相应地,探究PAHs暴露与肺功能以及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性,可了解PAHs暴露对社区居民心肺健康损伤的影响及其程度。此外,PAHs导致心肺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既往研究普遍认为氧化应激在PAHs暴露引起的健康损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究了氧化损伤在PAHs暴露与机体早期心肺功能损伤关联间的中介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PAHs暴露源广泛存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PAHs暴露源对机体内暴露水平的影响,有助于识别其重要来源,并有针对性的减轻其暴露,进而对相应健康损害起到一定削减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进展,本研究选取课题组于2011-2012年建立的武汉-珠海社区人群队列,以基线招募的4812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化问卷收集该人群基本人口学特征及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并测定10种尿羟基多环芳烃(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H-PAHs)浓度来反映机体内暴露水平,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PAHs常见暴露源对尿OH-PAH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测定肺功能水平,并利用中国ASCVD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评估人群心肺损伤风险,探究尿中各类OH-PAHs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同时测定其尿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xod G)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landin-F2α,8-iso-PGF2α)水平分别用于评估机体DNA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并通过交互作用和中介作用分析,探究氧化损伤在PAHs暴露与心肺早期损伤之间可能的机制效应,进而为深入探究PAHs的心肺损伤机制提供线索。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生活方式对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目的:探究日常生活中不同暴露源单独及联合暴露对社区人群尿OH-PAHs水平和种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武汉一珠海社区队列基线人群(N=4812)作为研究对象,剔除720名问卷信息不全、未留取尿样、可能存在职业PAHs暴露及现患肾脏疾病的受试者,最终纳入4092名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化的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资料以及日常生活中PAHs常见的接触来源:交通出行时长、吸烟状态、烹饪相关因素和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等。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测定人群10种尿OH-PAHs浓度,并将其浓度之和表示为∑OH-PAHs(sum of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根据PAHs分子量的大小,将OH-PAHs分为高分子量(≥4环以上,sum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HMW OH-PAH)和低分子量(2~3环,sum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LMW OH-PAHs)代谢物;进一步将低分子量代谢产物细分为总羟基萘(total hydroxynathalene,∑OHNa)、总羟基芴(total hydroxyfluorene,∑OHFlu)和总羟基菲(total hydroxyphenanthrene,∑OHPh)。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利用协方差分析计算并比较单一暴露源中不同暴露状态下尿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协方差分析评估两种及三种暴露源联合暴露与尿中各类OH-PAHs的关联,并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比较各暴露源对各类OH-PAHs的相对贡献。以上模型均调整了性别、年龄、饮食PAHs摄入情况、吸烟状态、被动吸烟情况、本人做饭情况、厨房通风情况、交通出行时间和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研究总人群平均年龄为52.5岁,∑OH-PAHs的几何均数水平为52.74μg/g Cr。其中来自武汉和珠海两地的研究对象分别为2754和1338人。与来自珠海地区的研究对象相比,武汉社区人群男性、吸烟、被动吸烟和不做饭者占比更高,交通出行时间更长;而饮食PAHs摄入水平则显着低于珠海人群。对于尿OH-PAHs水平,除∑HMW OH-PAH外,武汉人群尿低分子量OH-PAHs水平基本均高于珠海人群(所有P<0.05)。单一暴露源与尿OH-PAHs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吸烟人群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高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001)。与PAHs低饮食摄入组(≤中位数)相比,PAHs高饮食摄入组(>中位数)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和∑OHFlu)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与交通出行时间较短组相比(<30分钟/天),交通出行时间较长组(≥30分钟/天)尿∑OHFlu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做饭人群仅尿∑HMW OH-PAH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高于不做饭者(P<0.05),而厨房通风不良组尿中低分子量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通风良好组(所有P<0.05)。上述暴露两两联合与尿OH-PAHs水平的关联分析显示:当同时高暴露于饮食PAHs、交通/做饭时,吸烟人群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水平显着高于不吸烟者;当同时高暴露于交通/做饭时,PAHs高摄入组尿∑LMW OH-PAHs(特别是∑OHFlu)水平显着高于低摄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观察到做饭与交通共同暴露的联合作用。三种暴露源共同作用结果显示,当共同高暴露于吸烟、饮食和做饭时,尿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均为最高;而共同高暴露于饮食、做饭和交通时,尿∑LMW 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最低,共同高暴露于吸烟、做饭和交通时尿∑HMW OH-PAH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最低。更进一步地,对尿∑OHNa的分析结果与∑LMW OH-PAHs基本一致,∑OHFlu和∑OHPh所示结果与∑HMW OH-PAH结果保持一致。按照暴露源的贡献由大到小排序,尿∑HMW OH-PAH:做饭>交通出行>吸烟>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而尿∑LMW OH-PAHs:吸烟>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交通出行>做饭。在低分子代谢产物中,各暴露源对∑OHNa贡献与∑LMW OH-PAHs基本一致;而对尿∑OHFlu的贡献依次为: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交通出行>吸烟>做饭;对尿∑OHPh的贡献依次是:厨房通风较差>交通出行>饮食摄入>吸烟>做饭。结论:PAHs暴露源可影响尿OH-PAHs的水平和种类。做饭主要影响高分子量OH-PAHs水平,而吸烟、高饮食摄入和交通出行时间长对低分子量OH-PAHs水平影响更大。其中,吸烟显着影响总羟基萘水平,而高PAHs摄入对总羟基萘和总羟基芴水平影响较大,交通出行时长对总羟基芴水平有影响。此外,使用厨房辅助通风设施可以有效降低人群低分子量PAHs的接触水平。第二部分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肺功能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目的:探究社区人群尿中不同分子量OH-PAHs与肺功能水平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氧化损伤指标在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关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人群中,进一步剔除817名临床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未测定尿8-oxod G和8-iso-PGF2α水平以及未进行肺功能测定者,本部分研究最终纳入3275名研究对象,并于三年后进行随访。其中,基线和随访调查同时测定肺功能的人数为1572。研究参照美国胸科协会指南推荐的方法对基线和随访人群进行肺功能水平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基线人群尿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xod G)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landin-F2α,8-iso-PGF2α)水平。尿OH-PAHs测定及分类同第一部分。基线横断面研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探究不同分子量尿OH-PAHs水平与氧化损伤指标(8-oxod G和8-iso-PGF2α)及肺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地,利用敏感性分析在不吸烟人群验证尿OH-PAHs与肺功能的关系;并分别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作为分层变量,分别探究它们对尿OH-PAHs与氧化损伤水平关联性的潜在影响。此外,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指标在PAHs暴露与肺功能间的中介作用大小。随访研究在线性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别拟合人群基线尿OH-PAHs水平、基线氧化损伤水平与三年后肺功能的关联性。上述分析均调整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水平、吸烟量、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本人做饭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以及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呈现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尿∑OH-PAHs、∑HMW OH-PAH和∑LMW OH-PAHs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分别改变-20.89 m L(95%CI:-40.14 m L,-1.63 m L)、-22.57 m L(95%CI:-40.27 m L,-4.86 m L)和-18.75 m L(95%CI:-37.53 m L,0.03 m L)(P=0.05);尿∑HMW OH-PAH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改变了-22.62 m L(95%CI:-44.10 m L,-1.14 m L)。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随尿∑OH-PAHs、∑HMW OH-PAH或∑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FEV1水平呈现单调递减趋势(所有P趋势<0.05);类似地,随尿∑HMW OH-PAH水平的增加,FVC水平逐渐降低(P趋势<0.05)。此外,未发现尿OH-PAHs水平与一秒率(FEV1/FVC)间的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关联在不吸烟人群中仍存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尿OH-PAHs水平与尿8-oxod G、尿8-iso-PGF2α水平呈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尿∑OH-PAHs、∑HMW OH-PAH和∑LMW OH-PAHs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尿8-oxod G浓度分别增加0.31(95%CI:0.25,0.36)、0.18(95%CI:0.13,0.23)和0.30(95%CI:0.24,0.36)个自然对数单位,尿8-iso-PGF2α浓度分别增加0.31(95%CI:0.27,0.35)、0.26(95%CI:0.22,0.29)和0.30(95%CI:0.26,0.33)个自然对数单位(所有P<0.05)。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随尿∑OH-PAHs、∑HMW OH-PAH或∑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尿8-oxod G和8-iso-PGF2α水平均呈现显着单调递增趋势(所有P趋势<0.0001)。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均对以上关联存在显着修饰作用(所有P修饰<0.0001)。尿8-oxod G水平与FVC呈显着负向剂量一反应关系。尿8-oxod G浓度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FVC水平改变-17.51 m L(95%CI:-31.09 m L,-3.92 m L)。尿8-oxod G作为分类变量分析得到类似结果,即FVC水平随尿8-oxod G水平增加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P趋势=0.034)。未观察到尿8-iso-PGF2α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未发现尿OH-PAHs与8-oxod G或8-iso-PGF2α间存在交互作用。中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尿8-oxod G在∑HMW OH-PAH与FVC的关联性中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12.5%,但未观察到8-iso-PGF2α在尿OH-PAHs与肺功能间的作用。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随基线尿∑HMW OH-PAH及尿8-oxod G水平的升高,3年后随访时的FVC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以上关联性未呈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但与氧化损伤水平呈正相关。DNA氧化损伤(8-oxod G)可能在尿∑HMW OH-PAH与肺功能下降关联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这一发现尚需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的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目的:探究社区人群尿中不同分子量、不同种类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性,以及氧化损伤指标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人群中,进一步排除1000名临床诊断为ASCVD、年龄超出模型预测范围(35-74岁),以及未测定尿8-oxod G和8-iso-PGF2α者,本部分研究最终纳入3052名研究对象。采用China-PAR预测模型评估研究人群十年内发生ASCVD的风险,并以5%的标准将人群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类。尿OH-PAHs测定及分类同第一部分。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研究人群尿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性,并在不同性别和吸烟状态亚组中进一步验证以上关联。此外,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作为分层变量,分别探究它们对以上关联的潜在修饰作用。分别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社区人群尿OH-PAHs与氧化损伤指标(8-oxod G和8-iso-PGF2α)之间,以及氧化损伤指标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性。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指标在PAHs暴露与ASCVD十年风险关联性中的潜在作用。以上分析均调整了性别、体质指数、受教育水平、吸烟量、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本人做饭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总人群中,ASCVD十年高风险组共668人,低风险组2384人。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以男性居多,吸烟、饮酒比例更高,年龄和体质指数均偏大。此外,高风险组空腹血糖、血压及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调整混杂因素后,与ASCVD十年低风险组相比,尿∑OH-PAHs和∑LMW OH-PAHs水平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对象进入高风险组的患病风险分别提高21.1%(95%CI:5.7%-39.1%)和22.2%(95%CI:6.5%-40.2%)。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SCVD十年风险随尿∑OH-PAHs、∑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所有P趋势<0.0001)。类似地,在低分子量OH-PAHs中,尿∑OHNa和∑OHFlu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对象进入高风险组的ASCVD十年风险分别提高15.8%(95%CI:1.9%-31.7%)和24.6%(95%CI:11.5%-39.2%)。以尿OH-PAHs作为分类分析也发现尿∑OHNa和∑OHFlu与ASCVD十年风险存在显着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趋势<0.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均对以上关联存在显着修饰作用(所有P修饰<0.0001)。未发现尿∑HMW OH-PAH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与第二部分相关结果一致,尿中不同分子量、不同类别的OH-PAHs水平与8-oxod G、8-iso-PGF2α之间均呈显着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趋势<0.0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尿8-oxod G水平每提高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人群进入ASCVD十年高风险组的概率提高13.1%(95%CI:4.1%-21.6%),并呈现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0.05)。尿8-iso-PGF2α水平每提高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人群进入ASCVD十年高风险组的概率提高16.0%(95%CI:1.5%-35.2%),但未见显着剂量一反应关系(P>0.05)。未发现尿OH-PAHs与8-oxod G或8-iso-PGF2α间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在中介模型中,尿8-oxod G在∑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15.6%。尿8-oxod G主要在∑LMW 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关联中起到14.5%的中介作用。特别地,尿8-oxod G在尿∑OHNa和∑OHFlu与ASCVD十年风险的中介占比分别为12.6%和10.6%。研究未观察到尿8-iso-PGF2α在尿OH-PAHs与人群ASCVD十年风险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低分子量PAHs暴露与8-oxod G水平提高可能是ASCVD的危险因素,并且DNA氧化损伤在低分子量PAHs暴露(特别是萘和芴)和ASCVD十年风险关系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梁梦洁[2](2020)在《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分析》文中提出烟草燃烧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较大,其中以NNK、NNN、NAB、NAT为代表的烟草特有亚硝胺、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以及尼古丁为代表的烟草生物碱等均与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吸烟人群逐渐增加,接触烟雾有害成分的几率也在增加,造成了极大的健康隐患[1,2]。吸烟过程中卷烟烟雾是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它通过直接递送活性氧和通过激活炎性细胞进而促进氧化应激的产生。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8-羟基鸟苷(8-OHG)分别是DNA和RNA的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3,4]。要深入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影响,需全面了解烟气有害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针对这些成分在吸烟者体内含量极低,基质复杂,热稳定性较差,前处理复杂等技术难题,本实验以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对尿液中烟草特有亚硝胺、苯并[a]芘以及尼古丁及其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准确定量分析。[目的]对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的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TSNAs、BaP和尼古丁)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均采用自主装填的固相萃取柱和尾管进样瓶对不同吸烟人群尿液固相萃取富集浓缩后收集萃取液直接过滤,分别采用LC-MS/MS和HPLC-FLD法对尿液中的TSNAs和BaP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第三章自主设计了样品萃取过滤装置,实现尿液样本中的尼古丁及其可替宁的过滤、进样一体化,利用LC-MS/MS直接进样分析。第四章针对不同吸烟者尿液8-OHdG和8-OHG的测定,分别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实现了对吸烟人群尿液中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准确定量分析。[结果]在吸烟与健康的大背景下,针对吸烟人群烟气有害成分TSNAs、苯并芘、尼古丁及其代谢物以及氧化应激生物标记物8-羟基脱氧鸟苷和8-羟基鸟苷的特点,以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尿液样本进行前处理实验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优化实现了准确定量分析,为评价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结论]不同吸烟者尿液中的TSNAs、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含量和吸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顺序为:重度吸烟者>中度吸烟者>轻度吸烟者>不吸烟者。表明烟草特有亚硝胺、尼古丁及其代谢物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的测定能作为初步判断人体卷烟烟气暴露水平的依据;而不同吸烟人群尿液样品中B[a]P、1-OHP、3-OHB[a]P含量差异不明显,并无明显规律,表明B[a]P及其代谢物的测定不能作为判断人体卷烟烟气暴露水平的依据。
王新新[3](2020)在《卷烟主流烟气成分的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卷烟烟气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体系,目前确定的化合物多达几千种。其中主流烟气(Mainstream Smoke,MMS)作为人体直接吸食的部分,含有多种有毒和致癌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肺癌、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因此,对主流烟气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烟气成分复杂,同时测定卷烟烟气中多种化学成分对仪器分析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的分析技术对卷烟进行深入探究至关重要。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应用了一种新型检测手段-实时直接质谱法(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mass spectrometry,DART-MS)分析卷烟MMS粒相物成分。该技术下,样品在几秒钟内即可被裂解为碎片离子,最终检测到大量化合物。通过优化确立了300 oC和0.2mm/s最佳实验条件。比较同一溶剂提取的不同MMS粒相物成分,发现不同MMS粒相物存在一定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各种提取物之间的差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实验表明,DART-MS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复杂样品基质中大量化合物而且可用于卷烟MMS粒相物的指纹图谱分析。第二部分采用DART-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UPLC-MS)对卷烟MMS粒相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基于精准质量分析(质量误差小于10 ppm)推断出MMS粒相物中众多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式。采用DART-MS的方法快速、精准的定量了卷烟MMS粒相物中的烟碱成分,并采用UPLC-MS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中各烟碱含量基本一致。事实证明,DART-MS不仅可以简单、高效地评估复杂样品成分(例如烟烟气粒相物),而且可以实现精准定量。第三部分基于DART-MS与固相微萃取法(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SPME)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卷烟粒相物,结果表明可以降低复杂样品中的基质效应;通过对萃取时间、溶液稀释倍数、氦气温度和线性轨道移动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出20分钟、稀释2倍、350 oC和0.2 mm/s的最佳条件;采用不同吸附涂层的探针对六种不同MMS粒相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18涂层探针具有较好的萃取效能;最后对吸附探针连续进行多次解吸,发现第一次解吸即可达到有效传质。该研究表明DART-MS结合SPME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复杂样品的基质效应,而且可能增强一些检测离子的信号强度。这为复杂样品基质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综上,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检测方法(DART-MS)对主流烟气粒相物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DART-MS分析方法的确立;烟气主要成分绝对分子量的测定和烟碱成分的定量分析;以及DART-MS耦合SPME技术的研究。
张艺[4](2019)在《壳聚糖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卷烟主流烟气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吸烟与健康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百姓的关注,卷烟减害降焦功能性材料的开发是当前烟草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壳聚糖(CS)有报道作为吸附剂应用到卷烟降焦减害中,但改性壳聚糖尚未见报道。本文主要研究了6-O-乙酰肼基壳聚糖(AHCS)、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ACS)、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Fe3O4复合物(ACS/Fe3O4)和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ACS/GO)复合物等四种壳聚糖基材料的制备,并研究这四种壳聚糖基材料对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吸附性能。以壳聚糖、氯乙酸甲酯等为原料制备了AHC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表征了AHCS。将其应用到甲醛的静态吸附,研究结果表明,AHCS对甲醛饱和吸容量是173.84 mg·g-1;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AHCS对甲醛的吸附过程;AHCS对吸附甲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以壳聚糖、氯化亚砜和乙二胺为原料制备了AC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表征了ACS,研究其对Cu(Ⅱ)和Ni(Ⅱ)两种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室温下ACS对Cu(Ⅱ)和Ni(Ⅱ)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8.95和50.91 mg·g-1,温度和pH值对整个吸附过程影响较大;ACS对Cu(Ⅱ)和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制备了ACS/Fe3O4复合物,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到苯酚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ACS和ACS/Fe3O4对苯酚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40.85和156.25 mg·g-1,既能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又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ACS和ACS/Fe3O4对苯酚的吸附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ACS和ACS/Fe3O4对苯酚的吸附也随之增加。制备了ACS/GO复合物,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到苯胺的吸附中。实验结果表明,ACS和ACS/GO对苯胺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8.13和136.98 mg·g-1;ACS/GO对苯胺的吸附较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温度的增高有利于ACS/GO对苯胺的吸附。将上述四种材料作为添加剂应用到卷烟滤嘴棒中,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减少烟气中的CO、HCN、NNK、NH3、BaP、巴豆醛及苯酚等七种有害成分。常规滤嘴、含CS滤嘴、含AHCS滤嘴、含ACS滤嘴、含ACS/Fe3O4滤嘴和含ACS/GO滤嘴的卷烟危害指数(H值)分别为8.04、7.31、7.11、6.78、6.91和6.92,其中ACS的危害指数最低。与常规滤嘴相比,壳聚糖及四种各多氨基壳聚糖材料中的七种烟气有害成分均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其中ACS对苯酚和巴豆醛均有显着吸附作用;ACS/Fe3O4复合材料对CO、NNK和NH3均有显着吸附作用;ACS/GO复合材料对NNK、NH3和BaP均有显着吸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四种壳聚糖基材料应用于卷烟滤嘴中,可实现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目的。
王文静[5](2017)在《环境烟草烟气中两类典型有机物的粒径分布及呼吸暴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吸烟与健康等问题的提出,人们对烟叶及其制品质量的要求与过去有显着不同,即更加注重其安全性。除了评估吸烟的直接暴露危害,定量环境烟草烟气与三手烟中间接暴露的有害成分对有效评价香烟吸食者及周围人群的健康亦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将办公室作为采样地点,选择了两种典型的香烟类型烤烟型(中国红双喜)与混合型(美国健牌KENT),征集了近20名志愿者(每次12–15名志愿者,共6次)。采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在线监测志愿者抽吸香烟时烟气排放颗粒物的数浓度,同时使用微孔均匀沉积式多级碰撞采样器(MOUDI)采集环境烟草烟气的分粒径的颗粒相样品和气相样品,建立了一套完整稳定的针对多环芳烃类(PAHs)和烟草特有亚硝胺类(TSNAs)化合物的处理分析方法,继而对采集样品中这两种典型污染物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目标物的浓度水平,赋存状态、气溶胶粒径分布及排放强度,并找出其控制因子。结合呼吸暴露模型,并同时考虑不同粒径颗粒物到达呼吸道部位的沉降效率,获得更加准确的人体呼吸暴露信息。此外,收集暴露于环境烟草烟气中不同材质的衣服样品,分析讨论其吸附能力,评估三手烟的潜在危害性。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000 XP WPS在线监测得到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主要在100 nm,呈积聚模态。不同香烟品牌会影响环境烟草烟气中颗粒物的数浓度,且达到最高值的时间有所差异。采样过程中烤烟型香烟燃放颗粒物的总数浓度在30 min时达到最大值,而混合型颗粒物数浓度分别在10和50 min时达到最大值。环境烟草烟气中气态PAHs主要是低分子量PAHs,以23环PAHs为主,而颗粒态PAHs主要以45环为主的高分子量PAHs。两种香烟释放的颗粒态PAHs粒径分布特征是近似的,主要分布在0.1–1.0μm的细颗粒。烤烟型香烟环境烟草烟气中气态与颗粒态PAHs浓度和释放量均低于混合型的值。例如,烤烟型和混合型烟气中气态PA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0和370 ng m-3。颗粒态PAH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270±110和340±54.0 ng cig-1。环境烟草烟气中颗粒态PAHs在呼吸系统中沉积的最大浓度值主要集中在0.56–1.0μm的粒径范围,肺部沉积主要以细颗粒为主。烤烟型香烟烟气中气态与颗粒态TSNAs浓度亦均高于混合型。颗粒态TSNAs的粒径分布呈单峰的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0.1–1.0μm)。烤烟型与混合型香烟烟气中气态TSNAs的排放因子分别是1100±870和690±290 pg cig-1,而颗粒态TSNAs的排放因子分别是240±33和190±75 ng cig-1。在烤烟型香烟烟气中单个目标物浓度顺序为:NNK>NAT>NNN>NAB;混合型烟气中的顺序则是:NNK>NNN>NAT>NAB。颗粒态TSNAs在人体呼吸系统中的沉积量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有关,主要集中在0.56–1.0μm。衣服对于环境烟草烟气中PAHs与TSNAs的吸附量与其材质相关。其中,聚酯纤维B(睡衣)的衣服对PAHs的吸附量最大(2800±2600 ng g-1),而聚酯纤维A(实验服)的衣服对TSNAs的吸附量最大(45±10 ng g-1)。鉴于衣服可再次释放污染物到周围环境,因此衣服作为人体通过皮肤暴露污染物的一种途径不应被忽略。
周雯[6](2013)在《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文中研究表明烟草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总面积、总产量以及卷烟产量在我国都处于世界首位。吸烟除了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刺激之外,还引起了众多健康问题,如心脏病、癌症等。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吸烟与自身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全球性的反吸烟运动也在不断高涨。第九届亚太烟草会议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我国产的数十种香烟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过高,致使我国卷烟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卷烟“降焦减害”课题研究的深入,烟草从业者开发出了包括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中草药添加剂等各种新型材料来降低烟气中的有害成分,提高卷烟吸食安全性。然而,鲜见对于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方面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壳聚糖、茶多酚或者分子筛等三种材料分别添加到卷烟滤嘴或烟丝中,考察其对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效果,同时,对处理后卷烟的香气变化做了简单的评定。另外,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卷烟烟丝以及主流烟气中几种重金属元素形态进行了分析,为香烟中有害金属元素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手段。1)主流烟气中重金属检测方法的建立: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精密度好,检测限低,可行性高,适于卷烟主流烟气中砷、铅、镉、铬、镍的测定;硝酸浸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适于铅和镉的测定,而且相比于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硝酸浸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回收率都较差。故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适用于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的精确分析,硝酸浸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则适用于粗略预实验分析。2)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将壳聚糖、茶多酚或者分子筛等几种材料分别添加到卷烟滤嘴或者烟丝中,考察这几种材料对于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①相比于添加到烟丝中,壳聚糖或茶多酚添加到卷烟滤嘴中对铅、镉、铬、镍的脱除效果最好;②不同材料脱除重金属的效果也不同,壳聚糖添加到滤嘴中对于镉和铬的脱除效果最好,茶多酚添加到烟丝中对于铅的脱除效果最好,NaX对于镍的脱除效果最好,NaA对于砷的脱除效果最好。另外,卷烟烟丝或者滤嘴中添加这些材料后,对于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烟碱、焦油、一氧化碳、苯并[a]芘和苯酚等)也有一定的脱除效果。经过香气物质分析以及感官评价,除壳聚糖组以及NaA组卷烟烟气烟气变得粗糙外,添加其他材料的卷烟香气没有大的变化。3)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将壳聚糖或茶多酚添加到卷烟的滤嘴或烟丝中、将几种分子筛添加到卷烟烟丝中制成卷烟,对其烟丝及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存在形态进行简单的分析。结果发现,烟丝中重金属以无机态形式为主,有机态也有存在,而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基本为无机态;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卷烟,所有处理组卷烟主流烟气中无机态重金属含量有所下降;且滤嘴或烟丝中加入的壳聚糖、茶多酚或分子筛主要吸附以无机态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元素。本研究旨在探究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方法,为实现卷烟“降焦减害”的目标提供依据!
万文亚[7](2012)在《卷烟主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和气相自由基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不仅关注主流烟气对吸烟者的影响,而且也关注环境烟草烟气对环境空间的污染和危害。卷烟侧流烟气是环境烟草烟气的主要来源,侧流烟气提供了环境烟草烟气60%~85%的粒相物和87%~99%的气相物。由于卷烟侧流烟气是烟气的最大贡献者,因此准确地分析卷烟侧流烟气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吸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卷烟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和气相自由基的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鱼尾罩和剑桥滤片捕集卷烟侧流烟气中的粒相颗粒物,建立LC-MS/MS法测定卷烟侧流烟气中四种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 N-亚硝基降烟碱(NNN)、N-亚硝基新烟草碱(NAT)、N-亚硝基假木贼碱(NAB)、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剑桥滤片在醋酸铵水溶液中机械振荡40min后提取萃取液,萃取液经0.2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LC-MS/MS分析。鱼尾罩壁上的冷凝物用甲醇溶液清洗,洗液通过浓缩氮吹后,采用P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进样分析。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90.25ng/mL,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4种TSNAs的回收率均在88.16%-110.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7%。(2)利用单孔道吸烟机上自行搭置的卷烟侧流烟气的自由基捕获装置,建立能同时测定卷烟主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分析方法。各采用两级串联的自由基捕集瓶,分别加入20mL浓度0.02mol/L的PBN-CCl4溶液,对主侧流烟气中的气相自由基进行捕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测定。该方法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1-氧(TEMPO)作为标准样品,用外标法定量计算气相自由基的自旋数。本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主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标准偏差RSD为5.85%,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相对标准偏差为8.93%。(3)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技术体系,选取14种国内外不同类型卷烟,对其主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和气相自由基的释放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特有亚硝胺在侧流烟气中的释放量均大于主流烟气中的释放量,尤其是NNK。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释放量比主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释放量少,对此机理还尚不清楚。对于不同类型卷烟,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释放量与焦油量无相关性,不能简单的根据焦油量的大小来判断不同类型卷烟中自由基的释放量。
宋风忠,谷令彪,朱晓蕊[8](2011)在《基于ESR技术的烟气中自由基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又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是检测自由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由基是香烟烟气中最主要的一类有害物质,会直接和间接攻击细胞成分,导致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细胞膜上的脂类和蛋白质,引发癌症等疾病。笔者述评了ESR技术与自旋捕获技术相结合应用于香烟烟气中有害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韩敏[9](2010)在《卷烟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截留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卷烟滤嘴作为吸烟者与主流烟气之间的桥梁,可以有效的截留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本文针对不同材料的滤嘴对有害成分的截留效率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此为滤嘴选材、成型改性和降焦减害等给予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研究了卷烟滤嘴中总粒相物的测定方法并探讨其与吸阻的关系。结果表明,卷烟抽吸前后滤嘴重量的差值即为滤嘴截留总粒相物的含量;滤嘴处理前后吸阻的变化是影响总粒相物的重要因素,应保证滤嘴处理前后卷烟吸阻相差较小;(2)研究了醋酸纤维丝束和改性聚丙烯纤维丝束两种不同材料滤嘴对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对多环芳烃,改性丙纤滤嘴的过滤效率高于醋纤滤嘴;对芳香胺、烟草特有亚硝胺、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两种滤嘴的过滤效率接近,醋纤滤嘴的过滤效率略高于改性丙纤滤嘴;对烟气中的氨,醋纤滤嘴的过滤效率高于改性丙纤滤嘴。(3)选取两种牌号不同压降滤嘴的卷烟,研究了不同压降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氨、酚类物质和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对氨,滤嘴的过滤效率随压降增大明显的先增大再减小;对于酚类物质,两种卷烟滤嘴除对间苯二酚外过滤效率都随压降增大缓慢的先增大再减小;对烟草特有亚硝胺,两种卷烟滤嘴过滤效率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4)研究了普通滤嘴和沟槽滤嘴对于卷烟烟气中氨、酚类物质和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普通滤嘴和沟槽滤嘴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截留效果因压降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压降下,应选择适宜的卷烟滤嘴以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有害成分的目的。
杨磊[10](2009)在《辛夷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在卷烟增香减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辛夷挥发油具有较为浓郁的清凉香,香气质好,味浓清雅,无杂气,稀释后有清新飘逸的薄荷香气。本论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辛夷挥发油的四种提取方法,应用极差法结合方差分析结果确定了四种提取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在最优的提取条件下,对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辛夷挥发油,利用GC-MS对其组成成分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分子角度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辛夷挥发油质量。最后利用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辛夷挥发油进行卷烟增香减害应用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辛夷挥发油的四种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从辛夷提取得到的挥发油,呈浅黄色,较粘稠,有芳香油香味,出油率平均为1.94%。最佳工艺粒度为粗粉,浸泡时间6小时,提取时间2小时。采用微波辅助法研究辛夷挥发油的最佳萃取试剂,结果表明,正己烷在整个不同萃取时间段的平均得率,均高于石油醚、异丙醇在相同萃取时间的收率。由此在微波萃取条件下正己烷为辛夷挥发油最佳萃取剂。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辛夷挥发油时,微波功率对挥发油的提取率影响最显着,其次是辐照时间和物料比。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法提取辛夷挥发油优选出最佳工艺为物料比1:7g/ml,萃取功率700W,辐照时间60S。按照最优条件进行微波辅助萃取,挥发油的平均得率为2.25%。根据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法筛选确定的最佳萃取溶剂正己烷,物料比为1:7g/ml。超声波提取法选定最能影响挥发油得率的三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温度、提取时间)的3个水平做正交试验,以挥发油的得率为考察指标,得到浅黄色辛夷精油,平均得率2.54%。极差结果结合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90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30min。根据闪式提取器的特点,选取影响挥发油得率的三因素,提取试剂、物料比、提取次数做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论如下,8倍量的正己烷破碎提取3次,时间为30s/次。按最佳提取工艺重复试验3次,平均得率3.19%。2.在最优的提取条件下,对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辛夷挥发油,利用GC-MS方法对其组成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4种方法提取的辛夷挥发油中共有的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松油烯、异香橙烯、大叶香根烯、石竹烯、α-依兰油烯)醇类(榄香醇、芳樟醇、月桂烯醇、玫瑰醇、松油醇、金合欢醇)以及桉油精、樟脑、丙酸芳樟酯等。其中闪式提取法的主要化学组分较其他三种方法多,微波萃取与超声波提取的辛夷挥发油化学成分较为接近,色谱峰主要集中在5~20min之间,主要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上也有较大差异。3.对四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辛夷挥发油进行单料烟丝加香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辛夷挥发油(0.2‰~0.3‰),能明显改善和修饰卷烟香气,有降低烟气粗糙度、改善吸味、减少刺激、去除杂气的作用,对烟气的浓度、劲头、燃烧性、和灰色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烟用香原料。4.添加辛夷挥发油卷烟烟气分析结果表明,辛夷挥发油对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总粒相物、焦油、CO等有害成分具有一定效果。四种提取方法添加辛夷挥发油较CK均降低了烟气中的总粒相物、CO、焦油含量,对抽吸口数、烟碱、和水分无明显影响。其中以闪式提取法的减害效应最为显着,较CK在总粒相物、CO、焦油含量三个指标上分别降幅达21%、24.5%、23.2%。
二、四种英国产香烟烟气中自由基的ESR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英国产香烟烟气中自由基的ESR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居民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心肺功能损害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中介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生活方式对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肺功能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多环芳烃的暴露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小结 |
致谢 |
(2)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基于新型固相萃取填料-LC-MS/MS法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的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 |
前言 |
1 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 |
2 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
3 限进型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交联键合二氧化锆微球材料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设备 |
2 材料与试剂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2 固相萃取柱的活化洗脱程序 |
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 质谱条件的优化 |
5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7 实际样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新型固相萃取填料-HPLC-FLD法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苯并[a]芘及代谢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设备 |
2 材料与试剂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内标物的选择 |
2 固相萃取条件选择的优化 |
3 色谱条件优化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6 实际样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LC-MS/MS法直接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替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设备 |
2 材料与试剂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6 实际样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LC-MS/MS快速测定吸烟者尿液中的8-羟基脱氧鸟苷和8-羟基鸟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设备 |
2 材料与试剂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6 实际样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吸烟人群生物标记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关键代谢物 |
2 苯并[a]芘 |
3 尼古丁及其代谢物 |
4 氧化应激损伤标记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3)卷烟主流烟气成分的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卷烟烟气的介绍以及研究意义 |
1.2 样品前处理 |
1.2.1 MMS粒相物捕集 |
1.2.2 主流烟气粒相物成分的提取技术 |
1.3 卷烟主流烟气成分的分析方法 |
1.3.1 光谱分析方法 |
1.3.2 色谱分析方法 |
1.3.3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4 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方法 |
1.4.1 原位电离质谱的介绍 |
1.4.2 实时直接分析DART-MS |
1.4.3 原位电离质谱在烟气成分中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实时直接质谱分析方法MMS粒相物 |
(2)MMS粒相物定性定量分析及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 |
(3)DART-MS耦合固相微萃取测定MMS粒相物的研究 |
第2章 DART-MS分析主流烟气的粒相提取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样品的制备过程 |
2.2.3 实时直接质谱(DART-MS)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萃取溶剂的优化探究 |
2.3.2 DART-MS实验条件优化 |
2.3.3 DART-MS分析主流烟气的粒相提取物 |
2.3.4 主流烟气粒相提取物的主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MS粒相物定性定量分析及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试剂 |
3.2.2 DART-MS定量烟碱 |
3.2.3 UPLC-MS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MS粒相物的成分鉴定 |
3.3.2 与UPLC-MS分析比较 |
3.3.3 DART-MS定量分析 |
3.3.4 UPLC-MS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ART-MS结合固相微萃取测定MMS粒相物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2 样品制备过程 |
4.2.3 固相微萃取过程以及检测条件 |
4.2.4 化学试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分析方法比较 |
4.3.2 实验条件优化 |
4.3.3 不同涂层SPME吸附探针提取能力的评估 |
4.3.4 DART-MS结合SPME的多次解吸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壳聚糖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卷烟主流烟气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卷烟烟气的化学成分 |
1.2.1 卷烟烟气的形成 |
1.2.1.1 卷烟主流烟气的形成 |
1.2.1.2 卷烟测流烟气的形成 |
1.2.1.3 环境烟气的形成 |
1.2.2 烟气的化学组成 |
1.2.3 烟气的有害成分及毒性评价 |
1.3 卷烟降焦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碳材料 |
1.3.2 无机盐材料 |
1.3.3 无机纳米材料 |
1.3.4 高分子材料 |
1.3.5 天然提取物 |
1.4 壳聚糖改性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 |
1.4.1 壳聚糖的改性 |
1.4.2 壳聚糖在降焦中的应用 |
1.5 论文的提出、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的提出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6-O-乙酰肼基壳聚糖吸附甲醛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AHCS的制备 |
2.2.4 AHCS的红外光谱表征 |
2.2.5 AHCS的核磁共振表征 |
2.2.6 AHCS的元素分析 |
2.2.7 AHCS的X-射线衍射表征 |
2.2.8 AHCS的热重分析 |
2.2.9 AHCS的溶解性 |
2.2.10 乙酰丙酮溶液配制 |
2.2.11 甲醛标准曲线测定 |
2.2.12 AHCS吸附甲醛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HCS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2 AHCS的核磁共振分析 |
2.3.3 AHCS的元素分析 |
2.3.4 AHCS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2.3.5 AHCS的热重分析 |
2.3.6 AHCS的溶解性分析 |
2.3.7 甲醛标准曲线 |
2.3.8 初始浓度对吸附甲醛的影响 |
2.3.9 吸附时间对吸附甲醛的影响 |
2.3.10 温度对吸附甲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ACS的制备 |
3.2.4 ACS的红外光谱表征 |
3.2.5 ACS的核磁共振表征 |
3.2.6 ACS的元素分析 |
3.2.7 ACS的X-射线衍射表征 |
3.2.8 ACS的热重分析 |
3.2.9 ACS的溶解性 |
3.2.10 金属离子标准曲线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CS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2 ACS的核磁共振分析 |
3.3.3 ACS的元素分析 |
3.3.4 ACS的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ACS的热性能分析 |
3.3.6 ACS的溶解性能分析 |
3.3.7 金属离子标准曲线 |
3.3.8 pH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3.3.9 初始浓度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3.3.10 吸附时间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3.3.11 温度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FE3O4吸附苯酚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ACS/Fe3O4的制备 |
4.2.4 ACS/Fe3O4的扫描电镜观察 |
4.2.5 ACS/Fe3O4的X-射线衍射表征 |
4.2.6 苯酚标准曲线测定 |
4.2.7 ACS/Fe3O4吸附苯酚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ACS/Fe3O4的形貌观察结果 |
4.3.2 ACS/Fe3O4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3.3 苯酚标准工作曲线 |
4.3.4 pH值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4.3.5 初始浓度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4.3.6 吸附时间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4.3.7 温度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6-氨乙胺基-6-脱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吸附苯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ACS/GO的制备 |
5.2.4 ACS/GO的扫描电镜观察 |
5.2.5 ACS/GO的 X-射线衍射表征 |
5.2.6 苯胺标准曲线测定 |
5.2.7 ACS/GO吸附苯胺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ACS/GO的形貌观察结果 |
5.3.2 ACS/GO的 X-射线衍射分析 |
5.3.3 苯胺标准工作曲线 |
5.3.4 溶液pH对吸附苯胺的影响 |
5.3.5 初始浓度对吸附苯胺的影响 |
5.3.6 吸附时间对吸附苯胺的影响 |
5.3.7 温度对吸附苯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壳聚糖基材料对卷烟主流烟气的吸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复合滤嘴的制备 |
6.2.4 卷烟有害成分分析 |
6.2.5 卷烟烟气粒相物成分分析 |
6.2.6 卷烟感官评吸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样品卷烟规格参数 |
6.3.2 复合滤嘴棒烟气粒相分析 |
6.3.3 复合烟嘴的减害评价 |
6.3.4 卷烟感官评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环境烟草烟气中两类典型有机物的粒径分布及呼吸暴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烟草烟气 |
1.1.2 烟气中主要有害组分 |
1.1.3 烟草烟气中颗粒物粒径分布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标污染物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内容 |
1.2.4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环境烟草烟气中排放颗粒物的数浓度 |
2.1 前言 |
2.2 1000 XP WPS测得的数浓度及粒径分布 |
2.3 小结 |
第三章 环境烟草烟气中的多环芳烃 |
3.1 前言 |
3.2 实验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层析柱的制备 |
3.2.3 样品采集 |
3.2.4 样品前处理 |
3.2.5 仪器分析 |
3.2.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气态和颗粒态多环芳烃的浓度及粒径分布 |
3.4.2 颗粒态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 |
3.4.3 环境烟草烟气中多环芳烃在衣服上的暴露 |
3.5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烟草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层析柱的制备 |
4.2.3 样品采集 |
4.2.4 样品前处理 |
4.2.5 仪器分析 |
4.2.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气态和颗粒态烟草特有亚硝胺类的浓度及粒径分布 |
4.4.2 颗粒态烟草特有亚硝胺类的呼吸暴露 |
4.4.3 环境烟草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类在衣服上的暴露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烟草概述 |
0.2 吸烟与健康 |
0.2.1 卷烟烟气的形成 |
0.2.2 卷烟中的有害物质 |
0.2.2.1 卷烟中的有害物质概述 |
0.2.2.2 卷烟中的重金属 |
0.2.3 卷烟降焦减害研究进展 |
0.3 食品领域常用活性材料 |
0.3.1 壳聚糖 |
0.3.1.1 壳聚糖概述 |
0.3.1.2 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0.3.2 茶多酚 |
0.3.2.1 茶多酚概述 |
0.3.2.2 茶多酚化学组成与结构 |
0.3.2.3 茶多酚的应用 |
0.3.3 分子筛 |
0.3.3.1 分子筛概述 |
0.3.3.2 分子筛基本结构 |
0.3.3.3 分子筛的特性 |
0.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0.4.1 研究内容 |
0.4.2 研究意义 |
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砷、铅、镉、铬、镍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与步骤 |
1.3.1 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的捕集 |
1.3.2 样品前处理 |
1.3.2.1 微波消解法 |
1.3.2.2 硝酸直接浸提法 |
1.3.3 样品的测定 |
1.3.3.1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
1.3.3.2 灰化温度的选择 |
1.3.3.3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1.3.4 方法检验 |
1.3.4.1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1.3.4.2 重复性 |
1.3.4.3 回收率 |
1.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微波消解条件的选择 |
1.4.1.1 微波消解用酸的选择 |
1.4.1.2 微波消解功率的确定 |
1.4.2 硝酸直接浸提法条件的选择 |
1.4.2.1 硝酸用量的选择 |
1.4.2.2 硝酸浓度的选择 |
1.4.2.3 超声时间的选择 |
1.4.3 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条件的选择 |
1.4.3.1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
1.4.3.2 灰化温度的选择 |
1.4.3.3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1.4.4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1.4.5 重复性 |
1.4.6 回收率 |
1.4.7 卷烟样品中五种有害元素的测定 |
1.5 小结 |
2 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卷烟中添加壳聚糖 |
2.3.1.1 滤嘴中添加壳聚糖 |
2.3.1.2 卷烟烟丝中添加壳聚糖 |
2.3.2 卷烟中添加茶多酚 |
2.3.2.1 滤嘴中添加茶多酚 |
2.3.2.2 卷烟烟丝中添加茶多酚 |
2.3.3 卷烟中添加分子筛 |
2.3.4 主流烟气中重金属的测定 |
2.3.5 滤嘴中重金属的测定 |
2.3.6 主流烟气中重金属脱除率的计算 |
2.3.7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效果 |
2.3.7.1 卷烟样品制备 |
2.3.7.2 T.P.M.的测定 |
2.3.7.3 卷烟主流烟气中 CO、总粒相物、水分、烟碱、焦油的测定 |
2.3.7.4 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以及苯并[a]芘的测定 |
2.3.8 烟气致香成分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卷烟中添加壳聚糖 |
2.4.1.1 滤嘴中添加壳聚糖对于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
2.4.1.2 烟丝中添加壳聚糖对于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
2.4.2 卷烟中添加茶多酚 |
2.4.2.1 滤嘴中添加茶多酚对于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
2.4.2.2 烟丝中添加茶多酚对于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
2.4.3 烟丝中添加分子筛(NaA、NaX、NaY、NH4Y)对于重金属的脱除效果 |
2.4.4 卷烟主流烟气中 T.P.M.与 CO 的变化 |
2.4.5 卷烟香气成分评价 |
2.5 小结 |
3 卷烟及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形态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卷烟样品制备 |
3.3.2 烟丝中金属元素形态分析 |
3.3.2.1 烟丝中金属元素的提取 |
3.3.2.2 烟丝中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分离 |
3.3.3 主流烟气中金属元素形态分析 |
3.3.4 重金属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材料加入卷烟滤嘴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
3.4.2 不同材料加入卷烟烟丝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
3.5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卷烟主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和气相自由基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烟烟气的分类和化学组成 |
1.1.1 侧流烟气、主流烟气和环境烟草烟气 |
1.1.2 烟气中化学成分的分布 |
1.1.3 卷烟烟气主要有害成分 |
1.2 卷烟烟气捕集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标准吸烟条件 |
1.2.2 主流烟气的捕集方法 |
1.2.3 侧流烟气的捕集方法 |
1.2.4 卷烟主侧流烟气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卷烟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的分析研究进展 |
1.3.1 烟草特有亚硝胺 |
1.3.2 TSNAs 的危害 |
1.3.3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分析方法 |
1.3.3.1 TSNAs 的捕集 |
1.3.3.2 TSNAs 的分离纯化 |
1.3.3.3 TSNAs 的检测方法 |
1.4 卷烟烟气中自由基的分析研究进展 |
1.4.1 卷烟烟气自由基及其危害 |
1.4.1.1 卷烟粒相自由基 |
1.4.1.2 卷烟气相自由基 |
1.4.1.3 卷烟自由基的危害 |
1.4.2 卷烟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
1.4.2.1 电子自旋共振法 |
1.4.2.2 液相色谱法 |
1.4.2.3 荧光衍生法 |
1.4.2.4 化学发光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C-MS/MS 测定卷烟侧流烟气中TSNAs 的方法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烟气捕集及处理 |
2.2.2.1 侧流烟气捕集方法 |
2.2.2.2 烟气样品处理 |
2.2.3 仪器条件 |
2.2.3.1 色谱条件 |
2.2.3.2 质谱条件 |
2.2.4 标准溶液配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
2.3.1.1 萃取液浓度选择 |
2.3.1.2 萃取时间选择 |
2.3.1.3 鱼尾罩冷凝物收集方法优化 |
2.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4 线性关系和检测限 |
2.3.5 回收率和重复性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卷烟主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1.1 试剂 |
3.2.1.2. 仪器 |
3.2.1.3 卷烟样品 |
3.2.2 气相自由基捕集装置 |
3.2.3 主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捕集 |
3.2.4 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的捕集 |
3.2.5 ESR 参数条件 |
3.2.6 标准样品的配置 |
3.2.7 气相自由基定量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气相自由基捕捉剂溶剂的确定 |
3.3.1.1 主流烟气溶剂优化 |
3.3.1.1 侧流烟气溶剂优化 |
3.3.2 捕捉剂浓度的确定 |
3.3.3 捕集溶液级数的确定 |
3.3.4 捕集溶液体积的确定 |
3.3.5 气相自由基测定的重复性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国内外卷烟主侧流烟气中TSNAs 和气相自由基释放的对比分析 |
4.1 概述 |
4.2 分析方法 |
4.2.1 主流烟气中TSNAs 的测定 |
4.2.2 侧流烟气中TSNAs 的测定 |
4.2.3 主流烟气气相自由基的测定 |
4.2.4 侧流烟气气相自由基的测定 |
4.3 分析结果 |
4.3.1 TSNAs 的测定结果 |
4.3.1.1 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中TSNAs 释放量的比较 |
4.3.2 自由基测定结果 |
4.3.2.1 不同类型卷烟中主侧流烟气中气相自由基释放量的对比 |
4.3.2.2 卷烟中气相自由基与焦油含量的关系 |
4.3.2.3 同类型卷烟 |
4.3.2.4 不同类型卷烟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基于ESR技术的烟气中自由基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焦油中颗粒相自由基的研究 |
1.1 剑桥滤片直接捕集 |
1.2 颗粒相自由基滤片捕集 |
2 气相自由基的研究 |
2.1 自旋捕捉剂的选择 |
2.2 溶剂的选择 |
2.3 收集量与分析量 |
2.4 参数设置 |
2.4.1 收集参数。 |
2.4.2 仪器参数。 |
3 不同品牌香烟的自由基含量的比较 |
4 样品保存的研究 |
5 讨论 |
(9)卷烟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截留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烟烟气有害成分 |
1.1.1 卷烟烟气及其有害成分概述 |
1.1.2 氨(Ammonia) |
1.1.3 挥发性羰基化合物(Selected carbonyls) |
1.1.5 酚类化合物(Phenols) |
1.1.6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 |
1.1.7 芳香胺类(Aromatic amines) |
1.1.8 多环芳烃(PAHs) |
1.2 卷烟滤嘴的概述 |
1.3 卷烟滤嘴的过滤机理 |
1.3.1 直接拦截 |
1.3.2 惯性碰撞 |
1.3.3 扩散沉淀 |
1.4 普通滤嘴 |
1.4.1 醋纤滤嘴 |
1.4.2 聚丙烯丝束滤嘴 |
1.4.3 纸滤嘴 |
1.5 特殊滤嘴 |
1.5.1 活性炭滤嘴 |
1.5.2 生物滤嘴 |
1.5.3 铝硅酸盐类滤嘴 |
1.5.4 催化剂滤嘴 |
1.5.5 其他添加剂滤嘴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卷烟滤嘴中总粒相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2.2 试验处理 |
2.2.3 实验方法 |
2.2.4 过滤效率E的计算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未考虑吸阻差测定滤嘴中的总粒相物 |
2.3.3 按压降差顺序抽吸下测定滤嘴中的总粒相物 |
2.3.3 考虑吸阻差随机抽烟下测定滤嘴中的总粒相物 |
2.3.4 芙蓉黄盖醋纤、芙蓉黄盖丙纤卷烟滤嘴总粒相物的测定及过滤效率对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醋纤和改性丙纤滤嘴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过滤效果的比较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样品制备 |
3.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3.2.4 过滤效率E的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多环芳烃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3.2 芳香胺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3.3 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3.4 氨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3.5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3.6 酚类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压降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过滤效率比较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样品制备 |
4.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4.2.4 过滤效率E的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氨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4.3.2 酚类物质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4.3.3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普通滤嘴与沟槽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过滤效率比较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样品制备 |
5.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5.2.4 过滤效率E的计算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氨的过滤效果对比分析 |
5.3.2 酚类物质的过滤效果分析 |
5.3.3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过滤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辛夷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在卷烟增香减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中草药添加剂的机理及作用 |
1.1.1 中草药添加剂的机理 |
1.1.2 中草药添加剂的作用 |
1.2 辛夷简介 |
1.2.1 辛夷的植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
1.2.2 辛夷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3 辛夷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 |
1.3 辛夷的开发及利用 |
1.3.1 医药保健 |
1.3.2 香料开发 |
1.4 讨论及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1.1 原材料处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辛夷挥发油提取方法研究 |
3.2.1 提取率的计算 |
3.2.2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3.2.3 微波辅助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3.2.4 超声波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3.2.5 闪式提取器提取辛夷挥发油 |
3.3 气相色谱分析 |
3.3.1 气相色谱条件 |
3.3.2 质谱条件 |
3.4 卷烟中主要有害成分的测定方法 |
3.4.1 卷烟烟气中总粒相物的测定,采用玻璃纤维滤片法 |
3.4.2 卷烟烟气中烟碱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
3.4.3 烟气冷凝物中的水分测定,采用气相色潜法 |
3.4.4 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采用自动测定法 |
3.4.5 卷烟烟气中焦油含量的计算 |
3.5 卷烟感官质量的评定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正交试验研究辛夷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 |
4.1.1 水蒸气蒸馏提取辛夷挥发油 |
4.1.2 微波辅助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4.1.3 超声波提取辛夷挥发油工艺条件优化 |
4.1.4 闪式提取器在辛夷挥发油提取中的应用 |
4.2 GC-MS 法分析不同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结果 |
4.2.1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辛夷挥发油GC-MS 鉴定结果 |
4.2.2 微波辅助法提取辛夷挥发油GC-MS 鉴定结果 |
4.2.3 超声波提取辛夷挥发油GC-MS 鉴定结果 |
4.2.4 闪式提取辛夷挥发油GC-MS 鉴定结果 |
4.2.5 四种提取方法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4.2.6 不同提取方法挥发油质量的比较 |
4.3 不同提取方法辛夷挥发油增香减害效应研究 |
4.3.1 不同提取方法挥发油加香效应研究 |
4.3.2 不同提取方法辛夷挥发油卷烟减害效应研究 |
4.3.3 增香减害效应总体评价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辛夷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工艺优化 |
5.1.1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5.1.2 微波辅助萃取溶剂选择 |
5.1.3 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5.1.4 超声波提取辛夷挥发油 |
5.1.5 闪式提取法提取辛夷挥发油 |
5.2 四种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质量比较和GC-MS 分析 |
5.2.1 四种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的GC-MS 分析 |
5.2.2 四种提取方法的主要成分分析 |
5.2.3 四种提取方法质量性状、得率比较 |
5.3 四种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卷烟增香减害应用研究 |
5.3.1 四种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的感官质量评价 |
5.3.2 添加四种方法提取辛夷挥发油卷烟烟气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四种英国产香烟烟气中自由基的ESR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居民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心肺功能损害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中介作用分析[D]. 曹丽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分析[D]. 梁梦洁.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卷烟主流烟气成分的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 王新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壳聚糖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卷烟主流烟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 张艺. 华侨大学, 2019(12)
- [5]环境烟草烟气中两类典型有机物的粒径分布及呼吸暴露[D]. 王文静. 暨南大学, 2017(02)
- [6]卷烟主流烟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脱除[D]. 周雯.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7]卷烟主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和气相自由基分析技术的研究[D]. 万文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8]基于ESR技术的烟气中自由基分析的研究进展[J]. 宋风忠,谷令彪,朱晓蕊.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4)
- [9]卷烟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截留效率研究[D]. 韩敏. 中南大学, 2010(03)
- [10]辛夷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在卷烟增香减害中的应用研究[D]. 杨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