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近波[1](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Y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直接决定着该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一个时期人口发展趋势,包括人口的规模、结构等方面,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期间随着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历经数次调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基层基础工作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基,长期以来,乡镇基层政府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提振效果有限、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都给新时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挑战。本文以Y镇为例,通过梳理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理论基础,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力求全面真实的反映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现状、总结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并提出改进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及建议:转变镇村计生机构职能,配足基层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善配套有利于生育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理顺乡镇、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本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二章解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来源与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三章概述了Y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通过对Y镇近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当前Y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计划生育工作方面不明朗、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生育潜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其中重点谈到全面二孩政策刺激效果有限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第四章分析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从政策主体、客体、环境因素三个层面予以归纳。第五章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大力度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宣传,重点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提高政策执行者及群众的思想认识;配足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相关政策,构建鼓励生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为乡镇基层赋权的同时推动部门资源下沉,加快建立部门、乡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指出改进基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工作是有必要的,应当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和形势,不断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计生工作水平。
刘晓静[2](2020)在《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短短几年内,两轮机构改革和两次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迎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总基调发生变化,逐渐从控制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升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生育权从政府管制逐渐向家庭为主转变,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也面临从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转变。如何破旧立新,摒弃过去计划生育工作的“惯性思维”,助推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对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在国内外人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下,从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现状和特点等入手,总结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遇到的困境,得出了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转型中存在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基层计划生育网络被削弱、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落后、计划生育家庭支持能力欠缺、生育配套体系不完备、基层计生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结合滨州实际,剖析存在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指出基层计生服务机构职能转型不彻底、服务能力落后、缺少信息化支撑、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等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原因,逐条提出对策,从加强基层计划生育职能和队伍的转型融合、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建立“互联网+”新型计生管理服务模式、改革考核激励制度、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等五个方面,积极探讨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的建议,并对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作了美好的展望,力求建成政府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使计划生育成为惠及群众的“甜蜜”事业。
李敏红[3](2019)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最末端,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同时也是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给乡镇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过去那些工作思路和方法,已经不再能够继续适应现阶段新背景下的具体工作,乡镇政府需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与时俱进。因此对乡镇政府计生部门来说,随着计生政策的调整,重新梳理明确自身的职能职责,尽快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转变到全面服务上来,不仅要继续为过去30多年已实行了计划生育的一代人做好服务,还要为现在以及未来的生育政策的实施做好服务,计生部门的职能将由过去的管理向未来的服务转变。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发展和大量的国内外关于生育政策、政府职能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为例,对“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历程和历次政策变化中的政府职能。其次,深入分析D镇当前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和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情况,查找出D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工作的繁重及经费的不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对生育服务职能转变认识不到位、违法生育处罚仍是难题、生育服务专职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再次,通过逐一分析问题,深入剖析出D镇政府职能转变面临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生育政策宣传不到位、新旧政策的交替带来的冲突、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群众对生育服务工作存在偏见、财政薄弱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五方面因素。最后,结合上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一系列推进D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生育政策畅通渠道加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加强生育服务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强化基层服务意识和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提升优质服务、加大财政投入以保障基层生育服务经费等五个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创新提升乡镇的服务水平,能够推动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
杜本峰,王琦霖[4](2018)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家庭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评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尤其是农村计生家庭发展的影响,以及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如何回应这一特殊群体关切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需要政策设计。在分析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值得分匹配等,实证分析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农村计生家庭发展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对整个农村计生家庭的生活水平即恩格尔系数效果并不显着。提出了如何提升农村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以及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相关建议。
曹立斌[5](2018)在《后人口转变时代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影响的区域差异 ——来自湖北省的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宏观人口转变是以无数个家庭的生育抑制为其微观基础的。具体而言,我国人口运行的转变,进而获得的各种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机会,是依靠上亿个计划生育家庭减少自己的子女数量来换取的。计划生育家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堪称伟大的贡献。计划生育政策制定执行的几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的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限制了农户的生育行为,从而限制了农户的子女数量。正是凭借这一机制,我国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整体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代。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减少子女数量,还间接给计划生育农户造成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的核心问题。进一步地,面临同样冲击的不同家庭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这将呈现出怎样的区域差异呢?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户的基本影响起点就是约束了计生农户的生育选择空间,之后,再由此而对家庭的其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一过程,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范围远远不止于“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借助修正后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可以将计生政策对于农户生计的影响,通过对子女数量,落实为对于家庭禀赋积累、功能完成和策略选择等三个维度的影响。本文的基本分析安排,就是按照这一逻辑顺序展开的。在导论中,将对全文的研究做出基础性的引入。首先将介绍论文研究主题的提出,并指出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将开宗明义地介绍全文的研究主题和基本技术思路。再次,则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必要的回顾。最后,介绍了研究中所使用的两组数据以及两组数据之间的逻辑匹配性。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首先是说明分析框架的理论来源及其变化,本文以修改后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作为基本分析框架。从理论来源而言,可行能力是最初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但这个框架并没有顾及到家庭自身条件及其变化。从框架修改而言,本文视子女数量为一个关键变量,它既是农户的自身条件又能够从跨越代际的角度反映农户家庭的变化。当跨越代际的家庭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的相应影响便具备了区域差异性。第二章从家庭规模结构和家庭经济条件两个角度描述分析了农户的生计现状。家庭规模结构方面,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造成家庭的分合,形成了不同区域的主要差异来源。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则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了统计支持。第三章从家庭自身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风险。低生育率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实现自我延续。如果低生育率一直持续,农户自身的存续性可能就得不到保障,从而可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影响生计的可持续性。育龄农户的低生育选择,一方面来自长期的政策性宣传和有力的政策约束,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其周围的人的生育选择;这个周围的人群包含两类人群,一类人群是育龄夫妇各自的父母或长辈,具体而言,生育选择也就是受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另一类人群是育龄夫妇的邻居、朋友、同事等同代人群,具体而言,育龄夫妇的生育选择与其所感知的社会生育选择情况有关。上述两种影响因素使得育龄家庭的低生育选择得以自我重复,再加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共同作用,低生育选择将呈现出自我加强的趋势。第四章讨论子女数量对于农户生计资本积累的影响,通过在计划生育农户和非计划生育农户之间、在不同子女数量农户之间、在生育率差异明显的不同区域之间比较生计资本积累情况来实现。这一章的比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在包括计生与非计生农户的不同子女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由此更进一步,第二层次的比较中,则更多注意不同子女数量农户的空间分布,并进而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农户的生计资本积累情况。在描述比较的基础上,这一章对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资本积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章的分析将显着地提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禀赋积累在总体和诸多专项上都超过非计划生育家庭,但是这种比较优势的取得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而且其保持缺乏充分的可持续性。相关结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区。第五章中讨论的内容是子女数量对于家庭策略选择的影响和区域差异,分别以养老策略选择和再生育策略选择作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的代表。关于农户养老策略,子女数量越多,老人就越倾向于依靠子女养老。而当子女数量很少时,这个农户可能会拥有一些独到的特点并由此而获得发展机会。关于农户的再生育策略,用实证方法说明了低生育已经成为一种主动选择,而不再是一种无奈之举。第三、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实证分析部分。综合三章的分析,就可以指出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影响子女数量产生的对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而此三章具体分析的结果所显示的另一个含义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设计初衷虽然只是指向“一代人”,但其政策影响则通过对个体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传递了出去,波及范围远远不止于“一代人”。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首先回顾了各章分析的具体结论,并依据研究结论,提示了全文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研究完成过程中的关键不足,进而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选择。
叶进茜[6](2016)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苍南县灵溪镇为例》文中指出“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历经三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人口生育模式取得了重大转变。与此相对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却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当下我国已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是人口数量控制状态依然不稳定、不平衡,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本文以苍南县灵溪镇作为代表。首先介绍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背景、意义、方法、难点和重点,就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模式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把西方普遍认同的六种理论模式与适用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自上而下为主导的执行模式作了对比,然后用三个苍南县灵溪镇的典型案例入手,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计生政策存在一定的差距,计划生育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计划生育整体队伍有待提高,政策执行过程计生行为未规范,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不到位,计划生育责任机制不完善。同时详细阐释致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现状的对策与措施,即不断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重视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加强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长效责任机制,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工作、卓有成效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发展。
林雅莉[7](2016)在《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也居世界前列。这种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状况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按照国际经验: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值域为105+2。而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值域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以及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普及,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以及出生性别比有所好转,但仍旧高于出生正常性别比值域。泉州市作为我国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人们观念长期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由此导致泉州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在全国排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二胎的性别比发生了严重的畸形。这种现象的持续滋生了大量的婚姻问题以及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五章的内容来对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以及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以及我国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泉州市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当下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因素当中对于生育选择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改进措施。
陈登胜[8](2015)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 ——以丰泽区为例》文中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过曲折、悲壮、辉煌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我国人口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意愿存在差距以及受现实因素影响,一些计生家庭由于独生子女伤残、病残、死亡等原因,成为新的特殊困难群体。为更好地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也一直在适应新时期人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从单一的强制行政手段逐渐向依法行政、宣传服务和奖励优抚综合手段转变,其中对计生家庭给予适当的利益补偿政策被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新的机制——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由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有效性和广覆盖性,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探索更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使其在解决人口发展问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演进过程着手,并结合泉州市丰泽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情况分析,发现当前丰泽区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方面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政策诱导力度不足、受普惠政策冲击影响、计生家庭养老困难、计生特殊家庭等问题,并从工作思路、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政策协调机制、利益导向宣传力度、长效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影响丰泽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功效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长效监督机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措施。
杜晓云[9](2015)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四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但同时人口的总体素质水平仍然不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身心健康及养老等问题凸显,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胎”新形势下。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计划生育政策应能使夫妻关系和睦、家庭幸福、儿童健康。很显然,传统的强制性人口生育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健全完善约束型和奖励性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之路。本文选取具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福建省福清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阐明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特色与创新之处;接着论述了利益导向、和谐家庭等核心概念以及利益导向理论、交换理论及成本收益等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并界定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基本内涵、实施背景、发展历程及基本的审批流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实地调研、对比分析、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法,分析福清市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运行现状及效果,以及其对于和谐家庭建设的积极作用;深入地分析了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行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执行力不够、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救助机制不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与普惠政策未有效衔接、流动人员未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政策外生育行为未受到必要的惩罚等,并从公众对政策的误解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顺畅、利益导向政策因创新不足、受众不全和宣传不到位而影响实施效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等三方面分析现存问题的相关原因;最后,基于和谐家庭视角,从建立健全相关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创新“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化解救助政策、促进新型的生育文化建设、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度、鼓励基层创新发展型利益导向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对策建议,探索配合未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的新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以提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成效和保障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杜超[10](2015)在《吴江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开始大规模推广实施。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总生育水平下降且保持到了较低水平,人口压力的减少也同时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逐步成为合理引导我国居民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一项重要政策,且通过实践证明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演变,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不少人口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的家庭父母养老问题,贫困计划生育家庭保障问题等。生育政策也从“独生子女”过渡到“单独二孩”再到即将执行的“全面二孩”。目前吴江区现有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未能很好应对新的人口形势和生育政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寻找当前吴江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寻求完善的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数据分析法。首先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人口生育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从追述中国计生利益导向激励政策三十余年建立演变过程入手,分析当前面临的新人口形势要求,整理现行的国家和江苏省层面的激励政策,和吴江区地方性自主配套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对如何完善吴江区利益导向激励政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吴江区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人口形势:生育水平极低,生育意愿不高,失独家庭生活困难,老龄化严重且养老服务不足,流动人口量大,生育政策逐步放宽。所以吴江区除了执行落实国家和江苏省要求的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之外,也自主创新了多项地方特色配套政策,涵盖:养老救助,健康技术服务,意外救助补偿等方面,这些政策针对性强,执行落实到位,有利的促进吴江区实现十二五人口规划要求的主要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人口协调发展问题”。但激励政策的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奖励政策落后于当地经济水平,部分政策的执行主体需调整,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针对以上新人口形势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了符合吴江区实际的利益导向激励政策完善建议,包括:由政府担任政策执行主体,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均等享有激励政策,引导群众在政策内合理生育等。
二、完善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二孩政策下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计划生育政策 |
2.1.2 政策执行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2.2.2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 |
3 Y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现状 |
3.1 Y镇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 |
3.1.1 Y镇计划生育执行机构设置情况 |
3.1.2 镇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 |
3.2 Y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2.1 计划生育工作方向不明确 |
3.2.2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
3.2.3 全面二孩政策提振生育率有限 |
3.2.4 计生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
3.2.5 生育潜力不足 |
3.2.6 其他问题 |
4 Y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策客体因素 |
4.2 政策主体因素 |
4.2.1 性别比失衡治理手段单一 |
4.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力度偏弱 |
4.2.3 计生服务资源配置不足 |
4.3 环境因素 |
4.3.1 多重因素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
4.3.2 新时代计划生育工作转型过慢 |
5 基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对策及建议 |
5.1 转变镇村计生机构职能 |
5.1.1 大力度开展政策宣传 |
5.1.2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
5.1.3 整合基层计生工作队伍 |
5.2 配足公共服务资源 |
5.2.1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
5.2.2 完善城乡卫生资源 |
5.2.3 统筹城乡养老资源 |
5.3 完善配套有利于生育的政策体系 |
5.3.1 调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相关政策 |
5.3.2 构建鼓励生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
5.4 建立乡镇、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
5.4.1 为乡镇基层赋权 |
5.4.2 推动部门资源下沉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2.1.1 计划生育 |
2.1.2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 |
2.1.3 “二孩”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第3章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现状及转型存在的问题 |
3.1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现状 |
3.1.1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取得的基本成就 |
3.1.2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的特点 |
3.2 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
3.2.2 基层计生网络弱化 |
3.2.3 基层计生服务与需求不匹配 |
3.2.4 计划生育家庭支持能力欠佳 |
3.2.5 生育保障体系不完备 |
3.2.6 基层计生考核科学性欠佳 |
第4章 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职能转型不彻底 |
4.1.1 各级对计划生育转型认识不足 |
4.1.2 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权责弱化 |
4.1.3 服务理念转变难 |
4.2 服务能力落后 |
4.2.1 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建设落后 |
4.2.2 基层计生队伍专业能力欠缺 |
4.2.3 宣传方式落后 |
4.3 缺少信息化支撑 |
4.3.1 信息化建设滞后 |
4.3.2 信息共享程度低 |
4.4 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 |
4.4.1 计生考核存在弊端 |
4.4.2 激励制度欠缺 |
4.5 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 |
4.5.1 发展理念亟需转变 |
4.5.2 基层基础受到削弱 |
4.5.3 职能发挥不力 |
第5章 滨州市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的对策 |
5.1 加强职能和队伍的转型融合 |
5.1.1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5.1.2 转变工作理念 |
5.1.3 提升基层计生干部业务素质 |
5.2 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内容 |
5.2.1 从育龄妇女管控向妇幼健康服务转型 |
5.2.2 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政策保障 |
5.2.3 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 |
5.3 建立“互联网+”新型计生管理服务模式 |
5.3.1 搭建计生服务信息平台 |
5.3.2 加快跨部门信息共享 |
5.4 改革考核激励制度 |
5.4.1 健全计生考核体系 |
5.4.2 建立技术型人才激励机制 |
5.4.3 健全基层卫生计生专职主任激励保障机制 |
5.5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
5.5.1 从行政化走向市场化 |
5.5.2 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第6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全面两孩”政策 |
二、乡镇政府 |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任务型政府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四、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 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历史 |
第一节 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历程 |
一、计划生育机构历史沿革 |
二、人口计生政策的演变 |
三、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的转变 |
第二节 历次政策变化中的政府职能 |
一、历次机构改革后的政府职能 |
二、历次计生政策变化中的政府生育服务职能 |
第四章 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基本情况 |
第二节 D镇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取得成效 |
一、人口指标符合预期 |
二、政策生育率逐年上升 |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 |
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人数逐年增加 |
五、人口系统数据信息及时更新 |
第三节 “全面二孩”背景下D镇生育服务工作实践 |
一、健全的计划生育服务组织机构 |
二、生育服务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
三、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到位 |
四、多举措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
五、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 |
第五章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D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主要问题 |
一、工作的繁重及经费的不足 |
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 |
三、对生育服务职能转变认识不到位 |
四、违法生育处罚仍是难题 |
五、生育服务专职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生育政策宣传不到位 |
二、新旧政策的交替带来的冲突 |
三、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
四、群众对生育服务工作存在偏见 |
五、财政薄弱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
第六章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生育政策畅通渠道,加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 |
第二节 加强生育服务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
第三节 强化基层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
第四节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优质服务 |
第五节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层生育服务经费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机理与评估模型构建 |
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机理 |
2.2 评估模型构建与方法 |
2.2.1 家庭发展估计方程 |
2.2.2“反事实”分析和倾向值得分匹配法 |
2.2.3 变量设置与操作测量 |
2.3 数据来源 |
3 结果分析 |
3.1“少生快富工程”对家庭发展影响 |
3.2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家庭发展影响 |
3.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农村计生家庭发展影响效果 |
3.3.1 全国农村计生家庭特征描述 |
3.3.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农村计生家庭发展影响效果 |
4结论与建议 |
(5)后人口转变时代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影响的区域差异 ——来自湖北省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后人口转变时代的到来 |
二、变迁中的农村家庭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束与历史存留 |
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两个转变 |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存留:农户差异与区域差异 |
第三节 研究的主题与思路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发挥机制与人口转变的完成 |
二、农户生计与家庭发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一、将可持续生计分析与中国家庭的跨代际特征相结合 |
二、将家庭存续引入可持续生计分析的视野 |
第六节 数据说明与区域分类 |
一、调研设计与数据采集 |
二、地区分类原则 |
第一章 子女数量与农户生计 |
第一节 可持续生计框架与家庭发展能力 |
一、可行能力与实质自由 |
二、可持续生计框架及其应用 |
三、家庭发展能力的概念框架 |
第二节 生育行为、子女数量与农户生计 |
一、生育行为与农户生计 |
二、子女数量性别与农户生计 |
三、农户生计与农户家庭发展 |
第二章 不同子女数量农户基本特征的描述分析 |
第一节 农户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 |
一、农户家庭范围的认定 |
二、农户家庭规模的区域差异 |
三、农户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 |
第二节 农户的经济条件现状 |
一、农户经济条件的自我评价 |
二、土地的保有与使用现状 |
三、收支结构 |
第三章 生育选择与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风险 |
第一节 后人口转变时代的政策调整背景 |
一、计划生育政策连续调整中的生育意愿认识 |
二、鼓励生育二孩的《公开信》 |
第二节 政策调整后的育龄农户再生育意愿 |
一、再生育意愿的数量选择 |
二、再生育意愿的性别期待 |
第三节 超低生育选择与农户生计风险形成 |
一、超低生育选择自我延续的理论 |
二、超低生育选择自我延续的机制分析 |
三、超低生育率自我延续的的模型设计与检验 |
四、超低生育选择与高生计风险 |
第四章 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区域差异 |
第一节 农村生计资本的测度 |
一、目标家庭概况及分类 |
二、生计资本测度指标系统的设计 |
第二节 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描述分析 |
一、不同子女数量之间的比较 |
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 |
第三节 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置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小结及政策含义 |
第五章 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的区域差异 |
第一节 子女数量对农户养老策略影响的区域差异 |
一、养老策略选择的现状描述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四、超低生育率地区育龄农户的养老策略选择 |
第二节 超低生育率地区农户再生育策略的选择 |
一、再生育意愿与再生育策略 |
二、支付能力的测度设计 |
三、支付能力的测度结果与比较 |
四、关于可能存在的生育决策阈值差异的讨论 |
五、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低生育选择延续是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风险来源 |
二、计划生育农户的生计水平保持整体优势 |
三、计划生育农户的生计优势主要集中在存量方面 |
四、低生育选择已经形成氛围和惯性 |
第二节 政策含义:面向农户生计的计划生育政策 |
一、利益导向的三种政策作用发挥机制 |
二、计生政策调整方向在于面向家庭生计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苍南县灵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计划生育政策 |
2.1.2 政策执行 |
2.1.3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
2.2.2 本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模式的架构 |
第3章 苍南县灵溪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成效与典型案例 |
3.1 灵溪镇近年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成效 |
3.1.1 宣传计生政策 |
3.1.2 组织重视计生工作 |
3.1.3 政府协调监控计生工作 |
3.1.4 开展计生重点工作 |
3.2 灵溪镇计划生育典型案例 |
3.2.1 灵溪镇计生典型案列一:“寄血验子”案 |
3.2.2 灵溪镇计生典型案列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案 |
3.2.3 灵溪镇计生典型案列三:计划生育执行失范案 |
第4章 灵溪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
4.1 灵溪镇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
4.1.2 计划生育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
4.1.3 计划生育队伍整体有待提高 |
4.1.4 政策执行过程计生行为未规范 |
4.1.5 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不到位 |
4.1.6 计划生育责任机制不完善 |
4.2 灵溪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对策与建议 |
5.1 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 |
5.2 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服务与管理 |
5.3 提高计生服务人员队伍的素质 |
5.4 规范计生政策执行行为 |
5.5 加强利益导向机制建设 |
5.6 建立和完善长效责任机制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利益导向政策 |
1.3.2 性别偏好 |
1.3.3 出生性别比 |
1.4 相关基础研究理论 |
1.4.1 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
1.4.2 代际财富流理论 |
1.4.3 孩子社会附加成本一效益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1.7.1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 |
2.1 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演变过程 |
2.2 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特征 |
2.2.1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地区逐年增多 |
2.2.2 城乡地区出生性别比差距大 |
2.2.3 出生性别比随着生育孩次的增加而升高 |
2.2.4 与女性的生育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关 |
2.3 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演进过程 |
2.3.1 促进出生性别比例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提出 |
2.3.2 促进出生性别比例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确立 |
2.3.3 促进出生性别比例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规范化 |
2.4 我国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特征 |
2.4.1 政治性 |
2.4.2 整体性 |
2.4.3 公益性 |
第3章 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问题及原因 |
3.1 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利益导向政策的内容及成效 |
3.1.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
3.1.2 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
3.2 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 |
3.2.1 利益导向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
3.2.2 利益导向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3.3 利益导向政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对利益导向政策未形成足够的重视 |
3.3.2 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利益导向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
3.3.3 法律保障不健全 |
3.3.4 政策吸引力差、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慢 |
第4章 泉州市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实证分析 |
4.1 泉州市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概况 |
4.2 泉州市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选择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卡方检验 |
4.5 拟合优度检验 |
4.5.1 以被调查者的性别为自变量的拟合优度检验 |
4.5.2 增加收入水平的拟合优度检验 |
4.5.3 增加户籍所在地的拟合优度检验 |
4.5.4 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拟合优度检验 |
4.5.5 以被调查者对政策的熟悉程度为协变量的拟合优度检验 |
4.6 男女性别偏好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
4.6.1 性别偏好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
4.6.2 均衡偏好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
4.7 结果分析 |
第5章 进一步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 |
5.1 确立利益导向政策的基本原则 |
5.1.1 奖惩并行以奖为主 |
5.1.2 城乡并进以农村为主 |
5.1.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5.1.4 坚持改革创新 |
5.2 进一步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的若干对策 |
5.2.1 补充完善利益导向政策 |
5.2.2 加强与惠民政策的统筹衔接 |
5.2.3 大力发展经济,提升保障水平 |
5.2.4 加大宣传力度,扭转生育观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在制度层面上不断完善现有制度 |
6.2 在经济层面大力发展经济 |
6.3 在文化层面加大教育投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调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 ——以丰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演进过程 |
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
2.1.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概念界定 |
2.1.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特征 |
2.2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2.2.1 萌芽阶段 |
2.2.2 探索阶段 |
2.2.3 成型阶段 |
2.2.4 完善阶段 |
第3章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成效与不足 |
3.1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主要内容 |
3.2 成绩与效果 |
3.2.1 受益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
3.2.2 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 |
3.2.3 传统的婚育观念切实有所转变 |
3.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得以持续 |
3.3 挑战与不足 |
3.3.1 政策奖扶诱导性不足,相对价值越来越少 |
3.3.2 惩罚机制成效不大,抵消利益导向奖励功效 |
3.3.3 普惠政策、利益导向政策比较效应明显 |
3.3.4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局面尚未形成 |
第4章 个案分析:丰泽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现状分析 |
4.1 丰泽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的基本情况 |
4.2 丰泽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诱导力度不够 |
4.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受到一些普惠政策的冲击 |
4.2.3 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难以解决 |
4.2.4 工作重心存在偏差 |
4.2.5 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
4.2.6 对流动人口的利益导向问题 |
4.2.7 计生特殊家庭的问题 |
4.3 利益导向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路认识不到位 |
4.3.2 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
4.3.3 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 |
4.3.4 计生利导政策宣传不到位 |
4.3.5 缺乏长效监督机制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政策建议 |
5.1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
5.1.1 协调发展原则 |
5.1.2 渗透融入原则 |
5.1.3 长效有序原则 |
5.2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政策 |
5.2.1 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5.2.2 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建设 |
5.2.3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
5.2.4 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
5.2.5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长效监督机制 |
5.2.6 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
5.2.7 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述评 |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利益导向 |
2.1.2 和谐家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导向理论 |
2.2.2 交换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审批流程 |
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基本内涵 |
3.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3.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萌芽阶段 |
3.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阶段 |
3.2.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
3.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相关政策实施的一般流程 |
4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运行效果 |
4.1 福清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
4.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
4.2.1 福清市“计生”家庭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
4.2.2 福清市“特殊”家庭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
4.3 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和谐家庭”的积极意义 |
4.4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运行效果 |
4.4.1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运行数据分析 |
4.4.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满意度问卷调查 |
5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5.1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现存问题 |
5.1.1 现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
5.1.2 “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救助政策不完善 |
5.1.3 利益导向政策与普惠政策之间尚未实现有效地衔接 |
5.1.4 流动人员未能享受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方面的优惠政策 |
5.1.5 对于政策外生育行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 |
5.1.6 部分不当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公 |
5.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公众对政策的误解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顺畅 |
5.2.2 利益导向政策因创新不足、受众不全和宣传不到位而影响实施效果 |
5.2.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
6 创新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 |
6.1 建立完善相关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 |
6.2 创新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化解救助政策 |
6.3 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
6.4 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度 |
6.5 鼓励基层创新发展型利益导向政策 |
6.6 探索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未来变迁发展新方向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7.2.1 不足之处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面向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干部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面向受助群众和普通群众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吴江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2.1.人口控制理论 |
1.2.2 供给和需求理论 |
1.2.3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概述 |
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定义与特征 |
2.1.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定义 |
2.1.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特征 |
2.2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建立过程 |
2.2.1 免费技术服务为主的阶段 |
2.2.2 与社会福利相关的阶段 |
2.2.3 以扶持计生家庭经营生产为主的阶段 |
2.2.4 以提高计生家庭社会保障为主的阶段 |
2.3 运用相关理论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定性分析 |
第三章 吴江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实施现状 |
3.1 吴江区计划生育工作概述 |
3.2 当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面临的新人口形势 |
3.2.1 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均低 |
3.2.2 计划生育失独家庭问题凸显 |
3.2.3 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服务不足 |
3.2.4 流动人口数量大 |
3.2.5 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 |
3.2.6 出生人口素质受到重视 |
3.3 国家和江苏省规定的利益导向激励政策 |
3.3.1 奖励性政策 |
3.3.2 救助性政策 |
3.3.3 负激励性政策 |
3.4 吴江区地方自主配套政策 |
3.4.1 奖励性政策 |
3.4.2 救助补偿性政策 |
3.4.3 扶贫帮困性政策 |
3.5 吴江区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目标和效果 |
第四章 吴江区计生利益导向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当前吴江区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 |
4.1.1 奖励政策落后于吴江经济水平 |
4.1.2 部分政策的执行主体需要改变 |
4.1.3 执行标准因人而异 |
4.2 吴江区利益导向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奖励政策标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
4.2.2 政府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
4.2.3 不合理身份制度未能消除 |
第五章 对吴江区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和政策的完善建议 |
5.1 对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的理论完善 |
5.2 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的完善建议 |
5.2.1 政策执行主体需调整 |
5.2.2 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政策 |
5.2.3 引导群众“在政策内合理生育” |
5.2.4 引导群众优生优育 |
5.2.5 完善计生家庭养老政策 |
5.2.6 拓展计生激励政策的对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完善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二孩政策下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Y镇为例[D]. 刘近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2]新时期滨州市基层计生服务转型研究[D]. 刘晓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乡镇政府生育服务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粤北山区D镇为例[D]. 李敏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4]“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困境与出路[J]. 杜本峰,王琦霖. 人口与发展, 2018(05)
- [5]后人口转变时代子女数量对农户生计影响的区域差异 ——来自湖北省的数据[D]. 曹立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6]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苍南县灵溪镇为例[D]. 叶进茜.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的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D]. 林雅莉. 华侨大学, 2016(02)
- [8]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 ——以丰泽区为例[D]. 陈登胜. 华侨大学, 2015(03)
- [9]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D]. 杜晓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 [10]吴江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激励政策研究[D]. 杜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