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藻类固沙结皮研究及问题探讨

沙漠藻类固沙结皮研究及问题探讨

一、沙漠藻固沙结皮的研究与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录祺,张育新[1](2021)在《沙丘奇妙物种:沙漠硅藻》文中研究表明同学们有对什么东西产生过好奇吗?有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吗?如果有,你曾经试图去研究它并记录下来过吗?好奇心,不仅会驱动我们去探索这个世界,更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就像今天的这位同学一样,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了对沙漠硅藻的探究。

周虹[2](2020)在《典型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沙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分,在维持生物土壤结皮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北方沙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物土壤结皮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梯度。本文采用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我国北方3个典型沙区(毛乌素沙地、共和盆地沙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特征,研究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阐明了区域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分布规律和构建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细菌多样性显着增加,真菌多样性无显着变化。生物土壤结皮的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优势类群,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类群。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结皮层水分和养分条件不断改善,使得细菌群落中的寡营养类群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富营养类群相对丰度显着增加;真菌群落中抗逆性较强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2)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细菌和真菌网络中的核心类群发生变化,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微生物相互作用增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初期,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寡营养类群通过促进土壤颗粒胶结来增加土壤表面稳定性,从而缓解环境压力,抵御土壤风蚀;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后期,自养类群和具有降解能力的富营养类群通过促进碳氮固定和凋落物分解获取更多养分,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微生物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群落更加稳定,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抗环境干扰发挥更大作用。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细菌群落内部竞争加剧,真菌群落内部竞争减弱,细菌与真菌群落间竞争增强,细菌在维持群落稳定性方面比真菌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3)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微生物的营养循环得到加强,微生物在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促进了微生物的营养循环;微生物固碳基因和难降解碳降解基因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提高了微生物的碳固定和碳降解能力;参与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的基因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提高了微生物的固氮能力。细菌在生物土壤结皮各个发育阶段的碳氮循环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真菌在结皮发育后期发挥重要作用。(4)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灌木群落之间生物土壤结皮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相似,但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群落结构差异逐渐增大。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和臭柏群落之间,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没有显着差异,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着增加趋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两种灌木群落之间均较为相似,但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有物种比例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差异逐渐增大。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的某些类群的相对丰度在油蒿群落和臭柏群落之间差异显着。结皮层理化性质是造成两种灌木群落之间生物土壤结皮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因子,其中养分发挥重要作用;植被因子是造成两种灌木群落之间生物土壤结皮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因子,其中灌木地上生物量发挥重要作用。(5)在区域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中的细菌比真菌对环境变化更敏感,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功能组成的分布规律及构建机制不同。毛乌素沙地和共和盆地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真菌多样性显着高于共和盆地沙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细菌多样性主要受纬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影响,真菌多样性主要受结皮层的理化性质影响。不同沙区之间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变形菌门是所有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优势细菌门,其相对丰度在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中最高,子囊菌门是所有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优势真菌门,其相对丰度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最高。区域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地理距离影响,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分布特征,符合中性理论,扩散限制在微生物物种组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生物群落功能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3个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功能组成相似且主要受结皮层理化性质影响,符合生态位理论,环境选择在微生物功能组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扎丽阿依·牙生[3](2019)在《5株沙漠蓝藻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囊藻毒素基因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分离纯化的5株沙漠藻进行培养,观察藻细胞显微结构进行形态学分类,再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与16S-23S rDNA间隔ITS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再进一步对沙漠蓝藻mcy基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沙漠蓝藻微囊藻毒素基因与淡水蓝藻微囊藻毒素基因之间的同源关系。本研究不仅为沙漠蓝藻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而且首次对沙漠蓝藻微囊藻毒素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讨论微囊藻毒素基因在不同环境蓝藻,不同属种之间的高度保守性,同时为快速检测沙漠蓝藻微囊藻毒素基因以及开发与应用沙漠蓝藻的安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对5株沙漠藻进行形态鉴定,其结果表明,5株沙漠藻样品细胞丝状排列,藻丝不成簇,藻体呈蓝绿色,均不具有帽状结构,除了藻种Y4外,其他藻种都有明显的分节点,只有藻种Y5有顶端渐细的特征。从5株藻种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鉴定为5株沙漠藻均属于蓝藻纲(Cyanophyceae)的颤藻目(Osillatoriales)。其次,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与16S-23S rDNA基因间隔ITS区序列分析对5株沙漠蓝藻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藻种Y1,Y2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上的Leptolyngbya(AY493590.1)的同源性高,其相似率分别为95%和98%;藻种Y3的基因序列与Oscillatoria sp.(KM019975.1)的同源性高,相似率达96%;藻种Y4基因序列与Planktothrix pseudagardhii(FM177501.1),藻种Y5基因序列与Oscillatoria acuminata(KM019978.1)的相似率同样为92%。ITS区序列分析结果与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保持一致。最后,利用PCR方法检测沙漠蓝藻mcy基因,其结果表明,5株沙漠蓝藻均缺失了mcy A与mcy G基因序列,但其他mcy基因(mcy B-mcy E)均存在;将测定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其结果表明,沙漠蓝藻mcy B-mcy E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淡水蓝藻mcy基因同源序列的相似率达99%以上;在绘制出的系统发育树中沙漠蓝藻mcy基因与淡水蓝藻mcy基因聚成一簇;其中针对微囊藻毒素的致毒部位Adda的合成中具有最关键作用的mcy E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沙漠蓝藻mcy E基因序列与淡水蓝藻mcy E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多重比对结果中有极少部分的不规则变异位点,但并不影响互相之间的同源进化关系。

周春丽,刘会强[4](2017)在《沙漠藻研究回顾及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量化分析法,对19272017年藻类及沙漠藻国外英文研究文献134 873篇、国内中文研究文献25 688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沙漠藻研究为藻类研究领域热点问题之一,该领域研究成果集中在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着作及会议论文,并从2002年开始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通过文献量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沙漠藻分类及培养研究,沙漠藻固沙及应用研究,沙漠藻药用研究,沙漠藻生物工程技术应用.

卡丽比努尔·艾依提[5](2017)在《新疆塔克拉玛干7株沙漠藻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分离纯化的4株绿藻和3株蓝藻进行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来鉴定沙漠藻的遗传位置,探讨沙漠藻的生长周期并外界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分析藻种的最佳生长条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普通PCR基因检测法,分析沙漠藻藻毒素MC-LR和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基因并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藻类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藻类食品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首次,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分离出来的7株藻类中3YS16(1)的是绿色、粘稠、油性,细胞较小,椭圆形藻;KXII(2)是黄色、干燥、难挑取,细胞偏大,球状藻;3YS21-1是绿色,油性,球状藻;YS2-3是偏黄色、干燥、难挑取、近球状藻。蓝藻BYS14-1、YS3-1和JP4-1是念状藻。其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18S rRNA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沙漠绿藻3YS16(1)和3YS21-1的测序序列与GenBank上的Chlamydomonas incerta相似率是99%。YS2-3的测序序列与Chlorosarcinopsis communis相似率是97%。KXII(2)测序序列与Chlorosarcinopsis bastropiensis相似率是99%。沙漠蓝藻BYS14-1的测序序列与Aphanizomenon aphanizomenoides(丝囊藻)相似率是98%,YS3-1是与Leptolyngbya sp(鞘丝藻)相似率是99%,JP4-1的测序序列与GenBank已知序列同源性低,相似率95%。再次,绘制出7株沙漠藻的生长曲线并外界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绿藻培养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3株蓝藻里面BYS14-1第2天进入对数生长期;YS3-1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JP4-1在第11天进入对数生长期。7株沙漠藻在培养的一月没没有进入衰亡期。3YS16(1)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6.0,温度为40℃,光强度为2500 Lux;3YS21-1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5.0,温度为40℃,光强度为2500Lux;KXII(2)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8.0,温度为35℃,光强度为4500 Lux;YS2-3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8.0,温度为30℃,光强度为2500 Lux;BYS14-1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5.0,温度为30℃,光强度为3500 Lux;YS3-1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5.0,温度为30℃,光强度为2500 Lux;JP4-1的最适生长的pH值为6.0,温度为40℃,光强度为4500 Lux。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普通PCR基因检测法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和藻毒素合成酶mcyE基因,HPLC实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标准品保留时间为17.8 min,但7株沙漠藻此处没有保留。微囊藻毒素mcyE基因检测结果表明mcyE基因引物没有扩增出来7株沙漠藻E基因序列,可知这7株藻没有控制产生藻毒素的合成酶基因,说明7株藻不产生藻毒素。通过普通PCR检测mcyE基因的实验结果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的结果一致。说明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分离纯化的这些藻不产生藻毒素。

景丽百合[6](2016)在《具鞘微鞘藻与爪哇伪枝藻混合藻种藻结皮条件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结皮在防治土壤侵蚀、防风固沙、改变沙土表面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和加速养分土壤改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荒漠化问题的日益加剧,防治荒漠化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人工藻类生物结皮技术。它运用藻类生理、生态学原理和生物结皮理论,将人工藻结皮应用于荒漠化治理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固沙效果,在荒漠化治理中逐步得到应用。本文以民勤地区优势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和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Kütz.)Born et Flah)为材料。通过室内荒漠藻的工程化培养和人工藻结皮的培植,研究了混合藻结皮的生长状况和形态,探讨了混合藻种比例构成、初始接种量和土壤含水量三个因子对混合藻结皮藻类生物量的影响,优化了室内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混合藻结皮藻种生物量随接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定比例的具鞘微鞘藻显着地促进了其藻类生物量的积累。混合藻结皮形成的最优条件是混合藻比例为8:2(具鞘微鞘藻:爪哇伪枝藻)、土壤含水量为10%、初始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得到的优方案为A2B3C2,即初始接种量(A)为10μg·cm-2,土壤含水量(B)为12.5%,混合藻比例(C)为8:2。经过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的实验室原种大规模培养,将混合藻种接种到野外样地,进行原位实验。通过混合藻结皮藻类生物量的测定(以叶绿素a含量计),研究了初始接种量、浇水量和BG11营养液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接种量为20μg·cm-2,浇水量为1000 m L·m-2,BG11营养液量为1500m L·m-2是本研究获得的可行性技术方案。在野外条件下,将单一藻种与混合藻种在管护条件下的响应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单一藻种还是混合藻种,结皮中藻类生物量均随着初始接种量、浇水量和BG11营养液量的增加而增加。混合藻种初始接种量为10μg·cm-2和20μg·cm-2的处理组均优于单一藻种初始接种量为10μg·cm-2和20μg·cm-2的处理组。混合藻种浇水量为1000m L·m-2、1500m L·m-2和2000m L·m-2处理下的结皮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单一藻种(p=0.0126)。在BG11营养液量为1500m L·m-2和1000m L·m-2处理下混合藻种结皮藻类生物量和爪哇伪枝藻结皮藻类生物量显着高于具鞘微鞘藻结皮藻类生物量,且混合藻种结皮藻类生物量最高,但与爪哇伪枝藻差异不显着(p=0.0871)。综上所述,与单一藻种相比,混合藻种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荒漠地区的环境。

杨丽娜[7](2013)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以藻类、苔藓及地衣等先锋物种为主的生物结皮广泛发育,有关其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鲜见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室内培养和种类鉴定,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环境下生物结皮中蓝藻门植物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种及生物量,对比了不同环境下蓝藻门植物多样性特征,以及水分、温度的变化对蓝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探索了蓝藻在不同环境下时空分布差异的内在原因,旨在进一步理解黄土高原不同侵蚀区藻类的固土效应、藻结皮形成演替机制以及藻类在该区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为生物结皮在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分析了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中共发现蓝藻门植物5目5科13属76种,存在明显的科属现象,优势科为颤藻科,优势属为颤藻属,其中丝状种类约占87%,占绝对优势。研究区蓝藻植物隶属科属有: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伪枝藻科(Scytonemataceae)、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和念珠藻科(Nostocaceae),色球藻属(Chroococcus)、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单歧藻属(Tolypothrix)、伪枝藻属(Scytonema)、尖头藻属(Raphidiopsis)、束藻属(Symploca)、鞘丝藻属(Lyngbya)、颤藻属(Oscillatoria)、席藻属(Phormidium)、微鞘藻属(Microcolus)、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aena)。2)研究区蓝藻植物多样性指数水蚀风蚀交错区>水蚀区>风蚀区,生物量水蚀风蚀交错区>水蚀区>风蚀区。蓝藻多样性指数在同一侵蚀区阴坡大于阳坡,同一坡向随坡位降低逐渐升高。剖面上,蓝藻多样性随土层深度锐减,蓝藻主要分布在0-2cm土层,0-0.5cm土层的蓝藻种类占全部土层蓝藻种类的85%,0-2cm土层占总蓝藻种类的98%;2cm以下土壤中蓝藻种类很少。不同侵蚀区蓝藻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水蚀区>风蚀区,依次为2.22bit,2.20bit和2.14bit,水蚀风蚀交错区和水蚀区蓝藻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与风蚀区差异显着(P<0.05)。蓝藻丰富度及优势种在不同侵蚀区也各不相同,水蚀风蚀交错区蓝藻丰富度最高(39种),以阿氏鞘丝藻(Lyngbya allorgei)为优势种;水蚀区次之(26种),以含钙席藻(Phormidium calciola)为优势种;风蚀区最低(20种),以颗粒颤藻(Oscillatoriagranulata)为优势种。与蓝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藻类的生物量在不同侵蚀区表现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水蚀区>风蚀区。在同一侵蚀区,阴坡蓝藻多样性指数大于阳坡;同一坡向随坡位的降低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阴坡的蓝藻多样性指数随坡位的降低表现为坡上2.57bit <坡中2.67bit <坡下2.69bit。阳坡的多样性指数与阴坡略有不同,随坡位的降低表现为坡中2.46bit <坡上2.54bit <坡下2.65bit;阳坡和阴坡的蓝藻优势种分别为狭细席藻(Phormidium angustissimum)和阿氏鞘丝藻(Lyngbya allorgei)。剖面上,蓝藻主要分布在0-2cm土层,0-0.5cm土层的蓝藻种类占全部土层蓝藻种类的85%,0-2cm土层占总蓝藻种类的98%;蓝藻多样性随土层深度锐减,2cm以下土壤中蓝藻种类很少。其中,0-0.5cm土层的蓝藻多样性均极显着高于其下层(P<0.01),0.5-1cm土层与下层1-2cm、2-5cm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5),其余土层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3)蓝藻植物多样性随着发育年限及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内动态特征。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多样性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至发育8a以上的,其多样性逐渐稳定;年内蓝藻多样性指数雨季中>雨季前>雨季末。研究区蓝藻多样性指数农地(CK)最低2.08bit,退耕20a以上最高2.65bit,其多样性指数与农地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5),退耕8a以上与退耕0.5a的其蓝藻多样性指数之间均差异显着(P<0.05)。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中蓝藻的丰富度中,农地最低(21种),退耕8a最高(32种)。退耕0.5a这段时期是蓝藻的快速增长期,退耕8a的生物结皮中蓝藻丰富度达到最高。不同季节的蓝藻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雨季中>雨季前>雨季末,依次为2.96bit,2.85bit和2.66bit。雨季中与雨季末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P<0.05),其余差异不显着(P>0.05);蓝藻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雨季中最高(35种),雨季前(32种)次之,雨季末(26种)最少。雨季前和雨季中的生物结皮中蓝藻的优势种分别为狭细席藻和阿氏鞘丝藻,雨季末的优势种与雨季前相同。然而,藻类的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末。4)蓝藻植物多样性与环境水分、温度变化有关。降水量与蓝藻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是影响蓝藻多样性的首要环境因子。温度对蓝藻多样性影响次之。与蓝藻多样性相关的土壤理化属性有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其中,土壤全氮与蓝藻多样性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和速效磷与蓝藻多样性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不同的蓝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付广军[8](2011)在《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地土壤生物结皮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的沙地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在樟子松、踏郎、沙蒿三个树种的林下采集结皮样品,测定结皮的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分析毛乌素沙地新产生的生物结皮的特点;探索沙区生物结皮对沙区水分运动过程的动态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毛乌素沙区生物结皮的机械组成以粉沙为主,占结皮机械组成的85%以上;结皮层含水量是裸沙区含水量的2倍多,最小含水量也高于裸沙地60%。2生物结皮有固氮的作用,结皮中全氮含量与对照地差异显着,平均提高2.62倍;结皮中有机质的含量比对照地高,在植被盖度为60%时,结皮中有机质含量是对照地的8.03倍;结皮中P、K元素含量比对照地高。说明结皮的形成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林地中生物结皮pH值大小与树种有关,树种不同,结皮的pH值不同;生物结皮pH值从沙丘顶部到底部不断减小,可能是土壤水分和地上植被的透光性所致,水分含量越高、植被越密,林下结皮pH就越接近中性。3生物结皮对降雨入渗有明显的拦截作用,有效阻止了因降雨快速进入地表分离土壤团聚体结构的作用;结皮能够控制水分下渗速度,使降雨在进入土壤后匀速下渗,延长下渗时间,减少渗漏损失,增强保水性能,利于植被恢复;结皮对水分蒸发有延缓作用,在长期干旱季节,结皮区深层土壤水分损失少。4生物结皮理化性质各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结皮中P含量和其它所分析因子之间相关系数较高;结皮中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48;结皮层中全K含量与全P含量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249,全K与结皮中的粘粒含量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02。

孟杰[9](2011)在《黄土高原水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时空发育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结皮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具有防风固沙、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生物结皮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利用生物结皮进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比较薄弱,许多科学问题还亟待解决。本文立足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通过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取样与定位观测、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同土壤类型、植被状况、坡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野外观测小区,对初期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开展了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研究,综合探讨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及其机理,为科学认识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提供基本理论。所得主要结论有:(1)该区生物结皮主要为发育较为完善或稳定的苔藓结皮,偏向于形成地表环境相对稳定、水分条件较好的梁峁坡或梁梁峁顶上,结皮盖度大多介于60%70%,沙地地表生物结皮分布主要分布于背风坡或水分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位以及丘间低地,且多成片发育,而非耕作性黄土地表生物结皮的分布受土壤基质和植被状况影响较大,主要分布于植物群落间隙,呈现出斑块状分布。(2)组成生物结皮的藓类植物共计2科8属15种,基中丛藓科占6属10种,主要为对齿藓属(Didymodon)占4种,分别为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 (Mitt.) Saito)、黑对齿藓(Didymodon nigrescens (Mitt.) Saito)、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 Brid.)和硬叶对齿藓尖叶变种(D.rigidulus Headw. var. ditrichoides (Hedw.) Zand.);真藓以真藓属(Bryum)的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 Sendt.)、丛生真藓(Bryum caepiticium Hedw.)和宽叶真藓(Bryum funkii Schwaegtr.)为主。芦荟藓(Aloina rigida (Hedw.) Limpr.)和短喙芦荟藓(Aloina brevirostris (Hook. & Grev.) Kindb.)为初期阶段生物结皮中的优势藓类,而发育至较为完善或稳定阶段则以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优势种,其次是芦荟藓(Aloina rigida (Hedw.) Limpr.)和北地扭口藓(Barbula fallax Hedw.)以及黑对齿藓。(3)初期阶段生物结皮中共有藻类植物7门26科35属50种,其中蓝藻和硅藻占绝对优势,二者共计16科23属38种,占总种数的76.0%,其次是绿藻,计5科6属6种,占总种数的12.0%,而裸藻、甲藻、黄藻及隐藻的种数均较少(仅12种)。蓝藻种类主要分布于念珠藻科的鱼腥藻属(Anabaena)、拟鱼腥藻属(Anabaenopsis)及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其次是平裂藻科的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和平裂藻属(Merismopedia)。硅藻主要分布于圆筛藻科的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小环藻属(Cyclotella)、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和直链藻属(Melosira);其次是菱形藻科的菱形藻属(Nitzachia)和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结皮中绿藻主要为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球藻(Palmellococcus miniatus)、土生绿球藻(Chlorococcum humicola)、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此外,随着生物结皮的不断发育,藻类种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沙地生物结皮较黄土结皮分布普遍,而且发育程度较高,表现在生物结皮的盖度和厚度上,二者的抗剪强度差异不大,介于25.227.8 kPa。受土壤的基质影响,沙土结皮的容重大于黄土结皮,分别为1.30 g·cm-3和1.15 g·cm-3,变异系数则分别为6.8%和14.4%,这表明黄土结皮发育程度的变异相对较大。不同植被下生物结皮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总体呈现为:乔灌下结皮>多年生草本下结皮>一年生草本下结皮。坡向对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显着影响,结皮盖度和厚度明显表现为阴坡>阳坡。(5)雨季是生物结皮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结皮的不断发育,结皮层厚度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缓慢;结皮容重则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孔隙得以改善,发育比较完善或稳定时的生物结皮容重变化范围为1.01.3 g·cm-3,然而初期阶段生物结皮重容的变化不明显,介于1.401.43g·cm-3;结皮抗剪强度不断增大,表明其防蚀功能相应增强。(6)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皮层。结皮层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性分别为下层(02cm)土壤的1.56和1.31倍,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幅度最大,为结皮下层的3.72倍;生物结皮能显着提高结皮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而对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不明显;生物结皮层土壤pH为8.08,低于其下02cm层土壤(pH=8.32),pH降低可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由此可见,随着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表层土壤的生物化学性质得以改善,这对该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正宏[10](2009)在《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藻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多发生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促使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不断恶化,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不断减低,造成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大量丧失。在这些地区,高等植被的覆盖不足30%,而70%以上的广大范围内则覆盖着以藻类、地衣、菌类、苔藓等隐花植物为主形成的生物结皮。生物结皮的存在增加了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的稳定性、固氮能力、土壤肥力、地貌和水分循环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在过去三十多年生物结皮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宁夏沙坡头等地区,而对世界地三极——青藏高原来说,此类研究还鲜为人知。但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牧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超载过牧现象十分严重,草地发生大面积退化。如任其发展,则青藏高原甚至会发展成为我国第四个沙尘源。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发生在青藏高原的生物结皮将可能不同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形。对该区域的生物结皮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针对高寒草甸沙化问题,以时空替代法展开生物结皮中藻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的基础性研究,填补有关青藏高原生物结皮研究的空白,从而为进一步的生物结皮理论研究和沙化治理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草原沙化地区生物结皮的野外考察、采样、实验室培养、种类鉴定,首次对该地区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等特征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本文研究内容:1.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生物结皮研究的实验方法;2.对采样地藻类进行了培养和鉴定;3.筛选出了三种适合当地藻类生长的培养基。这些为今后生物结皮藻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荒漠藻类的人工培养和野外植入的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沙漠藻固沙结皮的研究与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漠藻固沙结皮的研究与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沙丘奇妙物种:沙漠硅藻(论文提纲范文)

沙漠中的硅藻
沙漠硅藻的特殊性

(2)典型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生物土壤结皮的概念与分类
        1.2.2 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发育与分布
        1.2.3 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
        1.2.4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毛乌素沙地
        2.1.2 共和盆地沙地
        2.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品采集
    2.3 环境数据获取与测定
    2.4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
        2.4.1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DNA提取
        2.4.2 扩增子测序
        2.4.3 宏基因组测序
    2.5 微生物数据处理方法
        2.5.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5.2 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5.3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5.4 物种多度分析
3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
    3.1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
    3.2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2.1 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
        3.2.2 门和属水平细菌优势菌群分布特征
        3.2.3 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3.1 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
        3.3.2 门和属水平真菌优势菌群分布特征
        3.3.3 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养分和水分条件的改善促进微生物量增加
        3.4.2 生物土壤结皮细菌群落组成及控制因子
        3.4.3 生物土壤结皮真菌群落组成及控制因子
    3.5 小结
4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相互作用
    4.1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细菌和真菌网络属性
        4.1.1 总体网络属性
        4.1.2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网络属性
    4.2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网络核心类群
    4.3 细菌和真菌网络模块中心与连接器
    4.4 细菌和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4.5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
    4.6 讨论
        4.6.1 网络核心类群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改变
        4.6.2 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变化
    4.7 小结
5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功能基因特征
    5.1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成
    5.2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碳循环相关基因特征
        5.2.1 碳固定基因
        5.2.2 碳降解基因
    5.3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氮循环相关基因特征
    5.4 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物种注释
        5.4.1 固碳功能基因的物种注释
        5.4.2 碳降解功能基因的物种注释
        5.4.3 固氮功能基因的物种注释
    5.5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复杂性与微生物功能的关系
    5.6 讨论
        5.6.1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成差异
        5.6.2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碳循环相关基因特征差异
        5.6.3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氮循环相关基因特征差异
        5.6.4 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物种注释
        5.6.5 结皮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其多功能性
    5.7 小结
6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6.1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环境参数和微生物量差异
    6.2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6.2.1 细菌多样性
        6.2.2 真菌多样性
    6.3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OTU分布与群落结构差异
        6.3.1 细菌OTU分布与群落结构差异
        6.3.2 真菌OTU分布与群落结构差异
    6.4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组成差异
        6.4.1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细菌物种组成差异
        6.4.2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真菌物种组成差异
    6.5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
        6.5.1 细菌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
        6.5.2 真菌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
    6.6 讨论
        6.6.1 不同灌木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差异
        6.6.2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
        6.6.3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6.6.4 环境因子对不同灌木群落中结皮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6.7 小结
7 区域尺度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
    7.1 不同沙区环境因素差异
    7.2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7.2.1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量
        7.2.2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Alpha多样性
        7.2.3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组成差异
    7.3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微生物物种和功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5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和功能组成分布模型
    7.6 讨论
        7.6.1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
        7.6.2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
        7.6.3 不同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功能组成趋于相似
        7.6.4 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物种和功能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7.7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8.1.2 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8.1.3 区域尺度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布格局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5株沙漠蓝藻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囊藻毒素基因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藻类概述
        1.1.1 藻类定义
        1.1.2 藻类的分布与应用
    1.2 蓝藻概述
        1.2.1 蓝藻的生物学特征
        1.2.2 蓝藻的的应用
        1.2.3 蓝藻的分类学研究
        1.2.4 蓝藻的生长环境
    1.3 沙漠藻类简述
        1.3.1 沙漠藻结皮的种类组成
        1.3.2 沙漠藻生物学特性
        1.3.3 沙漠藻的生态作用
        1.3.4 沙漠藻研究进展
        1.3.5 沙漠藻的系统分类学
    1.4 蓝藻水华与微囊藻毒素研究
        1.4.1 产毒蓝藻及其毒素
        1.4.2 微囊藻毒素概况
        1.4.3 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基因)研究进展
        1.4.4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1.4.5 PCR技术在MC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沙漠藻种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藻种的活化
        2.2.2 藻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光显微镜观察
        2.2.4 扫描电镜观察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藻种培养结果
        2.3.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
        2.3.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2.4 结论
3 沙漠藻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3.1 研究材料
    3.2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藻种DNA的提取
        3.3.2 藻种16SrDNA序列的PCR扩增
        3.3.3 藻种ITS区序列的PCR扩增
        3.3.4 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16Sr DNA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4.2 16S-23S rDNA间隔ITS区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5 结果分析
        3.5.1 基于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5.2 基于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6 结论
4 沙漠蓝藻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 基因)同源性分析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微囊藻毒素基因的筛选
        4.2.2 藻种基因组的提取
        4.2.3 藻种各段mcy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4.2.4 沙漠蓝藻种mcy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提取藻种DNA结果
        4.3.2 PCR扩增mcy基因电泳结果
    4.4 结果分析
        4.4.1 沙漠蓝藻mcy基因结构分析
        4.4.2 沙漠蓝藻的mcy基因簇系统进化分析
        4.4.3 针对mcyE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沙漠藻研究回顾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文献分析
    3.1文献量化分析
    3.2文献来源对比
    3.3研究趋势分析
4 沙漠藻研究回顾及趋势
    4.1沙漠藻研究回顾
        4.1.1沙漠藻国外研究热点
        4.1.2沙漠藻研究热点方向分布
    4.2沙漠藻分类研究
    4.3沙漠藻应用研究
        4.3.1沙漠藻性质研究[14]
        4.3.2沙漠藻固沙研究
        4.3.3沙漠藻药用研究[11]
    4.4沙漠藻研究趋势
        4.4.1沙漠藻逆境生理研究
        4.4.2沙漠藻固沙机制研究
        4.4.3沙漠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5 结语

(5)新疆塔克拉玛干7株沙漠藻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藻类简介
        1.1.1 藻类生长环境
    1.2 沙漠藻类
        1.2.1 沙漠藻类生态分布
        1.2.2 沙漠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藻类的应用
    1.4 藻毒素简介
        1.4.1 微囊藻毒素(MC)研究状况
        1.4.2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1.4.3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藻的纯化与分子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藻种的培养与分离
        2.2.2 光学显微镜观察
        2.2.3 扫描电镜观察
        2.2.4 藻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序列扩增与测序
        2.2.7 系统发育树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沙漠藻的形态特征
        2.3.2 藻类的生长曲线
        2.3.3 18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2.3.4 16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2.4 讨论
3 环境因素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pH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2.3 光强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pH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3.2 温度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3.3 光强度对沙漠藻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
4 塔克拉玛干沙漠藻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4.1 实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4.2.2 藻毒素合成酶mcy-E基因的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4.3.2 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具鞘微鞘藻与爪哇伪枝藻混合藻种藻结皮条件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荒漠化藻类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荒漠化藻类修复技术的现状
        1.3.1 荒漠化土地修复技术概况
        1.3.2 藻类在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1.4 民勤荒漠化概况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培养的条件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与藻种制备
        2.1.2 培养基的配置
        2.1.3 藻种分离
        2.1.4 藻种纯化
        2.1.5 藻种扩繁
        2.1.6 人工荒漠藻结皮的培养
        2.1.7 不同因子的梯度设置
        2.1.8 结皮采样与实验指标的测定
        2.1.9 数据分析
        2.1.10 实验仪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混合藻种比例构成对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2.2.2 土壤含水量对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2.2.3 接种量对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混合藻种比例构成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3.2 土壤含水量对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2.3.3 接种量对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第3章 正交设计法优化混合藻种结皮的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正交实验设计
        3.1.2 藻类生物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原位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形成条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藻种的制备
        4.1.2 原位混合藻种结皮的培养
        4.1.3 不同因子的梯度设置
        4.1.4 结皮采样与实验指标的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量对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2.2 BG11营养液量对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2.3 浇水量对原位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接种量对原位混合藻结皮生长的影响
        4.3.2 BG11营养液量对原位混合藻结皮生长的影响
        4.3.3 浇水量对原位混合藻结皮生长的影响
第5章 原位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藻结皮生物量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藻种的制备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接种量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藻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2.2 浇水量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藻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2.3 BG11营养液量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藻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接种量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结皮效果的影响
        5.3.2 浇水量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结皮效果的影响
        5.3.3 养分对混合藻种与单一藻种结皮效果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7)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1.2.1 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
        1.2.2 生物结皮中藻类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试验设计
        2.3.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黄土高原蓝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1.1 不同侵蚀区生物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特征
        3.1.2 坡向、坡位对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3.1.3 黄土高原地区蓝藻的剖面分布特征
    3.2 黄土高原蓝藻多样性的时间动态
        3.2.1 蓝藻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动态
        3.2.2 稳定期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特征的年内动态
    3.3 讨论
        3.3.1 与其他地区生物结皮中蓝藻的相似性
        3.3.2 蓝藻多样性的区域特征
        3.3.3 坡向、坡位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3.3.4 土壤剖面垂直层次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3.3.5 发育年限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3.3.6 季节变化对藻类多样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的生态适应性
    4.1 蓝藻多样性特征对水分、温度变化的响应
        4.1.1 野外条件下水、温变化对蓝藻多样性的影响
        4.1.2 室内培养条件下蓝藻多样性对水、温变化的响应
    4.2 蓝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Ⅰ: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植物名录
附录Ⅱ:黄土高原蓝藻植物图版

(8)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地土壤生物结皮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土壤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
        1.2.2 沙区生物结皮的生物组成
        1.2.3 沙区生物结皮的养分特征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概况
        2.1.1 地理地貌
        2.1.2 植被特点
        2.1.3 气候特点
        2.1.4 水文特点
        2.1.5 土壤特点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地貌及结皮概况
        2.2.2 研究区植被特征
        2.2.3 土壤质地及水分状况
    2.3 研究内容
        2.3.1 结皮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2.3.2 结皮物理性质研究
        2.3.3 结皮化学性质研究
        2.3.4 各理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4 研究方法
        2.4.1 样地选择
        2.4.2 试验方法及样品处理
第三章 结皮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3.1 对降雨的截流
    3.2 对降雨下渗速度的影响
    3.3 对水分损失的影响
        3.3.1 渗漏
        3.3.2 蒸发
    3.4 小结
第四章 结皮物理性质研究
    4.1 含水量
    4.2 机械组成
        4.2.1 不同树种林地结皮层的机械组成
        4.2.2 不同沙丘部位结皮层的机械组成
    4.3 结皮其他物理性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皮化学性质及养分研究
    5.1 pH 值
    5.2 有机质
        5.2.1 不同盖度下结皮有机质含量
        5.2.2 不同树种林地结皮有机质含量
        5.2.3 不同沙丘部位结皮有机质含量
    5.3 氮
        5.3.1 不同树种林地结皮N 含量
        5.3.2 不同沙丘部位结皮N 含量
    5.4 磷和钾
    5.5 小结
第六章 结皮理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黄土高原水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时空发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物结皮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1.3.2 生物结皮的形成演替及影响因素
        1.3.3 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3.4 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1.3.5 生物结皮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2.2 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研究
        2.2.3 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2.3.1 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调查
        2.3.2 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研究
        2.3.3 生物结皮对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
        3.1.1 生物结皮的盖度分布特征
        3.1.2 生物结皮的厚度分布特征
        3.1.3 生物结皮的抗剪强度分布特征
        3.1.4 生物结皮的容重分布特征
    3.2 生物结皮中苔藓组成及分布特征
    3.3 生物结皮分布的影响因素
        3.3.1 不同土壤基质对生物结皮分布特征的影响
        3.3.2 不同植被下生物结皮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
        3.3.3 不同坡向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
    3.4 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研究
    4.1 试验期间的降雨量分布
    4.2 生物结皮形成过程及其盖度的动态变化
    4.3 生物结皮厚度的动态变化
    4.4 生物结皮抗剪强度的动态变化
    4.5 生物结皮容重的动态变化
    4.6 生物结皮生物组成的动态变化
        4.6.1 生物结皮中藻类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4.6.2 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4.7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5.1 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 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2.1 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5.2.2 对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5.3 生物结皮对土壤PH 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藻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结皮及藻类概述
        1.1.1 生物结皮定义
        1.1.2 生物结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1.3 生物结皮中藻类
    1.2 国外荒漠藻类及生物结皮研究进展
        1.2.1 荒漠藻类分类学研究
        1.2.2 荒漠藻类生态学的研究
        1.2.3 荒漠藻类生理学的研究
        1.2.4 荒漠藻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1.2.5 生物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
        1.2.6 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物组成
        1.2.7 生物土壤结皮的养分特征
        1.2.8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1.2.9 生物土壤结皮受物理干扰的影响
    1.3 国内荒漠藻类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荒漠藻类种类组成的研究
        1.3.2 荒漠藻类生态的研究
        1.3.3 荒漠藻类的拓殖过程
        1.3.4 荒漠藻胞外聚合物
        1.3.5 荒漠藻胶结机理
        1.3.6 荒漠藻固沙能力
    1.4 高寒草地的有关研究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独特的研究区域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候特点
        2.1.4 现状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方法试验
        2.2.3 采样方法
        2.2.4 样品整理与保存
        2.2.5 样点介绍
    2.3 藻类培养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固体培养基制备
        2.3.3 液体培养基制备
    2.4 接种
    2.5 培养
    2.6 标本鉴定
        2.6.1 显微观察
        2.6.2 显微摄像
        2.6.3 标本鉴定
第3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实验结果
        3.1.1 预实验藻类组成
        3.1.2 实验藻类组成
        3.1.3 藻类分布
    3.2 对比
        3.2.1 沙坡头
        3.2.2 兰州五泉山
        3.2.3 兰州市北山
        3.2.4 与以上相比
    3.3 原因
        3.3.1 实验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所致
        3.3.2 经验不足
        3.3.3 采集样品的处理保存环节
        3.3.4 特殊地域所致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1.1 高寒草甸藻类的存在
        4.1.2 高寒草甸藻类的分布
        4.1.3 筛选出了适合的培养基
    4.2 存在的问题
        4.2.1 试验方法
        4.2.2 实验设备
    4.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显微照片)

四、沙漠藻固沙结皮的研究与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沙丘奇妙物种:沙漠硅藻[J]. 姚录祺,张育新.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21(12)
  • [2]典型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周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3]5株沙漠蓝藻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囊藻毒素基因同源性分析[D]. 古扎丽阿依·牙生.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沙漠藻研究回顾及趋势分析[J]. 周春丽,刘会强.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5]新疆塔克拉玛干7株沙漠藻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卡丽比努尔·艾依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6]具鞘微鞘藻与爪哇伪枝藻混合藻种藻结皮条件的优化研究[D]. 景丽百合. 兰州理工大学, 2016(11)
  • [7]黄土高原生物结皮中蓝藻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D]. 杨丽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12)
  • [8]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地土壤生物结皮效应研究[D]. 付广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9]黄土高原水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时空发育特征研究[D]. 孟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10]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藻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D]. 陈正宏.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沙漠藻类固沙结皮研究及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