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芪的配伍与应用

浅谈黄芪的配伍与应用

一、浅谈黄芪的配伍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滨[1](2021)在《黄芪配伍益气活血补血药对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增强造血功能、保护内皮细胞、强心、降血脂、抗菌、保肝强肾、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黄芪-当归、黄芪-丹参、黄芪-三七、黄芪-红花为临床常用益气活血补血类药对,通过对其传统功效、配伍比例、药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对药对配伍协同增效的具体机制进行阐述,可为黄芪药对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但是,目前药对研究的重点始终停留在两药间的相应作用机制,因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种类繁多,未对其配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今后,需采用高新技术、先进方法对药物配伍机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并考虑有效物质溶出影响,探索有效物质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与人体的相互影响。

陈霞,杨鸽华[2](2021)在《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五味子、黄芪9个不同配伍比例(3∶1、2.5∶1、2∶1、1.5∶1、1∶1、1∶1.5、1∶2、1∶2.5、1∶3),分别提取制得五味子-黄芪混合多糖,计算得率和多糖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测定不同配伍比例五味子-黄芪混合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后,提取所得混合多糖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差异较明显,其中,多糖得率在五味子、黄芪1∶1配伍时最高,多糖含量在1∶1.5配伍时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配伍比例五味子-黄芪混合多糖在体外抗氧化活性亦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在五味子、黄芪1∶1和1∶1.5配伍时,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结论:五味子与黄芪不同比例配伍能够明显影响其混合多糖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并体现出不同的体外抗氧化性活性。

裴可[3](2021)在《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效应及其对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模型,观察黄芪丹参及组分配伍对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血清血脂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周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体外建立周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研究Piezo1对YAP/JNK及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和黄芪丹参组分配伍对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以揭示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方法:1.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对动脉粥样硬化ApoE-/-鼠血管斑块和炎性反应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运用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干预ApoE-/-小鼠,具体分组为对照组(0.9%Na Cl)、模型组(0.9%Na Cl)、丹酚酸B组(Sal-B 30mg/kg)、黄芪甲苷组(AS-Ⅳ 20mg/kg)、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组(Sal-B 30mg/kg+AS-Ⅳ 20mg/kg)、黄芪丹参免煎颗粒组(黄芪颗粒1.56g/kg+丹参颗粒0.78g/kg)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0.41g/kg)。利用大体油红O染色、HE染色和油红染色判定小鼠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小鼠血清进行炎性因子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周细胞,观察周细胞的数量。2.基于Piezo1/YAP/JNK信号轴探讨周细胞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利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建立周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将周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加特殊处理因素)、模型组(50μg/m L ox-LDL)、si RNA组(25n M of si RNA+0.5 n M of lipo3000)和阴性对照组(25 n M negative control si RNA(NC si RNA)+0.5 n M lipo3000)。通过PCR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iezo1在周细胞中的表达,观察Piezo1在对照组和模型组表达的差异。运用PCR、免疫荧光、钙内流实验和膜片钳技术检测周细胞中的Piezo1能否被成功敲减。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周细胞的迁移能力。PCR、WB和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组别周细胞Piezo1、YAP/TAZ及炎性因子(JNK、NF-κB、TNF-α)的表达水平。3.药物治疗对周细胞生物学功能和炎性反应及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干预周细胞炎症模型,将周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加特殊处理因素)、模型组(50μg/m L ox-LDL)、si RNA组(50μg/m L ox-LDL+25 n M si RNA+0.5 n M lipo3000)、丹酚酸B组(50μg/m L ox-LDL+25μg/m L Sal-B)、黄芪甲苷组(50μg/m L ox-LDL+15μg/m L AS-Ⅳ)和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组(50μg/m L ox-LDL+25μg/m L Sal-B+15μg/m L AS-Ⅳ)。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对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合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研究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对Piezo1、YAP/TAZ和炎性相关标志物(JNK、NF-κB、TNF-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以钙内流实验观测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对钙离子内流的影响。并且在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中,检测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结合Piezo1敲减的方法对于周细胞YAP/TAZ和炎性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动物实验证实,黄芪丹参及组分配伍、黄芪丹参免煎颗粒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均能有效减少小鼠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调节血脂水平,减轻炎性因子表达,其中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显着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周细胞数量较多,模型组中周细胞的数量降低,而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能够有效促进周细胞的增殖,因此本课题决定以周细胞作为细胞实验的研究对象。2.PCR和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了Piezo1可以在周细胞中表达,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Piezo1的表达升高。此外,通过PCR、免疫荧光、膜片钳技术和钙内流实验验证了周细胞中的Piezo1可以被成功敲减。Piezo1蛋白敲减后,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证实,周细胞的迁移能力受损。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YAP/TAZ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升高,而敲减Piezo1后,与模型组相比,Piezo1-si RNA组中Piezo1、YAP/TAZ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均见下降。3.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证实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能够提高周细胞的迁移能力,改善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与模型组相比,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组能够显着降低Piezo1、YAP/TAZ和炎性相关标志物的m RNA和蛋白表达。并且钙内流实验证实,黄芪丹参组分配伍能够抑制钙离子内流。而在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中,采用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结合Piezo1敲减的方法干预周细胞,发现黄芪丹参组分配伍结合Piezo1的蛋白敲除,能够进一步降低YAP/TAZ和炎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论:黄芪丹参及组分配伍通过干预周细胞Piezo1/YAP/JNK信号轴改善炎性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从而为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晓东[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治疗不同证候的失眠处方进行收集整理,探究这些处方的用药特点以及组方规律,并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演化出新处方,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证候筛选出最关联的处方制成药茶方,为失眠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参考。方法:在知网医学、维普网以及万方医学网站上收集近十年治疗失眠的医案和方书中治疗失眠的处方。将这些失眠处方进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中,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收集到的失眠处方进行二次筛选和数据预处理,将这些处方先统一整理并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管理中的方剂管理系统中。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一次总体的分析,得出临床常见的失眠证候如肝胃不和、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等五种证候;然后在方剂管理系统中的词典管理中选择方剂类型管理,输入五种失眠证候,再从原始数据中对这些处方按照证候的不同进行一次系统筛选,最后把筛选出的五种证候失眠处方按名称、类型、药物组成以及剂量再次录入方剂管理系统中。并利用该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从这些失眠处方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以及新方分析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和单一证候的数据分析;最后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以及每个失眠证候的新处方。结果:1.总体:本次研究共录入450首处方,包含279味中药,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甘草、茯苓、柴胡、半夏、白芍、远志、黄连、龙骨、当归、首乌藤等;四气是寒、温、平并重,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酸枣仁、川芎、甘草、当归、茯苓、远志和白芍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演化出10组新处方,从这些新方中分析得出失眠常见的五种证候,即肝胃不和型失眠、阴虚火旺型失眠、痰热扰心型失眠、心脾两虚型失眠以及肝郁化火型失眠。2.不同类型的失眠证候:治疗肝胃不和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柴胡、酸枣仁、甘草、茯苓、白芍、半夏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川芎、柴胡、酸枣仁、半夏、郁金和柴胡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黄芩、当归、半夏、龙骨以及桂枝组成的新处方;治疗阴虚火旺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黄连、甘草、白芍、首乌藤和知母等,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知母、酸枣仁、黄芩、黄连、阿胶和黄芩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茯神、首乌藤、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的新处方;治疗痰热扰心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是半夏、竹茹、黄连、陈皮、茯苓、甘草等;四气以温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半夏、竹茹、陈皮、黄连、枳实和酸枣仁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竹茹、僵蚕、陈皮、紫苏梗、酸枣仁、知母组成的新处方;治疗心脾两虚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酸枣仁、甘草、当归、茯苓、川芎、远志等,四气以平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知母、川芎、甘草、酸枣仁、当归和茯神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木香、党参、黄芪、升麻、酸枣仁、桂枝组成的新处方;治疗肝郁化火的失眠处方中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柴胡、栀子、酸枣仁、黄芩、龙骨和首乌藤等,四气寒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黄连、柴胡、栀子、牡丹皮、甘草和当归等药物之间的配伍,得到由龙胆、生地黄、远志、白芍、当归、牡丹皮组成的新处方。结论: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得到的各种证候的失眠新处方可以作为药茶方的底方,常用的处方组合为安神药、补虚药、化痰药、理气药以及清热药等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通过对得到的新处方进行以药测方,以方测证,可以得出治疗失眠的原则总体当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处方中有很多疏肝的药,再结合中医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在对失眠的辨证论治中还应把调理情志作为治失眠的原则。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更加完整、大量和精确的失眠处方进行分析处理,能发现更有潜在价值的用药规律,这些用药规律可以作为临床诊治失眠的新思路。

靳志东[5](2021)在《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代谢—肠道菌群”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黄芪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功效。根据其种植方式不同,黄芪可以分为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仿野生黄芪生长期6年以上,生长年限较长且采挖困难,市场价格较高;平栽黄芪的栽培方式为育苗一年后再进行横向移栽,生长年限短、易采收,市场价格较便宜。那么,二者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上是否一致,是否应该区别应用?针对同一病症,哪种种植方式的黄芪效果好且经济?这些问题不仅困扰其临床应用,也影响制约着黄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的药效是否相当是中医药生产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临床用药形式和有效性的载体。黄芪具有“一药多效”的特点,将黄芪配伍到不同的复方、针对不同的病症所发挥的功效是不同的。比如,将黄芪配伍到防己黄芪汤治疗阿霉素肾病中所发挥的是黄芪“泄、利水”的功效;而将黄芪配伍到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所发挥的是黄芪“补气固表”的功效。因此,将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置于特定的复方配伍环境、特定的疾病背景中比较药效,可以更好的阐释其临床用药的科学内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参与了宿主的代谢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治疗疾病,而肠道菌群对中药化学成分的氧化、还原、水解等代谢使中药的疗效得到加强或者解毒的作用,从而发挥药效。因此,“中药—疾病—肠道菌群”三者的相互作用日渐成为中药研究热点。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机体内代谢物的变化,来表征机体生理病理功能变化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代谢组学凭借整体性、动态性等研究特点,在整体诠释中药(复方)的药效和配伍机制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同样,代谢组学与16S r RNA宏基因组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功能肠道菌与机体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和机体代谢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研究将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到黄芪建中汤中,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为药效评价环境,综合采用传统药效评价、代谢组学、粪便代谢分析和肠道菌群研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阐释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药效差异;以及粪便中肠道菌群对二者的处置差异,阐释不同栽培方式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的机制差异,为黄芪原料的临床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黄芪产业的健康发展。目的:从“中药—疾病—肠道菌群”三者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阐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药效差异。方法:(1)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复方组、单味药组、阴性方给药组及阳性药替普瑞酮组,以大鼠外观状态变化、体重变化趋势、胃液p H、胃蛋白酶活性、胃组织病理切片为传统药效学指标,并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别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2)采用高灵敏度的UPLC-Q-TOF MS液质联用技术,对各给药组大鼠的盲肠内容物进行代谢分析,鉴定盲肠内容物中的药物成分,包括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通过对药物成分的鉴定,研究肠道菌群对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的代谢过程及差异。(3)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盲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从而比较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4)采用两种相关分析方法GRa MM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将代谢组和微生物组进行关联,来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盲肠内容物中差异代谢物和肠道菌属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疾病相关的“差异代谢物-肠道菌属”相关对,然后通过比较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这些相关对的整体调控作用差异,比较两种种植方式黄芪的药效差异。结果:(1)传统药效学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精神不振、体型消瘦、毛色枯黄,胃液p H值显着升高,胃蛋白酶活力显着降低,胃粘膜变薄,呈现炎症病理特征,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造模成功。经过给药治疗后,各个指标均发生明显的回调,其中仿野生黄芪复方的回调作用优于平栽黄芪复方。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学结果提示,16个差异代谢物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仿野生黄芪复方对盲肠内容物的代谢轮廓调节作用优于平栽黄芪复方。(2)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的药物成分进行鉴定,仿野生黄芪复方组中鉴定出10个原型成分和55个代谢产物;平栽黄芪复方组中鉴定出4个原型成分和35个代谢产物;仿野生黄芪单味药组中鉴定出1个原型成分和8个代谢产物;平栽黄芪单味药组中鉴定出1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产物;缺黄芪阴性方组中鉴定出7个原型成分和33个代谢产物。两种黄芪及其配伍的复方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水解、氧化、还原、甲基化、乙酰化、去糖基化、去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等反应,其中II相反应较多,且许多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多为I相和II相结合的反应。(3)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门、科、属水平均发生了显着变化。从门水平分析,我们发现5个门水平、7个科水平和13个属水平的细菌丰度发生了明显改变。给药后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回调,其中仿野生黄芪复方的回调作用优于平栽黄芪复方,但两者的回调作用差别不大;其次为缺黄芪阴性方,而黄芪单味药对肠道菌群的回调作用最弱。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而黄芪建中汤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而发挥治疗作用。(4)通过GRa MM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121对强相关对(r>0.5),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筛选出117对强相关对(|r|>0.5),两种方法共有12个关键的强相关对(|r|>0.8),通过比较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这些相关对的整体调控作用差异,结果发现,仿野生黄芪复方对12个关键强相关对的整体回调作用优于平栽黄芪复方。结论:本研究从“中药—疾病—肠道菌群”三者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采用传统的药效学评价、代谢组学、肠道菌群研究,阐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药效差异,明确了仿野生黄芪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优于平栽黄芪复方;对不同栽培方式黄芪配伍后复方在各给药组的盲肠内容物中的药物成分进行鉴定,明确了药物成分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发生的代谢差异;进一步采用GRa MM和斯皮尔曼两种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疾病相关的“差异代谢物—肠道菌属”相关对,揭示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揭示两种栽培方式黄芪于复方配伍环境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差异代谢物—肠道菌属”整体的调控作用,为阐释不同栽培方式黄芪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的作用模式。

胡静[6](2021)在《基于UPLC-Q-TOF-MS结合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策略解析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当归补血汤由黄芪与当归按5﹕1配伍而成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当归养血合营,二者配伍,药简力宏,气血双补。目前对于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组方配伍、药效机制和临床应用已有大量研究。然,原方中所用当归为酒制当归,黄芪为蜜炙黄芪,现代临床与研究使用多不规范,炮制品配伍与生品配伍的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也缺乏系统对比研究。因此,研究当归与黄芪炮制前后及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阐明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阐明中药复方炮制和配伍的科学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建立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诊断离子和分子网络技术整合的中药化学成分表征策略,探究当归酒制前后、黄芪蜜炙前后、酒当归与炙黄芪配伍当归补血汤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解析中药的炮制与配伍合理性提供化学依据。方法:1.采用UPLC-Q-TOF-MS技术采集当归与酒当归质谱数据,结合文献建立当归化学成分本地数据库,总结当归苯酞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及诊断离子,筛选同类型化学成分。建立当归与酒当归分子网络,通过相关节点间二级质谱的异同,推测结构类似化合物,分析当归与酒当归化学成分的变化。2.采用上述分析策略分析并比较黄芪蜜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3.通过上述方法分析当归补血汤、酒当归、炙黄芪化学成分,并比较炮制品配伍当归补血汤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结果:1.通过UPLC-Q-TOF-MS技术结合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分析策略,从当归与酒当归中鉴定出126个化合物,包括28个苯酞类,32个有机酸类,8个香豆素类,8个黄酮类,16个氨基酸类,31个其它化合物。当归共指认110个化合物,包括13个独有成分,酒当归共指认113个化合物,包括16个独有成分,二者共有化学成分共97个。2.采用上述分析策略从黄芪与蜜炙黄芪中共指认20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63个,皂苷类60个,有机酸类30个,氨基酸类18个,香豆素类3个,其它化合物35个。黄芪指认182个化合物,包括29个独有成分,蜜炙黄芪共表征180个化合物,包括27个独有成分,二者共有成分153个。3.采用上述方法在当归补血汤、酒当归、炙黄芪共鉴定252个化合物,包括61个黄酮类,58个皂苷类,24个苯酞类,6个香豆素类,41个有机酸类,19个氨基酸类,以及43个其他化合物。其中当归补血汤指认了199个化合物,酒当归中指认113个化合物,炙黄芪中指认180个化合物。三者共有化学成分共48个,主要为氨基酸和有机酸类,还包括少量黄酮类化合物。与两单味药相比,有13个化合物只在当归补血汤中鉴定到,有53个化合物仅在两单味药中鉴定到。结论:本研究建立了UPLC-Q-TOF-MS技术结合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策略,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表征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归酒制前后、黄芪蜜炙前后、酒当归与炙黄芪配伍当归补血汤前后的化学成分种类有明显的变化,为阐明酒制与蜜炙的科学内涵,以及研究炮制前后药材配伍当归补血汤的差异提供数据参考。

陈永浩[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导师张喜奎教授(以下简称导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临床治疗思路及处方用药经验。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导师门诊诊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下尿路感染患者,按照统一格式整理,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导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总结导师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病案,共200诊次处方;男性39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1:1.56;使用药物频率大于5.00%的药物有50味,作为本研究的常用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类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其次为消食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等;药性上寒性最多,平、温性次之、凉性最少,无热性药物;五味中甘、苦最多,辛、酸、涩次之,咸、淡最少;药物归经以肾、脾、肝三经药物最多,胃、肺、膀胱次之;主要药物配伍有柴胡和黄芩、女贞子和墨旱莲、葛根和薏苡仁、石韦和瞿麦、谷芽和麦芽、荔枝核和北刘寄奴、青皮和陈皮。核心处方为:第一组药物:石韦、瞿麦、野菊花、石斛、玄参、六神曲、青皮、陈皮、桑螵蛸、砂仁。第二组药物: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黄连、荔枝核、北刘寄奴、牡蛎、鳖甲、车前子、酸枣仁、谷芽、麦芽。第三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白茅根、三七、白鲜皮、地肤子。第四组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黄精、萹蓄。第五组药物:金樱子、芡实、桑寄生、菟丝子、五味子、续断、杜仲、益智仁、葛根、薏苡仁、鸡内金。结论:1、下尿路感染的外因是以湿、热为主,常夹毒、夹瘀。内因则主要是肾、脾、肝三脏虚损,同时涉及膀胱、肺、三焦、胃等多脏腑。病机上遵循《伤寒论》中六经病证变化。2、导师在治疗上以扶正补虚、祛湿清热化瘀、收敛固涩、和胃消食、疏肝理气为五类常用治法。常用药物组合有柴胡与黄芩,女贞子与墨旱莲,葛根与薏苡仁,石韦与瞿麦,谷芽与麦芽,荔枝核与刘寄奴,青皮与陈皮。处方上多以石韦散、小柴胡汤、黄芪二至丸、六味地黄丸、水陆二仙丹为核心处方。在治疗时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症加减。

吴泽南[8](2021)在《《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依据《妇人大全良方》中当归方剂药物,收集整理当归方剂的各项数据。通过数据整理,对当归的用药频率,性味归经,治疗症状,治疗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和新方。探讨当归的配伍特点及应用规律,分析新方的组方原理、以及适用的病症规律,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求。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当归相关方剂的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通过该平台的药物频次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分析、中医症状频次分析、中医疾病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分析总结当归方剂的配伍应用规律,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药对和新方,分别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妇人大全良方》共有1118首方剂,其中有315首当归方剂,占方剂总数的26.83%。当归配伍的常见药物有桂心,川芎,人参,甘草,白芍,茯苓,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等;常见药物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最为常见,两者频率统计约为62%;药物以温性药最为常见,频率合计约为51%;药物以辛味药、甘味药最为常见,两者频率合计约为66%;药物归经主要以脾经、肝经、心经最为常见,三者频率合计约为58%;当归方剂治疗的症状表现有479个,症状的频次统计为1123次,当归方剂治疗的症状主要集中于腹痛、不思饮食、肢体疼痛、四肢无力、体瘦、食少、月经不调、头痛、心烦、胸闷,这十三种症状频率合计约为16%;当归方剂治疗的疾病共130种,疾病总的频次统计为329次,当归方剂治疗的疾病主要集中于虚劳、血疾、腹痛,月水不利、血气、血风、中风、妊娠伤胎、心痛、产后虚羸,这十种疾病频率合计约为56.53%。;常见药对组合频次较高的有“当归-桂心”、“川芎-当归”、“人参-当归”、“甘草-当归”、“当归-白芍”;基于对《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剂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分析,共得出6组新方组合,分别为白术、茯苓、黄芪、鳖甲、沉香、柴胡;刺蓟、伏龙肝、鸡苏叶、黄芩;白芷、藁本、泽兰叶、吴茱萸、细辛、干姜;赤石脂、地榆、龙骨、艾叶;牡丹皮、赤芍、延胡索、琥珀、桃仁;瞿麦、冬葵子、黄芩、滑石。结论:1.《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中与当归配伍频数最多的药物为桂心,桂心乃桂中的佳品,陈氏善用桂心取其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的独特性。2.《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中当归配伍多种药物,其中以补气药、活血药、补血药为主,但不局限于此,还应用了清热药、补阴药、利水消肿药,陈自明这种扶正以祛邪的治法,既符合妇人虚中挟实的病情,又体现了当归配伍的多样性。3.《妇人大全良方》中当归的配伍规律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以血为本,气血并治;补中有行,补而不滞;肝脾同调,以滋化源;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补虚温阳,温补并行。4.当归方药所适用的症状多集中在肝脾方面,所适用的疾病里多集中虚劳,血疾、腹痛、月水不利、血气等,其中多运用补虚药,活血药,行气药,温里药,体现陈氏运用当归治疗妇科疾病不离气血,肝脾同调的学术思想。5.基于聚类分析得出的六个新方主要可用于血风、血气、血瘕、吐血、崩漏、月经不调,月水不断、产难、胎死腹中及产后诸疾。再次验证了陈氏运用当归治疗妇科疾病注重以血为本,气血调和的学术思想。

石礼静[9](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300名患者,收集共计544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和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统计报表系统对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药物频数、所属门类及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1.本研究共计纳入300位患者,其中女性175例,男性125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79岁,其中5059岁64人,占比21.33%;6069岁131人,占比43.67%;7079岁73人,占比24.33%。2.通过对544例医案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口渴(465)、小便频数(300)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下肢疼痛(437)、下肢麻木(349)、下肢乏力(242)等为下肢血管病变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暗(140)、舌红(107)、舌暗紫(81)、舌淡红(91),舌苔主要类型为苔薄白(187)、苔白(114)、苔薄(86)、苔黄腻(79);主要脉象为脉沉(103)、脉沉涩(100)、脉滑数(7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300)、胫前动脉管腔狭窄(31)、胫前动脉不全闭塞(32)、足背动脉不全闭塞(31)、足背动脉血流减慢(42)。3.本研究共录入544首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共305味,前30味药物分别为:当归(401)、牛膝(307)、白芍(303)、甘草(291)、桂枝(285)、干姜(244)、黄芪(225)、木瓜(194)、鸡血藤(189)、知母(181)、太子参(172)、黄芩(170)、川芎(165)、陈皮(151)、赤芍(151)、细辛(145)、茯苓(137)、柴胡(136)、生地黄(121)、槲寄生(118)、炒白术(116)、杜仲(114)、丹参(112)、黄柏(102)、熟地黄(100)、通草(99)、红花(93)、黄连(88)、天麻(87)、锁阳(87)。4.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四气统计:温性药物(41.44%)、寒性药物(30.17%)、平性药物(22.14%);五味统计:甘味(33.57%)、苦味(29.09%)、辛味(23.94%);归经统计:肝经(20.00%)、脾经(16.37%)、肺经(14.69%)、肾经(13.43%)、心经(13.36%)。5.本次研究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补虚药47味、清热药46味、祛风湿药30味;药物所属门类统计:补虚药(27.02%)、活血化瘀药(13.54%)、清热药(12.92%)、祛风湿药(10.92%)、解表药(9.66%)、利水渗湿药(4.43%)、温里药(4.42%)、理气药(3.68%)。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4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100的药物组合(共计7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5-1所示),设置支持度为20%,组方规律如网络展示图8,包括赤芍、知母、黄芩、杜仲、甘草、干姜、太子参、当归、白芍、桂枝、鸡血藤、牛膝、木瓜、陈皮、川芎、黄芪、槲寄生、细辛共1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比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药对主要有:白芍-当归、甘草-当归、当归-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细辛、白芍-细辛、当归-桂枝-细辛、甘草-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白芍-干姜、桂枝-干姜、黄芪-甘草、黄芪-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甘草-当归、牛膝-当归、川芎-当归、太子参-当归、牛膝-槲寄生、牛膝-杜仲、牛膝-当归-槲寄生、白芍-牛膝、牛膝-甘草、木瓜-白芍、牛膝-甘草-白芍、玄参-当归、当归-甘草、玄参-当归-甘草、桂枝-川乌、土茯苓-升麻等。7.参考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制订的《消渴病痹病》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为5种证型,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24.62%)、(2)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23.09%)、(3)寒凝血虚证(20.42%)、(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证(17.82%)(5)湿浊阻络证(14.05%)。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气阴两虚,督脉劳损型常用药物为:槲寄生、杜仲、干姜、当归、熟地黄、白芍、牛膝、知母、龟板、黄柏、锁阳、陈皮等;(2)气虚血瘀证常用药物为:桂枝、甘草、太子参、当归、黄芪、鸡血藤、白芍、牛膝、木瓜、川芎、地龙、细辛、通草、干姜、红花等;(3)血虚寒凝证常用药为:制川乌、白芍、赤芍、牛膝、当归、木瓜、制附子、细辛、黄芪、干姜、桂枝、川芎、鸡血藤、甘草、通草、麻黄等;(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型常用药物为:知母、姜黄、生地、干姜、黄连、葛根、当归、茯苓、白芍、炒枳壳、黄芩、甘草、熟大黄、炒白术、牛膝、柴胡、桂枝、僵蚕等;(5)湿浊阻络证常用药物为:川芎、瓜蒌、陈皮、桂枝、柴胡、炒枳壳、牛膝、知母、当归、甘草、防风、葛根、太子参、茯苓、干姜、炒白术、佩兰、羌活、黄芩、木香、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等。8.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的30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个核心组合,27个新方。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导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结论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对名医或临床典型医案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方剂组成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而还可挖掘中医治疗的新方组合。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深涛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明确的线索和研究方向,但临证时仍需要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结合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根据平素跟师与导师交流及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得出消渴病脉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浊瘀内生,下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四肢不得气血所禀;或后天累及先天,致肝肾亏虚,气阴两虚,督脉失养;或因脾气亏虚,营卫化生不足,难以温运,寒邪侵袭,凝滞血脉。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常用药物、药物门类及归经等发现临床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归脾经药占指导地位;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与临床治疗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为大法,兼以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燥湿化浊、清热解毒法相吻合。正符合吴师治疗此病核心思想:一是重视脾胃健运升清之枢纽,二是病久在血在络,祛瘀化浊之法应贯穿疾病始终。

楚鎏慈[10](2021)在《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核心验方;对宋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探讨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0年1月-2020年9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由导师宋立群教授诊治的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于症候、方药等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宋师相关医案、论着进行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宋师辨治经验及核心经验方。2.选取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我们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宋师经验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5、OMIM、Pharm GKB等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病的基因靶点,使用Uniprot、Perl及R软件将药物相关成分靶点及疾病相关基因靶点进行整合汇总,筛选出共同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构建药物与疾病调控网络,利用STR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运用R软件进行GO与KEGG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并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对活性成分及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最终纳入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首诊处方,共计诊次2194次,男性(358例,63.14%)多于女性(209例,36.86%);宋师辨证分型后将本虚证型分为脾肾亏虚证(401例,70.72%)和肝脾肾虚证(166例,29.27%),兼夹的标实证分为水湿证(259例,46.67%)、血瘀证(156例,27.51%)及不兼实证(152例,26.82%)。2.症状情况:本研究纳入的567例病例中,主要症候为腰膝酸软、尿多泡沫、呕恶纳呆、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手足浮肿、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脾肾亏虚证的主要症候为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呕恶纳呆、面色萎黄等;肝脾肾虚证的主要症候为咽干口燥、盗汗、视物模糊、大便干结、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渴喜饮等;水湿证的主要症候为肢体浮肿、手足浮肿、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胸闷不舒等;血瘀证的主要症候为皮下瘀斑、口唇紫暗、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尿血等。3.处方用药情况:首诊处方567张,共涉及中药217味,总使用频数9831次,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为:黄芪、白术、金樱子、女贞子、芡实、茯苓、覆盆子、沙苑子、菟丝子、白果;脾肾亏虚证特色用药为:陈皮、锁阳、石莲子、桑螵蛸;肝脾肾虚证特色用药为:桑椹、墨旱莲、山茱萸、牛膝、山楂、鸡内金;水湿证特色用药为:桑白皮、路路通、穿山龙、苏木;血瘀证特色用药为: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大蓟炭、小蓟炭、丹参、郁金、鸡血藤、瓜萎;用药药性主要为平性药,其次为温性药、寒性药,药味以甘性药、苦性药、酸性药为主,归经以肾经,脾经和肝经为主,宋立群教授常用药对组合6对,药物组合9组,567首方剂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4.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经过筛选得知,宋师经验方中46种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糖尿病肾病的223个靶点,主要活性成分为β-胡萝卜素、β-谷苗醇、鞣花酸、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苦参碱、槲皮苷、芝麻素等;核心靶点为MYC、JUN、CCND1、TP53、CDKN1A、RB1、AKT1、MAPk1、RELA、CTNNB1 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聚合酶Ⅱ转录调节复合物活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转录调节复合物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 K-Akt信号通路,Th 17细胞分化机制,p53信号通路等;度值最高的有效成分配体与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得到19对配体-受体(结合自由能≤-5.0KJ·mol-1)的分子对接结果。结论:1.黄芪、白术、茯苓、覆盆子、女贞子、芡实、金樱子、菟丝子、沙苑子为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2.宋师认为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始终秉承“肝脾肾同调,补虚扶正;湿与瘀并治,泻实祛邪”的诊疗思路。3.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糖脂代谢反应、胰岛素效应及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学功能,从而作用于糖尿病肾病,以达到控制其发生、发展的目的。

二、浅谈黄芪的配伍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黄芪的配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配伍益气活血补血药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芪-当归
    1.1 传统功效
    1.2 配伍比例
    1.3 配伍活性成分变化
    1.4 药理作用
        1.4.1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1.4.2 调节免疫系统
        1.4.3 保肝护肾
        1.4.4 改善肌肉萎缩
        1.4.5 抗肿瘤
2 黄芪-丹参
    2.1 传统功效
    2.2 配伍比例
    2.3 配伍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2.4 药理作用
        2.4.1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2.4.2 保肝护肾
        2.4.3 抗肺纤维化
        2.4.4 延缓肌肉萎缩
        2.4.5 抗肿瘤
3 黄芪-三七
    3.1 传统功效
    3.2 配伍比例
    3.3 配伍活性成分变化
    3.4 药理作用
        3.4.1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3.4.2 改善肾功能
        3.4.3 抗肺损伤
        3.4.4 抗肿瘤
4 黄芪-红花
    4.1 传统功效
    4.2 配伍比例
    4.3 配伍活性成分变化
    4.4 药理作用
        4.4.1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4.4.2 改善肾功能
        4.4.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4.4.4 抗感染
5 讨论

(2)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五味子-黄芪混合多糖的提取
    1.4 五味子-黄芪混合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4.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4 换算因子的测定
        1.4.5 精密度实验
        1.4.6 重复性实验
        1.4.7 稳定性实验
        1.4.8 加样回收率实验
    1.5 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的影响
    1.6 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 结果
    2.1 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的影响
    2.2 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效应及其对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反应
        1.1 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病理机制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反应的相关通路研究
    2 周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2.1 周细胞的定义、分布及形态
        2.2 周细胞的标记分子
        2.3 周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损伤过程
    3 动脉粥样硬化气滞血瘀证
        3.1 动脉粥样硬化气虚血瘀证的认识
        3.2 动脉粥样硬化气虚血瘀证的证治规律探讨
    4 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
        4.1 黄芪丹参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疗效及临床应用安全性
        4.2 黄芪丹参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药理研究
        4.3 黄芪甲苷与丹酚酸B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对动脉粥样硬化ApoE~(-/-)鼠血管斑块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
        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各组小鼠的宏观行为学观察比较
        3.2 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态学与病理学的比较
        3.3 各组小鼠血脂水平的比较
        3.4 各组小鼠IL-6、IL-1β、TNF-α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3.5 各组小鼠主动脉根部周细胞数量变化情况
    4 实验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Piezo1/YAP/JNK信号轴探讨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拮抗周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周细胞炎性反应与Piezo1蛋白表达相关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来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周细胞复苏
        2.2 周细胞传代
        2.3 周细胞冻存
        2.4 CCK-8法进行ox-LDL干预浓度和时间的选择
        2.5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
        2.6 RT-PCR检测mRNA表达
        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8 免疫荧光
        2.9 敲减Piezo1蛋白
        2.10 膜片钳实验
        2.11 钙流检测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周细胞细胞生长状态
        3.2 ox-LDL干预浓度和时间
        3.3 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炎性相关蛋白的表达
        3.5 ox-LDL对周细胞中Piezo1 mRNA水平的影响
        3.6 ox-LDL对周细胞中Piezo1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Piezo1敲减效果验证
        4 实验小结
        5 讨论
    第二节 Piezo1敲减对周细胞生物学功能和炎性反应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来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敲减Piezo1蛋白
        2.2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
        2.3 划痕实验
        2.4 Transwell迁移实验
        2.5 RT-PCR
        2.6 Western Blot
        2.7 免疫荧光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划痕实验评定周细胞的迁移能力
        3.2 Transwell迁移实验评定周细胞的迁移能力
        3.3 Piezo1 及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炎性相关蛋白的表达
        3.5 敲减 Piezo1 对周细胞 YAP/TAZ/JNK 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敲减 Piezo1 对周细胞 YAP/TAZ/JNK 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敲减Piezo1对ox-LDL干预的周细胞中Piezo1的荧光表达的影响
        3.8 敲减Piezo1对ox-LDL干预的周细胞中YAP的荧光表达的影响
        4 实验小结
        5 讨论
    第三节 黄芪丹参组分及其配伍对周细胞生物学功能和炎性反应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来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CCK-8
        2.2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
        2.3 划痕实验
        2.4 Transwell迁移实验
        2.5 RT-PCR
        2.6 Western Blot
        2.7 免疫荧光
        2.8 钙流检测
        2.9 敲减 Piezo1 蛋白
        2.10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al-B和AS-Ⅳ的最佳干预浓度
        3.2 药物治疗后不同组别周细胞的迁移能力
        3.3 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周细胞的迁移能力
        3.4 药物通过 YAP/TAZ 通路调节 Piezo1 表达并且缓解周细胞炎性反应
        3.5 药物通过调节YAP/TAZ蛋白改善周细胞的炎性反应
        3.6 药物对 Piezo1 钙内流的影响
        3.7 药物干预对周细胞 Piezo1 荧光表达的影响
        3.8 药物干预后周细胞中YAP蛋白的荧光表达
        3.9 敲减 Piezo1 对黄芪丹参组分配伍干预下周细胞 YAP/TAZ/JNK 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3.10 敲减 Piezo1 对黄芪丹参组分配伍干预下周细胞 YAP/TAZ/JNK 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Piezo1敲减及黄芪丹参组分配伍治疗对Piezo1蛋白表达的影响
        3.12 Piezo1敲减及黄芪丹参组分配伍治疗对YAP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实验小结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附件

(4)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失眠病的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
    2 药茶治疗失眠的研究
        2.1 药茶的起源
        2.2 药茶的分类与含义
        2.3 茶的药用发展以及现代研究
        2.4 药茶禁忌
    3 中医临床与数据挖掘
        3.1 中医学与大数据
        3.2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数据的预处理
        2.2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录入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失眠处方的总体分析结果
        3.2 治疗肝胃不和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3 治疗阴虚火旺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4 治疗痰热扰心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5 治疗心脾两虚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6 治疗肝郁化火型的失眠处方分析结果
        3.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失眠处方的总体用药规律研究
        1.1 用药频次分析
        1.2 四气五味归经的分析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失眠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1.4 基于无监督的新处方熵层次聚类的分析
    2 五种证候的失眠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1 肝胃不和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2 阴虚火旺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3 痰热扰心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4 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2.5 肝郁化火型的失眠新处方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药茶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代谢—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2.1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的差异研究
        2.1.1 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的商品规格等级研究
        2.1.2 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2.1.3 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研究
    2.2 黄芪建中汤及其组方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2.2.1 黄芪建中汤的化学成分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2.2.2 黄芪建中汤组方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2.4 中药及其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2.4.1 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2.4.2 肠道菌群对中药的代谢作用
第三章 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药效差异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药物的制备
        3.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3.3.3 样本采集与处理
        3.3.4 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CAG大鼠的传统药效指标的影响
        3.3.5 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CAG大鼠盲肠内容物的代谢组学研究
        3.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传统药效学评价
        3.4.2 对盲肠内容物的代谢调控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药物的制备
        4.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4.3.3 样本采集与处理
        4.3.4 液质条件
        4.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 UPLC-Q-TOF MS 分析
        4.4.2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原型药物成分的鉴定
        4.4.3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药物代谢产物的鉴定
        4.4.4 药物成分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反应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药材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药物的制备
        5.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5.3.3 样本采集与处理
        5.3.4 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
        5.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5.4 实验结果
        5.4.1 OTU统计分析
        5.4.2 Alpha多样性分析
        5.4.3 菌群组成及其差异物种分析
        5.4.4 LEf Se分析
        5.4.5 Beta多样性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相关分析
    6.1 前言
    6.2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方法GRaMM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肠道菌属的相关分析
        6.2.1 GRaMM方法的分析步骤
        6.2.2 基于GRaMM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肠道菌属的相关分析
    6.3 基于斯皮尔曼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肠道菌属的相关分析
    6.4 两种分析方法筛选的“代谢物-肠道菌属”相关对的比较
    6.5 各给药组对强相关对的整体调控作用研究
    6.6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1.1 仿野生和栽培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药效差异研究
        7.1.2 仿野生和栽培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CAG大鼠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研究
        7.1.3 仿野生和栽培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对CAG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7.1.4 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相关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基于UPLC-Q-TOF-MS结合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策略解析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本课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与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当归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1.1 当归化学成分
        2.1.2 当归的炮制研究
    2.2 黄芪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1 黄芪化学成分
        2.2.2 黄芪的蜜炙研究
    2.3 诊断离子策略的应用
    2.4 分子网络策略的应用
第三章 基于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的当归与酒当归化学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药物制备
        3.3.2 色谱-质谱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当归化学成分库的建立
        3.4.2 当归中苯酞类成分质谱裂解规律及诊断离子的确定
        3.4.3 当归与酒当归GNPS分子网络分析
        3.4.4 当归与酒当归化学成分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的黄芪与炙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药物制备
        4.3.2 色谱-质谱条件
        4.3.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黄芪化学成分库的建立
        4.4.2 黄芪中黄酮类成分裂解规律及诊断离子的确定
        4.4.3 黄芪中皂苷类成分裂解规律及诊断离子的确定
        4.4.4 黄芪与蜜炙黄芪GNPS分子网络分析
        4.4.5 黄芪与蜜炙黄芪化学成分表征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的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药材
        5.2.2 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药物制备
        5.3.2 色谱-质谱条件
        5.3.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当归补血汤成分库的建立
        5.4.2 当归补血汤中成分裂解规律及诊断离子的确定
        5.4.3 当归补血汤GNPS分子网络分析
        5.4.4 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表征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资料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案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预处理
        2.2 中药名规范化处理
        2.3 录入信息及监理数据库
        2.4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3.2 中药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3.3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
    1 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数据挖掘结果探讨
        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1.2 药性结果分析
        1.3 药味结果分析
        1.4 归经结果分析
        1.5 药类与药物频数结果分析
        1.6 下尿路感染核心药对分析
        1.7 下尿路感染核心处方分析
    2 张喜奎教授对于下尿路感染的认识
        2.1 外邪内因、相互为患
        2.2 虚实夹杂最多见,辨病辨证相结合
        2.3 疾病的发生与传变不离六经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尿路感染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妇人大全良方》及当归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妇人大全良方》的研究现状
        1.1 常见病证治经验
        1.2 方药应用统计
        1.3 学术思想特点
        1.3.1 妇科疾病以血为本
        1.3.2 治疗尤重冲任二脉
        1.3.3 提倡晚婚优育
        1.3.4 中医护理思路
    2 当归相关药对的研究现状
    3 结论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1.1 方药来源
        1.2 方剂纳入标准
        1.3 药物名称、性味、归经、功用、分类统一标准
        1.4 疾病名称统一标准
        1.5 症状纳入标准
        1.6 研究步骤与统计、分析方法
    2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数据挖掘结果统计
    1 当归方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 当归方药物四气统计结果
    3 当归方药物五味统计结果
    4 当归方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5 当归方药治疗常见症状统计结果
    6 当归方药治疗常见疾病统计结果
    7 当归方药物基于关联规则统计结果
    8 当归方药物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结果
第四部分 《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当归方药物频次分析
    2 当归方药物“四气”分析
    3 当归方药物“五味”分析
    4 当归方药物“归经”分析
    5 当归方药物治疗常见症状分析
    6 当归方药物治疗常见疾病分析
    7 当归方药物基于关联规则分析
    8 当归方药物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挖掘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四诊信息分析
    3 常用药物分析
    4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5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7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8 新方分析
结论
典型医案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2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数据挖掘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2.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3. 技术路线
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究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组方规律及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简介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2 疾病分期及疗效判定分析
        2.3 症候分析
        2.4 方剂分析
    3. 讨论
        3.1 宋立群教授学术经验及治学态度概述
        3.2 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采撷
        3.3 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3.4 验案举隅
三: 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方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宋师治疗DKD Ⅲ-Ⅳ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1.3 糖尿病肾病作用靶点筛选
        1.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络的构建
        1.5 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的构建
        1.6 GO生物功能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宋师治疗DKDⅢ-Ⅳ期自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筛选情况
        2.2 自拟经验方的潜在作用靶点及DKD相关基因靶点
        2.3 自拟经验方-糖尿病肾病共同靶点汇总
        2.4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调控网络构建
        2.5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功能蛋白互作网络
        2.6 GO功能富集分析
        2.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8 分子对接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说明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四、浅谈黄芪的配伍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配伍益气活血补血药对研究进展[J]. 叶晓滨. 河南中医, 2021(08)
  • [2]五味子-黄芪不同比例配伍对混合多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陈霞,杨鸽华.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04)
  • [3]黄芪丹参及其组分配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效应及其对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D]. 裴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数据挖掘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D]. 李晓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代谢—肠道菌群”研究[D]. 靳志东. 山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UPLC-Q-TOF-MS结合诊断离子与分子网络策略解析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D]. 胡静. 山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D]. 陈永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妇人大全良方》当归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D]. 吴泽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石礼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D]. 楚鎏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黄芪的配伍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