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银行探索控制风险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易慧洋[1](2021)在《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汽车零部件行业和汽车整车行业组成的汽车产业是机械工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商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国产化率的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开始发展壮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兴起和整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风险意识淡薄、投资决策水平低下,盲目多元化等,不管是对外扩张性投资还是对内投资扩大再生产,都存在不少风险问题。J汽车零部件公司自2012年上市以来经营状况一直不太乐观。2015-2019年五年时间里,J汽车零部件公司频繁地参股扩张,非理性投资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本文以J汽车零部件公司为例,全面识别J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投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投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首先对投资风险控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分析具体企业的投资风险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J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投资及风险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政治、经济、市场、技术、经营管理、决策和融资七个方面识别出J汽车零部件公司存在的投资风险;选取7个维度18个指标构建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J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整体投资风险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J汽车零部件公司整体的投资风险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外部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内部风险从大到小为依次为融资风险、决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内部风险略高于外部风险,二者都接近较高水平;结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防范投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签订风险分担协议、聘请专业团队指导、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成立内部风险基金转移投资风险、外包给其他企业生产、开拓沿海市场等。本文的研究能帮助J汽车零部件公司控制投资风险,提升公司经营业绩,还可以为同行业其他企业开展投资风险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丁芊宾[2](2021)在《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一方面可以补充商业银行资本,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和关联贷款等不合理信贷行为,进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急剧上升。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规范的信贷行为是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保障,安全可控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核心。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信贷行为和降低信贷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健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成长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从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和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梳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和论证理论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选取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数据,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信贷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股权属性、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四个维度来描述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从贷款规模、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四个方面来表示信贷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并据此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之后通过案例分析来补充实证分析,进而共同论证理论分析。在案例分析中,结合包商银行从案例的角度去分析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基于案例实际情况将股权结构的落脚点放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上,将信贷行为的落脚点放在关联贷款上。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关于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与信贷风险的正相关关系不显着;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信贷风险显着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第二,关于信贷行为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在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在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期限、贷款价格和关联贷款在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关联贷款在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同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规范信贷行为,监管部门加强外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降低。
秦强[3](2020)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随着改善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研究和分析主导我国金融体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我国银行系统大案频出,公司治理不完善成为银行风险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以公司治理视角为切入点,探究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哪些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这些治理问题是否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并依此从改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入手,基于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二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质量与风险程度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进行了推演。由于商业银行息差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因此在以风险为经营内容的商业银行中广义的公司治理的内涵包含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监管政策、行政许可等方面不同。目前各类银行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且已经将风险管理职能嵌入银行管理的各个层级和业务流程之中,但在公司治理下的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入手,本文基于37家银行5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产权性质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更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不同,其中大型国有银行主要风险点来自于股权制衡度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高薪酬水平促进了经理人风险追逐行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提高股权制衡度、优化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以及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程度方面均大有可为。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从一般意义上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从公司治理角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其中,一般意义上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包括构建具有制衡性的多元股权结构、明确治理架构中不同角色的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制定激励相容的经理人薪酬计划。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借助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股权制衡度方面入手改善公司治理;对于股份制银行,主要建议包括适当降低薪酬激励水平以及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从明晰政府权力的边界、完善董事会结构方面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揭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外延都包涵在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中,公司治理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可能。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制度设计是影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股权结构影响风险管理策略整体的风险偏好程度、董事会特征影响风险监督的有效性与独立性、薪酬制度设计影响风险策略执行的有效性,以上三方面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第二,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但在公司治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会显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而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风险程度的公司治理特征不同;第三,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模式特征进行了归纳。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模式介于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之间,两种模式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与两种模式的共性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模式对我国改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启示。第四,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方式分类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所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崔绍光[4](2020)在《基于内部控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研究 ——以J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主线,这对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风险评估一直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有效进行企业风险评估是应对风险的核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从事投融资业务的经济实体,其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为全国以及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经过了长时间的粗放式增长,融资规模也大幅增加,资产负债率攀升,违规融资频发。同时,地方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倍增,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加剧,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暴露了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若从内部控制方面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应对能力,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本文的研究对象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通过研究J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J建投公司”)的风险评估问题来探索当前环境下投融资平台面临的风险。在对基础的相关理论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描述以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J建投公司的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平台公司风险评估进行量化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指出内部控制背景下J建投公司在经济、市场、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顺利实现市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王佳[5](2020)在《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内工程建设市场逐渐饱和,行业间竞争激烈,而此时的海外建筑市场则显得分外诱人,吸引了很多有实力的国有施工企业响应祖国号召“走出去”。伴随而来的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相关问题也日渐突出,尽管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海外建筑市场财务风险控制板块开展研究,但很多可能性等待尝试和探索。本文以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为例,采用德尔菲法、财务报表分析法评估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可知主要财务风险涉及资金、税务、外汇、成本控制方面,再借由核查表法、概率分析法对财务风险排序。以项目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为依据,指出当前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力度不足、缺少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对资金风险、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税务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被动应对成本控制风险。而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资产流动性差致资金风险控制不到位、沟通不及时致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效率低、管理人员海外工作经验欠缺。本文以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预警和控制系统,采用技术控制法和制度控制法对当前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应处理,设计出洪都拉斯港口项目的风险控制方案,以供Z集团等我国大型施工企业参考。尽管财务风险无法做到绝对地消除,但是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一定会有预警信号,而在风险爆发也有一段过程,因此,本文提出的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方案,让财务风险出现时被识别和评估,第一时间判断如何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此来确保项目的财务稳定和工程的顺利推进,这既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可忽视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颜璟[6](2019)在《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案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随之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加,影响金融业发展,金融风险事件频发,银行业风险上升。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管控不到位、管理不力等情况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国际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和我国海南发展银行相继破产倒闭,21世纪初雷曼兄弟银行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破产,2019年德意志银行宣布重组以求重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创新中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作为先行者,中小股份制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内部控制不完善、风险管控不到位、公司治理薄弱等问题。因此,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全面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本文以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分析比较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其次,结合COSO五要素剖析包商银行案例,指出包商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最后,通过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对政府和外部监管机构、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完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张强光[7](2019)在《SYSW集团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水利事业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20家,销售收入达2019亿元,水务行业发展日益加快。然而水务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行业内水务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却在逐渐显现。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都是当前水务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而健全的内控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好地规避企业发展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向着低风险、稳健的发展方向前行。本文以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依据,从SYSW集团有限公司(下称“SYSW集团”)的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首先介绍了 SYSW集团的基本情况,根据实地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梳理公司日常业务流程及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对SYSW集团内控现状进行描述;以业务活动为主线识别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探讨其成因;最后根据识别到的风险对SYSW集团内控流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采用理论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根据SYSW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汇编,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相关理论,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对集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公司内控流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本文提出的降低集团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希望能够对SYSW集团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所帮助,并希望对类似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谭玲[8](2019)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知识产权也随之成为现代企业可创造价值的主要竞争力。我国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及持有的知识产权数量都相当可观。然而,资金短缺却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主要因素。将资金引流到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知本”与“资本”的融合是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出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以知识产权为担保财产进行质押而获得资金借贷的融资形式,由于担保财产的特殊性,其风险表现也有不同于一般动产和不动产融资的特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推动技术研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但这一手段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制度设计对于融资风险的控制效果。因此,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研究,对完善相关立法,指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创造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风险控制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主要源于现有制度失灵。法律控制在制度失灵上的优越性,体现在外部法律制度为组织内部控制提供基础和依据。由此,确立了系统研究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的基本路径,在制度设计上以安全、效率及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研究理论体系。其二,结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特点,对现行相关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制度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尤其在传统担保制度之外,就质押标的评估、质押标的管理、以及质押融资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担保制度理论的新见解。本文约17万字,除导论外,共有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与风险控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进行了界定,归纳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特征及主要类型。其次,揭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余年来陷入“政策热、市场冷”的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融资高风险的存在,论述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及主要控制机制。最后,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的功能以及完善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的意义两个方面的论证,阐明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法律制度控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保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序发展。第二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基础理论与价值取向”。首先,梳理了法律如何实现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为知识质押融资风险法律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考察,结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特征,确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要以外部制度为基础,内部控制为补充的控制方案。具体对应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上,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产权质押法律制度调适;第二个层次为风险分担机制的依法实现;第三个层次为相关配套措施法律制度完善。最后,本章提炼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安全、效率、公平三个基本价值取向,总领后文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第三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设立风险及法律控制”。首先,归纳了质权设立阶段的两大基本风险。其一为质押标的范围不明确导致的法律风险,其二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这两大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质押标的的担保能力,成为了阻却银行开展该业务的首要问题。其次,对其质权设立的具体风险及成因进行分析,发现相关制度存在不适用或缺乏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案。坚持物权法定主义,对相应知识产权质押标的进行明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则不能设立知识产权质权。知识产权质权登记和价值评估法律制度的完善对风险控制也至关重要,贯穿整个融资过程,鉴于质权设立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要环节,本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第四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风险及其法律控制”。首先对知识产权质权持有的具体风险进行分析归纳,主要表现为质押标的价值减损风险和质押标的管理风险。其次,对质权持有相关制度进行检视,发现存在外部制度不适和缺乏内部控制等问题。现行知识产权质押法律制度下,知识产权质权人无法占有和管理质押标的,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最后,基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过程中的风险及制度原因,优化了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完善了质押标的管理制度。第五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实现风险及其法律控制”。本章探讨了知识产权质权实现中的具体风险、风险形成的制度原因以及相应的法律控制路径。质权实现环节的主要风险为质押标的处置风险,包括不当折价和串通定价的风险、处置时间过长的风险和无法变现或不能足额变现的风险。当前知识产权质押实现难以适用动产质权实现方式,准用抵押权实现方式更为合适。此外,当前的担保物权实现特别程序与知识产权质权登记制度衔接不上,且缺乏相应的质押物处置渠道。在制度优化方面,设置出质人特别义务、变通知识产权质权处置方式和修改知识产权质权实现特别程序为主要措施,增加质押标的处置渠道为辅助措施,以提高处置效率,保障质权有效实现。第六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配套机制”。无论知识产权质押法律制度设计得多么精细,债的担保仍会存在剩余风险的问题。风险控制配套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分散融资主体所承担的风险,混合担保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保险机制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有着重要意义。混合担保中的政策性担保以及风险补偿机制均以政府为主导,缺乏市场动力,并非长久之计。而混合担保中的互助性担保、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有限且本身存在较高风险,将其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容易传递或扩散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提供了可行路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其表现出的高风险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格外谨慎,各地政策的积极推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风险问题。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各阶段具体风险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制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当前融资总额有限,系统性风险暴露不足。本文可能局限于当前微观性风险的研究而对系统性风险研究不足。这也是本文需要持续研究和进一步深化的动力。
刘明星[9](2018)在《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各类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备受关注。可以说,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已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M商业银行作为内地一家中小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项业务在正规模化扩张的同时,风险紧亦跟其后。如何正确识别出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诱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完善风险控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M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章以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识别出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的诱因,并从M商业银行层面与政府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强化全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规范信用贷款运营机制、完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从政府层面出发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注重产业优化及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等相关的对策建议。
陆易易[10](2018)在《关于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国各地科创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不仅为各地政府的GDP做贡献,还为当地解决了较多就业问题。科创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他们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在逐步完善中,非常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国内外经营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行业监管和规范力度不断加强,人工成本不断增大,传统业务经营风险加大,原有粗放型增长格局已经不能够维持建设银行的传统增长态势,建设银行面临着转型的重大危机。而投贷联动业务不仅可以解决广大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建设银行在投贷联动这个领域开展金融创新,为建设银行市场化转型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国内投贷联动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本文通过寻找投贷联动业务的瓶颈及其成因,探寻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路径,对于建设银行未来投贷联动业务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当前投贷联动业务的背景出发,分析了银行发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动因以及目前投贷联动业务存在的难点和需求,从而得出研究投贷联动业务的意义,说明建设银行发展投贷联动业务产品对拓宽广大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的现实意义以及对银行提升综合经营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通过阐述建设银行投贷联动金融中心的业务现状并结合国外先进投贷联动案例,分析了投贷联动业务的深化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力求为建设银行优化未来投贷联动业务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国有银行探索控制风险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银行探索控制风险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投资风险概述 |
2.1.1 投资风险的含义 |
2.1.2 投资风险的类型 |
2.2 投资风险控制概述 |
2.2.1 投资风险控制的概念 |
2.2.2 投资风险控制的目标 |
2.2.3 投资风险控制的内容 |
2.3 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投资组合理论 |
2.3.3 风险控制理论 |
2.3.4 投资风险理论 |
第三章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的识别及风险成因分析 |
3.1 J汽车零部件公司简介 |
3.2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及风险控制现状 |
3.2.1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现状 |
3.2.2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控制现状 |
3.3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的识别 |
3.3.1 政策风险 |
3.3.2 经济风险 |
3.3.3 市场风险 |
3.3.4 技术风险 |
3.3.5 经营管理风险 |
3.3.6 决策风险 |
3.3.7 融资风险 |
3.4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
3.4.1 缺乏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 |
3.4.2 管理层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
3.4.3 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
3.4.4 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四章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评价 |
4.1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熵值法 |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2 基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3 组合赋权 |
4.4 投资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1 投资风险评价结果 |
4.4.2 投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
5.1 政策风险控制措施 |
5.1.1 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关注 |
5.1.2 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动 |
5.1.3 提高产业政策的灵敏度 |
5.2 经济风险控制措施 |
5.2.1 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
5.2.2 签订保值条款 |
5.3 市场风险控制措施 |
5.3.1 开展多元化投资 |
5.3.2 进行市场监控 |
5.4 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
5.4.1 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
5.4.2 引进高端生产设备 |
5.4.3 外包给其他企业生产 |
5.5 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5.5.1 开拓沿海市场 |
5.5.2 签订风险分担协议 |
5.5.3 健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 |
5.5.4 强化投资风险控制意识 |
5.6 决策风险控制措施 |
5.6.1 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
5.6.2 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 |
5.6.3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
5.6.4 聘请专业团队指导 |
5.7 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
5.7.1 成立内部风险基金 |
5.7.2 投资建设周期短的项目 |
5.7.3 建立均衡的投资组合 |
5.7.4 建立资金支付监管机制 |
5.7.5 设立融资风险控制职能部门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1 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2 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3 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的影响 |
2.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综合理论分析 |
3.1 基础理论 |
3.1.1 银行公司治理理论 |
3.1.2 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
3.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4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模型设定 |
4.6 回归分析 |
4.6.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6.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
4.6.3 信贷行为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7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分析 |
4.8 稳健性检验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包商银行简介 |
5.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始末 |
5.3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
5.3.1 股权结构 |
5.3.2 信贷行为 |
5.3.3 信贷风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 |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 |
1.2.3 公司治理视角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及行业特殊性 |
2.1.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 |
2.1.2 商业银行行业特殊性 |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
2.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
2.2.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
2.3.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银行风险的路径分析 |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 |
第3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分析 |
3.1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2 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3 公司治理失败导致银行风险爆发的案例分析——以恒丰银行为例 |
3.3.1 恒丰银行基本介绍 |
3.3.2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3.3.3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 |
3.3.4 恒丰银行案例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数据、变量和模型 |
4.2.1 数据说明 |
4.2.2 变量构造 |
4.2.3 模型构造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的实证分析 |
4.4.2 产权性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
4.4.3 不同分组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实践与启示 |
5.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
5.1.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5.1.2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
5.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
5.2.1 日德模式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5.2.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
5.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5.3.1 规范股东治理,提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知 |
5.3.2 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的双向考核机制 |
5.3.3 加强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性 |
第6章 改善公司治理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
6.1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一般性对策 |
6.1.1 增强股权结构制衡性,减小预算软约束、强化股东监督 |
6.1.2 明确角色间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监督效率 |
6.1.3 优化经理人薪酬计划,实现与风险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 |
6.2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
6.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借由“混改”打破“官商不分”格局 |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弱化高额薪酬激励、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 |
6.2.3 中小商业银行:强化经营独立性、优化董事会结构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基于内部控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研究 ——以J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理论的内容 |
2.1 内部控制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含义 |
2.1.2 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
2.1.3 内部控制基本要素 |
2.2 风险评估理论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估的方法 |
2.3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的关联 |
2.4 基于内部控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估概述 |
第3章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构建J建投公司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
3.2 J建投公司风险评估体系设计的风险动因 |
3.2.1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 |
3.2.2 财务风险 |
3.2.3 跨行业经营风险 |
3.2.4 管理风险 |
3.2.5 地方政府政策波动性风险 |
3.3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 J建投公司风险评估指标的选择 |
3.5 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3.5.1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
3.5.2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
3.5.3 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4章 J建投公司风险评估过程分析 |
4.1 J建投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4.1.1 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分析 |
4.1.2 行业及区域经济环境 |
4.1.3 公司主要的经营状况 |
4.2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J建投公司风险指标进行分析运算 |
4.2.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并构建层次计算权重 |
4.2.2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
第5章 J建投公司风险防范措施 |
5.1 提高J建投公司市场化水平 |
5.2 提高当地政府支持的转化力度 |
5.3 健全J建投公司动态评估机制 |
5.4 优化J建投公司资金结构开展多渠道融资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5)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务风险控制基本理论 |
2.1 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2.1.1 财务风险内涵 |
2.1.2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2.1.3 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
2.2 财务风险预警 |
2.2.1 财务风险预警内涵 |
2.2.2 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
2.3 财务风险控制 |
2.3.1 财务风险控制内涵 |
2.3.2 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
2.3.3 财务风险控制办法 |
第三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识别及控制现状分析 |
3.1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基本情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特征 |
3.1.3 财务部门人员配备情况 |
3.2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识别 |
3.2.1 专家调查法识别财务风险 |
3.2.2 核查表法分级确认主要财务风险 |
3.3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主要财务风险 |
3.3.1 资金风险 |
3.3.2 税务风险 |
3.3.3 外汇风险 |
3.3.4 成本控制风险 |
3.4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主要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3.4.1 前期筹备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
3.4.2 资金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4.3 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4.4 成本控制风险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
4.1.1 财务风险预警力度不足 |
4.1.2 缺少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对资金风险 |
4.1.3 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税务及外汇风险 |
4.1.4 管理人员被动应对成本控制风险 |
4.2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
4.2.2 资产流动性差致资金风险控制不到位 |
4.2.3 沟通不及时致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效率低 |
4.2.4 管理人员海外工作经验欠缺 |
第五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方案 |
5.1 明晰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
5.2 构建财务风险预控系统 |
5.2.1 财务风险预警子系统 |
5.2.2 财务风险预控应对子系统 |
5.3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对资金风险 |
5.3.1 筹资方式多样化 |
5.3.2 严控应收账款规模 |
5.3.3 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
5.4 提高成本控制风险监控效率 |
5.4.1 材料采购及成本控制 |
5.4.2 材料安全管理 |
5.5 动态组合措施应对外汇风险 |
5.5.1 用组合规避外汇风险 |
5.5.2 关注人民币国际形势 |
第六章 财务风险控制方案实施保障机制 |
6.1 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 |
6.2 畅通财务风险预警信息传递通道 |
6.3 持续完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时更新数据 |
6.4 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增强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述 |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述 |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五要素 |
2.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
2.5 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和运用 |
2.6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和运用 |
第三章 国内外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
3.1 国内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
3.2 国外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
3.3 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 |
第四章 包商银行案例介绍 |
4.1 包商银行及包商银行接管事件介绍 |
4.2 包商银行组织结构 |
4.3 包商银行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4.4 包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
4.5 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
第五章 建议和启示 |
5.1 充分发挥外部监管机构的作用 |
5.2 加强管理层的内控意识 |
5.3 强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功能 |
5.4 充分发挥外部审计机构监督作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SYSW集团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概念与内涵 |
2.2 内部控制框架及要素 |
2.3 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
第3章 SYSW集团概况及内部控制现状 |
3.1 SYSW集团公司简介 |
3.2 SYSW集团组织结构概况 |
3.3 SYSW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
3.3.1 SYSW集团内部控制特点 |
3.3.2 SYSW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
第4章 SYSW集团内部控制风险识别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风险识别问题的调查 |
4.1.1 公司治理相关风险识别 |
4.1.2 资金活动相关风险识别 |
4.1.3 财务报告相关风险识别 |
4.1.4 销售业务相关风险识别 |
4.1.5 合同管理相关风险识别 |
4.1.6 工程管理相关风险识别 |
4.2 内部控制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1 公司治理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2 资金活动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3 财务报告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4 销售业务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5 合同管理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4.2.6 工程管理相关风险识别问题分析 |
第5章 降低集团内部控制风险的应对措施 |
5.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
5.2 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
5.3 增强销售业务管理加强水费归集工作 |
5.4 规范合同管理工作集中管理合同文本 |
5.5 完善在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及风险控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其风险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界定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风险控制与法律制度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的功能 |
(二)完善法律制度对控制风险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法律控制理论基础 |
(一)法哲学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 |
(二)法经济学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 |
(三)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 |
(四)系统论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安全观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效率观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公平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设立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设立风险的具体表现 |
(一)质押标的范围模糊风险 |
(二)质押标的价值评估风险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设立风险的制度成因 |
(一)物权法定主义下知识产权质权种类及范围不明 |
(二)知识产权质权登记公示制度缺陷 |
(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存在不足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设立风险的法律控制 |
(一)知识产权出质种类及范围的厘清 |
(二)优化知识产权质权登记制度 |
(三)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风险的具体表现 |
(一)知识产权质押标的价值减损风险 |
(二)知识产权质押标的管理风险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风险的制度成因 |
(一)知识产权质权制约和保全措施失灵 |
(二)内部控制制度应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有风险存在不足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持有风险的法律控制 |
(一)优化知识产权质权保全制度 |
(二)健全知识产权质押标的管理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实现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实现风险的具体表现 |
(一)不当折价和串通定价的风险 |
(二)处置时间过长的风险 |
(三)无法变现或不能足额变现的风险 |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实现风险的制度成因 |
(一)质权实现方式障碍 |
(二)质押标的处置渠道缺失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实现风险的法律控制 |
(一)设定出质人的特殊义务 |
(二)优化知识产权质权实现方式 |
(三)健全质押标的处置渠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配套机制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混合担保机制 |
(一)政策性担保 |
(二)商业性担保 |
(三)互助性担保 |
二、风险补偿机制 |
(一)风险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 |
(二)风险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 |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的理论基础 |
(二)引入保险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的实践探索 |
(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利益与保险形态厘定 |
(五)保险法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表一: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布的有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附表二:地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范性文件一览表 |
(9)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业银行 |
2.1.2 风险控制 |
2.1.3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
2.2 基础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道德风险理论 |
第三章 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
3.1 M商业银行简介 |
3.2 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
3.3 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维度的基本形态 |
3.3.1 风险控制维度的问卷调查分析 |
3.3.2 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风险控制维度 |
3.4 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整体业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
3.4.2 信用贷款发放率与不良贷款率攀升 |
3.4.3 风险管理类型不全面 |
3.4.4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风险评估 |
第四章 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的原因 |
4.1 多重外部环境冲击使得整体业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
4.1.1 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仍然十分严峻。 |
4.1.2 国内金融体系存在风险 |
4.1.3 M商业银行所在省的金融生态环境欠发达 |
4.2 道德风险导致信用风险管控复杂,不良贷款攀升 |
4.3 风险管理人才缺失导致风险管理不全面,内控体系不完善 |
第五章 完善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
5.1 M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 |
5.1.1 建立风险控制流程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5.1.2 规范信用贷款运营机制,控制不良贷款增长 |
5.1.3 完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
5.1.4 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5.2 政府层面的对策 |
5.2.1 强化政策支持 |
5.2.2 注重产业优化 |
5.2.3 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10)关于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创新压力 |
(二) 中国建设银行的转型创新产品—投贷联动 |
(三) 投贷联动业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
(四) 研究投贷联动业务深化发展的必要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发现建设银行投贷联动发展的瓶颈和成因 |
(二) 帮助建设银行探寻投贷联动深化发展之路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 规范研究法 |
(二) 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投贷联动模式的内涵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研究 |
(二) 国内文献研究 |
(三) 文献评述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现代金融三大理论 |
(二) 范围经济理论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践、问题及成因 |
一、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践 |
(一) 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创新举措 |
(二) 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成功案例—以投贷联动金融中心为例 |
二、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风险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
(二) 业务经营体系无法完全匹配投贷联动业务需求 |
三、原因分析 |
(一) 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
(二) 人力资源管理与业务需求脱节 |
(三) 法律监管与产品模式不一致 |
第四章 建设银行深化发展投贷联动业务的SWOT分析 |
一、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优势(S) |
(一) 雄厚的金融实力 |
(二) 成熟的投资子公司 |
(三) 积极的政策支持 |
二、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劣势(W) |
(一) 脱节的审批政策 |
(二) 单一的项目来源 |
(三) 复杂的业务流程 |
三、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未来的业务机会(O) |
(一) 有利的政策环境 |
(二) 丰富的市场资源 |
四、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面临的挑战(T) |
(一) 激烈的同业竞争 |
(二) 加剧的风控压力 |
五、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优化发展的建议 |
一、国外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践经验 |
(一) 美国硅谷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模式 |
(二) 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案例 |
(三) 美英投贷联动业务的先进经验 |
二、投贷联动业务深化发展的方向 |
(一) 优化投贷联动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
(二) 平衡“投”和“贷”的联动关系 |
(三) 改善投贷联动业务的客户体验 |
三、投贷联动业务改进的具体措施 |
(一) 控制投贷联动业务核心风险 |
(二) 改进业务经营体系 |
(三) 发展人力资源配备 |
四、投贷联动业务优化的业务模式 |
(一) 选择权贷款业务模式 |
(二) 产业投资基金+贷款模式 |
(三) “跟投”业务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国有银行探索控制风险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J汽车零部件公司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 易慧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D]. 丁芊宾.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秦强.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8)
- [4]基于内部控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研究 ——以J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 崔绍光.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5]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王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案例[D]. 颜璟. 厦门大学, 2019(12)
- [7]SYSW集团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D]. 张强光.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8]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研究[D]. 谭玲.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9]M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研究[D]. 刘明星.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9)
- [10]关于建设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思考[D]. 陆易易.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包商银行论文; 财务风险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