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

阳信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彤[1](2020)在《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1980-2019)》文中研究指明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化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然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解构等多元建筑思潮大量涌入。引进建筑理论晦涩难懂,且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借鉴更多的是各式符号拼贴,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严重脱节。虽然建设数量与规模空前,但是原有的城市文脉与肌理遭到破坏,千城一面的问题突出。中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是建筑文化的缺失。在此背景下,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复归,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给未来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带来启示。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梳理并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建筑思想和多元实践的发展脉络。论文追溯了中国传统山水意象: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诗文的多元意蕴。在理论维度上,重点研究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整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钱学森与建筑界学者的往来书信及相关期刊文献,梳理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逐步深化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现代建筑理论学者顾孟潮将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引入建筑领域,本文梳理其与钱学森的往来书信以及观点论着,研究其理论成果。如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重建建筑文化的自信。中国很多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实践也呈现出山水意象的发扬和传承。在实践维度上,论文选取王澍、马岩松、朱锫三位中国现代建筑师作为代表性研究案例,研究其受教育经历、从业经历以及山水意象下的建筑设计实践。论文经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的梳理提炼和总结研究后,最终提出山水意象影响下的现代建筑设计策略与设计思想,以期对当下的建筑实践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山水城市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深深影响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提出,兼顾了城市过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回归,对盲目照搬国外建筑符号的现象有批判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不断增多,从实践中归纳出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并完善山水城市理论。

张玉尊[2](2018)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八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正式产生于宋代,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八景”是人们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总结,其深刻的反映了城市选址、城市景观营造和城市文化等理念。自然山水是“八景”选取时的首要考量,历史更迭则进一步深化了“八景”的人文内涵。关于“八景”的记载一般见于地方县志,记录着本地八处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我国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八景”又是城市特色文化景观的代表,对其空间结构的研究,能够探寻古人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景观系统构建思想,对现代城市整体景观体系构建和特色景观营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论如下:(1)对收集到的7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的内容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性研究。在内容上,“八景”主体是自然景观;在空间方位上,西北向景点分布最多。“八景”整体分布呈圈层化特征,最外围为山峰,近郊为寺院、田野等景观,城内为楼、阁、城墙等景观。在空间距离上,10公里以内景点最多,10到30公里景点次之,30公里以上景点较少。(2)按照城市职能划分出的都城、府城和一般市县的城市“八景”,其景观内容上,都城和府城的“八景”景观内容特点相似,自然和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点所占比例相似,均为35%左右,人文景观为30%左右。而一般市县的八景景观内容中自然景观占38.4%,人文景观占36.2%,自然和人文景观融合的占25.1%。而其空间分布规律上,随着城市职能的弱化,其景点分布的空间尺度和文化景观边界不断缩小。(3)在当代城市设计中对于八景营造经验的借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层面的城市景观设计上,要引景入城,融城于景,实现山水城景的融合;二是在重点区域的选择上要围绕八景景点打造,因为八景本身就是城市历史的文脉节点;三是在具体景观的营造上要实现全时空的景观设计和文化氛围的融合。(4)“长安八景”最早形成于元代,并在明代定型。空间分布上,自然景观分布在远郊,人文景观则分布在城内和近郊。“长安八景”的营造理念既继承了一般规律又彰显着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对礼制思想和宗教文化的传承。在构建西安特色景观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原有“八景”景点的深度挖掘,并努力营造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特色景点。

龙振铎[3](2018)在《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的日趋便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在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渐渐的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少人开始把旅游的目标转向拥有着自然风光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乡村,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的一份惬意。与此同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下,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除了传统的农业之外的一种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商业化以及政治行政手段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村镇布局,并且也不利于乡土文化合理的延续。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转型中的乡村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其中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协调好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种科学合理的“纽带”,本文是以乡土文化的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本文首先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总结出乡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其次,应用景观规划理论以及与其他学科理论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乡土文化景观的营造的原则,并且总结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及乡土特色景观的营造方法。最后以阳新县南市村实践案例展开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南市村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与提炼,并运用乡村旅游学的方法对整个景区进行规划,总结出融入乡土文化思想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式——“情景”交融的规划模式。强调对地域环境、民俗风貌、乡土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与挖掘,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发展。在实践设计中,通过对南市村的现状分析、乡土景观资源分析归纳,分析南市村衰落的因素并挖掘南市村的乡土特色景观元素,重塑南市村的南市渔歌盛景。通过对南市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渔文化作为在乡村景观中的乡土文化延续的个案来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并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进一步阐明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为乡土文化的延续做出有益的探索,也为我们的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智伟静[4](2013)在《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探究》文中提出“八景”现象是一种传统的景观序列概念,从最着名的“潇湘八景”到成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一部分的“西湖十景”,都将地方文化景观特色表现了出来。纵观我国的“八景”现象,被广泛的记录在每个地方的地方志中,但是今天除去个别的“八景”现象仍旧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外,许多“八景”现象已经随着时间消失。2011年6月,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西湖十景”题名景观也做为其中的一部分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中。本论文以“西湖十景”景观序列为切入点,提出“八景”文化景观的概念,对浙江省“八景”现象做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浙江省现存的各个市、县、村庄及寺庙等志书及各类有关历史遗迹等资料的查阅,对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其次,论文参照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分类学及贾文毓教授的文章中对景观元素的分类方法并根据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的特点,对有详细记载年限的古“八景”景观序列的中景观元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四个“八景”文化景观实例,总结出浙江省古“八景”文化景观中景观元素的特点有文人因素明显,表现立体等特点。最后,根据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的特点,得出其对当代景观的造景方向、造景手法及山水城市建设的借鉴指导作用。

李林洁[5](2013)在《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理念与方法,在世界城市山水境域的营造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鲜明的地域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对今天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将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理论与设计方法深入的研究出来,对于现如今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理论是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本论文是以四川省自贡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做为本文最根本的依据,研究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经验与智慧,同时透过对自贡城市的总体研究,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理论与方法。论文首先对自贡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了分析,其次更加深入分析了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过程,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域特色与山水、城市之间的深层结构,进而归纳出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文化内涵,认为井盐是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对自贡历史城市中城市文化的进一步梳理,将整个自贡历史城市的发展脉络理清,与城市山水境域营造的原因及特征。在对自贡城市山水境域的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发展与创造和自贡的城市地域特色相融合,并根据自贡城市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对地域特色文化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本文以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建理论与方法反思当今中国的城市山水环境的营建;并分别对自贡历史城市山水境域的历史与遗存现状和建筑景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理论与营造方法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针对自贡历史城市今后山水境域营造的发展以及对历史城市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马龙[6](2011)在《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认知及保护研究 ——以陕西黄土高原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出发,以黄土高原陕西省范围内的五座典型历史城市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探寻中国古代营造城市的空间美学真义。在对城市传统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及其构成。分析和总结了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理论。通过对典型城市保护的案例的研究,尝试了景象空间认知理论在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中的应用。希望为本区域历史城市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本文结合对中国城市空间营造和认知的哲学思想根源的研究,指出中国的空间认知方式具有“景象思维”的特点。提出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并指出传统景象空间作为一种中国人理想的空间图式具有中国文化“象”的非实体特性与“器”的实体性的特性。通过“器以象制”的营造理念、“风水”的意象、“礼制”的空间秩序和“山水”意境等四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非实体性”特性。从景象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传统城市空间营造、“八景”模式以及宗教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实体性”特性,指出城市传统景象空间是城市空间“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统一体。从“全性知天”、“流观万象”、“礼文合序”和“实利治事”等四个方面探寻中国传统空间审美追求的心理源头。通过认知途径、认知结构层次、认知方式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模式,提出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的“历构层”、“临构层”和“预构层”三个认知结构层次;提出了“环境空间认知”和“视觉认知”的传统景象空间认知方式。论文在对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环境和人文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了其等级和分布特征,归类了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类型。总结出“纳山为城、枕山为城、依山为城、朝山为城”四种山—城组合模式和“临、绕、俯、跨”四种水—城的组合模式。论述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内部形态类型、群组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和规律。在景象空间概念的引领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构成。归纳出“景面、景物、景径、景境”四个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主要构成。最终结合研究实例探讨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理论在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的应用。

廖丹[7](2011)在《“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意象”理论是美国着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成为了西方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并极大的影响着西方城市规划的潮流,“城市意象”,提出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代表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凯文·林奇用最简洁的系统图语构建出一个城市的Image。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中国城市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在当今城市规划中,学习西方的现代规划思潮,而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规划结合不够,明清以来,普遍形成的“八景”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完美诠释。八景普遍代表了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地理格局,一座古城在变迁过程中,将积淀下来的精粹浓缩于“八景”之中,形成了人们对古城的完整印象,本文率先提出“八景”是“中国式城市意象”的理念,并结合四川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试图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中国延伸,提出本土化的解读和规划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八景的起源和演变,八景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西方城市理论,提出了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然后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文献资料,对四川古城八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分别从八景中的山川形胜、八景中的城市结构、八景中的社会心灵诉求、八景中的名人与胜迹、特殊的城市八景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分析,同时,对四川最典型资州八景进行了深入的图文剖析。在资料充分占有基础之上,分析了四川八景资源的旅游现状,从“八景”的古迹恢复、“八景”的符号化展示、新八景的评选和项目的融入四个方面,总结了八景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和方式,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旅游规划项目,对松潘城市的八景旅游项目打造,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构想和项目创意设计方案。

黄晴[8](2010)在《“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 ——以“山市晴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潇湘八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但地位如此之高的“潇湘八景”却并不为众人所了解。在学术界,学者们对“潇湘八景”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具体地点的确定等方面的看法仍存在一些分歧。因此,对“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进行考证研究,就显得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对“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相关概念的识读基础上,挖掘其蕴藏的文化意蕴和体现的当代价值,提出其文本考证方法、实地考证原则与策略,并以“山市晴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建立“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的思路与框架,为山水文化景观考证与发掘奠定基础。首先,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认知了“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追溯了“潇湘八景”的产生与发展状况,分析阐述了“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蕴含的文化意蕴与彰显的当代价值。其文化意蕴体现在诗情画意的潇湘意象、贬谪流放的隐喻文化和平远山水的禅道精神三方面;其当代价值体现在潇湘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山水文化景观的发掘与开发、潇湘特色区域景观的旅游开发与湖湘文化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等四个方面。其次,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在文本考证方法上,提出了诗曲和绘画的探析归纳法、二维向三维的分析转换法以及结构与元素的剖析整合法;在实地考证原则上,提出了整体灵活性原则、结构相似性原则和地域文脉性原则;在实地考证策略上,提出了文本分析与实地考察的静动结合、历史延续与时代发展的兼顾融合和整体结构与局部元素的对应整合策略。最后,以“山市晴岚”为例,运用文本考证方法、实地考证原则与策略,分别从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和景观特征三方面进行文本考证,从历史概况、地理地貌和景观考察三方面进行实地考证。考证研究证实“山市晴岚”的确存在于湘潭昭山,其景观元素在昭山辐射范围内能基本对应;同时,也验证“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的思路与框架能有效的指导景点的真实性及地点的确认等方面的考证。

德丽思[9](2008)在《常德市园林发展与特色研究》文中指出始建于公元前277年的常德史称武陵,地理位置显要,为湘西北重镇,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所在地。并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市“城区绿化建设项目”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园林)范例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对常德园林的发展过程及特色进行了研究,并为常德园林未来的发展和其他城市的园林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了常德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景观特色。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文献、史籍资料的研究发现,最早出现在常德的园林建筑是战国时代后人为纪念屈原而建造的招屈亭。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与道教的传入与发展,一系列随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寺观园林,可认为是在常德出现得最早的园林形式。纵观整个常德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表明,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对其影响颇为深刻,常德古典园林多以寺观园林的形式出现。此外儒学思想的传播也较为广泛,并由此形成了书院园林并随之发展。常德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多独具特色,园林植物则多运用松、柏、杉、梅、兰、竹、菊等风格高雅、颇具个性的植物,并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并对现代常德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着名的常德诗墙的建造,便深受儒学思想的浸润。(2)通过收集整理常德园林建设的资料发现,常德的第一处公共绿地一滨湖公园于1979年建成。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常德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还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街头绿地和公共游园很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3.49m2。1997年,常德市正式明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城市园林建设也随之快速发展。通过对常德园林现状按照绿地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到2007年底,常德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5%。市城区公共绿地达到509.4ha,人均公共绿地9.18 m2。由常德市卫星图片的分析得出,常德是以三山三水(三山:太阳山、河伏山、德山;三水:沅江、柳叶湖、穿紫河)为骨架构建的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常德的现代园林建设充分利用了这一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园林植物的配置多为复层式结构,并充分利用了乡土树种建立丰富多变的地带性植物景观,在造园手法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且充分挖掘和传承了历史,具有地方文化内涵。(3)通过对常德园林发展过程及特色的研究,建议常德在未来的园林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对历史景观的恢复与重建,对遗池进行保护与利用,并应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的认同感。此外,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常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虽然常德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多样、城市园林建设基础良好的优势,但也相对存在劣势,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特别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三项考核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绿地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科研水平较低,科技应用较为落后,制约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建议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优先、尊重自然的原则;树立生态理念,突出生物多样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4)通过对常德园林建设经验的总结,建议其它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发掘城市内涵,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与开发;加强对乡土树种的利用;丰富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

成云涛[10](2008)在《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在对传统八景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强调了其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传统八景本身既基于地方优美的自然山水,又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使得其在当代旅游事业,特别是短线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直以来,传统八景的旅游开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八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开发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在对传统八景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重新认识的前提下,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其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传统八景对当代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新泰市的八景为例,对传统八景的旅游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群众评价,通过量化的方式,比较传统八景发展存在的差异。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大多数的传统八景仍然具有很大旅游开发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研究和开发。有少数八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失去了旅游开发的价值,有必要用新的更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来取代它。本文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后,以山东省新泰市的传统八景为例,对传统八景的开发,做了初步的探索。

二、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198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建设现状
        1.1.2 山水意象与建筑的渊源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框架
第2章 山水意象的多元意蕴
    2.1 山水意象的特质
        2.1.1 “比德·畅神”的精神特质
        2.1.2 情景交融的表现特质
    2.2 山水画
        2.2.1 拟形法
        2.2.2 构图法
    2.3 山水园林
        2.3.1 因借法
        2.3.2 造景法
        2.3.3 时空融合法
        2.3.4 园林与园林建筑
    2.4 山水诗文
        2.4.1 象征法
        2.4.2 诗语结构法
第3章 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
    3.1 山水意象思想概述
        3.1.1 自然山水的复归(1980-1989)
        3.1.2 山水象征与隐喻(1990-1999)
        3.1.3 山水意象新模式的探索(2000-2009)
        3.1.4 山水意象结合高新科学技术(2010-2019)
        3.1.5 总结
    3.2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念
        3.2.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缘起
        3.2.2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提出(1980-1989)
        3.2.3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发展(1990-2019)
        3.2.4 总结
    3.3 顾孟潮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建筑学转译
        3.3.1 顾孟潮与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渊源
        3.3.2 山水城市理论的建筑科学研究体系
        3.3.3 山水城市理论建筑思想的哲学概括
        3.3.4 山水城市理论建筑思想的基础研究
第4章 三位建筑师的山水意象设计实践
    4.1 马岩松
        4.1.1 个人经历
        4.1.2 设计策略
        4.1.3 设计思想
    4.2 王澍
        4.2.1 个人经历
        4.2.2 设计策略
        4.2.3 设计思想
    4.3 朱锫
        4.3.1 个人经历
        4.3.2 设计策略
        4.3.3 设计思想
    4.4 总结
第5章 山水意象影响下的现代建筑设计策略与思想
    5.1 现代山水意象的多元表达
    5.2 山水意象影响下的现代建筑设计策略
        5.2.1 自然人文脉络的双重修补
        5.2.2 人工模拟自然的空间操作
        5.2.3 传统诗意人居环境的创造
        5.2.4 因时立形的时空融合组织
        5.2.5 高新与传统建筑技术并举
    5.3 山水意象影响下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
        5.3.1 自然和谐的生态哲学
        5.3.2 传统山水的意境传承
        5.3.3 天人相应的人本思想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钱学森
附录B 顾孟潮
附录C 王澍
附录D 马岩松
附录E 朱锫
附录F 1980年以来山水意象建筑设计思想与实践文献统计一览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八景”相关研究
        2.2.1 “八景”源与流
        2.2.2 “八景”文化内涵
        2.2.3 区域和城市“八景”
        2.2.4 “八景”与景观感知
        2.2.5 “八景”命名与“八景”诗、画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内容及空间结构研究
    3.1 名城“八景”概述
    3.2 名城“八景”景点特征
        3.2.1 “八景”中自然景观统计研究
        3.2.2 “八景”中人文景观统计研究
        3.2.3 “八景”景观内容的总体特征
    3.3 名城“八景”空间分布特征
        3.3.1 名城“八景”总体分布特征
        3.3.2 不同职能类型的名城“八景”分布特征
第四章 “八景”与城市设计
    4.1 “八景”形成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基底因素
        4.1.2 文化传统因素
        4.1.3 人地关系因素
        4.1.4 城市建设因素
        4.1.5 地域文化因素
    4.2 “八景”营造与城市设计
        4.2.1 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借鉴
        4.2.2 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提升
        4.2.3 景观空间与文学意境的融合传达
第五章 “长安八景”空间演变研究
    5.1 “长安”发展概况
        5.1.1 西安城的自然基底
        5.1.2 西安城的历史文化脉络
        5.1.3 西安城的规划及功能演变
    5.2 古“长安八景”内容及分布
        5.2.1 元代的“长安八景”
        5.2.2 明清的“长安八景”
        5.2.3 古“长安八景”内容主题及分布特点总结
    5.3 古“长安八景”的营造理念
        5.3.1 在自然基底里的“寻胜”
        5.3.2 “时空”影响下的景观提升
        5.3.3 礼制与宗教的表达
    5.4 今日的“长安八景”
        5.4.1 “长安八景”城市内的公共空间
        5.4.2 “长安八景”城市的风景旅游区
        5.4.3 “长安八景”功能的转变
    5.5 “长安八景”营造对西安城市景观空间构建的启示作用
        5.5.1 原有景点的深度挖掘与保护
        5.5.2 新景点的选择与建设
        5.5.3 城市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
    5.6 “长安八景”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5.6.1 “八景”传承着西安的历史文化记忆
        5.6.2 “八景”为西安景观空间网络化构建提供借鉴
        5.6.3 “八景”组成西安文化名片
        5.6.4 “八景”助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内容及分布概况表
    B 部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空间分布图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与实践项目
致谢

(3)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全文的脉络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乡土文化
        2.1.1 乡土文化的概念
        2.1.2 乡土文化的因素
        2.1.3 乡土文化的价值
    2.2 乡村景观
        2.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2.2 乡村景观的特点
        2.2.3 乡村景观的构成
    2.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3.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2.3.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4 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2.4.1 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
        2.4.2 乡村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土景观的营造方法
    3.1 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的载体
        3.1.1 自然景观元素
        3.1.2 人文景观元素
    3.2 乡土文化继承发展原则
        3.2.1 因地制宜原则
        3.2.2 与时俱进原则
        3.2.3 整体一致原则
    3.3 乡土特色的塑造策略
        3.3.1 延续和传承乡土文化特色
        3.3.2 更新景观空间布局
        3.3.3 文化品牌的塑造
    3.4 乡土景观元素的营造方法
        3.4.1 充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空间肌理
        3.4.2 保留和改造乡土建筑
        3.4.3 行为活动与场所空间景观
        3.4.4 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
        3.4.5 乡土文化符号的提炼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
    4.1 阳新县南市村的项目概况
        4.1.1 自然条件分析
        4.1.2 乡土人文资源分析
        4.1.3 现状问题
    4.2 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4.3 南市村乡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4.4 南市村的规划定位
    4.5 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营造策略
    4.6 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
        4.6.1 项目的景观结构及功能区特色展示
        4.6.2 南市村交通流线特色展示
        4.6.3 南市村的植物设计分析
        4.6.4 南市村相关元素的运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何谓“八景”
        1.1.2 何谓文化景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研究意义
    1.4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2.1 “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
        2.1.1 “八景”文化景观的由来
        2.1.2 “八景”文化景观产生的社会原因
        2.1.3 “八景”文化景观现象的发展
    2.2 “八景”文化景观的内涵
        2.2.1 “八景”文化景观与山水文化
        2.2.2 “八景”文化景观与景题诗文
        2.2.3 “八景”文化景观与人居文化
3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资源调查
    3.1 概况介绍
        3.1.1 浙江省景观资源概况
        3.1.2 调查方法及分类方法
    3.2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资源调查
        3.2.1 浙江省城镇“八景”文化景观资源
        3.2.2 浙江省村庄“八景”文化景观资源
        3.2.3 浙江省景区“八景”文化景观资源
        3.2.4 浙江省宅院、寺庙“八景”文化景观资源
    3.3 小结
4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景观元素分析
    4.1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自然景观类景观元素
        4.1.1 气象气候类景观元素
        4.1.1.1 星辰现象类景观元素
        4.1.1.2 光环现象类景观元素
        4.1.1.3 云雾现象类景观元素
        4.1.1.4 气候现象类景观元素
        4.1.1.5 小结
        4.1.2 山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4.1.2.1 综合旅游地景观类景观元素
        4.1.2.2 地质地貌类旅游地类景观元素
        4.1.2.3 小结
        4.1.3 水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4.1.3.1 河段景观类景观元素
        4.1.3.2 天然湖泊与池沼类景观元素
        4.1.3.3 瀑布、涧类景观元素
        4.1.3.4 泉类景观元素
        4.1.3.5 江、河口与海面类景观元素
        4.1.3.6 其它类景观元素
        4.1.3.7 小结
        4.1.4 生物景观类景观元素
        4.1.4.1 动物类景观元素
        4.1.4.2 植物类景观元素
        4.1.4.3 小结
    4.2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人文景观类景观元素
        4.2.1 建筑设施类景观元素
        4.2.1.1 寺庙类景观元素
        4.2.1.2 桥、亭景观元素
        4.2.1.3 楼阁景观元素
        4.2.1.4 塔形建筑景观元素
        4.2.1.5 其它建筑景观元素
        4.2.1.6 小结
        4.2.2 人文活动类景观元素
        4.2.2.1 农业活动类景观元素
        4.2.2.2 传说类景观元素
        4.2.2.3 其他人文活动类景观元素
        4.2.2.4 小结
    4.3 小结
        4.3.1 景观元素的数量分布特点
        4.3.2 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渗透
5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案例分析
    5.1 临安十景景观现象分析
        5.1.1 气象气候类景观元素
        5.1.1.1 长桥月艇
        5.1.1.2 天目秋风
        5.1.1.3 龙潭春雨
        5.1.2 水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1.3 生物景观类景观元素
        5.1.4 建筑景观类景观元素
        5.1.4.1 净土云林
        5.1.4.2 钱王古冢
        5.1.5 人文活动类景观元素
        5.1.5.1 垂溜隐迹
        5.1.5.2 白石高踪
        5.1.5.3 谢傅东山
        5.1.6 临安新十景解析
        5.1.7 小结
    5.2 东钱湖十景景观现象分析
        5.2.1 气候气象类景观元素
        5.2.1.1 霞屿锁岚
        5.2.1.2 二灵夕照
        5.2.2 山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2.2.1 百步耸翠
        5.2.2.2 白石仙坪
        5.2.3 生物景观类景观元素
        5.2.4 建筑景观类景观元素
        5.2.4.1 余相书楼
        5.2.4.2 双虹落彩
        5.2.4.3 上林晓钟
        5.2.5 人文活动类景观元素
        5.2.5.1 殷湾渔火
        5.2.5.2 陶公钓矶
        5.2.6 小结
    5.3 普陀十二景景观现象分析
        5.3.1 气象气候类景观元素
        5.3.1.1 梅湾春晓
        5.3.1.2 茶山夙雾
        5.3.1.3 磐陀晓日
        5.3.2 山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3.2.1 古洞潮音
        5.3.2.2 香炉翠霭
        5.3.2.3 钵盂鸿灏
        5.3.3 水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3.3.1 龟潭寒碧
        5.3.3.2 千步金沙
        5.3.4 建筑景观类景观元素
        5.3.4.1 天门清梵
        5.3.4.2 洛迦灯火
        5.3.5 人文活动类景观元素
        5.3.5.1 莲洋午渡
        5.3.5.2 静室茶烟
        5.3.6 清代裘琏普陀十二景简介
        5.3.7 小结
    5.4 天童十景景观现象分析
        5.4.1 气象气候类景观元素
        5.4.1.1 东谷秋红
        5.4.1.2 太白生云
        5.4.1.3 平台铺月
        5.4.2 山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4.2.1 南山晚翠
        5.4.2.2 玲珑天凿
        5.4.3 水体景观类景观元素
        5.4.3.1 西涧分钟
        5.4.3.2 双池印影
        5.4.3.3 清关喷雪
        5.4.4 生物景观类景观元素
        5.4.4.1 凤岗修竹
        5.4.4.2 深径回松
    5.5 小结
6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的特点
    6.1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文人因素的融入
    6.2 “八景”文化景观点、线、面相互结合
        6.2.1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景题
        6.2.2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八景诗
        6.2.3 “八景”文化景观中的八景图
    6.3 “八景”文化景观的景观元素含义深刻
        6.3.1 “八景”文化景观现象多歌颂自然
        6.3.2 “八景”文化景观现象多象征性强
        6.3.3 “八景”文化景观现象多小中见大
7 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对当代景观建设的影响
    7.1 “八景”文化景观对当代造景方向的引导
        7.1.1 对乡土景观元素的利用
        7.1.2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
    7.2 “八景”文化景观对当代造景手法的影响
    7.3 “八景”文化景观对当代文化景观的指导
    7.4 “八景”文化景观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7.5 实践案例—绍兴市六大湖区植物景观规划
        7.5.1 六大湖区植物景观规划项目概况
        7.5.2 六大湖区植物景观规划中八景规划
        7.5.2.1 镜湖“镜湖森林”、“梅山香雪”、“八面风荷”
        7.5.2.2 迪荡湖“迪荡樱霞”
        7.5.2.3 青甸湖“浮岛野韵”
        7.5.2.4 袍江两湖“袍江花廊”
        7.5.2.5 瓜渚湖“群芳问谱”
        7.5.2.6 大小坂湖“坂湖花海”
        7.5.3 小结
8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课题的提出
        1.1.1 对我国当代城市山水境域营造的思考
        1.1.2 对中国传统城市人居智慧的再认识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现状
        1.4.1 国外对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建思想研究的现状
        1.4.2 国内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思想研究的现状
        1.4.3 国内外对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思想研究的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重点
    1.6 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1.6.1 基础理论
        1.6.2 研究思路
        1.6.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2 自贡的环境背景
    2.1 自贡的自然环境背景
        2.1.1 自贡的地理位置
        2.1.2 自贡的气候特征
        2.1.3 自贡的地貌特征
        2.1.4 自贡的河泉分布
    2.2 自贡的山水环境特征
    2.3 自贡社会文化环境特征
        2.3.1 生产方面
        2.3.2 生活方面
        2.3.3 精神方面
    2.4 小结
3 自贡历史演进和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建历程
    3.1 自贡城市发展史
        3.1.1 唐宋时期
        3.1.2 元明时期
        3.1.3 清代时期
        3.1.4 民国时期至今
    3.2 自贡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空间结构
    3.3 自贡的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历程
        3.3.1 城包山、水穿城的山水环境
        3.3.2 人居环境山水文化的形成
    3.4 小结
4 自贡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构成要素
    4.1 城市选址
        4.1.1 创建的原由
        4.1.2 选址原由
    4.2 城市山水空间形态的演进
        4.2.1 古代城市山水空间的演进
        4.2.2 建市后的自贡城市山水空间的形态演进
    4.3 自贡典型性地域的风景景观营建
        4.3.1 西秦会馆
        4.3.2 王爷庙
        4.3.3 富顺文庙
        4.3.4 富顺西湖
        4.3.5 荣县大佛
    4.4 小结
5“井盐文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发展
    5.1 自贡井盐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5.1.1 井盐文化的形成
        5.1.2 井盐文化的内涵
        5.1.3 井盐文化的主要特征
    5.2 自然山水中的“井盐文化”塑造城市山水环境
        5.2.1 釜溪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5.2.2 自贡的山水格局与山水环境
    5.3 “井盐文化”形成的聚居环境
        5.3.1 井盐运输和贸易形成的古镇、古街
        5.3.2 盐商生活的住宅大院和山寨
    5.4 “井盐文化”中的会馆、庙宇建筑
        5.4.1 “井盐文化”中的特色建筑
        5.4.2 “井盐文化”中的标志建筑
        5.4.3 人居环境多元化发展
    5.5 小结
6 自贡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的历史经验总结
    6.1 自贡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的方法
        6.1.1 山水城一体方法
        6.1.2 营造景观方法
    6.2 自贡人居环境山水境域的营造程序与方法
        6.2.1 寻找山水境域与城市的契合点
        6.2.2 风景建筑和标志建筑的营建
        6.2.3 人文环境”培育城市精神
    6.3 当今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文化的保护认识
    6.4 对现代城市山水境域营造的总结
        6.4.1 传承历史的营造智慧
        6.4.2 弘扬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6.4.3 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创造
    6.5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认知及保护研究 ——以陕西黄土高原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2.1 论文研究对象
        1.2.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成果
        1.4.1 国内相关研究与成果
        1.4.2 国外相关研究与成果
    1.5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注释
2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及特性
    2.1 中国传统象思维的特点与智慧
        2.1.1 中国传统象思维
        2.1.2 象思维的特点与智慧
    2.2 “器以象制”观念与城市传统景象空间
        2.2.1 景象与景象思维
        2.2.2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概念及特性
    2.3 传统景象空间的“非实体性”特性
        2.3.1 “器以象制”的传统城市营造理念
        2.3.2 以“风水”为意象的理想景象
        2.3.3 以“礼制”为基准的城市景象空间的秩序
        2.3.4 城市景象空间“山水”意境
    2.4 传统景象空间的“实体性”特性
        2.4.1 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与景象空间
        2.4.2 城市营造空间与景象空间
        2.4.3 “八景”模式与景象空间
        2.4.4 宗教文化空间与景象空间
    2.5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特性的关系
    2.6 小结
    注释
3 历史城市景象空间的认知
    3.1 中国传统空间审美
        3.1.1 全性知天之美
        3.1.2 流观万象之美
        3.1.3 礼文合序之美
        3.1.4 实利治事之美
    3.2 传统景象空间认知模式
        3.2.1 认知途径
        3.2.2 认知的结构层次
        3.2.3 认知方式
    3.3 传统景象空间认知对于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3.3.1 景象空间认识研究与延续的意义
        3.3.2 传统景象空间认识对历史城市保护的作用
        3.3.3 传统景象空间认识可避免城市保护中的误区
    3.4 小结
    注释
4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4.1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概况
        4.1.1 历史城市的等级概况
        4.1.2 历史城市的分布特征
    4.2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4.2.1 方形城市及其相关问题
        4.2.2 不规则形态
    4.3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外部山水空间结构特征
        4.3.1 城与山的关系
        4.3.2 城与水的关系
    4.4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4.4.1 中国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4.4.2 府州县形态类型及群组结构特征
        4.4.3 内部空间结构
    4.5 小结
    注释
5 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系统构成
    5.1 黄土高原大地空间的景象特征
        5.1.1 连续景象构成的复合界面---景面
        5.1.2 传统景象空间的物质载体---景物
        5.1.3 传统景象空间的视觉导引---景径
        5.1.4 传统景象空间的审美体验---景境
        5.1.5 佳县古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5.1.6 府谷老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5.1.7 神木县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5.1.8 榆林老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5.2 小结
    注释
6 基于景象空间认知的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与实践
    6.1 潼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研究
        6.1.1 潼关故城概况
        6.1.2 城池建制沿革概况
        6.1.3 故城遗产资源评价及主要问题
    6.2 基于景象空间的潼关故城保护规划研究
        6.2.1 针对资源现状确定保护核心
        6.2.2 潼关故城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
        6.2.3 基于景象思维的潼关故城保护理念
    6.3 小结
    注释
7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及出处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
    2.1 八景的起源与演变
    2.2 八景的文化内涵
    2.3 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构建
        2.3.1 从西方城市形态学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2.3.2 从“八景”到“中国式城市意象”
        2.3.3 “中国式城市意象”的两个典型实证案例
第三章 四川古城八景的景观解读
    3.1 八景中的山川形胜
    3.2 八景中的城市结构
    3.3 八景中的社会心灵诉求
    3.4 八景中的名人与胜迹
    3.5 特殊的城市八景
    3.6 典型的八景图文分析
第四章 “松潘八景”与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4.1 城市旅游中“八景”的打造方式
        4.1.1 “八景”的古迹恢复
        4.1.2 “八景”的符号化展示
        4.1.3 新八景的评选
        4.1.4 项目的融入
    4.2 松潘八景与松潘古城旅游规划
        4.2.1 松潘历史沿革
        4.2.2 松潘城市特征
        4.2.3 松潘八景与八景解读
        4.2.4 松潘八景与旅游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 ——以“山市晴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识读"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
    2.1 相关概念认知
        2.1.1 "潇湘八景"
        2.1.2 山水文化
        2.1.3 山水文化景观
    2.2 "潇湘八景"的产生及发展
        2.2.1 "潇湘八景"的历史溯源
        2.2.2 "潇湘八景"的发展演变
        2.2.3 "潇湘八景"的现实状况
第三章 "潇湘八景"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3.1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文化意蕴
        3.1.1 诗情画意的潇湘意象
        3.1.2 贬谪流放的隐喻文化
        3.1.3 平远山水的禅道精神
    3.2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当代价值
        3.2.1 有利于潇湘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2.2 有利于"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发掘与开发
        3.2.3 有利于潇湘特色区域景观的旅游开发
        3.2.4 有利于湖湘文化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
第四章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
    4.1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文本考证方法
        4.1.1 诗曲和绘画的探析归纳法
        4.1.2 二维向三维的分析转换法
        4.1.3 结构与元素的剖析整合法
    4.2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实地考证原则
        4.2.1 整体灵活性原则
        4.2.2 结构相似性原则
        4.2.3 地域文脉性原则
    4.3 "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实地考证策略
        4.3.1 文本分析与实地考察的静动结合
        4.3.2 历史延续与时代发展的兼顾融合
        4.3.3 整体结构与局部元素的对应整合
第五章 "潇湘八景"之"山市晴岚"山水文化景观考证
    5.1 "山市晴岚"
    5.2 "山市晴岚"山水文化景观文本考证
        5.2.1 深厚的历史文化
        5.2.2 独特的空间结构
        5.2.3 丰富的景观特征
    5.3 "山市晴岚"山水文化景观实地考证
        5.3.1 昭山的历史概况
        5.3.2 昭山的地理地貌
        5.3.3 昭山的景观考证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常德市园林发展与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园林
        1.3.2 园林史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2 常德园林的发展背景
    2.1 中国园林的发展与特色
        2.1.1 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
        2.1.2 中国园林的特点
    2.2 研究地概况
        2.2.1 常德的历史沿革
        2.2.2 常德的自然环境
        2.2.3 常德的人文环境
3 常德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及特色
    3.1 常德古典园林发展过程分析
        3.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德园林
        3.1.2 隋唐五代时期的常德园林
        3.1.3 宋元时期的常德园林
        3.1.4 明清时期的常德园林
    3.2 常德古典园林的特色探讨
        3.2.1 园林形式及其建筑特色
        3.2.2 植物的运用
        3.2.3 特有的地域文化
    3.3 小结
4 常德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及特色
    4.1 常德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
        4.1.1 城市公共绿地
        4.1.2 道路绿化
        4.1.3 风景林地
        4.1.4 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绿地
        4.1.5 生产绿地
    4.2 常德现代园林的建设特色
        4.2.1 充分利用三山三水为骨架构建的地域景观特色
        4.2.2 植物配置的复层式结构特色
        4.2.3 乡土树种建立的丰富多变的地带性植物景观特色
        4.2.4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特色
        4.2.5 与历史文化巧妙结合的地方园林特色
    4.3 小结
5 对常德及其它城市园林建设的启示
    5.1 对常德未来园林建设的启示
        5.1.1 应注重对历史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5.1.2 常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展望
    5.2 对其它城市的园林建设提出的借鉴建议
        5.2.1 应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
        5.2.2 发掘城市内涵,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与开发
        5.2.3 加强对乡土树种的利用
        5.2.4 丰富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常德市常用园林植物调查表
附录B:国家建设部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暂行)建设标准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动态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 资料来源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
    2.1 传统八景的形成和发展
    2.2 传统八景与历史人物
    2.3 传统八景与历史事件
    2.4 传统八景与自然山水
    2.5 传统八景与旅游文化
    2.6 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特点
第三章 传统八景的挖掘保护与开发
    3.1 传统八景的发掘保护对象
    3.2 传统八景的挖掘保护措施
    3.3 传统八景的开发
第四章 新泰八景及其开发设想
    4.1 新泰市基本情况
    4.2 新泰八景的形成与发展
    4.3 新泰八景的现状分析
    4.4 新泰八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5 新泰八景旅游资源的公众评价
    4.6 祖徕山景区开发条件分析和评价
    4.7 寺山风景区开发条件分析与评价
    4.8 金斗山风景区开发策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1980-2019)[D]. 王雨彤. 天津大学, 2020(02)
  • [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景”空间结构研究[D]. 张玉尊. 西北大学, 2018(01)
  • [3]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D]. 龙振铎.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4]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探究[D]. 智伟静.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5]自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D]. 李林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6]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认知及保护研究 ——以陕西黄土高原城市为例[D]. 马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2)
  • [7]“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为例[D]. 廖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8]“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 ——以“山市晴岚”为例[D]. 黄晴. 中南大学, 2010(02)
  • [9]常德市园林发展与特色研究[D]. 德丽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3)
  • [10]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D]. 成云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阳信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