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电影向农村向社区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毛嘉欣[1](2020)在《基于卡诺模型的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受众需求分析 ——佛山市大沥镇为例》文中认为1998年,我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首次提出“2131目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21世纪每村每月播放一场电影的目标,旨在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自开展至今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对群众需求的正确识别把握是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基于需求受地区、文化等差异会存在不同,因此为了更好了解某地区农村社区的当前的群众真实需求情况,就佛山市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受众需求进行研究,了解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完善服务供给的相关对策和可行方法,以期对服务供给进行重点调整和完善。论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卡诺问卷调查法就公益电影服务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利用访谈法了解需求现状并总结问题。发现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一种科学可行的需求识别工具。因此引入卡诺模型,了解群众对目前公益电影服务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存在需求,构建问卷框架,根据卡诺模型二维品质得出需求类型。根据结果显示,放映场所配备坐席,放映过程中,设备运行稳定(无音响电流声、放映幕布突然升降等干扰)以及工作人员能对群众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保密为当前大沥镇农村群众的基本型需求,其是服务供给方必须提供的服务,在21项具体内容中,有13项是魅力型需求,满足该需求对提升观众满意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期望型需求成为提高观众整体满意度的关键所在,其能迅速提升满意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不满意度,将其作为政策部分措施的依据。针对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分析,提出放映方应给予群众更多选择权利;利用卡诺模型及矩阵结果改善供给服务;落实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畅通渠道并关注需求变化。
秦妍[2](2018)在《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往今来,民富则国安,民强则国盛。乡村振兴是同农民基本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乡村发展愿景,是基于新中国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以乡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纵横参照的凝心聚力的理想目标,表达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和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演变过程,每一次时代的主题都给农村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赋予了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超越,其现实关照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现象,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是在对乡村振兴目标指向清晰明确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乡村振兴是否实现以及效果实现得怎么样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构建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科学地评价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将乡村振兴的目标进行量化,进而对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的差距作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使乡村振兴具有可预见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久,关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的文献还很鲜见,因此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规划,说明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特征,且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时间上一致。如果以本世纪中叶为节点,可把乡村振兴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从当下到2020年-2035年-2050年,通过对每个阶段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就能够清晰地描绘乡村振兴实现过程的行动轨迹,并对实现过程中目标方向的偏离进行校正。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对本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涉及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及农村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预期目标。第一章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乡村振兴的思想来源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从而构成了本文关于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模型,分别从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对乡村振兴进行评价。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明确的价值诉求,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和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价值诉求贯穿全文,并构成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价值标准。第三章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和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历史节点构建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主要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和案例分析,对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乡村分别进行了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估。通过四个具体案例分析,比较评价了当前我国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了案例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五章则是针对前文中案例村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对本文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李艳[3](2018)在《建设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清理厦门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取得的经验,寻找解决之法,促进示范区的可复制性。厦门市作为第一批创建的城市,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和发现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展开调查了解其缘由,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去解决主要矛盾,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国同等类型地区提供借鉴和实践经验。体育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社区体育设施、人力、财力等体育资源的开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厦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社区内体育资源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厦门市六个行政区分别是湖里区、思明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海沧区中12个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从厦门市创建国家示范区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对厦门市社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分析其缘由,再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给出建议。发现在社区文体服务中存在行政化的问题,服务产品单调、服务内容缺乏特色,投入与经费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社区居委会建设、多方筹集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大力宣传,扩大创建示范区工作的影响等建议。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2018)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台政办发[2018]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8年2月2日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14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省政府工作部署及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情况,编制本计划。
贵州省人民政府[5](2016)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提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6]1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严再来[6](2016)在《城市化进程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龙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温州市城郊农村向城市快速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农村社区,即在行政村不取消的情况下若干个村组合成一个社区组织,社区与行政村两者同步运行。农村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兼具城市社区的功能和农村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公共服务,更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对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个案,综合运用城市化理论、社会管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通过实地走访社区,访谈社区负责人、工作人员和群众等,梳理出城市化进程下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问题。根据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重点对龙湾区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公共文化基础不强、社区队伍力量不足、主流价值观引导不力、社会组织培育不足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认识不够、政府角色过重、居民主体意识不强、公共投入不够等方面分析原因,同时介绍了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经验。最终,总结提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发挥政府、社会、居民等主体作用,抓住资金、阵地、人才、网络等要素,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市场化机制、精品文化机制、反向考核机制等机制,积极顺应文化发展新形势,改善社区居民文化条件,优化社区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希望拥有更多文化供给品的新需求。
金世斌,刘亮亮[7](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构与治理创新——常熟市碧溪新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启示》文中认为社区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创新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标志的农村新型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趋势,促进社区治理多元化、社区自治法治化和社区服务标准化,实现农民向居民转、农村向社区转,是新形势下创新社区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课题。
苏超[8](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济南市人民政府[9](2014)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济政发〔2014〕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现将《济南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1月29日济南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10](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发[2013]1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二、数字电影向农村向社区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电影向农村向社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卡诺模型的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受众需求分析 ——佛山市大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综述 |
1.3.2 国内综述 |
1.3.3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需求 |
2.1.2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4Cs(4C)营销理论 |
2.2.2 卡诺(Kano)模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佛山市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发展概况 |
3.1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发展现状 |
3.2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持续发展的意义 |
3.3 本章小结 |
4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的需求分析 |
4.1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的需求现状 |
4.1.1 群众需求多样化 |
4.1.2 人群层次需求发展存在差异 |
4.2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的需求问题 |
4.2.1 群众对公益电影观影需求不旺盛 |
4.2.2 群众对表达自身的需求存在顾虑 |
4.2.3 工作人员缺乏对群众需求信息的调查 |
4.2.4 工作人员对群众需求认识过于主观 |
4.3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的需求问题成因分析 |
4.3.1 群众选择的权利被忽视 |
4.3.2 科学可行的需求识别工具缺席 |
4.3.3 基层工作人员匮乏 |
4.3.4 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的缺失 |
4.3.5 沟通渠道畅通性及多样性欠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卡诺模型的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受众需求分析 |
5.1 选择需求服务内容 |
5.2 确定需求服务内容框架 |
5.3 基于卡诺模型的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服务需求问卷设计 |
5.3.1 卡诺问卷问题示例以及评价表 |
5.3.2 卡诺模型问卷结果示例表 |
5.4 问卷调查方式 |
5.4.1 线上问卷方式 |
5.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5.5.2 项目分析 |
5.5.3 信度分析 |
5.5.4 效度分析 |
5.5.5 卡诺模型二维品质分析 |
5.5.6 需求划分统计结果表分析 |
5.5.7 观影群众的需求满意度矩阵(Better-Worse系数矩阵)分析 |
5.5.8 年龄因素与卡诺模型二维品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发展对策 |
6.1 给予群众更多选择权利 |
6.1.1 强化放映到位监管保障群众基本观影权利 |
6.1.2 促进社区间信息互联互通给予更多选择 |
6.2 利用卡诺模型及矩阵结果改善供给服务 |
6.2.1 保证必备型需求的供给 |
6.2.2 踏实提高期望型需求的供给服务水平 |
6.2.3 兼顾魅力型需求供给 |
6.2.4 科学运用需求满意度矩阵 |
6.2.5 实施差异化供给 |
6.3 落实工作人员培训课程 |
6.3.1 工作内容培训 |
6.3.2 思想认识培训 |
6.4 畅通渠道并关注需求变化 |
6.4.1 畅通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
6.4.2 关注渠道内的需求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大沥镇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卡诺模型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
(二) 现有乡村评价的局限性 |
(三) 乡村振兴评价的必要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主题与思路 |
(二) 研究创新及不足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及目标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 |
(二) 乡村振兴评价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来源 |
(一) 十八大以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
(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乡村振兴思想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阶段划分 |
(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解 |
(三) 乡村振兴实现的阶段划分 |
第二章 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依据 |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 |
(一) 农业现代化理论 |
(二)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二、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分析 |
(一) 政策评估政治倾向理论 |
(二) 政策评估目的理论 |
(三) 事实和价值相结合的评价思想 |
(四) 目标-价值导向的评价模型 |
三、乡村振兴评价的目标维度 |
(一) 产业兴旺 |
(二) 生态宜居 |
(三) 乡风文明 |
(四) 治理有效 |
(五) 生活富裕 |
四、乡村振兴评价的价值维度 |
(一)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二) 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
(三) 满足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一、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 |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二、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选取维度 |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筛选参照 |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具体构成 |
三、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 |
(二)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二级指标权重 |
四、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方法 |
(一)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
(二) 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检验及案例分析 |
一、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价 |
(一) 乡村总体发展情况测评 |
(二) 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估 |
(三) 乡村振兴水平与目标差距比较 |
二、具体案例分析—以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贵州秀水村、甘肃祁山村为例 |
(一) 案例村的选择依据 |
(二) 案例村的振兴水平评估 |
(三) 案例村间的横向比较评价 |
三、案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
(一) 案例村评价的初步结论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结果 |
(三) 案例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
一、实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基本思路 |
(一) 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 |
(二) 实现生态宜居的基本思路 |
(三) 实现乡风文明的基本思路 |
(四) 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思路 |
(五) 实现生活富裕的基本思路 |
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制度 |
(一) 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
(二) 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制度 |
三、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与监督 |
(一) 强化战略的高效执行 |
(二) 强化问责和社会监督 |
四、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估 |
(一) 健全乡村振兴的评估制度 |
(二) 选拔多元参与的评估人员 |
(三) 加强战略实施的跟踪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 农村发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致谢 |
(3)建设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
1.3.2 关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
1.3.3 关于社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研究 |
1.3.4 理论模式 |
1.4 内涵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据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演绎归纳法 |
第3章 背景及现状分析 |
3.1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提出的背景 |
3.1.1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与要求 |
3.1.2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作用 |
3.2 厦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现状分析 |
3.2.1 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
第4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1 厦门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生产供给存在失衡、资源行政垄断和社区“行政化”等基本问题 |
4.1.2 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至社区(村)一级的问题 |
4.1.3 政府投资与经费保障机制问题 |
4.1.4 社区文体人力资源整合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问题 |
4.1.5 社区文体服务产品单调及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问题 |
4.2 厦门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对策与建议 |
4.2.1 抓住切入点——社区(村)居委会建设 |
4.2.2 理顺社区(村)的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
4.2.3 多方筹集,建设完备的社区(村)基础设施 |
4.2.4 改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
4.2.5 大力宣传,扩大创建示范区工作的影响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公园式健心型、学习型、平安型、温馨型的和谐幸福社区——湖里金山社区 |
5.2 采取六项措施打造村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翔安新圩社区 |
5.3 发掘社区资源,拓展社区文体服务——集美银亭社区 |
5.4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社区——湖里兴隆社区 |
5.5 创新管理服务方式打造和谐幸福社区——海沧海虹社区 |
5.6 扬特色、创品牌,温馨和谐显风采——思明夏港街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调研:摸清创建家底,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6.1.2 检查:强化督导手段,完善政府职能多元化的转变 |
6.1.3 重视体育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
6.1.4 加强多部门合作和有限市场化改革 |
6.2 建议 |
6.2.1 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建设 |
6.2.2 推行“社区事务听凭会”制度 |
6.2.3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 |
6.2.4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
6.2.5 不断创新拓展服务领域 |
6.2.6 扩大宣传、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
6.2.7 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城市化进程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龙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 |
1.2.2 国内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理论支撑 |
1.4.1 城市化理论 |
1.4.2 社会管理理论 |
1.4.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概述 |
2.1 农村社区 |
2.2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
2.3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
2.3.1 促使村民早日融入到城市生活 |
2.3.2 有利于科学推进城市化建设 |
2.3.3 有助于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下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和问题分析 |
3.1 龙湾区情概况 |
3.2 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情况 |
3.3 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个案分析 |
3.3.1 推出五大“善”文化载体 |
3.3.2 引导居民自发成立社团 |
3.3.3 打造慈善文化新地标 |
3.3.4 注重发挥“非遗”特色 |
3.3.5 积极引入社会公益组织 |
3.4 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1 社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与群众需求有差距 |
3.4.2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脱离实际 |
3.4.3 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内容不够丰富 |
3.4.4 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上缺乏有效方法 |
3.4.5 社会组织培育严重不足 |
3.4.6 社区之间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
3.5 龙湾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3.5.1 社区政府色彩过浓 |
3.5.2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5.3 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强 |
3.5.4 社区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
3.5.5 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
4.1 把握好主体全方位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
4.1.1 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
4.1.2 发挥社会引导作用 |
4.1.3 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
4.2 抓关键要素夯实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础 |
4.2.1 抓住资金要素,拓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
4.2.2 抓住人才要素,建立专业化农村社区文化队伍 |
4.2.3 抓住阵地要素,建立一系列农村社区文化阵地 |
4.2.4 抓住网络要素,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
4.3 建好机制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常态运行 |
4.3.1 理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
4.3.2 引入市场化机制 |
4.3.3 建立精品文化机制 |
4.3.4 建立反向考核机制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龙湾区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数字电影向农村向社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卡诺模型的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受众需求分析 ——佛山市大沥镇为例[D]. 毛嘉欣.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2]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秦妍. 厦门大学, 2018(06)
- [3]建设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研究[D]. 李艳. 集美大学, 2018(09)
- [4]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2)
- [5]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7)
- [6]城市化进程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龙湾区为例[D]. 严再来.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7]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构与治理创新——常熟市碧溪新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启示[J]. 金世斌,刘亮亮. 中国发展观察, 2015(05)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9]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4(03)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9)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农村论文; 公益组织论文; 公共资源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