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承重粉煤灰免烧砖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魏玉岗[1](2014)在《压缩土壤砖机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旨在消化吸收美国AECT公司的压缩土壤砖设备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压缩土壤砖液压成型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的分析,结合使用中反映出的问题,制造出在PLC的顺序控制下,自动进行生产的压缩土壤砖机成套设备。该压缩土壤砖液压成型机属于可移动式,主要包括土壤过滤装置、土壤混合装置、物料定量充填装置、加压成形装置、砖块输出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其中,液压装置和主要结构是整台设备的核心工作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机械系统设计中,对底盘、料斗、传送装置、压制成型等部分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重新设计,采用现今流行的CAD、Solidworks软件绘制出各部分零件图与装配图,设计出结构最简单,所用材料最少,既能可靠完成工艺过程,又能保证足够的寿命的机构。在液压系统设计中,根据设计性能要求,对液压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与液压件的计算、选型,主要有压制油缸的设计校核、布料油缸的设计校核、液压泵的选择、柴油机功率的确定、液压辅助件的选择等。根据液压工作特点,利用压力表监控系统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继电器等使系统压力稳定,使液压系统在PLC控制下完成设定的动作,保证系统安全可靠。
毛伟,李凯,徐敏人,周书兵,徐月龙[2](2013)在《我国粉煤灰砌块技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粉煤灰制作空心砌块是粉煤灰的重要用途之一。该文结合粉煤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介绍了粉煤灰砌块中使用的胶凝材料和骨料的性质与研究现状,以及粉煤灰活性激发方法;并对粉煤灰砌块性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粉煤灰砌块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发展方向。
纪前仁,曹晓梅,孙寅斌[3](2013)在《发泡水泥板废料制备免烧免蒸砖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以发泡水泥板废料代替骨料和部分粉煤灰,采用压制成型方法制备免烧免蒸砖,对不同掺量发泡板废料和不同掺量水泥进行了对比试验,同时比较了不同石膏、成型水用量、外加剂及养护制度对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板废料掺量可高达50%,成型水用量13%,成型压力4 MPa左右,制备的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可达12 MPa以上,符合JC 239—2001《粉煤灰砖》的要求;水泥掺量的增大有利于提高免烧免蒸砖强度;热养护与标准养护20 d强度相当。
邓福生,乔玮[4](2010)在《深圳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以深圳市垃圾焚烧炉渣为研究对象,对焚烧炉渣与水泥、石灰和石膏等混合压制成的免烧砖进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免烧砖的抗压强度较高,按照原料配比的不同,产品可分别用于建筑行业的承重墙体结构和非承重墙体结构。同时,灰渣原料和免烧砖的重金属浸出量均未超标。
姚迪[5](2008)在《阜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国内粉煤灰综合利用中从技术方面进行了概述,并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的查阅,总结分析了国外粉煤灰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国家综合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成果。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关于粉煤灰科学、准确的数据,本文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和网上查阅的资料,利用综合评价法来评价粉煤灰利用方案,并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妥性,最后给出一个区间,并根据未来利用率的估计,给出未来利用规模所在的区间。分析粉煤灰利用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利用量较大的技术,并利用技术经济的理论对热电厂制烧结粉煤灰砖和矿材厂制蒸压粉煤灰砖进行了技术经济案例分析。文章在最后针对粉煤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兆兴[6](2008)在《我国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废弃物发展状况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各相关领域墙体材料应用的深入详细分析、研究,试图验证、提示中国墙体材料工业的发展趋势。
刘元珍[7](2008)在《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是适应我国在住宅建筑中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材、推进墙体革新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其研究初衷就是要彻底取代砖混结构,使我国的住宅达到节能省地。本体系复合剪力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砌块为墙模,将墙模对孔错缝砌筑,构成现浇墙体的模板,在模内形成空腔。墙模内部配置水平及竖向钢筋网片,沿墙模上部空腔灌注自密实混凝土,墙模与混凝土形成复合剪力墙,作为体系的承重和抗侧力结构。沿内外墙上部设置封闭式圈梁,楼板和屋盖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结构,构成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自保温体系,玻化微珠永久性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是总结了国外的模板保温、免拆模板现浇承重墙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承重墙等体系的成功经验,取其科学合理核心,与我国现行建筑结构做法相结合而形成的。该体系的特点表现在:实现了结构体系与保温隔热技术结合,结构施工过程中完成墙体保温施工;墙体保温性能好,显着高于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结构体系为带缝剪力墙结构,结构变形能力强,可以实现抗震结构控制;体系在提高住宅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等住宅品质的同时,还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该体系适用于多层或中高层住宅建筑或纵横墙较多的公共建筑,可以用于抗震和非抗震地区,并可满足不同气候区的保温、隔热需要,符合我国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材料的“四节”可持续发展需要。本论文对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工作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力学性能研究及经济性综合评价三个方面。技术可行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研制及墙模设计;力学性能研究包括复合剪力墙墙片的抗震性能研究及本体系试验楼模型的抗震动力分析;经济性综合评价包括评价模型的建立及综合评价实例。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根据墙模的功能特点、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及工程应用条件确定墙模特征及性能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研制出墙模适用的节能环保型无机保温材料,为墙模设计提供依据。其后结合数值模拟、热工计算结果及试验数据,对墙模进行设计。计算及试验楼施工实践均表明:该墙模作为外墙保温结构,能够满足国家最高的节能65%标准要求;同时作为墙体模板,保温墙模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抗变形能力,能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对模板的强度和刚度要求。2.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方面,进行了复合剪力墙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其承载力和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复合剪力墙试件承载能力与普通剪力墙承载能力接近;试件出现延时破坏,破坏位置在墙模肋部周围,与设计破坏模式一致;试件平面外稳定性良好;在试验过程中,永久性墙模与带缝剪力墙始终共同受力,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3.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该体系剪力墙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带缝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并与普通剪力墙对比。系统分析了带缝剪力墙在破坏模式、应力应变特点、刚度及延性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保温墙模带缝剪力墙构件在弹性阶段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满足抗震设防第一水准要求,其承载力可以参照现有剪力墙计算公式计算;带缝剪力墙构件开裂后,墙模预设竖缝对墙体整体性能影响较大,改变了墙体的破坏形态,降低了结构的刚度;同时提高了结构的延性,增大其耗能能力,而构件的刚度退化现象也没有发生突变,性能稳定,使结构具有刚度小、阻尼高、延性好和耗能能力强的特点,满足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设防要求。其后根据正交试验原理,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墙厚、配筋率及组合柱等因素对带缝墙的承载力及破坏形态、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4.通过建立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该结构体系试验楼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分析表明该体系自重轻,受力变形较小,抗震性能好。带缝剪力墙与普通剪力墙的变形基本相同,层剪力、层位移较接近,在结构整体设计时,带缝剪力墙结构可简化为普通剪力墙结构进行截面设计与配筋;带缝剪力墙应力较大值发生在试验楼墙模的隔板周围,即剪力墙体系开缝周围为结构薄弱部位,分布较为分散,符合墙模设计时提出的“限定地震破坏形式”的构想。5.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全寿命周期评价及层次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构建了该体系的性能评定指标体系,确定了性能的量化评价方法。并根据节能建筑实际建立了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数学模型。在确定了住宅性能及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住宅价值工程测评体系。运用本文建立的住宅价值工程测评体系,进行住宅的经济效果综合评价。经济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性能成本比(价值)显着高于外墙采用有机保温材料的剪力墙体系及砖混结构体系,其综合经济效益是最优的。该课题的研究开发,有助于在山西省及类似地区推广使用新型结构体系和新型建筑材料,更好地节约能源、保护耕地。该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号:50778118):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号:2006011050)。
李玉霞[8](2008)在《改性废灰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其施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改性废灰砖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施工工艺,为改性废灰砖在工程中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依据。首先采用M5.0粉煤灰混合砂浆与MU10改性废灰干砖、湿润砖砌筑成2组共8个标准抗压试件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改性废灰砖砌体砌筑工艺,主要得出改性废灰干砖砌筑优于湿润砖砌筑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用MU10的改性废灰干砖分别与M5.0、M7.5、M10三级别的粉煤灰混合砂浆砌筑了3组27个砌体抗压强度试件和3组27个抗剪强度试件,进行了改性废灰砖砌体的抗压和抗剪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特征,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参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给出了改性废灰砖砌体弹性模量、抗压和抗剪强度的建议计算公式。最后,对改性废灰砖砌体的抹灰粘结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外墙抹灰、内墙抹灰分别选定三因素三水平,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共制作了18组试件,得出了改性废灰砖砌体采用不浇水、不进行界面处理、1:3水泥沙浆进行外墙抹灰和浇2遍水、水泥浆处理界面、1:0.7:2:6粉煤灰混合砂浆进行内墙抹灰,均可获得较高的粘结强度,据此我们制定了改性废灰砖砌体外墙和内墙的抹灰工艺。
张洪波[9](2005)在《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建筑结构工程中,为满足不同的功能和受力需要,根据材料特性形成复合受力构件或体系,也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一种新型复合结构体系。结构受力墙体是由二层或二层以上混凝土与其它材料复合而成,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墙体的混凝土中可以复合聚苯或其它保温板,形成承重保温墙,也可以使用夹芯砌体,形成各种受力复合墙。为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烧砖毁田的建筑节能问题,采用一种由二层钢筋混凝土中间夹芯聚苯保温板形成一体的复合承重混凝土墙,解决墙体保温性能,已成功地应用于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复合网架板是复合墙的钢筋骨架,它由二层钢筋焊接网用斜插钢筋焊成空间构架,中间夹聚苯板,解决保温问题。这种空间钢筋骨架和混凝土边缘构件,使复合受力成为可能。本文研究了复合墙体结构的受力特点及计算理论,在进行了复合墙体结构的试验后。又对复合墙体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墙体结构造价低,不仅能应用于节能住宅建筑,同时可以应用在抗爆结构中,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可以在混凝土边缘构件中组合型钢共同受力,进而降低施工难度,减少结构重量,提高建筑结构可靠性。
周炫[10](2005)在《墙体材料工业废弃物利用的调研分析》文中指出
二、内承重粉煤灰免烧砖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承重粉煤灰免烧砖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压缩土壤砖机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建材行业现状 |
1.2 新型墙体材料的兴起 |
1.3 免烧砖的利用 |
1.4 压缩土壤砖的应用 |
1.4.1 压缩土壤砖的发展历程 |
1.4.2 压缩土壤砖的应用前景 |
1.5 PLC在压砖机中的应用 |
1.6 国内压砖机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
2 引言 |
2.1 课题的提出 |
2.2 课题的意义 |
2.3 技术路线与生产工艺流程 |
2.4 课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3 压缩土壤砖机方案的设计 |
3.1 压缩土壤砖机的总体结构 |
3.2 机械部分方案的确定 |
3.3 液压系统方案的确定 |
3.4 主要参数 |
3.5 结构及性能特点 |
4 压缩土壤砖机机械部分的设计 |
4.1 免烧砖机三维图的生成 |
4.2 底架 |
4.3 料斗 |
4.4 料斗支架 |
4.5 压制油缸处立柱的设计与强度校核 |
4.6 中间运动部分的设计 |
4.7 砖模的设计 |
4.8 送料带 |
4.8.1 安装要求 |
4.8.2 试运行 |
4.8.3 送料带的跑偏与调整 |
5 液压系统的设计 |
5.1 压缩土壤砖机液压系统简介 |
5.2 液压系统布局 |
5.3 液压阀的配置形式 |
5.4 液压缸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5.5 压制油缸的设计和计算 |
5.5.1 活塞杆直径 |
5.5.2 压制油缸内径 |
5.5.3 压制油缸其他尺寸的设计 |
5.5.4 强度校核 |
5.6 布料油缸的设计 |
5.6.1 布料油缸主要尺寸的确定 |
5.6.2 布料油缸其它尺寸的设计 |
5.7 缓冲计算 |
5.8 液压泵的选择 |
5.8.1 压制油缸流量的计算 |
5.8.2 布料油缸流量的计算 |
5.8.3 液压马达的选择 |
5.8.4 液压泵供油流量的计算 |
5.8.5 确定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
5.8.6 确定液压泵的规格 |
5.9 确定柴油机功率 |
5.10 阀类元件的选择 |
5.10.1 溢流阀的选择 |
5.10.2 单向阀的选择 |
5.10.3 节流阀的选择 |
5.10.4 换向阀的选择 |
5.11 液压辅助元件的选择 |
5.11.1 管路的选择 |
5.11.2 管接头的选择 |
5.11.3 过滤器的选择 |
5.11.4 压力继电器的选择 |
5.12 油箱的选择 |
5.13 液压系统的冷却器的选择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我国粉煤灰砌块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粉煤灰物理化学特性 |
2 粉煤灰砌块生产技术与研究现状 |
2.1 胶凝材料 |
2.2 骨料 |
2.3 粉煤灰活性激发方法 |
2.3.1 物理激发 |
2.3.2 化学激发 |
3 粉煤灰砌块性能 |
4 存在的技术难点 |
5 结语 |
(3)发泡水泥板废料制备免烧免蒸砖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 |
1.1 原材料 |
1.2 试验设备及评定方法 |
1.3 试验配方及工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发泡水泥板废料掺量对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2.2 水泥对掺发泡水泥板废料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2.3 成型水用量对掺发泡水泥板废料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2.4 石膏种类对掺发泡水泥板废料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2.5 外加剂对掺发泡水泥板废料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 |
2.6 养护制度对掺发泡水泥板废料免烧免蒸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3 结论 |
(4)深圳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灰渣 |
1.2 其他原料 |
1.2.1 水泥 |
1.2.2 石灰 |
1.2.3 石膏 |
1.2.4 XC-50炉渣高效活化剂 |
1.3 原料配比 |
1.4 炉渣免烧砖的试验设备 |
1.5 试验方法 |
1.5.1 原料混合 |
1.5.2 压制成型 |
1.5.3 养护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免烧砖的抗压强度 |
2.2 免烧砖的毒性指标 |
3 结论 |
(5)阜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粉煤灰利用现状 |
1.2.1 建材制品方面应用 |
1.2.2 建设工程方面的应用 |
1.2.3 道路工程方面的应用 |
1.2.4 农业方面的应用 |
1.2.5 回填工程的技术 |
1.2.6 提取矿物和高附加值利用的 |
1.3 国外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
1.3.1 工业方面的技术 |
1.3.2 建材和建筑工程的技术 |
1.3.3 农业方面的技术 |
1.3.4 高附加值方面的技术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粉煤灰概述 |
2.1 粉煤灰的形成 |
2.2 粉煤灰的组成 |
2.2.1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2.2.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2.3 粉煤灰的结构 |
2.4 粉煤灰的性质 |
2.4.1 物理性质 |
2.4.2 化学性质 |
2.5 粉煤灰的存在形态 |
3 阜新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
3.1 阜新粉煤灰性质 |
3.2 阜新粉煤灰利用技术研究 |
3.2.1 粉煤灰制烧结砖 |
3.2.2 粉煤灰制蒸压砖 |
3.2.3 利用阜新高硅粉煤灰制微晶玻璃建筑装饰材 |
4 阜新粉煤灰利用方案的评价 |
4.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2 阜新粉煤灰利用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1 社会指标体系 B_1 |
4.2.2 社会指标体系 B_2 |
4.2.3 社会指标体系 B_3 |
4.3 阜新粉煤灰利用方案评价过程 |
4.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2 计算指标权重 |
4.3.3 群体决策时专家相对权重的确定 |
4.3.4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4.3.5 粉煤灰利用方案的评价集构建 |
4.3.6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
4.4 计算模型 |
4.4.1 计算权重 |
4.4.2 指定指标的隶属度 |
4.4.3 进行分层模糊综合评价 |
4.4.4 评价结果 |
4.5 对阜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一些建议 |
4.5.1 信息化 |
4.5.2 规模化 |
4.5.3 多样化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7)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本文研究背景 |
1.2.1 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1.2.2 墙体材料革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新型墙体材料研究概况 |
1.3.2 新型建筑节能体系 |
1.3.3 带缝剪力墙研究概况 |
1.4 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 |
1.4.1 体系的提出 |
1.4.2 体系的技术经济特点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篇 体系技术可行性研究 |
第二章 节能环保型墙模材料的研制 |
2.1 原材料的选用及主要技术指标 |
2.1.1 无机保温骨料——玻化微珠 |
2.1.2 胶凝组分 |
2.1.3 增强纤维 |
2.1.4 改性添加剂 |
2.1.5 外加剂 |
2.2 墙模材料的特征要求及配合比设计原则 |
2.2.1 保温墙模材料的特征要求 |
2.2.2 保温墙模材料的机理分析 |
2.2.3 配合比设计原则 |
2.3 保温墙模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2.4 配套材料的性能 |
2.4.1 砌筑砂浆的性能指标 |
2.4.2 轻质抹面砂浆的性能指标 |
2.5 节能环保型墙模材料的绿色评价 |
2.5.1 节能环保型墙模材料的技术先进性 |
2.5.2 节能环保型保温材料的绿色性 |
2.5.3 节能环保型保温材料的经济性 |
2.5.4 节能环保型保温材料的综合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的设计 |
3.1 永久性模板的研制意义 |
3.2 保温墙模的设计原则 |
3.3 保温墙模的厚度确定 |
3.3.1 满足经济要求的砌块厚度 |
3.3.2 热工计算 |
3.4 保温墙模高度及墙模内部隔板位置确定 |
3.4.1 墙体模拟分析概述 |
3.4.2 保温墙模外形尺寸 |
3.5 墙模强度及刚度验算 |
3.5.1 设计荷载 |
3.5.2 设计规定 |
3.5.3 墙模强度及刚度验算 |
3.6 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施工技术 |
3.6.1 概述 |
3.6.2 施工准备 |
3.6.3 复合剪力墙施工 |
3.6.4 施工质量与工程验收 |
3.7 本章小结 |
第二篇 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
第四章 永久性墙模复合剪力墙轴向受压性能研究 |
4.1 试件设计 |
4.1.1 试件尺寸及配筋 |
4.1.2 试件应变片布置 |
4.2 试验概况及试验过程 |
4.2.1 试验设备及量测仪器 |
4.2.2 试验概况 |
4.2.3 试验过程及试件变形描述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试验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4.4 带缝复合剪力墙与普通剪力墙模拟对比分析 |
4.4.1 试件设计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5.1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问题的基本理论 |
5.1.1 单元建模方案 |
5.1.2 钢筋混凝土的单元选取 |
5.1.3 加载板单元选择 |
5.2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
5.2.1 钢筋的本构关系 |
5.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5.3 混凝土模型的破坏准则和裂缝模式 |
5.3.1 混凝土破坏准则 |
5.3.2 混凝土的裂缝模式 |
5.4 有关数值计算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剪跨比带缝剪力抗震性能模拟分析 |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1.1 试件设计 |
6.1.2 材料参数确定 |
6.1.3 试件轴压比确定 |
6.2 剪力墙基本破坏过程 |
6.2.1 裂缝表示原理和表示方法 |
6.2.2 普通剪力墙破坏过程及形态 |
6.2.3 带缝剪力墙破坏过程及形态 |
6.2.4 带缝墙与普通墙Vonmises应力分析 |
6.3 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分析 |
6.3.1 荷载特征值 |
6.3.2 带缝剪力墙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3.3 带缝剪力墙钢筋应变分析 |
6.3.4 带缝剪力墙有限元与理论承载力计算比较 |
6.3.5 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割线刚度、屈强比 |
6.3.6 骨架曲线 |
6.3.7 恢复力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剪跨比带缝剪力墙抗震性能模拟分析 |
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7.2 剪力墙基本破坏过程 |
7.2.1 带缝剪力墙破坏过程形态描述 |
7.2.2 带缝墙与普通墙Vonmises应力分析 |
7.3 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分析 |
7.3.1 荷载破坏过程主要特征值 |
7.3.2 带缝墙钢筋应变分析 |
7.3.3 带缝剪力墙有限元与理论承载力计算比较 |
7.3.4 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割线刚度、屈强比 |
7.3.5 骨架曲线 |
7.3.6 恢复力模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试验楼抗震动力分析 |
8.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8.1.1 工程概况 |
8.1.2 有限元模型 |
8.2 模态分析 |
8.2.1 基本理论及求解方法 |
8.2.2 模态分析 |
8.3 谱分析 |
8.3.1 基本理论 |
8.3.2 地震反应谱分析 |
8.4 时程分析 |
8.4.1 基本理论 |
8.4.2 地震波的基本参数 |
8.4.3 阻尼取值 |
8.4.4 时程分析结果 |
8.5 本章小结 |
第三篇 体系经济性综合评价 |
第九章 复合剪力墙结构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及模型 |
9.1 复合剪力墙结构综合评价的理论依据 |
9.1.1 系统工程理论 |
9.1.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9.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9.1.4 价值工程理论 |
9.1.5 层次分析评价理论 |
9.2 体系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
9.3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3.1 性能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9.3.2 住宅性能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设定 |
9.4 住宅性能的评价方法 |
9.4.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9.4.2 层次分析法 |
9.4.3 确定指标因素及各因素的权重 |
9.4.4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
9.4.5 性能评分值的确定方案 |
9.4.6 体系最终性能得分 |
9.5 寿命周期成本确定 |
9.5.1 全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
9.5.2 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数学模型 |
9.6 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 |
9.7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玻化微珠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综合评价 |
10.1 研究体系概况 |
10.1.1 试验楼有关参数 |
10.1.2 围护结构构造做法 |
10.2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性能得分 |
10.3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 |
10.3.1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建造费用 |
10.3.2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能耗计算 |
10.3.3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寿命周期成本 |
10.4 体系价值指数确定及评价 |
10.4.1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性能指数 |
10.4.2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成本指数 |
10.4.3 复合剪力墙体系及对比体系价值指数 |
10.5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剪力墙试件配筋及应变片布置图 |
附录2 试验楼平、立面图 |
附录3 复合剪力墙体系施工图预算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改性废灰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其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
1.2.2 粉煤灰砖研究现状 |
1.2.3 改性废灰及其改性废灰砖的研究现状 |
1.2.4 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研究 |
2.1 改性废灰砖砌体的基本材性试验 |
2.1.1 改性废灰砖的抗压强度试验 |
2.1.2 改性废灰砖的吸水率试验 |
2.1.3 砌筑砂浆试验 |
2.2 改性废灰干砖和湿润砖砌筑工艺试验 |
2.2.1 构件设计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2.4 试验结果分析 |
2.3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性能试验 |
2.3.1 构件设计 |
2.3.2 试验方案 |
2.3.3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4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性能试验 |
2.4.1 构件设计 |
2.4.2 试验方案 |
2.4.3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5 改性废灰砖砌体抹灰粘结强度试验 |
2.5.1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案 |
2.5.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2.5.3 试验步骤 |
2.5.4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6 小结 |
第3章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3.1 影响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的因素 |
3.1.1 改性废灰砖与砂浆的强度 |
3.1.2 改性废灰砖的形状 |
3.1.3 砂浆的流动性、保水性及弹性模量 |
3.1.4 砌筑质量与灰缝的厚度 |
3.1.5 试验方法 |
3.2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 |
3.2.1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实测值 |
3.2.2 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公式 |
3.2.3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
3.2.4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
3.2.5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
3.3 改性废灰砖砌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
3.4 改性废灰砖砌体弹性模量 |
3.5 小结 |
第4章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1 影响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强度的因素 |
4.1.1 改性废灰砖和砂浆的强度 |
4.1.2 垂直应力 |
4.1.3 砌筑质量 |
4.1.4 试验方法 |
4.2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 |
4.2.1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强度平均值 |
4.2.2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强度标准值 |
4.2.3 改性废灰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
4.3 小结 |
第五章 改性废灰砖砌体施工工艺 |
5.1 改性废灰砖砌体砌筑工艺 |
5.2 外墙抹灰粘结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外墙抹灰粘结度分析 |
5.2.2 影响外墙抹灰粘结强度的因素 |
5.3 内墙抹灰粘结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5.3.1 内墙抹灰粘结度分析 |
5.3.2 影响内墙抹灰粘结强度的因素 |
5.4 抹灰工艺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9)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节能省地型住宅 |
1.2 复合墙结构体系 |
1.3 常见住宅体系及新型建筑体系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复合结构试验研究 |
2.1 结构与试验模型 |
2.2 拟动力抗震试验和分析 |
2.3 结构承载力和受力分析 |
2.4 复合墙的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复合结构的设计研究 |
3.1 概念设计 |
3.2 设计方法 |
3.3 抗震分析 |
3.4 复合墙异型柱组合结构设计建议 |
第四章 复合结构的生产与施工研究 |
4.1 工厂化生产要求 |
4.2 施工及验收标准 |
4.3 构件检验方法 |
4.4 大流动性自密性混凝土要求 |
第五章 建筑结构体系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投资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今后研究的课题 |
附录:新型复合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获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墙体材料工业废弃物利用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 |
2 墙体材料工业各类产品主要利用和消纳废弃物情况及未来发展走势 |
2.1 煤矸石 |
2.2 粉煤灰 |
2.3 锅炉渣及烟道灰 |
2.4 建筑垃圾 |
2.5 污泥及江河淤泥 |
2.6 磷石膏 |
2.7 农作物秸秆及锯末等 |
2.8 尾矿 |
3 墙体材料工业利用和消纳废弃物相关国家政策 |
4 促进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利用和消纳废弃物的建议, 特别是制定标准和规范的建议 |
四、内承重粉煤灰免烧砖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压缩土壤砖机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D]. 魏玉岗.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6)
- [2]我国粉煤灰砌块技术研究现状[J]. 毛伟,李凯,徐敏人,周书兵,徐月龙. 重庆建筑, 2013(10)
- [3]发泡水泥板废料制备免烧免蒸砖的试验研究[J]. 纪前仁,曹晓梅,孙寅斌. 新型建筑材料, 2013(07)
- [4]深圳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砖试验研究[J]. 邓福生,乔玮. 环境卫生工程, 2010(03)
- [5]阜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D]. 姚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6]我国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废弃物发展状况初探[J]. 王兆兴. 建材发展导向, 2008(03)
- [7]玻化微珠永久性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D]. 刘元珍.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8]改性废灰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其施工工艺研究[D]. 李玉霞. 河北工程大学, 2008(03)
- [9]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D]. 张洪波. 天津大学, 2005(02)
- [10]墙体材料工业废弃物利用的调研分析[J]. 周炫. 砖瓦, 2005(11)
标签:粉煤灰论文; 抗风墙论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论文; 抹灰工程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