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吴凤东[1](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苏乔,余振宇,李雯雯,叶林森,代天星,梁荣朴,刘荣强,林国桢,赵广银,李武国,汪国营,陈规划[2](2019)在《巴马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巴马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用12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供体组(n=6)和受体组(n=6),行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术中缩短无肝期的时间、维持无肝期血压稳定以及加强术中麻醉与体液管理。观察并记录受体的手术时间、无肝期、存活情况,监测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气分析改变,检测围手术期肝功能情况。结果 6只巴马小型猪中,1只术中死亡移植失败,其余5只的手术时间为(247±27)min,无肝期为(46±4)min,其中3只存活2周以上。与无肝前期相比,无肝期动物心率明显加快,MAP明显降低至(46±6)mmHg,血液pH值、剩余碱(BE)、HCO3-均下降,血清K+升高(均为P<0.05)。新肝期巴马小型猪MAP上升,心率变慢,血液pH值、BE、HCO3-升高,血清K+降低(均为P<0.05)。关腹时MAP及血气各指标及血清K+基本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与术前相比,术毕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均为P<0.05),AST升高变化最明显,术后第2日开始逐渐下降。γ-谷氨酰转移酶(GGT)无升高变化,总胆红素(TB)术后第5日急剧升高。与术前相比,术毕时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术后第1日开始逐渐回升。结论非静脉转流巴马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便捷、重复性高、存活率高,可以作为标准化的肝移植模型。
王幼峰,徐燕,代雯雯,江琼慧[3](2017)在《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与细节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与细节管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44例给予常规手术配合和相应的病床管理,2016年1月2017年1月给予患者44例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细节管理,并提高手术配合程度,总结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要点,探究细节管理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对临床诊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有1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进行原位肝移植患者对手术满意度明显高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进行原位肝移植患者提高患者围手术期配合,增强细节管理,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杨洋,淮明生,韩俊峰,高伟[4](2016)在《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技术难点及经验,为肝移植研究提供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建立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监测术中动物的血液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监测动物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1天、3天及7天的存活率。结果共建立27例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缺血时间为(125.3±20.4)分钟,无肝期为(20.6±2.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78.7±26.3)分钟。与无肝期前相比,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p H值及剩余碱显着下降〔CVP(cm H2O):1.52±0.33比5.83±0.58,MAP(mm Hg):52.34±5.73比94.53±7.87,p H值:7.31±0.03比7.40±0.02,剩余碱(mmol/L):-8.34±3.7比0.64±2.02,均P<0.05〕,心率、血清K+水平则明显上升〔心率(次/分):148.00±7.74比92.00±9.64,血清K+(mmol/L):4.82±0.52比4.13±0.37,均P<0.05〕。门脉及腔静脉开放后,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逐渐恢复正常。实验动物无术中死亡现象,术后3天及7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6.3%和88.9%。结论维持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尽量缩短无肝期时间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非转流条件下成功建立猪原位肝移植的关键。
邰沁文[5](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梁建忠,胡海,林航,陈德[6](2012)在《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前后的管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前后监护管理经验;探讨在非静脉转流下建立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非静脉转流下行10例次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观察无肝期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生化、肝功能变化情况;并观察术中监护管理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86.7±16.4)min,平均无肝期(30.4±2.8)min;在无肝期前后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供肝复流后出现一过性的高钾血症和酸中毒;在新肝期肝功能出现短暂性损伤。术后5 h左右清醒排便,术第2天开始饮食。结论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无肝期前后受体经历了急剧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严密观察和维护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稳定是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袁金忠[7](2010)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为将来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时培育生产足量功能完好的肝细胞作参考。[方法]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无显着差异;培养24h后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苔盼蓝清除率与新鲜肝细胞比显示细胞完整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亚低温30℃下悬浮培养可以使肝细胞较长时间内存活,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及肾脏替代治疗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措施的价值。[方法l研究在近年本研究组因为急性肾衰而接受了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肾脏替代治疗)(血透或血滤)的肝移植受体患者。将各种不同预后的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将接受了不同种类RRT治疗的肝移植受体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死亡率的指标。[结果]在接受了RRT的病人中,有30%因为肝移植而存活或者出院。6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患者比成功手术患者有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血透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血透组相比,CRRT组有着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更低的血肌酐浓度。肾衰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对患有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死亡率仍高,但使部分(30%)病人得以肝移植而存活。考虑到肾衰不接受肝移植者死亡率极高(成活率小于10%),这种治疗对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是值得推广的。[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总结在肝移植术前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的支持对术后早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病人术前80次MARS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有关临床指标进行排序分析;术后存活30d的28例为生存组,死亡6例为死亡组,对部分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免除移植出院8例,移植前死亡8例,34例过渡到移植,移植后死亡6例。单次6小时MARS治疗较大幅度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酸、血氨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0 (Interleukin-10)水平,伺时显着改善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P<0.05);移植手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与术前SOFA、肌酐、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率)和TNF-α和IL-10等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SOFA、肌酐、INR、TNF-α和IL-10水平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术前危险因素,术前MARS支持可以显着改善这些危险因素,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移植成功率,甚至避免移植手术。[目的]探讨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l研究组43例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与对照组30例未采用静脉转流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程、术中输血制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1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可改善预后。
付雍[8](2010)在《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部分肝移植的广泛开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使更多肝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由于供肝体积较小,特别是在小体积肝移植时,常常由于供肝功能不足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影响受体存活,严重困扰部分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对SFSS的详细发生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供、受体双方多种因素有关,门静脉高灌注损伤、肝动脉低灌注、肝内微循环障碍以及异常的肝再生与SFS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理想的动物模型是进行基础和干预研究的前提,非静脉转流下的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与临床有着相似的手术操作过程和病理生理变化,不但进行了大鼠模型中不常采用而临床必需的肝动脉重建,保留了肝动脉灌注的动态变化对SFSS发生发展的作用,而且避免了传统猪移植模型中体外静脉转流带来的不必要的脾脏切除及其对术后早期门脉高灌注、供肝再生等的干扰,因此特别适合SFSS的系统研究。生长抑素(SST)是一种多效应激素,在降低门脉血流、调节肝窦收缩、抑制肝脏纤维增生、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抑制肝细胞再生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大鼠模型和临床个案的研究结果显示SST具有潜在的减轻小体积供肝损伤的作用,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更多证据的支持。在本课题中,我们先建立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贴合性;然后在稳定有效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上,进行SST的干预研究,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一、非转流下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贴合性。材料和方法:13对巴马小型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100%全肝移植组(n=5)和30%小体积肝移植组(n=8),均在非静脉转流条件下完成肝移植术。观察比较两组供肝特征及增重率,存活情况(非转流耐受率、手术存活率、供肝7d累积存活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术后2h及第1、2、3、5、7d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除供肝大小外,在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非静脉转流耐受率分别为80%(4/5)和100%(8/8),手术存活率为80%(4/5)和75%(6/8);30%供肝组的供肝7d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100%供肝组(33.3%vs.100%),但由于实验例数较少,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21>0.05);两组受体无肝期均出现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无肝前期比较,MAP、CVP、PH以及BE值显着下降(P<0.01),而HR及血K+浓度显着升高(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门脉血流开放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至关腹前除轻微酸中毒外已基本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与100%供肝组比较,30%供肝组ALT、AST在术后5d内显着升高(P<0.05), TBIL在术后1至7d显着升高(P<0.01),PT同样在术后1、2、5和7d明显延长(P<0.05)。两组血清肌酐均于术后第1d达到高峰后快速恢复,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30%供肝组的供肝平均增重率明显高于100%供肝组(152.8%vs.15.9%)。结论: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稳定有效,可以用于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研究。二、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SST对术后早期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并初步从门脉压力梯度变化(PPG)、肝内微循环调节、肝再生及凋亡等方面探讨相关机制。材料和方法:12对巴马小型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0%小体积肝移植+生理盐水对照组(小肝NS组,n=7)和30%小体积肝移植+SST干预组(小肝SST组,n=5),均在非静脉转流条件下完成肝移植术,另取前一部分中手术存活的100%供肝组(全肝对照组,n=4)作为模型对照。SST-14干预方案:受体门脉开放前3min团注125μg,然后以5μg/kg/h持续给药24h,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比较各组供肝特征及增重率,供肝7d累积存活率,术后2h及第1、2、3、5、7d的肝肾功能变化,术后2h、3d和7d的肝脏病理改变(光镜和电镜),盐水柱法监测术中及术后PPG的变化;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检测术后2h、3d和7d的Ki-67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术后2h各组肝内ET-1转录和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连续检测术后2h、1、2、3、5、7d外周血ET-1和NO的浓度,并计算两者比值。结果:1、供肝存活率:各组除供肝大小外,在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肝SST组供肝7d累积存活率高于小肝NS组(80%vs.42.9%),但是差异仍缺少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实验例数较少有关(P=0.1283>0.05, Log-rank test)。2、肝肾功能变化: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ALT、AST在术后1、2、3d显着下降(P<0.05), TBIL在术后1至7d显着下降(P<0.05),PT同样在术后1至5d显着下降(P<0.05)。术后肌酐水平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3、光镜下病理检查:小肝NS组与全肝对照组比较,术后2h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窦扩张淤血、门管区静脉内皮损伤、出血等均较严重,术后第3d大量肝细胞脂肪变,肝索增厚、坏死后纤维增生、汇管区扩大及炎症反应均较明显,术后第7d仍然存在肝小叶结构紊乱和肝细胞空泡样变性,可见肝细胞增殖反应;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各时间点的损伤、增殖及纤维化反应均较轻,肝小叶结构无明显紊乱,炎症反应不明显。4、电镜下超微结构检查:小肝NS组与全肝对照组比较,术后2h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胞浆内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胞核有固缩反应,肝窦淤血、窦内皮破坏严重,Disse间隙消失并可见间隙内出血;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肝细胞变性轻微,线粒体轻度扩张,肝窦结构基本完整。5、PPG的变化: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5d内各时间点PPG显着升高(P<0.05),并于术后30min和ld达到峰值,至术后7d基本恢复,而小肝SST组较NS组显着降低(P<0.05),术后5min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术后第3d基本恢复,与全肝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及术后2d仍显着升高(P<0.05)。6、肝再生情况: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3d、7d的Ki-67增殖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第7d的供肝增重率明显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2h和第3d的Ki-67增殖指数显着下降(P<0.05),但术后第7d两者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供肝增重率比较亦无显着性差异。7、凋亡指数: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3d、7d的凋亡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各时间点凋亡指数均显着下降(P<0.05)。8、肝内ET-1转录及表达水平: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 ET-1转录及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2h ET-1转录及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9、外周血ET-1/NO比值的变化: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l、2、3d的ET/NO比值显着升高(P<0.05);而小肝SST组术后除第1d显着下降外,其余各时间点与全肝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1、2、3d的ET/NO比值显着下降(P<0.05)。结论:1、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持续升高的PPG和微循环障碍与小体积供肝损伤密切相关。2、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的过度增殖对于小肝功能和体积的恢复并不是必需的,甚至可能存在负面效应。3、SST-14可通过降低PPG、改善ET-1与NO介导的肝内微循环功能紊乱及减少肝细胞凋亡来保护小体积供肝功能,改善供肝7d累积存活率。4、短期SST-14干预可降低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增殖速度,但是并不影响供肝功能和体积的恢复。
朱楠[9](2007)在《SMO液对猪肝胆道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验证国内自制的SMO多器官保存液对猪肝胆道的保存效果。方法本实验在长征医院SMO多器官保存液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以肝脏移植动物模型和肝脏单纯低温保存为实验平台,通过观察胆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指数以及胆汁、血清生化方面的变化,探讨和评估SMO多器官保存液对猪肝胆道的保存效果。结果形态学变化提示,NS组保存效果略差于保存液组(UW液、SMO液)。光、电镜观察各时点SMO组比NS组损伤轻,与UW基本一致;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三组凋亡指数均上升,各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保存16hr后,SMO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NS组(p<0.05);与UW液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SMO液对猪肝胆道低温的保存效果总体上与UW液相当,优于NS,而在防止细胞水肿方面较UW液稍差。SMO液的胆道冲洗效果明显优于UW液。SMO液作为胆道冲洗液是有效的、可行的。
谢金敏[10](2007)在《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和常规措施。然而,尽管由于外科技术的标准化、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没有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有效地抑制了急性排斥反应,但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必然会给移植病人带来许多副作用和潜在的危险性,如增加感染、肿瘤的发生率,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诱导受者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相对免疫抑制疗法,诱导免疫耐受的优势是从根本上避免了排斥反应,又不影响机体的正常抗感染和免疫监视功能,同时避免了药物毒性。而且,耐受的诱导对于最终克服异种移植免疫学障碍也许是最佳途径,因为异种移植免疫抑制需长期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来维持。因此,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性,控制移植物排斥反应,保护移植器官的功能,这无论在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在啮齿类动物,已有许多可行的策略成功诱导出血管化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但应用这些策略过渡到临床,由于在大动物模型中得不到相同的结果,却受到了限制。国内外学者对诱导免疫耐受的尝试甚多,但结果均不甚理想,机制尚不明确,更没有成熟可应用于临床的方案。因此,如何成功地在成年大动物和临床诱导免疫耐受成为免疫学家和移植学家的主攻方向和目标。细胞凋亡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现象。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我们已成功的建立小动物移植模型并验证了供体凋亡细胞预处理受者能够诱导免疫耐受,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肝脏是特异性吞噬凋亡细胞的场所,凋亡细胞有局部免疫抑制的作用,吞噬了凋亡细胞的肝脏抗原递呈细胞在局部免疫抑制的环境下递呈抗原给T细胞,而诱导对被吞噬抗原的免疫耐受。现进行大动物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发现,同时进一步探索凋亡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第一章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建立简便稳定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为我们大动物免疫耐受的实验提供平台。方法:用非静脉转流的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过程分为供体手术、供肝修整、受体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四部分。供体采用基础麻醉,经腹主动脉取血备受体输血用,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双灌注的方法进行供肝灌注。受体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切除受体肝脏,先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后结束无肝期,然后依次吻合肝下下腔静脉、肝动脉,采用套管法吻合胆总管。结果:共进行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手术18例,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术中平均失血量422ml,平均输血量444ml,本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当天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急性肺水肿,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胆总管吻合口胆瘘,术后7天存活率88.9%。术中无肝期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阻断,导致血液动力学波动明显,代谢功能发生急剧变化:无肝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无肝期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无肝期及新肝期出现酸中毒,PH值及碱剩余下降,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恢复,经药物调整后血清钾下降,酸碱逐渐恢复正常。结论:(1)移植肝脏修整时保留肝上下腔静脉周围的膈肌环,并行一周的锁边缝合,保证植入后吻合口无漏血,同时防止血管扭曲引起的回流不畅。(2)在猪肝移植胆道重建中采用套管法,可以简化手术操作,效果可靠,避免了胆瘘,同时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3)熟练的手术技巧,并对血管吻合进行技术改进,可缩短无肝期手术时间,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4)无肝期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无肝期前开始扩容,无肝期补液速度加快,此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较好的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静脉血流完全开放后,则严格限制液体输入,并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5)非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手术方法简便、易于复制,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第二章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通过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可能性的方法,为不作常规免疫抑制处理成年大动物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在已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供体为中国四川版纳小型猪,受体为中国西藏小型猪,将供、受体组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进行移植手术。应用60Coγ射线体外处理供猪淋巴细胞,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60Coγ射线处理后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受猪术前7天经耳静脉输注供体60Coγ射线处理过的淋巴细胞(5×108),或不做预输注,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术后检测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型及病理。结果:(1)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淋巴细胞凋亡率(48.70±6.17%),较正常淋巴细胞凋亡率(0.14±0.09%)明显增高(P<0.01)。(2)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中位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同,中位生存时间为7天。(3)移植术后3天,处理组和对照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术后6天,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4)两组术后肝功能检测ALT、AST、TBil、TB及ALB测定结果均为肝细胞破坏表现。术后1、3、6天两组ALT、AST、TBiL均较术前增高(P<0.01),TB、ALB较术前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5)术后1、3、6天CD4+T、CD8+T、CD4+CD25+Tr升降趋势与血常规中LYM的升降趋势大致相同,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结论:60Coγ射线体外照射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60Co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
二、体外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的护理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
1.1.3 手术方法 |
1.2 结果 |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
1.3 讨论 |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
2.1.4 受体手术 |
2.1.5 术后治疗方案 |
2.1.6 观察指标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
2.3 讨论 |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
2.4 小结 |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1.2 手术方法 |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
3.1.3 术后治疗方案 |
3.1.4 观察指标 |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
3.3 讨论 |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
3.4 小结 |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
4.1.2 实验药品 |
4.1.3 实验动物 |
4.1.4 DCD供肝获取 |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
4.1.8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
4.3 讨论 |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
4.3.2 NMP灌注液成分 |
4.3.3 氧气浓度 |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
4.4 不足 |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5.1.2 手术方法 |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
5.1.3 术后治疗方案 |
5.1.4 观察指标 |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
5.1.5 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
5.2.2 生化检验情况 |
5.2.3 组织学改变 |
5.3 讨论 |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巴马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肝移植手术 |
1.2.1 供肝切取及修整 |
1.2.2 受体手术 |
1.3 术中及术后监护 |
1.3.1 无肝前期 |
1.3.2 无肝期 |
1.3.3 新肝期 |
1.3.4 术后观察护理 |
1.4 观察内容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巴马小型猪肝内管道系统及肝的分叶、分段 |
2.2 巴马小型猪手术时间、无肝期及存活情况 |
2.3 巴马小型猪术中心率、MAP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 |
2.4 巴马小型猪围手术期肝功能的变化 |
3 讨论 |
(3)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与细节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比较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见表1 |
2.2比较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原位肝移植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度, 见表2 |
3讨论 |
(5)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
1.4 移植手术步骤 |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
1.6 病例随访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
1.4 术后观察指标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14 结果判定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前后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术前准备及麻醉 |
1.3 手术方法 |
1.3.1 供体手术 |
1.3.2 受体手术 |
1.4 受体组血流动力学监测 |
1.5 受体组血气及血生化的测定 |
1.6 受体组肝功能的检测 |
1.7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整体情况 |
2.2 血流动力学在各期中的变化 |
2.3 血气和血生化在无肝期前后的变化 |
2.4 肝功能在无肝期前后的变化 |
2.5 移植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3 讨论 |
(7)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生物人工肝的基础研究——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合并肾衰的肝移植病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价值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MARS人工肝的移植前支持及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
(8)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非转流下猪小体积肝移植损伤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引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小肝综合征研究进展 |
附录 |
致谢 |
(9)SMO液对猪肝胆道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术中监护及处理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SMO 液对小型猪胆道低温保存效果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光镜观察 |
三、电镜观察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部分 SMO 液单纯低温保存猪胆道系统形态学改变及凋亡的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与防治进展 |
综述二 器官保存领域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10)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四、体外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的护理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D]. 吴凤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巴马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J]. 苏乔,余振宇,李雯雯,叶林森,代天星,梁荣朴,刘荣强,林国桢,赵广银,李武国,汪国营,陈规划. 器官移植, 2019(01)
- [3]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与细节管理[J]. 王幼峰,徐燕,代雯雯,江琼慧.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33)
- [4]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杨洋,淮明生,韩俊峰,高伟.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02)
- [5]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非静脉转流下猪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前后的管理[J]. 梁建忠,胡海,林航,陈德. 现代医院, 2012(05)
- [7]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D]. 袁金忠. 中南大学, 2010(11)
- [8]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 付雍.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9]SMO液对猪肝胆道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D]. 朱楠.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10]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谢金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9)
标签:肝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