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名牌产品“联盟竞争”新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戚铁国[1](2020)在《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从很大程度上讲,当今的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品牌影响力就是市场竞争力。白酒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白酒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白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行业调整不断深化,行业集中度日趋增强,“马太效应”日益明显。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品牌理念的倡导,促使更多白酒企业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数白酒企业的一致共识。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伊力特”)是新疆知名企业,地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经过65年的发展,企业正处于向成熟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也是从区域强势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拓展全国市场的关键时期,品牌建设规划和品牌建设策略的实施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伊力特为例,从品牌、品牌建设的方法和策略等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白酒宏观环境分析、白酒行业环境分析、白酒品牌影响因素分析,并借助有关理论工具,总结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的成果,揭示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提炼伊力特品牌个性、核心价值、目标定位,系统构建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和优化的策略方案,并就策略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伊力特未来的品牌之路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的个案分析,对疆内其他白酒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对国内其他区域性强势龙头企业品牌全国化战略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安生[2](2020)在《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R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以齿轮及变减速箱为主产品的工业企业,本文以产品为主线研究R公司的发展战略更切合企业的战略演化实际,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当下国内整体上齿轮及变减速箱需求相对饱和,而高端先进产品依旧依赖进口,落后产能相对过剩。齿轮传动产品发展方向及技术更新充满迷离,产品迭代快,投资大,回报率低。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发展的需求,作为传统的齿轮传动公司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内生力量来均衡复杂的相关要素变量,如何保持产品发展的生命力,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如何制定适合自身顺应市场引领时代的产品发展战略?产品战略实施中各个内部资源又该如何协同?贸易战和疫情的冲击更加剧了以上问题的严峻形势,公司管理者必须深入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并持续研究策略应对变化。R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依赖齿轮产品加工的工艺改善和精度提升来赢得市场。在起重行业机械传动的零部件方面,R公司始终是行业引领者,但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单一行业零部件的现有产品已经走到了衰退期。虽然公司对齿轮产品也进行了系列化和差异化但是依旧无法扭转周期的发展趋势。产品发展战略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制定并实施。本文立足于R公司,以产品发展战略为主线,通过对国内外现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梳理和文献的分类整理,以及近年来国内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梳理,为R公司制定产品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齿轮传动行业现状横向分析,为R公司产品寻求技术路径规划;通过对国内纵向下游电驱传动产状况的分析,为R公司产品的发展提供战略选择参考;再和国内标杆公司对比分析识别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技术开发,生产控制,供应链,售后服务能力的相对优劣。同时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取得外部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并据此导向产品发展战略。最终在基础理论和其他文献综合下,按照产品发展战略,从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制定符合产品战略发展的策略。根据传动行业的特点,越到终端越能够聚集更多的价值,R公司可以从零件,到部件到整机,顺着价值链得出产品战略发展的参考路径。产品发展战略分析和制定以及实施的关键,不但包括产品纵向发展,也包括所依赖技术的横向扩展巩固,从单一维度和二维都需要升级到更高维度去获得持续的发展竞争优势。通过对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一个公司的发展,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过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中也会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促进中国中部公司提升管理理念,引入更多的支持公司产品发展的时代元素,进而为公司的产品发展战略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选择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来研究有以下几点依据:(1)R公司是典型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一体的工业品公司,容易系统化发现管理问题。(2)R公司的工业品目前正在从工程机械产品上升到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品。产品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出现也有更多科技创新的现象产生,此类研究正是当下时代课题。(3)笔者供职于R公司能够在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进行真切感知和持续跟踪,不仅利于理论实践的结合也便于对研究成果的持续更新和价值转换。(4)通过R公司的工业品的发展战略研究能够深刻感受国家汽车工业的状况,为未来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
周虎[3](2020)在《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些怀疑、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声音也逐渐多了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提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心。统一战线作为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是统战部门的职责使命。多年来,东营市统战部门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措施有推动出台支持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培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推动东营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统战部门牵头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地落实难、部分非公企业参与统战部门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统战部门培养非公人士的成效不明显、统战部门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用力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效能的发挥,降低了企业的获得感。为进一步改进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对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统战部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式具有局限性,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统战等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统战部门牵头的非公人士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统战部门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力度不够等方面。针对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引导统战对象用好参政议政平台,推动建立完善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统战部门做好联络服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委政府的联系;发挥统一战线人才优势,帮助企业引进用好高端人才;积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非公人士统战工作,加强非公人士的教育培养。
刘琼一[4](2020)在《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文中认为中国是陶瓷之国,国名“China”与陶瓷同名。景德镇,代表着中国陶瓷的一个最亮丽的基地。在古代,景德镇瓷器风靡全球,曾一度是品质和财富的象征,但是,当代世界最顶尖的陶瓷品牌却并不是来自于景德镇,而是来自西方。笔者认为,并非景德镇陶瓷的品质和工艺不如西方,而是景德镇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不足、景德镇陶瓷产品的设计水平不高,以及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打造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景德镇陶瓷品牌,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英国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的国际化打造,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韦奇伍德(Wedgwood),是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陶瓷品牌,它的陶瓷产品,不仅有极富美感、质感的外观,更有精益求精的品质和成熟的营销体系。本论文侧重于对未来景德镇陶瓷品牌设计战略的研究。首先,分析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打造战略的积极因素:重视陶瓷产品设计、核心技术带来高品质的陶瓷产品、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多种多样的宣传手段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给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带来了有益的启发,景德镇要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提高陶瓷设计水平,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同时也要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等等。其次,分析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打造中的消极性因素,吸取教训,避免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过程中走同样的弯路。最后,从论文的相关研究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德镇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途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毕竟是从18世纪开始出现的老品牌,其经历的发展背景与当代景德镇陶瓷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对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的战略经验不应该照抄照搬,应该根据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自身情况提出合适的品牌国际化打造战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陶瓷品牌仍处于品牌化发展的萌芽期。景德镇打造国际化的陶瓷品牌,需要不断提高陶瓷质量和陶瓷设计水平,与世界前沿水平接轨;同时,社会、企业、高校需分别肩负起不同的使命和担当,并将行业对品牌的重视度提升到国家品牌战略的高度;不断提升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推动景德镇陶瓷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
秦晶晶[5](2020)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探索研究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工作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在继2018年12月8日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又于2019年3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讲话并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的理念和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的重要政治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的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显示了新时代的一个迫切需求—新时代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华少年!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变革给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少年儿童是将来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后备力量,目前我国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多元文化的进入,少年儿童受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影响,其价值观的多元性倾向也比较明显,价值行为中仍存在一些偏差的行为表现,价值观培育工作还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有可改良和优化的空间。本研究以新时代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中的问卷调查法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整体特征,并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文的导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系统梳理了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本次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论文的第一章节分析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价值、价值观和价值观念。还对少年儿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划定了论文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六至十八周岁。论文的第二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阐释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主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加强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提供理论支撑。论文的第三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首先介绍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程序:问卷设计原则、问卷内容设计和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其中问卷内容设计是实证问卷调查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本次问卷内容的设计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以及问卷调查内容的逻辑性,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这七个维度进行规划;然后根据这七个维度再细化为17个层次设计题目,每个层次有若干题目相对应设计保证了问卷调研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章节的第二部分展示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结果:从调研数据来看,新时代少年儿童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政治价值观主流且积极肯定;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人际价值观中同伴之间价值观相对融洽,代际之间价值观仍有隔阂;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在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横向调研后,章节的第三部分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发展进行了时代的纵向比较,通过对比发现新时代少年儿童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降低;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环保优先意识逐渐增强,经济优先意识明显减退。通过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横向研究和纵向对比,章节第四部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当下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主流且积极向上;个体主体自我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价值观具有比较冲突性和持续发展性,但仍要看到少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依然存在价值困惑和行为的偏差。论文的第四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这一章节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中观层面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这三个层面四个因素分析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影响。在个体影响因素方面,少年儿童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二者之间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情感需求、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都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因素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比重失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可待优化、教育模式的单一被动。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都会制约或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及价值行为。论文的第五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本章节第一部分先关注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机结合点,第二部分着重于提升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人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并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同时加强生命价值认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第三部分是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主要从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这两方面进行。第四部分为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具体举措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教师应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第五部分是宏观层面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的优化,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和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系统地分析,并针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现存的问题探索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新时代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尹继蕊[6](2020)在《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X陶艺有限公司是钦州市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坭兴陶生产性保护单位,公司将旅游文化与坭兴陶文化相结合,从事坭兴陶的生产与销售。近年来,随着坭兴陶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公司却发展缓慢,盈利能力下降,商业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NX陶艺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在分析公司商业模式运行环境的基础上,运用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及商业模式要素画布工具,梳理了公司现行的商业模式,提出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利用商业模式SWOT分析工具分析公司商业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者价值主张,明确“打造客户需求驱动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最后,从公司商业模式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基础设施、财务生存能力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创新路径。同时,为保障创新的顺利实施,从评估、组织、人才、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是对现行商业模式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对消费者价值主张进行分析,确定创新思路;商业模式各模块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围绕“打造客户需求驱动的商业模式”,打造商业模式4个模块9个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共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朱燕[7](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提出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方式。18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形成,随着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分工方式不断变化,形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演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垂直FDI等形式将产品生产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视角来看,产品内国际分工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在生产力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发挥了分工的一般属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效应。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是由掌握技术、拥有大量资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权利不对称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被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环节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加工贸易方式切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制造业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中国制造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不能更多地分享由国际分工带来的利润。以技术为支撑的“发达资本”对“廉价劳动”主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为基础,全面剖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和价值分配逻辑,阐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同时,以发展中国家视角,分析中国制造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困境;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出有效路径。首先,梳理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的国际分工思想。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分工的二重性,辩证剖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灭异化、消除被动分工从而建立主动分工的思想。萨米尔·阿明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结合国际分工现状阐述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出摆脱依附的政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的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分工的动因、国际分工体系不平衡的根源以及国际分工的新选择,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其次,全面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格局及实现形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分工视角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产品内国际分工是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内部分工向外扩张的结果,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网络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将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剩余。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国际分工协作创造的经济剩余,在技术密集型环节生产者和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不均等分配,掌握技术的发达的中心国家更多地占有“经济剩余”,形成了“中心”和“外围”的格局。再次,结合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深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制造业升级有三大方向:由简单的组装加工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都会影响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并深入剖析中国制造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通过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外包,中国制造较快地融入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国际分工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链中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丧失主动权和控制权,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因此,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增长,但是却导致中国制造依附发展,中国制造面临较强的产业升级压力。最后,针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要实现从“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并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模式。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由被动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创新国际分工模式,由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向积极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由“依附型发展”转向“自主型发展”,建立新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利润共享模式。中国制造企业要改变被动分工,不能只是静态地利用自然的初级要素比较优势,而是要积极发展动态的后天获得性资源禀赋,实现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培养动态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吴莹[8](2019)在《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的上海在全国商业发展中的领先性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商标及商业美术的主要发祥地。至今,人们对那些老商标仍具有深厚的情感。它们都是上海历史上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商业图像,是上海城市的宝贵记忆和珍贵遗产,也是那个时代商业繁荣发达的见证。老商标背后的上海企业、上海工商业曾对上海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老商标对于研究上海设计、尤其是近现代上海商业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商业文化的集中反映,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是以上海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为背景的。本文立足于从开埠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年间上海地区商标设计的发展与变迁为脉络,着重从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相互关联来考察商标设计发展的内因与外力。本课题研究以上海商标设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机缘为“切入口”,反映近代上海地域文化、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在商标设计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重点阐述了作为设计载体的“市场”和作为设计主体的“企业人”等因素对上海商标设计发展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由此勾画出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独特性。近现代上海商标“得风气之先”的发展缘起于地理经济及人文传统的优势,以及租界文化的影响。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商标职能得以不断拓展。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了民族工商业资本的发展,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民族资本获得了生机。在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下,国货运动的兴起无疑为上海民族资本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商标意识凸显,新兴行业趁势而起,进而促进了民族资本的不断崛起。在19世纪后半期与20世纪初期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局中,不断涌现出的日用品行业、产品、商标等体现出“在转变中发展”、“在冲突中融合”的特质。一方面,生产、加工、设备、原料大多是借助或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技术与文明;但另一方面,在“抵制”与“提倡”共存的市场背景下,作为商标设计主体的“企业家”或“设计师”都试图借助商标这一醒目的视觉元素唤醒普通民众对国货的认同感,以抵制“洋货”,这种内外夹持中的矛盾心理逐渐在商标设计的视觉形式上有所显现。既体现出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及融合,又体现出本土意识展现并不断强化的趋势。同时,西方设计师通过对中国市场环境的接触与了解,激起对中国本土传统艺术语言的好奇和新鲜感,他们通过直接借鉴或变通运用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更具上海特色的商标作品。当时国内的设计师们一边树立与增强市场观念,一边学习现代设计手法,并努力寻找本土视觉元素,加以视觉改造与利用。两股力量形成交集,在设计手法及视觉语言方面杂糅成上海商标设计的特有气质。方寸之间的图形反映着动荡的文化激变与复杂的意识形态现实,催生了更多优秀的商标作品,为小小的画面注入更多商业的信息、生活的寄望与涌动的热情。商标作为近代上海商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视觉语言的流变集中体现出了近代上海地区商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特征。虽然西方文化的移植与渗透对上海商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显着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商业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深一些,与西方商业文化的融合性也更为突出,但上海近现代的商业文化仍保留着非常明显的本土及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也衬托出近代上海商标设计中,中西元素“混搭”的特性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轻工业产品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品质的代表,既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人们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最新技术,同时也勾勒出一幅人们当年所熟悉的生活景象。这些图形图像之所以成为特定年代的视觉符号,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标的形成、发展、繁荣或衰退均与产品的制造、转型及社会消费需求息息相关。无论是借西方殖民势力引入,或是民族资本家自行研发而诞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由此诞生的商标,作为产品的代言及附属,也就极为自然地通过视觉的形式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伴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传统品牌和商号的发展,蕴含了历代民族企业家和设计师们创业、兴业的艰辛,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标志,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上海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入新时代,上海商标所蕴含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无论是具有历史的老品牌的复兴,抑或新生产品与行业的迭代,更多已从单一的商标拓展延伸为整体的企业理念、统一的视觉形象以及更为深远的对于大众美学和社会责任的抒发与表达。上海地区商标的发展历经百年,生生灭灭,方寸之间出神入化的商标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变革中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看似普通的场景、图像与文字,既是人们心目中的记忆留存,也是未来发展中值得依托和回望的历史足迹。本文以上海开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间百余年间在上海地区出现的各种工商企业、工商产品所登记、注册、使用的商标图案、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发展、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规律。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这一时期政府管理部门所公布的《商标公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观点体现为:1、厘清了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历史语境;2、梳理了现代商标附属的产业领域与近现代上海的产业现实;3、强调了现代商标图形的直观性与现代上海心理间的对应关系;4、梳理了商标语言形式与近现代上海地域文化的深度关联。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多年间注册于上海地区的商标,其种类与数量都十分繁杂,后续的研究将有待于对其中的典型案例作进一步有规律的深度归纳和逻辑提炼。
曹宇翔[9](2019)在《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JXNY铝业有限公司,坐落在安义县一隅,是一家生产销售铝型材产品的普通民营企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经济增速逐年放缓下滑,发展势头也逐渐下降并进入瓶颈。更由于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各方面的弊病也日益凸显,赖以生存的根基也开始被逐渐动摇。企业要如何抓住国内、外环境中的有利机会,合理规避风险,不断弥补自身劣势,增强自身实力,从而获得长久发展,再创辉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JXNY铝业所遭遇的困境,在当地的铝加工业中,乃至全国的其他行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以JXNY铝业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科学系统的整体分析,找出阻滞JXNY铝业发展前进的“问题之锁”,并针对其具体其症结,制定出发展战略作为“症结之钥”,以为JXNY铝业及其他深陷发展泥沼的民营企业提供参考。本文采取文献法、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对象的战略实力和行业环境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制定了差异化、低成本、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来帮助JXNY铝业解决其企业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设计了围绕企业管理体系改革和文化建设两块内容作为战略的执行保障。
任保平,李禹墨[10](2018)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及其动能转换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动力的培育正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动力机制已经不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依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育新动能,通过新动能的培育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动能培育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应以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人才、制度、战略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协同创新体系。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的主要路径在于:培育创新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名牌产品和打造创新激励机制。
二、走进名牌产品“联盟竞争”新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名牌产品“联盟竞争”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品牌建设概念 |
2.2.2 品牌建设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白酒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白酒行业与白酒品牌发展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市场特点分析 |
3.3.2 消费者特点分析 |
3.3.3 品牌竞争特点分析 |
3.4 白酒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历史传统因素 |
3.4.2 地理环境因素 |
3.4.3 工艺技术因素 |
3.4.4 质量品质因素 |
3.4.5 标识符号因素 |
3.4.6 个性价值因素 |
3.4.7 文化情感因素 |
3.4.8 伦理道德因素 |
3.4.9 企业管理和市场因素 |
第四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现状 |
4.1 伊力特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伊力特产品和品牌介绍 |
4.2 伊力特品牌建设成果 |
4.2.1 创业和创品牌两条腿走路,奠定了区域强势品牌地位 |
4.2.2 独特的白酒品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品牌差异化 |
4.2.3 产品品类更加丰富,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 |
4.2.4 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
4.2.5 注重宣传推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有效提升 |
4.3 伊力特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品牌整体竞争力依然较弱 |
4.3.2 品牌一致性较差,市场辨识度不高 |
4.3.3 品牌形象老化、个性模糊 |
4.3.4 中高端品牌塑造不力 |
4.3.5 品牌运营和管理能力不高 |
4.3.6 白酒产地分散带来品牌价值稀释的风险 |
4.3.7 假冒和仿制产品给品牌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
4.4 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伊力特SWOT分析和品牌建设总体规划 |
5.1 伊力特公司SWOT分析 |
5.1.1 伊力特公司的优势分析(S) |
5.1.2 伊力特公司的劣势分析(W) |
5.1.3 伊力特公司的机会分析(O) |
5.1.4 伊力特公司的威胁分析(T) |
5.2 伊力特品牌建设总体规划 |
5.2.1 伊力特品牌建设的全国化战略 |
5.2.2 伊力特品牌全国化建设模式选择 |
5.2.3 伊力特品牌全国化建设市场策略选择 |
第六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优化方案 |
6.1 凝练品牌核心价值 |
6.1.1 深度挖掘伊力特品牌内在优势 |
6.1.2 突出伊力特品牌文化形象 |
6.1.3 赋予伊力特品牌人格化特征 |
6.2 精准品牌定位 |
6.2.1 愿景和目标市场 |
6.2.2 品牌定位 |
6.3 优化品牌组合 |
6.3.1 伊力特主副品牌建设原则 |
6.3.2 研发中高端新品牌 |
6.3.3 整合现有品牌体系 |
6.3.4 塑造新的品牌体系 |
6.3.5 建立子品牌或独立品牌 |
6.3.6 加强买断品牌建设管理 |
6.4 优化品牌识别体系 |
6.4.1 总体原则 |
6.4.2 强化品牌名称识别 |
6.4.3 强化品牌标志识别 |
6.4.4 优化品牌包装识别 |
6.4.5 统一销售点风格识别 |
6.4.6 统一专柜风格识别 |
6.4.7 更新品牌形象代表识别 |
6.5 强化品牌推广传播 |
6.5.1 整合营销传播手段 |
6.5.2 聚力广告营销 |
6.5.3 注重电商和网络营销 |
6.5.4 强化手机营销 |
6.5.5 利用事件营销 |
6.6 加强品牌管理沟通 |
第七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优化保障措施 |
7.1 倡导品牌为重的企业文化 |
7.2 进行组织创新 |
7.3 实施技术创新 |
7.4 提供人才保障 |
7.5 加强财务支持 |
7.6 争取政府支持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R公司产品现状及产品发展战略存在问题 |
2.1 R公司发展历程 |
2.2 R公司业务结构和产品特点 |
2.3 R公司竞争劣势和外部威胁 |
2.3.1 R公司的外部竞争劣势 |
2.3.2 R公司的外部威胁 |
2.4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3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行业分析和对标分析 |
3.1 齿轮行业概况 |
3.1.1 齿轮行业的演进 |
3.1.2 齿轮行业的现状 |
3.2 电动汽车行业概况 |
3.2.1 汽车动力及变减速机构的演进 |
3.2.2 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3.3 电动变减速箱的发展机遇 |
3.3.1 电动中低速车变减速箱 |
3.3.2 电动商用车特种车变减速箱 |
3.3.3 电动乘用车变减速箱 |
3.4 行业分析总结 |
3.5 行业竞争对手对标分析 |
3.5.1 基本情况对比 |
3.5.2 产品结构对比 |
3.5.3 市场客户对比 |
3.5.4 研发力量和供应链对比 |
3.5.5 对标分析总结 |
4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五力模型剖析 |
4.1 供应链的定价能力 |
4.2 客户市场的定价能力 |
4.3 替代品的威胁 |
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5 行业内竞争状况 |
4.6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五力模型分析总结 |
5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5.1 基于内外环境制定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 |
5.2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公司层面设计 |
5.2.1 聚焦电驱动变减速箱及高精齿轮轴产品 |
5.2.2 打造高精齿轮产品定制化第一品牌 |
5.2.3 通过产品价值链激励全员精益管理 |
5.2.4 公司持续更新先进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
5.3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业务层面设计 |
5.3.1 产品发展客户战略 |
5.3.2 产品发展结构战略 |
5.3.3 产品发展科研战略 |
5.4 战略实施和保障 |
5.4.1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重塑组织敏捷性 |
5.4.2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 |
5.4.3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重塑组织理念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统一战线和统战部门 |
2.1.2 非公有制经济 |
2.2 相关理论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2.2 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 |
2.2.3 新常态经济理论 |
第3章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目标原则和方式定位 |
3.1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3.1.1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
3.1.2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3.1.3 统战部门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
3.2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方式定位 |
3.2.1 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
3.2.2 服务方式和角色定位 |
第4章 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
4.1 东营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
4.1.1 东营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
4.1.2 东营市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的问题 |
4.2 东营市统战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引领和政策支持 |
4.2.1 教育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
4.2.2 推动出台支持政策 |
4.3 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
4.3.1 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保障 |
4.3.2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 |
4.3.3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
第5章 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统战部门牵头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地落实难 |
5.1.2 部分非公企业参与统战部门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5.1.3 统战部门培养非公人士的成效不明显 |
5.1.4 统战部门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用力不够 |
5.2 原因分析 |
5.2.1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
5.2.2 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5.2.3 统战等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5.2.4 统战部门牵头的非公人士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
5.2.5 统战部门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力度不够 |
第6章 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本土经验 |
6.1 发挥统战部门平台作用,推动加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职能 |
6.2 发挥统战部门政治优势,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氛围 |
6.3 发挥统战部门联络服务作用,加强政府工作人员与非公企业联系交流 |
6.4 履行统战部门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职责 |
6.5 注重加强新一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养 |
第7章 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
7.1 引导统战对象用好参政议政平台,推动建立完善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
7.1.1 提出设立党委领导下的非公经济协调机制的意见建议 |
7.1.2 提出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意见建议 |
7.2 统战部门做好联络服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委政府的联系 |
7.2.1 推进工商联和所属商会改革 |
7.2.2 推动政府企业工作人员双向挂职交流 |
7.2.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 |
7.3 发挥统一战线人才优势,帮助企业引进用好高端人才 |
7.3.1 努力使急需人才找得到、引得来 |
7.3.2 努力使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
7.4 积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
7.4.1 推动党委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领导 |
7.4.2 加快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创建,提高党组织覆盖率 |
7.4.3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让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
7.5 做好非公人士统战工作,加强非公人士的教育培养 |
7.5.1 建立协同高效的非公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 |
7.5.2 创新非公经济人士教育培养方式 |
7.5.3 完善非公经济人士激励机制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1.2.1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 |
1.2.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外研究文献 |
1.2.3 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之处 |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韦奇伍德陶瓷品牌打造战略 |
2.1 重视陶瓷设计战略 |
2.1.1 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 |
2.1.2 考究的陶瓷造型设计 |
2.1.3 精美的陶瓷装饰设计 |
2.2 核心技术带来的高品质陶瓷产品 |
2.2.1 制瓷原料的改良和开发 |
2.2.2 陶瓷设备和工艺的改进 |
2.3 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
2.3.1 针对国际市场的风格定位 |
2.3.2 针对皇室客户的风格定位 |
2.3.3 针对中上层阶级的风格定位 |
2.4 多样的品牌宣传手段 |
2.4.1 在品牌的宣传运营中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
2.4.2 利用国际大事件和重要节假日,做宣传噱头 |
2.4.3 跨界合作: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与知名服装品牌等合作 |
2.4.4 IP时代,新的营销模式 |
2.5 品牌打造中的不足之处 |
2.6 小结 |
3 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设计途径——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带来的启发 |
3.1 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 |
3.2 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 |
3.2.1 提高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设计水平 |
3.2.2 多样化材料在陶瓷设计中的使用 |
3.3 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 |
3.3.1 领导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3.2 中上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3.3 普通大众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4 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 |
3.4.1 通过博览会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
3.4.2 通过提供国家用瓷来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
3.4.3 通过互联网宣传 |
3.5 小结 |
4 景德镇陶瓷品牌走向国际品牌市场的发展战略 |
4.1 陶瓷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要与国际接轨 |
4.2 社会、企业、高校、政府的责任担当 |
4.3 国家层次的战略调整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少年儿童价值观概述 |
一、价值与价值观 |
(一)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
(二)价值观与价值观念 |
二、少年儿童概念的界定 |
(一)自然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
(二)学理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
(三)法律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
(四)本文研究意义上少年儿童概念的确定 |
三、少年儿童的价值观 |
(一)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历史时代性 |
(二)少年儿童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评价 |
第二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 |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基础 |
(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 |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 |
四、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 |
第三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 |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程序 |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 |
(二)问卷内容的设计 |
(三)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 |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结果 |
(一)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独立 |
(二)政治价值观主流端正,政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 |
(三)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 |
(四)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
(五)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六)人际价值观中同伴关系相对融洽,代际关系仍有隔阂 |
(七)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 |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纵向变迁 |
(一)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 |
(二)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社会责任感降低 |
(三)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 |
(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双赢并重 |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价值判断更为明晰 |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总体分析 |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特点 |
(二)成长中的价值困惑和行为偏差 |
第四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个体因素分析 |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 |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
(三)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家庭因素分析 |
(一)家庭结构和职能的转变 |
(二)家庭情感关怀需求的增强 |
(三)家庭教育方式改善的需要 |
(四)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 |
三、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学校因素分析 |
(一)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应协同开展 |
(二)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待完善和优化 |
(三)教育方式单一且缺乏主动性 |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社会因素分析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发展 |
(二)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励少年儿童价值观提高 |
(三)经济全球化引起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碰撞 |
(四)“互联网+”时代加速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更新 |
第五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 |
一、关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
(二)内在的本质性与外在的愉悦性结合 |
(三)价值理想的进步性与现实进程的曲折性结合 |
二、增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
(二)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 |
(四)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 |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 |
(一)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 |
(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 |
四、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 |
(一)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 |
(二)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 |
(三)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 |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
(五)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 |
五、优化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 |
(一)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
(二)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 |
(三)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 |
(6)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案例分析法 |
1.2.2 访谈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与分析工具 |
2.1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1.1 商业模式定义 |
2.1.2 商业模式要素 |
2.1.3 商业模式创新概述 |
2.2 坭兴陶研究综述 |
2.3 商业模式分析工具 |
2.3.1 商业模式要素画布 |
2.3.2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
2.3.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3.4 商业模式模块SWOT分析 |
第三章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3.1 NX陶艺有限公司简介 |
3.2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运行环境 |
3.2.1 宏观环境 |
3.2.2 产业环境 |
3.3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现状 |
3.3.1 客户层面 |
3.3.2 价值主张 |
3.3.3 基础设施层面 |
3.3.4 财务生存能力层面 |
3.4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画布描述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
4.1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模块SWOT分析 |
4.1.1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的优势 |
4.1.2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的劣势 |
4.1.3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的机会 |
4.1.4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的威胁 |
4.1.5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SWOT分析结论 |
4.2 顾客价值主张分析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问卷调查分析 |
4.2.3 顾客价值主张总结 |
4.3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思路 |
4.3.1 商业模式创新构想 |
4.3.2 商业模式创新原则 |
第五章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实施保障 |
5.1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1.1 基于产品和服务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1.2 基于基础设施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1.3 基于客户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1.4 基于财务生存能力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2 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保障 |
5.2.1 评估保障 |
5.2.2 组织保障 |
5.2.3 人才保障 |
5.2.4 机制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坭兴陶产品购买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
附录2 NX陶艺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 |
三、简要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
一、主要内容 |
二、总体框架 |
第五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及西方国际分工思想评析 |
第一节 马克思国际分工思想 |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 |
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
三、马克思“消灭分工”思想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思想 |
一、保罗·巴兰的国际分工思想 |
二、安德列·冈德·弗兰克的国际分工思想 |
三、西奥东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国际分工思想 |
四、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的国际分工思想 |
五、阿吉里·伊曼纽尔的国际分工思想 |
六、萨米尔·阿明的国际分工思想 |
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国际分工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科学内涵 |
一、国际分工的动因是资本的逐利性 |
二、国际分工不平衡的根源是技术差距 |
三、国际分工的格局是中心和外围并存 |
四、国际分工体系存在二重逻辑 |
五、国际分工的新选择是消除异化、消灭被动分工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比较研究 |
一、西方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国际分工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的差异 |
第二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主导力量及实现形式 |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 |
一、产业间分工 |
二、产业内分工 |
三、产品内分工 |
第二节 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的原因 |
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
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及特征 |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 |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 |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和实现形式 |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 |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现形式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分工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逻辑 |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 |
一、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可分割性 |
二、各参与者的特殊职能及比较优势 |
三、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
四、组织模式和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创新 |
五、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
六、中间产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分配逻辑 |
一、经济剩余向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转移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丧失长期发展能力 |
三、高素质熟练劳动力不断流向发达国家 |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心—外围”格局成因 |
一、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
二、经济剩余的持续转移 |
三、劳资关系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 |
第四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 |
一、加工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 |
二、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 |
三、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 |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互利性 |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
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力量 |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因素 |
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 |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 |
三、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 |
第五章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及产业升级紧迫性 |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历程 |
一、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 |
二、加工贸易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
三、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历程 |
第二节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 |
一、加工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
二、加工贸易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依附发展困境 |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研发强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二、高端人力资本匮乏,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力比较优势 |
三、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制造业品牌化发展滞后 |
四、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较低,国内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长 |
第四节 计算机产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及利润分享格局 |
一、计算机产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 |
二、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利润分享格局 |
第五节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
一、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际因素 |
二、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内因素 |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由“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 |
第一节 “强链”:积极参与现有国际分工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
一、在国际产业合作中提高技术水平,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
二、推动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提高我国资本积累速度 |
三、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
第二节 “新链”:消除被迫分工,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 |
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快高素质劳动力要素积累 |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本土企业专有生产能力 |
三、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 |
四、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出料加工贸易 |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
第三节 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新模式 |
一、建立各国平等参与、协同发展的国际分工产业链 |
二、构建普惠共赢、利润共享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
第七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案例实证 |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 |
第二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
一、初创时作为专业化代工企业,具有较强依附性 |
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 |
三、整合全球品牌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延伸 |
四、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全球自主生产网络 |
第三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成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历史语境的形成 |
1.1 古代商标形式的萌发与变迁 |
1.2 近代上海商标的缘起 |
1.3 “得风气之先”的发展 |
1.3.1 地理经济的优势 |
1.3.2 在殖民文化影响之下 |
1.3.3 商标职能的拓展 |
第二章 商业形态的反映 |
2.1 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 |
2.1.1 商标意识的“凸显” |
2.1.2 新兴行业的“诞生” |
2.1.3 民族资本的“崛起” |
2.2 国货商标在民族意识的矛盾中前行 |
2.2.1 转型与发展中的国货商品 |
2.2.2 商标名称中的文化归属 |
2.2.3 视觉趋同中的多元杂糅 |
附录 |
第三章 图形观念的照应 |
3.1 商标内涵的充实与完善 |
3.1.1 基于市场的产品观念 |
3.1.2 基于西方商业模式的营销观念 |
3.2 商标外延的丰富与延展 |
3.2.1 体制完善中的商标观念 |
3.2.2 传播需求下的设计风格 |
3.3 商标形态背后的文化条件 |
3.3.1 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求 |
3.3.2 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情 |
附录 |
第四章 语言形式的流变 |
4.1 字体语言的商业传达 |
4.2 大众风尚的民俗写照 |
4.3 同音替代的本土联想 |
4.4 图文并存的设计表现 |
4.4.1 以传统图形作为再生主体的图案学 |
4.4.2 以商标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符号学 |
4.4.3 以商业模式带动广告发展的传播学 |
附录 |
第五章 视觉符号的化境 |
5.1 海上文化的传承 |
5.2 时代节奏的转变 |
5.3 适应需求的出新 |
5.3.1 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对生活的促进 |
5.3.2 市场与生活的需求对技术的推动 |
5.4 观念创新的境界 |
5.4.1 品牌观念的视觉创新 |
5.4.2 生动多样的视觉体系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作品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发展战略理论及其研究 |
2.1 发展战略理论及其理论 |
2.1.1 企业发展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战略联盟 |
2.2 企业战略常用分析工具 |
2.3 企业战略研究成果及评述 |
2.3.1 企业战略研究成果 |
2.3.2 企业战略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义县铝型材产业及JXNY铝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安义县铝型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2 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3.3 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存在问题及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JXNY铝业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4.1 JXNY铝业有限公司战略实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企业架构与人力资源 |
4.1.2 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
4.1.3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
4.2 JXNY铝业有限公司内部优势与劣势 |
4.2.1 JXNY铝业有限公司内部综合优势 |
4.2.2 JXNY铝业有限公司内部综合劣势 |
4.3 JXNY铝业有限公司“PEST”模型分析 |
4.4 JXNY铝业有限公司“五力模型”分析 |
4.5 JXNY铝业有限公司面临的发展机会和威胁 |
4.5.1 JXNY铝业有限公司面临的发展机会 |
4.5.2 JXNY铝业有限公司面临的发展威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保障措施 |
5.1 JXNY铝业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5.2 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2.1 JXNY铝业有限公司SWOT矩阵分析 |
5.2.2 JXNY铝业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3 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3.1 差异化战略 |
5.3.2 低成本战略 |
5.3.3 国际化发展战略 |
5.3.4 多元化发展战略 |
5.4 战略的保证措施 |
5.4.1 规范企业科学管理体制 |
5.4.2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动能转换 |
二、新时代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动力 |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2.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
3. 提升科教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 |
4. 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
5. 推动发展模式创新 |
三、新时代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路径 |
1. 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主体 |
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3. 培育具有大市场、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
4. 构建创新激励机制 |
四、走进名牌产品“联盟竞争”新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D]. 戚铁国. 石河子大学, 2020(02)
- [2]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 杨安生. 河南大学, 2020(02)
- [3]东营市统战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D]. 刘琼一.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D]. 秦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6]NX陶艺有限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尹继蕊. 广西大学, 2020(07)
-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朱燕.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D]. 吴莹. 上海大学, 2019(02)
- [9]JXNY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曹宇翔.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J]. 任保平,李禹墨.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04)