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一、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欣,相阳,孟尧,马兵,胡晓燕,唐洪泰,贲道锋,肖仕初[1](2021)在《负压伤口疗法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采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12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创伤中心收治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 其中男29例、女13例, 年龄23~81岁,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程3~60 d。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 清创后采用NPWT治疗, 根据切口裂开层次将负压值设置为-10.64~-6.65 kPa。待切口血运良好, 进行Ⅱ期切口缝合。统计腹部手术原因、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和愈合不良原因, 观察腹部切口最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腹部手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 前4位是结肠癌(9例, 占21.4%)、胆管疾病(8例, 占19.0%)、肝癌(5例, 占11.9%)和阑尾炎(4例, 占9.5%)。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在深筋膜层者25例(59.5%)、浅筋膜层者17例(40.5%)。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 前3位是感染(24例, 占57.1%)、脂肪液化(11例, 占26.2%)、缝线反应(5例, 占11.9%)。40例患者经NPWT治疗, 切口血运改善, 行Ⅱ期缝合, 第2~3周拆除缝线, 切口愈合良好;另外2例患者在使用NPWT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了肠瘘、胆漏, 拆除负压装置, 经充分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结论 NPWT治疗不同腹部疾病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效果较佳, 但临床医师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决定NPWT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 避免肠瘘、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李新科[2](2021)在《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脊柱手术治疗的5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5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中并发切口感染36例(6.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切口感染者中,有脊柱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有器械植入、住院时间≥15 d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者占比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脊柱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有器械植入、住院时间≥15 d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为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脊柱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有器械植入、住院时间≥15 d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为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脊柱手术前后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预防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张文涛[3](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直肠肠腔中细菌含量高,并且菌群复杂,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术后容易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Incisio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I-SSI),I-SSI是结直肠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I-SSI一旦发生,轻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重者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坏死性筋膜炎,对生命构成威胁。更需引起重视的是,严重的I-SSI可能会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及后续治疗。近年来,随着感染病原学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I-SSI的治疗也越来越棘手。即使在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并在术中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I-SSI亦不能完全杜绝。I-SSI的发生与众多因素有关,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对降低结直肠癌术后的死亡率、并发症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Incisio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I-SSI)的危险因素及对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我科室同一医师组连续施行手术治疗的531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病程记录、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细菌学检查等资料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发生I-SSI,并分为I-SSI和非I-SSI组。选择如下项目进行分析: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ASA分级、体质指数(BMI)、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围术期是否输血、是否造口、是否放置皮下引流等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各因素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全组病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531例,41例发生I-SSI,I-SSI的发生率为7.7%;(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龄、肥胖(BMI≥25Kg/m2)、合并糖尿病史、腹部手术史、术前放化疗、术前合并肠穿孔或肠梗阻、造口的形成、手术时间≥180min及围术期输血可明显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I-SSI的发生率(p<0.05),皮下放置引流及腹腔镜手术方式可明显减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发生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3.146,95%CI:1.031-9.604,P=0.044)、既往腹部手术史(OR=17.228,95%CI:6.844-43.364,P<0.01)、术前放化疗(OR=7.039,95%CI:1.184-41.857,P=0.032)及造口的形成(OR=24.672,95%CI:5.505-110.578,P<0.01)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I-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放置皮下引流(OR=0.306,95%CI:0.122-0.770,P=0.012)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I-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糖尿病、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放化疗、造口的形成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I-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放置皮下引流是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独立保护因素。

胡洁蔓[4](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范嵩[5](2021)在《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术后出现吻合口漏,仍使术者和患者面临的巨大风险。很多术者选择行预防性造口或挽救性造口,以减少出现吻合口漏的风险及出现吻合口漏后的临床症状。术者最初的决定一般是临时性造口,会在吻合口漏风险期度过之后再行造口还纳手术,但并有部分患者的临时性造口不能够按计划还纳。目的:临时性造口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改善吻合口漏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然而,临时性造口1年之内未能还纳,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性转变为永久性造口,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造口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探讨经腹直肠前切除术临时性造口转变为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在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并临时性造口的直肠癌病例资料。在本研究中,临时性造口包括预防性造口(即经腹直肠切除术的同时行造口手术)和挽救性造口(即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而再次行造口)。共235例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6例,女性79例,全组预防性造口218例,挽救性造口17例。回肠末端造口190例,横结肠造口45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位随访23(14~44)个月。2020年9月~10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及未能还纳原因、肿瘤是否复发及远处转移等情况。造口永久化定义为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造口仍无还纳。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4~4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12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有143例(60.9%)成功还纳,造口还纳时间距造口手术时间平均时间6.9个月,中位数为6(3~15)个月。预防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141例(64.7%),还纳平均时间为6.9(3~15)个月;挽救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2例(11.8%),还纳平均时间为6个月。92例(39.1%)转变为永久性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导致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可能因素包括术前贫血、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挽救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后并发症分级大于2级、横结肠造口、肿瘤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有局部复发及术后远处转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腹部手术史(OR=4.614,95%CI:1.862~11.433,P=0.001)、开腹手术(OR=62.399,95%CI:6.888~564.188,P<0.0001)、术前贫血(OR=11.293,95%CI:2.792~45.672,P=0.001)、术后病理分期(OR=2.017,95%CI:1.312~3.100,P=0.001)、术后放化疗(OR=5.691,95%CI:2.227~14.546,P<0.0001)、远处转移(OR=46.002,95%CI:4.187~505.359,P=0.002)是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术前贫血,术后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远处转移的患者,临时性造口有较高的造口永久化风险,临床医师需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作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以减少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潜在的医疗纠纷。

蒋璐剑[6](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黄瑜[7](2021)在《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VSD技术在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poor abdominal incision healing,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治疗剖宫产后PAIH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改善PAIH的相关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20年09月于福建省立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产妇7630例,统计PAIH发生率;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机筛选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比较PAIH组(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与对照组(同期行剖宫产,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剖宫产术后PAIH的影响因素。2.筛选福建省立医院产科2017年09月至2020年09月剖宫产术后PAIH产妇62例,随机分为VSD组及对照组。VSD组20例采用VSD技术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比较两组PAIH产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换药次数。对两组PAIH产妇在剖宫产术后第3、7、11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以评价VSD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剖宫产术后第3、7、11天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水平,以此初步阐释VSD技术改善手术切口愈合机制。结果:1.763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中98例发生术后PAIH,PAIH发生率为1.28%;PAIH多于术后第5天(2~6天)发现;PAIH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2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OR=3.765,P=0.029)、高糖化血红蛋白(OR=2.041,P=0.033)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OR=2.224,P=0.033)是剖宫产术后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2.VSD组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12.10±2.40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5.38±3.8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8,P=0.001);VSD组住院费用18399.44±4421.67元明显高于对照组13846.27±4348.3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4,P<0.001);VSD组术后换药5.70±1.3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2.81±4.0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1,P<0.001)。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术后第3天的VAS分别为5.50±1.10分及5.88±1.04分,无统计学差异(P=0.191);VSD组术后第7天的VAS2.70±0.87分显着低于对照组4.50±0.94分,有统计学差异(t=7.028,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的VAS 1.45±0.51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98±0.64分,有统计学差异(t=9.293,P<0.001)。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术后第3天血清VEGF、PDGF、IL-1β、hs-CRP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VEGF119.09±18.9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08.87±15.40 ng/L(P=0.027);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VEGF 144.68±15.0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6.33±14.89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PDGF 51.49±4.6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74±5.30 ng/L(P=0.009);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PDGF 60.88±6.56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3.87±6.78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IL-1β1.86±0.54n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82±1.19 ng/L(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IL-1β0.74±0.57 n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56±0.87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hs-CRP 4.29±0.97 m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73±1.56 mg/L(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hs-CRP 1.68±1.02 m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66±2.21 mg/L(P<0.001)。结论:1.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高糖化血红蛋白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是剖宫产术后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2.VSD技术可能通过提高血清VEGF和PDGF水平及降低血清IL-1β和hs-CRP水平,促进剖宫产术后PAIH患者切口愈合。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高糖化血红蛋白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的剖宫产产妇。

党新臣[8](2021)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食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为主术前术后辅以放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临床外科医生治疗食管癌的第一选择,手术对机体创伤大,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肺部感染在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中占第一位。随着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和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几率有所下降,但其仍是围手术期不可忽视的并发症。肺部感染是导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9月~2019年0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4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以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精准度并进行预测性验证。结果64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肺部感染率为29.19%(188/644)。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年龄、BMI、肿瘤部位、相关肺部疾病史(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有关(P<0.05),与性别、高血压、饮酒史、FEV1/FVC、术前白细胞数目、ASA评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营养方式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相关肺部疾病史、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间、肿瘤部位以及手术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经C-index、校准曲线验证预测值和观察值基本一致(C-index=0.782),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1.年龄、BMI、相关肺部疾病史、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间、肿瘤部位以及手术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代想[9](2021)在《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细菌的种类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45例胃肠道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时长等);将研究对象按照以下标准分组: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胃、肠道)、手术时长(≥3小时,<3小时)等。观察指标:1.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时长等情况。2.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细菌的类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切口感染患者共有51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与非感染进行比较,男性19例,女性32例。年龄≥60岁者17例,<60岁者34例。BMI值<25 kg/m2者14例,BMI值≥25kg/m2者37例。合并糖尿病的有27例,合低白蛋白血症的有31例,合并贫血的有14例,合并高血压的有20例。急诊与非急诊患者的分别为19例及32例。腹腔镜和开腹的患者分别有21例和30例,手术时长≥3小时和<3小时的分别有21例和30例,手术部位为胃和肠道的分别有13例和38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有35例,未应用抗生素有16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的有27例,未进行的有24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其中其中大肠埃希菌有26例,占比例为50.98%。变形杆菌4例,占比例7.84%。铜绿假单胞菌7例,占比例为13.73%。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占比例为9.80%。表皮葡萄球菌5例,占比例为9.80%。其他4例,占比例为7.84%。结论1.胃肠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与性别、年龄、BMI指数、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使用抗生素、肠道准备有关。即女性、年龄大于60岁、BMI指数大于25、急诊手术、开腹手术、肠道手术、未使用抗生素、未行肠道准备为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予以干预。2.感染菌种中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常见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耐药的有青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片、头孢曲松等。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抗生素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葡萄球菌的敏感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刘亚飞[10](2020)在《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外科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目前普外科手术切口大多数为Ⅱ类。手术切口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切口感染占所有外科感染的25%。临床上针对Ⅱ类切口手术常规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切口感染需行病原学及药敏检查,但需一定的时间等待结果,在此期间用药大部分依靠临床医师经验。因而需对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见菌种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目的分析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病原学调查,并对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Ⅱ类切口且合并切口感染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患者细菌培养等相关资料数据,对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对Ⅱ类手术切口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切口细菌培养,并做好标本采集工作,随后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美国BD Phoenix M5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其中采用Oxoid纸片进行K-B法药敏试验,并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以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进行室内质量控制,药敏结果严格按照2017年版CLSI M100-S27标准判断结果。搜集到的原始记录保留,将数据转换为电子版统计表,由SPSS22.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感染组2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中,共得出39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17株,占比43.6%,鲍曼不动杆菌7株,占比17.9%,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比12.8%,另外阴沟肠杆菌、肠球菌属、变形杆菌的占比较低。2.通过药敏结果分析,得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 ESBLs-ECO)、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E)对不同药品耐药率不同,均显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整体抗菌作用较好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我院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其病原学及耐药性不同,感染菌株一般为多药耐药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在临床中应根据病原学及相关药敏分析指导用药;药敏分析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耐药率低,可针对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早期应用,降低切口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风险。

二、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切口感染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2.2 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3 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I-SSI的诊断标准及监测
        1.4 围术期资料的收集
        1.5 分类标准
    2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围术期资料
    3 I-SSI组与非I-SSI组的临床资料对比
    4 I-SSI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1 糖尿病对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影响
    2 腹部手术史对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影响
    3 术前放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影响
    4 造口的形成对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影响
    5 放置皮下引流对结直肠癌术后I-SSI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标准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诊断标准
    3.2 一般资料
    3.3 手术操作方法
    3.4 随访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分类标准
        3.6.1 TNM分组的标准
        3.6.2 ASA的分组标准
        3.6.3 贫血的分组标准
        3.6.4 术前白蛋白水平的分组标准
        3.6.5 Clavien-Dindo分级标准
    3.7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与患者因素的关系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BMI
        4.2.4 糖尿病史
        4.2.5 术前贫血
        4.2.6 术前白蛋白水平
        4.2.7 吸烟史
        4.2.8 腹部手术史
        4.2.9 高血压病史
    4.3 与肿瘤因素的关系
        4.3.1 肿瘤的位置
        4.3.2 病理分期
        4.3.3 术后化疗
        4.3.4 局部复发
        4.3.5 远处转移
        4.3.6 术前梗阻
        4.3.7 新辅助
    4.4 手术因素
        4.4.1 化疗药灌洗
        4.4.2 手术方式
        4.4.3 造口的时期
        4.4.4 造口的位置
        4.4.5 吻合口漏
        4.4.6 Clavien-Dindo分级
        4.4.7 ASA分级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1 腹部手术
        4.5.2 术前贫血
        4.5.3 手术类型
        4.5.4 造口时期
        4.5.5 横结肠造口
        4.5.6 吻合口漏
        4.5.7 病理分期
        4.5.8 术后化疗
        4.5.9 局部复发
        4.5.10 远处转移
        4.5.11 Clavien-Dindo
第5章 讨论
    5.1 患者因素关系
        5.1.1 性别
        5.1.2 年龄
        5.1.3 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
        5.1.4 低白蛋血症、BMI
        5.1.5 糖尿病
        5.1.6 腹部手术史
    5.2 肿瘤因素关系
        5.2.1 肿瘤的位置
        5.2.2 术后病理分期
        5.2.3 术后放化疗
        5.2.4 术后局部复发
        5.2.5 远处转移
        5.2.6 术前梗阻
        5.2.7 新辅助治疗
    5.3 手术因素的关系
        5.3.1 术中化疗药灌洗
        5.3.2 手术方式
        5.3.3 造口的时期
        5.3.4 造口位置
        5.3.5 吻合口漏
    5.4 其他因素
    5.5 不足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7)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VSD技术在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剖宫产术后PAIH影响因素研究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临床应用研究
结果
    1.剖宫产术后PAIH影响因素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临床疗效
    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作用机制
讨论
    1.剖宫产术后发生PAIH的影响因素探讨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临床疗效分析
    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促进愈合机制探讨
    4.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及负压封闭引流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0)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负压伤口疗法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J]. 王雪欣,相阳,孟尧,马兵,胡晓燕,唐洪泰,贲道锋,肖仕初.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1)
  • [2]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 李新科. 中国民康医学, 2021(12)
  • [3]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文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5]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范嵩. 吉林大学, 2021(01)
  • [6]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VSD技术在治疗中的作用[D]. 黄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建立[D]. 党新臣.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D]. 代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普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药敏分析[D]. 刘亚飞. 新乡医学院, 2020(06)

标签:;  ;  ;  ;  

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