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阿波罗山国有林地降雨引起的滑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凡[1](2017)在《暂态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降雨入渗引起的暂态饱和土坡稳定性问题,考虑暂态饱和边坡重度、基质吸力以及暂态水压力的影响,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暂态饱和边土坡失稳机制,总结归纳了暂态饱和区形式分类及对应计算方式。通过引入暂态水压力分布比例系数,揭示了暂态水压力分布规律,并详细列举了相应的暂态水压力数学计算表达式。基于现有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根据滑动面形式为圆弧型或折线型,在考虑边坡滑动面是否位于悬挂暂态饱和区内两种分布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考虑暂态水压力及重度值变化的费伦纽斯法、简化的Bishop法及考虑暂态水压力、基质吸力、重度值变化的简化的Janbu法,并编写了可自动搜索圆弧型和折线型滑面的暂态饱和边坡稳定性VB计算程序。通过算例深入研究了悬挂型暂态饱和边坡安全稳定性变化规律以及滑移机制。研究成果表明:1.降雨前期,由于暂态饱和区厚度较小,暂态水荷载较小,对边坡安全稳定影响较弱,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占主导作用的是基质吸力,此时边坡安全系数较高;持续降雨引起暂态饱和区厚度增加条件下,仅考虑基质吸力与重度变化影响的边坡安全系数逐渐趋于稳定值,而考虑基质吸力、暂态水压力、重度值三种影响因素的边坡安全系数仍然持续下降,边坡内暂态水压力逐渐转化为边坡失稳的主控因素。2.相同计算条件下,随着暂态饱和区厚度的增加,折线型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始终小于圆弧型滑动面安全系数,并且折线型潜在最危险滑动面的深度保持减小趋势,但普遍浅于圆弧型滑动面;而圆弧型滑动面的深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不稳定趋势。悬挂型暂态饱和边坡更容易产生浅层折线型滑动破坏。3.暂态饱和区厚度增大过程中,考虑边坡产生圆弧型滑动面,此时均质边坡和非均质边坡在考虑侧向暂态水压力影响条件下的安全系数虽都保持整体下降的趋势,但是具体变化规律表现出较大不同,非均质边坡安全系数降低幅度更大。两种边坡滑动面位置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李梦姿[2](2017)在《非饱和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滑动带作为滑坡中最关键的结构要素,滑坡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相紧密联系的物质变化和动力学变化等信息被详细记录在滑动带里。滑带土作为坡体滑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岩土体,它的力学特性对滑坡自身的稳定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降雨作用或库水位变化等因素使滑带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孔隙未充满水的非饱状态。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滑坡变形特征具有时间效应,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滑坡体蠕变不断进行积累,特别是滑动带土体变形达到临界点后,外界因素的稍微改变,就会破坏临界状态使坡体最终发生滑动。滑带土在水、气两相介质共同作用下的蠕变行为及其变形特性不仅是滑坡变形过程的动态反应,而且对滑坡的评价、预测和预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借助蠕变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研究三相(土骨架、水和气)滑带土的蠕变特性,建立包含非饱和土状态变量的滑带土的蠕变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针对三峡库区某大型滑坡滑带土受力、环境特征,采用能够控制反映非饱和土状态变量(基质吸力)变化的非饱和土三轴蠕变仪,进行了不同净围压、不同基质吸力以及不同偏应力条件下的保持应力不变量测应变变化的非饱和土三轴蠕变试验,定量化探究了水、气共同作用对滑带土蠕变特征的影响,揭示土的非饱和特性对滑坡土体蠕变的影响规律,建立定量分析水、气作用效应的非饱和土蠕变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室内常规土工试验和非饱和土三轴试验获得滑带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非饱和土强度参数。(2)采用二联式非饱和土三轴蠕变仪和重力式恒定分级加载法,进行三峡库区某滑坡非饱和滑带土蠕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现代土力学理论,系统研究了滑带土的蠕变特性,获得滑带土在不同净围压、不同基质吸力、不同偏应力水平下的分级加载和分别加载应变-时间曲线和同一时刻的应力应变曲线。(3)根据蠕变试验结果,借鉴前人对饱和土蠕变特性的分析方法和建模思想,并根据蠕变曲线随基质吸力变化的特点,引入一个新的破坏应力和定义了新的初始剪切模量,对饱和土蠕变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反应基质吸力的变化对蠕变特性影响的非饱和土经验蠕变模型。根据分析得到的模型参数,绘制模型曲线并与试验曲线对比,所建立的非饱和土经验蠕变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和描述非饱和滑带土蠕变特性。(4)根据试验所得的蠕变曲线,选用Burgers元件模型拟合,考虑到三峡库区滑动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蠕变特性,建立了非线性Burgers模型。根据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选用净应力和基质吸力作为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变量,最终得到了包基质吸力的非饱和土非线性Burgers元件模型。拟合模型参数,绘制模型曲线并与试验曲线对比,非线性Burgers模型可较好的拟合非饱和滑带土的蠕变曲线。
倪凯军,安海堂,张卫强[3](2015)在《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考虑降雨条件下的室内边坡试验,研究了水流在边坡中的入渗特征及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水分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水头的入渗过程中,边坡的安全系数不断降低,浸润速率不断变慢。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非常接近,且更为直观地反映雨水的入渗过程。
刘翠,徐文成[4](2015)在《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降雨,特别是强度大、历时长的暴雨,是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期间,雨水的大量入渗使边坡土体的饱和度增加,非饱和区基质吸力降低,土体抗剪强度下降。当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程度时,便可能导致边坡失稳。在讨论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和渗流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近年来关于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的进展。
张彪[5](2014)在《降雨作用下土质边坡的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滑坡是岩土工程中普遍发生的地质灾害,常常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降雨入渗及其引起的地下水渗流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为工程背景,考虑边坡土体渗流、力学参数的随机性,首先建立了边坡非饱和土流固耦合的随机有限元方法,进而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可靠度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土地垇边坡工程实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边坡土体渗流、力学参数的随机分布特征,采用随机场的方法对具有空间随机性的边坡土体渗流、力学参数进行建模,较好的反映了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建立了克立格估值法和形函数插值法相结合的随机场赋值方法。(2)推导了边坡非饱和土流固耦合计算的随机有限元方法,基于该方法对含随机参数的流固耦合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孔压、应力、位移等场变量的随机分布特征以及耦合场内孔压、位移等变量对随机参数的灵敏度。(3)基于所建立的流固耦合随机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边坡潜在滑动面上各单元的功能函数及整个滑动面的功能函数,计算了变量不相关和变量相关两种情况下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可靠度指标及其对随机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了对滑动面可靠度指标影响最大的参数。(4)基于金沙江水电站土地垇边坡工程实例,研究了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可靠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可靠度指标随着降雨参数和岩土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王力[6](2014)在《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预测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据有关统计,水库大型涉水复活型滑坡达数百处。水库蓄水将显着改变库岸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库水的周期性涨落将极大影响到滑坡体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坡土体经常在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之间转换,一些滑坡已近失稳边缘,若库水位变动时遭遇到强降雨,将极有可能诱发滑坡失稳。开展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涉水滑坡的复活机理研究涉及到工程地质、饱和与非饱和土力学等不同学科,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能将现场监测数据、土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结合起来对典型水库型滑坡开展研究,因而很难揭示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涉水滑坡的复活机理。本文以三峡库区树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对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树坪滑坡的复活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①通过对野外宏观巡查资料及监测资料的分析,获得树坪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及有限元模拟初始条件,利用GPS监测资料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预测模型;②由树坪滑坡饱和渗透性系数试验结果结合室内常规物理试验,利用Geo-Studio软件反演程序得到树坪滑坡非饱和水力参数;③建立树坪滑坡三维地质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由滑坡关键点的位移反演得到滑坡体抗剪强度参数;④建立树坪滑坡在库水变动联合降雨作用下有限元计算模型,运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对树坪滑坡在库水及降雨作用下的复活机理进行研究探讨,主要有以下结论:1)GPS监测资料分析可知:树坪滑坡主滑区GPS位移变形曲线呈阶跃状,主剖面中前部变形远大于后部变形,数年的库水位下降期滑坡呈快速变形状态,库水位上升期滑坡体变形减缓,具有典型动水压力型滑坡特征,库水位下降是滑坡变形的最主要因素。地表裂缝监测数据表明:树坪滑坡前部主要处于张拉变形状态,后部处于压缩变形状态,滑坡变形主要受库水位升降作用影响,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较小,水库正常蓄水后,滑坡中前部及前缘变形模式主要为整体变形,结合GPS监测数据及自动位移计数据分析可知树坪滑坡先由前部变形牵引后部滑动,具有牵引式滑坡的特征。2)应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树坪滑坡GPS监测点ZG85、ZG86总位移进行处理,提取趋势项位移,并利用总位移得到相应时期内的周期项位移,对趋势项位移利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对于周期项位移利用AR ()自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将趋势项预测值与周期项预测值累加得到总预测值,并与实测总位移值进行对比,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显示树坪滑坡变形趋势有加剧变形的迹象。3)钻孔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表明树坪滑坡前缘地下水位随库水位涨落保持一致,但地下水位上升及下降速率均小于库水位变动速率,这就造成库水位上升时滑坡体内出现有利于滑坡体稳定的动水压力,库水位下降时,滑坡体内外的水头差将产生不利于滑坡体稳定的动水压力。4)选取主剖面变形较大的监测点ZG85、ZG86及变形影响区的监测点ZG88作为树坪滑坡关键位移监测点,根据树坪滑坡平面图及剖面图建立三维有限元地质分析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反演分析得到树坪滑坡抗剪强度参数C=17k P a,=18。5)通过Geo-Studio软件对库水变动联合降雨作用下树坪滑坡渗流场、应力场及位移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库水位变动对树坪滑坡中前部地下水位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随库水位波动基本一致,地下水位略有滞后。库水位下降时,地下水位线表现出上凸的趋势,库水位上升时,地下水位表现出下凹的趋势。②库水位下降对树坪滑坡中前部应力及变形有很大影响,有效主应力减小与变形均集中在滑坡体中前部,强降雨对树坪滑坡的应力场及位移场影响较大,主要集中在滑坡体表层,且强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具有持久性。③树坪滑坡稳定系数随库水位波动趋势一致,库水位下降时,树坪滑坡稳定系数逐渐下降,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典型的动水压力型滑坡特征。当库水位下降时遭遇50年一遇强降雨时,滑坡稳定系数很快下降到1以下。6)树坪滑坡的发生是由滑坡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是滑坡形态及滑坡组成结构,外因主要为库水位升降及降雨作用。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均表明库水位下降时,由于滑体渗透性系数较低,导致滑坡体内地下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造成坡体内外的水头差,产生的动水压力指向滑坡临空面,将不利于滑坡稳定性,且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快,滑坡变形越快,同时又由于坡体较陡峭,滑坡下部滑动时使滑坡上部失去支撑,又存在一个牵引作用。库水位上升时,指向坡体内部的动水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滑坡坡体的稳定性。由于滑坡体内渗透性较差,降雨极难入渗,对地下水位的抬升也有限,降雨主要对滑坡体表层土存在影响,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都说明了这些问题。由此可知:库水位下降是影响树坪滑坡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
王法政[7](2013)在《吉林省公路水毁特征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毁是公路工程主要破坏形式,对正常交通运输影响极大。针对公路所在地区,调查水毁类型,研宄水毁形成机理,对预防公路水毁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公路工程为研宄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当地公路路基和桥涵的水毁类型,分析了水毁原因,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研宄了公路路基含水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宄发现:1)吉林省国、省干道路基水毁位置主要集中在沟谷狭窄的沿河路基段(河道急弯处)和桥头路基处;县乡道路虽然受资金限制缺乏防护措施,但大填大挖工程少,路基水毁并不比国省干道严重。2)国、省道公路桥、涵水毁主要发生在锥坡及桥头引道处,而县乡道路由于桥梁长度、高度等工程规模偏小,时常出现桥梁、涵洞整体冲毁;3)沿河、山谷路基的路基稳定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逐渐降低。为了减少公路水毁,在路基设计中应避免高填深挖,并控制沿河路基的含水率。对于桥、涵构造物易受河水冲刷位置应加强防护,同时要加大低等级公路构造物的资金投入,并重视后期构造物的管理养护与维修。
孔嵘[8](2012)在《边坡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及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坡的生态防护工程是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恢复自然、再造景观”的边坡防护技术。与传统的边坡防护工程技术不同,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充分利用植物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必要的土木工程技术,起到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兼顾的目的。再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生态防护技术已经成为了边坡防护的趋势和方向。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的边坡生态防护理论及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植被的选择与应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及理论基础。并且对边坡的生态防护提出了三种设计优化试验研究,即:包土型空心砌块垂直于边坡坡面放置防护、包土型空心砌块水平于边坡坡面放置防护和土工布生态防护措施。其中两种包土型空心砌块防护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防强降雨的冲刷,②分布的孔洞能避免或减少强降雨通过孔洞渗入土层,从而保持边坡的稳定,③成本低、易施工、可绿化等;土工布防护措施具有固土固砂、防雨水冲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施工、旱时保水、雨季防渗且适合植被绿化等特点。继而,在长160cm×高80cm×宽40cm的木箱内对上述提出的三种设计优化实验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采用水流量为2.02.6 mm/(min*m2)的强降雨条件,以及不同的降雨历时和边坡坡比,测得边坡内各个不同点位上土体的含水率,并描绘出雨水在不同防护措施下的入渗曲线。继而,使用有限元数值软件建立相关数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边坡在不同防护措施下的稳定性能及雨水入渗情况的不同,进而与裸露无任何防护的边坡进行对比,确定此三种防护措施的优劣程度,最后,提出更加合理、经济,更加适用于强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生态防护的方法,为边坡生态防护提供借鉴。
王雪红[9](2009)在《客运专线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路的客运专线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力发展无碴轨道是我国新建高速铁路的客观要求。就无碴轨道客运专线而言,对路基的变形和稳定性的控制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一些曾经被用作普通铁(公)路路基填料的土类就不一定能够直接用于高速铁路的修筑。处于多雨的南方地区,由于雨水的反复浸蚀作用而可能导致的路基稳定性问题也成为了高速铁路建设中必须予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武(汉)—广(州)无碴轨道客运专线穿越全风化花岗岩地段范围广,以及A、B组填料缺乏等特点,结合铁道部科技攻关课题,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花岗岩路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的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改良土的路用性能试验,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路堤稳定性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通过对全风化花岗岩原状土和重塑土的一系列室内试验,了解到由于全风化花岗岩素土的水稳定性很差,不能满足无碴轨道客运专线对路基强度、刚度和长期稳定性的要求,明确了类似土类的弃方不宜直接用作客运专线路基的填料。掺入不同比例的生石灰或水泥,对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了改良后,可以提高其水稳定性。通过不同掺入量改良土的颗粒级配、压缩特性、压实度、渗透性、湿化、龄期以及抗冲刷、抗崩解能力等的大规模试验,以及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系数随相关因素变化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式。基于客运专线沿线全风化花岗岩工程性质的差异,以及石灰、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的分析,对不同区段全风化花岗岩进行改良的掺入料及其配合比、压实度等提出了建议。例如:DK2097+560附近,用作路基基床底层填料改良土的掺入料宜选用配比为5%~6%的生石灰,压实度Kh可控制在0.93~0.95;DK2116+200附近,用作路基基床底层填料改良土的掺入料宜选用配比为5%~6%的水泥,压实度Kh可控制在0.93以上。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平坦地基和斜坡地基上路堤的破坏与变形特征,并采用正交分析法进行了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填筑速率、地下水的浸蚀以及边坡比例的构成是影响路堤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例,考虑了土体的渗流和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一段典型路堤进行了模拟计算,深入地分析了稳态渗流情况下的路堤稳定性问题。
安爱军[10](2008)在《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年雨季,全国公路,特别是山区公路,路基水毁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公路安全和运营的顽疾。本文在结合公路路基水毁现场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和有限差分法对路基在降雨、径流、入渗条件下路基内部地下水位上升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工程实际,应用强度折减法对一类路基水毁工程加固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总结和提出现有常用公路路基水毁加固方法。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采用现场调研,分析了不同路基水毁工点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处治技术措施及恢复交通的经验教训,结合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了路基塌方、沉陷的类型、基本规律及形成条件;(2)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基本原理,根据线性破坏准则和相关联流动法则,利用极限分析中的机动法,根据外力功率与内部耗能相等原理,建立了相应的临界高度和边坡稳定性系数上限解的表达式,对建立的上限解目标函数进行了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的SQP(序列二次规划)优化求解;(3)简单介绍了强度折减法在FLAC软件中的实现,对几个简单条件下的路堤边坡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将强度折减法计算几个简单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与极限分析上限理论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4)针对工程实际,采用强度折减法对路基内部不同地下水位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对一类常用路基水毁工程加固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5)在综合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成果基础上,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常用公路路基水毁修复的设计原则及加固措施。
二、日本阿波罗山国有林地降雨引起的滑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阿波罗山国有林地降雨引起的滑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暂态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1.2.2 边坡暂态饱和区形成及分布规律研究 |
1.2.3 边坡浅层稳定性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边坡暂态饱和区分类及暂态水压力计算 |
2.1 引言 |
2.2 暂态饱和区的分类 |
2.2.1 表层暂态饱和区 |
2.2.2 深层暂态饱和区 |
2.3 暂态水压力的分布及计算 |
2.3.1 深部暂态饱和区 |
2.3.2 表层暂态饱和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暂态饱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圆弧型失稳模式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
3.2.1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改进费伦纽斯法 |
3.2.2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改进简化Bishop法 |
3.3 基于折线型失稳模式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暂态饱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研究 |
4.1 引言 |
4.2 程序框图设计 |
4.3 程序编制 |
4.3.1 程序算法实现 |
4.3.2 程序界面设计 |
4.4 程序验证 |
4.4.1 圆弧型失稳模式 |
4.4.2 折线型失稳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暂态饱和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均质边坡 |
5.2.1 暂态水压力对均质暂态饱和边坡安全稳定的影响 |
5.2.2 基质吸力对均质暂态饱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5.2.3 滑动模式对均质暂态饱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5.3 非均质边坡 |
5.3.1 边坡稳定分析程序适用性验证 |
5.3.2 暂态水压力对非均质暂态饱和边坡安全稳定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2)非饱和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流变学的发展概况 |
1.2.2 土流变试验的发展 |
1.2.3 岩土体的流变模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饱和滑带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样与试验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假定 |
2.2.3 试验仪器 |
2.3 非饱和土三轴试验 |
2.3.1 试验前的准备 |
2.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3.3 试验方案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应力-应变曲线 |
2.4.2 抗剪强度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非饱和滑带土三轴蠕变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非饱和土三轴蠕变试验 |
3.2.1 试验仪器 |
3.2.2 分级加载方式 |
3.2.3 稳定标准 |
3.2.4 试验步骤 |
3.2.5 数据采集时间间隔 |
3.2.6 试验注意事项 |
3.2.7 试验方案 |
3.3 试验数据处理原理 |
3.4 试验结果 |
3.4.1 分级加载蠕变曲线 |
3.4.2 全过程蠕变曲线 |
3.4.3 应力-应变等时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4 非饱和滑带土蠕变模型构建 |
4.1 概述 |
4.2 非饱和土蠕变经验本构关系 |
4.2.1 蠕变经验本构关系的常规形式 |
4.2.2 非饱和土蠕变应变-时间关系 |
4.2.3 非饱和土蠕变应力-应变关系 |
4.2.4 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时间关系 |
4.2.5 非饱和土应力-吸力-应变-时间关系 |
4.2.6 非饱和土应力-吸力-应变-时间关系模型验证 |
4.3 非饱和土非线性元件模型 |
4.3.1Burgers模型 |
4.3.2 非线性黏滞体 |
4.3.3 非线性Burgers模型 |
4.3.4 非饱和滑带土非线性Burgers模型 |
4.3.5 非饱和土非线性Burgers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边坡试验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数值模拟 |
4 结论 |
(4)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和渗流的理论研究 |
1.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发展 |
1.2 非饱和土渗流理论 |
2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
2.1 归纳统计方法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3 结语 |
(5)降雨作用下土质边坡的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滑坡现状 |
1.1.2 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学统计分析研究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2 边坡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
2.1 边坡降雨入渗的数学模型 |
2.1.1 降雨过程的表征参数 |
2.1.2 降雨入渗特性参量 |
2.1.3 边坡降雨入渗的模型 |
2.2 边坡岩土体的非饱和渗流场控制方程 |
2.2.1 非饱土渗流的Darcy定律 |
2.2.2 非饱土渗流的基本方程 |
2.3 边坡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方程 |
2.3.1 饱和土的控制方程 |
2.3.2 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2.4 边坡非饱和土流固耦合的有限元解法 |
2.4.1 流固耦合有限元方程推导 |
2.4.2 流固耦合有限元方程组的迭代求解方法 |
3 边坡流-固耦合计算的随机有限元方法 |
3.1 岩土介质参数的随机场理论 |
3.1.1 随机场的数字特征 |
3.1.2 随机场的平稳性与非平稳性 |
3.1.3 随机场的变异函数 |
3.2 随机场的空间离散法 |
3.3 流-固耦合问题的Taylor展开随机有限元法 |
3.3.1 线性问题流-固耦合问题的随机有限元法 |
3.3.2 流-固耦合非线性问题的随机有限元法 |
4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 |
4.1 单元可靠度指标计算 |
4.1.1 单元功能函数的定义 |
4.1.2 功能函数对随机变量的偏导数 |
4.1.3 单元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4.1.4 变量相关时的可靠度分析 |
4.2 滑面总体可靠指标的求解 |
4.2.1 基于遗传算法的危险滑面搜索方法 |
4.2.2 滑面可靠度指标计算 |
4.3 可靠度指标的灵敏度分析 |
5 土地垇滑坡的数值模拟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边坡的力学参数 |
5.3 边坡模型的建立 |
5.3.1 边坡模型中的土质分类 |
5.3.2 土地垇滑坡的安全系数 |
5.4 边坡可靠度指标及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5.5 降雨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5.5.1 边坡应力与降雨的关系 |
5.5.2 边坡位移与降雨的关系 |
5.5.3 边坡孔压与降雨的关系 |
5.6 参数随降雨时间变化过程 |
6 主要研究成果和建议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下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预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2 树坪滑坡结构及变形特征 |
2.1 树坪滑坡地质特征 |
2.2 树坪滑坡变形特征 |
2.3 滑坡变形诱发因素 |
3 树坪滑坡监测及成果分析 |
3.1 变形监测 |
3.2 树坪滑坡变形预测 |
3.3 地下水位监测 |
3.4 小结 |
4 滑坡体计算参数确定 |
4.1 渗流分析非饱和渗透性参数确定 |
4.2 树坪滑坡抗剪强度参数反演 |
5 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库水与降雨联合作用复活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5.1 库水与降雨作用机理及渗流理论 |
5.2 树坪滑坡库水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渗流场模拟 |
5.3 树坪滑坡应力及变形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 树坪滑坡稳定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7)吉林省公路水毁特征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基、路面水毁特征研究 |
2.1 路基路面水毁基本情况概述 |
2.2 国省干道公路路基、路面水毁的类型 |
2.2.1 国省干道概述 |
2.2.2 国省干道路基、路面水毁分类 |
2.2.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2.2.4 总结 |
2.3 县乡道路路基路面水毁类型 |
2.3.1 县乡道路概述 |
2.3.2 县乡道路水毁的分类 |
2.3.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2.3.4 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涵洞水毁特征研究 |
3.1 桥梁水毁灾害基本情况概述 |
3.2 国省干道公路桥梁水毁的类型 |
3.2.1 概述 |
3.2.2 桥梁、涵洞水毁分类 |
3.2.4 涵洞 |
3.3 桥梁水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3.1 国省干道桥梁水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3.2 县、乡道路及通村公路桥梁水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水毁机理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
4.2 路基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4.3 含水率对路基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4.4 沿河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
4.5 单侧受洪水冲击作用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边坡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及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边坡生态防护的研究现状 |
1.2.2 边坡雨水入渗的研究现状 |
1.3 边坡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设计优化实验方法的介绍 |
1.3.1 两种包土型空心砌块特点的介绍 |
1.3.2 土工布生态防护结构施工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及雨水入渗的研究分析 |
2.1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影响因素 |
2.1.1 地质情况 |
2.1.2 边坡坡度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土壤情况 |
2.2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必要条件 |
2.2.1 活的植物 |
2.2.2 与土木工程或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 |
2.3 边坡上植被的选择及群落配置 |
2.3.1 用于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植被的选取 |
2.3.2 植物群落配置应遵循的基本生态学原理 |
2.4 边坡土体的雨水入渗特性 |
2.4.1 非饱和入渗理论 |
2.4.2 Green-Ampt 入渗公式 |
2.5 土质边坡各类生态防护技术的特点 |
2.5.1 几种常见的生态防护技术的比较 |
2.5.2 边坡生态防护一般的施工模式 |
2.6 边坡生态防护上植被种植工程的特点 |
2.6.1 区域性 |
2.6.2 时间性 |
2.6.3 施工季节性 |
2.6.4 需长期养护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生态防护形式对雨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内容 |
3.2.1 试验过程 |
3.2.2 降雨强度与历时 |
3.2.3 边坡坡比设计 |
3.3 试验设备 |
3.3.1 模拟室内实验装置 |
3.3.2 模拟降雨装置 |
3.3.3 包土型空心砌块的制备和说明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4.1 裸露无防护边坡的雨水入渗试验 |
3.4.2 包土型空心砌块垂直于坡面放置防护的雨水入渗试验 |
3.4.3 包土型空心砌块水平于坡面放置防护的雨水入渗试验 |
3.4.4 土工布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试验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1 较短时间喷淋试验结果 |
3.5.2 较长时间喷淋试验结果 |
3.5.3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雨入渗对生态防护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数值模拟 |
4.2.1 二维 Richards 模型 |
4.2.2 雨水入渗处理过程 |
4.3 考虑非饱和渗流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4.3.1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 |
4.3.2 边坡稳定的极限平衡法 |
4.4 实例分析 |
4.4.1 土质边坡非饱和渗流计算模型 |
4.4.2 降雨入渗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9)客运专线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路用特性研究 |
1.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 |
1.2.3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工程性状的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1.1 取样地点及地质特征 |
2.1.2 颗粒分析 |
2.1.3 物理指标 |
2.1.4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
2.2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击实试验 |
2.2.1 级配要求和击实仪的技术性能指标 |
2.2.2 掺生石灰改良土 |
2.2.3 掺水泥改良土 |
2.3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承载比(CBR)试验 |
(1) CBR试验的应用 |
(2) CBR强度 |
(3) 膨胀量 |
(4) 试验结果分析 |
2.4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4.1 石灰、水泥改良土强度形成机理 |
2.4.2 石灰改良土的强度 |
2.4.3 水泥改良土的强度 |
2.5 压缩特性 |
2.6 渗透特性 |
2.7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水稳定性试验 |
2.7.1 水稳系数 |
2.7.2 冲刷试验 |
2.7.3 湿化试验 |
2.8 小结 |
第三章 路堤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3.1 水土相互作用 |
3.1.1 水土化学作用 |
3.1.2 水土物理作用 |
3.2 路堤破坏形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1 正交试验法 |
3.2.2 平坦地基上路堤破坏机理分析 |
3.2.3 斜坡地基上路堤破坏机理分析 |
3.2.4 设置支挡结构对路堤变形和破坏的影响 |
3.3 影响路堤稳定性因素的研究 |
3.3.1 计算范围的影响 |
3.3.2 内摩擦角的影响 |
3.3.3 粘聚力的影响 |
3.3.4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 |
3.3.5 水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3.4 全风化花岗岩水泥改良土长期稳定性研究 |
3.4.1 水稳定性 |
3.4.2 强度与刚度 |
3.4.3 沉降变形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渗流作用下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 |
4.1 概述 |
4.2 降雨入渗理论 |
4.3 非饱和渗流理论 |
4.3.1 非饱和渗流的达西(Darcy)定律 |
4.3.2 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
4.3.3 非饱和渗流定解条件 |
4.3.4 渗流求解 |
4.3.5 非饱和渗流有限元列式 |
4.4 弹塑性有限元本构模型 |
4.4.1 基本思想 |
4.4.2 计算分析步骤 |
4.4.3 岩土材料性质的基本假设 |
4.4.4 屈服条件 |
4.4.5 弹塑性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路堤稳定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2 材料选择及参数设置 |
5.2.3 安全系数的求解方法 |
5.3 算例 |
5.3.1 概况 |
5.3.2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假定 |
5.3.3 路基初始自重应力场和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 |
5.3.4 变形分析 |
5.3.5 路基超孔隙水压力 |
5.3.6 路基的稳定性 |
5.3.7 渗流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专着 |
一、承担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论文 |
(10)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路基水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路基水毁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路基失稳规律现场调研及分析 |
2.1 序言 |
2.2 现场调研的目的及内容 |
2.2.1 现场调研的主要目的 |
2.2.2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
2.3 贵州省公路水毁路基现场调研 |
2.3.1 贵州气候特点 |
2.3.2 贵州地形地貌特点 |
2.3.3 贵州水文地质特点 |
2.3.4 贵州交通现状 |
2.3.5 水毁公路状况 |
2.4 现场调研的具体内容 |
2.4.1 现场调研的行程与工作量 |
2.4.2 320国道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
2.4.3 321国道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
2.5 现场调研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基稳定性上限分析及SQP实现 |
3.1 序言 |
3.2 极限分析假设和原理 |
3.2.1 理想刚塑性体假设 |
3.2.2 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 |
3.2.3 基本概念与理论 |
3.2.4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 |
3.3 路基边坡稳定系数上限计算 |
3.3.1 直线破裂面边坡 |
3.3.2 通过坡趾的对数螺旋线破裂面边坡 |
3.3.3 通过坡趾下方的对数螺旋线破裂面边坡 |
3.3.4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边坡 |
3.4 路基边坡稳定系数上限计算SQP实现 |
3.4.1 问题的分析 |
3.4.2 最优化问题的基本理论 |
3.4.3 序列二次规划法(SQP) |
3.4.4 SQP法在MATLAB中的实现 |
3.4.5 MATLAB平台SQP优化实例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及 FLAC实现 |
4.1 序言 |
4.2 差分法软件FLAC原理和方法简介 |
4.2.1 FLAC软件简介 |
4.2.2 基本理论 |
4.3 强度折减法FLAC实现 |
4.3.1 强度折减法 |
4.3.2 边破安全系数的确定 |
4.3.3 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实例求解 |
4.4 极限分析与强度折减法对比分析 |
4.4.1 滑动面通过坡趾的边坡 |
4.4.2 滑动面通过坡趾下方的边坡 |
4.4.3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边坡(r_u=0.25) |
4.5 地下水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4.5.1 数值模型 |
4.5.2 分析条件 |
4.5.3 不同地下水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5.4 工程加固措施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公路路基水毁修复技术的设计与施工 |
5.1 序言 |
5.2 公路路基水毁修复设计流程 |
5.3 公路路基水毁修复设计原则 |
5.3.1 水毁修复结构设置基本原则 |
5.3.2 水毁修复结构设置位置的选择 |
5.3.3 修复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 |
5.4 公路路基水毁修复加固方法及施工 |
5.4.1 常用修复方法发展简介 |
5.4.2 常用修复方法使用范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四、日本阿波罗山国有林地降雨引起的滑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暂态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D]. 李小凡.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2]非饱和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 李梦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3]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 倪凯军,安海堂,张卫强. 现代矿业, 2015(11)
- [4]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J]. 刘翠,徐文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5]降雨作用下土质边坡的可靠度分析[D]. 张彪.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5)
- [6]库水联合降雨作用下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复活机理研究及预测评价[D]. 王力. 三峡大学, 2014(01)
- [7]吉林省公路水毁特征与分析[D]. 王法政. 长安大学, 2013(07)
- [8]边坡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及设计优化研究[D]. 孔嵘.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9]客运专线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D]. 王雪红. 中南大学, 2009(04)
- [10]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D]. 安爱军. 中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