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lphi程序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Win7系统下Office 2010的操作技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影响,Office是现代办公中不可或缺的办公软件,掌握该软件的操作技巧能够大大提升办公效率和质量。随着技术不断升级,Office 2010在2007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新增了许多人性化的功能和兼容稳定性设计。基于此,文章列举了一些Win7系统下Office 2010常用的操作技巧,以供参考。
曹明君[2](2015)在《基于Visual Studio与Python平台开发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产品的不断研发,产品从方案设计、研发、优化、投产的整个过程,有限元分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每个阶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由于分析结果数据量庞大,输出的大量信息仅依靠手工来制作模板类似、工作重复的有限元分析报告,费时费力,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对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工程分析需要的特定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基于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和ABAQUS软件内置的Python语言联合开发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前台界面选用C#语言开发,后台则采用Python语言编写ABAQUS有限元分析结果的自动后处理脚本,使得分析结果能够按照用户需求自动输出为PPT格式的有限元分析报告。原本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时间才能完成的繁杂工作在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研发时间。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对于汽车、航空航天、机械等ABAQUS的各行业用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下列研究工作:(1)利用ABAQUS软件与Python语言相结合建立工程部件的自动后处理脚本作为二次开发的基础,详细论述自动后处理系统中需要输出的数据功能及实现语句。(2)研究了Visual C#语言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串接技术,利用Visual C#语言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开发出一套方便、实用、可靠的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3)对管型截面悬臂梁壁厚度优化所得的3个ODB文件进行了自动后处理的分析作业,并生成PPT格式的有限元分析报告,并与手工生成的分析报告进行了比较,证明采用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生成的报告准确、可靠、省时省力,其效率是手工的几百倍左右。
任伟嘉,何志毅,陈名松[3](2015)在《Android平板电脑无线控制的计算机演示系统》文中指出为提高会议或教学过程中演示软件操作的移动性,分别利用蓝牙和Wi-Fi无线连接开发由Android平板电脑控制Windows PC机上运行的PowerPoint图文传输系统。由PC机将备注文本和演示幻灯片的gif图像压缩数据传输到Android平板上,以显示注释和相同的图形界面,将演讲者在平板触摸屏上的绘图和标注信息实时传输到PC机上进行准确地坐标映射和标绘信息同步显示,通过控制命令和控制数据的传输实现平板电脑对PPT演示界面上画线、写字、擦除、局部放大、滚动、白屏等操作,使其兼备电子白板的功能。
钟玲[4](2013)在《富海集团公司网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在电子信息技术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的世界背景下,电子数据通信和互联网媒体技术也在信息产业的浪潮中迅速提升,加之人们日益增加的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便直接引出了对视频会议技术热情地研究开发及应用。由于视频会议主要依托于交互式的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这就对相关的数据压缩以及协议标准提出了特定的要求。目前,千兆以太网的普及为公司引进视频会议技术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对公司内网的进一步建设则主要集中在优化网络服务、多媒体教学和培训技术的运用,以及利用多媒体数据辅助科研等方面。论文主要是以国际电信联盟设立的H.323协议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视频会议的独特性,而设计的一种基于企业局域网络环境的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为了实现相关功能模块以及系统的可操作性,笔者在设计方案中结合了用户数据报协议和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的可靠性;同时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扩充空间,以保障日后增加的视音频终端的可行性;另外,为了满足企业的多样化的视频教学、学术讨论和会议等方面的需求,该系统还利用了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相关技术,以保障系统的协同处理。论文回顾了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前景以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分析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又探讨了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同时还初步设计了一个视频会议系统,并完成了相关功能和性能测试。
郑根创[5](2012)在《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科毕业论文历来是各级单位部门检查的重点对象。其内容格式要求严格,审核过程及其繁琐。学生在撰写时除了内容之外,往往还要将大量精力放在论文格式排版上。目前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审阅工作主要是依靠老师和学生的人工检查,而且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经过多次修改,这更增加了老师和学生额外的工作量。综上所诉,设计与实现一套简单高效的论文自动排版系统,是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系统降低学生论文排版的难度,老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审阅论文的设计思想和内容创新方面,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论文质量,一举两得。目前市场有许多排版系统,但是专门针对本科论文格式规范的暂不多见。MicrosoftWord本身虽不是专业排版软件,但利用其自身强大的功能,可以设计出专门针对本科论文的排版系统。本论文对广东金融学院论文格式要求进行需求分析,将系统分成两大模块:针对开题报告和论文封面等固定格式的排版,利用批注形式,设计Microsoft Word模板文件,实现简单的内容替换。针对毕业论文的排版,通过录制宏代码,将宏代码转换为Delphi语言,用友好的界面实现对毕业论文的自动排版。本论文论述Delphi语言与Word无缝连接的方法,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识别相应内容并应用相应样式,最终实现对本科论文及相关文件的自动化排版。通过自定义标题样式的方法,用户群不仅是广东金融学院的学生,还包括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系统目前已经得到初步的运用,评价良好。
刘翔[6](2011)在《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文中指出汉字教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汉字认知从象形、象意、形声为主体,转向拼音系统,表面上,实现了化繁为简;实质上,是由符合汉字生成与人的认知特点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方式,转向了按拼音规则进行的、由声而非形的抽象认知方式。这一转变,造成了字与物、字与历史、字与日常生活等关系的“三个脱离”;进而导致了汉字教学费时多、周期长、见效慢。从本质来讲,是只注重汉字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的结果。研究拟探索结合拼音的汉字形音义生成系统的认知,以从根本上解决“三个脱离”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构想,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完成从理论观念(核心是认知和汉字生成理论建构)到技术实现,再到应用设计,最后通过实验设计继而验证的全环节研究。为此,论文构筑了汉字生成系统基础理论,完成了基于此理论的字源识字基础平台设计,提出了基于此理论的字源识字应用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了相关实验,以验证该理论和其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系统地梳理汉字本身及认知的规律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找到了诸多能为汉字生成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提供支撑的观点和材料。理论建构层面,本文提出字源是汉字生成的依据,构形是汉字生成的核心,部件是汉字生成的单位,汉字表达式是汉字生成的产物等一系列理论构想。根据这些构想,设计了以汉字字形为核心,利用汉字字源信息,以汉字构形分析和构意分析为手段,利用汉字表达式整合汉字的形、音、义的汉字生成系统。该系统确定了因形音义联系而生成的汉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内部形音义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有机联系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有助于从纵的方向解释汉字之间的关系,以及从横的方向理解汉字内部形、音义的关系,还原出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丰满的汉字体系,有助于以科学的、立体的、动态的、交叉的方式认识汉字。汉字生成系统作为汉字教学的基础理论,与之匹配的识字教学方法是字源识字教学法。技术实现层面,本文在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实现了汉字字源识字基础平台。它由汉字生成子系统、字源识字资源平台、字源识字学习平台、管理子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平台完成了海量基础数据的整合及生成,并以基于WEB的界面对外提供服务,通过提供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两种途径给字源识字教学以有效的支持。利用字源识字基础平台使用情况在线调查问卷,研究了各类使用者使用平台的情况,证明了它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学生及研究者的教学与研究。应用模式研究层面,提出了字源识字宏观应用模式和微观应用模式,并就这两种模式的特点、应用方式及操作等作了讨论。实验研究层面,以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基于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汉字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基于该理论而提出的字源识字教学不但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汉字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研究成果如教师用字卡、教学用PPT、教学模式等可供直接使用和借鉴。最后,通过总结汉字生成系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提出后续的研究规划,以期更多的实践者加入,使汉字生成系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完善,推动汉字教学由工具理性回归到价值理性的本源。
刘畅[7](2010)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由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转变为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其中改变考核方式是最主要的改革途径之一。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本文总结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详细描述了考试系统的研发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采用的相关技术;详细分析了无纸化考试的流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可行性分析,从而得到系统的整体设计。文中详细描述了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与具体的实现方法,包括有题库子系统、考试子系统和评分子系统。其中考试模块和自动阅卷模块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决定着系统是否能够高效准确的运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实际应用和测试,本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对于推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德玲,朱克武[8](2010)在《超链接在VB编程中的实现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Word和PowerPoint中超链接对象所包含的属性,以及各个属性在超链接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超链接的主要操作,并通过采用VB编程语言实现了超链接的主要功能。通过对超链接的分析和探讨,为改卷系统的实现及应用提供借鉴及有效的支持。
王永丰,郭文明[9](2009)在《基于PowerPoint的GIS演示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描述了通过在PowerPoint中集成GIS组件的方式来提供一种新型的GIS演示汇报系统,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生动、直观灵活、易学易用、制作简单、演示文稿移植性好、对数据库无依赖等特点,充分利用了往期已制作的演示文稿及现有GIS系统的海量数据,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集成了GIS数据展现、GIS特效制作、GIS特效展示等多种功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对GIS数据演示分析的需要。
齐博[10](2009)在《基于多粒度访问控制的电子密级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无纸化办公也逐渐成为了发展的趋势。随着电子文档的广泛应用,各级政府及军事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大量涉密信息或敏感信息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所以有关电子文档的安全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的有关纸质文档的管理方式无法有效的管理电子文档,我们需要吸取现行成熟的纸质文档管理技术的优点,研究适合电子文档的安全管理技术。本文首先对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文档密级标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简要的介绍了目前市场上各种文档保护系统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目前的这些文档保护系统都无法满足对文档进行显式的标识密级,然后根据密级对文档的操作进行控制的需求。本论文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本文对目前比较成熟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这三种访问控制模型的优点和不足。本文通过吸取这些访问控制模型的优点,结合实际应用环境对访问控制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多粒度访问控制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到了电子密级标识管理系统中。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基于多粒度访问控制的电子密级标识系统。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系统客户端,安全服务器和安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系统客户端由Microsoft Office AddIn插件和OLE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组成。在安全服务器上设计了关系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用于记录相关信息。安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负责远程安全方便的管理安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有效管理涉密电子文档的方案,并以此方案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实际的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涉密电子文档进行显式标识密级,并依据密级进行访问控制的。本论文成功地解决了对涉密电子文档的安全管理问题,对各级政府和军事科研单位管理电子文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Delphi程序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程序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Win7系统下Office 2010的操作技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Office 2010版本新增的功能 |
1.1 Microsoft Access 2010 |
1.2 Microsoft Excel 2010 |
1.3 Microsoft Word 2010 |
1.4 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
1.5 Microsoft OneNote 2010 |
1.6 Microsoft Outlook 2010 |
2 Office 2010常用软件的操作技巧 |
2.1 Access 2010 |
2.2 Excel 2010 |
2.3 Word 2010 |
2.4 PowerPoint 2010 |
3 结束语 |
(2)基于Visual Studio与Python平台开发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选题的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有限元软件ABAQUS及Python语言 |
2.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2.2 Python语言二次开发 |
2.3 ABAQUS与Python语言的关系 |
2.4 Python脚本文件的创建 |
2.5 管形截面悬臂梁壁厚的优化实例 |
2.5.1 问题介绍 |
2.5.2 建模 |
2.5.3 优化脚本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Visual Studio与ABAQUS软件以及PowerPoint软件的连接技术 |
3.1 Visual Studio简介 |
3.1.1.NET开发平台 |
3.1.2 Visual Studio的集成开发环境 |
3.1.3 C#开发语言 |
3.2 Visual Studio与ABAQUS的连接技术 |
3.2.1 在ABAQUS中运行Python脚本的方法 |
3.2.2 实现以批处理方式运行ABAQUS脚本文件 |
3.3 Visual Studio与PowerPoint的连接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开发平台的实现 |
4.1 开发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
4.2 开发平台界面的实现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例应用分析 |
5.2.1 有限元分析自动后处理平台进行的实例分析操作流程 |
5.2.2 利用实例手动进行结果后处理分析流程 |
5.3 有限元分析自动后处理系统与手动生成有限元分析报告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ndroid平板电脑无线控制的计算机演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硬件构成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PC演示端程序 (Server) |
2.2 Android控制端程序 (Client) |
3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4 控制指令传输协议设计 |
5 程序运行实验 |
6 结束语 |
(4)富海集团公司网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会议发展的历史 |
1.2.2 视频会议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1 框架介绍 |
2.2 数据库技术 |
2.2.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2.2.2 ADO 的互动与数据库技术 |
2.3 Web 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2.1 客户端数 |
3.2.2 响应时间 |
3.2.3 视频压缩效率及图象品质 |
3.2.4 信道传输要求 |
3.2.5 其他性能需求 |
3.2.6 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
3.2.7 适用范围 |
3.3 系统软硬件平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数据管理 |
4.3 视频/音频通讯单元的规划 |
4.3.1 创建计划 |
4.3.2 客户端的操作步骤 |
4.3.3 模块的处理步骤 |
4.4 白板共享的策划 |
4.4.1 白板共享的流程规划 |
4.4.2 白板系统管理单元策划 |
4.5 程序共享的规划 |
4.5.1 程序共享的机制 |
4.5.2 屏幕监测与远程调控的规划 |
4.6 共享文件的规划 |
4.7 文本聊天模块功能的创建 |
4.8 视频会议系统质量规划 |
4.9 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保密设置 |
4.9.1 视频会议系统的安保方案 |
4.9.2 视频会议系统的加密算法 |
4.10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实现 |
5.1 几个重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5.2 视频与音频的技术捕获 |
5.2.1 音频的技术捕获 |
5.2.2 视频的捕获技术 |
5.3 白板共享模块的具体实现 |
5.4 屏幕监视的实现 |
5.5 几个重要的实现算法及数据结构 |
5.6 基于 Automation 技术的 PowerPoint 文档共享算法 |
5.7 文件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8 富海集团公司网视频会议系统实现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硬件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机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Delphi 简介 |
2.2 Microsoft Word 组件介绍 |
2.3 Microsoft Word 对象模型 |
2.4 宏与 VBA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功能要求 |
3.2 子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短文档排版的需求 |
3.2.2 长文稿排版的需求 |
3.2.3 其它方面的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关键技术 |
4.1.1 实现 Delphi 与 Word 无缝连接 |
4.1.2 实现 VBA 宏与 Delphi 间的转换 |
4.2 固定格式短文稿排版的设计与实现 |
4.2.1 设计模板文件 |
4.2.2 论文封面的设计与实现 |
4.2.3 开题报告的设计与实现 |
4.3 多样格式长文稿排版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界面及功能设计 |
4.3.2 清除原文格式 |
4.3.3 格式初始化 |
4.3.4 统一图表格式并添加题注 |
4.3.5 生成统一目录 |
4.3.6 其它内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界面 |
5.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性能测试 |
5.3.1 异常容错检测 |
5.3.2 排版效果 |
5.3.3 系统格式要求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汉字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
二、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有助于解决汉字教学问题 |
三、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实现对汉字教学有重要意义 |
四、已有研究基础 |
第二节 汉字生成系统理论与汉字教学 |
一、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概述 |
二、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汉字教学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总体框架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理论研究综述 |
一、汉字相关理论 |
二、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汉字教学相关软件综述 |
一、资源类软件综述 |
二、交互类软件综述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构建 |
第一节 汉字生成系统框架 |
一、汉字生成系统总框架 |
二、汉字生成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关系 |
三、汉字字形生成系统 |
四、汉字字义生成系统 |
五、汉字字音生成系统 |
第二节 汉字生成系统理论基础研究 |
一、理论实现的目标 |
二、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是文字学研究成果 |
三、数量有限的基本构形单位的客观存在是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 |
四、汉字表达式是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灵魂 |
五、构意分析和构形分析综合是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 |
第三节 汉字生成系统的设计 |
一、部件信息设计 |
二、形义生成系统设计 |
三、汉字字音生成系统设计 |
四、汉字生成系统应用框架 |
第四章 技术实现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基础平台设计 |
一、系统结构 |
二、设计原则 |
三、功能设计 |
四、数据结构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基础平台关键功能实现 |
一、汉字生成系统 |
二、字源识字资源平台 |
三、字源识字学习平台 |
四、管理了系统 |
第三节 字源识字平台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问卷总体实施情况 |
四、问卷分析 |
五、结论 |
第五章 应用模式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宏观应用模式研究 |
一、基本问题研究 |
二、应用模式设计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微观应用模式研究 |
一、微观应用模式理论研究 |
二、微观中不同构字类型的汉字的操作策略 |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实验研究 |
一、研究材料设计 |
二、教学设计 |
三、前/后测设计 |
四、实施实验 |
五、结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 |
七、意义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典型应用研究 |
一、常规媒体支持下的字源识字 |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 |
三、L老师利用网络进行字源识字实践 |
四、个案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字源识字应用实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片段 |
三、教学后记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规划 |
一、基础研究 |
二、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
三、教学过程与模式研究 |
四、教学策略研究 |
五、教学评价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4000常用字单纯部件 |
附件2:汉字部件分类 |
附件3:字源识字平台在线调查问卷 |
附件4、人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后测题 |
附件5、人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前测题 |
附件6、苏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前测题 |
附件7、苏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后测题 |
附件8:字源识字基础平台资源统计 |
致谢 |
(7)《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软件工程概述 |
2.1.1 软件工程的概念与目标 |
2.1.2 软件工程模型 |
2.1.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
2.1.4 软件工程思想在考试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2.2 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结构 |
2.3 Visual Basic 可视化编程技术 |
2.3.1 Visual Basic 的功能和特点 |
2.3.2 VBA 编程 |
2.4 SQL2000 数据库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无纸化考试流程分析 |
3.1.1 考试需求分析 |
3.1.2 无纸化考试流程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性能需求 |
3.4 系统安全分析 |
3.5 可行性分析 |
3.6 系统总体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管理分系统 |
4.2 题库管理分系统 |
4.2.1 题库数据的建设 |
4.2.2 试题的维护与管理 |
4.2.3 试卷生成 |
4.2.4 题库的安全性问题 |
4.3 考试子系统 |
4.3.1 数据库结构 |
4.3.2 模块及其分布 |
4.3.3 实现中的技术点 |
4.4 自动评卷系统 |
4.4.1 子模块的具体说明 |
4.4.2 实现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和维护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 |
5.2.2 测试原则 |
5.2.3 测试方法 |
5.3 系统维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l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PowerPoint的GIS演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演示系统结构设计 |
1.1 PowerPoint演示平台 |
1.2 后台嵌入控制器 |
1.3 GIS特效组件 |
1.4 特效设置信息 |
1.5 GIS数据 |
2 系统实现 |
2.1 后台嵌入控制器的实现 |
2.2 GIS特效组件的实现 |
3 系统功能 |
3.1 闪烁特效 |
3.2 流动特效 |
3.3 扩展特效 |
3.4 信息查询 |
3.5 统计图 |
4 结束语 |
(10)基于多粒度访问控制的电子密级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1 身份认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访问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档保护系统现状 |
1.3 电子文档密级标识 |
1.3.1 密级标识的概念 |
1.3.2 与密级标识相关的法律法规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二次开发技术 |
2.2.1 OLE 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 |
2.2.2 Microsoft .Net 框架 |
2.2.3 Microsoft Office 二次开发 |
2.3 数据库模型 |
2.3.1 关系型数据库 |
2.3.2 层次型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粒度访问控制策略 |
3.1 传统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
3.1.1 自主访问控制 |
3.1.2 强制访问控制 |
3.1.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3.2 本系统对访问控制的需求 |
3.3 多粒度访问控制模型的设计 |
3.4 多粒度访问控制策略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密级标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电子密级标识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
4.2 电子密级标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4.2.1 功能设计说明 |
4.2.2 子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模块划分 |
4.3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的设计 |
4.3.1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的功能 |
4.3.2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的接口设计 |
4.4 Office AddIn 插件的设计 |
4.4.1 Office AddIn 插件的工作原理 |
4.4.2 密级的制定 |
4.4.3 密级标识的验证 |
4.4.4 密级标识的删除 |
4.4.5 标密文档的阅读 |
4.4.6 多粒度访问控制 |
4.5 安全服务器的设计 |
4.5.1 安全服务器的功能 |
4.5.2 安全服务器数据库的设计 |
4.5.3 安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密级标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的实现 |
5.1.1 接口继承关系 |
5.1.2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属性和方法 |
5.1.3 OLE 通用密级标识控件的运行效果 |
5.2 Microsoft Office AddIn 插件的实现 |
5.2.1 MakeSecLevelForm 类 |
5.2.2 ThisAddIn 类 |
5.2.3 其他类 |
5.2.4 Microsoft Office AddIn 插件的运行效果 |
5.3 安全服务器的实现 |
5.3.1 安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的实现 |
5.3.2 安全服务器管理客户端的运行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Delphi程序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Win7系统下Office 2010的操作技巧探讨[J]. 杨洋.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1)
- [2]基于Visual Studio与Python平台开发有限元分析结果自动后处理系统[D]. 曹明君.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
- [3]Android平板电脑无线控制的计算机演示系统[J]. 任伟嘉,何志毅,陈名松.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5(02)
- [4]富海集团公司网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钟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根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 刘翔. 西南大学, 2011(09)
- [7]《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畅.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8]超链接在VB编程中的实现及应用[J]. 刘德玲,朱克武.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09)
- [9]基于PowerPoint的GIS演示系统[J]. 王永丰,郭文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20)
- [10]基于多粒度访问控制的电子密级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齐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