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井水灌溉增温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雯,蒲迅赤,黄瑞仙[1](2020)在《渠道走向及几何尺寸对灌溉水增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寻找合适的渠道走向和几何尺寸,优化渠道水温度。【方法】根据渠道增温过程原理,建立了适用于渠道表面水体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该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模拟不同的渠道几何尺寸(宽深比分别为1∶1、1.5∶1、2∶1)和渠道走向(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与东西方向呈45°夹角)下灌溉水的增温效率。【结果】东西走向且宽深比最大的渠道增温效率最高,宽深比为2∶1的渠道的增温效率比1∶1的渠道高42.42%~256%;东西走向的渠道增温效率比南北走向的渠道高58.45%~296%,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及准确度。【结论】增大灌溉渠道宽深比并使其走向趋向东西走向,可以有效利用灌溉水输运过程中的自然增温过程提高水温,降低低温灌溉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郭安安,王梦琴[2](2019)在《井灌区节水增温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地区井水灌溉由于水温偏低,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且随着井灌区面积的扩大,地下水超载严重。该文介绍了当前国内井水灌溉的一系列节水和增温技术,分析了井灌节水增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井灌节水增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优化井灌区灌水技术提供参考借鉴。
徐飞,隋文志,怀宝东,杨雪,隋新[3](2018)在《井水增温灌溉对寒地水稻生物学特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井水灌溉温度低导致北方寒地水稻水肥利用效率差和产量低的问题,以"垦稻24"(主茎叶片数11叶)为材料,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进行井水增温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井水灌溉温度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与井水常温灌溉模式相比,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明显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根系的下扎,分别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单株不定根数、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提高了14.7%、14.5%、11.6%、33.1%、17.0%;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着增强了齐穗期的光合作用,分别使水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19.5%和22.2%;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纯收入,使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增加11.1%、25.6%,实收产量增加4.8%,平均年纯收入达6 749.6元/hm2,增收13.98%;同时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着提高了水稻的水肥利用效率,使水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籽粒吸收氮量、产谷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5%、5.4%、9.2%、4.9%、3.8%。而井水直灌模式造成水稻秧苗发生冷水害问题,导致水稻发育迟缓,显着抑制了水稻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井水增温灌溉为本研究的最佳增温灌溉模式,也是适合在我国北方推广的水稻节水节肥丰产技术措施。
孟阿静[4](2016)在《滴灌水温对灰漠土环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北疆灰漠土为试验土壤,棉花为试验作物,采用滴灌技术,通过土箱模拟实验、水培实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构建水热耦合模型;明确在使用滴灌情况下灌溉水温对棉花生理生态、养分的吸收、产量的影响及其对灰漠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土箱模拟实验,建立的滴灌条件下水热耦合数学模型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掌握一定的土壤和气象资料后,运用该模型能够预测到地表滴灌时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和热的环境条件。此外,通过数值模拟值与实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温度受地表滴灌水温影响较大;(2)水培实验结果表明:初花期时,增温水培养可以有效增加SOD、CAT活性和过POD,MDA,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亦显着增大;花铃时期增加培养温度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吸收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3)田间实验发现增温水滴灌与井水滴灌相比,前者可以促进棉花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使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其中整株棉花N吸收量较井水滴灌增加57.4%(P<0.01);茎杆中P2O5的吸收略有降低,其余部位均有所增加,铃器官中P2O5吸收量增加了33.0%(P<0.05);棉花根、茎、叶、铃中K20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3.62%、53.81%、62.99%、33.95%,茎、叶中增幅明显(P<0.01);增温水滴灌棉花铃数增加18.54%,单铃重减少8.86%,籽棉产量增加7.29%。(4)增温水滴灌下0-20cm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略低于井水滴灌,其中蕾期时ZW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较CK减少13.51%(P<0.05),铃期时,有效磷含量减少26.7%(P<0.05)说明增温灌溉可以促进棉花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增温滴灌后均有所增加,其中灌水后第3天,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增加了41.5%(P<0.05)、45%(P<0.01)、19%(P<0.05),灌后第5天,放线菌数量增加了93.2%(P<0.01)。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增温水滴灌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以及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吸收,同时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高艳娟[5](2014)在《低温区浅层地下水潜水冬季温室灌溉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中国北方地区越冬期高海拔低温区温室大棚设施种植利用河流地表水进行灌溉这一客观现实,实施了越冬期实地河流地表水、潜水井水温、蓄水池水温、温室大棚内升温池水温以及当地气温的跟踪监测,分析了越冬期气温、河流地表水温、潜水井水温以及潜水井水温与蓄水池水温、蓄水池水温与升温池水温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一)气温与河流地表水温具有同步性,河流地表水表层冰盖形成后,地表水温在冰盖的保护下趋于相对稳定;地表河水在通过河槽砂砾石层渗流进入潜水井的过程中,由于地热的热传导,潜水井水温在越冬期间可保持相对稳定;渗流场地温是影响潜水井水温的主要因素,气温对潜水井井水温的影响很微弱;潜水井井口加盖和加深井深可以有效的增加热量的补给和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潜水井水温。(二)蓄水池水温与潜水井出水口处水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越冬期内蓄水池与潜水井水温都相对稳。输水管道埋深处地温大于潜水井取水口处水温,输水过程中,地温一直补给着水温。故加深输水管道的埋深可使地温更有效的补给水温,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热量的损失;选用合适的输水管道的材质,且对输水管道加强保温措施,也可以进一步起到保温作用;加强蓄水池的池顶以及外墙都进行保温处理,使用保温材料,把蓄水池埋深到冻土线以下,都可避免外界冷空气的进入,对蓄水池水温起到保温作用。㈢升温池进水口处水温与蓄水池水温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蓄水池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升温池进水口处水温的高低。且进入升温池内的水经过7~8h升温,灌溉水温可以提高9~10℃;在利用升温池增温的同时,还可在改善升温池升温设施、对灌溉水进行管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更加有效的提高灌溉水温。研究成果系统的分析了影响灌溉水温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灌溉水温的措施,可为低温区蔬菜大棚的越冬期灌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张佳华,张健南,姚凤梅,门艳忠,高西宁[6](2013)在《开放式增温对东北稻田生态系统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全球变暖在高纬度和气候凉爽地区更为明显,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明确未来气候背景下作物的适应趋势,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设立红外增温模拟试验站,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东北水稻进行2个温度梯度的模拟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增温情况下,东北水稻生长和发育加快、始穗期提前,但收获期延后;分蘖数增加,单分蘖产量下降;植株高度增加,乳熟期后植株出现倾到;叶面积增加,单叶叶长扩展;与对照比较,2种增温梯度下产量差异不同,W1(每组1根红外灯管)增温产量增加,W2(每组2根红外灯管)增温模式下产量略有下降(未到达显着);地上有机物分配及穗粒结构较对照存在差异,节宽减小,壁厚减小,千粒重减少,籽粒含水量增加;叶绿素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增大。
陈书强,杨丽敏,赵海新,杜晓东,薛菁芳,周通,王翠,潘国君[7](2012)在《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粳稻生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黑龙江省地处寒地稻作区,每年受低温冷害影响,水稻减产幅度较大。针对现阶段寒地稻作区水稻低温冷害研究现状,从冷害诊断、监测预警、抗冷品种选育、培肥地力、栽培措施、冷水增温技术、化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水稻低温冷害防御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寒地水稻防御低温冷害发生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张莉萍,黄少锋,沈巧梅,陈少龙,贺梅[8](2012)在《寒地水稻井水增温综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水稻田井灌面积大,井水温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井水的温度与水稻的产量有直接的关系,采取适当技术和工程设施及设备提高灌溉水温,对促进与发展水稻生产,特别是井灌水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工程设施及设备增加水温的方法有以下几项:加大晒水池、加宽灌水渠道、主渠覆膜、小白龙喷射增温、跌水增温等。各方法要综合应用,可使水温6月份提高到15℃以上,78月份提高到17℃以上,达到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张世春,聂晓,王毅勇,拱秀丽[9](2011)在《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三江平原寒地井灌稻区井水低温造成的水稻减产问题,于2009年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浅水灌溉措施对寒地稻田水温、土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处理:控I,水层控制在3 cm;控II,水层控制在1 cm;CK(传统淹灌),保持5~10 cm水层。结果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内的各生育时期,3种灌溉处理间水温和土温的差异均不显着,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未考虑温度的日变化以及试验期间阴雨天气较多所致;在水稻返青期,各处理间的差异明显大于随后各生育期内的差异,说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田温度更容易受到灌溉方式的影响;由于浅水灌溉处理(控I和控II)显着地提高了每穴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因而最终分别较CK增产7.4%和12.7%,但控I和控II处理间的差异不显着。
常晖,刘文[10](2011)在《对创业农场水田节水增温措施的探究》文中认为创业农场水田种植面积占耕地96%,除很少部分利用排水系统地表水外,是以开发地下水资源灌溉为主,属典型纯井灌区。通过提出节水灌溉及井水增温的具体措施,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达到供水、排水、增温、蓄水综合利用,实现水稻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发展。
二、水稻井水灌溉增温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井水灌溉增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渠道走向及几何尺寸对灌溉水增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模型建立 |
1.1 热通量计算 |
1.2 渠道表面接收太阳辐射面积计算 |
1.3 水表面温差计算 |
2 模型验证 |
2.1 试验装置及仪器 |
2.2 试验方案 |
2.3 模型系数选取 |
2.4 结果与分析 |
3 渠道走向及几何尺寸对灌溉水增温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井灌区节水增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井灌增温技术研究现状 |
1.1 工程措施 |
1.2 非工程措施 |
1.3 组合措施 |
2 井灌节水技术研究现状 |
2.1 井渠节水 |
2.1.1 机井开采的信息化管理 |
2.1.2 井渠防渗 |
2.2 田间节水 |
2.2.1节水灌溉方式 |
2.2.2 节水灌溉制度 |
2.2.3 节水配套措施 |
3 结语 |
(3)井水增温灌溉对寒地水稻生物学特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材料 |
1.3 取样与测定 |
1.3.1 温度测定 |
1.3.2 水稻形态特征指标与测定 |
1.3.3 水稻光合特性指标与测定 |
1.3.4 水稻生物学产量指标与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下寒地稻田灌溉水温度的差异 |
2.2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下寒地水稻形态特征的差异 |
2.3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下寒地水稻光合特性的差异 |
2.4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下寒地水稻产量指标的差异 |
2.5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下寒地水稻水、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 |
2.6 寒地水稻生物学产量与形态特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关系 |
2.7 不同井灌增温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井水增温灌溉模式对水稻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3.2 井水增温灌溉模式对水稻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4)滴灌水温对灰漠土环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论依据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水温对土壤温度场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增温对棉花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灌溉水温度对棉花生物量、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灌溉水温度对棉花根系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滴灌条件下灌溉水温对土壤温度场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影响 |
6.2 增温对不同生育期棉花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
6.3 增温水灌溉对棉花生物量、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6.4 增温水灌溉对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5)低温区浅层地下水潜水冬季温室灌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来源 |
1.1.1 水对作物的重要性 |
1.1.2 灌溉水温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1 灌溉水温的国内外研究 |
1.3.2 低水温灌溉危害 |
1.3.3 灌溉水增温措施相关研究 |
1.4 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 |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
1.5.1 本文解决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 |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地理气温环境和灌溉条件 |
2.1 研究的地理环境 |
2.2 气候环境 |
2.2.1 离市区的气候环境 |
2.2.2 试验区的低温环境 |
2.3 土壤条件 |
2.4 灌溉条件 |
2.4.1 温室灌溉水来源 |
2.4.2 温室大棚的灌溉水温 |
2.5 实验研究介绍 |
2.5.1 实验地形概况 |
2.5.2 实验内容 |
2.5.3 试验方法与方案 |
2.5.4 试验仪器 |
2.5.5 实验点布置 |
第三章 引水工程的调温和保温 |
3.1 气温变化 |
3.2 水温变化 |
3.3 越冬期集水井水温变化 |
3.4 越冬期地温变化规律 |
3.5 试验分析 |
3.5.1 越冬期气温与河水水温的关系 |
3.5.2 河流地面水水温与潜水井水温间的关系 |
3.5.3 气温与潜水井水温之间关系 |
3.6 引水工程中提高灌溉水温的方法 |
第四章 输水过程中的升温与保温 |
4.1 越冬期蓄水池水温 |
4.1.1 越冬期蓄水池水温与浅层潜水井水温 |
4.1.2 蓄水池垂向上的水温变化 |
4.2 引水过程中提高灌溉水温 |
4.2.1 输水管道的埋深 |
4.2.2 加强蓄水池的保温措施 |
4.3 保温蓄水池结构的设计 |
第五章 灌水过程中升温与调温技术 |
5.1 升温池的影响 |
5.1.1 蓄水池水温与升温池水温关系 |
5.1.2 升温池水温增温过程 |
5.2 提高灌溉水温的措施 |
5.2.1 修筑升温池 |
5.2.2 升温池进出水口处增温技术 |
5.2.3 灌水时间 |
5.2.4 水管理增温 |
5.2.5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6)开放式增温对东北稻田生态系统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处理 |
1.3 田间观测与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生育期与分蘖数的影响 |
2.2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地上有机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2.3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温度升高对东北水稻结构指标的影响 |
3.2 温度升高对东北水稻功能指标的影响 |
3.3 温度升高对东北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3.4 未来研究建议 |
(7)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地水稻冷害发生规律及其类型和特征 |
2 寒地水稻低温冷害的诊断 |
3 水稻低温冷害监测预警 |
4 防御水稻低温冷害的技术措施 |
4.1 选育耐冷早熟高产品种 |
4.2 稻田培肥地力 |
4.3 栽培措施 |
4.3.1 适时早播和移栽 |
4.3.2 大棚旱育壮秧 |
4.3.3 测土配方施肥, 控制氮肥施用, 增施磷钾硅肥 |
4.4 增加灌溉水温 |
4.5 应用化控技术 |
5 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8)寒地水稻井水增温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井水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 |
2 井水综合增温技术 |
2.1 工程设施及设备增温 |
2.1.1 晒水池增温 |
2.1.2 渠道增温 |
2.1.2. 1 宽浅式渠道增温 |
2.1.2. 2 延长渠道增温 |
2.1.2. 3 渠道覆膜增温 |
2.1.2. 4 跌水增温 |
2.1.3 井口增温 |
2.1.3. 1 小白龙增温 |
2.1.3. 2 散水器增温 |
2.1.3. 3 喷水增温 |
2.2 技术增温 |
(9)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节水灌溉处理试验 |
2.2 水温和土温的测量 |
2.3 考种测产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降水量及灌溉量 |
3.2 浅水灌溉对水温和土温的影响 |
3.2.1 不同生育时期的水温和土温 |
3.2.2 降水对水温和土温的影响 |
3.3 浅水灌溉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10)对创业农场水田节水增温措施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业农场自然状况 |
2 节水的基本措施 |
2.1 科学利用水资源, 全面推行节水灌溉 |
2.2 开发地下水, 打大井, 井渠配套, 提高水的利用率 |
3 井水增温措施 |
3.1 晒水板增温 |
3.2 晒水池增温 |
3.3 灌渠覆膜增温 |
3.4 小白龙井水增温技术 |
4 结语 |
四、水稻井水灌溉增温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渠道走向及几何尺寸对灌溉水增温的影响[J]. 郭佳雯,蒲迅赤,黄瑞仙. 灌溉排水学报, 2020(11)
- [2]井灌区节水增温技术研究进展[J]. 郭安安,王梦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3)
- [3]井水增温灌溉对寒地水稻生物学特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徐飞,隋文志,怀宝东,杨雪,隋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11)
- [4]滴灌水温对灰漠土环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D]. 孟阿静.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5]低温区浅层地下水潜水冬季温室灌溉技术研究[D]. 高艳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6]开放式增温对东北稻田生态系统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张佳华,张健南,姚凤梅,门艳忠,高西宁. 生态学杂志, 2013(01)
- [7]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J]. 陈书强,杨丽敏,赵海新,杜晓东,薛菁芳,周通,王翠,潘国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8]寒地水稻井水增温综合技术研究[J]. 张莉萍,黄少锋,沈巧梅,陈少龙,贺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12(10)
- [9]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张世春,聂晓,王毅勇,拱秀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2)
- [10]对创业农场水田节水增温措施的探究[J]. 常晖,刘文. 中国西部科技,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