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试水投资银行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严震岳[1](2021)在《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而言,存贷款利差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不断收窄,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水平不断下降,投资银行业务由此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愈激烈,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逐渐下沉到各地分支机构,然而由于分支机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时日尚短,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出现了如业务流程不清晰,产品模式落后,员工激励措施不到位等相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目前的经济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进行分析,界定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具体概念和业务范围,通过对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梳理MS银行扬州分行的发展历程、组织框架、投资银行业务的业务范围以及主要的客户群体,并对比了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在MS银行体系内的地位,总结出MS银行扬州分行存在业务流程不顺、团队建设不全、产品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并研究出其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薪酬制度不健全品牌认同度不高、议价能力不强等,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统筹传统业务发展、优化业务制度、创新业务品种、加强品牌建设、强化业务同盟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六点建议及措施。本文通过引入MS银行扬州分行为例,通过对其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分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策略,理论结合实际,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滕飞[2](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郑雪[3](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背景、组织形式与业务范围。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在行业竞争、业务深度、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议商业银行结合市场定位与战略规划,立足自身优势、业务资质与客户群体,合理选择经营模式与发展路径,避免盲目扩大业务范围与规模。
鲁冬阳,王馨葵[4](2020)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发生,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只专注传统的存贷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也是其重点关注的项目。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在融资途径中满足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商行开展投行业务也使其战略定位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因此,探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路径对于引导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郑雪[5](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开展风险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特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试图为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建立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一项金融实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法律和市场三重视角,深刻剖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与联系。利用不同理论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围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这一焦点问题,探究适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与外部监管理论。从理论角度完成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理论重构。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特征、利弊与立法路径,简要回顾中国商业银行40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与发展历程,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可以借鉴之处。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及组织形式,以及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经营与外部竞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行业发展、业务深度、组织形式、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症结亟待解决。风险及其有效防范是银行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议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提是对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分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的一般性风险来源入手,着力研究三大类投资银行业务的典型合规风险表现,探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与风险集中等特殊风险的成因与传导路径,据此得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与难点。从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影响银行个体风险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尚无定论,从实证角度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18年19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波动性风险分析理论、资产组合原理相关性分析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收入无明显周期性趋势,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净收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会加剧银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入占比较小,投资银行业务并非造成我国银行业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收入与利息净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分散收入波动风险的目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结果较为显着,随着投资银行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多元化收入程度随之加深,银行利润损失风险随之下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战略管理的统一和结合,明确指出各类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并设计了由公司治理框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与风险管理实施平台。在银行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相补充,这一框架的设计包含监管目标与原则、市场结构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等基本要素。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特定组织形式的风险隐患,以及给外部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增强银行组织对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提升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訾君[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54亿,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率已超过60%,互联网使用人群体量十分庞大。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互联网客户群体,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互联网来开拓市场,证券行业也不甘落后,许多证券公司都开始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拓展业务,如实现网上开户、开发移动应用、改革账户体系、销售理财产品、与互联网公司战略合作实现引流等,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如火如荼,直到2015年,55家证券公司获批开展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证券行业对互联网业务的探索达到高潮。证券公司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佣金不断降低等情况,并且随着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环境的日益严峻,证券行情走势持续低迷,行业内分化也在不断加剧,因此,今后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甚至是能够生存下去,已成为各证券公司尤其是中小型证券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A证券公司是一家民营控股的中小型证券公司,在互联网进入证券行业伊始,便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试点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A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里,公司亟需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来确保健康、长久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行业中保持不败之地。本文是作者在对A证券公司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依据所学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互联网背景下国内证券公司发展情况的有关文献研究,结合人员访谈情况,首先对A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运用PEST分析法对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外部行业环境变化情况;其次对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介绍公司基本情况,分析了公司的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情况并进行总结,运用SWOT分析法找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最后以美国证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不同发展战略模式为参考,提出了A证券公司的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战略路径及实施建议。本文以A证券公司为例研究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旨在提高公司发展能力水平的同时为其他中小型证券公司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期望行业内各类证券公司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加以实施,共同推进我国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刘力华[7](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文中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北极、北极圈和北冰洋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使北极航线的通航成为可能,并使“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线东北航道,并经过俄罗斯北部沿海支点港口,通过西北欧向南到达欧洲,是亚欧间最便捷的海运通道。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海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航道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北极能源合作、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金融合作以及预期效应、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其中,东北航道出现的无冰期时间窗口以及沿途海峡自然状况是航线规划的依据,统一港口互联互通标准、合作便利化标准以及资源秉赋标准是确定支点港口的前提。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开发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港口及港口城市功能的综合规划,全面提升东北航道适航条件和商业价值。其次,要加强能源产业合作,能源产业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同俄罗斯开展的北极油气开发合作,应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为了加快能源产业合作,应以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契入点,开展能源平台型项目合作;以合作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强跨国能源合作的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沿线跨国金融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金融合作的内容,既包括商业银行、多边机构的信贷合作,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跨境投融资合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金融合作,沿线国家须在跨境支付结算清算、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国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强合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沿线国家海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展业空间。其次,中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将利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结构性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再次,与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将为我国金融贸易发展提供广阔蓝海。通过推动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能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极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存储等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创新。其次,航道建设以及能源产业合作资金需求大,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合作支持。再次,北极资源的开发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性合作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务实的规划,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石舒蔚[8](2019)在《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研究 ——以兴业证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腾飞,实体经济投资的持续高回报以及人民币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为中国人积累了巨大财富。在此背景下,我国高净值人群的高端金融服务市场方兴未艾。但由于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整体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的多元化、组织架构的健全化以及人才的专业化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以国内首家设立独立私人银行总部的兴业证券为例,对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方法,对证券行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路径与对策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借鉴成熟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其次,结合STP模型研究了对券商普遍适用的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再次,结合SWOT分析框架、波特五力模型对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展开案例分析;然后,构建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私人银行业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兴业证券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进行优化研究,提出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应显着区别于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禀赋,以券商特有的投资银行等业务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供给,并加强集团协同,充分发挥范围经济效率;同时,证券公司私人银行宜采用综合制的组织模式,并以客户为中心,做好客户细分工作。此外,本文分别针对证券公司及兴业证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出几点对策建议,指出应注重财富传承服务、提升人才队伍专业性,以及定位于高端客户服务的统一入口、缩小服务半径等。本文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内证券公司梳理如何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路,有助于各证券公司实施差异化运营,建设高端品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聂小刚[9](2019)在《中国证券公司跨境并购投资研究》文中认为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1)社会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日益深化。2017年,我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走出去"的本土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生产与国际贸易衍生的跨境投融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居民财富不断增长,境外资产配置与日俱增。据估算,2017年末,我国可投资产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约180万,配置有境外资产的占比约56%。
万绮思[10](2019)在《商业银行投行化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银行网点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混业经营成为了金融业的主流,一些业务种类齐全的大型银行凭借着专业化的市场操作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理财思路等优势,在金融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银行传统业务的息差收窄,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点。投行业务近年来规模高速增长,商业银行投行化是否能够提高银行效率是各家银行关注的重点。分析投行化对银行效率的改进机制,将会为银行进行政策制定和经营规划提供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基于银行混业经营及分业经营的经典理论,结合上市商业银行近年投行业务的发展情况,思考人力资源、银行资产规模、银行客户情况、宏观经济等因素对于投行化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某大型国有银行广州市天河区内的22家网点2012年到2018年的年度财务数据,分别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VRS)及合成控制法测算了该银行各网点开展投行化业务的效率,并进一步通过面板回归对影响银行投行化效率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开展投行业务显着提高了银行的运营效率;(2)从内部因素来看,高管人员薪酬、网点员工总人数、营业利润和网点潜在投行业务客户数均有助于提高投行化效率,银行总资产及总负债对投行化效率有着负面的影响,而银行杠杆率和网点公司客户总数对于投行化效率没有显着影响;(3)从外部因素来看,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投行化效率有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顺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进而精准市场定位、着眼基层行运营数据进而研判投行业务发展规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试水投资银行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试水投资银行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具体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2.2 范围经济理论 |
2.2.3 SWOT分析理论 |
第3章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
3.1 扬州地区投资银行业务的行业分析 |
3.1.1 扬州地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3.1.2 扬州地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格局 |
3.2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概况 |
3.2.1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架构及职责 |
3.2.2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 |
3.2.3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业务范围 |
3.2.4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3.3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环境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4章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债券承销业务投标中标率降低 |
4.1.2 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
4.1.3 业务收入不理想,收入结构单一 |
4.2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业务流程繁琐,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
4.2.2 薪酬制度老化,不利于投资银行业务人才培养 |
4.2.3 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认同度一般 |
4.2.4 外部环境制约,议价能力不强 |
第5章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分析 |
5.1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评价 |
5.1.1 MS银行扬州分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 |
5.1.2 MS银行扬州分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劣势 |
5.1.3 MS银行扬州分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机遇 |
5.1.4 MS银行扬州分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威胁 |
5.2 SWOT的分析小结 |
第6章 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
6.1 充分利用传统业务优势,凝聚客户群体 |
6.2 优化业务制度,简化操作流程 |
6.3 创新投资银行业务品种 |
6.4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文化 |
6.5 加强业务联盟,强化金融同业合作 |
6.6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完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3. 金融发展理论 |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
4.2.1. 加强资本积累 |
4.2.2. 推动技术进步 |
4.2.3. 升级供给端 |
4.2.4. 优化需求端 |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
4.3.1. 增强金融功能 |
4.3.2. 推动金融发展 |
4.3.3. 优化金融结构 |
4.3.4. 影响货币深化 |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
4.4.1 假设 |
4.4.2 最优路径推导 |
4.4.3 平衡增长路径 |
4.4.4 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检验 |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
5.4. 实证结果 |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研究不足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一)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背景 |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
(三)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 |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
(一)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境内机构竞争 |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资机构竞争 |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
(一)牌照范围决定了业务局限性与业务深度 |
(二)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均衡 |
(三)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
(四)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
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
(一)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战略规划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实施步骤 |
(三)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
(四)区域性银行立足专业化发展方向 |
(4)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概述 |
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
2.1 投行业务发展方向不清晰 |
2.2 投行业务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
2.3 投行业务组织管理有缺陷 |
3 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路径探讨 |
3.1 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
3.2 促进投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多元化 |
3.3 加强对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管理 |
3.3.1 加强内部管理 |
3.3.2 加强风险管理 |
(5)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成本与效率的影响 |
1.2.2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1.2.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
1.2.4 论文创新之处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概念剖析 |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
2.1.2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
2.1.3 三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
2.1.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形式辨析 |
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学解释 |
2.2.1 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的启示 |
2.2.2 金融创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上的阐释 |
2.2.3 资产专用性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素配置的解释 |
2.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隐含的制度变迁供求关系探析 |
2.3 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
2.3.1 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 |
2.3.2 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
2.3.3 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
2.4 后危机时代综合经营监管理论探究 |
2.4.1 更为严格的综合经营市场准入监管 |
2.4.2 综合经营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 |
2.4.3 综合经营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
3.1.1 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
3.1.2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与立法设计 |
3.1.3 英国银行母公司发展的背景与利弊 |
3.1.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
3.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
3.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 |
3.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
3.2.3 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 |
3.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 |
3.3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承担的内部经营压力 |
3.3.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
3.3.3 牌照资质差异导致经营局限性与业务深度不够 |
3.3.4 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
3.3.5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
3.3.6 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来源、成因与传导路径 |
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一般来源与特征 |
4.1.1 信用风险的来源 |
4.1.2 市场风险的成因 |
4.1.3 操作风险的来源与表现 |
4.1.4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与差异 |
4.1.5 声誉风险的传导路径 |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的表现形式 |
4.2.1 代理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
4.2.2 委托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
4.2.3 自营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
4.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特殊风险成因与传导路径 |
4.3.1 利益冲突风险的生成途径 |
4.3.2 风险传递的主要途径与运行机制 |
4.3.3 资本重复计算的动因与实现路径 |
4.3.4 透明度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
4.3.5 内部交易造成风险集中的基础与传导路径 |
4.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
4.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分解分析 |
4.4.2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差异 |
4.4.3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关联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 基于波动性风险理论的银行业收入构成波动性分析 |
5.2.1 银行业收入构成与波动状况 |
5.2.2 银行业收入波动性分析设计 |
5.2.3 样本总体收入波动性分析结果 |
5.3 资产组合理论框架下的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 |
5.3.1 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设计 |
5.3.2 样本个体收入相关性分析结果 |
5.4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
5.4.1 研究设计 |
5.4.2 变量选取 |
5.4.3 模型设定 |
5.4.4 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分析 |
5.4.5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
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6.1.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6.1.2 导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
6.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
6.2.1 大型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 |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路径 |
6.2.3 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
6.2.4 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
6.3 公司治理框架与组织结构的优化 |
6.3.1 强化董事会职能与利益制衡机制 |
6.3.2 确立风险管理层级和运行流程 |
6.3.3 导入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文化 |
6.4 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构建 |
6.4.1 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
6.4.2 建立会计并表与风险并表双重管理机制 |
6.4.3 设置差异化的“防火墙”制度 |
6.5 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实施步骤 |
6.5.1 确立组织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
6.5.2 开发风险识别与监测工具 |
6.5.3 设计风险度量与评估程序 |
6.5.4 规范风险控制与报告路径 |
6.6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6.6.1 确立监管架构与监管主体 |
6.6.2 设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
6.6.3 明确市场准入与股东标准 |
6.6.4 设置业务资格与范围限制 |
6.6.5 确立市场化退出要求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
7.1 补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 |
7.1.1 风险防范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欠缺 |
7.1.2 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 |
7.1.3 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
7.1.4 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存在局限性 |
7.1.5 风险防范自律机制发挥不足 |
7.2 应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带来的监管挑战 |
7.2.1 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
7.2.2 多头监管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
7.2.3 信息协调与并表监管机制不完备 |
7.2.4 对金融集团控股股东存在监管缺位 |
7.3 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全面认识 |
7.3.1 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影响的重新认识 |
7.3.2 对不同组织形式风险差异的辨识 |
7.3.3 提高对银行集团风险隐患的重视程度 |
7.4 增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 |
7.4.1 建立防范利益冲突风险的“中国墙”制度 |
7.4.2 控制内部交易造成的风险集中 |
7.4.3 强化自律性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 |
7.5 提高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
7.5.1 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与补充能力 |
7.5.2 以并表管理为基础防范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
7.5.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
7.6 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 |
7.6.1 夯实立法基础与监管标准 |
7.6.2 持续革新监管工具 |
7.6.3 利用市场力量约束利益冲突的发生 |
7.6.4 建立法人防火墙与业务防火墙“双墙制度”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研究 |
1.3.1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
2.1.1 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 |
2.1.3 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A证券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A证券公司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互联网在证券行业的发展变化 |
3.2.2 证券行业监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 |
3.2.3 证券行业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 |
4 A证券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A证券公司的发展状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资产规模状况 |
4.1.3 主营业务情况 |
4.1.4 成本管理情况 |
4.1.5 风险控制情况 |
4.1.6 前期互联网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
4.2 A证券公司的SWOT分析 |
4.2.1 A证券公司的优势 |
4.2.2 A证券公司的劣势 |
4.2.3 A证券公司面临的机会 |
4.2.4 A证券公司面临的威胁 |
4.2.5 SWOT矩阵与战略分析 |
5 互联网背景下美国证券公司发展战略参考 |
5.1 互联网背景下美国证券行业发展过程 |
5.2 互联网背景下美国证券行业发展模式 |
5.3 相关案例分析 |
5.3.1 E*TRADE Financial |
5.3.2 Charles Schwab |
5.3.3 MotifInvesting |
5.3.4 LightSpeed Financial |
5.4 有关启示 |
6 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建议 |
6.1 愿景与战略目标 |
6.2 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路径 |
6.2.1 聚焦主力业务,打造特色化品牌效应 |
6.2.2 聚焦客户群体,形成高质量服务体系 |
6.2.3 聚焦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全面发展 |
6.3 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 |
6.3.1 重塑理念,激发公司创新发展活力 |
6.3.2 以人为本,构筑高精尖人才体系 |
6.3.3 加强融合,打造高效运营管理机制 |
6.3.4 强化风控,全面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
6.3.5 加强合规,遵守底线合规创造价值 |
6.3.6 客户优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
6.3.7 平台赋能,集中运营提升管理效率 |
6.3.8 数字引领,全面深化金融科技应用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冰上丝绸之路”范畴研究 |
1.3.2 北极航线相关研究 |
1.3.3 支点港口选择及建设研究 |
1.3.4 北极能源开发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
1.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
1.3.6 文献综述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性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统计分析法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一般分析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范畴 |
2.1.3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功能 |
2.2 相关理论 |
2.2.1 要素禀赋理论 |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3 地缘经济理论 |
2.2.4 海权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条件和动因 |
3.1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
3.1.1 自然条件:北极航线出现无冰窗口期 |
3.1.2 技术条件:技术进步加速航道商用化 |
3.1.3 通航条件:主要国家成功在北极通航 |
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因 |
3.2.1 降低海运成本 |
3.2.2 油气资源禀赋互补 |
3.2.3 风险成本因素减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1 东北航道适航线路 |
4.1.1 途经海峡船舶适航情况 |
4.1.2 适航线路选择的依据 |
4.1.3 适航线路选择 |
4.2 航道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
4.2.1 航道数据库建设 |
4.2.2 东北航道信息化建设 |
4.2.3 极地船舶装备建设 |
4.3 支点港口选择及基础设施建设 |
4.3.1 支点港口选择标准 |
4.3.2 支点港口的选取 |
4.3.3 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合作 |
5.1 能源产业项目型合作 |
5.1.1 中俄亚马尔LNG天然气项目分析 |
5.1.2 中俄油气资源项目型合作 |
5.1.3 新能源领域项目型合作 |
5.2 能源产业平台型合作 |
5.2.1 特色能源产业园区 |
5.2.2 油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
5.2.3 北极能源物流园区 |
5.3 能源产业制度型合作 |
5.3.1 中俄国家间能源制度合作 |
5.3.2 中俄能源议价定价制度合作 |
5.3.3 中俄原油期货交易制度合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冰上丝绸之路”金融合作 |
6.1 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合作 |
6.1.1 商业银行信贷合作 |
6.1.2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作 |
6.1.3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联动合作 |
6.1.4 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合作 |
6.2 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
6.2.1 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
6.2.2 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合作 |
6.2.3 多边金融机构全球融资合作 |
6.3 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
6.3.1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合作 |
6.3.2 金融监管系统合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预期效应分析 |
7.1 能源合作对能源结构改善效应 |
7.1.1 将优化中国能源进口结构 |
7.1.2 降低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 |
7.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
7.1.4 有助于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 |
7.2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
7.2.1 可为过剩产能提供国际市场 |
7.2.2 将促进关联产业发展 |
7.2.3 拓展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空间 |
7.3 对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效应 |
7.3.1 投资规模增加和领域扩大 |
7.3.2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
7.3.3 促进中俄开启自贸协定谈判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8.1 面临的问题 |
8.1.1 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问题 |
8.1.2 油气开发技术、环保和划界问题 |
8.1.3 合作机制不健全问题 |
8.2 对策建议 |
8.2.1 多维度提升航运能力 |
8.2.2 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
8.2.3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研究 ——以兴业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 |
二、私人银行价值的相关理论 |
三、私人银行发展的相关理论 |
四、私人银行发展对策研究的模型选择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文献回顾 |
二、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架构文献回顾 |
三、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文献回顾 |
四、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
一、客户基础与资产情况 |
二、组织架构 |
三、盈利模式 |
第二节 国内证券公司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一、国内证券行业财富管理业务现状 |
二、国内高净值人群的金融需求与资本市场相接 |
三、国内证券公司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借鉴 |
一、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现状概述 |
二、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 |
三、瑞银集团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 |
第三章 基于STP模型的券商私人银行盈利模式构建 |
第一节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构建思路 |
一、构成要素之利润源 |
二、构成要素之利润点 |
三、构成要素之利润屏障 |
四、盈利模式的构建思路 |
第二节 基于STP模型的盈利模式选择 |
一、券商私人银行业务的STP选择 |
二、市场细分:以高风险收益群体为主 |
三、目标市场选择:能让供给端最大限度匹配的需求端 |
四、市场定位:投行主导的一站式服务——发挥资本市场核心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私人银行总部改革 |
三、协同成效 |
第二节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SWOT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s) |
二、劣势(Weaknesses) |
三、机遇(Opportunities) |
四、威胁(Threats) |
五、SWOT矩阵分析 |
第三节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波特五力分析 |
一、竞争者的分析 |
二、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五、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六、影响证券公司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归纳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私人银行业务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理论 |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一、市场影响系数的构建 |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描述性分析与结果 |
第四节 变量相关性分析与结果 |
第五节 模型回归分析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优化研究 |
第一节 运营模式优化 |
一、组织模式优化:采用综合制 |
二、组织结构优化:定位前台+中台 |
第二节 盈利模式优化 |
一、利润源优化:基于客户细分 |
二、利润点优化:以客户为中心 |
三、利润屏障优化: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集团协同优化 |
一、协同投资银行 |
二、协同私募子公司 |
三、协同期货子公司 |
四、协同资产管理部门 |
五、协同香港子公司 |
六、协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 |
七、协同研究所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于STP模型的研究结论 |
二、基于SWOT与波特五力模型的研究结论 |
三、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对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
二、对兴业证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商业银行投行化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银行网点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结构 |
1.6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分析 |
3 商业银行投行化效率的测算 |
3.1 基于DEA的效率测算 |
3.2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效率检测——对小样本DEA的修正 |
4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4.1 模型与变量 |
4.2 检验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小结 |
5.对策和建议 |
5.1 顺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进而精准市场定位 |
5.2 着眼基层行运营数据进而研判投行业务发展规律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商业银行试水投资银行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MS银行扬州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严震岳. 扬州大学, 2021(09)
-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3]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J]. 郑雪. 现代金融导刊, 2020(09)
- [4]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路径探析[J]. 鲁冬阳,王馨葵. 科技经济市场, 2020(07)
- [5]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 郑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6]互联网背景下A证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訾君. 西南大学, 2020(01)
- [7]“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D]. 刘力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8]证券公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研究 ——以兴业证券为例[D]. 石舒蔚. 厦门大学, 2019(02)
- [9]中国证券公司跨境并购投资研究[A].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聂小刚. 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8年论文集(下册), 2019
- [10]商业银行投行化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银行网点数据的实证分析[D]. 万绮思. 暨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