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彤[1](2016)在《河蚌肉/大豆粕酶解氨基酸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吉林省现代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蚌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综合开发(20150204034NY)和长春市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蚌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3NK13)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河蚌贝壳类动物在我国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河蚌肉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较高。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有丰富的野生河蚌资源,然而,多数蚌类副产物作为废弃物直接被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研究以河蚌肉、大豆粕、河蚌壳为原料,通过蛋白酶水解和螯合反应制备可食性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为河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1.蚌壳酸水解试验研究得出:(1)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乳酸、乙酸、柠檬酸和盐酸对河蚌壳酸解后可溶性钙含量和钙的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盐酸为提取河蚌壳中可溶性钙用酸。(2)对河蚌壳中可溶性钙的影响研究得出:钙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g河蚌壳粉中加入5.2mol/L的盐酸10.5m L、反应时间105min、温度112℃,此条件下,可溶性钙的含量为182.69mg/g,钙的提取率可达38.25%。2.木瓜蛋白酶酶解河蚌肉与脱脂大豆粕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出:(1)豆粕酶解工艺参数:加酶量18000U/g,酶解温度45℃,底物浓度7%,p H=7.5。得到的豆粕水解度为31.07%。(2)河蚌肉酶解工艺参数:加酶量5000U/g,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为6h,p H=8。得到的蚌肉水解度为34.55%。3.钙源与蚌肉/豆粕复合氨基酸螯合的单因素试验和工艺优化试验得出:(1)豆粕水解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含量(Y)与温度(X1),p H值(X2),体积比(X3)与时间(X4)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Y=20.40+1.20X1+0.87X2+0.56X3+1.04X4-0.50X1X2-0.93X1X3+0.14X1X4-0.35X2X3+0.65X2X4-0.15X3X4-3.97X12-2.24X22-1.93X32-1.92X42(2)各因素对豆粕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温度>时间>p H值>体积比;豆粕水解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螯合温度61℃、体积比为1:2、p H=8.2、反应时间为43min,此条件下得到可溶钙含量为20.65%。(3)蚌肉水解复合氨基酸螯合钙钙含量(Y)与温度(X1),p H值(X2),体积比(X3)与时间(X4)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Y=29.65+0.99X1+0.74X2+0.46X3+1.17X4-0.46X1X2-0.067X1X3-0.20X1X4-0.28X2X3-0.092X2X4-0.21X3X4-3.68X12-2.96X22-2.48X32-1.19X42(4)各因素对蚌肉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温度>时间>p H值>体积比;蚌肉水解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螯合反应的温度为46℃、体积比为1:2、p H=7.1、反应时间为99min,此条件下螯合反应的钙含量可达到29.77%。4.产品的成分和溶解度检测,红外光谱衍射结构分析研究表明,蚌肉氨基酸螯合钙钙含量更高,两种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组成合理,溶解度高,螯合钙产品中确有螯合物的生成。创新点:本文将蚌肉酶解制得的复合氨基酸与蚌壳提取的可溶钙在水溶液中直接螯合制备可食性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相关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为可食性钙的开发提供一种新方法,为河蚌综合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肖旭华[2](2014)在《米渣及米渣蛋白对鲢鱼糜凝胶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鱼糜制品因脂肪含量低、优质蛋白含量高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营养平衡性好、味道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本文以白鲢鱼糜凝胶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米渣及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持水性、色度、穿刺性能、TPA、动态流变特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并通过SDS-PAGE、化学作用力、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初步探究米渣及其蛋白对鱼糜凝胶的影响机理。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米渣及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米渣及米渣蛋白在鱼糜制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米渣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持水力、L*值和白度值、破断力和破断距离、TPA指标指标、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显着降低(P<0.05);a,*值和b*值随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鱼糜凝胶感官特性各项指标的评分随米渣添加量增加显着降低,当添加量小于1%时,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4,在消费者接受范围内。2.添加米渣蛋白后,鱼糜凝胶持水力、破断力和破断距离、TPA指标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时达到最大值,而弹性在低添加量时无显着性影响(P>0.05),当添加量大于1.0%时显着下降(P<0.05);L*值和白度值、G’和G"随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a*值和b*值随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总体来说,米渣蛋白的添加量为1.0%时,能较好的改善鱼糜凝胶特性。鱼糜凝胶感官特性各项指标的评分总体来说随米渣蛋白添加量增加而降低,但在所有研究的添加量范围内,各项指标评分都高于4,均在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3.SDS-PAGE、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米渣及米渣蛋白和鱼糜中的蛋白质很少发生蛋白质之间的交联,米渣和米渣蛋白在鱼糜体系中是一种非活性的物理性填充,从而改变鱼糜的凝胶特性。4.在反复冻融过程中,鱼糜凝胶的L*、白度值、持水力、破断力、破断距离和TPA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TBA值、a*值和b*值则呈增加趋势。添加米渣后降低了鱼糜凝胶的持水力、白度值、凝胶性能和TPA指标,但使TBA值显着升高;而添加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的各个指标总体上来说影响较小,但是不能扭转或延缓鱼糜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凝胶性能降低的趋势,因此在鱼糜中添加适量的米渣蛋白是可行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尽量减少鱼糜产品反复冻融的次数,且在贮藏过程中要防止温度的大幅度波动。本研究结果对米渣及其蛋白应用于鱼糜制品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初步探讨了米渣及其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蛋白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吉晶晶,米娜[3](2013)在《用米渣制作复合高蛋白饲料》文中研究表明米渣是指大米磨浆通过a-淀粉酶液化后过滤,除去液化液的残渣,凡以大米为生产原料的味精厂、饴糖厂、葡萄糖厂、药厂均有大量米渣。可惜的是这种米渣常常被视为废渣随水放掉,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若将米渣采用发酵工艺制成复合高蛋白饲料,其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含量均大大提高,与鱼粉相当。工艺流程如下:1碎渣将经压滤后结成块状的大米湿糖渣进行碎渣处理。碎渣的方法是每100kg大米湿糖渣加水500kg左右搅拌即可。碎渣后沥去多余水分。
徐敏[4](2012)在《酶法水解米渣蛋白制备寡肽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米渣是利用早籼稻或碎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糖、有机酸等的废弃物,其中大米蛋白含量高达50%以上(干基),是提取高纯度大米蛋白的优良原料。由于经历长时间的高温液化和淀粉酶水解,米渣中大米蛋白与天然的大米蛋白相比,溶解度大大降低并失去与之相关的某些功能性质,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酶法改性,能使米渣中的大米蛋白以可溶性肽的形式抽提出来,应用于食品工业,同时保留了大米蛋白的良好营养特性,更利于消化吸收,而且某些特定氨基酸组成的大米蛋白肽还具有相应的机体调节功能。因此利用酶法对米渣蛋白进行改性并加以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米渣蛋白的酶法改性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大米蛋白的性质及开发现状、米渣蛋白的性质变化及改性研究、酶法改性米渣蛋白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的基础上,考虑到溶解性是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特性,确定呈现出良好溶解性的寡肽为酶法改性目标。2.通过对原料进行水洗预处理,去除原料中残留的大部分糊精及可溶性糖。单因素试验表明,较优水洗工艺为:水洗温度60℃,固液比1:7,水洗时间60min,水洗2次,此条件下,原料的蛋白质纯度达到75%左右。3.通过对比研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胰酶对米渣蛋白的酶解效果,根据水解度和蛋白质回收率指标,综合考虑胰酶的广泛水解模式,选择胰酶为水解用酶。在对加酶量、固液比、pH值、温度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设计方法,以水解度(DH)为评定指标,并综合考虑限制性酶解程度与产品分子量分布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以寡肽为水解目标的最佳酶解工艺参数:加酶量为底物的1.6%,固液比为1:9,pH值为8.5,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3.0h。4.利用粉末活性炭对米渣蛋白水解液进行脱色处理。以脱色率和氮损失率为脱色效果的评定指标,在对脱色pH值、加碳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考察加碳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综合影响,得出最优脱色工艺为:加碳量6%,脱色温度60℃,脱色时间30min,此时脱色率为96.78%,氮损失率为27.43%,酶解液透明,感官效果良好。5.按照上述优化工艺进行了米渣蛋白改性的放大试验,并首次采用粉碎米渣为原料,通过模拟工业化生产,验证了酶法改性米渣蛋白生产大米蛋白产品的可行性。并得到了一定量的米渣蛋白水解产品,经测算:产品得率为42%,纯度为84%。6.对所得产品进行了相关性质研究,其中品质分析研究表明米渣水解蛋白达到《Q/AHYY0001S-2012可溶性大米蛋白》中的各项标准;功能特性试验表明米渣水解蛋白的溶解性良好,但其他功能特性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米渣水解蛋白是由一系列分子质量不等的肽分子组成,其中分子质量在1000U以下的水解物含量大于95%,且以二肽、三肽为主;微观结构上呈现出大小不一的具有凹凸表面的球形颗粒状,部分颗粒之间由于糖分子的存在产生粘结;红外光谱显示出肽分子和糖分子的双重特征。
李翠芹,何腊平,仇保权[5](2011)在《氨基酸螯合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制备氨基酸螯合钙的原料及氨基酸螯合钙的制备方法两方面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产品提供思路。
徐慧诠[6](2009)在《以米渣蛋白,罂粟籽油为主要原料制备鲜味粉的研究》文中认为大米制糖后米渣含有丰富的优质大米蛋白。罂粟籽油是一种奇特的、稀有的食用油脂新品种。本文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分析了米渣的营养成分;研究了米渣蛋白的提取、酶解、脱色工艺;制备了可溶性米渣水解蛋白鲜味粉;以米渣蛋白水解鲜味粉为主要壁材,罂粟籽油为芯材,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微胶囊罂粟籽油调味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T5009-2003分析检测了米渣的营养成分,水分2.81%,灰分3.23%,粗脂肪10.08%,粗蛋白70.10%,膳食纤维13.78%。企业提供的米渣原料蛋白质含量较好。2.对米渣进行了石油醚脱脂实验,使该米渣蛋白质含量达到了80.41%(干基)。3.对脱脂米渣蛋白巧妙的设计并进行了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联合酶解试验,优化了酶解提取米渣蛋白的工艺条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1:1复配,添加量为3%(W/W蛋白),底物浓度10%,酶解pH值为7.0,温度T为55℃,时间t为1.5h,蛋白提取率为57.81%。充分利用风味蛋白酶Flavourzyme具有蛋白酶解、肽酶解及淀粉类碳水化合物酶解的特性,对米渣多酶联合水解液进行再次酶水解试验,使米渣蛋白提取率达到63.6%:过滤、浓缩、喷雾干燥制备了深度水解鲜味米渣蛋白粉,蛋白质含量达到84.62%(干基),粉末呈灰黄白色,发暗,无光泽,但口味鲜醇,略有咸味。4.研究优化了鲜味米渣水解蛋白粉的脱色工艺和参数。确定了最优脱色条件是:活性炭用量0.7g(对于5%鲜味米渣水解蛋白粉溶液20mL而言),脱色温度60℃,pH6.5,搅拌脱色60min。此条件下脱色率达到84.2%。脱色后的鲜味米渣深度水解蛋白粉干爽,色白,有光泽,蛋白质含量为83.6%(干基)。5.以自制的鲜味米渣深度水解蛋白粉(20%)和鱼肉水解蛋白粉(13.8%)为壁材,罂粟籽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技术,制备了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产品色白,颗粒细小均匀,溶解性好,溶解后制成的乳状液无分层、结膜和粒子挂壁现象;产品气味纯正,具有罂栗籽油的清香气味,入口鲜醇厚重。表面油含量0.4%,包埋率达到99.2%。经检测,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芯材过氧化值为4.53meq/Kg,酸价0.50mgKOH/g,符合食用油的卫生要求。
薛志成[7](2009)在《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文中认为米渣是指大米磨浆通过α―淀粉酶液化后过滤除去液化液的残渣,凡以大米为生产原料的味精厂、饴糖厂、葡萄糖厂、药厂均有这种大量的米渣。若将米渣采用发酵工艺制成复合高蛋白饲料,其蛋白质和各
吴姣[8](2007)在《米渣蛋白改性和改性产物的乳化性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大米糖化制造淀粉糖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米渣为原料,探讨采用酶法和美拉德反应法这两种蛋白改性方法制备乳化性能高的米渣蛋白改性产品,并将自制得到的高乳化性能的改性产品应用于微胶囊粉末油脂。1.对米渣中理化指标(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金属元素、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米渣蛋白含量极高、营养丰富、氨基酸配比合理,可以作为保健品、功能型食品开发的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蛋白酶法;碱蛋白酶两步法;排杂法;淀粉酶、纤维素酶结合酶解法五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米渣中的蛋白进行提取,结果表明,采用排杂法和淀粉酶纤维素酶酶解法两种方法联用提取的效果最佳,得到的米渣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近84%,蛋白质得率近82%。2.探讨了木瓜蛋白酶、Alcalase、Protamex和Flavourzyme四种蛋白酶对米渣蛋白进行水解过程中,水解度(DH)、水解产物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变化,确定了米渣酶解过程的最佳用酶为Alcalase 2.4L FG酶。确定了Alcalase水解米渣蛋白的工艺条件为:酶浓度为0.003mL·g-1,底物浓度=10%,T=60℃,pH=9.0。根据pH—state法,通过控制反应加碱量为0mL、9mL、18mL、27mL、63mL,可以得到水解度依次为2.89%,3.89%、4.89%、5.89%和9.89%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为了方便记录,将水解度数值取整,即得到水解度分别为3、4、5、6、10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3.对不同DH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性能: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溶解性、表面张力、粘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H=4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乳化功能特性最佳;与酪朊酸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DH=4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乳化性、表面张力更优,但乳化稳定性和溶解性不及酪软酸钠佳。通过对不同DH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乳状液的粒度与酪朊酸钠的粒度进行测定,只有有限酶解米渣蛋白(DH=4)和酪朊酸钠的乳状液粒度分布呈正态高斯分布,但前者平均粒径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导致它的乳化稳定性不如酪软酸钠的原因。4.对不同DH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分子量分布进行测定,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在80Da—15KDa,随着水解度的提高,米渣蛋白的分子量向低分子量移动:当DH=10时,产物的分子量集中Mw=692Da处,且其分布所占面积比例达到94.76%,可见此时酶解产物中小分子肽或氨基酸成分为主,分子量低,柔韧性差,乳化性能不高,再次证明了要想得到乳化性能较佳的米渣蛋白有限酶解产物,水解度必须要控制10以内,即(DH<10);由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乳化性能表征,可以看出DH=4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分子量分布(43.17%的Mw=2233Da和50.17%Mw=441Da的分布)是有利于乳化性能的提高。5.通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正交试验设计,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过程中的各反应条件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参数,根据SAS脊岭分析结果,结合实际的操作条件,在58℃,采用水解度(DH=6)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保持其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8∶1,pH为6.5,反应3天可以得到乳化活性(EAI)为0.3170的反应共聚物,比国外进口的酪朊酸钠(EAI=0.2695)还要好。6.对制备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共聚物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后产物的红外光谱既具有蛋白的酰胺化合物的吸收带特征峰,又具有糖的特征吸收峰,而且在3400cm-1左右吸收峰的强度增大,这是由于新物质共价交联反应出现了新的N—H键,1660cm-1处蛋白中的C=O的伸缩振动明显减弱,1456—1369cm-1处糖的C—O—H中O—H的弯曲振动也明显减弱,说明反应发生在这两个基团上。7.将自制的DH=4有限酶解米渣蛋白作为乳化剂用于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是可行的,DH=4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阿拉伯胶比例为7∶3时,所得到的产品油脂包埋率最大,达到92.5%。而自制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美拉德反应物相对要差,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美拉德反应物∶阿拉伯胶为6∶4时,制成产品的油脂包埋率最大,值达83.3%。测定了用DH=4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阿拉伯胶(7∶3)做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产品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复原乳状液指标均符合要求。
郭艳[9](2006)在《水解米渣蛋白及制备氨基酸螯合钙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米渣蛋白是优质而廉价的蛋白质、氨基酸来源,但多被用做动物饲料,其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利用。结合我国人民对钙补充剂需求量大、氨基酸螯合矿物质是人体补充矿物质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以米渣为原料,探索了优化的水解方法及水解条件,制备出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液,将其用做合成氨基酸螯合钙的原料,并进一步探索了合成氨基酸螯合钙的工艺条件以及氨基酸螯合物的定性检测方法。对三种蛋白酶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率高于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最佳水解条件是pH值10.5、水解时间7h、加酶量1.5%、温度60℃,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分别是pH>加酶量>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在优化条件下用碱性蛋白酶水解米渣,所得到的氨基酸液中,氨基酸含量为1.39%,氨基酸转化率为23.76%。酸水解法的实验结果显示,影响酸水解的因素顺序依次是水解时间>料液比>酸浓度,最佳水解条件是水解时间11h、盐酸浓度6mol·L-1、料液比1:7。在此条件下,氨基酸转化率是70.8%。以充分利用米渣蛋白质为目的,对酶解法和酸水解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酸水解法水解效率高,制备的氨基酸液中氨基酸含量丰富,更适宜于本研究。由于酸水解液呈酱油色,会对螯合反应产物造成影响,因此用活性炭对水解液进行脱色处理,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活性炭用量8%、脱色温度为室温,脱色时间2分钟。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99.50%。得到的氨基酸液呈淡黄色,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浓度高于10%。在水相中合成复合氨基酸螯合钙,首先进行了钙源的选择,分别考察了
赖勇利[10](2005)在《菌体糊和米渣合成饲料》文中研究表明谷氨酸发酵液经过超滤后的菌体糊与大米制糖后的米渣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浓缩干燥,再粉碎过筛制成一种新的饲料,此种饲料富含各种矿物质,营养丰富。
二、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河蚌肉/大豆粕酶解氨基酸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河蚌加工研究现状 |
1.3 钙及钙制品加工研究现状 |
1.3.1 钙的生理功能 |
1.3.2 钙的吸收机理 |
1.3.3 钙制品的种类 |
1.3.4 氨基酸螯合钙的研究现状 |
1.3.5 氨基酸螯合钙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可溶性钙源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河蚌壳的预处理 |
2.3.2 酸的选择 |
2.3.3 酸解反应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4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优化设计 |
2.3.5 钙溶液的脱酸处理 |
2.3.6 钙溶液的脱色处理 |
2.3.7 指标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酸的选择结果 |
2.4.2 酸解反应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3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及分析检验 |
2.4.4 酸解液脱酸试验结果 |
2.4.5 酸解液脱色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蚌肉/大豆粕酶解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生产工艺流程 |
3.3.2 酶解反应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酶解反应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3.3.4 指标检测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酶制剂的选择结果 |
3.4.2 豆粕酶解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3 蚌肉酶解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4 豆粕酶解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5 蚌肉酶解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合成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生产工艺流程 |
4.3.2 螯合反应单因素试验设计 |
4.3.3 螯合反应响应面试验优化设计 |
4.3.4 螯合钙的分离纯化 |
4.3.5 指标检测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豆粕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2 蚌肉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3 豆粕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4 蚌肉氨基酸螯合钙螯合反应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5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分离纯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产品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感官性状 |
5.3.2 螯合产物的定性检测 |
5.3.3 指标与测定 |
5.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5.3.5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红外光谱衍射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感官性状 |
5.4.2 定性检测结果 |
5.4.3 螯合钙成分分析结果 |
5.4.4 溶解度分析结果 |
5.4.5 红外光谱衍射分析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米渣及米渣蛋白对鲢鱼糜凝胶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我国淡水鱼的加工现状 |
2 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 |
2.1 鱼糜及鱼糜制品的发展现状 |
2.2 鱼糜凝胶的形成机理及化学作用力 |
2.2.1 凝胶形成机理 |
2.2.2 鱼糜凝胶化学作用力 |
2.2.3 蛋白类大分子化合物对鱼糜凝胶的影响 |
3 米渣及米渣蛋白的研究现状 |
3.1 米渣简介 |
3.2 米渣蛋白简介 |
3.2.1 米渣蛋白结构组成 |
3.2.2 米渣蛋白的营养价值 |
3.2.3 米渣蛋白的保健功能 |
3.3 米渣及米渣蛋白的综合利用 |
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意义 |
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米渣添加量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制备 |
3.1.1 米渣预处理 |
3.1.2 鱼糜凝胶的制备 |
3.1.3 鱼丸的制备 |
3.2 基本成分测定 |
3.3 米渣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3.3.1 凝胶色度的测定 |
3.3.2 凝胶持水力测定 |
3.3.3 穿刺性能的测定 |
3.3.4 凝胶TPA分析 |
3.3.5 动态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
3.3.6 鱼丸的感官评价 |
3.4 米渣对鱼糜凝胶特性影响机理初探 |
3.4.1 凝胶电泳(SDS-PAGE) |
3.4.2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
3.4.3 凝胶溶解率的测定 |
3.4.4 TCA-可溶性肽含量的测定 |
3.4.5 红外光谱 |
3.4.6 微观结构 |
3.5 统计分析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基本成分分析 |
4.2 米渣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4.2.1 凝胶色度 |
4.2.2 凝胶持水性 |
4.2.3 穿刺性能 |
4.2.4 TPA |
4.2.5 流变特性 |
4.2.6 鱼丸的感官评价 |
4.3 米渣对鱼糜凝胶特性影响机理初探 |
4.3.1 SDS-PAGE |
4.3.2 化学作用力 |
4.3.3 凝胶溶解率 |
4.3.4 凝胶水解度 |
4.3.5 红外光谱 |
4.3.6 微观结构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制备 |
3.1.1 米渣蛋白的制备 |
3.1.2 米渣蛋白.鱼糜凝胶的制备 |
3.2 基本成分测定 |
3.3 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3.3.1 凝胶色度的测定 |
3.3.2 凝胶持水力测定 |
3.3.3 穿刺性能的测定 |
3.3.4 凝胶TPA分析 |
3.3.5 动态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
3.3.6 鱼丸的感官评价 |
3.4 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影响机理初探 |
3.4.1 凝胶电泳(SDS-PAGE) |
3.4.2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
3.4.3 凝胶溶解率的测定 |
3.4.4 TCA-可溶性肽含量的测定 |
3.4.5 外光谱 |
3.4.6 微观结构 |
3.5 统计分析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基本成分分析 |
4.2 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
4.2.1 凝胶色度 |
4.2.2 凝胶持水性 |
4.2.3 穿刺性能 |
4.2.4 TPA分析 |
4.2.5 流变特性 |
4.2.6 鱼丸的感官评价 |
4.3 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特性影响机理初探 |
4.3.1 SDS-PAGE |
4.3.2 化学作用力 |
4.3.3 鱼糜凝胶溶解率 |
4.3.4 凝胶水解度 |
4.3.5 红外光谱 |
4.3.6 微观结构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米渣和米渣蛋白对鱼糜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鱼糜凝胶的制备 |
3.2 凝胶TBA值的测定 |
3.3 凝胶色度的测定 |
3.4 凝胶持水力测定 |
3.5 穿刺性能的测定 |
3.6 凝胶TPA分析 |
3.7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讨论 |
4.1 TBA值 |
4.2 色度 |
4.3 持水性 |
4.4 穿刺性能 |
4.5 TPA分析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用米渣制作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 碎渣 |
2 糖化 |
3 发酵 |
4 提取 |
5 成品 |
(4)酶法水解米渣蛋白制备寡肽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大米蛋白的性质及开发现状 |
1.1.1 大米蛋白的营养特性和结构特性 |
1.1.2 大米蛋白的开发 |
1.2 米渣的概述 |
1.2.1 米渣中大米蛋白溶解性能的的变化 |
1.2.2 米渣中大米蛋白结构及组成的变化 |
1.3 米渣蛋白的改性研究 |
1.3.1 蛋白质改性方法 |
1.3.2 酶法改性 |
1.4 酶法改性米渣蛋白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展望 |
2 引言 |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米渣原料的预处理 |
3.2.1 米渣原料的成分分析方法 |
3.2.2 米渣原料水洗处理 |
3.3 米渣酶法改性工艺的优化 |
3.3.1 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
3.3.2 蛋白质回收率的测定 |
3.3.3 水解度的测定 |
3.3.4 改性用酶的选择 |
3.3.5 米渣蛋白改性工艺的优化 |
3.4 米渣蛋白酶解液的脱色 |
3.4.1 脱色工艺 |
3.4.2 脱色率(η)的测定 |
3.4.3 氮损失率(N)的测定 |
3.4.4 米渣酶解液脱色工艺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3.4.5 米渣酶解液脱色工艺的优化 |
3.5 米渣蛋白改性放大试验 |
3.5.1 米渣蛋白改性放大试验工艺 |
3.5.2 米渣水解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3.5.3 米渣水解蛋白微观形态测定 |
3.5.4 水解蛋白红外光谱分析 |
3.5.5 米渣水解蛋白与米渣原料功能特性的比较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原料的预处理 |
4.1.1 原料的基础成分分析 |
4.1.2 原料的水洗 |
4.2 米渣酶解工艺的优化 |
4.2.1 水解用酶酶活的测定 |
4.2.2 水解用酶的选择 |
4.2.3 胰酶水解米渣蛋白工艺的初步确定 |
4.2.4 S、E/S、pH、T的工艺参数优化 |
4.2.5 米渣水解时间的确定 |
4.3 米渣蛋白酶解液的精制 |
4.3.1 米渣酶解液脱色的单因素试验 |
4.3.2 脱色工艺的优化 |
4.4 米渣蛋白改性的放大试验 |
4.4.1 粉碎 |
4.4.2 放大试验评价 |
4.4.3 米渣水解蛋白产品品质分析 |
4.4.4 米渣水解蛋白产品功能特性分析 |
4.4.5 米渣水解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分析 |
4.4.6 米渣水解蛋白和米渣的SEM分析 |
4.4.7 米渣水解蛋白和米渣的IR分析 |
5 讨论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科研情况 |
本科和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
(6)以米渣蛋白,罂粟籽油为主要原料制备鲜味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罂粟籽油 |
1.2.2 米渣蛋白 |
1.2.3 米渣蛋白的提取 |
1.3 油脂微胶囊化研究 |
1.3.1 微胶囊技术简介 |
1.3.2 油脂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技术 |
1.3.3 微胶囊粉末油脂的质量评价 |
1.4 本课题的主要思路方案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案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米渣浓缩蛋白粉和米渣水解蛋白粉的制备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米渣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
2.2.2 米渣脱脂 |
2.2.3 脱脂米渣热水洗涤去可溶性糖类 |
2.2.4 米渣蛋白粉的酶解 |
2.2.5 米渣深度水解蛋白粉的制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溶性鲜味米渣水解蛋白粉脱色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米渣水解蛋白粉理化指标 |
3.2.2 米渣水解蛋白粉溶液光吸收特性 |
3.2.3 米渣水解蛋白液脱色单因素试验 |
3.2.4 脱色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结果 |
3.2.5 最佳脱色条件下的验证试验和脱色后活性炭中蛋白质含量 |
3.2.6 脱色后米渣水解蛋白粉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3.结论 |
第4章 微胶囊罂粟籽油鲜味粉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微胶囊罂粟籽油鲜味粉配方的确定 |
4.2.2 微胶囊罂粟籽油鲜味粉的制备过程简述 |
4.2.3 制备微胶囊罂粟籽油鲜味粉品质检验 |
4.2.4 罂粟籽油鲜味粉稳定性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 碎渣 |
2. 糖化 |
3. 发酵 |
4. 提取 |
5. 成品 |
(8)米渣蛋白改性和改性产物的乳化性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米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米渣简介 |
2.2 大米蛋白的营养、保健功能 |
2.3 米渣的综合利用 |
2.4 大米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
3 乳化剂的研究 |
3.1 乳化剂的概念及其分类 |
3.2 蛋白质乳化剂 |
3.3 合成乳化剂 |
4 蛋白质改性提高乳化性 |
4.1 酶法改性提高乳化性 |
4.2 美拉德反应改性提高乳化性 |
5 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工艺 |
5.1 微胶囊粉末油脂芯材的选择 |
5.2 微胶囊粉末油脂壁材的选择 |
5.3 乳化剂的选择 |
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米渣中理化指标的测定及米渣蛋白的提取 |
1 引言 |
2 米渣中相关成分的测定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米渣中常规成分的分析 |
2.3.2 米渣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
2.3.3 米渣氨基酸成分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米渣中常规成分的分析 |
2.4.2 米渣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
2.4.3 米渣氨基酸成分分析 |
3 米渣蛋白的制备 |
3.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碱溶酸沉法提取米渣蛋白 |
3.3.2 蛋白酶法提取米渣蛋白 |
3.3.3 碱蛋白酶两步法 |
3.3.4 排杂法提取米渣蛋白 |
3.3.5 淀粉、纤维素酶结合法提取米渣蛋白 |
3.3.6 结果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各提取米渣蛋白方法的工艺参数 |
3.4.2 各提取米渣蛋白方法的提取结果 |
3.4.3 米渣蛋白提取方法的确定 |
3.4.4 制备的米渣蛋白成分分析 |
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制备及酶解工艺的优化 |
1 引言 |
2 米渣蛋白酶水解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酶水解 |
2.3.2 酶水解过程中特性变化 |
2.3.3 测定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酶水解过程中氮收率的变化 |
2.4.2 酶水解过程中乳化性的变化 |
2.4.3 酶水解过程中乳化稳定性的变化 |
3 Alcalase酶解工艺优化 |
3.1 Alcalase酶解最适酶量的确定 |
3.2 Alcalase酶解最适底物浓度的确定 |
3.3 水解度与氮收率的关系 |
3.4 水解度与蛋白乳化活性的关系 |
4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的制备 |
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性质表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金属元素的测定 |
2.3.2 氨基酸的测定 |
2.3.3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2.3.4 溶解性的测定 |
2.3.5 表面张力的测定 |
2.3.6 粘度的测定 |
2.3.7 粒度分布的测定 |
2.3.8 分子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属元素测定结果 |
3.2 氨基酸测定结果 |
3.3 乳化功能特性的测定 |
3.4 粒度分布表征 |
3.5 分子量分布 |
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美拉德反应制备乳化性能高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反应产物的工艺优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米渣蛋白质-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共聚物的制备 |
2.3.2 乳化活性的测定 |
2.3.3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 Maillard反应影响因素单因素实验 |
2.3.4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 Maillard反应影响因素响应面分析 |
2.3.5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 Maillard反应产物表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影响因素单因素实验 |
3.1.1 不同DH的有限酶解米渣蛋白底物的影响 |
3.1.2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与麦芽糊精的配比的影响 |
3.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1.4 pH值的影响 |
3.1.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2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影响因素响应面分析 |
3.2.1 Maillard反应影响因素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与结果 |
3.2.2 响应面直观分析 |
3.2.3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 Maillard反应最佳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 Maillard反应产物的制备 |
3.3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有限酶解米渣蛋白、有限酶解米渣蛋白-麦芽糊精美拉德反应物在微胶囊粉末油脂的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工艺流程 |
2.3.2 微胶囊粉末油脂表面油含量和包埋率测定 |
2.3.3 微胶囊粉末油脂产品各项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胶囊粉末油脂配方的确定 |
3.1.1 经验方法制备微胶囊粉末油脂 |
3.1.2 乳化剂配方的改进 |
3.2 微胶囊粉末油脂产品各项指标的测定 |
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9)水解米渣蛋白及制备氨基酸螯合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大米蛋白的开发利用 |
1.1.1 大米蛋白的成分及营养价值 |
1.1.2 大米蛋白的保健功能 |
1.1.3 大米蛋白的应用 |
1.2 矿物质与人体健康 |
1.2.1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
1.2.2 我国人群缺乏矿物质的情况 |
1.2.3 钙与人体健康 |
1.3 氨基酸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1 氨基酸螯合物的介绍 |
1.3.2 氨基酸螯合物的合成 |
1.3.3 氨基酸螯合物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水解蛋白质的工艺研究 |
2.1 酶解法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工艺流程 |
2.1.3 试验方法 |
2.1.4 结果与讨论 |
2.2 酸水解法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工艺流程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部分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工艺流程 |
3.3 试验方法 |
3.3.1 钙源的选择 |
3.3.2 实验步骤 |
3.3.3 产物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钙源的选择 |
3.4.2 单因素实验 |
3.4.3 正交实验 |
3.4.4 产物检测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氨基酸螯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研究思路 |
4.3 试验方法 |
4.3.1 游离金属离子的定性检测 |
4.3.2 游离氨基酸的定性检测 |
4.3.3 氨基酸螯合物的分离纯化 |
4.3.4 氨基酸螯合物的定性检测方法 |
4.3.5 红外光谱检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方法讨论 |
4.4.2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产品的定性检测 |
4.4.3 红外光谱检测 |
4.5 小结 |
第五部分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完成论文目录 |
声明 |
致谢 |
四、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蚌肉/大豆粕酶解氨基酸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 刘佳彤. 吉林大学, 2016(09)
- [2]米渣及米渣蛋白对鲢鱼糜凝胶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D]. 肖旭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3]用米渣制作复合高蛋白饲料[J]. 吉晶晶,米娜.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01)
- [4]酶法水解米渣蛋白制备寡肽工艺的研究[D]. 徐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4)
- [5]氨基酸螯合钙的研究进展[J]. 李翠芹,何腊平,仇保权.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10)
- [6]以米渣蛋白,罂粟籽油为主要原料制备鲜味粉的研究[D]. 徐慧诠. 南昌大学, 2009(S1)
- [7]用米渣制复合高蛋白饲料[J]. 薛志成. 农村科学实验, 2009(11)
- [8]米渣蛋白改性和改性产物的乳化性及应用的研究[D]. 吴姣. 南昌大学, 2007(06)
- [9]水解米渣蛋白及制备氨基酸螯合钙的工艺研究[D]. 郭艳. 四川大学, 2006(02)
- [10]菌体糊和米渣合成饲料[J]. 赖勇利. 发酵科技通讯,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