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冯露莹[1](2021)在《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国际扩散机制研究 ——基于动力、因素和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国家打开国门进行国际贸易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如洪水之势涌入国内,国家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食品安全问题也早已跨越了国界,成为了当前全球治理的对象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乱象,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在全球扩散,针对“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如何在国际上扩散”的这一问题,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将政策扩散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进一步构建政策扩散的分析框架来探究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国际扩散问题。首先,本文梳理了政策扩散理论,并建立起国际政策扩散的分析框架,把握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和现实。其次,本文构建了食品安全治理政策扩散的三个影响因素,即政策的强制性、竞争力和学习程度:强制性主要体现为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大小,竞争力体现为是否满足国家内部需求,政策的学习程度是本文判断政策扩散成效的依据,即学习程度越高,政策扩散的成效越高。其中,第三、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也是本文创新之处的体现,即构建了强制、竞争和学习三个因素,并使用这三个因素分析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国际扩散问题。再次,本文通过三个案例,进一步考察扩散机制在具体案例中的情况,梳理案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探究三个因素对扩散成效的影响。最后,本文从食品安全治理政策扩散机制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本研究对扩散理论的启示、当前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前景和挑战以及对中国参与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
林育瑾[2](2021)在《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稳定粮食生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的稳定、农作物高产和农民增收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世界农药的发展,由于粮食种植户不合理的施药行为,尤其是农药的过量施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多项农药减量行动,制定了多项农药减量举措,并取得相应成效。农药减量是一项长期任务,评估各项政策效果,制定符合农户采纳意愿的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至关重要。论文从农户视角入手,通过对粮食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意愿的研究,评估激励政策效果,为政府制定高效的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提供合理性建议。本文在综合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各地市粮食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实验(设置技术支持、环境保护宣传、农业保险和生物农药补贴为激励政策属性,设置农药使用量变化率为政策结果属性),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农户农药施用情况。基于随机效用理论构建混合Logit模型,探究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的偏好,通过交互效应分析其可能来源;运用潜类别模型,探究农户偏好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1)农户普遍具备一定程度的风险感知,能够认识到农药对环境以及食品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们缺少获取农药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2)农户普遍愿意采纳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愿意做出改变以获取更高的效用水平。(3)农药保险政策与生物农药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存在互补关系;技术支持政策与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呈现替代关系。(4)依据农户对相关政策的偏好异质性,可将农户分为:“政策敏感型”(占36.5%)、“补贴偏好型”(占38.5%)、“安于现状型”(占25%)。(5)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中四项政策属性对于减少农户农药使用量都具有显着效果,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保险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生物农药补贴政策和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农户意愿决定了激励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制定应符合农户偏好,注重政策组合的协同与侧重,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业培训,开辟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供合理的生物农药补贴,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宣传,以提高农药减量施用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尝试性地采用选择实验法评估多项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通过农户行为选择,从农户偏好视角综合考察多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丰富了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体系。
戈含锋,李芳[3](2020)在《生态文明及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农药立法完善》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立法关系到我国食品安全、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农药立法是我国国民生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法律。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农药需要两个层面的立法,即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层面调整农药生产经营销售等的法规,以及适应现代风险社会需要,以限制和规范农药风险性为主的制度措施。后者在当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农药立法整体仍沿袭传统时期重经济调整而非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和立法思维定势。在立法构成上,风险规范整体呈严重不足态势。中央层面,农药基本法规效力位阶低,风险调控规范数量少且以局部调整为主,地方层面更是对农药类法规鲜有专项规范。在具体制度上,风险控制规范主要随附于其他法规如《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做附带性调整;部分风险控制制度不适应我国仍以家庭为主要农业生产主体的基本现实,如农药记录制度、农药包装收集制度等等更适合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难以形成对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家庭的有效规范,实效性有待提升;风险控制制度普遍缺乏更为微观细节的配套支持,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未来农药立法需要完善的方面,也是我国应对风险时期,构建生态文明的法制前提。
黄艺伟[4](2020)在《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充分发挥农业所拥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协调与生产力提高的关系,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对环境负荷,具有持续性的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则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2年首次提出。此概念的基本观点为“农业是与环境最谐调的产业”,主要内容为“通过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保全国土和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环境负荷”。进而在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在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农产品市场、环保科研与教育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长久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保护农业环境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对日本的环境保护农业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当今时代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可以为中国正在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则采用了文献分析为基准、比较分析手段目的和多学科交叉升华意义等研究方法,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历史源流、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受到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自然农法以及西方国家环保型农业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减少化肥农药、环境直接补贴与资源循环利用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并最终在环境压力、政府激励、市场动力等多重动力机制的影响下,日本农业实现了从化学农业到环保农业的深刻转变。在治理和保护农业环境的过程中,日本的环境立法、民权保护、技术研发和政府投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人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全民参与,扎根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模式。在统一的环保理念下,各种手段和力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日本政府、民间社会、企业和国际团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联合治理的典范。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脱贫、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同样需要引起我国的极大重视。日本在转变发展理念、完善环保法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环保教育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彭涛[5](2020)在《潢川县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户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位,也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微观主体,通过剖析农户生产行为选择及其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成因,以便设计合理的政策措施,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户过量的、非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以及对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农业副产品的处理不当等主要农业生产行为与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具有直接关系。通过深入分析农户生产行为选择对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影响机理,为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解决思路,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最后,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视角,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建议和治理对策,即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户的涉农培训、优化财政补贴支农结构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支持等。研究结论: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依然很高,缺乏科学施肥指导,存在严重的过度施肥现象;农户对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不当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负荷;由于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需要高昂的处理设备作为保障,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养殖成本,再加上农户对畜禽粪便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这些客观因素无形中左右着农户对畜禽粪便的处理行为,致使随意排放的畜禽粪便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负荷。
刘娟,刘雪[6](2019)在《我国果蔬农药残留现状研究的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果蔬农药残留一直以来威胁着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减少农药残留刻不容缓。我国作为果蔬的生产消费大国,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甚至还影响到我国果蔬出口贸易。本文通过对农药残留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果蔬农药残留现状研究进行了简单研究。
陈姗姗[7](2019)在《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检测的发展方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之后,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其原因也是在于食品安全关乎我国所有人乃至部分国外人的生命健康,所以,食品检测工作的落实给社会大众提供了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食品检测工作的发展方向3
庞国芳,常巧英,范春林[8](2017)在《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研究与监控体系构建展望》文中认为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之一。我国市售农产品中农药检出情况依然普遍,违禁、高剧毒农药残留仍在威胁民众"菜篮子"安全。作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关键点之一的农药残留监测技术,已从经典的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发展到高分辨质谱技术,并在非靶向农药目标物定性筛查方面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创新。在调研分析1990—2016年4 000余篇农药残留检测SCI论文和国内外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作者团队近10年在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元融合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着重探讨了提升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与风险溯源所需的核心技术手段,对构建我国市售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大数据库提出了规划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议,以期为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使食品安全监管前移,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张秀玲[9](2013)在《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药是一柄“双刃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农药暴露使生产者长期接触农药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而且会导致了难以分解的部分农药有效化学成分在农产品中的聚集,形成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仅危害到国内民众的健康,还会产生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恐慌。随着国际市场上日趋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或农产品进口国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手段,我国日显恶化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巨额损失。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避免农药残留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和探讨研究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政府规制等经济理论入手,深层次探讨和研究导致农户农药的滥施乱用以及政府监管缺失的理论根源。然后,从生产者、政府监管和农产品贸易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成因。最后,又研究了农药残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源自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2)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影响农药残留。3)农药残留监管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仍没有得到切实改观。4)农药残留除了危害人体健康外,还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扰乱农产品市场和阻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经济影响,以及恶化食品安全、损害政府形象等社会影响。5)农药残留标准具有贸易保护和福利效应。6)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损失。大量出口农产品被扣留、退回,仓储、检验费用增加,出口成本增加,农产品竞争力下降。7)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8)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实行以下措施:①四大战略:绿色战略,产业化战略,法制化战略,标准化战略;②加大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③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④规模化经营;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制度。
孙娜[10](2012)在《食品安全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文中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等各方面的责任。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范围相对宽广,因此本文仅从食品安全领域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探究,尤其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民以食为天”,从微观角度看,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从宏观角度看,则涉及国家民生。近些年,食品安全在我国成为了热点名词,屡屡发生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众多企业将食品安全问题抛之脑后。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制度尚不健全,并且管理机构执行力尚且欠缺,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愈加薄弱。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威胁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威胁着消费者的安全,更威胁着整个国家的民生大计。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分析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对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国际扩散机制研究 ——基于动力、因素和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由来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食品安全 |
(二)治理与政策 |
(三)国际扩散机制 |
三、文献综述 |
(一)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 |
(二)国际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政策扩散的内容与机制 |
一、政策扩散理论 |
二、国际政策扩散理论 |
三、建立国际政策扩散机制的分析框架 |
(一)国际政策扩散的动因 |
(二)政策扩散机制的过程 |
(三)政策扩散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与现实 |
一、食品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历程 |
三、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容和问题 |
(一)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容 |
(二)国际食品安全治理面临的问题 |
四、国际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形式与层次 |
(一)国际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形式 |
(二)国际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层次 |
第三章 食品安全治理与国际政策扩散机制 |
一、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国际扩散的动力 |
(一)国际社会规范 |
(二)国家内部需求 |
(三)跨国公司推动 |
二、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国际扩散的类别 |
(一)强制扩散 |
(二)自愿扩散 |
三、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国际扩散的影响因素 |
(一)政策的强制性 |
(二)政策的竞争力 |
(三)政策的学习程度 |
四、扩散机制的构建 |
第四章 食品安全治理政策国际扩散的案例分析 |
一、莱克多巴胺最大残留量标准政策在CAC成员国的扩散 |
(一)案例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三)扩散机制分析 |
二、“荷尔蒙牛肉案”中的预防性原则政策在WTO成员国的扩散 |
(一)案例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三)扩散机制分析 |
三、良好农业道德规范(Global GAP)政策在南亚地区的扩散 |
(一)案例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三)扩散机制分析 |
四、比较与评析 |
第五章 启示与前景 |
一、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扩散对扩散理论的启示 |
二、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
三、中国参与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选择实验法 |
1.4.4 计量分析法 |
1.5 研究结构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主要局限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 |
2.1.2 农户偏好与偏好异质性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效用价值理论与随机效用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2 实现农户农药减施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
2.3.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查方案设计和描述性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地区的选取 |
3.3 粮食种植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专题调查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选择实验设计 |
3.4 描述性分析 |
3.4.1 个体特征描述 |
3.4.2 农户病虫害防治与农药施用情况 |
3.4.3 农户风险感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模型及变量赋值 |
4.1 模型构建 |
4.1.1 混合Logit模型构建 |
4.1.2 潜类别模型构建 |
4.1.3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的接受意愿 |
4.2 变量赋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的计量分析 |
5.1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属性的效用研究 |
5.2 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属性与农户特征属性间的交互分析 |
5.2.1 替代特定常数项(ASC)与农户特征属性交互分析 |
5.2.2 激励政策属性间的交互分析 |
5.2.3 农户特征属性与激励政策属性的交互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异质性分析 |
6.1 农户偏好异质性及可能来源分析 |
6.2 不同激励政策下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的接受意愿 |
6.2.1 不同激励政策属性下农药使用量变化 |
6.2.2 特定类型农户在不同激励政策属性下农药使用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粮食种植户农药施用情况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3)生态文明及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农药立法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目前的农药(pesticide)使用风险及规制需要 |
(一)农药及农药使用风险 |
1.立法层面对农药风险性的认识和界定 |
2.农药使用风险及我国农药风险状况。 |
(二)农药相对于普通产品的特殊性及其风险规制需要 |
二、我国农药立法概况及规制特征 |
(一)我国的农药专项立法 |
1.我国的农药法规 |
2.农药标准 |
(二)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农药的规范 |
三、我国农药立法风险性应对的问题与完善 |
(一)立法规定零散,系统性和规划性不足 |
(二)农药专项立法以经济管理调控为主,对农药风险性规制关注不足 |
(三)农药风险控制专业性、覆盖面及实效性的整体不足 |
(四)其他法律法规中农药风险性的应对局限 |
(4)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 |
2.1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及产生背景 |
2.2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思想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影响 |
2.3 日本现代农业对自然农法的回溯 |
2.3.1 日本自然农法概况 |
2.3.2 日本自然农法影响下的实践与经验 |
2.4 欧美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在日本的引进与实践 |
第三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阶段 |
3.1 确立阶段 |
3.1.1 环境保全型农业思想在日本的兴起 |
3.1.2 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正式公布 |
3.2 发展阶段:由政府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
3.2.1 环境保全型农业基本政策的实施 |
3.2.2 环境保全型农业鼓励政策的推动与成果 |
3.3 成熟阶段:由市场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
3.3.1 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
3.3.2 生态认证体系的形成 |
3.3.3 良好农业规范 |
第四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理念的演进 |
4.1 减少化肥与农药 |
4.1.1 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
4.1.2 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 |
4.2 “3R利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
4.2.1 “3R利用”理念概况 |
4.2.2 “3R利用”理念的具体措施 |
第五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演进 |
5.1 环境压力 |
5.1.1 种植业的环境问题 |
5.1.2 畜牧业的环境问题 |
5.2 政府激励 |
5.2.1 环境补贴制度 |
5.2.2 科研与教育 |
5.3 市场动力 |
第六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
二、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支持作用 |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潢川县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农业面源污染的涵义 |
2.2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3 潢川县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状况 |
3.1 付店镇基本状况 |
3.1.1 付店镇的区位、自然环境 |
3.1.2 付店镇的产业情况 |
3.1.3 付店镇的经济发展状况 |
3.2 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特征 |
3.2.1 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3.2.2 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
4 付店镇农户生产行为调查及环境影响 |
4.1 付店镇农户生产行为调查 |
4.2 农户生产行为引起农业面源污染机理分析 |
4.3 农户生产行为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
5 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 |
5.1 农户基本特征方面 |
5.2 生产技术方面 |
5.3 政府政策方面 |
6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
6.1 提高农户整体环保意识 |
6.2 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培训力度 |
6.3 加大农户生产补贴力度 |
6.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服务 |
7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付店镇农户生产行为选择调查问卷 |
致谢 |
(6)我国果蔬农药残留现状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农药残留的主要影响 |
1. 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
3.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二、果蔬农药残留现状 |
三、结语 |
(7)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检测的发展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
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我国食品检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
建立专业的食品检测团队 |
提高社会大众的参与度 |
创新食品检测技术 |
结语 |
(8)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研究与监控体系构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发展现状 |
1.1 世界各国农药及化学污染物监控战略地位的确立 |
1.2 美国、欧盟和日本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数据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重大作用 |
1.3 我国农药残留监控体系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农药及化学污染物残留形势严峻 |
2 农药残留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
2.1 质谱技术成为残留分析的主流技术[7] |
2.2 高分辨质谱成为非靶向目标物筛查的发展方向 |
3 农药残留高分辨监测技术研发 |
3.1 研发以电子标准替代实物标准, 实现农药残留侦测电子化 |
3.2 研发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融合技术, 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生成自动化 |
3.3 研发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三元融合技术, 实现了农药残留风险溯源视频化 |
4 农药残留高分辨监测技术应用 |
5 措施与建议 |
5.1 创建“国家市售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控工程研究中心” |
5.2 创建“中国市售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库” |
6 结语 |
(9)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药残留成因 |
1.2.2 应对农药残留 |
1.2.3 农药残留出口影响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农药残留成因的理论解释 |
2.1 基于外部性的解释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外部性与农药残留 |
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与农药残留 |
2.3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解释 |
2.3.1 政府规制理论 |
2.3.2 政府规制理论与农药残留监管 |
2.4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
3.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回顾 |
3.1.1 农户理性与否 |
3.1.2 利益最大化与有条件的利益最大化 |
3.1.3 农民的避险行为 |
3.2 农药残留问题成因 |
3.2.1 较低的农户农药残留认知水平 |
3.2.2 高毒农药的使用 |
3.2.3 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式 |
3.3 以蔬菜种植农户为例的农户生物农药接受意愿 |
3.3.1 调研方案与方法 |
3.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设置 |
3.3.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
4.1 农药残留的政府监管 |
4.1.1 立法状况 |
4.1.2 农药残留监管机构 |
4.2 农药残留监管的效率评价 |
4.2.1 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较高 |
4.2.2 农药残留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
4.2.3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
4.3 农药残留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农药管理制度不健全 |
4.3.2 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不健全与标准落后 |
4.3.3 部门职责不清与多头管理 |
4.3.4 农药残留检测体系不完善 |
4.3.5 公众参与度不高 |
4.4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农产品自由贸易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
5.1 文献回顾 |
5.1.1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残留的双重影响 |
5.1.2 农药价格水平与农药使用量 |
5.2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 |
5.2.1 农药消费趋势 |
5.2.2 农药价格水平趋势 |
5.2.3 农产品贸易趋势 |
5.2.4 实证分析 |
5.3 结论 |
第六章 农药与农药残留的环境、经济、社会影响 |
6.1 农药与环境污染、农药残留 |
6.1.1 农药与环境污染 |
6.1.2 农药与农药残留 |
6.2 农药残留的经济社会影响:以蔬菜类农产品为例 |
6.2.1 农药残留特征 |
6.2.2 原因分析 |
6.2.3 影响 |
6.3 结论 |
第七章 农药残留标准的贸易与福利效应分析 |
7.1 贸易保护效应分析 |
7.1.1 出口国 |
7.1.2 进口国 |
7.2 农药残留标准的福利效应分析 |
7.2.1 小国假设 |
7.2.2 大国假设 |
7.3 农药残留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实证研究—引力模型 |
7.3.1 模型简介 |
7.3.2 数据来源 |
7.3.3 模型结果分析 |
7.4 结论 |
第八章 农药残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8.1 农产品贸易回顾及现状分析 |
8.1.1 发展历史概述 |
8.1.2 出口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
8.2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
8.2.1 美国 |
8.2.2 欧盟 |
8.2.3 日本 |
8.3 结论 |
第九章 农药残留监管的国际经验 |
9.1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农药残留监管 |
9.1.1 食品法典委员会产生背景 |
9.1.2 食品法典农药残留监管 |
9.2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管 |
9.2.1 美国 |
9.2.2 欧盟 |
9.2.3 日本 |
9.3 结论 |
第十章 降低农药残留的政策措施 |
10.1 实施四大战略 |
10.2 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 |
10.2.1 生物农药等的研究开发力度 |
10.2.2 三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10.2.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
10.3 制定与完善标准体系 |
10.3.1 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制定 |
10.3.2 加快技术标准制定,改进和提高检测技术 |
10.4 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
10.4.1 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
10.4.2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 |
10.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10.6 实施良好农业规范 |
10.7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10)食品安全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概况 |
1.4.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概况 |
第2章 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
2.1 食品及食品安全的涵义 |
2.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
2.2.1 我国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 |
2.2.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 |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
3.1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
3.2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
3.3 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安全 |
4.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4.2 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不可分割的自然联系 |
第5章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5.1 获取最大利润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单一动力和担负使命 |
5.2 社会责任承担能力薄弱成为食品企业的致命伤 |
5.3 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市场经济效率成反方向变动 |
5.4 制度建设与执行出现瓶颈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延因素 |
第6章 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
6.1 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奠定物质基础 |
6.2 树立企业公民意识,构建科学发展目标 |
6.2.1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
6.2.2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力度 |
6.2.3 制定严格的惩罚机制 |
6.3 改善企业内部经营营运环境,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
6.3.1 加强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 |
6.3.2 推进食品企业GMP认证 |
6.4 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
6.4.1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
6.4.2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
6.4.2.1 增强政府法制监督力度 |
6.4.2.2 积极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作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的国际扩散机制研究 ——基于动力、因素和案例的分析[D]. 冯露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2]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D]. 林育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生态文明及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农药立法完善[J]. 戈含锋,李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D]. 黄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5]潢川县付店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研究[D]. 彭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我国果蔬农药残留现状研究的文献综述[J]. 刘娟,刘雪.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6)
- [7]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检测的发展方向探讨[J]. 陈姗姗. 食品安全导刊, 2019(24)
- [8]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研究与监控体系构建展望[J]. 庞国芳,常巧英,范春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10)
- [9]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D]. 张秀玲. 江南大学, 2013(09)
- [10]食品安全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D]. 孙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