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养颜重在养血(论文文献综述)
何慧,蔡利军,施易辉,芮晓薇,毛相荧,王坤根[1](2021)在《王坤根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经验介绍》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坤根教授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的经验。王坤根教授认为,黄褐斑的病机是五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异常,面部肌肤失于濡养,日久出现色素性沉着。主张从五脏论治:从肝论治,平衡阴阳,气血同治;从脾论治,健脾益气,养血美颜;从肾论治,精血同源,补肾填精;从肺论治,调畅气机,表病里治;从心论治,宁心安神,养血活血。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一则以主证为要,兼顾他证,以此选方用药;二则对患者精神情志影响较大,疏肝理气应贯穿始终。总体治法为:五脏论治,气血同治,理气为要,以血为本,养颜消斑。
刘伟昆[2](2021)在《毓麟珠加味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毓麟珠加味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探讨中医药在妇科学月经病临床研究领域提供临证参考。方法: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诊疗中心妇科门诊就诊的月经过少肾虚证患者中选取本课题观察病例,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治疗观察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现余69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均完成整个治疗及观察周期。治疗组给予毓麟珠加味,对照组给予麒麟丸,连服3个疗程后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35例,痊愈、显效、有效患者共31例,总治疗有效率达88.57%;对照组患者34例,痊愈、显效、有效患者共28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2.35%。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主、次症评分变化进行组内和组间统计分析,得出主、次症组内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主、次症均有效;主症组间P※显示,月经经量、经行时间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月经经量、经行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月经颜色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月经颜色方面与对照组相似;次症组间P※显示,腰骶酸痛、头晕耳鸣、性欲冷淡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月经经量、经行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精神疲倦、夜尿多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精神疲倦、夜尿多方面与对照组相似。结论:毓麟珠加味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经量及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值得在妇科临床应用推广。
韩英豪[3](2021)在《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的中药制品,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次对孙思邈《千金方》中内服膏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整理,主要对其方药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及规律总结,同时对膏方制剂和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膏方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当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遵循孙思邈着述卷目分类分科方法,分类整理内服膏方的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其内服膏方的方药病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建立《千金方》内服膏方方剂数据库和膏方药物数据库,整理出孙氏内服膏方69首,涉及药物147种,药物使用频次632味次。将孙氏内服膏方按照卷目分类,涉及妇人、胆腑、七窍、辟谷、养性等28卷次,治疗范围广泛。(2)研究发现内服膏方以虚实辨证为主,适应于虚证的膏方有47首,占68.12%,适应于实证的膏方有22首,占31.88%。(3)膏方配伍灵活多变,小方大复方并用。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1~46味,平均药味数为18味,膏方药味数在10以下的小方有49首,占71.01%;膏方药味数在10~20之间的大方有13首,占18.84%;药味数在20以上的特大膏方有7首,约占10%。(4)在膏方的组成上,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1.96%,精细料(人参、羚羊角)占1.9%,胶类药物占0.95%,糖类药物占6.17%,其他相关食物(清酒、苦酒、猪脂膏、牛髓、羊脂等)占16.14%。(5)膏方剂型大体分为固态(57.97%)和液态(42.03%)两种。根膏剂的稀稠状态,液态制剂有膏汁、膏饴、膏饧、膏糜;固态制剂有膏餔、膏丸。(6)膏方类型有清膏、素膏、荤膏三类,清膏有9首,占13.04%,素膏有22首,荤膏有38首,占55.07%。(7)内服膏方药类频次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类是:补虚药类,使用172次,占27.22%;食物类,使用89次,占14.08%;温里药类,使用79次,占12.5%。其中,补虚药以补气类为主,占59.88%,补阴药、补阳药、补阳药所占比例相近。(8)内服膏方常用药物以辛甘温热为主,主入脾、心、肺、肾经。(9)内服膏方主用“药食同源”类物质熬膏,约占50%;药食两用膏方共计25首,占所有内服膏方的36.23%。(10)孙氏内服膏方常用溶媒种类有10种,依次为:苦酒(醋)、水、酒、蜂蜜、地黄汁、生姜汁、胡麻油、猪脂、羊脂、牛乳。结论孙思邈内服膏方集开唐以前内服膏方数目之最,滋补之最,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之最,膏方的种类剂型亦是丰富多彩。孙思邈内服膏方注重脏腑虚实,专科专膏,辨证施治。孙氏膏方多为小方,用药轻灵而精炼,善用辛甘温补类药物及药食同源物质,奠定内服膏方滋补养生的基础,开创药食两用膏方的先河。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蔡炜文[5](2020)在《针药结合疗法对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于卵巢早衰患者各阶段的疗效,在针刺治疗作用于临床时,对患者月经周期、经期、内分泌水平、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符合研究的患者,共4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针药结合组与药物治疗组各20人,药物治疗组釆用中药结合西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针药结合组采用针刺结合西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月经、性激素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变化。结果:1.针药结合组治疗前后相比,FSH、LH水平差异显着(p<0.01),在E2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治疗组可以改善LH水平(p<0.05),但对改善FSH和E2水平无明显疗效(p>0.05)。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改善FSH、LH和E2水平疗效相当(p>0.05)。2.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月经周期、经期、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具有显着疗效(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在改善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经期方面疗效相当(p>0.05),针药结合组在改善患者月经周期情况上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3.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0.00%,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总有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针药结合治疗对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更加明显。结论:针刺结合西药人工周期疗法可明显改善卵巢早衰患者的月经状况、激素水平和伴随症状,在治疗改善月经相关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针药结合疗法对于卵巢早衰有显着的疗效,对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治疗有肯定的作用。
李俊珂[6](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穆志娟[7](2019)在《张池金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文中研究表明黄褐斑病因复杂,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张池金教授结合中医理论与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其发病机制制定出疏肝理气、益肾填精,养血健脾之法,自拟"祛斑养颜汤"治疗黄褐斑,临床应用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吴晶晶[8](2019)在《活血祛瘀膏干预女性血瘀体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女性血瘀体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膏方调理后的体质状态、中医的舌面脉象相关的客观量化指标及血流变学、凝血功能等的前后分析,同时与未行膏方调理的女性血瘀体质相关情况对比,对膏方调理女性血瘀体质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究血瘀体质在未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体质状态变化及发展。方法:根据体质判断表辨识体质,收集女性血瘀体质100例,随机分为膏方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对象后,其中膏方干预组45例,空白对照组43例,干预组需要服用活血祛瘀膏方,每天2次,每一次25g膏药,疗程为45-60天。空白对照组不给予对血瘀体质有干预作用的药物。两个观察组均需在膏方服用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流变学、凝血功能检测,使用中医四诊仪采集面、舌、脉象相关的指标数据,并在膏方干预疗程及观察随访结束后再次进行中医体质状态判定。结果:1.女性血瘀体质膏方干预组平均年龄在46.69±8.2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在46.22±9.57岁,两组中行经的60名血瘀体质女性多有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量少、有血块、舌质瘀黯、舌下脉络曲张等临床症状;停经的28名血瘀体质女性多有面斑、身体疼痛、舌下脉络曲张等临床症状;2.女性血瘀体质多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相互兼夹。女性血瘀体质经过活血祛瘀膏方调理后,面色晦暗或褐斑、身体疼痛、皮肤青紫瘀斑、健忘、口唇颜色偏暗的症状得分较前下降,同时,血瘀体质的转化分及偏僻体质的总分有所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血瘀体质经膏方干预后,舌象中舌色指标的RGB-R、RGB-G、HSV-S、HSV-V、Lab-L、Lab-A值;舌中部分RGB-R、RGB-G、Lab-L、Lab-A、Lab-B,舌根部位RGB-R、Lab-L,舌尖部位RGB-R、RGB-B、HSV-V、Lab-L等舌色指标值有统计学差异;总体面色数据指标中RGB-R、RGB-G、HSV-H,Lab-L、Lab-A值;眼眶部位RGB-R、RGB-G、Lab-L;唇色部位的RGB-R、Lab-L前后值变化及左手脉图指标中H1、H2、H3、H4、T1、ASS、AD、H3/H1、T1/T值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4.膏方干预组前后血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200、全血粘度5、血浆粘度100、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的p值分别是0.024,0.033,0.046,0.000,0.003,0.003均<0.05,凝血功能中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06<0.05,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活血祛瘀膏方能调理女性血瘀体质,减轻其血瘀方面的临床症状;对其他偏颇体质类型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活血祛瘀膏方能增加血瘀质女性的颜面色泽,淡化面部褐斑,减轻黑眼圈等损美性症状,还能提高记忆力、缓解身体疼痛、皮肤青紫瘀斑、口唇颜色偏暗的症状。3.活血祛瘀膏方能改善血瘀体质女性的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指标,同时对纤维蛋白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凝血功能方面,能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中医的体质状态是相对稳定的,女性血瘀体质未进行有效的干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调理,短期内患者的偏颇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王天[9](2019)在《中医药膳防治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中外文献运用中医药膳治疗肝气郁滞证型疾病的挖掘整理,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理,分析中医药膳防治乳癖的可行性研究。总结中医药膳防治肝气郁滞证型乳癖的机理,并采用citespace5.0可视化聚类分析肝郁气滞证相关网络,指导疏肝解郁药膳的研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选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大量翻阅古籍《黄帝内经》、《饮膳正要》、《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搜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中外文献数据库中相关论文。对此进行整理分析,首先研究和探讨乳癖的研究背景、病因病机、中医分型及中医治疗和中医药膳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分类、常用药材、制作方法、药膳的作用和优势、运用原则及禁忌;然后采用citespace5.0可视化软件分析肝郁气滞证的相关网络,主要是其常见疾病和方药等;最后探讨中医药膳对肝郁气滞型乳癖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探讨在异病同治理论基础上中医药膳防治肝气郁滞证型乳癖的理论体系,并以此研制出药膳成品用于试验,为投入临床使用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基础。结果:1.乳癖是由情志异常、饮食失宜和劳倦内伤所致,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的乳房疾病,该病在乳腺病中发病率居首位。现代研究认为,该病与人体内分泌紊乱和精神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而肝郁气滞是首要。其治疗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和情志疗法,但该疾病存在周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需长期服药,患者容易出现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临床急需更加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膳理论的形成历经先秦、秦汉、隋唐、宋元及清时期等五个阶段。药膳特点:(1)注重整体,辨证施膳;(2)防治兼宜,效果显着;(3)良药可口,服用方便。药膳的形态主要分为菜肴、粥食、面点、膏滋、饮料等五个类别;主要的制作方法有炖、焖、爆、蒸、煮、熬、炒、煨、熘、炸、炝、腌等。历代医家研究表明药膳因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在临床得到推广,且在施膳过程中,遵循辨证施膳、辨病施膳、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等原则,还应当注意药材与食材的配伍禁忌。2.肝郁气滞证为中医临床高发证候之一,可导致多种疾病。数据表明1999年至2018年国内关于肝郁气滞发文量逐年上升,说明该证在本科学领域是研究热点。采用citespace5.0可视化聚类分析,表明肝郁气滞引起常见疾病有乳腺增生病、黄褐斑、功能性消化不良、抑郁症、产后缺乳、乳腺癌、失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胰腺炎和不孕症等;其主要表现的证候有不寐、带下、腹痛、乳岩、胁痛、症瘕、月经不调、疝气等,主要治疗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逍遥散(丸)、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疏肝解郁汤,主要治疗药物有柴胡、白芍、陈皮、延胡索和香附等。同时,中医药膳对肝郁气滞证的治疗已有大量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说明药膳能够克服目前的治疗困难,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3.中医药膳疗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辨体施膳的方法,引导人们的个性化药膳调养,在治疗和保健养生中具有独特优势。它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食物的鲜美,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理和肝郁气滞型疾病的特点,分析了中医药膳治疗该疾病的可行性因此,总结中医药膳对肝郁气滞型乳癖的治疗的机理,为临床药膳治疗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同时,在研究基础上,总结肝郁气滞型乳癖的治疗原则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按照辨证论治的理论,研制逍遥猪肝汤、陈皮香菇鸡翅、陈皮玫瑰饼干和香附养颜汤等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膳用于试验研究,为临床药膳治疗该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论:乳癖的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其中该病又以肝郁气滞证型最多见。该疾病存在周期性和反复性的问题,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中医药膳把饮食和中药科学结合,以防治疾病且无副作用,而且操作简单,患者易接受,也能够长期坚持,从饮食上预防和治疗疾病,防止愈后复发的可能。因此,结合临床上药膳对肝郁气滞型疾病的治疗研究和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理,我们分析了中医药膳防治乳癖的可行性研究,总结中医药膳防治肝气郁滞型乳癖的机理,并在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下配制逍遥猪肝汤、陈皮香菇鸡翅、陈皮玫瑰饼干和香附养颜汤等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膳用于试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基础。
胡秋实[10](2019)在《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书目》明版方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医学书目》是一部用于登记满洲医科大学馆藏中医药古籍的登记式目录书。该书记载详实,体例独特,存世量少,对当今中医药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有关《中国医学书目》的研究尚少,国内仅闫海军在其博士毕业论文《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书目>明版书目研究》一文中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医学书目》的成书背景、书目体例等基本信息;并从目录学角度入手,对《中国医学书目》载24本明版书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中国医学书目》共载明版中医药类书籍54种,尚有30本有待研究,其中不乏有初刻本、官刻本,多数医书刻工精良,保存完好,若利用得当,将对我国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贡献力量。在待研究的30部医书中,方书类共有5部,包括《备急千金要方》《摄生众妙方》《医方考》《扶寿精方》和《众妙仙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唐代,虽此版为明代刻本,但究其内容并不能代表明代中医药发展水平,况且《备急千金要方》内容宏富,又是现代中医药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极多,故本次研究不列入其中。《医方考》作为我国第一部方论专着,其体例、内容与《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本书不尽相同,故亦不列入研究范围。明代是我国医药养生理论与方法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补益类方剂,配伍用药更注重实用、切合实际。其理论核心与中医药理论基础更加紧密的结合,《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则较明显的反应了这一时期的养生理念及养生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部方书的作者均为明代官宦,书籍成书时间均为明代中期,从内容上看3书均首重养生,均将补益类方剂置于卷首,且3本书补益类方剂中有部分方剂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故将《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本书确定为研究主体。其中部分首见补益类方剂流传较广,功效明确,安全性高,若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必将有益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因此,《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明版方书值得我们深度挖掘和系统研究。由于《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书籍大都记录书名、卷数、作者、序跋的作者及作序时间、刊校者、行款、板框等详细信息,故研究过程中我们团队专程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查询并现场核对包括《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等明代方书的详细信息,并做详细记录,以确保材料的可靠性。本文以中医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作指导,以所收集的《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部明版方书相关古今文献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考证、比较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部明代方书作者生平及其成就、书目版本及其流传、书籍编撰过程及作者心路历程,进行深入挖掘。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实地访问、电话或微信咨询等方式,向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学专家请教,得到重要的帮助。同时对《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2本方书中补益类方剂进行研究,筛选出38首首见方剂。通过对首见方剂仔细对比分析,结合后世对诸方剂的继承和流传,从中选择6首流传较广,时至今日仍在广泛使用,或仍有临床价值的方剂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明版《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部方书的研究,明确以下内容:(1)《摄生众妙方》《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其家族为鄞县大家富户,早年在其父教导下学习诸子百家之说,并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稍长,便师从其族侄张邦奇。后走入仕途,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辞官归田后,从事文学创作,主持“甬上诗社”,提携了大量青年才俊。张时彻爱好医学,为官之余多收集验方,并汇辑为《摄生众妙方》11卷,加以刊行,后附《急救良方》2卷。两书作为张时彻主要医学成就,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时至今日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对《摄生众妙方》现有版本相关材料的整理研究,确定目前各大图书馆藏明版《摄生众妙方》存世明代版本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张时彻自刻本,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另外还有原刻的翻刻本,包括嘉靖四十一年(1562)江西布政使司本,现收载于《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万历三十八年(1610)夏邑彭氏刻本,收载于《珍本医籍丛刊》中。其二,为明隆庆三年己巳(1569)衡王府增补刻本,此本目前未见现代刊本及校勘本,但该本刻功精良,字迹清晰,可谓善本,现多用作校本。《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摄生众妙方》,正是衡庄王朱厚燆命马崇儒校对、李用中负责刊刻完成的衡王府增补刻本。故《中国医学书目》记录“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马崇儒刊本”有误,应更正为“隆庆三年衡王府重刊本”。而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摄生众妙方》应为张时彻自刻本。隆庆三年衡王府重刊本《摄生众妙方》曾被满铁大连图书馆委托保存于满洲医科大学,后被中央卫生研究院收藏,现两版《摄生众妙方》均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通过对《摄生众妙方》首见补益类方剂的研究,初步确定《摄生众妙方·卷二·补养门》中共有首见补养类方剂19首,并对其中流传较高,且适合现代临床常见疾病的“八仙添寿丹”“秘传十子丸”“千金不易比天助阳补精膏”3首方剂进行了探讨,对其主治病症、组方配伍、药物炮制及其流传影响均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该3首方剂对现代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通过适当的化裁方药或改良剂型,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2)《扶寿精方》《扶寿精方》,作者吴旻,曾于嘉靖年间任陕西华州(今陕西省华县)知州,他十分重视中医养生治病,收集方药,辑成《扶寿精方》。开篇首卷为“诸虚门”,第二篇为“药酒门”,两篇共收载补养类方剂50首。该书后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经王来贤续补,成书后更名为《新刊续补扶寿精方》,增加了医学理论探讨、养生药膳、药酒等内容。其理论探讨多遵循《内经》之旨,所选用药膳简单实用,共30首,多摘抄于《饮膳正要》。经实地考察确定,国家图书馆网站所载洪武元年金陵李惟德本《扶寿精方》的记载时间“洪武元年(1368)”有误,该版刊行时间应不早于嘉靖十三年(1534)。研究确定现存《扶寿精方》的版本主要分为三大体系:第一,《扶寿精方》不分卷本,即万历元年曹水峪复刻本,现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第二,《扶寿精方》2卷本,为万历五年丁丑(1577)徐栻复刻本,2016年由中华书局影印日文政四年(1821)之抄本,收于《海外中医珍善本丛刊》。第三,《扶寿精方》3卷本,包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万历十五年王来贤(1587)刻本影印本,和199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的《明清验方三种》版,两书现均行于世。另外,《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扶寿精方》书名为误,应为《新刊续补扶寿精方》。《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李焘、朱一柏、刘王选同阅”中“刘王选”有误,应为“刘应选”。且该书记载校勘人为“杨九成”疑误,实地考查未见此人校勘记载。该书在南满洲时期曾收藏于满洲医科大学,后在民国时期由当时的中央卫生研究院收藏,新中国成立后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至今。通过对《扶寿精方·诸虚门》《扶寿精方·药酒门》中首见补益类方剂的研究,初步确定首见补益类方剂19首,并对其中流传较广,且适合应用于现代临床常见疾病的有“太极丸”“胡尚书壮阳丹”“一醉不老丹”3首方剂进行探讨,对其主治病症、组方配伍、药物炮制及其流传影响均作深入研究。认为“太极丸”“胡尚书壮阳丹”“一醉不老丹”3首方剂对现代临床尤其是养生保健有实用价值,通过适当的化裁或改良剂型后,应用于亚健康人群,或用以大众调养、美容,将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3)《众妙仙方》《众妙仙方》,作者冯时可。受其父冯恩影响,对中医药理论掌握牢固,辑有《众妙仙方》4卷,着有《上池杂说》1卷(后附《经目屡验良方》1卷),收录在《三三医书》中。另外,《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万历二十三年《众妙仙方》作者为“杨应兆”,误。应改为“冯时可”。所载刊刻时间为“万历二十三年”,误。当改为“万历二十四年”。该书曾收藏于满洲医科大学图书馆,民国时期由当时的中央卫生研究院收藏,建国后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现该书保存良好。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明版《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众妙仙方》3书虽内容详细,但仍有疏忽之处,还需有关学者进一步考察研究,去伪存真。对《摄生众妙方》《扶寿精方》2书中首见补益类方剂的研究,提示我们对于中医药古方新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想将古书中的宝贵方剂应用于现代临床,深入研究其中主治病症、药物配伍、药物炮制及其流传是非常必要的。
二、女子养颜重在养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子养颜重在养血(论文提纲范文)
(1)王坤根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五脏论治 |
2.1 从肝论治——体阴用阳,气血同治 |
2.2从脾论治——后天之本,养血美颜 |
2.3 从肾论治——先天之本,精血同源 |
2.4 从肺论治——升降气机,表病里治 |
2.5 从心论治——五脏之主,养血安神 |
3 病案举例 |
4 总结 |
(2)毓麟珠加味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月经过少的研究概况 |
1.1 古代医家对月经过少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月经过少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传统医学对月经过少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研究概况 |
2.1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治疗 |
3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案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西医诊断标准 |
2.4 临床症状评定标准及病情分级 |
3 临床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及疗程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性观测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8.2 治疗三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
8.3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比较 |
8.4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典型病案 |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2 方药分析 |
2.1 毓麟珠加味方义分析 |
2.2 毓麟珠加味药物分析 |
3 结果分析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膏方源流概述 |
1 膏方的概念 |
1.1 膏的释义 |
1.2 膏方的种类 |
1.3 膏剂与丸剂的区别 |
2 膏方的历史源流 |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
2.2 魏晋隋唐时期 |
2.3 宋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2.5 近现代时期 |
第二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文献版本依据 |
2.2 膏方纳入标准 |
2.3 膏方排除标准 |
2.4 孙思邈膏方概况 |
3 研究主要方法 |
3.1 文献法 |
3.2 比较法 |
3.3 统计学法 |
4 膏方资料处理 |
4.1 膏方名称录入 |
4.2 膏方病证分类录入 |
4.3 内服膏方药物录入 |
第三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 |
1 孙氏妇人内服膏方整理 |
1.1 膏方评析 |
1.2 妇人膏方总结 |
2 孙氏胆腑内服膏方 |
2.1 膏方评析 |
2.2 胆腑膏方总结 |
3 孙氏养生辟谷膏方介绍 |
3.1 膏方评析 |
3.2 养性辟谷膏方总结 |
4 孙氏七窍内服膏方整理 |
4.1 膏方评析 |
4.2 七窍内服膏方总结 |
5 孙氏大肠内服膏方整理 |
5.1 膏方评析 |
5.2 大肠膏方总结 |
6 孙氏杂病内服膏方整理 |
6.1 膏方评析 |
6.2 杂病膏方总结 |
7 孙氏伤寒内服膏方整理 |
7.1 膏方评析 |
7.2 伤寒膏方总结 |
8 孙氏痈肿毒内服膏方整理 |
8.1 膏方评析 |
8.2 痈肿膏方总结 |
9 孙氏风毒脚气膏方整理 |
9.1 膏方评析 |
9.2 脚气膏方总结 |
10 孙氏儿科内服膏方整理 |
10.1 膏方评析 |
10.2 小儿膏方总结 |
11 孙氏中风内服膏方整理 |
11.1 膏方评析 |
11.2 中风膏方总结 |
12 孙氏“单首”膏方整理 |
12.1 膏方评析 |
12.2 “单首”膏方总结 |
第四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组方规律统计分析 |
1 内服膏方用药统计及分析 |
1.1 药类频次统计及分析 |
1.2 高频类药物统计及分析 |
2 内服膏方组方统计及分析 |
2.1 药食两用膏方统计及分析 |
2.2 内服膏方虚实证统计及分析 |
2.3 内服膏方大小方统计及分析 |
2.4 内服膏方剂型统计及分析 |
2.5 内服膏方类型统计及分析 |
2.6 收膏“湿性物质”统计及分析 |
第五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特色总结及历史地位 |
1 膏方辨证特色 |
1.1 专科专膏,以症施治 |
1.2 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
2 膏方用药特色 |
2.1 补虚为主,善用温药 |
2.2 寒温适中,动静结合 |
2.3 药食同源,注重食疗 |
3 膏方组方特色 |
3.1 用药简炼,小方为主 |
3.2 剂型丰富,类型多样 |
结语 |
附录 《千金方》常用药物剂量核算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针药结合疗法对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终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随机方法 |
4.2 治疗方案 |
4.3 意外情况及处理 |
5 观察指标 |
5.1 人口学资料 |
5.2 有效性指标 |
5.3 总疗效评定标准 |
5.4 安全性指标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 治疗前两组比较 |
1.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 两组治疗后的结果比较 |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2 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 综合疗效对比 |
2.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本病的定义 |
1.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现状 |
3.1 中医治疗现状 |
3.2 西医治疗现状 |
4 治疗方法的探讨 |
4.1 中药治疗的方药分析 |
4.2 针刺治疗的依据 |
4.3 针刺治疗的现代机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
1.1 相关概念 |
1.1.1 衰老的定义 |
1.1.2 延年类医方 |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
1.2 衰老的机制 |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
1.4 衰老的表现 |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
3.1 五脏调补 |
3.1.1 绝谷仙方 |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
3.1.3 车前方 |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
3.1.5 服黄莲法 |
3.1.6 四时常服方 |
3.1.7 地黄丸 |
3.1.8 肾虚滑精方 |
3.1.9 残辟谷方 |
3.1.10 养生方 |
3.1.11 不饥方 |
3.1.12 养生方 |
3.1.13 石龙芮丸 |
3.1.14 定志丸 |
3.1.15 五芝方 |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
3.1.19 妙香丸子方 |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
3.1.21 吃草方 |
3.1.22 休粮方 |
3.1.23 八公神散 |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
3.1.25 内药方 |
3.1.26 服食养生方 |
3.1.27 三等丸 |
3.1.28 风劳冷病方 |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
3.1.31 涌泉方 |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
3.1.33 绝谷不饥方 |
3.1.34 常服补益方 |
3.2 气血并调 |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
3.2.2 羌活补髓丸 |
3.2.3 又吃草方 |
3.3 润形养神(阴) |
3.3.1 松笋变白方 |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
3.3.4 养生方 |
3.3.5 服天冬法 |
3.3.6 神仙定年方 |
3.3.7 韦侍郎变白方 |
3.4 固本葆贞(阳) |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3.4.2 钟乳丸 |
3.4.3 秘泄精液方 |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
4.1 资料搜集 |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4.2.1 资料整理 |
4.2.2 数据准备 |
4.2.3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药物频次 |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
4.3.3 组方规律分析 |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
4.4 讨论 |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
5.1 五脏调补 |
5.1.1 三等丸方 |
5.2 气血并调 |
5.2.1 羌活补髓丸 |
5.3 润形养神(阴) |
5.3.1 韦侍郎变白方 |
5.4 固本葆贞(阳) |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张池金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讨论 |
2 治则 |
3“祛斑养颜汤”方剂组成 |
4“祛斑养颜汤”组方分析 |
4 典型病案 |
4.1 病案一 |
4.2 病案二 |
4.3 病案三 |
5 小结 |
(8)活血祛瘀膏干预女性血瘀体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
2.3 中医临床干预的疗效判定标准 |
2.4 舌、面、脉象要素数据采集 |
2.5 血流变学、凝血功能数据采集 |
2.6 技术路线图 |
2.7 治疗方案 |
2.8 观察指标 |
2.9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临床资料收集 |
3.2 一般情况 |
3.3 膏方临床疗效观察 |
4.研究分析与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中医体质判定表 |
附件二:综述 基于个体化诊疗的膏方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中医药膳防治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乳癖和药膳的概述 |
1 乳癖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床表现 |
1.4 治疗现状 |
1.5 治疗展望 |
2 药膳 |
2.1 发展简史 |
2.2 特点 |
2.3 常用药材、分类及制作 |
2.4 运用 |
二、药膳防治肝郁气滞型疾病的理论研究 |
1 肝郁气滞证的概述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症状 |
2 文献研究方法 |
2.1 聚类分析法 |
2.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体分析 |
3.2 常见疾病分析 |
3.3 常用方剂分析 |
3.4 常用中药分析 |
4 药膳对肝郁气滞型疾病的防治研究 |
4.1 药膳防治的优势 |
4.2 药膳防治的研究 |
三、中医药膳防治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1 肝郁气滞型乳癖概述 |
2 异病同治的概述 |
2.1 异病同治的原理 |
2.2 异病同治的运用 |
3 药膳对肝郁气滞型乳癖的防治 |
3.1 从病因病机论述 |
3.2 从疾病特点论述 |
3.3 从异病同治论述 |
4 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药膳配制 |
4.1 功效相似方药的配制 |
4.2 以药为主要功效的美食制作 |
4.3 疏肝理气药膳的调查研究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书目》明版方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摄生众妙方》研究 |
1.1 《摄生众妙方》作者相关研究 |
1.1.1 家庭背景 |
1.1.2 生平事迹 |
1.1.3 文学成就 |
1.2 《摄生众妙方》的编撰 |
1.3 《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摄生众妙方》研究 |
1.3.1 明代版本考 |
1.3.2 刊刻人物考 |
1.3.2.1 衡王乐善子与《摄生众妙方》 |
1.3.2.2 马崇儒与《摄生众妙方》 |
1.3.3 近代流传考 |
1.4 《摄生众妙方》中首见补益类方剂研究 |
1.4.1 首见补益类方剂的确定 |
1.4.2 三首首见补益类方剂研究 |
1.4.2.1 八仙添寿丹 |
1.4.2.2 秘传十子丸 |
1.4.2.3 千金不易比天助阳补精膏 |
2 《扶寿精方》研究 |
2.1 《扶寿精方》作者相关研究 |
2.1.1 吴旻生平事迹 |
2.1.2 王来贤相关研究 |
2.1.2.1 生平事迹 |
2.1.2.2 医学成就 |
2.2 《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扶寿精方》研究 |
2.2.1 明代版本考 |
2.2.2 近代流传考 |
2.2.3 书名及校勘人考 |
2.2.3.1 书名考 |
2.2.3.2 校勘人考 |
2.3 《扶寿精方》中首见补益类方剂研究 |
2.3.1 首见补益类方剂的确定 |
2.3.2 三首首见补益类方剂研究 |
2.3.2.1 太极丸 |
2.3.2.2 胡尚书壮阳丹 |
2.3.2.3 一醉不老丹 |
3 《众妙仙方》研究 |
3.1 《众妙仙方》作者相关研究 |
3.1.1 家庭背景 |
3.1.2 生平事迹 |
3.1.3 医学成就 |
3.1.3.1 《众妙仙方》概述 |
3.1.3.2 《上池杂说》概述 |
3.1.3.3 《经目屡验良方》概述 |
3.1.3.4 冯时可中医学术思想 |
3.2 《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众妙仙方》研究 |
3.2.1 明代版本考 |
3.3.2 近代流传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查新报告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女子养颜重在养血(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坤根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经验介绍[J]. 何慧,蔡利军,施易辉,芮晓薇,毛相荧,王坤根. 新中医, 2021
- [2]毓麟珠加味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的临床观察[D]. 刘伟昆.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D]. 韩英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针药结合疗法对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研究[D]. 蔡炜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张池金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J].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 2019(10)
- [8]活血祛瘀膏干预女性血瘀体质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晶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中医药膳防治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理论研究[D]. 王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书目》明版方书研究[D]. 胡秋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