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股蓝总甙胶囊降血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汪建芳,陈瑛瑛[1](2022)在《绞股蓝总甙片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甙片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营养膳食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绞股蓝总甙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绞股蓝总甙片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周萍[2](2021)在《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从痰湿立论,以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脂代谢异常,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TC、TG、LDL-C、H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体重、BMI、腰围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西医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痰湿内蕴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伐他汀钙片,2mg,每天1次,睡前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每天2次,一次200ml,早晚餐后温服,两组均治疗6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TC、TG、LDL-C、H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体重、BMI、腰围、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记载和评分,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首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则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设定α为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至试验结束,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试验组完成35例,对照组完成31例,总脱落率7%,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体重、腰围、BMI、高脂血症类型、TC、TG、HDL-C、L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中医症状积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按照血脂水平评定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按照血脂水平判定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脂水平疗效上相当。2.按照中医症状判定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0.97%,两组疗效上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TG、LDL-C、HDL-C、Apo A1、Apo B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Ty G指数:组内比较,两组Ty G指数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Ty G指数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体重、BMI、腰围:组内比较,两组均可降低体重、BMI、腰围,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体重方面效果相当(P>0.05),在改善BMI、腰围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评价:对照组有1例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1例轻微恶心,但可耐受,1例腹泻,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试验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以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医症状方面,及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优于西药治疗,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本试验还认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脂代谢异常,可能对改善体脂分布,降低内脏脂肪堆积有一定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杨滔[3](2020)在《绞股蓝总皂苷降肝脏胆固醇机制的多组学联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广泛综合临床数据,考察绞股蓝对胆固醇肝内水平的影响的同时,结合动物实验深入探讨绞股蓝总皂苷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通路、以及胆固醇非胆汁酸途径的部分代谢通路上相关基因或蛋白的调控作用,挖掘绞股蓝总皂苷降低肝脏胆固醇的重要靶点,进一步揭示绞股蓝降低肝脏胆固醇的作用机制。方法:1、在本部分研究中,通过系统检索近年来关于绞股蓝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疾病的临床实验性文章,利用Meta分析对绞股蓝降胆固醇作用的临床药效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以“绞股蓝”或“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为主题词,系统检索Pubmed、CNKI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中英文文献,提取文献中绞股蓝治疗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的样本量、胆固醇水平和SD值,通过STATA 14.0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95%CI)以评价治疗效果,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2、通过转录组学方法研究绞股蓝总皂苷对类固醇通路的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课题组前期采集的小鼠肝脏样本,分别提取给药终点时正常组(Con)、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HC)和绞股蓝总皂苷给药组(GP)小鼠的肝脏RNA,将检测合格的RNA送出,利用BGISEQ-5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通过KEGG pathway和NCBI数据库查找并提取类固醇通路相关基因,利用火山图、热图、PCA等方法对类固醇通路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3、转录组数据的real-time PCR验证:针对转录组学数据反映的被绞股蓝总皂苷显着调控的基因,利用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验证。通过Primer 3.0在线软件设计引物并送上海生工合成,检测引物特异性。提取小鼠肝脏组织RNA样本并逆转录为cDNA,以特异性引物为模板进行real-time PCR扩增,检测Ct值以表征基因转录水平。4、通过高分辨质谱技术检测绞股蓝总皂苷对类固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从给药终点的Con、HC和GP三组小鼠中每组选取5只小鼠,提取肝脏总蛋白并进行胰酶水解后,采用NanoElute超高效液相系统分离肽段,利用高分辨质谱数据进行肽段鉴定并还原组装蛋白。蛋白组数据利用火山图、热图、PCA等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和转录组数据进行组学关联分析。结果:1、Meta分析结果表明:绞股蓝与人体血液或肝脏的总胆固醇(TC)水平呈显着负相关(SMD=-1.45849,95%CI:-1.78791-1.12908,P=0.000);绞股蓝与人体血液或肝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显着负相关(SMD=-1.93328,95%CI:-2.74991-1.11664,P=0.000),结果与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的药效学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绞股蓝降低血液或肝脏中胆固醇水平的临床疗效。2、转录组研究结果:通过文献检索及数据库查询得到138个类固醇通路相关基因,其中128个基因的肝内表达水平被RNA测序监测到。进一步分析表明:RNA测序技术检测到的128个类固醇通路基因中,38%的基因被高脂饮食显着调控;而绞股蓝给药治疗后,33%的类固醇通路基因发生显着变化。PCA及heatmap等分析结果显示,绞股蓝总皂苷可以显着回调类固醇通路在转录水平上的整体表达轮廓。Hmgcs1、Fdps、Fdft1等胆固醇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被高脂饮食显着抑制而被绞股蓝总皂苷显着回调。绞股蓝总皂苷同时还上调了ApoB、Abca1、Cyp3a11、Cyp3a25等胆固醇外排转运和类固醇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3、RT-PCR验证结果:通过RT-PCR技术对Hmgcs1、Hmgcr、Tm7sf2、Fdps、Fdft1、Cyp3a25、Cyp3a11、Cyp7a1等21个类固醇通路相关基因的肝脏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其结果与转录组结果高度一致,佐证了转录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4、LC-MS技术在肝脏组织中检测到80个类固醇通路蛋白,其中44%的蛋白表达水平受高脂饮食显着调控,而模型小鼠接受绞股蓝总皂苷给药治疗后,18%的类固醇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绞股蓝总皂苷可以显着回调类固醇通路蛋白整体表达轮廓受高脂饮食影响而发生的异常变化,抑制了HMGCS1、FDPS、FDFT1等胆固醇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并促进SCARB1、CYP3A25等胆固醇外排转运蛋白和类固醇激素代谢酶表达。转录组与蛋白组关联分析表明,CYP3A25、FDFT1、TM7SF2、HMGCS1、FDPS、MVD1和PMVK等7个蛋白表达水平及其相应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均与绞股蓝治疗作用显着相关。上述7个蛋白中,除CYP3A25以外,其余表达均与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加速胆固醇下游产物的进一步代谢、加速胆固醇外排,可能是绞股蓝总皂苷降低肝脏高胆固醇水平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绞股蓝总皂苷对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S1、FDPS、FDFT1,胆固醇外排转运关键转运和载体蛋白ABCA1、APOB,胆固醇下游产物关键代谢酶CYP3A25、CYP3A11等在转录或者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可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李端阳[4](2020)在《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调脂消斑通脉方对治疗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提供试验依据,并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有效干预方法和手段,及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防治思路。方法:按纳入标准纳入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180天,观察组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前90天给予调脂消斑通脉方进行治疗。比较干预前、干预90天、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常规指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水平(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前降低,中医证候得到改善,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改善程度和中医证候得到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脂消斑通脉方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调脂和改善中医证候作用,且优于单纯应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调脂消斑通脉方可有效降低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TC、TG、LDL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调脂消斑通脉方安全性良好。
涂馨元[5](2019)在《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 1,ICAM-1)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受试者选取符合入选条件且自愿参与研究的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应用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现代西医标准化治疗,疗程3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AngⅡ、ICAM-1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3.血清AngⅡ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ng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4.血清ICAM-1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CAM-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5.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葛兰心宁软胶囊能够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2.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AngⅡ及ICAM-1的表达水平有关。3.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柴露露[6](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熊进[7](2019)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等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饮食诱导下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肝组织细胞等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余三组大鼠予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模,4周后所有大鼠尾部静脉取血并检测血脂四项的含量,统计分析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对针刺组和西药组行干预治疗期4周,治疗期间,各组饲料不做变动;针刺组每天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治疗;西药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干预治疗4周后取材。检测各组大鼠TC、TG、LDL-C、HDL-C等的含量,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细胞的结构形态等。结果:(1)大鼠生存状态:各组大鼠在实验期间均无异常死亡情况发生;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自如,双目有神,警惕性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饮食饮水正常,二便形色气味正常,毛发色白有光泽;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不佳,多卧少动,双目无神,警惕性不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纯,摄食及饮水量减少,大便较黏腻小便有异味,毛发暗淡无光泽;经4周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的生理状态(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摄食饮水情况、大小便、毛发色泽等)较模型组得到了良性的改善;且针刺组大鼠在大便和毛发色泽方面较西药组有更佳的改善。(2)干预治疗结束后,针刺组的体重和外周血糖与模型组对比出现下降,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的血脂四项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改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总胆固醇含量下降比西药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比西药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HE染色肝组织,模型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可见大量体积较大的呈空泡状的脂滴;而空白对照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的肝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细胞大小、形态也基本相同,西药组仍可见少量脂滴结构存在。结论:(1)“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与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摄食饮水情况、大小便、毛发色泽等;均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四项的水平;均能有效的改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对肝组织细胞的结构也具有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法在降低总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针刺不仅能降低大鼠血脂水平,还可降低大鼠体重和血糖水平。(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疗效显着,可为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撑。
匡艳辉,张偲偲,朱晶晶,王德勤,王智民,覃仁安,李楚源[8](2019)在《不同工艺的绞股蓝总甙降血脂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两种工艺的绞股蓝总甙降血脂作用的药效学对比,为绞股蓝总甙的工艺优化奠定基础。方法:9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工艺1低、中、高剂量组、工艺2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连续给药33天后,观察状态、体重,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DLC)、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Exogenous Reduced Glutathione,GSH)、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le,MDA)、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minase,AST)。结果:两组工艺的绞股蓝总甙高剂量连续给药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FFA、LDL-C水平和肝脏MDA含量,升高肝脏还原型GSH的水平和SOD的水平,但工艺2中剂量也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LDL-C水平,升高肝脏还原型GSH的水平和SOD的水平,这说明工艺2的药效要略优于工艺1。结论:不同工艺的绞股蓝总甙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不同工艺的绞股蓝总甙所产生的药效却不尽相同,这为绞股蓝总甙的工艺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武文妍[9](2018)在《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病人自身对照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病理特征、OLK石蜡样本中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以及统计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gynostemma pentaphylla compound,Gp)治疗情况三方面入手,探讨和分析这些暴露因素对OLK癌变或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整理和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0.1-2015.12年间经病理诊断为OLK的2628例病人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选取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OLK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自身配对样本258例。在此258例样本中,按终点事件不同分为“轻度异常增生组”(50例)、“中度异常增生组”(66例)、“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癌变组”(41例),四组共计192例。整理发现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258例OLK病人中有66例病理程度减轻者,将此66例单独列为“病理程度减轻组”。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和癌变组(41例)共76例病人(152个组织标本),抽取组织样本的DNA,采用HPV反向点杂交法(HPV-Reverse Dot Bolt)、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16INK4A表达及HPV感染状况;对“轻度异常增生组”、“中度异常增生组”、“重度异常增生组”、“癌变组”等四组的192例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自身对照回顾分析,探讨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在影响OLK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应用Chi-square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药物使用情况,以及HPV感染、p16INK4A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PV感染状况、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并建立OLK癌变风险预测模型。66例“病理程度减轻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服用复方绞股蓝药物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我院2000.1-2015.12年间共有2628人诊断为OLK,其中8.0%(210/2628)首次诊断即为口腔鳞癌(OLK局部癌变);1.7%(41/2628)的OLK最终进展为口腔鳞癌。癌变病人的男女之比为1.09:1;发病部位以颊部(28.1%)、舌腹(25.6%)、舌缘(18.1%)、舌背(8.5%)、牙龈(7.8%)、腭部(5.0%)占绝大多数。2.根据每个病人均有首、末两次病理诊断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有258例病人入选“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终点事件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和癌变的病人分别为50例、66例、35例和41例,共计192例。其男女之比为0.47:1(p=0.027);舌腹/舌缘部(70.8%,136/192)为最常见的病损部位(p<0.01);84.9%(163/192)无吸烟史(p=0.017),91.6%无饮酒史(p=0.011)。中、重度异常增生(p<0.01)、饮酒(p=0.019)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258例病人中有66例经临床治疗后病理报告显示病情有好转占25.58%;66例好转病例中有41例(60.3%,41/68)病人曾接受复方绞股蓝胶囊治疗。3.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OLK病人终末事件为重度异常增生与癌变的两组病人,合计共76例(152个组织样本)。应用HPV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结合HPV DNA PCR、p16INK4A IHC法发现共4例(5.3%,4/76)病人HPV16阳性,重度异常增生组和癌变组各2例。未检出其他亚型阳性,且4例均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而在末次样本中均未检出。OLK癌变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51.2%(21/41),24.4%(10/41)(p=0.006)。重度异常增生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22.9%(8/35),20.0%(7/35)(p=0.926)。单纯通过p16INK4A表达来判断HPV阳性的话,其假阳性例数占总病例数的32.9%(25/76)。p16INK4A蛋白在OLK早期阶段中高表达提示该病损可能有较高的癌变倾向(p=0.013,OR=3.544)。4.OLK进展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的192例自身对照病人中,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占51%(94/192),仅进行手术切除而未用复方绞股蓝者为49%(98/192)。Kaplan-Meier分析显示首次诊断OLK伴有轻度或中度异常增生且服用药物者不易癌变(p=0.04,p=0.046),而首次诊断即为重度异常增生者是否服用药物对OLK癌变影响不大(p=0.741)。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异常增生、未用药、饮酒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5.利用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指数模型:h(t)=h0(t)exp(0.767×中度异常增生+2.88×重度异常增生+0.944×饮酒-0.934×用药),风险函数h(t)越大,OLK越易癌变。结论:1.在本研究中,8%的病人首次诊断时即已发生癌变,这提示提高病人对OLK的认知以及增强OLK癌变的预防意识至关重要。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定期随访将对OLK癌变的防治有积极重要的意义。2.本次192例OLK自身对照研究发现,舌腹/舌缘为高发部位且为易癌变部位。中、重度异常增生程度、饮酒、未经药物治疗是本组病人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3.本研究中HPV检出率仅为5.3%,且均为HPV16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本组OLK中HPV仅可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并未形成病损处长期慢性感染。这提示与HPV相关型口咽鳞癌的发病机制不同,HPV16感染可能仅为OLK病变发展的伴随事件,而非OLK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4.p16INK4A过表达判断HPV感染的假阳性率较高(32.9%)。因此,不能单独以此来诊断HPV感染。但p16INK4A在OLK癌变中存在“先高后低”的表达变化,提示p16INK4A表达可作为OLK癌变过程中规律变化的动态指标之一,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5.以复方绞股蓝胶囊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物,在预防、延缓甚至阻断OLK癌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综合应用多种临床病理指标所建立的OLK癌变预测风险模型,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指导病人治疗、提高疗效有指导意义。
王林海,卢健棋,黄舒培,庞延[10](2018)在《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流行趋势日趋严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认为,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西药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其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祖国医学宝库中,天然他汀类中药及针灸疗法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从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及中医药优势发挥提供参考。
二、绞股蓝总甙胶囊降血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总甙胶囊降血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绞股蓝总甙片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4.4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2)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6.2 血脂异常的类型比较 |
6.3 治疗前血脂情况比较 |
6.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5 治疗前TyG指数比较 |
6.6 治疗前体重、BMI比较 |
6.7 两组腰围比较 |
6.8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血脂异常流行病学 |
1.2 血脂异常的认识 |
1.3 血脂异常的分类 |
1.4 血脂异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5 血脂异常的危害 |
1.6 血脂异常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2.1 血脂异常的病名 |
2.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3 从痰湿论治血脂异常的依据及选方 |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结论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脂代谢异常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绞股蓝总皂苷降肝脏胆固醇机制的多组学联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
3 体质学说与血脂异常 |
4 西医与血脂异常 |
小结 |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观察指标 |
4 数据统计方法 |
5 结果分析 |
6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附表 |
体质分类判定表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5)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排标准 |
2.3 建立数据库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
4 讨论 |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
4.5 本文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 |
3.7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小结 |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
2.4 网络构建 |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
3 研究结果 |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
4.2 靶点功能分析 |
4.3 关键靶点分析 |
4.4 KEGG通路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等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与高脂血症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的认识 |
1.3 病机的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与高脂血症 |
2.1 定义及诊断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的认识 |
2.4 高脂血症的分类 |
2.5 现代医学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耗材及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技术路线图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3.2 针刺干预 |
3.3 西药灌胃干预 |
4 取材及检测 |
4.1 取材 |
4.2 一般指标观察及检测 |
4.3 血液检测 |
4.4 肝组织细胞检测及观察 |
5 实验数据与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与分析 |
6.1 大鼠一般指标的情况 |
6.2 大鼠血脂四项情况比较 |
6.3 大鼠肝组织细胞情况比较 |
讨论 |
1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选择 |
2 对照西药的选择 |
3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
4 针刺对大鼠肝细胞的影响 |
5 针刺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6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不同工艺的绞股蓝总甙降血脂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和结果 |
2.1 药效指标测定、样品采集及统计分析方法 |
2.2 一般状态观察 |
2.3 体质量 |
2.4 血清TC和TG含量 |
2.5 血清LDL-C、HDL-C和FFA含量 |
2.6 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肝丙二醛MDA |
2.7 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水平 |
3 讨论 |
(9)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口腔白斑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分析 |
引言 |
实验一 2000-2015年间我院就诊的口腔白斑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
实验二 终点事件为异常增生或癌变的192例口腔白斑病人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重度异常增生”和“癌变”为终点事件的76例口腔白斑病人自身对照样本中HPV检测 |
引言 |
实验三 HPV反向点杂交法(分型检测) |
实验四 HPV16 E6 DNA PCR检测 |
实验五 p16INK4A蛋白表达检测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有自身对照样本的口腔白斑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的疗效分析 |
引言 |
实验六 终点事件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和癌变的192例OLK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的生存分析 |
实验七 66例“病理减轻组”OLK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的疗效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口腔白斑病人癌变风险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实验八 通过258例有自身对照样本口腔白斑病人建立癌变风险预测模型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特色和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体质学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
2.1 单味中药 |
2.1.1红曲 |
2.1.2 山楂 |
2.1.3 决明子 |
2.1.4 何首乌 |
2.2 中药复方剂 |
2.2.1基础研究 |
2.2.2 临床研究 |
2.3 中成药 |
2.3.1 血脂康 |
2.3.2 脂必泰 |
2.3.3 松龄血脉康胶囊 |
2.4 针灸疗法 |
3 前景与展望 |
四、绞股蓝总甙胶囊降血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绞股蓝总甙片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 汪建芳,陈瑛瑛. 新中医, 2022(02)
- [2]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D]. 周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绞股蓝总皂苷降肝脏胆固醇机制的多组学联合分析[D]. 杨滔.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4]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D]. 李端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D]. 涂馨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等影响的研究[D]. 熊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不同工艺的绞股蓝总甙降血脂作用的对比研究[J]. 匡艳辉,张偲偲,朱晶晶,王德勤,王智民,覃仁安,李楚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5)
- [9]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D]. 武文妍.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10]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J]. 王林海,卢健棋,黄舒培,庞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