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发展和上海LNG站的液化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项锐,郝良良,徐垚,谢阳超[1](2021)在《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的安全问题》文中指出继山东、湖北等地出台规范整治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政策后,浙江省也开启企业自建燃气设施专项整治行动。目前,浙江大部分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属于无立项、无手续、无验收的三无站点,存在安全管理盲区,安全隐患不可控等现象。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的监管正逐步向更规范和更安全的治理方向转变。文章通过介绍各地政策、工艺流程、生产运行等分析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在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工艺技术、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邓志安,周庆哲[2](2021)在《液化天然气(LNG)的制备与储存运输》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对生活水平及健康生活的追求,洁净的天然气能源需求量在不断攀升,液化天然气工艺成为天然气产业的关键技术环节。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气液化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概述LNG的储存与运输方式,最后对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贾保印[3](2021)在《LNG站场外输管线设计标准规范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目前LNG站场外输管线工艺流程超压的原因,对比了采用安全阀、高完整性压力保护系统和安全切断阀3种优化措施的适用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站内管线和站外管线设计压力选取原则及参照规范不同是造成目前外输管线超压的主要原因。采用HIPPS系统和安全切断阀能够保证站内管线和站外管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结合项目实际定位、工程投资及设计范围等因素确定最优化工艺流程。同时推荐采用动态模拟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合理地设定值触发点和阀门关闭时间,维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王品贤,李福刚,马武,任庆君,徐硕,马伟平[4](2020)在《中国LN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液化天然气(LNG)作为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7月中国已建成18座大型LNG接收站。随着中国LNG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与国际接轨和安全、高效的目标,应建立和完善涵盖设计、施工、材料及设备、安全与运行管理等领域的LNG技术标准体系。为此,研究确定了LNG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框架结构,系统梳理了LNG技术标准体系涵盖的国内外标准。最后,提出中国未来LN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议,包括制定LNG综合性和权威性工程建设标准、LNG产品质量标准和LNG站场风险评价标准,开展浮式LNG、浮式储存及再汽化装置和其他水上接收终端的技术进展跟踪和标准采标研究,提升采标标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建立系统的、完善的LNG技术标准体系,可为中国LNG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严万波[5](2019)在《LNG冷能利用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强化及优化设计》文中指出LNG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降低单位GDP能耗、缓解环境污染、改善能源结构的内在要求,LNG换热器低温强化传热是降低LNG生产成本、提高冷能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目前由于存在LNG低温换热介质适应性不强、换热效率低、成本高和控制困难等问题,LNG冷能回收利用的范围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其效果也不理想。在低温换热介质中添加不凝性气体,可有效增强其适应性,但同时也会影响其冷凝传热过程。因此,本文采用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研究含不凝性气体冷媒与LNG的换热系统性能并探讨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提高其冷凝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含不凝性气体的丙烷冷媒换热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冷凝的进行,边界层的气膜厚度随着不凝性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加厚,但浓度增加到3%(体积百分含量)时,浓度对气膜的影响开始减缓;壁面温度越低则气膜越厚,壁面温度为120K时的气膜比200K时气膜的厚度增加了46%;冷媒速度提高会减薄气膜厚度,但速度>1.5 m/s后,速度对气膜的影响已不显着。利用模拟所得到的数据,对含不凝性气体的冷媒C1-C4体系、N2-C4体系、C1-C3体系、N2-C3体系进行冷凝传热系数拟合,得到了系列关联式,可供该类换热器设计提供参考。根据含氮气的丙烷换热过程,建立了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光滑圆管、螺旋扁管内流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从模拟结果得知随着Re的增加,湍流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传热系数进一步增大。同时发现螺旋扁管的冷媒冷凝传热系数为光滑圆管的1.31.4倍之间。为了证实含氮气的丙烷冷媒与LNG在螺旋扁管中的换热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建立了螺旋扁管换热实验平台,分别对含空气的蒸汽与水、空气与水、油与水在螺旋扁管管内和管外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把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工质对,螺旋扁管相比光滑圆管的换热效率都有所提高,强化传热倍数大致在1.181.42之间。通过对冷媒系统及换热设备传热过程的模拟和优化分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氮气的丙烷冷媒、采用螺旋扁管作为换热管的强化换热工艺,并结合某LNG卫星站冷能利用系统进行了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该LNG卫星站气化量为400020000Nm3/h,气化压力为0.30.5MPa,气化温度为-150℃。把含氮气的丙烷新系统与原R404A系统的操作安全性能、监控灵敏性、制造成本与运营成本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系统相比原系统在操作安全、监控灵敏性方面均有很大改进,同时新系统相比原R404A系统的制造成本及运营成本均有所降低,整套系统可节省投资约39%,年节省电力运营费用44%。本文研究结果可为LNG低温换热设备的设计制造和LNG冷能利用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戴政,肖荣鸽,马钢,曹沙沙,祝月[6](2019)在《LNG站BOG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BOG是影响LNG站安全、环保、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BOG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BOG生成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国内外LNG站BOG回收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脉管制冷机回收、氮膨胀制冷回收、液氮回收、喷射液化回收、混合冷剂液化回收、直接压缩工艺、再液化工艺以及直接压缩与再液化结合工艺8种BOG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结合LNG站的实际需求,在满足LNG站平稳运行的前提下,为不同类型的LNG站制订了经济、有效的BOG回收方案,并对BOG回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图11,表1,参54)
郑丽颖[7](2019)在《城市燃气调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1.1调峰的目的和意义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和其他天然气资源的逐步落实,天然气作为洁净能源,逐渐成为居民生活和商业企业的首选燃料,为了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天然气将进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燃气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城市燃气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气、公共设施用气、集中采暖用气和工业企业用气,其中前两项的用
肖荣鸽,戴政,曹沙沙,李施放,邢鹏,李凯[8](2019)在《LNG站BOG处理技术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使不同类型的LNG站能够选择经济合理的BOG(蒸发气)处理技术,梳理介绍了BOG处理的有关技术,并采用同一工质和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别从功耗、经济性、优缺点对低温制冷机回收、氮膨胀回收、液氮回收、喷射制冷回收、混合冷剂制冷回收、直接压缩工艺6种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功耗与优缺点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投资回收期为判别标准,得出不同类型LNG站适合的BOG处理技术,为不同类型LNG站选择合适的BOG回收技术提供了参考。
王春凤[9](2019)在《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文中指出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逐渐枯竭,针对能源结构,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而此时具有绿色环保、能效高、经济实惠等优点的天然气,逐渐引发关注并被大力推广。天然气是甲B类火灾危险物,爆炸极限范围为5.3%~15%,自燃温度约为590℃,轻于空气、易于扩散。假若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如雷电等自然灾害、天然气管道线路焊接不达标,相关设备及管道被刺激性地腐蚀、人为的故意损坏等,使天然气发生泄漏,如果遇到明火会发生火灾爆炸,给周围的民众、企业造成危害。天然气长输管道在其设计、安装、生产、输送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相关风险,因此及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采取良好的措施保证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很有必要。本文以天津LNG站外输管道为例,通过采用风险矩阵法、综合风险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事故后果模型模拟评价等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评估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带来的后果,及时地采取相关的管控措施。督促天然气生产密闭化,生产设备确保无泄漏可能,如发现疑似天然气泄漏情况,应及时修复,督促有关人员密切观察;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建议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其优点在于可在远距离完成自动化程序控制,相关人员就可避免操作时直接接触;装置内设置火灾报警信号系统,以实现工艺布置的安全性要求。为保证安全生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隐患和安全问题颁布相关的管理条例,明确各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在天然气投放生产试运行阶段以及安装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后,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进一步加以规范、对普通设备也不可掉以轻心,定期派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检测、为了实现有险情第一时间得知,有泄漏情况及时制止,一些安全附件以及报警联锁装置进行维修检验、保证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过硬、要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操作时明确流程、制定相关应急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定期进行安全演练,以上管控措施如若能落实到实践中,毋庸置疑一些潜在的风险及安全隐患必将得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及消除。
任金平,于春柳,张兵,任永平,马志鹏[10](2018)在《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在小型LNG储罐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对LNG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BOG进行有效处理,保证LNG高效、安全储存和运输是制约清洁能源LNG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对各种类型LNG站功能和BOG处理工艺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小型LNG储罐内BOG产生机理,提出将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应用于小型LNG储罐,并以某450L高真空多层绝热LNG储罐为例,选用美国Sunpower公司的Cryo Tel-GT型斯特林制冷机,从能量匹配关系,储存介质物理性质两方面分析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将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应用于小型LNG储罐可行,而且与各种类型LNG站BOG处理技术相比较,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具有十分显着的优点。该研究为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在小型LNG储罐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实现小型LNG储罐内BOG的处理以及LNG的高效安全、零蒸发储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发展和上海LNG站的液化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发展和上海LNG站的液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的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各地小型LNG站政策 |
2 工艺流程 |
3 安全性分析 |
3.1 项目前期 |
3.2 工程设计 |
3.3 工程施工 |
3.4 项目验收 |
3.5 生产运行 |
4 解决措施 |
4.1 加强政府监管 |
4.2 严格小型LNG站设计 |
4.3 把控施工质量 |
4.4 按照相关规范开展项目验收 |
4.5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
5 结语 |
(2)液化天然气(LNG)的制备与储存运输(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天然气液化工艺 |
1.1 阶式制冷工艺 |
1.2 混合冷剂工艺 |
1.3 膨胀循环工艺 |
2 LNG的储存与运输 |
2.1 LNG的储存 |
2.2 LNG的运输 |
3 结语 |
(3)LNG站场外输管线设计标准规范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设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1.1 天然气外输典型工艺流程 |
1.2 现有设计存在的问题 |
2 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
2.1 原因分析 |
2.2 解决措施 |
2.2.1 采用安全阀或爆破片 |
2.2.2 采用高完整性压力保护系统 |
2.2.3 采用安全切断阀 |
2.2.4 工艺方案适用性和安全性分析 |
3 结论 |
(4)中国LN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中国LNG标准现状及差距 |
2 中国LNG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3 LNG技术标准体系及国外LNG标准明细 |
3.1 基础标准 |
3.2 综合性标准 |
3.3 规划标准 |
3.4 设计标准 |
3.4.1 船舶输送系统标准 |
3.4.2码头标准 |
3.4.3 接收站和天然气液化厂标准 |
3.4.4 储罐标准 |
3.4.5站场设备标准 |
3.4.6 汽车加气站标准 |
3.4.7 管材标准 |
3.5 施工标准 |
3.6 生产储运标准 |
3.6.1 船岸交接标准 |
3.6.2 计量标准 |
3.6.3 站场运行标准 |
3.6.4 试验测试标准 |
3.7 安全标准 |
4 LN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议 |
5 结轮 |
(5)LNG冷能利用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强化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LNG低温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
1.2.1 LNG低温换热技术应用现状 |
1.2.2 LNG低温强化传热理论研究现状 |
1.2.3 LNG低温传热设备研究现状 |
1.2.4 LNG低温换热管研究现状 |
1.3 LNG冷能利用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1.3.1 LNG冷能利用系统应用现状 |
1.3.2 LNG冷能利用系统问题分析 |
1.4 LNG冷能利用技术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
1.4.1 LNG冷能利用技术存在问题 |
1.4.2 LNG冷能利用技术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模拟及分析 |
2.1 光滑圆管内含不凝性气体蒸气冷凝机理 |
2.2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模型 |
2.2.1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设计 |
2.2.2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传热模拟 |
2.3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2.3.1 含不凝性气体的冷媒冷凝参数分析 |
2.3.2 光滑圆管低温冷凝系统性能影响因素 |
2.4 含不凝性气体的低温冷媒冷凝特性分析 |
2.4.1 冷媒冷凝关联式的选择 |
2.4.2 冷媒选用依据和条件 |
2.4.3 不同冷媒体系冷凝关联式的推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系统冷凝特性模拟分析 |
3.1 含氮气的丙烷冷媒冷凝系统强化换热技术研究 |
3.2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系统模型 |
3.2.1 螺旋扁管几何模型的构建与处理 |
3.2.2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系统冷凝传热数学模型 |
3.3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3.3.1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模型温度场分析 |
3.3.2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模型速度场分析 |
3.3.3 螺旋扁管低温冷凝传热强化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扁管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
4.1 强化传热实验方案设计 |
4.1.1 实验流程设计 |
4.1.2 实验流体物性参数 |
4.1.3 实验步骤 |
4.2 实验系统可靠性分析 |
4.2.1 实验系统可靠性验证 |
4.2.2 实验系统最大相对误差计算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含空气的蒸汽与水换热实验结果分析 |
4.3.2 空气与水换热实验结果分析 |
4.3.3 DTE24 液压油与水换热实验结果分析 |
4.3.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氮气的丙烷换热系统方案设计及分析 |
5.1 LNG站原有冷能利用系统现状分析 |
5.1.1 LNG站冷能利用工艺设计 |
5.1.2 LNG站冷能利用设备设计 |
5.1.3 LNG站冷能利用运行数据分析 |
5.1.4 LNG站冷能利用系统现状 |
5.2 LNG冷能利用系统优化方案的设计 |
5.2.1 LNG冷能利用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及模拟 |
5.2.2 LNG冷能利用系统优化方案设备设计 |
5.3 LNG冷能利用优化方案与原系统对比分析 |
5.3.1 操作安全性能分析 |
5.3.2 优化方案监控灵敏性分析 |
5.3.3 制造成本与运营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LNG站BOG回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OG生成的影响因素 |
2 回收技术 |
2.1 脉管制冷机回收 |
2.2 氮膨胀制冷回收 |
2.3 液氮回收 |
2.4 喷射液化回收 |
2.5 混合冷剂液化回收 |
2.6 直接压缩回收 |
2.7 再液化回收 |
2.8 直接压缩与再液化结合回收 |
3 结论与展望 |
(7)城市燃气调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调峰的目的和意义 |
1.2 调峰的主要方式 |
1.2.1 利用液化石油混合气进行调峰 |
1.2.2 利用LNG进行城市燃气调峰 |
1.2.3 利用缓冲用户调度作用进行调峰 |
1.2.4 储气罐调峰 |
1.2.5 管束调峰 |
1.2.6 管道调峰 |
(1)输气管道末段储气 |
(2)城市高压管网储气 |
1.2.7 上游调峰 |
1.2.8 地下储气库调峰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国外常采用的供气调峰方法 |
(2)以管网供气为主的国家的调峰方式 |
(3)以进口LNG为主的国家的调峰方式 |
(4)美国的天然气供气调峰情况 |
1.3.2 国内天然气供用气调峰现状 |
2 LNG调峰方案设计 |
2.1 LNG调峰方案概述 |
2.1.1 LNG调峰原理 |
2.1.2 LNG调峰的分析 |
2.1.3 应用LNG调峰的优势 |
(1)储气效率高 |
(2)建库选址容易 |
(3)储运方便 |
(4)生产技术先进 |
2.2 工程概况 |
2.2.1 LNG调峰工况分析 |
2.3 LNG调峰流程设计 |
2.3.1 LNG调峰技术路线图 |
2.3.2 天然气调峰流程示意图 |
2.4 LNG调峰液化流程设计 |
2.4.1 液化工艺流程 |
2.4.2 液化设备[12] |
2.4.3 液化装置流程特点[12] |
2.4.4 液化冷能的利用 |
3 结论 |
(8)LNG站BOG处理技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BOG回收技术介绍 |
1.1 低温制冷机回收 |
1.2 液氮回收 |
1.3 氮膨胀回收 |
1.4 喷射制冷回收 |
1.5 混合冷剂制冷回收 |
1.6 直接压缩工艺 |
2 基础参数 |
3 对比分析 |
3.1 功耗对比 |
3.2 经济性对比 |
3.3 优缺点对比 |
4 结论 |
(9)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程项目概况 |
2.1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概况 |
2.1.1 输气工艺 |
2.1.2 站场工艺 |
2.1.3 主要设备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危害识别与分析 |
3.1 重大危险源辨识 |
3.2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2.1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 |
3.2.2 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
3.2.3 社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
3.2.4 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
3.2.5 站场危险有害因素 |
3.2.6 管道危险有害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确定及应用 |
4.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1.1 划分原则 |
4.1.2 评价单元划分 |
4.2 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确定 |
4.3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应用 |
4.3.1 全管道风险矩阵法应用 |
4.3.2 典型管道单元—接收站-唐官屯分输站管道单元风险分析 |
4.3.3 典型站场单元—唐官屯分输站单元安全风险分析 |
4.4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火灾爆炸危险后果分析 |
4.4.1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及应用 |
4.4.2 事故后果模型模拟评价法及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工程风险管控措施 |
5.1 风险管控措施 |
5.2 管道运行管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在小型LNG储罐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类型LNG站及其BOG处理工艺 |
1.1 各种类型LNG站 |
1.2 BOG处理工艺 |
2 小型LNG储罐及罐内BOG产生分析 |
2.1 小型LNG储罐 |
2.2 小型LNG储罐内BOG产生分析 |
3 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应用于小型LNG储罐的可行性分析 |
3.1 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 |
3.2 小型LNG储罐漏热量计算 |
3.2.1 夹层综合漏热量 |
3.2.2 左右支撑漏热量 |
3.2.3 接管漏热量 |
3.2.4 总漏热量 |
3.3 低温制冷机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能量匹配关系方面 |
3.4.2 储存介质物理性质方面 |
4 小型LNG储罐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优点 |
5 结论 |
四、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发展和上海LNG站的液化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液化天然气气站的安全问题[J]. 项锐,郝良良,徐垚,谢阳超. 化工管理, 2021(14)
- [2]液化天然气(LNG)的制备与储存运输[J]. 邓志安,周庆哲. 山西化工, 2021(02)
- [3]LNG站场外输管线设计标准规范差异性分析[J]. 贾保印. 能源化工, 2021(01)
- [4]中国LN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路探讨[J]. 王品贤,李福刚,马武,任庆君,徐硕,马伟平. 天然气与石油, 2020(02)
- [5]LNG冷能利用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强化及优化设计[D]. 严万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LNG站BOG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 戴政,肖荣鸽,马钢,曹沙沙,祝月. 油气储运, 2019(12)
- [7]城市燃气调峰设计[A]. 郑丽颖. 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第十届)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9
- [8]LNG站BOG处理技术对比研究[J]. 肖荣鸽,戴政,曹沙沙,李施放,邢鹏,李凯.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9(03)
- [9]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D]. 王春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低温液体BOG再液化技术在小型LNG储罐的应用分析[J]. 任金平,于春柳,张兵,任永平,马志鹏. 陇东学院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