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曙一区超稠油污水处理流程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远,杨立强[1](2020)在《辽河油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稠油热采基地,稠油资源丰富,蒸汽吞吐是大部分稠油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但采收率仅为22%~25%。为有效提高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采收率,针对油藏埋藏深、隔夹层发育和蒸汽吞吐后非均质性加剧等难题,开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进行油藏工程、钻采工艺、地面工艺等方面的系列攻关研究,先后经历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先导试验、工业化一期工程和工业化扩大3个阶段。目前,辽河油田已有72个井组转为SAGD开发,2019年年产油达到105×104t/a,已连续3 a年产油超过100×104t/a。形成的地质、油藏、工艺配套的SAGD系列技术,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程万军[2](2020)在《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简要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稠油与常规原油在脱水和污水处理中的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区别与适用性。重点介绍了新疆油田稠油脱水和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情况,包括目前采用的热化学重力沉降复合处理脱水工艺和物理化学深度污水处理工艺,新型电脱水器、污水过滤器、灵活加药方式等使用状况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提出组合工艺技术、化学药剂的复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由于稠油生产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油田生产企业现场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优化稠油油水处理工艺对提升油水处理效果意义重大。
卢洪源[3](2019)在《辽河稠油SAGD开发地面工艺关键技术》文中指出为寻求蒸汽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接替方式,辽河油田于2005年开始在曙一区杜84块主体部位开展超稠油SAGD开发方式的研究、试验与推广工作。通过对国外SAGD技术考察,对已建地面工艺设施大量调研,并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结合辽河油藏物性,在杜84块相继开展SAGD先导试验、工业化试验以及工业化应用。经10年运行与改进,归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辽河特色的油气集输、原油处理、稠油注汽、稠油污水处理、热能利用等地面工艺的关键技术。截至2017年底,杜84块累计建设72井组,年产油量105.7×104t,比吞吐阶段峰值产量高14.9×104t,SAGD阶段累积产油692.5×104t,建成了集油气集输、原油脱水、注汽、污水处理等生产设施为一体的SAGD工业区,为辽河油田稳产千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轶[4](2020)在《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采出液具有“三高一低”的典型特征,即重度高、粘度高、沥青及胶质含量高、含蜡量低,在国内其他油田的原油开采及地面集输工艺中并不常见,也导致了超稠油的处理要比普通原油相对困难,因此,针对超稠油脱水处理技术的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一联作为辽河油田最大的超稠油集中处理站,目前面临着破乳剂适用性差、老化油处理效率低、破乳剂投加稳定性差、换热系统能耗大的生产难题,影响着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通过对特一联超稠油物性分析,在室内开展超稠油脱水及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并在特一联进行现场应用,研究发现:当脱水环境温度90℃、一级破乳剂加药浓度170mg/L时,一级罐出油含水率均值为17.15%、出水含油量均值为2161mg/L、悬浮物含量均值为9400mg/L;当脱水环境温度95℃、二级破乳剂加药浓度450mg/L时,二级罐出油含水率均值为1.32%,满足原油销输要求;当污水处理温度89℃、净水剂加药浓度200mg/L时,污水罐出水含油量均值为225mg/L、悬浮物含量均值为252mg/L,满足污水外输要求。经过参数调整和现场验证,明确了两段式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处理特一联超稠油的有效性,同时针对老化油高效处理工艺、动态自控加药系统及SAGD高温换热器进行了流程改造,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技术工艺对提升超稠油处理工艺质量和降低综合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王嘉琦[5](2017)在《D84区块热采井硫化氢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油田特油公司D84稠油区块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原油物性差,属超稠油,具有黏度大、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特点。随着特油公司热采技术的推广,伴生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逐年上升,毒性大且具有腐蚀性,存在严重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隐患。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开展了热采井硫化氢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伴生气中的硫化氢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稠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水热降解释放;二是地层原生矿物或入井工作流体中的硫酸根化合物发生水热还原化学反应。初步探讨了硫化氢生成反应的机理,找到影响硫化氢生成的主要因素是热采时间、温度、稠油中硫化物类型、地层水中硫酸根含量和开采方式。研究了两项硫化氢治理措施:一是将开放式稠油集输工艺流程改为密闭式集输流程,杜绝了含硫化氢的伴生气的外排;二是采用干法脱硫工艺,使处理后的净化伴生气中硫化氢含量达到20mg/m3以下。
马国林[6](2015)在《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世界陆上常规油气田大多数处于开采后期,随着常规原油受到储量增长的限制,开采稠油油藏显得更加重要,水平井作为一项具有先进特征的钻井和采油技术,对于油田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水平井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使得水平井产量逐渐下滑。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阻碍辽河油区超稠油水平井产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如高压区水平井转抽放喷时井口溢流现象,导致作业周期过长;水平井水平段动用不均现象,水平段蒸汽局部突进,造成产能损失,影响开发效果;稠油开采过程中,井筒附近渗流面积小、压力下降快,井筒内稠油流动阻力大,影响稠油井产量等。本文针对目前水平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于现有技术措施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主要包括水平井不动管柱开采技术,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水平井水平段电加热工艺技术。通过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手段,对超稠油水平井配套工艺技术不断完善、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利用水平井高效开发超稠油油藏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加深了对超稠油特性的了解,对保持原油产量的稳定及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宋秀芬[7](2015)在《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到今天,地下矛盾尖锐复杂,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认真组织实验,加强瓶颈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以有效提高超稠油油藏开发水平。论文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详细的现场实验及应用,开展了低碳有机酸解堵技术、高温防砂工艺,氮气泡沫凝胶调剖助排技术、选配注工艺,套损井选配注管柱工艺、套变井可掺洗机械堵水管柱、套损井小外径抽油泵,改进完善水平井分段注汽技术、水平井出水治理工艺、水平井强化采油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超稠热采中影响采收的四大突出问题,分别是:部分区域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地层能量低,汽窜严重;套损井比例高,井况问题制约油气生产井产能发挥;水平井开发矛盾突出,配套技术不完善。通过对论文中研发的新技术和工艺的实践,证明这些技术及工艺达到了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水平和实现兴隆台油藏高效开发的目的,为该类油藏的热采开发提供了有效依据。
王兴伟[8](2014)在《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生产基地,曙一区杜84区块开展的SAGD开发技术大大的提高了超稠油的开发效果,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同其他热采工艺一样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次生型硫化氢气体,给现场人员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开展对SAGD开发中产生高浓度硫化氢的成因的研究,明确硫化氢的成因,对后期的生产工艺与硫化氢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大量油、气、水、岩、添加剂等样品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技术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比分析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油田SAGD开发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储层砂岩中次生黄铁矿的分解,含硫有机质热裂解(TDS)及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反应也是硫化氢的来源之一,硫化氢的多种成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统一体。通过调研分析查明了硫化氢的浓度分布既受油藏地质条件影响,也受开发方式、开发时间、受热温度等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和时间是主要的控制因素。SAGD开发过程中的硫化氢气体将会长期存在,但总体上产出浓度和规模随温度和开发时间会不会有较大改变,需要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析论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稠油热采过程中次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除了有硫化氢以外,还有硫醚、硫醇、胺类等复杂组分,其中胺类组分是以前未被人们所认知的,其含量可能也很高,潜在危害可能更大。在查明硫化氢成因来源的基础上,还对其毒性和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了硫化氢对人体危害的毒性分级和对金属管柱、设备的腐蚀危害,对比分析了硫化氢气体传统的治理方法以及最新的治理方法,结合油田现场的生产工艺和条件,最终提出了六点适用辽河油田的合理的治理方案建议,为辽河油田SAGD开发中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治和后续开展的生产工艺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樊君宇[9](2014)在《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脱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SAGD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含量较高,其本身具有很多杂质,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十分难以处理。超稠油采出污水中悬浮物大部分为有机成分,并非真实的机械杂质颗粒,很难脱稳汇集。在高温情况下加入破乳剂,悬浮物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因此可在高温情况下将悬浮物与水的分离过程转换为油与水的分离过程。本文通过对超稠油采出污水常用分离技术的总结和研究,结合实验室用除油型水力旋流器设备,提出了高温热化学破乳和旋流除油技术相结合的悬浮物脱除技术。在试验中,对污水体系以及超稠油的“密度—温度”、“粘度—温度”进行了测定,对污水体系中的悬浮物浓度、密度、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选择胜利孤岛原油污水作为模拟载体,在常温下对水力旋流器的溢流口直径、叶片数目、锥角、尾段长度等结构参数以及流量、溢流比、入口含油浓度等操作参数对模拟污水旋流除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确定最佳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进行高温下超稠油采出污水油和悬浮物的分离试验,考察了加药浓度、入口流量、溢流比、温度等对旋流器除油、除悬浮物效果的影响,最终提出一种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旋流分离预处理的工艺方案。本课题为超稠油污水悬浮物预处理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以后工业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
张宗发[10](2014)在《稠油热采地面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曙光油田稠油开发始于1979年,1983年蒸汽吞吐实验在曙1-7-5块取得成功,稠油随之开始规模开发。曙一区超稠油于2000年6月投入大规模开发,目前超稠油开发也进入了高峰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006年在曙一区杜84块开始实施了SAGD采油技术工业化现场应用,并取得了显着开发效果。随着稠油的产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井站设施规模大、管理难度大,吞吐轮次增加及油品性质复杂等问题,导致稠油主力区块进入高递减期,年递减率在20%以上,稠油吞吐及超稠油SAGD开发对注汽干度、集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稠油热采地面工艺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包括三部分:注汽系统、采油系统、集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研究对辽河油田保持稳产千万吨以上产量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现了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工艺需求,提高稠油、超稠油开发效果及管理水平,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稠油开发自动化水平,实现稠油开发节能、高效、安全、环保运行。
二、曙一区超稠油污水处理流程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曙一区超稠油污水处理流程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油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室内物理模拟 |
1.1 实验方案设计 |
1.2 蒸汽腔扩展规律 |
2 SAGD油藏工程设计 |
2.1 SAGD井网设计 |
2.2 注采参数设计 |
2.3 驱泄复合开发设计 |
3 SAGD工程设计 |
4 采油及地面工程设计 |
4.1 注汽系统 |
4.2 过热蒸汽发生技术 |
4.3 举升系统技术 |
4.4 油气集输、污水处理及热能综合利用 |
5 开发效果评价 |
6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7 结论 |
(2)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稠油脱水技术 |
1.1 稠油脱水工艺 |
1.2 稠油脱水处理设备 |
1.3 原油破乳剂技术 |
2 稠油污水处理技术 |
2.1 稠油污水处理工艺 |
2.2 稠油污水净水剂技术 |
2.3 稠油污水处理设备 |
3 结束语 |
(3)辽河稠油SAGD开发地面工艺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辽河油田SAGD发展历程 |
2 SAGD地面工艺难点 |
2.1 全新技术, 缺乏可借鉴经验 |
2.2 已建地面设施对SAGD生产的适应性 |
2.3 SAGD产出液高温集输工艺及热能综合利用 |
2.4 注汽系统集中布站 |
2.5 蒸汽输送 |
2.6 高干度蒸汽计量 |
2.7 高温污水低位输送 |
3 SAGD地面工艺关键技术 |
3.1 SAGD大型注汽锅炉集中建站工艺技术 |
3.2 SAGD采出液集输系统工艺技术 |
3.3 SAGD注汽系统优化技术 |
3.4 污水处理技术 |
3.5 SAGD热能综合利用技术 |
3.6 SAGD伴生气集中脱硫技术 |
4 驱油效果 |
5 结束语 |
(4)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稠油集输现状 |
1.2.1 稠油降粘技术 |
1.2.2 稠油集输工艺流程 |
1.3 国内外稠油脱水技术 |
1.3.1 稠油脱水技术 |
1.3.2 稠油脱水工艺流程 |
1.3.3 稠油脱水主要处理设备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特一联超稠油物性分析 |
2.1 特一联概况 |
2.1.1 中控系统 |
2.1.2 原油脱水系统 |
2.1.3 污水处理系统 |
2.1.4 原油销输系统 |
2.1.5 导热油伴热系统 |
2.2 特一联进液物性分析 |
2.3 超稠油脱水处理难点分析 |
第三章 特一联超稠油脱水实验 |
3.1 破乳剂的筛选 |
3.1.1 实验原料 |
3.1.2 破乳剂的合成 |
3.1.3 破乳剂破乳性能评价 |
3.2 超稠油脱水实验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器材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超稠油污水处理实验 |
3.3.1 净水剂作用机理分析 |
3.3.2 超稠油污水净化实验 |
3.3.3 净水剂配伍实验 |
第四章 特一联超稠油脱水工艺优化 |
4.1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及参数 |
4.1.1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 |
4.1.2 热化学脱水工艺指标参数 |
4.2 超稠油脱水现场效果 |
4.2.1 一级原油脱水效果 |
4.2.2 二级原油脱水效果 |
4.2.3 脱出水处理效果 |
4.3 老化油处理工艺优化 |
4.3.1 老化油处理新工艺 |
4.3.2 老化油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4.4 加药系统自控化升级 |
4.4.1 原加药系统运行状况 |
4.4.2 自控化加药系统原理 |
4.4.3 自控化加药系统实施效果 |
4.5 SAGD热源回用工艺优化 |
4.5.1 特一联热源分布情况 |
4.5.2 SAGD热源回用工艺改造 |
4.5.3 SAGD热源回用工艺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D84区块热采井硫化氢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含硫化氢油气藏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含硫化氢油气藏研究现状 |
1.2.3 硫化氢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
1.2.4 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稠油热采中硫化氢产生原因及机理分析 |
2.1 D84区块地质概况 |
2.2 稠油生产中的硫化氢污染 |
2.3 稠油生产中硫化氢产生原因及机理分析 |
2.3.1 水热条件下超稠油中硫元素转化为硫化氢机理分析 |
2.3.2 稠油生产现场硫化氢来源分析 |
2.4 硫化氢生成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稠油中硫化物水热降解生成硫化氢影响因素 |
2.4.2 无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硫化氢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稠油生产中硫化氢治理治理技术研究 |
3.1 超稠油密闭集输工程 |
3.1.1 工程设计及技术路线 |
3.1.2 配套工艺技术 |
3.1.3 现场应用情况 |
3.2 稠油热采伴生气净化工程 |
3.2.1 伴生气硫化氢监测 |
3.2.2 工程设计及技术路线 |
3.2.3 脱硫工艺优选 |
3.2.4 现场应用情况 |
3.3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
3.3.1 经济效益分析 |
3.3.2 社会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概况 |
2.1 曙一区地质概况 |
2.2 水平井开发的重要性 |
2.3 特油公司水平井开发历程 |
2.3.1 开发试验阶段(1997~2002) |
2.3.2 整体部署规模实施初期(2003~2008) |
2.3.3 整体部署规模实施中期(2009~目前) |
第三章 水平井配套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
3.1 水平井不动管柱开采工艺技术 |
3.1.1 水平井溢流情况 |
3.1.2 关键技术研究 |
3.1.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3.1.4 小结 |
3.2 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 |
3.2.1 作用机理 |
3.2.2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3.3 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工艺技术 |
3.3.1 水平井分段完井技术 |
3.3.2 水平井分段注汽技术 |
3.3.3 现场实施及效果分析 |
3.3.4、小结 |
3.4 水平井氮气助排技术 |
3.4.1 水平井氮气助排技术概况 |
3.4.2 取得的新认识 |
3.4.3 实施工艺优化 |
3.4.4 应用效果 |
3.4.5 小结 |
3.5 水平井井下电加热技术 |
3.5.1 国内外电加热技术现状 |
3.5.2 水平井电加热工艺技术原理 |
3.5.3 水平井电加热工艺技术理论研究 |
3.5.4 水平井电加热工艺技术设备设计制造 |
3.5.5 技术应用界限 |
3.5.6 效益分析 |
3.5.7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兴隆台超稠油油藏概况 |
1.1 地质概况 |
1.2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
第二章 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
2.1 部分区域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 |
2.2 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地层能量低,汽窜严重 |
2.3 套损井比例高,井况问题制约油气生产井产能发挥 |
2.4 水平井开发矛盾突出,配套技术不完善 |
第三章 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
3.1 难动用区域油层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3.1.1 低碳有机酸解堵技术 |
3.1.2 高温防砂工艺 |
3.2 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防窜增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
3.2.1 氮气泡沫凝胶调剖助排技术 |
3.2.2 选配注工艺 |
3.3 套损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
3.3.1 套损井选配注管柱工艺 |
3.3.2 套变井可掺洗机械堵水管柱 |
3.3.3 套损井小外径抽油泵 |
3.4 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
3.4.1 改进完善水平井分段注汽注技术 |
3.4.2 水平井出水治理工艺 |
3.4.3 水平井强化采油技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完成工作量 |
1.3.5 创新成果 |
2 研究区块勘探开发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2.2 区域勘探开发概况 |
2.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2 区域勘探简史 |
2.2.3 区域开发简史 |
2.3 油藏地质特征 |
2.3.1 兴Ⅵ组油层 |
2.3.2 馆陶组油层 |
2.4 开发历程及现状 |
3 研究区块硫化氢的分布状况 |
3.1 硫化氢浓度及分布规律 |
3.2 套管气中的其它气体组分 |
4 油-水-岩体系中的硫元素分析 |
4.1 原油族组成分析 |
4.2 原油中硫含量分析 |
4.3 油田水 |
4.3.1 注入水 |
4.3.2 产出水 |
4.4 储集岩 |
4.4.1 元素分析 |
4.4.2 矿物分析 |
4.4.3 黄铁矿薄片分析 |
4.4.4 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 |
4.5 硫同位素 |
4.5.1 硫元素的同位素分馏现象 |
4.5.2 水中硫元素的同位素组成 |
4.5.3 原油中硫元素的同位素组成 |
4.5.4 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
4.5.5 硫化氢的硫同位素组成 |
5 研究区块硫化氢的成因分析 |
5.1 石油、天然气中硫化氢成因类型概述 |
5.1.1 生物成因 |
5.1.2 热化学成因 |
5.1.3 无机成因 |
5.2 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分析 |
5.2.1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SRB)成因 |
5.2.2 原油有机质热裂解(TDS)成因 |
5.2.3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成因 |
5.2.4 黄铁矿分解 |
5.2.5 小结 |
6 SAGD开发中硫化氢的防治 |
6.1 硫化氢的危害性 |
6.1.1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
6.1.2 硫化氢对设备的危害 |
6.2 硫化氢治理方法 |
6.2.1 干法吸收 |
6.2.2 湿法吸收 |
6.3 SAGD开发中硫化氢治理方案建议 |
6.3.1 定期监测 |
6.3.2 普及硫化氢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
6.3.3 定期放套管气,防治高浓度硫化氢富集 |
6.3.4 井底吸收 |
6.3.5 选取耐硫化氢管柱管线 |
6.3.6 集中焚烧后架高放空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脱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脱除技术现状 |
2.1 超稠油采出污水性质 |
2.1.1 超稠油的定义 |
2.1.2 超稠油采出污水的来源 |
2.1.3 超稠油采出污水的特性 |
2.2 超稠油采出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 |
2.2.1 超稠油采出污水处理工艺 |
2.2.2 超稠油采出污水处理技术 |
2.3 水力旋流器研究现状 |
2.3.1 水力旋流技术简介 |
2.3.2 水力旋流器分类 |
2.3.3 水力旋流器的结构 |
2.3.4 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5 评价水力旋流器的主要指标 |
2.3.6 水力旋流器的研究方向 |
2.3.7 旋流器在超稠油采出污水中的应用 |
第三章 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
3.1 试验装置的建立 |
3.1.1 常温旋流分离装置 |
3.1.2 高温旋流分离装置 |
3.2 主要参数的测试以及分析方法 |
3.2.1 流量和溢流率 |
3.2.2 压力与压力降 |
3.2.3 浓度和分离效率 |
3.2.4 悬浮物浓度及粒度测试 |
第四章 超稠油采出污水性质 |
4.1 超稠油及其采出污水性质 |
4.1.1 超稠油的性质 |
4.1.2 超稠油采出污水的性质 |
4.2 污水悬浮物分析 |
4.3 常温旋流试验物料的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污水常温旋流除油试验研究 |
5.1 结构参数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1.1 溢流口直径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1.2 叶片数目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1.3 锥段锥角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1.4 尾段长度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2 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2.1 流量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2.2 溢流比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2.3 入口含量浓度对水力旋流器除油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温旋流分离试验研究 |
6.1 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6.1.1 加药浓度对分离效率影响 |
6.1.2 溢流比对分离效率影响 |
6.1.3 流量对分离效率影响 |
6.1.4 温度对分离效率影响 |
6.2 脱出废弃物的连续排放工艺设计 |
6.2.1 脱出废弃物的连续排放问题分析 |
6.2.2 悬浮物旋流分离预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稠油热采地面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油藏地质概况及SAGD开发技术 |
1.3.1 油藏地质概况 |
1.3.2 SAGD开发技术 |
1.4 开发现状及管理现状 |
1.4.1 开发现状 |
1.4.2 管理现状 |
第二章 注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2.1 YZG-100/14.1-H及YZG-50/14.1-H型注汽锅炉 |
2.1.1 YZG-100/14.1-H型注汽锅炉技术结构 |
2.1.2 YZG-50/14.1-H型注汽锅炉 |
2.1.3 YZG-100/14.1-H及 YZG-50/14.1-H型注汽锅炉优化设计 |
2.2 球形汽水分离器 |
2.2.1 工作原理 |
2.2.2 结构特点及组成 |
2.3 HL-2320LH(S)型联合式湿蒸汽流量干度测量装置 |
2.3.1 结构特点及组成 |
2.3.2 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 |
2.4 锅炉蒸汽干度光谱分析在线检测及干度自动控制技术 |
2.4.1 锅炉蒸汽干度光谱分析在线检测技术 |
2.4.2 锅炉蒸汽干度自动控制技术 |
第三章 采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3.1 高温液压井口密封装置 |
3.1.1 技术背景 |
3.1.2 工作原理 |
3.1.3 现场应用 |
3.2 油井自动计产、含水测量技术研究 |
3.2.1 技术背景 |
3.2.2 主要技术成果及现场应用情况 |
3.2.3 含水在线监测及计产技术 |
3.2.4 功图法在线计产技术 |
3.2.5 FD-Ⅱ型高精度数字化质量测流装置 |
3.3 高温取样器及自动含水分析技术 |
3.3.1 油井高温取样器 |
3.3.2 含水在线分析技术 |
3.4 油井自动掺液技术研究 |
3.4.1 技术研究背景 |
3.4.2 工作原理 |
3.5 智能掺液控制技术 |
3.5.1 技术原理 |
3.5.2 现场应用及解决的问题 |
3.5.3 多井集成自动掺液技术 |
3.5.4 数字化撬装计量掺液增压装置 |
3.5.5 数字化新型多功能相变加热炉 |
3.5.6 现场应用检测结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四章 集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4.1 油气集输工程概述 |
4.1.1 油气集输工程在油藏建设中的地位 |
4.1.2 油气集输工程的内容 |
4.2 气顶压力自控缓冲罐及高温外输离心泵 |
4.2.1 气顶压力自控缓冲罐 |
4.2.2 高温外输离心泵 |
4.3 污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 |
4.3.1 技术背景 |
4.3.2 工作原理 |
4.3.3 系统组成 |
4.3.4 现场应用 |
4.4 原油自动外输技术研究 |
4.4.1 技术背景 |
4.4.2 主要技术成果及现场应用情况 |
4.5 稠油老化油处理装置 |
4.5.1 技术背景 |
4.5.2 工作原理 |
4.5.3 系统组成 |
4.5.4 实施效果 |
第五章 配套工程技术研究 |
5.1 数据采集与远程控制系统 |
5.1.1 数据采集技术 |
5.1.2 PLC技术特点 |
5.1.3 抽油机启、停远程控制技术 |
5.1.4 视频监控与声光报警技术 |
5.2 生产检测与智能决策系统 |
5.2.1 自动平稳输油 |
5.2.2 加热炉熄火安全保护 |
5.2.3 轴流风机启、停自动控制 |
5.3 数据综合分析与智能预警系统 |
5.3.1 电子报表生成系统 |
5.3.2 数据曲线查询系统 |
5.3.3 智能预警系统 |
5.4 生产数据网络发布系统 |
5.4.1 系统功能 |
5.4.2 数据传输方式 |
5.4.3 双机热备冗余系统 |
5.4.4 虚拟场景操作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曙一区超稠油污水处理流程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油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实践[J]. 王宏远,杨立强. 特种油气藏, 2020(06)
- [2]稠油油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新疆油田的应用[J]. 程万军. 石油规划设计, 2020(06)
- [3]辽河稠油SAGD开发地面工艺关键技术[J]. 卢洪源.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9(03)
- [4]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黄轶.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D84区块热采井硫化氢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 王嘉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马国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5)
- [7]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D]. 宋秀芬.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8]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D]. 王兴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9]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脱除技术研究[D]. 樊君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10]稠油热采地面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宗发.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